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暴力分析及心理干预
校园暴力分析及心理干预
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 743000 燕巧玲
关键词:校园暴力 学生 心理因素 干预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大多是由本街道各个小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脏话随口而出,容易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赌博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及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男女生之间一定要正常的交往,正确的交往。
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起的作用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偏激,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
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的父母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
五、“哥们”关系,所谓的讲团结,讲义气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打群架就是因为同学互相帮忙、好朋友帮助调节问题,结果越调越乱,发生打群架事件。
六、学生心理年龄的原因,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
针对校园暴力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碰到‘下暴’应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下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最好还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报告或报警。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害怕而选择怯懦,不报警只能助长‘下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还会不停地来纠缠你,而且还会继续危害其他同学。对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
第二篇: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①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黄国平张亚林
夫妻暴力是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类型之一,在美国每分钟就有4名妇女遭到关系密切的人的殴打;在被他杀女性中,超过半数是被现在或以前的伴侣所害[1]。2000年中国北京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33.9%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47.1%的离异者离异是源于强度较大的家庭暴力;2002年一份资料显示[3],国内三地区共计3543个调查对象中,夫妻吵架发生率80.17%,夫妻打架发生率为34.9%。如果不进行干预,夫妻暴力有可能继续或升级(Rosenfeld,1992)。就暴力造成的伤害、配偶自杀或被他杀而言,夫妻暴力所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其它不良结果包括夫妻不满以及抑郁、酒滥用等。夫妻暴力与儿童问题紧密相关。如美国有三分之一儿童出生于婚姻失调家庭,这些孩子更可能与贫困相伴、靠福利生活和有行为问题,也可能不能上学、吸毒,最后入狱。1996年美国福利改革法将促进健康的双亲家庭作为国家目标,并计划每年斥资30亿美元即TANF计划,用于教导夫妻关系交流技巧。促进已怀孕妇女步入稳定、健康的婚姻,并且还为那些低收入夫妻提供训练以改善他们的关系和避免暴力行为[4]。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拟从夫妻暴力的事后治疗和事前预防两个角度来探讨其研究进展,同时对方法学和干预效果作一评价,以期为国内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一、夫妻暴力的心理干预
由于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危害将远远大于妻子对丈夫的(Cantos,et al,1994),所以各种治疗理论和方案选择是建构在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事实基础上。各种具体治疗方案的目标不尽完全一致,其最终目标均是消除暴力行为。治疗形式的选择和治疗依从性一般来讲,夫妻共同,治疗会优于个体治疗[56]。但考虑到暴力问题的特殊性,治疗者还是应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决定夫妻共同参与还是分别接受治疗。若暴力行为发生不太严重或不频繁,或者夫妻双方都愿意通过消除暴力而改善关系的话,共同治疗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它的优点是[7]:使治疗者更准确了解正在发生的暴力;改变夫妻交流方式,帮助丈夫控制愤怒并与妻子沟通;帮助妻子识别危险信号及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等。
如果暴力行为很严重,或者施暴者不愿意降低暴力危险或妻子不愿以平等身份同丈夫一起参加治疗,则建议分别参加小组或个体治疗[7]。施暴者小组治疗能够让施暴者有机会和其他人交流,减少其通常有的孤立和耻辱感。这要求男性为暴力行为负责并有义务终止暴力行为和增加妻子安全感。对受暴者提供支持性小组治疗同样普遍。治疗给予受暴者感情支持和建立自尊的机会;给予社会和法律援助。有人对受暴韩国妇女进行支持性小组治疗,内容包括评估创伤、识别主要问题、处理情感、理解自我、改善应急处理策略和提高女性赋权等。干预后,16例受暴女性的特质焦虑分明显下降,但同时发现其状态焦虑、自尊、抑郁分的变化水平与17例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不同[8]。一些希望参加共同治疗的施暴者,治疗者可根据情况要求其先完成小组或个体治疗。①本课题受CMB(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01-749)依从性是影响治疗形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接受施暴小组治疗者常常认为他们是迫于法庭或伴侣的外界压力,因而充满愤怒和对治疗的阻抗。如某研究有526个被推荐治疗的男性施暴者,仅有218人(41%)参加了一次治疗活动,132人(25%)完成了为期10周的短期治疗计划[9]。如何增加治疗依从性是小组或个体治疗的首要考虑问题。有人采用播放戏剧录相/心灵的阴影0让施暴者从内在动机上消除治疗抵抗。戏剧讲述一个年轻男孩眼中的夫妻暴力,当他长大以后也成了夫妻暴力的施暴者。被治疗者出自对目睹家庭暴力孩子的同情,他们学会将习惯化的愤怒反应转化为非暴力行动。在随机试验了106个男性施暴者后,发现观看录相可显著地增加治疗的出席和参与率(Stosny,1994)。
针对暴力发生后的治疗
对暴力发生后的治疗,无论是选择夫妻共同或小组治疗,还是个体治疗方式,所用方法多数是认知-行为治疗。其理论认为暴力行为可以通过儿童期目睹、影视媒体宣传、同伴影响等学习而来。有资料也显示暴力男性更多成长于暴力家庭、目睹或经历夫妻暴力(Hotaling,et al,1986)。同时还显示暴力男性更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缺乏冲突解决技巧特别是在婚姻状况中,如研究表明目睹父母暴力的男性在当前的夫妻冲突中有更多负性情感和交流方式,女性有更多负性认知[10]。在新近结婚的夫妻中,有躯体暴力的个体表现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受暴和施暴的女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Claerhout et al,1982)。
该治疗方案包括[1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夫妻必须学会采用非暴力方式处理婚姻冲突问题。即让夫妻学会更有建设性的冲突解决技巧,而不是单单注重消除负面的攻击行为。学会了有效交流方式和应对问题的策略以后,许多冲突和由此导致的暴力行为将得到避免。其次,要学会愤怒情绪方面的控制技巧如回避、自我劝解、放松。第二,应关注有增加暴力危险的问题如应激、酒使用等。应给予关于暴力基本知识和一些女权主义观点如性别角色教育,让暴力夫妻了解暴力危险和反省自己对暴力的态度。有人把218例社区家庭暴力的男性施暴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基于女权的认知行为治疗和过程-精神动力治疗。共有136例完成了治疗,其中79%完成了治疗后两年的暴力行为报告。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疗效没有差异,指出只有依赖人格的男性对精神动力治疗反应较好,而反社会人格的男性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反应较好[12]。认知-行为治疗不仅对一般条件下的夫妻暴力有效,而且对特殊情况的夫妻暴力显示了同样效果。有两个两年随访研究发现,夫妻行为治疗(BMT)可明显降低酒中毒男性患者,对他们妻子的暴力发生率(从48%降至16%)和降低夫妻的言语攻击[34]。2001年,一项研究再次表明,夫妻行为治疗有物质滥用的已婚或同居男性后,可显著地降低毒品使用和增加夫妻间愉快感[6]。
其它如夫妻情感集中疗法(EFT),以成人亲密的依恋理论为基础。它认为紧张的夫妻关系和僵化的交流妨碍彼此感情吸引,后者又将导致夫妻采用负性处理方法去应对关系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模式限制了彼此亲近和回应,后者则是情感和依恋的基础。由于它重视夫妻间内心体验和含蓄的交流方式,所以被验证为目前最有可能将紧张关系修复为亲密关系的方法之一[7]。也有认为叙述治疗对治疗有过性虐待和暴力的复杂经历的受暴者有效(Draucker,1998)。
针对暴力发生或升级的预防
许多情况是这种夫妻治疗来得太晚以至无法修补夫妻严重冲突带来的损害,并且有些打算离婚的夫妻不再考虑夫妻治疗。一种可行办法是预防,尽管夫妻当前还处于快乐或冲突不太严重的阶段。它的重要性是由NlMH的研究报告得到认识的(Coie J,et al,l993)。它指出毁坏性的婚姻冲突是产生成人和儿童各种形式的精神病理的内在因素;对夫妻不和的预防具 2 有鲜明的优点,因为它的效果可辐射整个家庭。
各种预防项目中。预防与关系促进教程(PREP)的长期效果得到了最广泛研究。它于20多年前由丹佛大学的两名学者Marklnan H和Stanley S得以最初设计。它要求夫妻共同参加,4-10对或更多夫妻一起学习,然后各自实践并反馈信息。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重要。其主要手段是教导夫妻交流、冲突解决和负性情感反应的调节技巧,以及如何维持和,促进爱、承担义务等。丹佛一项长期研究肯定了PREP的效果[1516]: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3年,研究组仍然保持了高水平的关系和性满意度、较低问题密度。干预后12年,研究组有更积极交流技巧、更少负性交流模式和更好冲突管理技能。干预3-5年后,研究组有更少躯体暴力发生率。同时发现,研究组更少出现关系破裂。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得到类似结,果[1718]。如德国一个研究显示,5年随访,PREP组的离婚率为3%,而对照组为16%(Thurmaier,1999)。2001年,一项更大规模、设计更严密的PREP干预项目再次证明它所起的作用[19]。
最初的PREP主要用于婚前预防干预,目前它已广泛用于婚后有高危因素(如关系紧张、有物质滥用或暴力冲突早期)的年轻夫妻的干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毕竟许多夫妻是终生没有暴力行为。PREP已有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如书刊和音像带等。
其它的一些如夫妻交流(CC),是最古老和研究最多的以技巧训练为基础的夫妻预防项目之一(Miler,et al,1976)。主题包括反省和揭露、情感倾听、冲突解决和交流的信息模式内容。要求把每一个内容分解成具体的技巧,使被治疗者都能学会。目前研究最多的是12小时的结构式训练项目,已在美国军队中广为应用(Wampler,1990)。1991年,经过重新设计和更新,CC可用于小组或个体治疗。
二、对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方法学
和效果评价针对夫妻暴力的事后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施暴者的小组治疗,有少数研究共同治疗。可能原因是后者往往让暴力夫妻误以为妻子也应为暴力行为负责和妻子可能处于更危险境地,如妻子和治疗者讨论了丈夫认为不应讨论的问题,将可能遭到丈夫的报复[11]。许多研究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对照,如将完成治疗的男性与中途退出治疗的男性比较,而不少研究表明他们存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如退出小组治疗的男性更多为失业、未婚或无小孩、低收入、少教育以及有犯罪史、物质滥用等[20]。一些研究还将有其它方面问题如酗酒或没有决心改过的男性排除在外,影响治疗在更多人群的效果评估。不同研究者采用了暴力、再犯和退出治疗的不同定义和评估方法,影响了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多数研究是短期评估,长期追踪的少。所以有人对夫妻治疗干预暴力行为的效果感到悲观,认为与那些拒绝、退出治疗,的暴力男性相比,让法庭建议接受并完成治疗者本来就存在暴力不严重、低再犯率等特点[2122]。也有研究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无效,如把861对海军暴力夫妻随机分成4组:男性施暴组、夫妻共同治疗组、严格监控组、对照组,在完成12个月的行为-认知治疗后,发现男性施暴组和夫妻共同治疗组暴力情况的各项评估指标没有明显改变[23]。对夫妻治疗持怀疑态度者,假定被治疗者仍接受的是标准夫妻治疗,而后者常常把挽回夫妻关系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现实中采用的夫妻治疗却与标准夫妻治疗有别,它注重消除暴力行为,不把夫妻关系的结束看作负性结果[11]。如果这样,至少现有资料已证明夫妻治疗对不严重的暴力行为是可行并有效的(O.Leary,et al,1993)。有人在综述有关文献后也得出:夫妻治疗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减少冲突行为,且在促进婚姻稳定性方面还显示了一定的长期效果[24]。2000年,加拿大学者对夫妻治疗进行了10年回顾后指出夫妻治疗用于暴力问题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对该问题的理解,同时认为治疗模式可能趋向综合,并正在成为暴力治疗的可行选择[25]。
如果说已有资料表明夫妻治疗不是最好干预措施的话,那么PREP出现,却让干预者有了足够信心,尽管目前研究在方法学上仍有可疑之处。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大多数研究用短期设计去评估长期目标。此外,未经任何干预的对照组更容易出现关系破裂或退出研究,而随 3 机治疗或替代性治疗的对照研究少。无论怎样,至少有29种杂志包括了100余篇独立评估的文章表明:不管是婚前预防,还是婚后关系促进、夫妻咨询、交流技巧训练等心理治疗,在降低夫妻冲突、增加交流、促进快乐和避免可导致家庭解体的负性行为方面有效。且这些效果还体现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中[4]。
尽管夫妻暴力的心理干预有一些方法学问题值得探讨,但有足够证据表明各种干预已给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夫妻及家庭其他成员如小孩、老人带来了好处。未来考虑采用更严密的设计(如随机治疗对照以控制混杂变量)和更严格的评估,在不同人群中进一步验证心理干预的长期效果,还须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寻找最优化方案。此外,针对女性施暴的干预和进行更早期预防如在学校中添置暴力相关课程的效果研究,也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略)
(原文参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9期)
第三篇: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
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数据]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新特点]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
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约出被侵害者,对其实施罚跪、侮辱性殴打、扇耳光。一人施暴,接着其他女生继续上前施暴。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32.5%。
2008年,来自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显示,在该校护理专业的563名女生中,认为校园存在暴力行为的有184人,发生率33.6%。其中,63.6%为言语暴力,23.9%为躯体暴力,12.5%为抢夺(盗窃)财物;最常见的原因是言语不和,比重达53.8%,嫉妒对方的占到21.2%,讨厌对方和毫无理由的分别占17.4%和7.6%。
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此外,暴力通过网络还会达到“二次传播”。
记者留意到,校园女生暴力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或纵容,给被侵害人造成的身体、心理损伤极大。
[如何改进]
专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但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近期,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引起了陕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的关注。其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暴力”视频,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警方介入调查惩戒暴力。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微博话题“校园暴力举报台”。
陈里建议,“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微博]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
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
媒体报道案例
校园暴力分布图
1.初中生 42.5%2.高中生 32.5%
3.大学生 15.0%4.职校生 7.5%
5.小学生 2.5%
校园暴力的成因
1.日常摩擦 55.0%2.钱财纠纷 17.5%
3.情感纠葛 15.0%4.偏激心理 7.5%
5.其他15%
校园暴力处置结果
1.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72.5%;
2.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数据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整理/罗坪制图/温亮
个 案
遭受暴力的情况
1.言语暴力 63.6%2.躯体暴力 23.9%
3.抢夺(盗窃)财物 12.5%
遭受暴力的原因
1.言语不和 53.8%2.嫉妒 21.2%
3.讨厌对方 17.4%4.毫无理由 7.6% 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目前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引起人们关注。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就越有快感。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思。
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没有谁天生是恶人,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过错,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有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遏制学校“小霸王”的气焰,还校园一片安宁,是迫切的治理课题。
校园暴力,是法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根据庆元县对小学生被打事件的情况通报,这场暴力由一次冷饮店的偷窃所引发。一项调查显示,施暴少年中,不少曾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人及时扶一把,他们的人生轨道偏离了,没有人及时矫正。于是他们便如荒草野蛮生长,甚至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匮乏的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跟得上。一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存在沟通盲区,或者交流不畅,导致孩子学坏了也未被发现。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甚至出现一种怪状: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不涂抹上美景,白纸就可能被乌七八糟的东西玷污。
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这种说法虽有调侃成分,但不无道理。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
有学者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少年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越是如此,越应该花大力气涵养他们的人格与心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青少年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用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近日,又有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流传,初中女生被同学脱衣殴打。这种暴虐行为带有一种动物性,弱肉强食、冷酷无情。
为何校园里屡现这种“返祖”现象?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据儿童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相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
校园暴力源于爱的缺失。缺爱的孩子难爱人,甚至形成了漠视他人、冷酷对待他人的行事方式。同时,也有资源匮乏的原因。生活处境较差,缺乏足够的社会尊重,往往也不尊重他人。
校园暴力有学校的管理责任。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美好期待,往往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失范,很难细致察觉,也难有清晰有效的处罚法则,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往往是默许,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从失去制约的微暴力发展而来。
校园暴力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被打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支点,也应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建立稳定的伙伴群体。借鉴国外经验,学校应加强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别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识到暴力的危害。另外,要明确责任主体,发生严重校园暴力,要追究校方责任。要靠严格的管理抬高校园暴力发生的成本,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须依法惩处,并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最近几天,几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有女生被删耳光逼下跪,还有女生遭脱衣暴打。这样的新闻不新鲜,每一次引起围观无数,唏嘘散去后,悲剧还会重演。或许,暴力是人类社会无法根治的伤痛。但是,为何花样的少年会如此冷酷、残暴?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又缘何会遭此厄运?齿冷心寒、内心戚戚之余,不免想到一句话:没有一个悲剧是一个人的。
可能,人对暴力的崇尚来自天性,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武力是最有效的抉择,以强凌弱成为动物属性的自然选择,而人经由教育日趋文明,以后天的社会属性抑制先天的兽性。但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打人的孩子兽性大发。行为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失责。
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家长都是逃不过的“第一责任人”。既有调查发现,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总是相对固定,也就是每个学校或者班级有一些人总是被欺负,有一些人总是欺负别人。往往,欺负别人的人,许多都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家庭成员用暴力来沟通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欺负别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反观被欺负的对象,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喜欢隐忍、沉默,发生问题也总是从自身去归因。被欺负,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从被害人学上来讲,这就是受害人人格。
所以,不论哪一方,父母关爱的缺位,沟通渠道的缺失,都让孩子们的心智走向了不健全,选择了施暴或忍受暴力。
对太多中国的家长而言,或是生计所迫,或是意识所限,真正能明确自身何以生养的少之有少,许多家长只将责任限定在了“养”,而将“育”推向学校,推给国家的教育。纵使关爱,也缺乏足够的技能,不会表达、不懂得倾听与沟通,长而久之,孩子丧失了爱的能力,甚至滋生为恨,用暴力宣泄,或者长期缺乏行为的正义性反馈,形成了后天的失范。
当然,从另一层面来看,缺乏的不仅仅是爱与关注,更有资源。从经验感受出发,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易发生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或者是相对而言的差学校,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原生家庭相对贫瘠。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因本身缺乏社会足够的尊重,就难以尊重他人,同时,习惯了资源稀缺的状态,孩子会养成拼抢和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为模式,没有资源就很难供养出真正的文明,当人所能调动的资源越有限,就会越倾向使用暴力。
自然,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域。校园暴力可分多种,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亦包含社会人员的侵入。就学生之间的暴力来说,也有冷暴力和肢体暴力。当前的淘汰式、竞争式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同学之间竞争,彼此鄙视、排斥,以资源争夺为指向,用分数、成绩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理念被孩子们作为校正行为的准绳。
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一个美好的期待,就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肢体暴力,往往是学校体制内各种冷暴力的升级与恶化。
而与此同时,在学校里,许多时候,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授课老师更多围绕文化课程及课堂秩序进行,课下、校外,老师对此并无责任,至于品德和行为习惯,那更是家长的事。班主任、政教处,大多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管理,难以深入。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性质难以判断,很难有清晰的处罚法则,故处罚亦难以进行,果真“量刑”起来,也大多主观而随意,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只能是默许。
一方面,孩子因欺负人而受到激励,收获了存在感、成就感、快感,另一方面又不易受到惩罚,下次他就会倾向使用暴力,形成了校园暴力的路径依赖和氛围。
对校园暴力来说,借助社会管理往往鞭长莫及。影响较小时,公检法部门一般不予介入,也不应介入;影响较大时,介入也晚了。
但是,当我们上升到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可以看到,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这就要重新回到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孩子,培养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而被打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现代社会,人口高速流动,既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打碎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而这种身份秩序的丧失,更易使人性沉沦。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校园暴力或许不只是孩子们的问题,更是时代与社会的病痛。
每个孩子初临人世,都天真可爱,鲜少有天生的恶棍,当然,这需要基因学进一步的论证。但大多而言,暴力行为都是源于不安全感,包括对家庭、社会、小环境,正是不安全感让他们产生攻击的行为。
当社会上,充斥着躁动与不安,暴力比比皆是,必将会影响到最弱势的人群。孩子就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压力的传递最终指向他们。他们从成人社会习得暴力,在运用中获得激励,鲜有惩罚,校园暴力的背后,往往是青少年内在躁动和外在强刺激的合体,是在为社会埋单。
当我们谈论校园暴力,有一点可以明确,这是难以根治的顽疾,在发达国家,这一问题依然严重。
那么,如何面对?或许,预防要胜于事后的处理,是最好的捷径。尤其是家长,尽可能多地关注孩子,建立信任,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救济。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社会,更类似人类社会的早期,讲“江湖规矩”,看你够不够强大,“江湖”朋友够不够多,是不是有后台。那么,在预防上,更重要的就是减少孩子的受害性,让孩子多一些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伙伴群体;再就是有良好的沟通,发生问题时和孩子一起面对,做孩子的“战友”而不是法官,不是说要一起战斗,而是一起面对。
面对校园暴力,国外曾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同理心教育。所谓同理心的教育,实际就是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亦有"人逆我逆人欺我欺"这样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从常人开始,普及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慈善的观念,只有自己痛了才知道别人的痛,别人的痛才是自己的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暴力有多么大的危害。中国有句老话叫:“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俗语,它背后有很深的文化观念以及我们家长的一种强权的作风。
当然,从直接的方式来看,在校园管理层面或许该“以暴制暴”,对暴力事件有严厉的惩治,狠刹不正之风,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学生不能以欺负人为乐。
既有末端的惩治,也有源头的爱与关注,疏堵之间,才能让更多孩子尽量远离暴力可能的伤害。
或许,只是偶然的一巴掌,就会让一个孩子的人生转向。生命无常,从不会有万全之策,但作为成人,我们应做的就是尽力,哪怕,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四篇: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12建3 杨紫兰
案例一:2006年10月12日晚,福清市职业技术学校发生学生打群架事件,打斗中一名2006级新生陈航被人用刀捅死,另有两人受伤。据透露,12日中午双方不知什么原因起争执,死者陈航骂了犯罪嫌疑人一句“傻瓜”,犯罪嫌疑人耿耿于怀。当晚洗完澡后,两个宿舍打起了群架,打斗中,陈航被犯罪嫌疑人用水果刀刺中胸部最终不治身亡。
案例二:2012年4月25日下午,福清宏路环岛附近,福建侨兴轻工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王某被捅伤,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而凶手则是同校同学。经查,翁某在事发前两天与同校学生王某、倪某等人因吵架结怨。当天14时许,翁某与王某、倪某等人在路上相遇后,发生打架斗殴。翁某持刀将王某、倪某捅伤。王某因胸部等处被捅伤抢救无效死亡。
当这样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时,校园暴力,这几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字眼,不得不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操心、家长担心、社会痛心,同时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破坏了校园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对其成因和预防措施给予了积极的探究。
一、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敲诈、抢劫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众欺寡,用暴力手段争当“老大”;三是很多学生对校园暴力敢于反映却不敢反抗;四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五是校园暴力频发区域是校门口、操场、厕所;六是校园暴力涉案人员多为特殊家庭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
(一)个人方面:
1、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2、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3、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4、电视,电影暴力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5、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6、学校过渡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号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7、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8、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9、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常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0、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1、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暴力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国內外调查均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暴力: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別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辅导能力及知识不够:老师本身欠缺辅导的技能,无法有效的辅导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刺激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贏,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便不法容忍,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拋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決,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凡事忍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
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
4.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上述复杂的原因一旦作用到具体现实中,便发生了一幕幕令人扼腕的悲剧。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预防和减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认真对待校园暴力。为此,我们不能只埋怨家庭教育的偏差、只批评学校管理的纰漏、只希望学校周边少些网吧等,我们应该用更为系统的新措施、更为广阔的新视野,将宏观与微观、法制与道德、社会与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工作等全面结合起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主力预防校园暴力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虽然目前在有的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而且已开设该课的多数学校也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摆设。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全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2.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就目前来看,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且行为手段日益残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去约束自己,加强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有关预防校园暴力及校园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其次,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释法,达到教育、告诫、指导与约束学生,减少与避免暴力事件。再则,要将法制教育和文化学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去。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对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不仅用头脑记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3.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学校要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把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到重中之中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放松。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实行“一岗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事件,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作为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抵御校园暴力的意识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集体是个人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参加集体活动多的孩子,就能够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就能够学会包容,忍受委屈,就可以增强抗挫折能力。各学校、各班级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养成谦恭有礼、关爱他人、敬重生命的品质。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 教育家长、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学生本身就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促进和有力的补充,学校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例如“青少年上网无节制”导致出现的逃课、骗钱、偷窃等现象,特别是寄宿学校出现的夜间爬墙外出上网、在外拉帮结派进行偷窃、诈取钱财等现象,如果学校能提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采用有效手段加以预防,相信会避免许多暴力现象。
(二)远离家庭暴力,铸就校园暴力预防第一线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并且设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遗弃等条款,严格禁止亲权的滥用。一方面,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暴力,避免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害,从家庭的源头上阻断暴力的生成;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避免发生“棒子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现象。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三)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校园暴力
社会是大家庭、是大学校,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果不好的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也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现在老师都感叹5-2=0,什么意思?就是学校五天的教育,周末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就将它全部抵消了。要把杜绝校园暴力的工作是一项重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家庭、学校、教师是其中重要的角色,社区、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也应承担起其中的重任,给校园营造一个祥和、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的暴力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2.社会各方面要对学校周边环境尤其要加强管理,学校及所在地的社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协作,密切观察,互通信息,发现有校园暴力的苗头及时加以制止,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时不慎而失足的学生,各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与学校、社区密切配合,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对失足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为其改过自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其真正认识错误、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从根本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而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3.净化各种传媒,减少污染源。有这么一种说法:台湾的前领导人蒋经国先生曾经问过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如何扭转世风日下的局面?方先生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很严肃地说:把所有的报纸、电视关闭。蒋先生听了摇摇头说:我做不到。方先生说:那我也没办法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说他,但影视、报纸对社会的影响之大我们可想而知。电影、电视、报纸、网络宣扬、渲染暴力对学生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必须监督网吧、歌厅、成人用品商店等禁止未成年人涉足的营业场所远离校园,坚决打击网吧、歌厅的非法营运;要限制或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如暴力影片、暴力玩具、网络暴力游戏、口袋书等),以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市场,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当然,校园暴力现象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它回避它,总是在惨剧酿成以后才去消极地善后处理简单总结,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关注与努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以预防为主,争取把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之中,使之没有发展蔓延的空间。
第五篇: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引言:
在我们现在这个美丽文明的社会里,原本干净与纯洁的校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知何时那一片净土开始变得浑浊了,有了很多的校园暴力的发生。那暴力的行为开始走向纯洁的校园,由于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在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安全并不是那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力量,公共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安全的校园。下面就用一系列的案例来分析学校暴力事件,具体分析它暴力事件的原因、它的危害性、违法性、受害人的权利、和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具体案例:
1、广东省因教师制止考试纪律被殴打
据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4月23日上午11时35分,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第一中学,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该校一位姓范的语文教师被数名学生和家长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
2、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校园惨案
据《大众生活报》报道 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2011年2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8号,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3、几句争吵酿校园惨案两少年被毁
2012年3月一位学生到大通县公安局自首,称自己捅伤自己的同班同学,经过调查得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现年19岁县大通某高中高三学生。受害人王某某是其同班同学,两个人家住在一起,平时关系相当不错。3月6号11时张某某在教室里写信王某某好奇的在身后看了一下张某某回头大骂了一脏话,引起王某某的不满,两人遂发生争吵。在家里从来没有吃过亏的张某某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了奇耻大辱,就回家取了一把匕首,等在校门口伺机进行报复。这时其另一好友多次对张进行劝阻,让张某某不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打一顿出出气算了。但红了眼的张某某根本不听劝告,执意要把王某某“捅下”。13时许,王某某放学后从学校出来,快走到校门口时,被张某某拦住。张某某持刀朝王某某左肋处猛刺一刀,王某某受伤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4、四川岳池发生血案名学生校门口被捅伤
2010年7月收治受伤学生的岳池县人民医院了解到,三名伤势较重的学生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一名学生已被医院下了病重通知书。医生初步判断其伤到了肝部,目前仍在观察治疗中。
受伤学生中有一名叫曹更生的男生,他父亲曹昌云介绍说,曹更生是岳池县第一中学校高三的复习生。据曹昌云询问伤者曹更生获知的情况是,当晚自习快十点下课后,曹更生和几个同学准备出校吃点东西,谁知刚刚走出校门口就和等在学校门口的几个人发生了冲突。由于曹更生身中三刀伤势较重,所以曹昌云也没有把情况了解得很详细。“但是我晓得,事发后警方和学校保安挡获了参与捅人事件的几个嫌疑人”曹更生说道。
二、校园暴力的特点:
(1)突发性和随意性。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很少、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好鉴赏能力,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复杂、极不稳定、精力旺盛、好动,理性意识薄弱。好逞强、求胜心切、任性、随心所欲、稍有诱因、一触即发。有时候的犯罪动机很笨就没有,只是单纯的一时情感冲动,有的也是出于好奇、有的则是盲目的表现自己和追求自己的刺激。(2)以侵财性的目的为主。当前,一些学校里的青少年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人富裕的“潇洒”的消费,盲目的追求那所谓的潇洒部分的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的追逐享受和玩乐。当自己的正常渠道不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会往往通过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盗窃、抢劫、向同学收保护费、向同学借钱„„.(3)青少年所谓的“兄弟伙”。在学校里一些青少年拉帮结派组成一个自己的的团体,往往正因为这些所谓的的“兄弟伙”,通过接伙相互壮胆、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接伙的共同作案。(4)青少年的“四化”。现在的青少年都成人化、暴力化、智力化、都低龄化。
三、校园暴力事故发生的原因
(1)受社会经济的负面效果的影响。
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发展促进的了社会的进步,但也推动了拜金主义、享受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的成长,见利忘义、唯利视图、坑蒙拐骗、金钱交易、贪污受贿、等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在学校里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不住诱惑,在一定的条件下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化人们的灵魂。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响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有损坏人们群众的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一定污染。这种污染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危害极大消费影响。相当一部分缺乏分析能力和抵御能力不强的青少年,一旦接受不良的文化影响,便会很快的堕落,难以自拔。(3)受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陷是陷入形成不良的性格的基础。放任子女的不良个性和性格的养成,使其养成任性、质呦、蛮横、粗犷、放纵等畸形性格,当其不断的增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很容易的采取犯罪的手段。有的家长则奉行“棍棒成才”的观念,也可能导致子女离家出走、流浪在外,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拉下水。有的家长本来就有恶习,子女受其影响,染上不良的坏习惯,甚至演变成犯罪,此外,那些离异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的高出正常家庭。也正因为这些离异的子女缺少家庭的教育,失去家庭的幸福。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关心”往往被坏人利用、拉拢、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法制道德教育的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中小学虽然设立了法律知识课堂和品德课堂,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法律多种普及活动,就、但教育的力度还不够,还有很多的死角,一些青少年不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使其很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恶与非罪恶的界限,此罪和此罪的观念,往往与很多的青少年自己的犯罪了都还不知道,更是不知道自己犯的什么罪。
(五)自控能力的脆弱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虽有很多的青少年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是很脆弱的。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知道也会很容易的走上犯罪的的道路,不有一句话就说到好奇心害死猫?
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
(一)厌学现象。
受害者让校园里的暴力现象吓怕了,因此不敢去上学,上课也不敢主动提问题,胆子更小,最后导致辍学。
(二)学习效率下降。
学生每天都处于紧张的回避、逃避、躲避状态,学习精力分散,学习效率自然下降。
(三)学校正气受压抑,邪气上升。
学生不是在团结的气氛中,比学习、比智慧,而是在霸道的环境中比拳头、比地位,班级风气、学校风气无形中自然偏离了方位,邪气不除,正气难正。
(四)学生人格扭曲。
当学生受到无端欺辱时,其他同学由于害怕报复,不敢挺身而出主持公道,正义感被泯灭。周围都是冷漠的眼神,“打去吧,打死偿命,与我何干。”同情心、团结协作精神都一刹那转变为倚强欺弱,人际关系淡漠,相互勾结、利用,一旦被坏人利用,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五)爆发恶性事故。
由于多次受到欺辱,受害者压力很大,等压抑达到不能承受时,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宁肯鱼死网破,挺而走险。小者找上更多的人打击对手,大者致人死命。这些事件的发动者,往往都是平时的受害者,由于一时的冲动,闯下了大祸。冲突中,如果双方的社会关系、家庭势力参与进来,将会酿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五、校园暴力的防范和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
1、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方式。鼓励学校扎扎实实的改善校风,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技巧,搞好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尊严和学习兴趣等。
对学校的评估应该侧重于学校中教育机会的平等地,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同时教育评估应更加注重学校是否建立健全了全员式的、发展的师生平等、和睦相片的教育关系模式。
2、努力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真正成为教师能够愉悦工作、学生能够快乐学习的家园。
(二)学校方面
1、加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和教育力度。由于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宣传不足,学生错误认为自己受到法律特殊保护,即使犯法也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实际上,《民法》、《刑法》都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垮掉人,对于抢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故意杀人等8种严重刑事犯罪也是要承担责任的;而16周岁以上的垮掉人,对于所有的刑事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2、授之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挑衅行为。譬如西方学者在对中小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针对同伴或同学来意的挑衅性的行为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告诉老师,请求朋友的帮助、不予理会或不做出挑战行为;而无效的或失败率较高的应对措施往往是予以反击、消极承受伤害、无助的行为举止。加强在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分割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
3、加强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教育学生谨慎结交朋友,并让父母了解自己的交状况。选择正当的休闲活动,勿涉足不良场所(如:电子游戏厅、网吧、舞厅等)。
4、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青少年特定时期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内因。
(三)家庭方面
1、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孩子,又要约束自己的孩子,注重家庭教育的质量。
2、和家长签订《学生安全事故责任状》,明确家长的责任,督促家长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改变把孩子的教育全都扔给学校的思想行为。
3、进一步开展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讲座,强化引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时时关心孩子,了解其心理需求、生活善及行为改变原因,了解孩子交状况,并与子女的朋友与其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四)社会方面
1、社区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整治整治周边环境的长效机制。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这些青少年容易聚集的经营单位,一定要其规范经营;而小吃摊点,集贸市场等人员杂乱的经营场所,要纳入政府有效监管体系,加强管理。
2、社会和相关政府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电视、电影、网络的审查、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宣扬色情、暴力的“口袋书”。
3、当地公安机关与学校建立联运机制。学校把发生在校内以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因素都及时报告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配合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尤其在易发学校,让警察进校进行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
六、对学校的建立、与期望
(一)将家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特别是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家长的培训工作,要让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掌握一定的科学的育儿知识,同时,学校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家长行为规范,尽可能地消除家长有害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让校园暴力事件消灭在起始阶段。
(二)净化文化环境,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取代不良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地开放图书室及活动室,让学生有健康成长的硬件环境,同时还要按有关规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同学建立友谊,学会人相处,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从而减少受不良文化的影响。
(三)加大法制教育并切实增强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杜绝空洞的说教。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均是由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无知造成的,虽然每一个学校都开展了法制教育课,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很多课程就流于了形式,没有达到法制教育课应当具有的功能。学校可在法制教育上多通过学科渗透、案例分析、角色体验、知识竞赛等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提高学生关注法制知识的重视度,将基本的法制教育理念入脑入心,为校园安全筑上一条牢固的防线。
(四)认真地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规范》,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抛弃过时的“师道尊严”,要用平等友爱的方式学生沟通。
2、在教学上要认真分析学生学情,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防止揠苗助长,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保持身心的愉快。
3、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心灵都能在学校找到合适的位置,让每一位学生心灵都充满阳光。
4、在处理违纪学生的问题上,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育制度,让对学生的处理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5、要教会孩子自护。学校是学生群居之地,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学生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家长要在课内外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教给他们一定的自救自护知识,减少校园伤害。校园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虽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居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