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班级日记最终版1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晴
俞景杰
今天是星期四。我们下午有一节的体育课,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们像往常一样在跳长绳,不过老师让们做个游戏,每个人跳过时要说一道菜。李木子首当其冲,只见他轻轻一跃,挺身而过,嘴里却蹦出一句——“清蒸刘发建”;方悠扬紧跟着奋力一跳,带来一句——“红烧刘发建”。要知道,刘老师可是我们的班主任啊!正当我们以为刘老师会大发雷霆之即,刘老师只是笑了笑,一点都没生同学们的气,他说:“我知道你们说的都是善意的,善意的话总是让人无法讨厌的,这就跟今天刘老师说方悠扬是女的,方悠扬不生气的道理是一样的。”原来,宽容地面对同学们善意的玩笑也不是太难的事。
今天下午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我们为浙江少儿频道的“中国成长秀”而畅谈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都激情高涨,老师让我抽签,我运气不好只抽了个叉,不能去了,周围的人都纷纷抽中了,我当时很沮丧。金典看到我不高兴的样子,就放弃了那个述说自己梦想的机会,把票给了我,我当时连忙道谢。今天,我真心觉得她的决定很伟大,十万个人里面也许只有她一个人,能这么有爱心地把机会让给我,这和课文中的台湾青年不是很像吗?
如果我们403班人人都有一颗像金典一样善意有爱心的心,我们一定会更棒的!
老师点评:是啊!金典自己也非常想参加“成长秀”,当她知道班上名额有限时在,她就主动把这样的好机会让给同学,真是好样的!403班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彼此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到帮助,真幸福!
家长点评:宽容、善意、谦让、友爱;403班这个活跃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在成长,我为你们骄傲,电视里的梦想也好,成长也好,那只是秀,真正的成长在你们的内心,为你们如此真实、纯真的内心喝彩,加油!孩子们!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晴
俞景杰
今天是星期四,五一节放假刚结束回来。我以为大家还可能沉浸在假日的氛围里没有收心,可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整整一个早上,同学们居然都坐得直直的,听得非常认真。这是403班的一个巨大进步,能放也能收了。我在这里为我们的403 班感到自豪!
早上收作业时,有几位同学自觉地做了卷子。,他们都那么自觉,我不用看也相信他们在期末考试中一定能考得很好,这就是一种态度,自觉、勤奋的态度!当然,也有几位同学可能是不想做,就没有做。我在这里提醒一下这些人,自觉是很重要的,以后就没有老师会来提醒你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而不是为别人学的。
下午公布考试成绩了,我有点吃惊。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有个别同学的分数太低了。现在想想,有些同学在老师上课时不闻不听,回家了也不肯多做作业,作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有时候老师批评,还找借口百般抵赖。这也是一种态度,马虎、应付的学习态度。妈妈说工作以后才发现学习是最简单的事,因为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祝403班人人都能有一个好的态度对待学习,因为态度决定你的一切。
老师点评:是的,403班在长假回来之后,能马上进入学习状态,非常不容易,是巨大的进步。正如景杰所说的,态度端正了,进步就是必然的!
家长点评:能够知道态度决定成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希望你今后都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晴
俞景杰
今天很高兴,因为中午大家都很认真地完成了中午的卫生大扫除,教室里干干净净的样子让人着都舒服。我不由得想起昨天放学时的情景。
昨天,我刚从合唱专项队回来,大家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抬头一看,只见教室里的桌子乱七八糟的,地上也黑黑的,还有很多垃圾。于是,我叫来了好朋友汪赫雷与我一起对桌子,可是只对了两三张桌子,我一转头,那小子也溜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我看看天色晚了,就随便对了一下桌子,貌似还整齐的样子,也赶紧溜了。回来后,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是检查卫生的,虽然他们都不在,但我也要带头打扫卫生啊。这种心理不踏实的感觉可真不好。今天,合唱队一结束,我回到教室,又像昨天一样,大家都走得差不多了,我和许若琪还有两个实习老师打扫了十多分钟,教室一下子变得很干净了,看着也舒服。我想我需要和那些不打扫卫生的同学谈一谈,我也想建议老师,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如果一次没打扫,那么就该打扫一个星期。
今天的体育活动课不怎么好,顾妈和许妈两人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教我们跳舞,我们居然还在玩闹,同学们要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你是她,工作那么忙,还是抽空出来教我们,换来的却是一片吵闹声,那你会多么生气呀!
希望我们503班能改正这些问题,别老想自己,多想想班级,因为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是小同学的榜样了!
老师点评:“将心比心”是个好办法,能“将心比心”做事的人一是个最幸福的人。家长点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都是关心他人、反省自我的开始。“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刘老师看到乱糟糟的教室是什么心情?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晴
俞景杰
今天外面天气真好,晴空万里,真让人心情舒畅。王骢儿说要跟我换班级日记,让我先写,开始我不同意,俩人吵了半天,最终我同意了。现在觉得,这种事自己只要退一步就行了,毕竟我是男孩子嘛,男生应该让着女生,写一篇班级日记又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以后自己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的。真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以后遇到事情,记得先不要急着跟同学去争,记得先退一步。大家有幸成为同学,就要对小事情要宽容大度一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纠纷。否则只会像三国里的周瑜一样,还没开打,就已经因为嫉妒把自己都给气死了。
最近,我发现班上的正能量比较少。放拖把的地方角落经常乱七八糟的,有时倒下来就地一横,横在小书房的门口。大家竟然都是一个一个的跨过去,谁也不愿意弯下腰去把它扶来(也包括我,内心鄙视自己一下)。大家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少了点爱心,班里少了点正能量,我知道我也错了。还有几次,厕所门口的水龙头有点坏了,上面的把手往左移偏一点,水流得比较大;往右偏移一点,水还是滴滴答答地在滴;只有拧在中间才会一点都不漏水。虽然水龙头上面的墙壁上贴了“节约用水”的提示语,可我发现大家还是习惯把龙水头移到左边去,让水一直在那里漏。也许很多人根本不会去看提示,或者有些人看到漏水了也不爱管,就让它这么一直流下去,整个学校那么多水龙头,一不小心,一节课就可以流掉几十升呢。每次我经过水龙头,我都会将它关掉,可我希望能有更多爱护公物的人出现。水是生命之源,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水资源,也要尽量多做好事,让这种正能量在我们班扎根,让不正之风被正能量赶走。
好了,今天的班级日记到此为止,请老师给高分。
老师点评:景杰做的很好。虽说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也反映你的品质。有责任、有担当,是个男子汉!
家长点评:景杰,看到你在学校里对公共财物的爱惜,我们也很高兴。如果能鼓励同学们一起来爱惜这些资源,那大家的成长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小学班级日记
小学班级日记 1
今天,我妈妈不在家,奶奶她的手也抓不住我的头发,所以我只好自己扎头发。
我先把我的头发抓起来接着,我把上面的头发梳平(要把上面梳平真的好不容易,因为我的头发有很多,而且下面还有一些短的头发,另外还要梳的`高一些,所以很不容易梳)再把下面梳平,头发就梳好了。
头发虽然梳的好,可是我的手都快要疼死了,我知道妈妈那么辛苦,下次我自己梳头发。
小学班级日记 2
上周,我们班进行一次大扫除活动。
同学们有的带了刷子、有的带了布,还有的带了洗衣粉......而我带了桶。我的任务是提水。
提水特别累,要来回地走,累地我大汗淋漓、有气无力。教室里,同学们有的在刷地板、有的在擦桌子、有的'在擦窗户、有的擦黑板、还有的.....
同学们用九牛二虎之力把教室打扫地干干净净。还有一些空闲的时间,我拿起刷子,沾点水,倒些洗衣粉,使出全身力气把一块地板刷的比纸还要洁白一千倍呢!大家都像只勤劳的小蜜蜂,都把教室整理的非常整齐。老师都表扬了我们,夸我们个个都是劳动小能手。我们都很高兴。
只要任何事团结,就会有收获!力量才最大。
小学班级日记 3
今天,我们的体育老师病了,体育课让我们自由活动。
班长说:“咱们做最有趣的`活动,做什么呢?”我们想呀想呀,突然学习委员说:“咱们来画眼睛。”于是她讲了游戏的方法,大家觉得不错,就按照她讲的方法开始做游戏了。
游戏分三个小组,各组组长在黑板上画个人头(没有眼睛),然后用头巾把我们的眼睛蒙上。开始比赛了,同学们一个一个走上去画眼睛。第一个同学把眼睛画到了头发上,大家一片哄笑。接着第二个就是我,我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画眼睛,结果心太慌乱,把眼睛画到耳朵上了,这时候下课铃响了。
我多么希望再举行这样的活动啊!
第三篇:小学“班级循环日记”研究
小学“班级循环日记”研究
朱堂琪
三、心得与收获。
实验的进程中有许多的收获,它帮助孩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可以与课文同步,写感想日记;与活动同步,写体验日记。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写在循环日记上,设计一封挑战书,号召大家按照这一主题写出自己独特的日记来.相当于,是举行一次同题作文竞赛了.此举往往能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情绪。
循环日记除了能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外,最大的收获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对于学生的写作欲望,老师总是以鼓励为主,因此,在展示日记时,可以看到同学们的信手涂鸦,喜爱画画的学生可以在本子旁配上有趣的图画,老师还在旁边画上笑脸,或者加上一句点评“画得真不赖呀!”学生的成就感也随之而来,他们更爱循环日记了,在这个本子上,他们可以尽情发挥,循环日记也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循环日记还可以创建更多的思想交流平台,让家校,班级更和谐。在循环日记本的每一篇日记后面,都有老师精彩的点评,正因为如此,每次一发日记本,同学们便争着去看日记本,看看老师是怎么评价的。有提了问题的学生会看看老师怎么回答的。日记成了老师与学生思想交流的基地。
四、疑问与探讨。
1、孩子的创新意识不够,写作素材依然成为瓶颈。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日记上次已经写过,可这次日记又出现了。这说明孩子还不敢于采用 “新”材料,不敢描写没有描写过的“新”事物,不敢于表达从来没有表达过的“新”观点,不敢于抒发从来没有抒发过的“新”情感,不敢于想象自己过去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新”画面,总之,一句话,没有新视野。这也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如果学校缺少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是贫乏而单调的,尽管实验老师再怎么开掘写作素材,都有难度.
2、赏识之后,指导缺失。
有些日记言语混乱,不知所云,这类孩子多数是学困生,语文基础薄弱,表达条理不清过程写不具体,多余的话又太多,记录杂重点不突出,感受不深刻,三年级孩子水平毕竟有限。为了保护其写作的热情,我们还要寻找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赏识与鼓励。但是在小组中每天的循环速度很快,他们的日记总得不到更进一步的指导,因此进步不明显,总是掉队。我们都明白赏识的力量无穷,因此在写评语时,都非常地伤脑筋。怎样才能让学困生在循环日记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与飞跃式的进步呢?
3、抄袭日记暴露写作心理。
除了学困生害怕日记外,当孩子们的新鲜感逐渐消退,甚至,一提日记就伤脑筋,有些孩子会选择抄袭来应付作业。那说明孩子的写作心理已经变得不情愿了。所以,老师一方面,要反思如何去对待这些抄袭日记,一方面要提醒自己,实验的开展应该有所递进与创新。
从学生方面来讲。绝大多数情况是老师要我写,家长要我写,是被动作文,对作文没有兴趣。日记也一样,许多孩子把写日记视作一种负担,不愿意主动写日记。因此,作文、日记是在老师和家长要求下才不得不写。其次,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现在的孩子双休日、节假日多被各种兴趣班占得满满的,很多孩子生活、学习、玩耍都要由父母安排,没有多少自由玩耍的时间。生活中材料积累少,动笔时自然没东西可写,因此,对日记、对作文毫无兴趣。再次,孩子们阅读量少质差,阅读越来越走向“平面化”和“快餐化”,“浅阅读”越来越时髦,“读图时代”成了时尚。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不知买啥、读啥?更不知怎样阅读?一些卡通书不但不利于孩子们提高写作能力,反而阻碍其语言发展。然而,这些并未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量:1~2年级,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不少孩子并未完成,即使数量达到,那质量如何呢?另外,孩子们作文训练太少。一般来说,每学期就是七、八次正规的作文训练,一年十六次作文就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可能的。“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只有经常练习,写作技能才能有所提高。怎样加大训练量,无疑写日记是老师们的最佳选择。但日记练笔,几乎是课外进行,而且学生总是将日记和写作文联系在一起,认为日记就是作文,同样有畏难情绪,当然没有多大兴趣。同时,学生没有把日记与生活联系起来,找不到写作内容,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编日记,所谓的训练也就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从家庭角度来讲。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不大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文应达到的目标,只能用成人的、自己读书时接受的作文教育的观念,考试的功利性眼光看待孩子作文,总是将孩子的作文与所谓优秀作文书上的文章进行比较,比较后总是否定得多肯定得少,觉得孩子的作文差。于是乎,软硬兼施地把孩子送到各类作文培训班。至于日记,很多家长总是希望通过日记了解孩子思想的变化,认为日记写的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是记录孩子的秘密,所以常常出现父母为看孩子日记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事情。因此,学生不愿把内心真实的体验表达在日记中,而是埋在心灵深处,久而久之,日记上绝大多数是假话,很多孩子不愿记日记。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写日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使学生在日记中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述出来,让学生在日记中去认识、反思、体验,达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目的。切实提高其习作水平,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创造型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提倡让学生写日记,是许多教育老前辈的主张。《辞海》记载:1897年,在谭嗣同等人发起的时务学堂里,“学生按日作札记,由教习批改”。这是最早的日记教学。1902年8月15日颁布的《钦定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课程门目”规定的作文教学内容是:第一年“作记事文短篇”,第二年“作日记,浅短书札”,第三年“作说理文短篇”,这是在小学五年级,让学生写日记。这些都是明文规定的日记教学。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用几十年的作文教学证明了指导学生写好日记,是一种最好的作文训练方式。纵观魏老师的指导学生写日记的全过程,在大力鼓励、积极引导中将日记训练持之以恒,并不断提高到新的层次,让学生体验到不断登攀、不断开拓新境、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完成从“勤写”到“爱写”的根本转化。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李静洁老师《激发兴趣,自由表达成长日记》的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激发学生日记兴趣的举措。有些教师与学生共同写日记,以此激发学生日记的兴趣,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给我们以启发。
在生活中,就有通过写日记出书的名人,他们的日记本身就是名著。如日本人东史郎写的《东史郎日记》,荷兰少女安妮写的《安妮日记》,中国陆幼青写的《生命的留言》等。意大利亚作家亚米契斯用日记的格式写成的《爱的教育》,更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教育名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日记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我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写口述日记,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由于是学生口述,家长记录,在此过程中有大部分内容经过了家长的二次加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写小作文,但是统一的题目无法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拟定题目学生又显得茫然无措,有好多作文就像记录流水账,没有重点,没有精彩可言。有的作文题目是“快乐的一天”,可文中多次提到不快乐的事情,文不对题,学生的作文一直止步不前。
(二)创新之处
本课题,力求开辟一个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交流的平台,以记录班级中发生的事情为主,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旨在通过长期的班级日记记录,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阅读和评价的过程中提升习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日记虽不同于文学创作,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许多专家一致认为,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生动,写出的日记才会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创设良好的日记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练笔育人的方法。
2.认知建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日记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3.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日记教育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且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4.积极强化理论。强化学生积极行为产生的内部情感体验,使积极的情感态度得到巩固,并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对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成功点或创新处,应运用各种方式予以积极强化,如鼓励和表扬、赏识等,以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记:“盖文章,济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故本课题旨在以日记为载体,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完整智慧,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记录班级日记,使小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读书,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充盈小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积累生命的点滴感悟与体验。
3.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养成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的精神。并通过自我反思,自我鼓励,自我认识,自我鞭策,起到自我教育的功能,使学生的心灵爱美、求真、向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班级日记,主要记录班级中发生的大情小事。此日记本,架起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循环书写班级日记,同学们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班级日记,记录班级中发生的大情小事,每天的班级生活,是学生生涯中的主旋律。其实,每一部成功的少儿小说,无不扎根校园。虽然上课、下课、课外活动、用餐等一些看似重复的事情,其实每一天都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注意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再加上自己的细致描写或合理想象,就能生出一篇篇吸引人的文章。学生记录、教师记录,当班级循环日记被学生带到家中,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也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阅读孩子们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或写下自己的感受。每一次循环的过程,都是学生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习作在循环中相互评价、相互学习,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找与“中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相关的资料,为“中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今后和各项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自身的研究出发进行总结,以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益经验。
3.行动研究法:观察中年级学生的兴趣、需要,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积累研究的具体资料,形成课题方案,并在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小组互学总动员
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预设,我将班级中48名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成4组,平均每组12人。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日记本的封面上写上小组的组号,每天轮一个人,以日记的形式记叙当天发生的事情。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最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之后,让学生把优秀日记发到班级邮箱,并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写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团结合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写日记和“三分钟演讲”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目光放远,多关注身边的小事,社会上的大事,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班级中有个小朋友叫顾羿祺,是个多动症孩子,总是会在老师和同学不经意间生出好多奇怪的事情,比如把垃圾直接从楼上倒下去、用彩笔涂满双手泡在杯子里、用剪刀剪自己的头发。在没有循环日记之前,小朋友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写日记之后,老师的《开篇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记班级日志,为全班同学增进交流提供契机。我们是学校八大家族中排在第一位的礼家族,讲礼仪、懂礼貌一直是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在这方面,同学们做得一直都很棒。可大家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孝家族、和家族、责家族等七大家族,孝顺、责任、勇气、毅力等优秀品质都是我们应当具备的。班级循环日记督促同学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努力发现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发现每个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用欣赏的眼光不断审视我们这个班集体。同时,班级日记,对大家无形中也是一种约束,提醒我们下决心克服身上的坏毛病,以最佳的表现,给老师、同学留下最好的印象。
在这之后,孩子们不再用挑剔的眼光看同学了,而是用发现美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小铉在日记中这样记录:我觉得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特别有进步,大家没有想到吧,他就是小祺。我上课坐在他身边,一直能看到他在干什么。小祺现在很乖了,老师指出他有什么地方不好,他也能改,再也不顶撞老师了。记得没上四年级前,小祺一直喜欢打人,动不动就做出一些让人奇怪的事情。可这个学期他却不怎么打人了,真好!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对小祺的印象十分不好,而昨天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是这样的:在上语文课时,老师让我们写《补充习题》,而李广和他的同桌发生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李广不肯谦让同桌,顾羿祺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李广,男孩子嘛,谦让一下。”这句话也许小祺是无心的,脱口而出的,但是他能说这句话,是因为小祺已经懂了,谦让一下,是男孩子应该做的事。我要说:“顾羿祺,不论你有多差,努力就好了,努力就会成功的。”虽然顾羿祺不能做到像我们班有些同学那么好,但是比起他以前的表现,他现在已经非常好了。看了他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的智商虽然比顾羿祺高,但是他们的进步不如顾羿祺,你们要好好努力了!
(二)家长齐力总动员
1.拓宽孩子视野,家长在行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文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趣。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家校携手,才能形成合力。我平时注意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接触社会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有时还把这项活动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2.参与日记指导,家长在行动。
班级学生每天大都在家里完成日记,家长无意识地会指导孩子写日记,孩子写完日记后帮助孩子检查日记,欣赏孩子的习作。有的家长还会翻翻孩子的日记本,读读其他孩子的日记,作一番比较后,还会给孩子讲一讲习作的优缺点。班级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写日记。了解了部分家长的这一做法后,我在家长会上及时引导家长参与其中。我给全体家长介绍部分家长好的做法,教给家长一些指导孩子写日记的方法:如当孩子感到无从下笔时,怎么启发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平时怎样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多鼓励孩子,多欣赏孩子的习作。鼓励家长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对孩子作文的评价或感受。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会写得更有劲头。经过我的一番动员,家长也“群情激昂”,跃跃欲试。
2.提高教育水平,家长在行动。
这个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让家长也参与其中。在孩子拿回《循环日记》的那一天,当孩子写完日记后,家长也写上自己的育儿心得。也许第一次写,还不知道写什么,但是看了老师的文章,看了其他家长的文章,就会让自己有启发。李泽炜妈妈写的《心语》,道出了一个妈妈的心声。“关于成绩,女儿以前考得不好的时候,我抱怨过、批评过、反省过,现在才知道,孩子考得好她自己很开心、快乐;孩子考得不好,其实她心里很难过,很害怕,怕父母责怪、唠叨……在这个时候,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理解和鼓励呀!”在日记循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教育类的文章,其中孩子的父母都能针对某一件小事发表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或心得,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他们分别是:裴佳颖妈妈、包静娴妈妈、张雨涵妈妈、王季笑妈妈、杨华烨妈妈、葛舒青爸妈、张源钰妈妈、吉沅昊妈妈、周逸轩妈妈、吴添易妈妈、方怡然妈妈、王豪妈妈、王梓杨妈妈李唐颖妈妈、黎梦轩爸爸、沈一格爸爸、向俊锴妈妈、刘俣涵妈妈、黄志云妈妈、曹俊涛妈妈、沈彦卿爸爸、龚博野妈妈、邢思卉妈妈、陈想妈妈、伦志远妈妈、梅满妈妈、林宸宇妈妈,共27位小朋友的父母。
(三)师生共读总动员
为了提高孩子们写日记的水平,不但要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还要利用好身边的书籍,让好书为自己的日记插上飞翔的翅膀,透过阅读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放眼外面的世界。在学校,教师和孩子开展“大阅读”活动。我有时有意识地向孩子“借书”读,借此机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品评书中的人物;有时又“故意”把自己的好书借给孩子,借此让我推荐的好书在孩子手中传阅。让孩子懂得如何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我们还利用班级qq群给家长和孩子推荐好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时和孩子们、家长们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激发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的行列,让日记的记录范围更加广泛。
(四)师生评价总动员
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说要求学生自由发展,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个性发展更多的是体现以“我”为中心,不懂得向别人学习成功的经验也是一种现代人必备的学习方法;也不知道与别人合作可以解决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许多困难,自己会为别人提供很多的帮助,体现自己的价值;更不知道与他人合作会结识那么多的朋友,获得许多友谊。《班级循环日记》旨在让孩子们知道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被别人评价,透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让同学之间互相了解,为什么有的同学总是朋友围在左右,有的同学却交不到朋友呢?在欣赏日记和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习作水平,更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做事。
本课题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很多困难,学会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而又个性十足,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日记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评,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评价。同时,我们鼓励小组讨论评价。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再做评价,评价标准分四种:一星文通字顺,二星有好词句,三星思想独特,进步星是日记有进步。这样学生接受了来自同学的评价,又有教师的评价,可以全方位了解自己日记的水平,对今后提高日记水平有了努力的方向。
(五)全班日记总动员
在《班级循环日记》循环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孩子产生了一种要表达的欲望,于是老师顺水推舟,让每个孩子买一本黑色皮子的日记,这样的日记本有厚度,大概可以写半年多到一年,而且皮质的面不容易磨损,以便以后翻阅。在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进行本课题研究时,和学生商量,一周写五篇日记,每周一的一节语文课作为上周日记评点课。在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研究阶段,让孩子们一周写三篇日记,周一第二节语文课是日记交流评点课。每次收齐日记,我都是在班级里批阅,时而为日记中的事情感到忧伤,时而为日记中的趣事而感到开怀。下课了,学生们都喜欢围在我的身边,看老师批阅日记。老师喜欢读日记、批日记的心情感染了他们,日记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翻的,不但看自己的星星数和日记中的好词句,还学习别的同学的。
在日记交流评点课上,我着重表扬一些有进步的和写得好的小朋友,让他们每周都有所期待。哪怕有的小朋友日记写得再幼稚、再没有主题,老师也努力找出日记中的闪光点,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这样愉悦的心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试想,怀着这样愉悦的心情写日记,还愁孩子日记写不好吗?那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日记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利用互联网,让习作插上翅膀。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日记发到班级邮箱,供全班同学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积极往报刊、网络进行投稿,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另外,我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六)教师提高在行动
1.提高研究能力。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研究才会有提高。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做着很多琐碎的事情,如果没有终点,日复一复,事情是做了很多,但是没有提高。而搞课题研究,就会用研究的眼光看问题,长此以往,会提高教师个人的研究能力。
2.提高思考能力。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学习说得简单,就是“写字”、“读书”和“写作”,其实这么简单的六个字,才是语文真正的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写日记后,学生是不是更会说了?更会写了?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了?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守住的根。
3.提高教育能力。《班级循环日记》,其实就是记录班级发生的大情小事,教师看日记的过程,也是在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微妙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洞悉孩子的心事,在情况合适的前提下和某些孩子谈心,这样的谈心就不是措手不及了,而是有备而来,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能力。
4.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和家长写日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某一组星星总数得的多的日记本上写下日记。其中《让阳光温暖孩子的心》 发表于《德育报》;《颠球的启示》
发表于《苏州日报》;《拉钩钩》发表于《贵州教育》;《学会全面评价孩子》发表于《苏州家庭教育》。在微型课题即将结题阶段,班级日记的循环变成了学生记录个人日记,为了让我的写作不至于中断,从2013年11月1日开始,我每天给家长发一条【每日思语】,和家长会共同分享自己对教育的体会和感受。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1日】要培养儿童的人格,父母一定要他去帮助人,使人得着快乐。这一点,一般做父母的都没有想到,只知使小孩子快乐而不知如何教小孩子使别人快乐。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2日】你爱孩子是因为他有礼貌吗?是因为他习惯好吗?是因为他成绩棒吗?是因为他不惹事吗?……全不是!你爱他,仅仅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孩子!无条件地接纳,不论孩子是否优秀,这是爱的第一步!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3日】行走在平江路上,感受着这条老街的文化气息。裁缝店前立着一块黑板:拈花于布色,浅笑裁剪成衣裳,不仅仅是衣裳,而是摇曳在目光中的自信!穿衣需要自信,做事更需要自信,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从【我能行】来!【我能行】又从哪来?从父母经常说的【你能行】来!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4日】爱的前提是什么?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什么?是倾听。倾听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打断孩子正在说的话。非但不打断,还要饶有兴趣地听,中间加一些语气词,如“真的啊”、“哦”、“爸爸都没有想到”、“谢谢你给我们分享这个故事”……你会和孩子交流吗?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学会倾听!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5日】:和孩子沟通,你觉得语言重要了,真好!但是比语言更重要的是什么?是语气。比语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眼神!试想,你和老板讲话,但是他的眼睛都没有看你,在想自己的事,你会觉得老板是很重视你吗?所以,优秀的父母,眼神一定要专注,要满含爱意!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6日】:遇到问题,先说孩子不对,先指责孩子,是末等父母;遇到问题,除了指责孩子,还反省自己,是中等父母;遇到问题,先自我反思:是不是我看书少了?是不是方法太单一了,是不是和孩子相处心不在焉了?……反思后再改变自己,是上等父母!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7日】:会问问题,是沟通的开始。想让孩子和你有话说,要问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只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闭性问题。要问具象的问题,而不是范围很大的问题。不问【你的午饭全吃了吗?——封闭问题;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范围太大的问题】而问【你们今天都上什么课了?哦,有科学课啊?学了些什么?哦,真有意思。你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吗?】会问问题,加上会倾听,你就和孩子心与心靠近了!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8日】孩子的居住环境安静吗?响亮的电视声、录音机声、聊天声……会让孩子的精神总是分散,无法集中。孩子的爷爷奶奶是说话很小声吗?如果是,那就太好了!身教胜于言教。在公共场合,两个人说话,第三个人听不到,这是一种素质。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9日】孩子的世界是尘世上所剩不多的净土之一,凡是走进孩子世界的人,或多或少受孩子的熏陶,自己也变得可爱一些。孩子的出生为凡夫俗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被孩子的明眸所照亮,多少因岁月的消逝而暗淡的心灵又焕发了人性的光辉。摘自【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32页】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10日】日记,不但记录了孩子的童年生活,也记录了父母的教育轨迹。拿起手机,今天请拍下父母和孩子共读共写日记的情景吧,明天或后天,我们一起来回味用日记串起的家庭温馨时刻!
赵赜琨每日思语【11月11日】多吩咐孩子做事情,买咸盐,买酱油……不要什么东西去超市都买全,故意缺几样让孩子代劳,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机灵,办事能力会越来越强。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你看似现在很轻松,但是包办代替却是在害孩子,让他走向社会才发现自己能力多么差,多么蠢笨。爱下面是个朋友的友,朋友会启发你而不是代替你;溺爱的溺是三点水,是把孩子能力弱化、像溺水一样呼吸困难。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事,多和各种人打交道哦!(六)总结阶段:
进行课题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写实验报告,申请课题成果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
1.调查、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起步作文的现状,积累研究素材。2.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1.购置多本大小厚度一样的日记本,教师写下寄语,在班级朗读,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2.教师先组织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小面积循环,每天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或文字交流,指出改进意见,为大面积循环做准备。
3.一部分学生循环写班级日记后,开始全班循环。每个学生写完一篇日记之后,交由下一位同学和老师作两次评讲,写出评价意见,待这位学生阅读完修改过的日记和评价意见之后,日记本再传至下一位同学手中,继续这样的写作模式。4.研究学生练写循环日记与提高习作水平的联系 5.通过问卷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学生在本课题中个性的和谐发展,交际意识的增强和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验证本课题的有效性。(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1.进行课题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写实验报告。2.申请课题成果鉴定,成果结集。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成果
1.通过实验,我们的老师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体验显得很重要。我们要关注他们写作的心理过程,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取真切的体验,产生了深切的感受,敞开他们的写作空间,放飞他们的写作心灵,架起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产生倾吐的欲望,作文成了表达的一种需要。
2.激发了学生的写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每周的日记评点课,老师和学生交流日记,在品读学生的日记时,教室里的学生时而沉思,时而会心地微笑,时而爆发出欢乐的大小声,越来越多的学生写作文不再感到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事,而是犹如一股涓涓细流在心底流淌。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养成了扬善避恶的正确人生观。
4.在日记循环过程中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给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5.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阅读教育教学及相关书籍,撰写多篇论文及读书笔记,提高了个人素质。
(二)具体成果
1《班级日记》作品集6本(二实小研究阶段《班级日记》4本;方洲研究阶段《班级日记》2本。)
2学生参加“小荷作文”,获奖人数达到参加人数80%以上,获奖人数达30%以上。
3学生获得《七彩语文》作文比赛一等奖8人,二等奖16人。4学生日记、作文发表约12篇。
5教师论文获奖6篇,发表相关教育教学案例18篇。
6学生个人日记49+41本,共计日记篇数约2367篇。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中年级的作文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创设了情境,学生有话可说时,学生的作文兴趣很浓。文章也写得较好。但现在面对命题作文,在考试时学生出现无话可说,或是天马行空,不按要求写,应试与作文兴趣的培养也有些冲突,如何指导学生扣题、有重点、有条理地写,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作文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2.教师的工作繁琐,如何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研,如何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水平,写出较好的教学论文与教学随笔。这也是一个问题。
3.如何更及时有效地进行日记的批改与讲评也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的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觉得加强指导学生审题、选材,上教研课,大家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多读相关的教学杂志,如《新作文——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凤凰论坛,了解并参与讨论作文的教与学。尝试学生互批互改,大胆探索作文的批改方法。还可以听听名师的经验之谈(光盘、书)等。最主要是教师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只要认为这样做是为学生好,是围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在课改的实验中探索总结,创新实践。我们自信会在课题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立足本职,放眼未来地开展工作。我们有信心把教学科研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篇:班级日记
临沂
------仿二年级上册《北京》
临沂是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王羲之故居在临沂城的中央,白墙、灰瓦,又朴素,又大方。王羲之故居的南面是宽阔的人民广场。广场中间耸立着火红色的雕塑“山高水长”。
临沂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临沂还新修了滨河大道。滨河大道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各种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临沂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
临沂真美啊!我们爱临沂,我们爱我们的家乡。
感怀
9月9日,途径母校(临沂师专),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遂入校门。迎面见水杉林,想吾毕业时,其细若锨把,略显纤弱,而今已粗过碗口,郁郁葱葱。前行至文科楼,十余载栉风沐雨,文科楼稍显陈旧,抬头见有衣服晾晒,或许部分已成为宿舍楼,心中不禁悲凉。
复西行,至文科楼西头,一楼合堂教室,此乃我和同学曾上课之地,门窗依旧,窗棂依旧,只是门窗上多有尘土,外面依然放着许多自行车,只是物是人非,我已是外人,不敢停留,不肯停留,速往西去,路南侧白杨,而今已成合抱之木,回想,我曾在此下拔草,如今已无草可拔,全被水泥砖覆盖。临出校门,见雕塑后面雪松,苍翠欲滴。我感情更深,此是我1995年春校内实践时,我与同学陈锋等所栽植。虽校名几易,然树木依然,我心依然。20载光阴倏忽而过,然此地是我经历之地,睹物思人,永远的临沂师专中文系,永远的93级3班,永不会忘!
随想
经过一个星期,家里已乱得不成样子了,尤其是地板上碎纸片、头发等,看着真别扭,拿起笤帚,不一会儿,就把这些垃圾扫成一堆,扫到簸箕里,团起来也就有鸡蛋那么大。想到就是这么点东西,就把地板弄得乱七八糟。反思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让我们乱的东西,看起来很多,感觉几乎让人崩溃,其实动手整理起来,可能也就是那么一点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和谐”之我见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如今各出现率最高的词组。尤其是“和谐”一词,更是频频被讲到和引用。但是,究竟什么是“和谐”,我并不清楚。上网查阅,林林总总竟达几十个网页,读来大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题搞了些“征文”和“大讨论”之类的活动。其主旨大都把“和谐”理解为“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团结一致”、“没有矛盾”以及社会平安稳定等等。
再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这张画的颜色很和谐。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别扭。譬如穿衣服,穿西服扎领带穿皮鞋是适当的,就是和谐;如果穿布鞋或者光脚穿拖鞋就不适当、不和谐。
依我看,这都太复杂了,从字面来看即可,“和”是“禾”加“口”,“禾”泛指粮食,“口”就像人张开的嘴巴,也可以理解为人口;再看“谐”字,左边是“言字旁”,指的是说话,右边是“皆”,意为都、全部。连起来理解,就是“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即解决了物质生活;允许人人表达诉求、表达愿望,精神愉快。”如是,个人幸福了,和谐了,国家社会也就和谐了。
吃苹果
晚饭过后,女儿说想吃苹果,我洗了一个递给她,她竟然嫌我不削皮,听着她的话,看着她拙笨的削苹果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我吃苹果的一个故事。那是应该是七十年代末,经济条件很差,很少能吃到苹果,当时,父亲在供销社上班,难得回来一次,回来时,带来了几个苹果,母亲分给我们姐弟每人一个,我们如获至宝,舍不得吃,我拿在手里,满是兴奋,这是我三叔家的哥哥来我家玩,他就叫我和他一起出去玩,赶出家门,他就对我说,“我咬一口,就要一口,行不行?”看着他那眼巴巴的样子,我想就让他咬一口吧,我已递给他,他就迫不及待的张开他河马似的嘴,恶狠狠地一口咬下去,接着我看到苹果的核了,黑黑的,很刺眼,谁知他竟然,把嘴里的那块拿出来,又咬了一口,我那可怜的小苹果,已所剩无几了,当时我难受的哭了------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回想起来,苦涩中带着些甜蜜。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
研修有感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研修,今又研修。网上学习不得休。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学生,胜似学生,讨论跟帖如水流。
减负从书包开始
今天,拿起女儿的书包一掂,还真沉,打开书包,里面有常规的语数英、科学、思品、音、美课本,还有与之配套的各科基础训练,还有语数配套练习,另外还有《传统文化》《论语》《写字》《诵读与书写》等,只是与语文有关的簿本,就达七项之多,这还只是语文。看看这些簿本,都不是老师压给学生的,都是上面的各级主管部门压下来的。有了这些簿本,学校要检查,老师就要布置,孩子们就得去做,结果孩子、老师、家长身心俱疲。天天喊减负,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减少这些簿本开始,减负先从主管部门的思想开始吧。
爷爷
萨达姆
爷爷和萨达姆没有丝毫关系,也不能相提并论,爷爷终生为农,间或经商,一生勤俭。萨达姆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论地位名声,爷爷和他不可同日而语。可是造化弄人,他们却在一个时间离开人世,爷爷寿终正寝,在儿孙环绕中安详的离开了人世;萨达姆却是在躲在地窖里,后被美国大兵发现,敲开嘴巴,像看牲口一样,确认其身份,后被处以绞刑。不知不觉九年已经过去,昨天,我们聚在一起,在雨雪霏霏中,给爷爷上十年坟,来缅怀他老人家,他的儿孙们依然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再看与爷爷一同离开人世的萨达姆,如今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且整个伊拉克至今还是民不聊生。
我觉得还是爷爷好,还是做爷爷这样的平凡人好。
谁和谁好? 青蛙和荷叶好,青蛙呱呱唱 荷叶仰脸笑。
谁和谁好? 风筝和白云好,风筝往哪儿飞,白云往哪儿飘。
谁和谁好? 橡皮和铅笔好,铅笔写错字,橡皮来擦掉。
谁和谁好? 我和同学好,我们同成长,我们同欢笑。
让梦想飞
------新经典名师大讲坛体会
7月16日至20日,我随语文中心组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让梦想飞”第六届新经典名师大讲坛,五天来,聆听了许多大师的讲座,收获很大。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点滴感受。
(一)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本次大讲坛上,有我喜欢的王崧舟、薛发根,以前我听两位大师讲课,总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认为他们的课,来自于他们的天才,通过听他们的报告,我才知道,我们看到的他们的课,其实只是一种表象,是冰山的一角,他们背后付出的劳动,并不为我们所知,王崧舟执教的《长城》被业界称为经典,这次王老师从文章的章法、句法、标点、表达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文本,让我们了解了王崧舟看似举重若轻,实则非常细致的走进文本,解析文本,然后选择学生最需要的,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去解读文本,从而使他的课堂充满了诗意。薛法根老师则从大语文的观念,指导我们要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组织教学,他都主张简约,他以《雾凇》为例,为我们讲述了了如何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进行课堂设计。简单地说所有的好课,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去解读文本,设计教学。
(二)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在这个渴望成名的年代,许多人无所不用其极,做为我们教师如何才能快速成长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名师呢?李振村老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他从八个方面给我们讲了,要想成为名师,首先得热爱教师这一职业,不热爱就无从去研究、去探索。作为一个老师,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李老师建议我们采用“倒推法”,即假如你想五年之后成为名师,第四年也就是倒数第二年,你应该有了讲课、课题已经结题并出了成果、省级论文发表了三篇,倒数第三年时,你应该你已发表了两篇论文,课题已结题,讲课已冲到了区里。倒数第四年也就是明年,你至少已发表了一篇论文,在学校里讲课已经很出色,课题已经进行,为了明年这些事如期进行,那今年你至少在写论文,至少正在筹划课题,至少正在讲课,你的课在教研组中已经比较出色,这样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也便于操作。在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他还告诉我们要主动抓住每一次可以利用的机会(包括对自己发展有益的人和事),去展示自己,锻炼自己,让别人了解你,帮助你。另外对于课题,李老师建议把工作当成课题去对待,即把工作中的小困惑、小问题,当成课题去研究,去琢磨,肯定会有收获。
短短五天,倏忽而过,但它带给我们的收获却很多,思索却很深。愿我们思索、实践、前行,放飞语文教学的梦想。
一、活力课堂
无论是薛法跟、虞大明,还是王崧舟、贾志敏,这些大师的课,都充满了活力,这种活力体现在教师语言幽默,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氛围融洽,更体现在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的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我发现越是精彩的课,越是不让学生闲着的课,在这些老师的课上,老师讲得少,学生读的多,说得多,老师主要是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表达,学生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质朴课堂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么语文的本是什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本次研讨会上,于永正老师、虞大明老师、薛法根老师、贾志敏老师纷纷用自己简单、轻松、高效的课堂教学,向我们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本”就是学生的语文成长,鉴定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学生会说话了吗,会写话了吗?语文教学的“道”就是: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练。贾志敏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既没有耀眼的课件,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生动的表演,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纸教材,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模式,却演绎出这样两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74岁的贾老师,用他的教学实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孩子会的不教,孩子自己能学会的不教,老师讲了孩子也不明白的不教,这样语文教的简单,学的轻松。
三、多元课堂
有人说:语文是一块精美的璞玉,语文教师就是设计师、雕刻家,同一块材料,不同的老师会演绎出不同的内容。在这次研讨会上,王崧舟的“诗意语文”、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和陈琴老师的“素读”教学,戴建荣的古诗吟诵都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王崧舟老师执教了《望月》,他创设了如诗如画的意境,让学生在清幽旷远的意境中得文本之意,在景事交融的语境中得文本之言,在万川映月中得文本之法。他的课使学生不止对文本有了理解,更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走进文章的意境,体会到这种清幽旷远之美,使学生提高的不止是文字,更是语感,获得的不止是文本之法,更是文本之神。韩兴娥用两个星期学完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本。陈琴老师用“素读”向我们展示了“不求理解,大量诵读”的语文和经典国学的新天地。张祖庆老师用两课时讲授了《祖父的院子》等四篇课文,一座园子,一组美文,“群读”让人耳目一新。语文学习删繁就简,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探寻出更多的教学形式。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通过听课,我发现专家们早已摆脱了语文教学“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所以,他们探索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再说六个报告和一个论坛给我的启发
本次学习,一共聆听了6位专家的报告。下面就这方面谈一谈个人体会:
一、开展阅读指导
思路是: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书,在读好教材之后,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贾志敏要求读书时把握三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小孩子读书就像说话,不要装腔作势,拖腔拿调。王崧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解读中体会新鲜感受,从而发现新的见解。韩兴娥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课内海量阅读进行测评反馈,如星级评价管理制度和标准、口头填空等方式。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
二、关注学生课堂成长。
贾志敏和薛法根同时提出语文课堂最重要一点要体现学生成长过程。贾志敏指出鉴定语文学的如何,唯一标准就是学生会说话了吗,会写话了吗,学生成长了吗,对语文感兴趣了吗?专家强调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教学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交付完成教学任务,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教师是点亮学生心灯的人,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素养,还要具有幸福感。教师不幸福,不快乐,则很难教育出有幸福感的学生,郭文斌、陶继新的报告,告诉我们,人的焦虑都是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患得患失,也就难受了,不快乐了。要想让自己快乐、幸福,应该爱人、爱传统,具体地说,就是,心中有他人,多做善事,多行公益,多想他人,少想自己,再就是通过阅读感受经典,践行经典,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人生活在其中,自然感到幸福。
以上是我的汇报,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收获,在我的理解中会有不当之处,敬请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班级日记
班级日记
“花儿虽艳,总有凋谢的一天;燕语声声,总有南飞的一瞬。同学们,请在这里纪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
要求每天值日的同学记下一天的经历。从早晨打扫卫生开始,到晚上把教室门上的钥匙交给下一个值日组。当天的天气怎样,全班同学上了什么课做了什么事,班里面有什么好事新鲜事,都可以记人日记。可以有重点的记,有侧重的记,写的有文采好,没有文采也可以。即使是记流水账也行,只要求态度认真,书写工整。值日的同学可以写自己的值日情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因为值日日记是由每天的值日生来写,一天一组的往后传,并且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随时翻阅。每天班级中的卫生、纪律、学习情况都可以在这星得到反映。
班级日记能总结经验教训,能提高写作能力,更能为我们十年二十年后的相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我鼓励学生放开写,大胆写。学生记下了当值日生的辛苦,学习中的困难,也记下了他们学生时期的幼稚、可爱和淘气。十多年过去了,有的学生成了大学生,有的走向了社会,有的大学毕业和我一样登上了讲台。可每当他们回到我身边最感兴趣的的一件事就是看他们当年写的“班级日记”。
光阴似箭,时光易逝,流逝的岁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班级日记》留下了孩子们美丽的倩影和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