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安镇前官小学
2012年12月23日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的写字、识字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 和语言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勤于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广泛搜集、吸收、处理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等。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良好的写字习惯应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到高年级还是应该加以重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教育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好习惯:一是姿势、执笔方法、写字本摆放位置和写字习惯;二是不写错别字,文面整洁;三是字形结构合理,笔画位置准确;四是行文规范,运笔正确流畅。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写字水平。
二、课前预习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而且在预习过程中,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勾画出来,加强听课的针对性,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课前仔细翻阅课本;看课本并做教材后面的习题;根据不懂的问题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
三、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被誉为“无声的老师”。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真正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四、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口语交际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进行,还可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还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五、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读书有疑的习惯。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构思、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描写等方面进行品评。感觉到不懂的东西,然后提出或写出阅读后的疑问,及时的请教老师或同学,阅读中的疑问就能得以解决。
六、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以唐诗宋词、名家名篇为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读”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得不当,哪些地方没处理好,并及时作出调整改进,这就锻炼了听的能力。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朗读得更好,教师会自己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无疑也是对“听”力的促进。学生通过读而建立的储备若运用到书面表达上就促进了写的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此话一语道出了朗读、熟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应一有机会就让学生朗读。我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给学生范读,每节课都给学生至少6分钟以上的朗读时间,并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篇好文章,每星期举行一次小组的朗读比赛。
七、在信息化时代,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教师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鼓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学会积累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指导学生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批”。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八、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老舍先生说过,“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自然、社会、生活都是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十、总结的过程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还包含了很多方面,但是,需要了解的是任何习惯都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逐渐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刻苦练习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精神。我们在培养小学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要从细节入手,自身方面也要做好坚持不懈,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奠定人生,习惯成就未来。”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大安镇前官小学
张晓雪
2012年12月23日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北林区张维中心校
李宏伟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5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外书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矛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著名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特别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保证。就我校现状语文科来分析,三至六年级里同一级不同班的语文成绩都相差很大,升到高年级就算是同一老师所担任同一级也存在同样情况,给人留下分快慢班的现象。追究原因,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是均衡分班,而不同老师的任教和培养则形成了不同的局面。成绩好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语讲“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低年级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导致基础不扎实,对今后的的教学将造成持续性的恶性循环。因此,从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那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培养。
一、课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工作,事先都要做好准备,学习当然不例外。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① 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提高听课效率。②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③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知,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若干个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第二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五步走”基本环节和方法: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生字。
自学课文生字采有六个字:“找”(找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写”(连词端正书写)、“解”(理解生字意思)。第三步,再读课文,画出文中自己觉得重要或优美的好词佳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感受。第四步,三读课文,围绕课后习题在文中找出答案,如遇到不懂的问题或对课文上不理解和含糊不清的地方旁边打“?”,以便上课时向老师提出或注意听老师讲解。第五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
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抓好预习这条最基本的途径入手,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二、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小学生绝大多数不会听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走神,东张西望,开小差。这些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而且还扰乱课堂纪律,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首先反思自己,把课备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直观,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必须给他们养成会听课的好习惯。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第一,眼到:上课必须坐正,眼睛要望黑板或看着老师的神情,集中精力听课。第二,口到: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开口朗读或大胆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第三,手到: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四,心到:老师讲课期间如果不许看书,一定不能翻书,要跟上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发言。如在教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时,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这一片段时,我采用了“读、议、辩、演”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四到”从而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 2
至10自然段(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思考从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人?再引导全班讨论交流:“在你眼中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在议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描写蔺相如动作、语言的句子)组织学生研读,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物特点,对于学生中的分歧意见及时组织辩一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蔺相如当时的内心的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无惧无畏。这样,学生各抒已见,从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到勇敢无畏、才智过人的特点。最后组织学生演一演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让学生在表演中再一次深化认识。通过对学生这样的“四到”教学,蔺相如的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课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后习惯的培养。课后我会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写习惯的培养。
读,就是阅读。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为了让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第一,我在班里办了个“小图书馆”,摆设有多种儿童读物,供本班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和篇章。第二,在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人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第三,读物推荐,向学生介绍与教材主题有关的课外读物上学生选择阅读。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后我向学生推荐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让学生再加深回味草原的美景;学了第三课《白杨》,我向学生推荐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 3
《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了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四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名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师做好了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的习惯,也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的习作能力和水平。在课后,我让学生设立了小练笔薄,从不同形式来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仿句式小练笔。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常见的关联句子、简单的并列句子,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仿写。如学完《草原》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第一自然中“既„„又„„既„„又”这一句式描写一个内容;学习完《白杨》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第十二自然段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的句式来夸夸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人,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习作中体会了句式的用法,习作的语言更精彩了。
2、仿段落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范文中精彩片段,或饶有趣味的段落来练习仿写。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后,引导学生仿照文中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段落来夸夸其他事物,从而练习和体会一段中运用总分的写作方法。
3、仿篇式小练笔。仿句、仿段落的练笔都是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服务,所以练习之余也对学生进行仿篇式的练笔。如教学了《晏子使楚》一课后,学生明白了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并且采用首尾呼应,能使全文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的好处。于是我引导学生也采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一件难忘的事,通过这样的练笔,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提高写作能力。
4、想象式小练笔。课文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但作者所表达的远不止课文中所呈现的,这就为学生的想象和小练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文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付出的学生记忆犹新,但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什么事才让南朝鲜人民肯不惜一切地为付 4
出呢?所以课后我特意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写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只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能坚持不懈地正确指导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我们的学生肯定会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这篇沃土上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
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
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
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
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
生,他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
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峦 《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三期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6月
第五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那么,我们如何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
只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抓
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把握实效性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规范》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行注目礼,少年队员敬队礼。”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国旗增添新的光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了自己内
在的需要,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六、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加强了学生干部的巡查、执勤,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
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周评比以流动红旗鼓励促进,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总之,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不能奢望短时间就把学生身上的坏毛病统统改掉。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