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22: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

第一篇: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

让我从总结我们对心理现实(psychic reality)正常和反常体验的模式开始。临床和认知研究证据都表明,对内部和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正常意识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发展性成就(Fonagy & Target, 1996;Target & Fonagy, 1996)。儿童通常从一个在其中精神状态(mental states)不作为表象发生关联的心理现实体验,发展到对内部世界越来越复杂的观点。这一更复杂的观点具有精神化的能力作为其特征:设想自身和他人想法和感受的存在,将这些同外部现实联系起来(但只是松散地联系)认识。儿童最初的心灵体验是:在内部状态和外部现实之间似乎有一个确切的对应。我们将这一模式称为“精神对等”,以强调对幼儿来说,精神事件就力量、因果关系和含义而言同物质世界事件是等同的。将内部和外部等同必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幼儿会将表象与现实等同(它看起来怎么样就是它怎么样),而且受幻想歪曲的想法和感受会投射到外部现实,不受对这一歪曲的任何意识所调节。

或许因为想法和感受要被体验为具体“真实的”会很可怕,幼儿发展了解释精神状态的另一种方式。在“假装模式(pretend mode)”中儿童将感受和观点体验为完全表象或象征性且对外部世界没有意义。他的游戏没有形成内部和外部现实之间的桥梁。只有逐渐借助和一个能同时一起容纳儿童真假观点的依恋人物的安全接近,这两个模式的整合才产生一个心理现实,在这样的心理现实中感受和观点既为内在的,也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

安全感的背景和自体发展理论

我们已经提到,精神化的出现深深镶嵌在儿童原始的客体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在同看护人的镜像关系(mirroring relationship)中。我们认为,婴儿只是逐渐认识到他有感受和想法并慢慢对此加以识别。了解到他的内部体验由父母借助其表情和其它反应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这一变化出现了。体验的初级表象(primary representations)组织到这些心灵和身体状态的次级表象(secondary representations)中(Fonagy & Target, 1997)。情感体验是情感的精神化最终能从中发展起来的芽,但只在至少有一个连续而安全的亲附关系背景中发展。

不能关心孩子精神体验的父母剥夺了他用于自身切实感觉的基础(Fonagy & Target, 1985)。这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通晓的观点(见Bion, 1962;McDougau, 1989, p.169;Winnicott, 1956)。这一镜像功能的缺乏或歪曲可能产生一个内部体验在其中被拙劣代表的心理世界,因此一个极度渴望的需求产生以找到容纳心灵体验和精神世界的替代方式。临床上这意味着,没有接受可识别的且被修正过的情感状态表象的孩子后来可能会在区分现实与幻想、物质与心理现实方面有麻烦。这会将他限定在情感的工具性(操作性)而非信号(交流性)使用。对情感的这一工具性使用是暴力病人倾向于借助针对他们自己身体或与他人有关的躯体行为表达和处理想法与感受的一个关键方面。这样的躯体行为可能刚好牵涉自我损坏或针对他人攻击的多种方式(Fonagy, Moran, & Target, 1993;Fonagy & Target, 1995)。因为不能从内部感受自身,所以他们被迫从外部体验自身。

我们知道创伤在暴力的心理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Johnson, Cohen, Brown, Smailes, & Bernstein, 1999)。当被一个依恋人物侵犯时,我们认为创伤防碍以上描述的发展过程。有关这一点的证据可见于受严重虐待的儿童:a.体验内部现实的精神对等模式持续存留; b.倾向于持续转换到假装模式(分离);c.反映自身及其客体精神状态的部分缺陷。我们正提到这些思维方式持续到成年,并在被激怒的暴力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我将就一个心理分析病例报告详述这些观点。我赶紧补充一点,我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推荐深入的治疗应该用到象我的病人那样的个体中。当然,我认为在寻求理解围绕我们周围可怕暴力问题的深层心理机制时,治疗突出了精神分析治疗作为一个重要观察工具的作用。

一个杀人犯的精神分析治疗

亨利埃塔,一个年轻女人,求助于法医精神科医生同行作咨询。奇怪的是,给我的转诊介绍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法庭历史的内容,却描述重复的自杀企图,不稳定却强烈的关系,以及她的药物滥用。但此介绍未让我准备充分,因为这些偏执且近乎精神病却其实分离的带有幻觉和某种思维障碍的发作在我同她的工作中会这么引人注目。

有两个事实让亨利埃塔的经历不一般。第一,她是个杀人犯;不是她的内部客体,自体表象,思考和感受或她及其客体心灵其它部分的谋杀者,尽管她无疑对所有这一切感到内疚——而是她男朋友的谋杀凶手。她在一次剧烈争吵中刺伤他。她以自我防御以及刺伤是意外的为借口。她被指控为过失杀人,因为缓刑而被释放。在分析开始后大约四年,她对我坦白,那次刺伤其实不是意外。尽管不是预谋,却一定是故意的。她感觉被强烈而盲目的暴怒所推动。到那时治疗已进行了四年,我很熟悉亨利埃塔的暴力倾向和她恶意的爆发性暴怒发作。我实在没有为她泄露的真相而吃惊。

第二个事实是她的虐待经历。她叙述曾第一次遭受酒鬼父亲的性虐待,之后在少女时被寄宿学校老师虐待。两次体验都包括性交。她的父亲也因为她多次行为不端至少一周打她一次,更严重的是,常因为她顶嘴至少一月打她一次。在她开始治疗前不久父亲去世之前,父亲对她的虐待一直是他们的一个秘密。同老师的关系公开了,有关的那个男人被开除了。

为什么象亨利埃塔这样的人会来做治疗?她似乎从没有一个富于同情心的关系。她说她想得到帮助,由于那些随着父亲去世而开始出现的恐怖梦境。她来做第一次访谈时情绪急切,要求一段简短咨询。她不知道我是分析师,访谈一段时间后她注意到沙发,说道:“那么,这是你和病人做爱的地方吗?”恐惧感溅泼我全身。没有直接对她杀气腾腾的侵入方式做出反应,我意识到在她对打击和伤害的需求背后的脆弱和强烈焦虑。为了让她放心,我说:“你一定觉得相当勇敢,敢来这里看我。”她继续用轻蔑的语调说:“你们精神病医生都虐待人。这只是个强烈的刺激性体验。”不再确信自己的反移情反应,我说:“我觉得去破坏和辱骂关于治疗让你害怕的东西是你自己的权利。你对能应付我感到自信多了。”她突然停下来问我“治疗”是什么意思。

她按时来参加会谈,坐在椅子上说她觉得心烦意乱,挑战性地看着我,不再进一步说下去。我说:“我不明白。你需要告诉我此刻是什么让你心烦意乱。”她说她做了又一个关于父亲的梦,这让她很烦。在梦里,他要她把头放在他臀部,她不想这么做。她准备将一串描绘她父亲和她之间性生活的下流图像不停讲下去。我打断道:“我想你很心烦是因为你害怕此刻我会让你把头埋在肮脏的思绪中。”她当即打住,语无伦次地告诉我她很失落,她的母亲不理解她不打算伤害任何人,那次死亡是个意外,她努力拯救他,给他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却失败了,现在我正设法杀死她。有语速的逐渐加快和情感的强化。最后在这间屋里我同一个显然很愤怒却主要受惊吓的人在一起。这些感受和什么有关不太清楚。她似乎受她自己或我的暴力所惊吓。她期望被一个激怒的嫉妒的客体杀害或杀掉一个侵犯她的危险客体。我从这一冲突中走出,设法让她平静下来,说道:“看起来你似乎感觉受到一种恐惧的驱使,这种恐惧是:在这一暴力中你可能失去我。你觉得你不得不不断拯救我,给我注入活力只是为了让我为你自己活着。”她很安静。终于稍微更平静地回答说她怕做一个人。她情愿很空虚;当人们知道你是某个人时,他们只会攻击你。我说:“我同意。我想当你感觉空虚时同我在一起你觉得更安全。如果你觉得你把我也倒空了,感觉甚至更安全。”她对我可能杀她的恐惧以及对她可能有意或意外杀我的更大恐惧,凌驾于其它所有关注之上。

这一简短的小插曲引起几个问题。我不想知道在这个时刻“心烦意乱”对亨利埃塔来说意味着什么。许多病人会意识到他们的治疗师不打算知道什么让他们心烦意乱,但对于一个用精神对等模式工作的病人而言,治疗师已知道她所知道的(或许比她做的更好)而且不需要被告知。在我干预后亨利埃塔马上转入假装模式,开始谈论梦中图像。不同于和神经症病人在一起的情境,性幻想的探索对神经症病人来说可能是治疗性的,但对亨利埃塔这样的病人而言,阻断她退到她描绘的不真实东西里面似乎更重要。治疗师在这一情境中的任务是,在那个可能特别模糊的不真实图像内部找到某种感觉真实的东西。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关于不得不清楚谈论她的想法和感受而让她面临的混乱的焦虑上。那在本质上引起病人那里更多不能容纳的焦虑。幻想突然变成真实:她转入一个精神对等模式,看起来几乎感觉她的生命处于危险。这一恐慌逐渐增强,直到另外某个人接纳它。某个人要被杀死。我认为,这种宣泄性爆发的目的不是要被接纳的愿望,(当然)也不是要修通一个体验的愿望,而是对自我的倒空,在意识上感觉就象先取得一个即将来临的袭击。在这样一个情境中,反移情反应常是治疗师一方的空虚感;这不被认为是病人关于治疗师想法的有意毁灭性袭击的结果,而是通过将双方还原到同样无思想的状态来缓解焦虑的一种努力。

亨利埃塔的想法没有感觉被她的心灵所占有,而是体验为几乎像被说出来从而使得表面上真实。我们将此视为将内部体验和外部现实等同的一个系列。我花了一段时间意识到,在我和她的谈话中常有第三个存在:在她头内部的声音,她感觉是她但与此同时又不是她的某个人,她时常分离状态的一个异己方面。她的想法似乎拥有难以完全欣赏的实在和直观。短暂的观点或图像被体验为脱离肉体的声音,有时友好却通常是困扰和恶意的。但明显不同于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她的思想也不被感觉是来自她自己的心灵。她在这些时刻的言语化是对她“听到的”内容的反应,它们差不多是对她和我对话的反应。这对我在移情中的工作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挑战。我终于开始更直接处理这一声音。

例如,在一次会谈中她很心烦,把头埋在枕头里开始激烈哭诉:“我如此困惑。我感觉这么糟糕。我被告知我很好,却感觉无助。请告诉我出什么问题了。”我带着进入她精神世界的意图回答,但与此同时打算插入分析师的声音作为另一个最终能成为治疗性的观点。“你觉得因为我请你在一个特别的日子来这儿谈50分钟,所以我可能不能理解你的需要真正是什么。我想在你的头里面有个声音告诉你„你很好‟。有时它听起来象我的声音。”她平静下来一点,而后似乎同我接触会产生过敏反应一般。她突然说,仿佛未意识到这些矛盾:“我不需要帮助。我很好。我病了。我想呕吐。”然后一个停顿,“当人们太亲密时我想呕吐。你被接收了。你必须理解我。你不理解我。你理解我吗?”我说,设法识别焦虑的来源:“你对我所理解的感到害怕。我不得不丢掉你,这一定是那么令人作呕的。”她仍然哭泣着说:“它是性。它那么不对。我这么害怕你会误解。我正这么努力设法让一些事此刻发生。”我认为她提到性是一种防御,其目的是让我们从她焦虑的直接来源转移开,便说:“你希望某些好事此时发生,但也很害怕,因为你听到一个声音告诉你通过困扰和使我误解来毁掉它。”

在早先的这些年里我不得不坚持的理解是,伴随着她对会给其心理混乱赋予秩序感的任何东西的渴望,她拼命为任何想法的真相奋斗,不是因为其特殊内容,而是因为两人心灵的亲密产生的无法忍受的呕吐。有一些对真实的感受和观点感到令人作呕和厌恶的东西;还有对交流和反思的憎恶。她设法否认对她自身和我的精神状态进行设想的能力,给她留下的是呆板而粗略的表象。

治疗是一个猥亵的诱惑,因为对精神状态的思考是个过分亲密的行为,体验为客体闯入一个太小而不能容纳它的空间。她对创伤的适应伴随对她自身和其他所有对其亲近的人拥有的感受和意图的否认。分享心理现实、象征性思维的初级通道受阻。移情不能作为一种„as if‟体验被提到;在这一阶段或许我需要部分在精神对等的参照框架内部工作,尽管我对于同某个其思想可怕激烈而混乱的人进入那一参照框架有着强烈的反移情阻抗。我的任务是制造使其内部表象安全的能力。这是一个父母需要能对幼儿做的事,可是要认同一个暴力而未受控制的成人的观点比认同一个儿童哪怕是有类似暴力感受的儿童更危险更烦人得多。

理论上,当儿童处在精神对等模式中,父母接受儿童的体验,极少直接与之对抗,而是与此同时用一种暗示父母不具有同样体验的方式来表现。幼儿可能过于害怕而不能睡觉,因为挂在门后面的袍子看起来似乎是个正等着当他闭上眼就会跳出来的男人。那时这被孩子体验为真实,而且恐惧感相应有强制性。父母不是简单告诉孩子袍子不是一个男人,或吓得要命很可笑,而是移开袍子,用一种识别令人恐惧的观点现实的方式,且不用表现恐惧,取代的是沟通的安全。于是父母引入一个不同的观点,既进入也提供远离孩子知觉的可能性。这和通过与儿童玩耍和扮演而引入另一种观点类似,但这次在一个„真‟模式中。

这就是治疗师同暴力病人在一起做的事。我尊重她对于亲密恐惧的现实,但在这么做时也引入这一观点:这是一个信念而非现实。这并不意味着技术革新。这是心理治疗师做的极平常的事情。

在亨利埃塔的谈话中情感很强烈。恐惧和痛苦是真的:一种仅仅由她倒空心灵所有内容的愿望来协调的对理解的极度渴望。反移情充满不适和混乱。她危险地行动,用习惯性带走她的生命相威胁并进入同朋友和陌生人的激烈争吵,让我感觉到对那些人有罪。她用对我玩忽职守的诉讼的威胁吓唬我,给我一封她为我所在专业协会起草的控诉信,其中我的“无能”得到详细记录:约定的任何改变,取消,迟到,时间的混乱,名字的错记——都全部列出来并注明日期。我因为说话而受到批评,然后又因为安静而受到嘲笑。在其它时候我被感觉为她的救星。她心理现实的流动性意味着大部分时间我不能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超出基本的努力去欣赏她的心理现实暴露给我的东西,然后试图交流对她的那一了解。当然在其它时候她相当分离,陷入毫无意义的沉默。或许分离作为一个现象的关键部分是假装模式的重新出现,非常年幼的儿童用这一模式进入一个分离的心理世界,不能同时保持同普通现实的接触。

异己的自体

现在我想更明确地谈论与心理现实有关的概念:自体感(sense of self)的概念。对暴力病人而言,稳定自体感的缺乏是一个重要难点。精神状态的象征性表象可视为同一性感(sense of identity)的基本前提。病人缺乏建立在内化的自体状态表象基础上的真实有系统的自体意象。这样一个自体意象的缺乏或薄弱给儿童而后是成人留下一直未命名的混乱情感。这会产生对意义的绝望,以及从他人那里接受反省、不在儿童自身体验内部描绘任何东西的愿望。这将导致对父母状态表象的内化,而不是儿童自身体验可用版本的内化。这在自体内部产生我们所称的异己体验:似乎不属于自己的观点或感受得到体验。异己自体毁灭只能借助持续强烈投射才能恢复的自体一致感或同一性。临床上投射不由内疚激发,而是由重建自体体验连续性的需求所推动。

让我用另一个例子阐述这一点。同亨利埃塔在一起,梦就象在一个由几乎破坏思考可能性的规定和控制组成的冷酷沙漠中的小绿洲。梦生动而有变化,可我渐渐注意到一个一贯的主题。在别的某个东西里面总有着什么东西——里面的东西绝对是附属的——几乎是寄生的——依靠着外面的东西。比如有一个关于蜥蜴的梦,一只苍蝇在蜥蜴胃里嗡嗡叫。另一个梦是关于有一个庭院的摩天大楼,庭院带有半独立式的(小)房子,小房子有自己的小院子。她有一个特别不愉快的反复出现的梦:一只甲虫制造了正在她脑子里生长的幼虫。

亨利埃塔呈现了一个描述着包含一个自体的自体的经验性内部世界。我开始将她的问题理解为一个被歪曲的自体表象,通过在其内部容纳他人表象而受到歪曲。当母亲的反省功能至少部分让幼儿失望时,他人表象会在幼儿早期被内化。设法在母亲心灵中找到自身的幼儿可能发现替代母亲,如同温尼科特(1967, p.32)精确提出的那样。母亲形象会占领自体。

母性非应答反应的残余(Tronick & Gianino, 1986),这一异己他人可能存在于我们全部自体表象的萌芽形式。当后来创伤使其成为部分防御策略时,它便盛行起来:在力图恢复控制感中认同虐待者的心灵状态。一旦虐待赋予自体内部的异己他人形式和形态,异己他人就能因反省功能的缺乏而暴露。一般说来,未植根于内化的自体状态镜象的自体表象部分仍借助精神化能力整合到一个单一而连贯的自体结构中。这一过程在前意识起作用,赋予一个人生活、行动和我们对自身的感觉一致性和心理学意义。亨利埃塔缺乏理解在其自体表象内部嗡嗡叫苍蝇的体验的能力,或替换她体验为就象她脑中幼虫一样已经在那儿的感受和想法的能力。亨利埃塔借助对这一性质的解释对她自己能了解的微乎其微,尽管我交流的精神语言强化和提高了她通向自体整合修复唯一道路的反省能力。

让我用详细阐述亨利埃塔生活中两个不寻常„事实‟阐明我的意思。首先,亨利埃塔曾被虐待过的体验。她的母亲可能自己是一个“幸存者”,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当亨利埃塔2岁时,有着长时期产后抑郁。她几乎全然从亨利埃塔及其父亲生活中退出,最终离开了家庭。这可能加剧父亲已经相当多的药物依赖问题并从最初拥抱起就开始寻找安慰,然后摩擦,最后用阴茎插入他女儿的阴道然后肛门。我推测这发生在她大约7岁时,持续至少4年。亨利埃塔记起,她起初乐意接受他的注意(甚至鼓励他),渐渐地,当“疼痛”开始时,大脑处于空白,这帮助他进入她体内。她叙述把自己想象为她无生气的玩偶之一。这一描述的本质部分是:精神状态到自体和其它表象归属的缺乏。抑制她精神化因而制造一个分离状态的策略至关重要。对她来说,要理解她的父亲如何企图将她作为从喜爱行为产生的部分来伤害她是不可能的。对精神状态的否认是一项适应。它使她远离一个关于脆弱儿童的具有真正恶毒观点的心灵。由于她厌恶自己和他的精神状态,她被迫求助于自体内部的非反射结构——异己的他人。

异己的他人不完全是创伤的产物。它是一个用以替代自体的内化的婴儿结构,尽管也是自体的一部分。亨利埃塔的母亲不能满足她的婴儿理解痛苦和新生意识状态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母亲映象的内化成为心理自体表象的核心。亨利埃塔年幼时受忽视或者不被承认,内化了作为她痛苦状态表象的一个不在场或空洞的形象。不足为奇的是,正是这一状态在诱惑的急性痛苦时刻被重新激活。毫不奇怪,因为它也是一个感觉未被承认的体验。思考暂时抛开,自体-他人的界限被破坏,虐待她的父亲的冷酷借助一个可能关系到受害者与攻击者认同的机制内化到异己的自体表象中。这样自体的异己部分变得充满痛苦和空虚。她11岁之后在寄宿学校的虐待经历只是强化了这一深度病理性的自体结构。她真实或可称为与生俱来的自体在与异常大他人的关系中被体验为极其微小(摩天大楼后花园的小房子)。不过她也觉得自己是个异常大的蜥蜴,因为这个他人也是她的自体。

找到他人作为其自体表象中这一充满痛苦部分的媒介成为一个生死问题。她的自体一致性体验取决于找到某个愿意折磨她的人。老师或许是第一个。一排严重的施虐-受虐关系证实了他一定不是最后一个这一事实。移情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同自体-他人关系方面在其中被外化的移情-反移情的„角色-应答‟模式(Joseph, 1985;Sandler, 1976)形成对比,自体-自体移情发展起来,治疗师成为对亨利埃塔自体表象异己方面的一个临时家园。这些例子由于两个原因很普遍。其一,我们已经看到,自体异己方面借助精神化的正常结合没有出现,因此自体表象方面更可能外化。然而甚至更关键的是,一旦这些体验产生,它们其实对这些个体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们以精神对等模式得到体验。

到第4年,她的治疗开始呈现悲剧性,戏剧性爆发减少了。她正活得稍微更好些,但谈话借助苦涩的表达渐渐得到控制。对她父亲的憎恨开始出现,连同对我真实的深切厌恶。现在移情可能变得性欲化,有时当她对我愤怒时,她要求我骚扰她。她在一个周四晚上到来,叙述了一个特别可怕的事件:容许她自己被按照他的需求指示有规律看她的“一个老朋友”利用和虐待。我的心灵充满古怪和荒谬的联想。我说我猜想,由于某种原因,去感觉她能通过刺激或困扰我来控制我这一点特别重要,而且我猜想,她在和她“老朋友”的关系中也感受到同样重要的控制感。

她回答说她不打算告诉我,但是她做了一个关于我的梦,在梦里我把我的阴茎给她,暗示她应将其放入口中。她对此感到厌恶因为它又脏又臭。她很害怕,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不服从,我将会打她。她停下来,等着我说点什么。我仍然沉默着。她说她觉得我可能特别干净,因为我总是穿熨好的白衬衫。在梦里我的衬衫却是深红色的。她特别平静地补充说红色是愤怒的颜色。

我说我非常理解对她来讲感觉到她在控制之下是多么重要,因为她害怕我会因她曾同她朋友所做的事对她生气和愤怒。梦就象一个礼物——一个满足——因为她不能真正忍受我把她看得很糟糕。假如她觉得我会,我死了差不多更好一些。我补充道,红色也是血液的颜色。

她的身体颤抖起来,仿佛一股电流通过全身。“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得不杀他的原因。”她说,“我不能忍受他认为我令人厌恶。”在那次会谈和随后其它许多会谈中展开的故事是个悲剧。她习惯性容许自己被男友虐待。通常她不知何故感觉被这一经历“净化”,尤其被他关于其自身行为的羞耻感。但这次她在他眼睛里看到了轻蔑。她不能忍受这一点。她尖叫着对他喊。他嘲笑并蔑视她。她拿起小刀,当他走向她,仍然嘲弄和讥笑她时,她刺伤他。与此同时她希望已杀死了对她自体表象的威胁,她的自我憎恨和羞辱。

我和亨利埃塔的工作现在结束了。根据结构和症状标准她都有了极大改善——然而直到治疗结束,恐惧和绝望从来都不遥远。我时常对亨利埃塔觉得感激,感觉她比其他许多病人教给我更多关于暴力、边缘机能和潜意识的知识。

对谋杀暴力的一点理解 至少有三个关键过程将暴力同精神化的重大失败联系起来。第一,个体未建立很好的、只有对精神状态的意识才能提供的身份感(sense of their own identity)时,易感觉到他们对自身行为不负有责任,因为在人所特有的将目的和行动联系起来并制造力量感的能力上他们确实有缺陷。对于要产生的这样一个力量感,在婴儿期和后来必定一直存在依恋人物来察觉婴儿意图并帮助躯体上相对无能力的个体完成部分行动,以便行动对环境的影响能完成一个因果循环并借助它产生的影响将行动和事先意图联系起来。力量感就是这样形成的。亨利埃塔缺乏这样一种感觉:她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以及她的行动都在某个水平不可避免联系起来。这增加了她对不能拥有的东西实施暴力和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

第二,精神化能力在预测针对另一人行动的心理后果时至关重要。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亨利埃塔不可能指望知道其他人会如何感受,或可能情愿从她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把这些知识拿走。我们会看到,这是一个尤其适用于依恋关系并制造这些冷淡肉体接触的选择性丧失,而非洋溢着感受和想法的两人聚在一起。

第三,精神化的局限引起表象系统内部一定流动性,尤其在和精神状态的关系中。感受或想法不被体验为真实或有意义。它们容易改变,能够抛弃,或许是精神化镜象的分离状态是可观察到的结果。分离对于亨利埃塔极其重要,既在将她自己同体验为太痛苦的观点和感受的分离中,也在解放她的心灵以实施通常和强烈痛苦或疼痛不可避免连在一起的行动中。她有非凡的自私自利能力,将她自己和其他人不可接受的行为重新解释为可接受的。这些因素中没有一个引起谋杀,但所有因素都是实施暴力行动的基本前提。

因此是什么将精神化的失败变成了暴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懂得在亨利埃塔治疗过程中治疗揭示的紊乱的表象结构。在亨利埃塔自体中有一个他人。也许最初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虚状态,一个在她婴儿时期努力表现自体状态时内化的抑郁而反应迟钝的他人。或许由她投射的婴儿暴怒产生,或许后来在她被虐待的过程中发展,这一异己自体渐渐容纳她的暴怒、憎恨和恐惧感,以及在她认为可怕和难以处理的客体形象。在成年,她紊乱的自体表象表现为一个对控制他人势不可挡的需要。她重复性建立伴侣在其中充当她无法忍受自体状态媒介的关系。她也将之外化到身体内并希望毁灭或操纵其他人毁灭它,潜意识地希望用这一毁灭达到持久的自体一致性状态。她求助于暴力来毁灭一个精神状态,一个是她但与此同时又不是她的精神状态。她希望否认它却感觉不到对它的控制,谋杀行动是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在谋杀的那一刻,她的客体从感到她的羞耻,转变到让她感到可耻,一种她不顾一切否认的感觉。她感受到一种恐惧:自体一致性会由曾被外化内容的返回而受到破坏。暴力行动履行双重功能。首先是潜意识的希望,这一希望借助它的戏剧性毁灭会永远消失。察觉到她的受害者眼中的恐惧,她奇怪地感到安心。但她制造的恐惧也帮她再现和重新体验客体内部的异己自体。

精神化能力的缺乏暴露异己自体,如同它制造异己自体一样。它也表现一个在其中感受和想法感觉真实且只有一个现实版本是可能的思维模式。男友的情感影响不能通过精神化的媒介得到重新解释。她将外部和内部等同的心理现实初级体验使她成为一个有趣人物,真正威胁到她„自体‟的毁灭。羞辱感袭击自体,精神对等使其成为一个生或死的遭遇。随之发生的是一个绝对不缺少移情的激怒而持久的施虐行动。这似乎是本质的:她看到他的反应和在那个反应里面她会另外不得不体验作为她自身部分的东西。他的挣扎,流血和受苦是这一体验至关重要的特征。她的暴怒一点也不„盲目‟。在她觉得不可忍受的情感状态和发作中她归因于受害者的情绪之间有着微妙而特殊的联系。在这一刻有主观上的合并,一种我认为近来成为有人际取向分析师的关注焦点的体验。对亨利埃塔的行动感到同情是困难的。不过在某种意义上,给出她在精神对等模式中的羞耻现实,我们可以说她杀死了自体防御。暴力是针对在心理平衡模式中体验的羞辱和羞耻所产生的毁灭性事实的一个防御。除了暴力,她没有资源保护由她受损的精神化能力决定性削弱的自体表象。在谋杀的一刻亨利埃塔感觉有活力,感觉一致和真实,感受不到致死的拒绝、侮辱和嘲弄,一时再次感受重要的自尊。表面上她的行为可理解为宣泄性,但我认为平衡的恢复与其说需要驱力的释放,倒不如说需要内部完形的获得,内心和平的产生和一种不寻常的宁静。

我没有时间描述跟随这些观点而来的治疗行为模式。经典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解释几乎不起作用。对病人精神状态每时每刻改变的澄清是治疗目标。规定不能得到解释,因为它们除了希望在治疗师那里制造一个特殊状态之外并没有象征意义。精神化的修复是目标。对治疗师而言,仅仅对于病人那里可能会引发一种规定的情绪状态,换句话说病人当时在那一刻的感受作出详细描述就足够了。治疗师应以在他一部分心灵中保留病人的精神状态为目标,让病人能察觉他的理解,尽管他也必须接受那些同时发生的众多投射过程(Target & Fonagy, 1996)。这种双重功能不容易,但我们相信病人的解救方法在这一功能内部。心理治疗促使将内部世界体验为推动内部和外部等同的非反射模式逐渐转化到一个内部世界在其中用更多慎重和尊敬得以处理的模式,独立并在性质上不同于物质现实(Target & Fonagy, 1996)。治疗师对精神状态关注的内化强化了病人针对自身体验类似关注的能力。对心灵的尊重产生对自体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以及最终对人类群落的尊重。正是这一尊重推动和构成了对暴力病人的治疗性努力,并用最大的透明度证明我们的心理学遗产。

第二篇:精神分析---心理历程

更多的好文章来自:家合心理网 www.xiexiebang.com

-------------

精神分析---心理历程—心得体会

一;精神分析

1;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

2;心理咨询与聊天有什么区别?

3;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工作有什么区别?

4;自由联想(白日梦)1-2分钟。

意向分析。

二;;

母亲课堂

1;精神分析是,移情—反移情—和阻抗的学问。

2;精神分析师是;处理---移情—反移情—和阻抗的专家。

3;移情;过去在现在的重复。

4;永远不要猜想别人在想什么。

5;一定要感受自己得感觉是什么。

三;

梦的解析 ::

1;当你梦到不好的事情。。

说明你仍然在奋斗。。

你仍然活着。。

当你梦到好的事情。

你就该小心了。

四;

好人如何判断何时该杀人???

若我认为那人会伤害我或我的家人,我就会尽一切力量阻止他,但除此之外,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五;

偏头痛、、曾奇峰;;对着镜子说话15分钟,每天。

鼻炎,好几年闻不到味道,(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想骂谁就骂谁,15分钟,每天)0

更多的好文章来自:家合心理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校园暴力分析及心理干预

校园暴力分析及心理干预

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 743000 燕巧玲

关键词:校园暴力 学生 心理因素 干预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大多是由本街道各个小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脏话随口而出,容易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赌博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及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男女生之间一定要正常的交往,正确的交往。

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起的作用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偏激,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

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的父母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

五、“哥们”关系,所谓的讲团结,讲义气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打群架就是因为同学互相帮忙、好朋友帮助调节问题,结果越调越乱,发生打群架事件。

六、学生心理年龄的原因,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

针对校园暴力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碰到‘下暴’应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下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最好还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报告或报警。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害怕而选择怯懦,不报警只能助长‘下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还会不停地来纠缠你,而且还会继续危害其他同学。对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

第四篇:精神分析

(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分析疗法

一、理论基础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3、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4、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三、心理治疗的原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 并由此形成情结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 段上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原因。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自我中的表现, 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症状。比如发展观点, 如果哪一个阶段发展不力, 就可能在那个阶段留下情结对个体后来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再比如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不良, 就可能产生现实性焦虑、神经症焦虑以及道德性焦虑。精神分析的几种理论是针对改 变一个人的人格或个性的构造而设计的。在这一过程中, 病人要努力解决他们自身内部无意识的冲突, 并发展更多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旨协助求助者能够去 发现性行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其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所支配, 精神分析学帮助他们了解过去,以便了解现在, 从而解决问题。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1、梦的分析。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2、阻抗分析。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4、移情,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5、解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6、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自由联想, 可以借助投射测验, 把内心的念头和潜意识中的东西通过投射来了解当事人现在行为的现象。当要求病人作自由联想时, 他们意识、无意识里产生的一切有关事情都被咨询师所斟酌。自由联想的内容可能是身体的感觉、情绪、幻想、记忆、近来的大事件等等。

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指向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 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 自由地表现出 他的反应, 分析反应的结果, 便可推断出他的人格结构。投射法作为一种测验, 主要探讨个体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的、深层的态度、冲动与动机。

五、评价 精神分析疗法既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研究方法, 它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发掘各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关系, 而它的医疗价值则在于它能够使求治者借助于医疗家的解释来理解这些关系。由于精神分析疗法与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在医疗实践中的紧密联系, 使得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比其他心理学派显得更富有生命力。

精神分析的咨询效果来看,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 它使咨询师可以进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发现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从而有的放矢解决其矛盾与冲突;其次, 人格理论, 梦的解析虽然未必完全正确, 但却开风气之先, 使得许多学 者借鉴它的精华,发扬光大, 并弥补不足, 以后的大多数心理治疗理论是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衍生出来的;

再有, 精神分析从早期经验、病例史, 从人生的各个阶段发展来了解, 它的理论又是相当周全的。神分析疗法把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追溯到一个人早期生活经验, 特别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经历 , 让求治者认识到当前的病态与幼年经历的关系 , 帮助求治者克服用幼年的方式解决成年人的心理困难的幼稚行为, 这对心理治疗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最后,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比较艰深, 学习不易, 需要耐心多下苦功才行。精神分析疗法的历史意义和贡献还表现在 它对其他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上。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疗法对以后的一些相关心理疗法 , 例如荣格的心理分析法, 云恩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 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 以及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 包括中国学者钟友彬的“认知领悟疗法”等, 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神分析理论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它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认为症状是经过化装的无意识的症结。因此, 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 使之意识化。就是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识的症结所在, 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 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心理过程, 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 使症状消失。但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效果关键在于咨询师的经验技术以及当事人的配合程度, 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点。它也比较主观,太注重病理性的因素, 不够科学。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更多地从重视纯生物转向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精神科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新药费用的昂贵等因素,精神分析疗法显得相对经济和实用 , 精神分析疗法毕竟属于深层次的对因治疗 , 一旦有效便可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治愈。而且在改良的精神分析疗法中, 病人也无须一定要睡在躺椅上, 且每周只需会晤1一2次, 每次一个小时, 并能够在3一6个月内获得疗效,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精神分析疗法过于费时费力的弱点。因此, 对精神分析疗法取其精华的学习和研究, 对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篇: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一析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

作者:叶浩生咨询流派来源:http://点击数:1054更新时间:2008-12-27

一、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听的转变

早在读大学期间,罗洛·梅就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大学毕业以后,他曾跟从阿德勒学习精神分析理论。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析学家弗洛姆为师,再次系统研习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之后他开设了心理诊疗所,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病人,如果根据罗洛·梅的这种经历,我们应推断他将沿着精神分析的道路走下去。但事实却是,最终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已、理治疗的基础。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即精神分析的困境,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罗洛·梅独特的个人休验。

本世纪五十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碰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社会风俗已变得非常开放,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开放应有助于缓解伊底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心理治疗的负担。但事实却相反,即更多人接受心理治疗。这些人而临的是内部空虚、自我陌生、焦虑、无价值感等新的病态心理。精神分析学面对上述现象无法作出圆满解释。而对这一问题,某些精神分析理论家试图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内解决这一急迫问题,而包括罗洛·梅在内的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学者,却开始怀疑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他们发现,只要囿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病人。他们认为,在社会风俗开放的今天,再以性压仰来解释种种变态心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罗洛·梅等开始寻求一种能取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更符合现代西方人心理特征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把心理治疗建立在稳固沟基础之上。这是促使罗洛·梅转变的第一个因素。

正当罗洛·梅在精神分析的道路上犹豫、观望之时,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运动兴起了,并迅速传播到美国。存在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罗洛·梅,促成了罗洛·梅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的转变。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且在研究单独的个人时,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人体面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对于临床心理学家来说,存在主义从单独个人出发的观点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有指导意义。且存在主义者对个人的痛苦、焦虑等情绪状态分析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符合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实际,因而易于为不满精神分析的临床心理学专家罗洛·梅所接受。

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手自已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的“人的自我选择能力”观点深深影响了罗洛·梅。他发现,精神分析理论过度强调因果关系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和早期经验的限制。这种错误的观点无法解释当代人的空虚、孤独、自我陌生等病态的心理特征,给

心理治疗实践带来巨大困难。而应用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却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这种变态心理的产生乃在于个人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交给了社会或他人,从而进入了一种非真实的存在抹态中,自我的个性丧失了,个人独特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只能机械地、无生气地顺从他人的要求,因而逐步产生空虚、自我疏远、生活毫无意义等痛苦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罗洛·梅并没有因存在主义哲学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所接受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态度”。三十年代末,罗洛·梅患了肺结核。在疗养期间,他只研读了两本书,即弗洛伊德《焦虑的问题》和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恐怖的概念》。对比二者的理论,克尔凯郭尔的理论更符合自己和其他病友的实际体验。罗洛·梅深感这种认识更进一步促使罗洛·梅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折的转变的第三因素。幸运的是,罗洛梅的疾病痊愈了,“但他原有的精神分板倾向却没有恢复,他随后的职业生涯贡献给探索人格的本体论基础”

二、罗洛·梅心理治疗所勾画的人格图像

为了正确指导心理治疗,给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罗洛·梅认为应首先勾画人格图象。什么是人格?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罗洛·梅从存在分析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格首先是一种“存在"(Dasein)“存在”既不象弗洛伊德的“自我”,也不象容格的“阿妮玛”那样,是精神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整体结构,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罗洛·梅认为,这种存在是先于一切本质的,人格的一切本质都是“存在的基础止,通过自由选择获得的。人必须担选择的责任和后果,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他的。“存在”。因此,在罗洛·梅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重新体验他的存在是真实的,使他更充实地体会到他自己的存在„”②

从上述观点出发,罗洛梅以为正是由于人有自由,罗洛·梅认为人格图象的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成分是自由。因为可进行自由选择。人才确立了自己的本质,也才从刺激-反应的动物中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人有自由,所以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罗洛·梅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自由对于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以便给心理治疗打下可靠基础。在罗洛·梅看来,个人的行为是在自由选择中进行着的。人类的潜力与责任感与人的自由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条件。因此,罗洛·梅相信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是使病人重新获得责任感、重新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唯一基础条件。罗洛·梅并不天真地认为人格中的自由是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每个人都深受着特定的时空、特定社会、特定家庭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是,不论这些影响我们的因素是什么,每个人对这些因素均或多或少也有选择的余地。考虑到人格的这一要素,罗洛·梅认为在心理过程中,治疗专家应引导病人接受自己对生活的责任,勇敢地承孩自由选择的结果,发展自由选择的能力。人格的第二个基本因素为个性,意指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特性。罗洛·梅认为,通过自由选择,人确立了自我的独特性,接受这一独特性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之一。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感觉自我不是自我、自己不能接受自我或不能容忍自我。换句话说,自我无法个性化,不能发现自我一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为此,罗洛·梅

认为心理治疗医生应该帮助患者发现他真实自我,发掘自我与众不同的独特本质,而不能象精神分析那样,以千篇一律的人格模式看待有心理病人,更不能把自己的人格特性或某种特殊文化之下的“标准”人格特征强加给心理病患者。否则,心理治疗就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人格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整合。罗洛·梅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人格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社会联系就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人必须实现同社会的整合。罗洛·梅认为,为了维持自我的独特性,自由的个人必须与社会整合。

在这里,罗洛·梅使用的是整合,而不是象一般心理学家那样总是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adjustment)。因为在罗洛·梅看来,适应是个人对社会单方面的迎合和屈服,不但过分强调了社会不可改变的影响力,而且忽视了个人的责任感、自由意志。相反,整合则表示相互作用,社会既能影响和改变个人,个人也有能力影响社会,甚至改革社会。罗洛·梅反对“社会适应良好”作为正常人格的最佳标志。他认为正常人格的主要表现应是能够接受社会并充分运用自由选择能力,发掘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因素,以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由子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依赖社会以及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因此,个人必须不断地发掘并创造适合自己人格发展的社会环境。

不过,上面所说的人格的三个要素:自由、个性、与社会整合均不是容易建立或建立后一劳永逸的。个人必须连续不断的重建他的人格。个人必须在自由、自主、责任与自私、懒惰、从众的冲突之中,不断地形成,而又不断地改变着他的认格。

人格图象的第四个成份为宗教紧张。所谓宗教紧张,罗洛·梅指的是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紧张状态或不平衡状态,这种紧张状态是我们每个久在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的。它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是上帝不断作用于我们心灵的一个一证明。

一般心理学家,尤其是精神分析学者,均主张心理的平衡,认为人格内部的平静是人格健康的标志,而心理冲突则被视为不健康的表现。精神分析治疗病人的主要途径就是帮助病人把潜意识的冲突引导到意识领域中,从而达到心理的统合、平衡,消除心理的紧张状态。罗洛·梅反对这一观点,他承认心理组织的破坏可以导致人格分裂,但他否认消除冲突、紧张是心理治疗的最高理想。他认为人格的最后平衡根本不可能,因为人格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不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的。罗洛·梅主张健康人格所需要的不是消除冲突、保持平静,而是把破坏性的冲突转变为建设性的心理冲突。那种试图消除人格的冲突,使人格内部保持死水一潭的做法等于宣判人格的死刑。

罗洛·梅认为,人格中的宗教紧张最明显的证明是人不断地体验到内疚感和焦虑感。罗洛·梅认为体验到内疚和焦虑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做什么”与“能够做什么”之间有二条鸿沟存在。换句话说,在理想与现实、完美与缺感、在我想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之间的这条鸿沟,正是人类内疚和焦虑产生的源泉。因此,他认为,在勾画人格的图像时不应把宗教紧张排斥在人格范围之外、应该把宗教紧张状态列为健康人格的基本因素之一。同样,在心理治疗中,不要把消灭冲突、取得平衡作为治疗的首要任务。而应引导病人正确对待由紧张而导致的冲突,接受内疚和焦虑作为生活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罗洛·梅认为,上述四种人格因素是担互联系的,四种因素的交织而组成人格的基本图像,是存在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三、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的得与失

从精神分析转变到存在分析的罗洛·梅想用新的态度和观点阐述人格的本质,勾勒人格的基本图像,以便给存在分析疗法的临床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罗洛·梅把存在这一概念作为人格图像的基础。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存在的阐述揭示人格的本质,其目的,在于指导心理治疗专家医治现代西方人的“存在丧失症”,鼓励病人增强自我存在意识,肯定和维护自我的存在。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显示了罗洛·梅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依存和发展关系,也使得罗洛·梅的理论在人格领域的众多理论中独具特色。

罗洛·梅理论的第二个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意识的作用。在罗洛·梅所勾画的人格图像中,无论是强调人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是强调人与社会的整合,强调的都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作用。这样,岁洛·梅就抛弃了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的传统,恢复了意识在人格领域中的地位。潜意识概念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基石。罗洛·梅尽管是精神分析阵营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但是他更注重人的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格主要受意识、而非潜意识的支配。罗洛·梅的这种观点代表了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存在分析发展过程中关于意识作用的观点的演变与进步,对人格心理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把自由列为人格的基本成份之一,是罗洛·梅的理论的第三个独到之处。自由选择的观点,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指的是人的行为是自由的、下受任何限制的,罗洛·梅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用以反对弗洛伊德行为的本能决定论,这就使得这一观点有了新的含义。罗洛·梅并不主张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和条件的。但是人既然有这种能力,既然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后者正是罗洛·梅的重点之所在。他强调人格的自由成份,正是为了强调责任感的存在,其目的并不是为政治领域的自由概念寻找心理学的依据。,而是为了正确指导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万医治丧失这种自由选择能力而体验到空虚、焦虑的现代西方心理变态患者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观点在心理学领域是独一无二的,是罗洛·梅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罗洛·梅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但罗洛·梅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学者,他的立场

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必然会失之偏颇,其人格图像理论也必然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性。

首先,罗洛·梅在社会与个人心理变态的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现代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存在丧失症”的病态心理,主要表现是个人在日常生活领域失去了一切个性特点,失去一切独立生活的领域,仅仅按照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准则,象一切人那样地生活。这种人只能简单地顺应社会,把一切交给异己的社会力量,这种人会因个人存在价值的丧失而体验到空虚、孤独和焦虑。罗洛·梅指出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却把导致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归咎于社会本身,认为这种现象为一切社会所共有。他没有认识到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泣会的政治、经济动荡不安在人们心理上的表现。

其次,罗洛·梅的理论从总体上来讲是唯心主义的。罗洛·梅所阐述的存在概念,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同时又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他试图以这样一个概念超出唯物与唯心的范畴。但实际上他所谈论的存在本质上还是指精神的存在。把这样一个概念作为勾画人格图像的基础,必然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罗洛·梅的理论中不仅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份,也还有客观唯心主义成份。在他所勾画的人格图像中,宗教紧张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认为宗教紧张是上帝不断作用于我们的一个证明。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人的心理内部时刻有冲突、焦虑和内疚等紧张状态的存在,且这种紧张状态是人格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罗洛·梅无法搞清这种紧张状态的来源,却把这种紧张状态归因于上帝。在这里,罗洛·梅又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最后,罗洛·梅的理论处处都显露出明显的主观、思辩等哲学的特征。如果我们不了解罗洛·梅的目的在于为心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则很有可能把他对人格的论述当作某种哲学理论。罗洛·梅的人格理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思辩性、哲学性特征,不是偶然的。心理学自独立以来,一直存在一种反哲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从冯特开始,由行为主义者所继承,至今在美国心理学界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中有一股回归哲学的倾向,一部分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役有人能逃避哲学问题仅在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运用好的哲学或坏的哲学,或含糊哲学”③这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心理学的独立曾依赖它同哲学的分离,那么今日心理的进步将依赖它同哲学的联系。罗洛·梅正是具有上述心理学家之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接受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完全避开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罗洛·梅的理论哲“味”太浓,以致若切去心理治疗部分,几乎成了赤裸裸的哲学理论,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主观、思辩的哲学性特征。

参考文献

①Ewenl R.Theories of personality.N.Y.1980.P.371

②Rollo May.Existence: ANew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N.Y.1959,P.31 ③Henryk Misiak.Phenomenological, existential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N.Y.P.152

下载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神分析:暴力的心理分析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大全五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 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

    精神分析:告别过去的心理创伤[五篇]

    精神分析:告别过去的心理创伤 2011-06-16 泉铭 我说两句( 0) 您好!我在6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和男孩子有过不懂事的游戏的经历。之后我也没怎么去想,那时候毕竟年龄小;上初中之后,脑......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引言: 在我们现在这个美丽文明的社会里,原本干净与纯洁的校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知何时那一片......

    浅谈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

    浅谈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 【论文关键词】校园语言暴力心理分析 心理健康【论文内容提要】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①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黄国平张亚林 夫妻暴力是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类型之一,在美国每分钟就有4名妇女遭到关系密切的人的殴打;在被......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西方文论)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是最早的系统揭示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本人说过,精神分析代表了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哥白尼论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

    精神分析(五篇)

    精神分析 参考书目:1、黄龙保,王晓琳著,人性升华——重读费洛伊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成都 2、Irving stone著,关颖译,费洛伊德——精神分析大师(上、下册),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