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时间:2019-05-14 09: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第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

班主任是什么?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班主任是条扁担,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要求”的箩筐里已被教学任务塞得很满,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心愿”的一头,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的殷殷期盼。班主任每天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日常规范、生活等诸多方面,拼时间,耗精力,天天严防死守,让人疲倦而压抑。

“无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门优秀的管理艺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无为”用于教学管理上即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转变管理机制,形成学生“有为”、教师“无为”的良性状态。如果说学生是一群羊,那么教师的“无为”不是放散羊,更不是羊群后的鞭子,而是要做羊群前面的一片水草地。要真正地实现班级“无为而治”,让班主任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无为”中的“有为”

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极其需要非语言的暗示活动,这也是体现班主任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才是教育追求的最佳境界。有些情况班主任不必在班集体中当众说得很清楚,可以通过一些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班会课学生走神,你可以走到他面前停住,或是向他递一个眼神,以这样细微的动作代替批评。这样既不影响课堂,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天早上一位学生迟到了15分钟,低着头眼里噙着泪,嘴角微微颤动,好像要解释什么。我当时一句话也没说,让她回座位好好自习。跑操结束后,我以唠家常的语气询问她最近的学习状态,是否存在困难需要我进行帮助。没想到她主动说明了早上迟到的情况,从孩子的眼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激。此后的一个学期里她每天都到得很早,而且学习越来越刻苦。班主任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在孩子眼中就是无限的鼓励、尊重和自信。

二、“有为”中的“无为”

一个班级的管理机制对班级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常规的班干部建设只能培养极小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不能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的积极性。班主任常把工作安排给班长、团支书等人,其他学生总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意识。因此,只有把全班的学生都动员起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达到教师的“无为而治”。

有些学生学习观念差、纪律性不强,这严重制约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班主任十分棘手的问题。前不久,多位任课教师反映班级里一位学生状态欠佳,我将问题传达给部长,希望也坚信他一定能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密切关注这个部长的动态。我发现他首先安排组内同学与该同学聊天,可能是进行了一些思想上的引导,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我亲自出马。我利用课间时间专门找该生交流,一个星期内我没有听到关于该生的任何负面新闻。可好景不长,该生又出现了不交作业、日常行为散漫等诸多不良情况,部长向我寻求解决办法。“不是还有学习部嘛,你可以先求助他们啊!”于是学习部接到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没两天学习部部长就向我打报告,希望通过我这里的原始材料深入了解基本情况,我当然是积极配合部长工作。最终他们部内商议决定对该生进行一次家访。我有点担心孩子的家访会如何进行,还是不放心地提醒学习部部长要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要给同学留情面,只要达到家长和我们共同监督促进发展的目的就可以了。之后我第一时间接到了家长的电话,他感到很意外又很有感触,孩子们以自己的切身经验讲得很真挚。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看来孩子的潜质是无限大的。一次学习部的成功家访让我更大胆、更放心地将工作交给他们处理,也更坚定了我“无为”治班的信念。

然而时间一长,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激情就慢慢淡了下来,怎么让他们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成为我需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将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中。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拼搏意识,让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将班级日常生活、学习情况、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等皆纳入部门考评的范围内,由六个部长商定班级总的考评方案,每周对小组考核结果进行一次公示。考评末位的部门要满足考评优秀的部门一个要求,或是接受一次小惩罚。每月我将对考评优秀部门发放“最优异部门”证书,同时由民主评议得出“最给力部门”、“最得力干将”、“当月的文明之星”等等多个奖项,将学生的照片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的年龄,不服输是他们最大的性格特点,这种机制刚好和他们的性格相吻合。

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挑战;给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前进;给学生一个未来,让他们自己去把握。学生的“有为”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无为而治”,才能让弯曲的脊梁得以挺拔,让卑微的学生从此自信,让他们的未来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黄晓)

班主任管理的“有为”和“无为”

一、以“无为”思路进行管理,是班主任工作做到科学化、艺术化、常规化的必须

1.以科学化指导管理“有为”和“无为”。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科学定律,同样,班主任管理工作,具有科学化专门为之划定的独特空间。实践告诉我,班主任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属性,如果说一般的管理是对管理对象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在管理全过程中付之于奖惩条件以保证管理的顺利实施,那么,班主任管理应该与这种管理划清界限,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班主任管理对自己应该是有形的,对学生应该是无形的,而这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管理模式,之所以这样来确立,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做大了管理而冲淡了教师的关爱。成功的班主任“以有为创无为”的管理,应该是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无处不在,从而产生出自觉守纪、自发地维护集体荣誉的惯力。

2.使“有为”和“无为”管理艺术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以“管理即关爱”的思想为指导,对如何艺术化地点拨“有为”和“无为”管理,思路便渐渐明朗和清晰,这就是:

(1)将“有为”管理的对象确定为班干部,使其成为自我管理的核心力量,实现班主任的“无为”管理。促使包括班长在内的班干部切实负起责任来,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学生民主管理核心,始终应成为班主任“有为”管理的核心任务。班级民主管理,必须以班长的协调作用为主导,充分调动学习、纪律、劳动、体育、文艺、卫生各班委的积极性。基于此原因,班主任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为班长,帮助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便显得尤为重要。

(2)将“有为”管理和“无为”管理有机地结合,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使管理不断增强有效性。通过班干部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并非是班主任找到的一剂可以一劳永逸的良药,恰恰相反,在取得班级民主管理有效实施的成果以后,班主任的“有为”管理应始终成为“无为”管理的幕后指导。

3.建立与“无为”管理配套的设置,使班主任管理工作达到常规化。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做到“有为”和“无为”管理相结合,如果没有常规化的目标,就没有管理的继续和发展。为了使管理具有长期性的规范,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管理的魅力所在。(1)为学生建立评议班干部机制。我们根据民主管理的要义,不但在班委中建立了互评机制,在学生中也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其中。(2)为学生设立可以写评议留言的《班级日志》。

二、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丰富“有为”和“无为”相结合的管理经验,促进班主任工作不断升华

摸索和深化“有为”和“无为”管理方法的过程,就是开拓师生认识、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1.用塑造自我形象教育学生,促进管理。管理是一种人为举动,管理者自身形象如何,应视为管理操作是否有效最有说服力的说明书。作为班主任,应该深知“为人师表”的内涵不仅包括展示如何做人,而且包括展现如何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多年来的教学生涯,我逐步认识到教师应是一个心胸宽广、厚道、清静、无为、节俭、克己的人,而这些人格标准为之所用的归宿,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全部落实到对学生的爱上面。我要求自己,必须全身心地爱学生,无条件地爱学生。其实,全身心、无条件地爱学生,应视为班主任最有效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高居于“管理”字样所诠释的意义之上,又囊括了管理触及不到的领域之总和。因而,对于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恪守爱学生的思想,比任何班主任工作理论都显得重要。

2.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促进管理。从“有为”管理出发达到“无为”管理的目的,说到底,是变教师管理学生为学生管理自己,但学生目前的自我教育尚在摸索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课程,班主任有责任对这种教育形式完成补充、完善的任务。一是利用开好班会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二是利用发生的特殊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通过班干部实行“无为”管理后,班主任尤其须注意收集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信息。我要求班干部要随时注意同学们的情绪和表现,特别是关系到学生家庭关系、校外表现的信息,并要求他们大力宣传“同学有难大家帮,全班关心一个人”的精神,以使每个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三是与任课老师携起手来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责任编辑袁妮)

第二篇:有为无为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制:制度,管理方法 《盐铁论》 ②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解读: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解读: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此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③句。解读:摘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甘心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理解此句,应联系庄子的思想:摒弃“人为”,崇尚“自然”,顺从天道,“清静无为”。认为天道会有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自找苦吃。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虽有些消极,但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仍然有积极意义。此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④句。解读:摘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失当的事,坚决不去做。然后,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此句强调懂得取舍。注意这里的“不为”是为了“有为”,是要有所选择地“为”,不同于老庄的“无为”。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既要选“两句”,还要找“关系”,才符合要求。注意:直接引用了两句话,或直接引用其中一句,但暗含另外一句话,都属于“选择其中两句”。明显只写了一句话的,一般不超过42分。不可孤立看某一句话,而片面地抓取某个关键词来立意。综合看整个作文材料键词是“为”与“不为”,脱离这个关键点来写“变化”“变通”“时代”“创新”等,视为不符合题意。两者的关系,可以是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互补、相辅相成、一分为

二、辩证分析等。出现两句话的位置,不做硬性要求,可开篇,可中间过渡。但题目要求“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某种关系”关涉文章观点,出现关键句宜早不宜迟。同时,考虑阅卷的实际情况,建议能直接引用,且能多次出现相关句的关键词,比语焉不详、隐晦暗含更有利。

①与③做事要因时随世,明智变通,在事有不济时又要乐天安命,坦然淡然。

或因时随世,是有为,智为;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不为,不乱为。都是智慧人生的体现。①与②首先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往无前的精神,然后还要有“因时而变,随时而制”的灵活变通。或:既要懂得变通,巧为智为,也要敢为勇为,人生无往而不胜。

②与③要奋发有为、敢为,万一做不成,则安之若命,乐天安命。或:儒家崇尚入世、有为,道家推崇清静无为,不乱为,不妄为,不失为两种处事准则。或:儒道互补,做好人生的减法。或:年轻人要有为、敢为,不宜学老庄的无为。

②与④既要执着勇为,还要有不为、有所为。也就是:执着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既要敢为,还要会为)或:学会取舍,“有所不为,有所为”确立正确的目标,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着不舍。也就是:方向要正确,做事要执着。

①与④人生须有为,而“为”有两大诀窍:一是变通,一是取舍。

③与④人生既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还要有事有不济安之若命的淡泊心态。

例文:

学会审时度势

生活有高山,也有低谷;有辉煌的日出,必然也有惨淡的日落;有成功的喜悦,必然也有失败的落寞„。而这些皆不在于客观的事上,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题记

做一个会“审时度势”的人,会让我们免去无数的烦恼。省却很多无谓的艰难;会让我们的成功之路变得比别人的成功之路更简单一点,更迅速一点。

前些天读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有一天,他想别人谈起他成功的方法时,说:“有一次我受邀请到一座小茅屋里与一位老前辈见面,我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进小茅屋。可是,就在进门是,我的额头‘砰’的一下撞到了门框上,额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包。这时,那位老前辈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怎么样,很疼吧。这是你今天来最大的收获。你想要成功,就必须记住低头。’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红楼梦》中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生活中,要想成功,就必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如果你不谦虚,又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又如何能学会“审时度势”?就像一首歌又低沉也有高昂,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你总是昂头,那么实际上你是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说以有时低头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说低头是成功第一条基本准则,那么昂首则是第二条准则。有一家公司要招聘员工,门外排了很长的队。应聘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招待室。进去后,主考官都首先都先不由分说的凌空劈来一巴掌,然后问:“这是甚么感觉?”应聘的人都捂着脸出来。他们自然都没被录取。直到又一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也是劈来一巴掌,问:“这是甚么感觉?”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便又以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速度给了主考官一巴掌,然后回答说:“就是这样的感觉。”然而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富兰克林因为低头而获得成功,年轻人因为昂首而获得成功,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是实并非是这样的,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以不同的清醒去处理问题。在向他人请教时,要学会低头;在面对心里的自己时,要抬起头来。也就是说,我们要低头处事,昂首做人。

作文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所给的句子中选取其中的两三句提炼立意,写出自己的观想和思考,首先应该名曲每个句子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事、因势而为;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调强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然后进行相应的组合,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如包含、并列、递进、条件、一分为二等。行文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要体现句子之间的联系,最后引用句子。

理性与感性的对决

①从古至今,世间从没有停止过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我认为,《论语》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与理性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我看来,理性战胜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从命运摆布,是顺从内心真实想法的决然和勇气。晚清康梁为首的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被迫逃离,只有谭嗣同不肯离去,决心以死殉变法事业,用生命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斗争,谭嗣同慷慨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他选择毅然决然留下来殉法,这种感性的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从理性看是愚蠢的,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图将来。谭嗣同用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或许能汇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但从大局看,活下来才能“将以有为也”。

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权衡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定,是理性与智慧的行为。刘邦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封,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克服谋求功利的想法,理智的辞封归隐。因此,“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正因张良没有迷失功利,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时行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一笔。这样看,这样的理性战胜感性,值得称赞与效仿。

④现实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从未停止。不同的人在对决中胜负不同。但极端的理性让人裹足不前,极端的感性让人感情用事,鲁莽草率导致错误不断。那么,如何才能把理性与感性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呢?我认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静,正确研判。热血男儿捍卫尊严,若为国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冲冠一怒”;若为私欲与面子,则大可不必。保持理性冷静,运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袭是感性充满理性的行为。而审时度势,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是正确的态度。

⑤所以,当可为与不可为矛盾时,当理性与感性碰撞时,理性选择是解决难题最好的态度,也是最佳的办法。有所敬畏是面对冲动的一种理性;自强不息,是好男儿不服输的一种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强。在辱母案中于欢表现虽可圈可点,但冲动也陷入了牢狱之灾。

⑥康德说:世界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一是头顶上的星空;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让感性与理性中和为一体,敬畏与喷张,恰当表达,因时而化。

作文分析:

一是题目《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较为精准概括材料的含意,提出观点但结果不够明确。

二是能够提炼概括两句话的各自精华,最后综合为一体,这种选择符合儒家中庸之道.三是开篇合理(简洁)引述材料,明确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分别从所选择的两句话辩证的论述。列举古代与近代典型事例,恰当地证明什么是“可为”与“不可为”;然后回到现实,依据法律与特殊情况,寻找条件,辨析二者是与非,最后中庸调和一体,有所升华。

四是审题立意比较准确、思路层次清晰;引用事例古今结合,观点与材料水乳交融。

【主要问题】

1.不符合写作要求:没有“选择其中两句立意”,或选择了两句,但没有体现彼此关系,两句名言之间油水分离,或者关系牵强,勉强为之。

2.对材料理解有误:如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解为“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还偏要去做”,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理解为“人不追求作为然后才能够有所作为”,把孟子的“不可为”等同于庄子的“无为”,把“因时而变”等同于“清静无为”。

3.举事例陈旧雷同:动辄拿乔布斯、海伦·凯勒、马云等名人说事;或沿用旧题,比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2010年北京卷),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容易彼此撞车,或有套作之嫌。

第三篇:班级管理中的“无为”教育-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教育

“无为管理”的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一、“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而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教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

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二、“无为”教育艺术常法

1、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是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学生在高压下会遵从纪律,可一旦压力解除就难有保证,只有触动心灵的体悟才有永久的效力,所以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动不动就用空洞的说教乃至以纪律来压制学生。所谓“无为”的管理就是有所必为而有所不为。

2、激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3、迂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

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上学期期末时我曾经留下班里成绩最好的四个学生做值日,她们问我原因,我就告诉她们值日能让她们考上重点大学,她们笑而不答,我又接着说:“班里都叫你们四大才女呢。才女不考重点,谁考?”

4、空白

摒弃包办代替,给教育对象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其主动性。为了取得教育的实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伟大的老师”。

5、宽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省。“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我们经常说起班级管理的民主问题,民主管理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班主任不独断,不强制学生,而是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尽量地参与班级管理,无为的管理方式的根本点也就在此,它很好地体现了民主意识。

第四篇:“无为”管理艺术

“无为”管理艺术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

连学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在绪论中指出:“无为管理”这个概念的诞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为思想体系与现代管理科学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与机缘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崭新的管理学科。无疑,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应从无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启示,从教育哲学上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那么,体现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能不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径和方法呢?

“无为”教育艺术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在学校和家庭中,这种模式最普遍。在一所市重点学校中,成功地组织了“热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人之由来”展览后写了观后感,请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班会。班会上,家长纷纷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步行顶风冒雨;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让学生了解了母亲怀胎的生理反应。这一别开生面的班会,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懂得了生命不属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参加班会的目的,教育意识贯穿全过程。

第二种,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当儿子玩

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儿句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这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吗?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这不是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吗?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这样的教育艺术是多么有魅力呀!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第三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亲发烧躺在床上,对女儿轻声地说:“真想吃口西瓜”。女儿却只是想有一堆数学题还没做,望着阴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误时间不理茬儿。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表姐急冲冲地闯进来:“姨,姥姥又喘起来了,脸发白,昏过去两次了。”只见她妈妈一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边走边嘱咐表姐去换氧气,竟没理会女儿递给她的雨伞。妈妈急匆匆地走了,女儿举着雨伞站在雨里,好久好久。她的心怎么能平静呢?妈妈重病在身,可她为了母亲却不顾自己。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却不敢接她的话茬儿……。这位中学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写道:“那雨夜好长好长啊!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惊异地发现我长大了,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我要去买一个大西瓜给妈妈,西瓜代表着女儿一颗爱妈妈的心。”

第五篇:“无为”管理艺术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学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在绪论中指出:“无为管理”这个概念的诞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为思想体系与现代管理科学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与机缘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崭新的管理学科。

无疑,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应从无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启示,从教育哲学上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

那么,体现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能不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径和方法呢?

“无为”教育艺术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在学校和家庭中,这种模式最普遍。在一所市重点学校中,成功地组织了“热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人之由来”展览后写了观后感,请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班会。班会上,家长纷纷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步行顶风冒雨;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让学生了解了母亲怀胎的生理反应。这一别开生面的班会,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懂得了生命不属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参加班会的目的,教育意识贯穿全过程。

第二种,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儿句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1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1,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这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吗?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这不是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吗?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这样的教育艺术是多么有魅力呀!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第三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亲发烧躺在床上,对女儿轻声地说:“真想吃口西瓜”。女儿却只是想有一堆数学题还没做,望着阴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误时间不理茬儿。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表姐急冲冲地闯进来:“姨,姥姥又喘起来了,脸发白,昏过去两次了。”只见她妈妈一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边走边嘱咐表姐去换氧气,竟没理会女儿递给她的雨桑妈妈急匆匆地走了,女儿举着雨伞站在雨里,好久好久。她的心怎么能平静呢?妈妈重病在身,可她为了母亲却不顾自己。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却不敢接她的话茬儿……。这位中学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写道:“那雨夜好长好长啊!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惊异地发现我长大了,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我要去买一个大西瓜给妈妈,西瓜代表着女儿一颗爱妈妈的心。”

母亲的身教促使孩子开悟,这是成功的无言之教一例。母亲并不是有意示范,女儿也并不认为母亲的行动是用意在教育她。但母亲的行动本身完成了一个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在对比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第四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

一名中学生仰慕某语文教师已久,但未分到该老师班里。一次该老师来班里监考,喜出望外。因试卷印刷模糊,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鹤”字。全班同学都停止了答卷,欣赏起优美的书法。这一个字,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由于敬佩,在学校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宇,文如其师,字如其师的现象相当普遍。“一字之师”令学生终生受益,可见“无为”教育艺术的魅力。

从对四种教育模式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育意识在“有”“无”之间的转换。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结晶中华民族智慧的成语中“不……而……”也反映了这种特有的事物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火”字,可谓“不谋而合”。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大军,堪称“不战而胜”……。“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飞”、“不寒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

“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

“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前文中所述一父亲让幼儿自己从坑里爬出来的做法,具有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北京日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1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1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智慧。女孩每天为残疾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这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

而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赶了几十里路,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送到学校,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母亲的行动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不识字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从此用功读书的效果。此处无言胜有言。

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

华北油田第五中学的教学楼上醒目地书写该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的确,教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

北京有一位“十佳少年”,她从美国回来,是自己到学校办的转学手续,没有父母陪同。这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所以,有的教师写文说:“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这是很有道理的。体验成功,实施“我行教育”,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国青年报》创办了“给你自信夏令营”,提供了“我行教育”的宝贵经验。

“无为”教育艺术的哲学基础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无”与“有”,“主导”与“主体”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从哲学基础上来认识“无为”教育艺术,首先要正确认识“无”。

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显然,老子阐明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正如计算机技术二进制的“0”和“1”,是低电位和高电位,否定或肯定的寓意一样。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与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音乐家说,休止符比任何一个音符的含义都丰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休止符。《国歌》的乐曲空半拍起,正是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有力的呼唤。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以上所说,不仅是无中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象“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思维学家专门提出“意会思维”进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真正懂得了“无”、“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即是“道为”。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无为”教育艺术常用法

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通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总务处已贴了告示”。校长说:“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教师无言以对。“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1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倾听: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地坦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心理学家认为,认真的倾听就完成了心理咨询任务的一半

记得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病人被诊断证明为绝症。这个病人常常在拿药的时候到他那儿坐坐。我的这个医生朋友由于职业的习惯便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一次,那个病人说了很多很多他的过去、现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后的种种心境和牵挂。朋友听了许久许久。病人说完了,如释重负,轻松多了。后来,听说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绪一直很平稳,配合治疗也比过去积极多了,并且把被医生判定为三个月的生命延长了近一年。朋友对我说,他很欣慰那天没有对那位病人进行长篇大论的劝慰与建议,而只是静静地倾听了诉说。他颇有心得地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却从这件事中知道了开方、看病医治的只能是躯体,而倾听却能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寄托。”

激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一位小学校长对童年一次考试分数难忘的记忆:

由于中途转学,功课落下了不少。一次数学考试后发卷子,我提心吊胆地接过来一看,非常意外,老师没有打分,只写了两个字:“哎呀1。此刻,我领会了老师的心意,老师不相信我会这样,老师在给我机会,老师在期待着我,老师在用这样一个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着我的努力。我决心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果然,又一次考试我得了满分。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见到过成百上千张试卷,但只有那份没有分数,写着“哎呀1的试卷,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了“我行1自信意识的增强。

为战胜胆怯,一位母亲让她五年级的女儿买10张《北京晚报》,再按原价卖出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战胜了虚荣,开始大声吆喝,终于把报纸卖出去了。

在闹市区卖报,这是一种情境活动。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了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思想收获。

对比:

使教育对象在事件或情感对比中,找到差距,心灵受到震撼而猛醒、开悟。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教育。反差越大,给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发现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产生羞愧、自责,从而获得认识的飞跃、精神的升华。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高手当‘不射而射’”。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1

迂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中学生是生物爱好者,搜集了众多的标本。他妈妈是教师。一天,妈妈发现儿子的情绪不高,但没有直接询问,而是对儿子说:“妈妈今天比较累,想去逛公园。你陪妈妈一起去好吗?”儿子答应了。逛公园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植物,妈妈不断发问,儿子滔滔不断地解答,显示了丰富的知识。

这位妈妈发现,晚上儿子做作业时情绪特别好。

空白

摒弃包办代替,给教育对象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其主动性。为了取得教育的实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伟大的老师”。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本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杨振宁第二本也看不懂,又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书给他看,并要求他看完第三本书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二本和第一本,并说出对第一本书的见解。杨振宁反复读了第三本书后,再读第二本和第一本,果然写出了优秀的论文。

宽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剩“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一位学生的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向教师说了一痛尖酸刻薄的话。这位教师没做任何解释,只是给她写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海,拥有了浩翰: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彩: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学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觉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

“无为”教育艺术与教师理论修养

“无为”教育艺术对教师理论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为”教育艺术提出的课题意义在于倡导学习教育哲学,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促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

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而最近,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

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的经验,特别应予重视。

“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水平可分为四个层次:“一般教师”、“教学能手”、“学者型教师”、“教学艺术家”,亦可称为“职品”、“能品”、“妙品”、“神品”。

“无为”教育时常表现为无言与无形,甚至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有人称其为教育的极致,实属教育艺术的高层次表现。教育者要呕心沥血,从创设情境到引导经历,从教化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这一过程呼唤着“神品”教育艺术家,也指示着教师提高修养的方向。

关于素质教育,可以下上几十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学做人的教育。而“无为”教育艺术所具有的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晴天霹雳开悟撼心灵的魅力和威力,难道不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教育文艺的创作者……)神往吗?

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

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下载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无为管理1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有着不同的思想视野。管理哲学旨在提供哲学智慧,而不是创造知识。限制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等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都离不开智慧的......

    班级管理:追求有为,创造有味-班级管理(精选5篇)

    班级管理:追求有为,创造有味文/吕炜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追求有为,创造有味》,谨以自己在班主任岗位上的几点做法向大家加以回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教......

    “无为”管理艺术[推荐5篇]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

    “无为”管理艺术(合集五篇)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s0100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

    浅谈中职校班级管理

    浅谈中职校班级管理沈丽华摘要:为了能准确了解和掌握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状况,本人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对中专生的学习动机,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及学校管理状况给予分析,希望能从......

    浅谈班级管理中[5篇材料]

    浅谈班级管理中“度”的应用 “度”在哲学上解释为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

    班级管理中的

    班级管理中的“≠” 班级管理中的“≠”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错。那么,如何把握其中的轻重缓急呢? 一、严格要求≠体罚学生 严格要求与体罚学生是“爱学生”......

    《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读后感

    刘玉函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学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对现代社会管理中的“无为管理”艺术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该书以丰富的理论,生动详实的案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