第一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提高心理素质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施途径初探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教育 认识 途径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能也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扩展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新领域。在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的整体性、技术性、层次性和持续性。课堂教学、优美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的任务,这就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能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扩展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新领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近几年的德育工作过程中,我有意识进行了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探讨中专生健康人格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中专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塑造和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大,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怎样才能取得实效呢?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的认识是:
(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牵涉面十分广泛,它不仅仅是心理学教师、校医的心理卫生课,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伦理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生理、思想方法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所以,各科课堂教学都共同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课外施教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因此,要拓展中专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时空,开辟有利于中专生健康心理成长的渠道,在校内,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等多个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把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全方位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学校的基本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2、教育环境的整体性。中专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都对中专生健康心理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要去创设这三种环境,使之适合学生成长。在家庭环境上,我们可以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家访等方法去优化学生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唤起家长培养子女的意识;校园环境上,我们要创设美丽整洁的校园面貌,精心设置健康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在社会环境上,我们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弘扬正气功,呼唤高雅,以高尚精神优秀文化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这样,由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除了通过用教育者的健康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还要遵循规律,掌握一定的技术素养。首先,教育者必须熟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其次,教育者还要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等基本要领和技术,如运用SCL—90评定、16 PF人格因素测试、UPI学生人格问卷等多种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和技术,来测定学生的心理状况、反映学生心理质素,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引导、挖掘、提高的目的。
(三)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 中专生年龄有高低,际遇有好坏,家庭有优劣,专业有冷热,所以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各不相同的侧面,因而教育工作势必要有不同的层次,切忌一刀切,齐步走,一窝蜂。如针对新生适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人际交往、分离经历、交流的探索、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团结协作解难题等;而对三、四年级毕业生的教育则可以通过社会认同、自我定位、就业指导等教育和训练,增强毕业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就业率。
(四)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
人的认识总是由渐变到质变,呈螺旋形上升的走向,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企望毕其功于一役,搞运动式的“一阵风”,或时断时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此外,形象性、多样性、随机性等等,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应当注意的。但我觉得以上所说的四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因此这项教育活动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在分析我校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社会对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认为 比较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有如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是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较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专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如把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实验、设计等方面有机地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使教学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如美术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历届美术班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围绕“美”字去展开,班会、团活动、作品设计与创作等,潜移默化地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什么是美”“如何做才能美”的教育,使学生们在欣赏、创作作品美的同时,心理也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美、追求美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优化育人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措施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受教育者只有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学校是培养一代新人的教育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及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和提高起着主导作用,丰富的校园生活、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质上有所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如卡拉OK大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也使同学们加深了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通过开展校风创优工程,带动学风建设,如利用文学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利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比赛,增强其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培育优良的班风,增强凝聚力,同学中相互坦诚相待、关系融洽,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达到环境育心的目的。
(三)心理辅导是培养中专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建立中专生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中专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1、结合中专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健全的中专生心理卫生工作体系,是优化中专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根据目前中专学校的实际条件,工作系统宜以兼职为主、组合多元化。在许多中专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心理卫生教师,所以心理卫生工作体系主要以校医、政治老师为主,并扩大到政教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实行组合多元化,各人员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2、根据中专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专生由于第一次远离父母、家庭独立生活,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方面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另外改革开放以及就业体制的变更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社会竞争的压力等,也给我们的中专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中专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开设“中专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讲座或报告会帮助中专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内容可包括: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和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使学生们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与承受能力。如我校2000年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处,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两年来通过心理保健咨询达380多人次,取得一定成绩。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别的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
总之,对中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而迫切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这样,就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中等技术专业人才。
第二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南天湖镇中学 马世明
内容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的种种事情或行为,使我们感觉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又从四个方面阐述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本文充分论述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旨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影响、教师心理、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疾患,据我们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了解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避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心理障碍和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所以家长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结构处在一种“金字塔”状的不合理状态。就业的竞争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升学竞争面前,我们教育的惟一选拔办法就是考试。而学校的优劣就是这培养的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的高低如何,为此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因此出现考试焦虑心理,争胜压力心理,自我预期心理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上不去,经常被老师体罚或者心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三)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冲击很大。首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使得现在的青少年一切都讲求享乐,吃喝讲排场,玩乐要尽兴,穿戴讲名牌,与异性交往讲求开放等。甚至有些青少年一味模仿。其次,黄毒祸水,传媒隐患,赌博之忧,白色幽灵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过渡时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5这时期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理的迅速发育,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荡,他们变得爱观察,爱反省,爱思考,也变得更加敏感。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愿望,无视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甚至发生冲突,以致影响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其次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显露出来,性机能的成熟加强了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与渴望,为他们“早恋”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社会文化生活中对性爱的描写泛滥,也加快了青少年“早恋”意识发展的步伐,这时家长与老师如引导不好,就容易犯不良的性行为。第三,从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处于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敏感,而且多疑。家长、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成为他们反抗的理由。况且,我们的老师与家长对“早恋”问题采取的是一味禁绝的态度,例如,有的家长对女儿与男生的交往盘根问底,处处限制,甚至偷听电话,偷看日记,偷看信件等侵犯女儿隐私的行为经常发生。有时不了解情况,便对孩子间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责备,或者对来访的男生横眉立目,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学校的一些教师对男女交往也采取了限制的对策,如公开批评和处分等。在高压政策下,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因此,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老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呢?(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电视剧《我们这一班》观后感中有这么一段话:“教师对自我的接纳与肯定,同时表现出所居地位的尊严与充分选择自由。虽然不贬低自己的身价,但也不讳言自己的缺失,以及身为凡人的无奈与物质条件的平庸。” 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所应具备的特点。(2)学会工作与休闲同步。教师要学会张弛有度,合理地、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休闲,如散步、听音乐、聊天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兴趣,还消除了由紧张工作带来的疲劳与焦虑。(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善待学生,接纳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做到因个性育人,因性别育人,形成师生人际互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4)笑对人生。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在家庭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会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如果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对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的平衡,才不至于被红尘的烦恼所淹没,永远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通讯及网络交流,“学校开方日”等途径或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作为家长:第一,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应有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第二,走进青少年的知识世界。家长要做孩子终生学习的模范,要能与孩子共同学习,相互沟通,同步成长。根据父母对自身和孩子评价的态度,把家庭分为不健康家庭和学习型家庭两种,不健康家庭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再注重自身的发展,甚至不看书不看报,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对孩子考试成绩期望值很高,而自己却看电视打打麻将。而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互悦,成为朋友,在终生学习的道路上是共同学习的同学,不仅孩子能走进父母的世界,父母也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第三,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所谓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就是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并善意指导孩子。第四,培养健康情绪。众所周知,除了上学外,孩子绝大多数时间与父母一起度过,父母的情绪状态决定家庭的氛围。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会形成友善、和谐的家庭气氛,这种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则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学习存在惰性的特点,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第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以开展“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等,使学生互相关心帮助,以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第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做到:.平等、倾听、保密,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教育既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又是一种富有艺术的工作,学校应逐步建立起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忧怨,这样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智力和性格特点,正确评价自己,还可适当授予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设立一条专为学生服务的热线电话——学生心理热线。通过热线来电,可以解决中小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比如人际关系、考试与家庭、老师的矛盾、学习压力、学习成绩、升学择业等。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来电要能够耐心、细致、全面巧妙的给以回答,使学生对心中的困惑得以释放。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整、系统、准确的心理健康档案包括:背景材料、学生在校表现、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等。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需要学校的各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使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扎实有效。还需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巩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让健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还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师的工作,还是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各方的合作,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2⑵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的教育研究中心编著。
2、刘翔平:《中小学心理障碍的评估与矫正》[D]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刘晓明等:《学校心理咨询模式》[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4、王耕、叶忠根、森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钟添贵:《成长的诱惑》[M]海风出版社,2003.7、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李力红主编:《青少年心理教育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第九条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心理有困惑甚至出现其他心理障碍,都是正常心理反应。出现心理问题,最重要是适时做出心理调整。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杜威说:“家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儿童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各自病态的肥沃土壤。”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入,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由于他们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的目的,一是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二是学习文明德育规范,并用这些规范去教育学生。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途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家庭是人们接受首先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养育心理健康,心智成熟的子女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关怀。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总之,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第四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
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一书读后感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一书。读后我的感慨很多,收获颇多。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读书后,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们都一直并且反复强调:我们当教师的与其它行业不同,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当教师的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所以更加强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拥有健康的心理,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教师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现代人的保障。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质量,社会的质量。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最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达到既教书又育良好品质接班人的最佳效果。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做教师的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或不开心的事情,给我们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分析这些压力 1的来源,学会自我解压。书中介绍的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相符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排在首位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和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实际教师每天授课的时间仅仅是工作时间中极小的一部分,加上自习、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班级管理等,才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一般教师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他们的工作很有规律,但饮食起居又往往是反规律的,许多教师都会因工作之故寝食违节,休息失常;由于班级学生偏多、教学任务偏重,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身心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还面临更多的公众压力,学校众多的考核指标和教学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少数学生对教学的反叛,家长本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评价,社会强大的舆论监督乃至非专业的指责等。面对这些过度的工作、心理压力,加上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缺乏调适,以致不少教师自然心理失衡,心理被挤压扭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传统的角色心理仍时时羁绊着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加剧着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教师也把“完美”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力求尽善尽美,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这种完美主义心态很容易忽略自身条件,诸如个性、能力、机遇等的限制,忽视社会条件的限制。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不
能实现或受到障碍,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产生自责甚至对他人的对立情绪等,对学生的态度也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给学生施加不应有的压力;要么不负责任地对学生放任迁就,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
排在第三位的是:日益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和不少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内心压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使得他们对课改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不堪重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显露:长期应试教育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在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新一轮教改却要求教师迅速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们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屈从于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课改的要求努力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作艰苦长期的斗争,从而使不少教师身陷茫然,个性受到压抑,心理产生失衡,心理的焦虑、困惑自然与日俱增。虽然有我们面前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我们的心理压力,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地心态来应对这一切,当问题出现时,不能逃避,要想办法去解决。由于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也必须从学校、社会、教师自身等方面着手。
但作为我们自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新的教育实践也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总之,现如今的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并且处理好与他人的情绪关系。感到压力时,要学会找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深呼吸、听音乐、运动、旅游、看电影、聊天、读书„„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我认为,读书是一种最好的解压的方法,因为只有我们静心读书时才是最快乐。
201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