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样例5]

时间:2019-05-14 09: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

意见稿)

旅游产业是海淀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使之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全面树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旅游观,抓住北京市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以创新的理念推进旅游区建设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海淀“旅游胜地”为目标,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皇家园林旅游区特色品牌为重点,以加快发展科教旅游、乡村旅游为突破,优化市场环境,打造旅游精品。在增长方式上重效益,在项目开发上重保护,在产品形式上重内涵,在行业管理上重服务。加强区域统筹,加速产业融合,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海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2、发展目标。到2011年,将旅游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旅游总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就业人数突破6万人。把海淀区建设为国际知名、国内盛誉的“旅游胜地”。

二、对策措施

3、强化创新理念,加强旅游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编制和调整海淀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需求,预留足够的旅游发展空间。

4、以创建带发展,扩大特色项目投资,丰富旅游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三大旅游区建设。参照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标准,明确皇家园林、稻香湖、大西山三大旅游区的创建目标、存在差距和具体措施。皇家园林旅游区要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前提下,加快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旅游区。稻香湖旅游区要以高端旅游市场为目标,建设成为具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时尚运动等旅游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西山旅游区要着重发展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创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现代休闲娱乐旅游区。三大旅游区要围绕创建目标,存量求品质,增量重创新。旅游建设项目以“一区、两园、三街、四带”为重点,(“一区”即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两园”即圆明园、翠湖湿地公园;“三街”即同庆街、买卖街、煤厂街;“四带”即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温泉镇红楼梦源旅游示范带、上庄滨水休闲旅游带、昆玉河水景旅游带),着力提升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环境。

5、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海淀区特色旅游精品体系,提高旅游吸引力。以海淀区高质量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丰富表现形式和活动内容,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尽快形成皇家园林旅游特色产品系列;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优势资源,打造以“科教文化体验、科技商务会展、科技风貌观光、科技产品消费”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新型业态;加大乡村旅游示范带和景区的建设和提升力度,培育新型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工业旅游、科教旅游、都市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加快开发昆玉河水景走廊观光等有海淀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弘扬奥运遗产,延伸奥运成果,拓展奥运旅游。积极探索利用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校奥运比赛场馆等优势资源,打造奥运旅游与观光旅游、科技旅游、修学旅游相结合的、具有海淀特色的组合型奥运旅游产品。

6、以旅促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要求,抓住新机遇、研究新特点,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观光采摘、美食购物等多重功能、不同风格的旅游休闲带和旅游聚集区,并以此带动海淀北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建设和完善有特色的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完善民俗村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卫生与生态环境质量。

7、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海淀文化大区的优势,加快大型文化娱乐演出项目的策划和实施。推进旅游主题娱乐活动,提升旅游文化餐饮设施的品质和服务,积极引进大型文化娱乐知名品牌落户海淀。扶持景区旅游文化创意项目,鼓励支持景区周边完善和提升文化功能品质和接待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文化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

8、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打造国际化大型节庆活动品牌,提升海淀旅游整体形象。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 战略和策略,运用节庆活动、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组织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活动等多种手段,着力打造海淀上风上水、皇家古韵的旅游整体形象,组织国内外有影响的旅行社、旅行商营销推广以海淀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有效提高海淀旅游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继续扶持旅游传统节庆活动,鼓励创新发展。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搭建海淀与全国乃至世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有海淀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品牌。

9、加快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企业品质等级。积极推行旅游行业各项质量标准,贯彻落实旅游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加快标准化、规范化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社会旅馆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力争到2011年,三星级以上饭店、3A级以上景区在目前基础上总量增长50%。引导低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走品牌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海淀特色、定位明确的酒店系列。大力推进3A级以上景区实现无障碍设施、多语种说明牌建设和自动导游机服务。引导和支持旅行社拓展海淀区旅游产品和线路。对于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业绩突出的旅行社在宣传促销、市场推介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

10、加强旅游秩序建设,建立旅游市场秩序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重点整治好颐和园、香山周边地区的旅游市场秩序。依照北京市政府关于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属地管理的原则和旅游市场秩序建设及旅游安全生产需求,积极推进海淀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系统,形成高效 的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和快速反应能力。

11、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加速大西山旅游路、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交通的建设,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导,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完善北清路、同庆街、中关村广场、当代商城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咨询服务功能。着力构建方便快捷、信息齐备、服务优良的旅游信息化系统,努力实现集区域形象整体宣传、旅游产品咨询、预订服务、投诉接待、紧急呼叫救援一体化,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12、加快开发具有海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快研发具有皇室文化和皇家园林特色的精品旅游纪念品系列。进一步挖掘海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充分利用海淀科教资源优势,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能够展示海淀科技教育水平的旅游纪念品。在有条件的景区,特别是3A级以上景区设立“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专营店或“海淀礼物”专柜,促进旅游纪念品的销售。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开发、营销等专业培训和交流,为促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搭建平台。

13、加强海淀区与北京市各区县、海淀区与全国热点旅游城市以及海淀区与境外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促进共同开拓市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绿色旅游通道、旅游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造区域协作大平台。

1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行业人员素质。把培训服务作为加强行业管理的措施之一。加强海淀区旅游培训中心建设,整合各 类培训资源,加大旅游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全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有明显提高。

15、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形势,结合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分析和研究,实时监测旅游产业的运转状况和发展水平,使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科学量化,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6、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发挥海淀区旅游行业协会纽带、桥梁作用,通过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互访互助等方式促进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沟通,引导旅游企业自律。推进区域内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的相关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和谐共赢。

三、政策保障

17、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区域统筹。按照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建立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密切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经济体制、不同行业的旅游相关单位的联系,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18、创新管理体制。研究创新皇家园林旅游区等三大旅游区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任务。

19、培育扶持特色品牌,对科教旅游、乡村旅游、奥运旅游、工业旅游以及精品旅游线路和对传统观光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的单 位给予扶持;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特色旅游活动等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扶持。

20、加大财政对旅游发展引导性投入。根据市政府“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精神,按照市区两级配套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有引导示范作用的科教旅游点、民俗村以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评估,给予配套资金补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景区开发,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对于经济效益好、还贷能力强的旅游重点项目,特别是列入国家、北京市和区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助。

21、鼓励产业发展,设立奖励资金,奖励旅游企业资质升级。对于区域内的旅游饭店提高星级标准、星级饭店创建绿色饭店、景区提高A级标准、旅行社进入A级系列、社会旅馆达标或品牌化发展的旅游企业、评为北京市级的民俗村、民俗户等,在企业形象宣传、市场营销、参加国内展览会等方面给予适当比例配套资金支持。对于获得首都旅游紫金杯、首都文明景区、市级平安景区等市级以上先进称号的旅游企业,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产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海淀区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一日

第二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08〕4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发展北京旅游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具体体现,对推进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本市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增强。为充分发挥奥运效应,全面推进本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实现旅游产业从政府主导逐步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转变,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都市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奖励、商务会展等高端旅游转变,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旅游产业发展和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达到610万人次,人均花费年均增长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7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5%,达到1.83亿人次,人均花费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50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的会展、商务之都,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

(三)基本原则。

合理布局,差异发展。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调整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升完善以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为主的传统文化旅游区,大力推进以朝阳、顺义为主的商务会展旅游区,重点打造以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为主的现代娱乐休闲旅游区,扶持发展以门头沟、房山、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为主的生态度假旅游区。生态涵养区产业调整要优先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盘活都市旅游存量,挖掘资源,增加业态。扩大郊区旅游增量,配置资源,突出特色。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投资消费,同步发展。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投资项目拉动旅游消费市场,以旅游消费市场多元化实现消费结构优化,通过政府鼓励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旅游总量提升。

整合资源,特色发展。全面动员社会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以旅游为载体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坚持首都特点,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资源品质,丰富特色产品。

高端低端,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积极推进会议奖励、商务旅游,形成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以旅游为平台和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参与,消费者自觉响应,将旅游产业打造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二、突出战略重点,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

(一)加强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

制定《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发展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旅游集散体系建设规划和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系。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全市性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留足发展空间。

(二)实施都市旅游精品战略,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品牌体系。

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休闲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金融街区、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商业街区、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科技旅游、时尚消费旅游等系列都市旅游产品。鼓励城八区开辟以名人故居、胡同和传统街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利用家庭、院落、街道推出国际旅游访问点,形成系列特色京味文化旅游产品。支持具有北京特色和优势的工业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鼓励煤矿和非煤矿区关停后向工业遗产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形成以首钢、北京焦化厂等工业遗产游为核心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为一体的多个旅游文化集聚区。

(三)实施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战略,逐步形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体系。

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促进郊区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变。到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形成特色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坚持以城带乡,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建立北京生态涵养区大型旅游主题娱乐项目,统一规划,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以旅游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四)实施旅游目的地全球营销战略,构筑国际化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

制定鼓励性政策引导旅行社企业进入零售市场,初步形成3至5家大型零售企业;到2010年,印制和投放10个语种、覆盖20个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旅游宣传品;在往来北京的主要国内外航线上播放北京旅游宣传片;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合作,在主要客源国和地区开展市场宣传促销工作,并设立10个以上北京旅游营销机构;聘请20位国际著名旅游组织负责人、旅游集团CEO和旅游专家作为政府高级旅游顾问,培训、认定一批国外资深营销人员为“北京旅游专家”,初步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国的国际营销网络。建立入境旅游营销业绩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创新旅游产品,开拓入境市场。

推进旅游营销“十个一工程”(重点推出具有北京元素的一部旅游电视宣传片、一部旅游电影故事片、一首旅游主题歌、一套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一位旅游形象大使、一个旅游吉祥物、一个旅游电视频道、一个旅游电台频道、一套旅游系列从书、一个多语种旅游专题网站),用市场化手段将“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和“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活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通过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的结合,建立覆盖全市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旅游宣传体系。

(五)实施奥运文化旅游战略,形成奥运旅游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走进北京,回味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为期两年的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旅游文化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巩固奥运品牌效应,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推出奥运旅游文化创意演出。实施“奥运会展旅游促进计划”,组建会展旅游协调机构,申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项活动、大型赛事、会议和展览,培育3至5个世界级会展旅游品牌。统一协调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加强对赛后奥运场馆利用与旅游产业结合的研究,以特色奥运场馆为载体,创意国际、国内文化旅游活动和体育赛事旅游活动。丰富和完善奥林匹克公园、奥运场馆及支持设施等奥运核心区域的商务、旅游、休闲功能,吸引旅行社企业、旅游创意机构、国外驻华旅游机构在区域内聚集,形成奥运旅游文化集聚区。

(六)实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实施“9+10”区域旅游协作,推动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环北京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深度合作,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定期召开由世界主要热点旅游城市市长参加的“北京国际旅游合作会议”,以北京为先导共同打造国际高端旅游市场,以高端旅游市场为重点,推动亚洲旅游业发展。

(七)实施重点旅游文化项目推进工程,逐步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主题娱乐活动体系。

鼓励推出具有民族特点、北京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扶持若干个品牌实景演艺剧目、大型歌舞剧目、传统特色演艺剧目和京味文化演出剧目,争取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品牌落地北京,创立名人名曲秀为主题的“天天名人舞台”等大型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集文艺演出、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多种业态相聚集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北京市重大旅游文化项目目录》,积极推进国际著名的大型主题公园建设,推动中国大马戏表演、中国杂技秀、中华武术擂台赛等大型现代旅游娱乐项目落户北京。加强对著名文物古迹的深度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或打造实景演出剧目延长开放时间。

(八)实施旅游商品推进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鼓励形成全国一流的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孵化基地和旅游纪念品创意园区。在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商品销售中心。扶持、鼓励、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开发中国传统书画旅游商品,并形成书画街、画家村、书画包装设计企业的产业聚集。重点扶植开发以长城、故宫等传统旅游景点和以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等现代都市新景观为题材的旅游纪念品,鼓励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名牌商品、名特产品。举办“中国(北京)旅游纪念品博览会”、“北京主题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奖赛”等系列活动,把北京打造成全国旅游商品的创意、研发、交易、展示中心。实施主题旅游纪念品知识产权保护计划,推动旅游纪念品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九)实施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旅游服务管理体系。

继续推行国家《星级饭店评定标准》、《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和北京市《旅行社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住宿业服务质量标准与评定》,加快制定符合北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政府引导行业、规范行业服务需要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标准、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标准、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旅游文化演出场所服务质量标准、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旅游景区标示牌建设标准、住宿设施节能减排标准等北京市地方标准,积极推动国家级人文景点标准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与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化体系相衔接的完整科学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

鼓励旅行社服务质量等级达标,A级旅行社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严格导游员准入制度,实施“明星导游员工程”,试行导游员等级考试制度和导游员等级薪酬制度,全市上岗导游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完善星级饭店质量评价体系和准入退出机制,实施北京市社会旅馆全员达标工程,鼓励社会旅馆引进专业化酒店管理集团进行管理。试行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与等级挂钩试点。实施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依法鼓励旅游景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十)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建立完善人本化的旅游服务监管体系。

推行景区优惠套票、旅游商业护照。增加公交“一卡通”的景区门票和集散中心购票折扣功能。通过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完成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多语种说明牌建设。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实现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实现12301旅游咨询、投诉热线与12345非紧急救助中心系统的衔接,将旅游灾害预警纳入市政府非紧急救助中心系统,提高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重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信息网。到2010年,形成天安门地区旅游专线车和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的主要交通枢纽和散客集散地的旅游集散中心为一体的散客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在机场、火车站及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公益性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设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游客咨询服务站;以达标创建方式,鼓励旅行社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街道社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在高速公路休息区、重点旅游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城市形象宣传、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产品和服务网上预订一体化。通往3A级以上旅游区、大型旅游购物娱乐场所、车辆停放场所的主要道路设置规范醒目的中英文道路交通指示牌。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黑车黑导游。有效治理业内车辆参与非法运营、非法旅游小广告、社会旅馆非法揽客、旅游商店和旅游医疗咨询点欺客宰客、旅游景区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一日游”市场。坚持“疏堵结合,打建结合”的方针,鼓励A级旅行社进入“一日游”市场。通过老城区社会旅馆改造试点,形成特色住宿品牌连锁经营,提升“一日游”市场服务水平和质量。严格落实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秩序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旅游企业的诚信评价、信誉监督、失信惩戒和违规退出制度,建立和完善北京旅游企业和主要从业人员信誉公示系统,引导理性消费,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

三、加大投入,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

(一)完善政府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资金配套政策。

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由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批准实施。对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可由市区两级政府按适当比例配套。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安排建设资金时要提高用于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的比重,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大政府对旅游发展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引导性投入。

增加对旅游宣传推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示范性、导向性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与补助,强化对重点项目的引导、配套和扶持。对政府拟实施的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可通过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其他相关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及企业自筹资金解决,并在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和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充分利用《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京办发〔2006〕30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1〕36号)以及市级招商引资各项政策,通过实施山区、浅山区优先发展旅游,矿山、非煤矿山关停并转后向旅游产业调整的土地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

(四)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

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扶持有带动效应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加强银企合作,以资源换资金,运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模式,进一步拓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重点推介,认真落实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的相关政策,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名大企业、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使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第三篇:海淀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海政发〔2009〕42号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本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镇(乡)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海淀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已经2009年8月10日第111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九月二日 海淀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2011年)

第一部分行动计划的背景、发展思路及目标

为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45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京海发〔2009〕25号),结合《海淀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和全区旅游业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计划的背景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的客观要求

海淀区旅游资源丰富,皇家园林历史文化旅游、上风上水自然生态旅游、科技园区与著名高校科教旅游形成海淀区三大特色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存在资源优势与旅游收入不匹配、旅游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旅游资源归属复杂,统筹协调发展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旅游的延伸消费欠缺;三是区域内缺乏大型综合性的旅游项目和晚间演娱项目。针对上述制约和影响海淀区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加强对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提出加快促进海淀区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旺地不旺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应对危机、促进消费的现实需要

分析当前形势,我国旅游业处在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作为蓄势待发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对关联行业的带动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树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旅游观,抓住北京市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以创新的理念推进旅游区建设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两方面的作用,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皇家园林旅游区特色品牌为重点,以提升发展科教旅游、乡村旅游为突破,以优化旅游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依托,深化旅游市场运作体系研究,加强区域统筹,加大资源整合,加速产业融合,强势宣传,打造海淀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增强海淀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底,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旅游总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产业品质明显提升,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海淀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海淀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确立。

第二部分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推进三大旅游区建设

1.皇家园林旅游区

建设目标: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功能服务。打造国际知名、国内盛誉的皇家园林休闲文化特色品牌,增强海淀旅游核心竞争力。

主要建设项目:

(1)颐和园周边项目

协调推进地铁4号线、一亩园交通枢纽建设和如意门、大有庄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同庆街改造项目待一亩园交通枢纽投用后实施二期工程,计划2010年竣工并正式开街,实现具有皇家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圆明园正觉寺复建工程尽快启动,2011年完成。

(2)香山买卖街和煤厂街项目

加快《香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工作,参照《香山买卖街和煤厂街旅游概念规划》,积极推进沿街立面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新建红叶街和整治改造的买卖街、煤厂街为主要空间架构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2.稻香湖旅游区

建设目标:面向国内外高端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将其建设成为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区。

主要建设项目:

(1)翠湖湿地项目:在完善前期建设手续的基础上,尽快启动拆迁相关工作。

(2)上庄镇“滨水休闲园”项目:完成“上庄滨水休闲旅游带规划”编制。修复生态水系,完善滨河路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具有静态观赏、科普教育、湿地修复为功能特色的上庄滨水休闲园。争取2011年前建成。

(3)上庄镇都市农庄项目:在现有翠湖农业观光园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升其旅游接待功能,形成以果品采摘区、生态科普园、巴西农庄、水体休闲区等功能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项目。

3.大西山旅游区

建设目标:加快资源整合,突出参观点、服务线建设,提高资源品位。打造集休闲娱乐、养生健身、生态体验、体育拓展、农业观光、文化探寻、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主要建设项目:

(1)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

--大西山旅游路建设:加快大西山旅游路二期工程建设,力保2009年底全面竣工。

--大西山旅游路配套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包括综合服务区、停车场、交通标识标牌,休闲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以及管家岭、七王坟及车耳营三个民俗旅游村门区建设。计划2010年完成。

--龙潭谷景区开发项目:根据景区的旅游策划方案,尽快启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2011年前初步建成。

--管家岭旅游村项目:结合新农村规划和《管家岭“法兰西乡情旅游村”旅游策划》,积极探索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力争年内启动圣琼·佩斯遗址复建及村中心广场改造工程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争取2011年部分建成并接待游客。

--民俗村改造项目:完成七王坟村和徐各庄村特色街区改造、旅游访客中心建设和台头村文化休闲园基础设施及绿化美化工程。计划2010年完成。

--阳台山景区综合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设施,包括停车场、管理用房、古香道沿线商亭、凉亭、景区中门等建设和改造。计划2010年完成。

(2)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建设

结合新农村规划和《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规划》,分步推进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建设。2009年完成一期建设,包括餐饮娱乐、道路整修、游客导引系统等部分接待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2010年启动二期建设,2011年初步完成。

(二)着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旅游消费

1.深度开发、横向拓展旅游市场

坚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创新机制、营销推广以海淀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有效提高海淀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制定政策,引导和支持旅行社拓展市场份额,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深度、广度两个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盘活存量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2.全力打造科教旅游产品

编制《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发展规划》,依托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以中关村广场、科技园区、著名高校等为代表的科教旅游产品,推广科教文化体验、科技商务会展、科技风貌观光、科技产品消费等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3.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要求,通过重点推进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和上庄滨水休闲园建设,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观光采摘、美食购物等多重功能、不同风格的乡村旅游休闲带和旅游聚集区,稳步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品质。到2011年,我区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村达到2-3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增长30%,1-2个村成为北京市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的品牌村。

4.发掘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充分发挥海淀文化大区的优势,紧密结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积极推进旅游主题娱乐项目,促进旅游文化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从旅游角度支持“梦幻圆明园”皇家演艺中心、“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创意北京”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实施。完善同庆街开街后旅游服务功能,全面展示海淀的旅游资源,推出皇家特色人力凤辇体验、特色手工艺品展卖、清宫仪仗演出及宫廷庙会等活动,营造同庆街的旅游休闲文化氛围。

5.开发海淀特色旅游纪念品

深度开发具有皇家文化和科教特色的精品旅游纪念品系列,支持以曹氏风筝为代表的海淀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海淀礼物”品牌体系。在有条件的景区,特别是3A级以上景区设立“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专营店或“海淀礼物”专柜。

二、强势宣传,提升环境,塑造海淀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一)加强形象宣传,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区域合作和品牌节庆活动为抓手,以媒体和各类旅游交易会为载体,加大对海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海淀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打造海淀皇家古韵、上风上水、科教时尚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1.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区域协作平台

加强海淀区与北京市各区县、北京周边地区及全国热点旅游城市以及境外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的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开拓市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畅通旅游绿色通道及旅游互动营销宣传等多方面合作。

2.打造品牌节庆活动,有效扩大影响

积极支持配合旅游企业办好樱花节、桃花节、玉兰节、杏花节、荷花节、银杏节、红叶节等传统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气氛,带动消费,做到“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精彩”。同时,通过组织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办好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用三年时间,使其成为北京市有影响力的大型品牌旅游节庆活动,并借此宣传展示海淀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建设成果。

(二)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1.加强规范引导,提升产业品质 高起点推动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业人员的培训,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力争到2011年,全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增加30%,3A级以上景区总量增加50%。鼓励引导低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向品牌连锁发展,积极推进社会旅馆达标工程,力争到2011年,达标单位个数达到总量的30%。

2.构建游客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着力构建方便快捷、信息齐备、服务优良的旅游信息化系统。完善同庆街等特色街区旅游咨询中心建设。黄金周及节假日期间在重点景区和街道社区设立临时旅游咨询流动站,为游客出行提供便捷服务。支持引导景区建设游客中心。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强北部地区主要交通节点的旅游交通指示标牌建设。

3.加强安全和秩序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加大重点景区周边的旅游秩序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秩序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假日旅游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对黄金周、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旅游市场监管,优化旅游市场环境,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旅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完善旅游景区安全体系建设,支持引导3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电子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和改造,在山区建立野外救援警示装置。组织景区和饭店开展创建海淀区“星级平安旅游景区”、“星级平安旅游饭店”活动,力争在2011年,全部A级景区达到三星级以上“平安星级景区”标准。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按照京政发〔2008〕45号文件要求,研究建立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密切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经济体制、不同行业的旅游相关单位的联系,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根据京政发〔2008〕45号文件精神,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本着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原则,鼓励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企业以及科教旅游点、民俗村以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引导和支持旅行社推广海淀区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对于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业绩突出的旅行社在宣传促销、市场推介等方面给予奖励。

(三)对于区域内的旅游饭店提高星级标准、星级饭店创建绿色饭店、景区提高A级标准、旅行社进入A级系列、社会旅馆达标或品牌连锁发展的旅游企业、评为北京市级的民俗村、民俗户等,在企业形象宣传、市场营销、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等方面给予支持。主题词:旅游计划通知 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9月10日印发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因为没有了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日期:2010-06-17]来源:玉林广播电视报作者:梁世喜阅读:82 次

时下,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是一个吸纳就业、综合性、支持性很强、涉及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无烟”产业,又称为“朝阳产业”。但就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仍有一些不足和亟待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游客的需求,笔者认为,广西是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要把乡村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注重特色,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注重特色,促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市场化运作。注重特色,要让乡村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效用,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统筹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是注重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个旅游景区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往往与它的文化内涵的多少紧密相关。为增加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对一些古迹进行修建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大型景点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来搞那些充其量的“古董”。要让游人“品”出景区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对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情的整理与开发,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游人通过游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同时,这有利于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二是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增长见识不是旅游的唯一目的,休闲、体会自然美等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现代乡村旅游开发不应仅仅注重景点建设,还应注重旅游景点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将乡村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要多探讨围绕“民俗旅游走进千家万户”这个主题,推出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和增加乡土文艺表演等活动,倡导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假日旅游休闲生活,是乡村旅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主题,形成特色。应该从乡村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走势,确定若干旅游主题。围绕主题慎重选择开发项目,分批次、多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以突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观光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从中领略到更多原始文化形态、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厚重文化氛围,让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受益。

二、规模经营,促进扩大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标准低、吃“老祖宗”或守住旧摊子原地踏步,其根源在于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前瞻性不强、处在“接待型”或是单打独斗状态。规模经营要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除了搞好高标准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外,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突破投入这个“瓶颈”。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吸纳外资、民间资本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资金比例还很低。因此,各级必须用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除了实行广开门路和开放合作多渠道融资方式外,各级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搞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解决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资金来源。这样在高标准、统一规

划的指导下,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千帆竟发的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要遵循“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和经济能人大胆投入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在竞争发展中促进管理,冲破传统落后发展观念,克服接待型旅游观念的影响,真正把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努力向高层次旅游产业型转变,推动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色来开发建设,让有经济实力的老板进行强强联合,扩大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规模,推动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综合开发,形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规模景点、规模宣传、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逐步形成乡村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增收途径。

三、整体推动,促进合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是小农意识、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障碍乡村旅游业开发,其根源在于政府缺乏宏观市场管理。整体推动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各级要树立地方支持、部门配合和民间力量参与的全局意识,形成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经济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度指导,采取“政府主导,协调服务,利益共享,合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破除部门意识和小农意识,按照市场运作,进行资源开发,实行滚动发展,以旅游带开放,以开放促旅游,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要理顺全局与局部、块块与条条的关系,坚持从大局出发,强化协调服务,合力促进发展;要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管理,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业内专家告诉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它较其他产业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与进步;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就没有大发展的经济依托和社会基础,它的综合效益也就难以发挥出来。另外,从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发达的省份来看,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非常突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只有破除部门意识和小农意识,把乡村旅游产业纳入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来谋划,才能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进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推动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

第五篇:关于促进珠海市游艇产业发展的意见(范文模版)

关于促进珠海市游艇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8-12-26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游艇产业是我市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市游艇产业发展,使游艇产业成为珠海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促进我市游艇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当前,国内外游艇产业发展迅猛,需求持续兴旺,市场前景广阔。我市游艇产业发展在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平沙游艇工业区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国内游艇生产企业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平沙镇还被评为“广东省(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游艇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引进有实力的游艇产业项目,延长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游艇产业集群,对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二、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紧紧抓住游艇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准确把握游艇产业转移规律、游艇消费规律和游艇产业成长规律,大力引进和培育游艇和配套件制造业及游艇服务业,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游艇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游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业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开展游艇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整合资源,合理选址,精心布局。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科学,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切实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双轮驱动”、突出优势。既要一手抓游艇制造项目的引进,又要一手抓游艇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完整的游艇产业链。在加快游艇制造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游艇服务与港澳扩大合作,积极搭建港澳游艇在内地消费的平台,促进游艇服务业和游艇制造业同步发展。

3.消化吸收、自主创新。高度重视游艇产业发展的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加强对游艇产品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努力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走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逐步提高国产化率,力争在5-10年内培育出具备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三、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目标。

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力建设好“一基地、两中心”,即以扩建平沙游艇工业区为基础,建设我市游艇制造业基地;整合游艇制造业配套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游艇交易、会展、物流中心;拉伸游艇产业链,抓好游艇设计环节,推进成立游艇研发中心,使珠海的游艇制造及配套形成规模效应,并具备游艇设计、研究、检测、教学培训能力,同时在游艇交易市场、会展、会所(游艇俱乐部)等领域实现突破,为珠海的游艇产业大发展打下基础。到2012年,全市游艇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从我市游艇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以整艇制造加工和游艇公共消费为起步点,逐步扩展到游艇工业的上下游产业,抓好以游艇研发设计制造等为基础、以游艇维修保养和码头建设等为支撑、以游艇旅游消费等为主体的三大环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艇制造和配套件生产能力,促进游艇服务业发展,打造珠海制造和服务品牌,构筑相对完整的游艇产业链。

1.建设国内游艇制造业基地。

以现在的游艇制造为基点,向上游拉伸产业链,逐步发展游艇研发设计以及发动机、通航设备制造,同时发展配套设施,适当发展大型游艇。在大力发展整艇生产的同时,积极引进游艇配套产品和零部件企业,重点发展艇用发动机、中高档游艇的装饰件、艇用通讯导航和重要控制设备以及水上运动器材。支持大型豪华游艇修造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生产分段、模块及配套产品的专业厂方向发展,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链。鼓励中小游艇企业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的道路,培育中小企业集群,打造几个有特色的游艇制造和配套产品产业区。2.大力发展游艇服务业。

向下延伸发展游艇服务业,大力发展游艇会展、游艇研究与设计、游艇科技与商务交流、游艇驾驶培训和游艇消费,以游艇制造带动游艇服务,做大游艇俱乐部规模,以游艇服务促发展,实现游艇制造和服务均衡发展。定期举办游艇产业会展,开展游艇以及船艇零部件、材料的交易、展示活动,壮大游艇服务业发展。吸引国际著名的游艇俱乐部落户珠海。利用毗邻港澳优势,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游艇服务为合作平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加强珠港澳游艇服务业合作。

(三)产业布局。

重点围绕平沙游艇工业区发展游艇制造业,大力发展游艇整艇、配套件制造业,把平沙打造成为珠海游艇产业的重要基地,巩固提高斗门白蕉现有整艇制造基础,可规划高栏港经济区修造船基地作为今后大型高档船舶的制造基地,高栏港经济区、联港工业区、富山工业区虫雷蛛片区部分用地用来发展游艇关联配套产业。整合现有岸线、旅游资源,规划香洲港、九洲港、前山河、横琴岛、机场码头、海泉湾和东澳岛、外伶仃岛等海岸,以及斗门白藤湖、磨刀门、井岸港、黄杨河、虎跳门水道等河岸建设游艇消费区,根据各自特色发展游艇俱乐部、游艇码头、游艇垂钓等服务业。

四、建立游艇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完善游艇产业区基础设施。

加快游艇产业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市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全面整治连湾运河,疏浚河道,根据大型游艇发展的需要适时改造连湾水闸工程;加快实施南国游艇俱乐部码头海堤工程。游艇产业区内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公共下水码头和公共停泊码头。加快制定游艇俱乐部、公共码头的规划,近期选择海泉湾、九洲港和部分海岛等条件适宜的地方,通过鼓励企业参与等形式建设游艇公共码头和维修基地,逐步带动游艇消费兴起。

(二)营造游艇产业区发展环境。

海事、港口、航道等部门应尽快设定辖区游艇的专用停泊水域或停泊点,加快对珠海辖区游艇使用航道和航行区域限制的研究。设立游艇材料检测中心,为游艇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检测服务。尽早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游艇检验标准和管理办法,为在我市生产的中高档游艇进入国内市场创造条件。探索港澳游艇一证通行试行办法,简化港澳游艇出入珠海手续,吸引港澳等游艇在珠海游艇俱乐部消费。各部门要进一步简化手续,在试航、检测、进出口、出入境等方面为游艇企业提供便捷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实现办事窗口前移。

(三)培育游艇产业区急需人才。

将游艇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纳入《珠海市人才开发目录》,人事、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大力支持游艇企业人才的引进。与具有一定培育能力的高校进行合作,或者利用珠海大学园区现有资源,开设与游艇相关的专业,为游艇产业培养设计、制造、维修、管理和销售等专业人才;依托职业学校或者技工学校,采取企业出师资学校负责招生等方式开展与游艇企业的合作,加强对中高端游艇生产所需的木工、油漆工和焊工等技术工人的培养。加强对游艇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鼓励社会举办驾照培训班,带动游艇消费。

五、加快游艇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跟踪服务。

成立市领导任组长的游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发改、经贸、外经贸、交通、港务、海洋、航道、海事、国土、规划、环保、科技、口岸部门,以及拱北海关、边检、检验检疫、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联动,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游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确全市游艇产业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各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组建珠海市游艇产业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规则、技术标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

(二)制定产业规划,强化法规引导。

加快制定全市游艇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制订鼓励发展游艇产业的政策措施,引导游艇制造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制定产业指导目录中,把游艇产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产业。适时出台适合游艇行业特点、与国际接轨的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解决游艇检验检测、试航、游艇牌照、驾照、通航、俱乐部管理和出入境管理等涉及生产、消费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招商层次,引进重点企业。根据游艇产业竞争优势和配套需求,建立高素质的招商队伍、专业化的谈判小组和全方位的招商网络,把龙头游艇企业和重大游艇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标志性工程,组织重点招商。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游艇制造企业,提高游艇产业集中度,增加游艇品种;着力引进游艇船用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配套企业。重点引进世界知名游艇制造企业、顶级游艇俱乐部品牌以及有潜力的民营企业,提高游艇质量,实现从“低价取胜”向“质优取胜”转变。

(四)加大投入力度,鼓励自主创新。

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加大财政对游艇产业发展尤其是自主品牌产品的扶持力度。建立游艇技术联合开发机制,依托有关企业或者高校组建游艇产业研究和人才中心、游艇技术研究中心。抓好游艇研发设计等基础环节,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安排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时,对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品牌优势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游艇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

珠海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下载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 (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

    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委(局): 智慧旅游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8〕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海淀区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暂行办法

    1+20政策之五: 海淀区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暂行办法 (海政发〔2008〕45号 2008年9月1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赵桂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

    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中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世界各国瞩目的地方,极具旅游观光吸引力。西城区是首......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市乡村旅游悄然兴起,但此时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自1998年后逐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