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概念鉴定(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9:3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学生概念鉴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学生概念鉴定》。

第一篇:问题学生概念鉴定

关于“问题生”概念的界定

王晓春

什么是问题学生?

我家门前海蓝蓝(k12班主任论坛)

本帖最后由 xukongjing 于 2012-5-12 23:17 编辑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和王者笑秋坦率且缺乏建设性地讨论问题学生,王者笑秋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他说:“难道问题学生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有问题的学生都可以叫做问题学生。他说要我们一方给他一个问题学生的准确的定义。并且还要把这个定性的问题变为定量的问题来看待(“那你倒是说说,问题严重到哪个标准才叫问题学生?”)这就促使我要仔细思考一下到底问题学生的定义是什么?我猜测恐怕没法子找出一个标准的定义。

①海西教育网刘凌云老师这样给问题学生下一个定义:这里所指的“问题学生”并非那些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严重疾病必须经过医治才能正常生活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的学生。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角度来看,“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情境或某个时期中,暂时遇到自己独立无法解决的困惑,从而与自己平常表现相“异常”的学生。①这些学生的“问题”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并不是天生愚顽,不可救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或不足。

②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

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等(《当代教育学》1998年版,袁振国 ③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

问题学生也叫后进生,《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其定义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

——《新学术论坛杂志社》,李小惠《关爱问题学生》

④王晓春老师给问题下的也不是准确的定义,基本上也是采取描述形式: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是一个方面有问题。王老师然后又对问题学生进行分成厌学型、纪律性型、品德型、心理障碍型、好学生型五类,在这五类之下又继续分类,这是对定义进一步细化。网络上大体这几种定义,这些问题学生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使用了模糊定量的词语,比如“经常”“常态”“反复”、“较为严重”,也因为这个缘故,我认为那些希望对问题学生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的人正是对问题学生缺乏了解。我觉得王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描述最好,点出了问题学生一般情况下是多个问题并存才被视为问题学生的现实。

虽然说到此,我也是不能正面定义什么是问题学生,但我可以从反面描述一部分,即什么不是问题学生:无论如何不会是:有问题+学生=问题学生。

按照频率和严重程度来确定问题生,不可能会出现“几乎每一个人曾经都是问题生”这样很雷人的观点,最多只能说“每一个人曾经都是有过或这或那问题的学生”。

感谢海蓝蓝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所作分析。问题生的概念也是我困惑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我能达到的水平是07年的界定:

一、什么是问题生

我研究问题生教育20多年了。我曾多次尝试给问题学生下定义。

1990年我在拙著《育病树为良材》(这是我的第一部著作)中对问题生(那时我称之为“差生”)的界定是:

“所谓的差生,是指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差的学生。”

16年后(2006,6),在我的关于问题生教育的另一本专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中,我对问题生的界定是:

“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生。”在这个定义里,我把“学习成绩”改成了“学习态度”,增加了“心理”一项。

后来(2007,8),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对问题生的界定是:

“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才是问题生。”这个新定义最突出的改变是,指出了问题生的主要特点:他们的问题不是常规教育手段所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通过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其实都不算问题生。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解决。

我觉得这个定义的好处,一是避免把问题生扩大化,二是把问题生的教育方式(个案诊疗)和一般学生问题的教育方式(管理,常规教育)做了区隔。有区别才能对症下药,有区别才能节约班主任精力,有区别才能避免班主任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盲目性。

摘自拙著《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08年出版)

自己仍觉得这说法不科学,但我目前实在想不出更严谨的定义了。敬请各位同行指教。

2012,5,13

注意到王老师的探讨。

我比较倾向于您2007的定义。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其一,存在的问题的程度应该是“较严重”,也就是说只有这些问题“足以对本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或者“足以对周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类似“轻度自闭”等情况。其二,“常规教育手段无法解决”,也就是说需要进行专门的诊疗。

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倒建议是否反过来:先找找“常模”“常态”是怎样的。让后反过来进一步作出明确的界定。、小陶子(k12教育评论)

1、请问王老师问题生应由谁来教育?

2、又如被一所纪律严格的中学开除,但这个学生能在差一些的高中就读,或职业高中就读,还是不是问题生。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用什么标准界定。

火流星(k12班风小论坛)

那王老师是否调查过在初中阶段,一般的说来问题学生应该占多大比例?或者什么样的比例区间?

学校德育部门在对问题学生进行管理时,往往要向班主任统计问题学生数,而且采取让班主任上报的办法,可行吗?在进行日常管理时,感觉经常会遇到问题学生,而真要统计下,又觉着谁都不像。认定问题学生,除了凭印象,感觉,有量化的好办法吗?

王晓春回复:

两位老师的问题提得好。

愚以为问题生的问题可分三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问题生,应由班主任教育,中度问题生,可以在校园专家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教育,重度问题生是学校教育不了的,应该送特殊学校或请专家来诊疗。谁来认定这三种程度呢?应该由校园专家小组和班主任共同研究认定。

那么,什么算学生的“严重问题”呢?这要分类判定。品德问题,应该说“有轻微违法现象”(如盗窃,暴力,诈骗等)才算是严重;心理问题则应以心理医生认定“心理疾病”为严重;学习态度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弹性比较大,应该以该地区或该校的学生平均水平为参照,低于平均水平到了教师无法忍受的程度,方可称为严重。我想,品德问题、心理问题,或可有全国比较统一的标准,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问题恐怕就应该靠地区或同类型学校来掌握大致相同的标准了。量化起来比较困难。

我个人的观察(并非精确的统计,因为我没有这个研究条件),一般中学,平均每个班的问题生大概在十分之一左右。

问题生教育虽然很难精确化、科学化,但目前也太随意、太粗放了,全靠主观印象,而且一股脑把责任推给班主任,这是不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行政领导一贯把问题生教育单纯看成是个管理问题而没有看到它同时是个学术课题,因而缺少研究的态度。

2012,5,14

关于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可能有精确定义的推想(转帖)

海蓝蓝(k12班风小论坛):

为了看看国外的一些资料如何给问题学生下定义,我翻阅了vemon F Jones and Louise S.Jones合著的《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本内容非常详尽的书也没有问题学生的定义,他们也是用罗列现象来代替抽象的定义,美国没有差生和问题学生之词,他们用“处于险境的学生”来描述那些在学业上可能面临退学的学生(at risk students or students at risk),现在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商业顾问委员会扩大了这个概念,包括了那些长大后难以具有就业本领的学生。情绪和行为失常儿童问题专家莫尔斯研究的成果认为,处于险境的学生在以下六个方面缺乏交往、情绪方面的关键技能,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需要:

1、有恶劣的儿童——成人关系史,从而需要一种互相扶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常常缺乏自我效能感或权力感,从而需要通过更好的了解学习过程和发展一种责任感和权利感克服这种倾向。

3、过分强调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因素,从而需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和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学习和行为。

4、有自卑的心理,特别在学业成绩和交友方面的自卑心理,从而需要通过积极的社交活动和学业成功来形成 与巩固自尊心理。

5、较低的社会认知——既不能了解他人的感情和观点,并在做出行为决定时不顾及别人,从而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的反应,学会与他人共同合作。

6、较低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需要发展这种技能,以便提高自我效能感,自尊感以及形成一种终生受益的技能。

对于处于险境学生的产生的原因,本书作者vemon F Jones and Louise S.Jones认为与许多社会因素有关,比如贫穷、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家庭作用失败、滥用药物、学生发展背景等有关,——但同样和我们社会的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美国全国有效中学中心险境学生问题研究项目的负责任人特恩鲍强调了这个观点,他说: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学生的陷阱部分是由我们学校造成的。这些孩子进校时带来的问题——由于学校用纪律约束他们的方式,由于老师于他们交往的方式——变得日益加剧了。学校缺少这些孩子有能力并且乐意参加的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也给他们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

我又翻阅了由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合著的《透视课堂》,但我还是没翻到对问题学生这个词语,而且也没有与之匹配的词语,最后找到一个可能有些擦边的词语“难以容忍的学生”,但也没有定义。这是偶然的现象吗?我后来又翻阅了邓日昌和丁丽芳合编的《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一书,找到了一下相关但不是直接的内容: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是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通常认为,心理障碍是对刺激的反应的异常表现。

人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之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例如坚信自己的行为、情感受到“最先进的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不能被认为心理仍然正常。在心理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岁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是不能绝对确定的,换言之,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和背景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比较,并和他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出他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变态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社会认为是以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的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我推导如下:因为问题学生之中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但是心理问题是否正常其中的一个指标是“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和背景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比较”,但因为客观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都是随时代地域甚至某一个人群而变化,而且是变化极快的,因此,心理是否正常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那么,要确定一个正常社会的模式也是不可能,要给问题学生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也因此就变得更不可能了

——也可能因此上代人以上一代人的眼光看过去,下一代人许多人仿佛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了,这正如鲁迅《**》里写的那样:“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可以推导出第二个观点:如果你这把问题学生尺子量出了很多问题人,那么,你就得多留心,你这把尺子本身是不是问题尺子?至少说您用的是不是已经不太合时宜某个时代的尺子了。

如果我们按照美国问题学生的尺子标准:街头帮派、吸毒、早孕、携枪等等,我想,我们基本上就没有多少问题学生了。我也因此想,有许多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就是我们学业成绩过于优先有关系,如果我们把学业暂时撇开一边或降低要求,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学生其实也不是那么多的。(12,5,14)

王晓春读后:

感谢海蓝蓝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海蓝蓝老师的思考。我们这里确实存在问题生扩大化的缺点。因为标准模糊,学校又没有比较权威的认定,于是许多老师就把凡是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学生都看成问题生了。如此不但会搞得教师四面楚歌,而且会伤害到许多孩子。还有一种现象是隐瞒问题生(“优秀”教师爱犯此种毛病),用某些管理手段稳住问题生,对外装作我们没有问题生,这种做法弄不好会出大事。扩大化和隐瞒,对教育都是很不利的。

我想到了我写的一个作业。拿出来参与讨论。

我对问题生的界定是:“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才是问题生。”这个定义指出了问题生的主要特点:他们的问题不是常规教育手段所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通过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其实不算问题生。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解决。

对问题生的界定您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看了您对问题生的界定,就在网上查找了其他人对问题生的界定。

《当代教育学》1998年版,袁振国: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等。对比两者。您对问题生的界定突出“存在的问题严重”、“用一般的方法不能解决”。袁振国老师认为:偏离常态的(如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生。两者的差异就像是违法行为和违反刑法之间的差异。

您的定义更是提高了条件,就避免了把有一些缺点的孩子当作问题生,这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只不过问题生和有缺点的学生之间很难划一个界线去区分。

教育是教育者的信仰,教育者之于教育就犹如虔诚的基督徒之于上帝。

第二篇:交通事故鉴定概念、机构及鉴定人

深圳交通事故法律咨询--深圳交通事故律师网

1、交通事故鉴定

交通事故鉴定是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为了解决交通事故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题目,指派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职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检修、分析、判定的一种调查流动。交通事故常见的鉴定有: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车辆类鉴定、道路鉴定、事故成因鉴定和财产损失评估等。

2、鉴定机构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划定》和公安部《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治理办法》的有关划定,交通事故检修、鉴定要实行专业化,即对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等专业性较强的检修,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应当指派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职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为使交通事故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可以依法成立专门机构,并主要承担事故调查所需要的鉴定;为使案件处理公正、公平,伤残评定、车辆评估、司法精神病鉴定可以由有资质的社会机构承担。同时,具备资格的检修、鉴定、评估机构应当向省级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存案,省级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对符合前提的检修、鉴定、评估机构应予以宣布,办案单位可以向当事人先容这些机构,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3、检修人与鉴定人

检修人是指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依法指派或礼聘的从事交通事故技术检修的职员。检修人可以是专业职员,也可以是交通治理部分具有相应资格的办案民警。

鉴定人是指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依法指派或礼聘的从事交通事故鉴定的职员。鉴定人必需具有专门知识和专业资格。

第三篇:问题学生

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及提前教育办法

一、赌博行为的矫正教育

赌博是一种用财物作注争输赢的行为。在职校生中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不良行为。在校内,赌博一般发生在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晚上就寝之后等时间,地点主要集中在寝室。由于学生社会经验少,情绪容易冲动,争强好胜,所以往往容易受到利诱和怂恿而进行赌博行动。

1、谈话交流。从这类学生的家庭谈起,告诉所犯的错误是有原因的,并非不可原谅,不必因此过于自责,自暴自弃。然后实事求是地指出也有不少优点,给他分析形势,指出出路:要么好好学习,争取考上高职;要么学好专业课,掌握一门技术,照样能干得好,出人头地。

2、与家长进行交流,争取达成共识。告诉家中不能有赌博事件,特别是孩子在家时,父母亲首先应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才能以理服人,管教好孩子。

3、帮助制定生活和学习计划。争取到与他关系较好,品德良好的同学的帮助,平时有目的地与他交谈赌博的危害,并努力转移活动兴趣,使其有成就感。学习上与他一起制定短期目标,一步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4、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经常进行督促。通过班主任尽心与耐心的帮教。

二、吸烟行为的矫正教育

吸烟现象在职校生中十分常见,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学生守则》都规定未成年人和中学生不准吸烟,但职校生中吸烟的人数还相当多,而且有上升趋势。吸烟是一种极其有害的不良行为,它不仅损害身体,浪费钱财,而且诱发其他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职校生吸烟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外,个人心理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

1、学校、学生处、班主任一方面大张旗鼓的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另一方面成立控烟领导小组,由政教处主管,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楼层长、家长共同参与监督管理,课间、课外活动时值周教师、学生会纪检部成员加强巡视,及时处理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并开设矫正吸烟提高班,疏堵结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内禁烟机制

2、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张某的教育,在家里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打骂,要让他认清事情的严重性,做到心服口服。班主任与出现此类学生问题进行个别“交心式”谈话,帮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要求班主任、家长在管理学生上注意方法,注意跟孩子平等的交流;如果是由于异性交往问题引起的烦恼、心里郁闷,下意识的偷偷抽烟解闷、消除烦恼,要多留心、多关心,有情况及时沟通,反复的教育。

4、班主任鼓励树立目标,激发学习斗志,制定控制抽烟的计划、进行诚信约定,请心理辅导员不定期进行心理调试辅导。

三、早恋行为的矫正教育

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都属于早恋现象。学生早恋不仅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污染了风气,而且相互攀比,交叉感染,有的还可能导致性犯罪。影响学生早恋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社会性文化传播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学生个体好奇、模仿和追求刺激的心理的支配。职校生早恋的主要类型有: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愉悦型、补偿型、逆反型和病理型。

1、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谈心,了解具体情况,作好点拨和疏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生理讲座、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同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之后要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帮助指导。

2、班主任与学生交流,一起探讨了尽快忘却这些事的方法,如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主动地和家长沟通等等。

四、校园暴力行为的矫正教育

打架斗殴是最常见的校园暴力行为。这种行为的危害十分明显,会破坏自己的声誉,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严重的会引发刑事犯罪。事实证明,大量的刑事犯罪都是以最初的一般性暴力行为发展而来的。学校学生打架斗殴的动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显示自己的体力和勇敢,在别人面前用暴力表现自己的价值;二是为了“哥儿们义气”,信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观念,不考虑打架斗殴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1、教师首先以真诚态度接纳,给其以充分的关心和理解,耐心倾听,引导将苦闷的心情倾吐出来,使不良的情绪得以发泄,长期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和减轻。然后帮助适当地调整情绪,保证情绪稳定。

2、教师可以抓住切入点,给予鼓励,并使其充分体验取得好成绩的愉悦,逐渐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教师鼓励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增加与同学们交往的机会。活动中,教师尽量创造机会鼓励他表现自我,让同学们逐渐地接纳他,认可他,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改变不良的人际关系,并培养他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另外,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线,以警校、庭校、军校共建为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为重点,以社会家庭教育为补充,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

五、逃学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

逃学是指青少年在校期间擅自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闲混的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不仅耽误学生的学习和前途,也影响家长和教师的正常工作,还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逃学的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过且过,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都很差。逃学一般没有正当理由,主要动机是厌学或沉迷于网络游戏。

1、解决学生旷课、逃学问题,必须由学校、家长双方共同配合,学校严格学生考勤制度,任课教师点名与班干部点名相结合,当学生

出现逃学现象后,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对策,制定帮助措施,对屡次逃学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进行强制性矫正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网络

六、各种不行为的提前教育

1、以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点,抓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要纠正青少年学生思想中的错误倾向和不良行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堵”,即用“守则”、“纪律”去约束学生,规定学生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每学年初,进行为期一周的始业教育,可以说在此上花了很大功夫,各处室在始业教育中都必须准备好教育材料,介绍本处室工作职能,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教育。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靠少数的专职心理教育人员是做不好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在教育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光靠几节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把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溶入学校的整体工作当中,渗透在教学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学生法制观念

社会公德又称为“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并得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行为,它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以来逐步积淀起来的公共生活规范。社会公德的功能在于维持和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促使人们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协力办事。

4、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以爱心感化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与家庭教育失败和学校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就学校教育而言,应把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及犯罪摆到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中,特别是职业学校,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已不是少数。要认清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建立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营造在校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精心设计育人环境,它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的发展。

6、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变

积极开展党员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教活动、党员进寝室活动;建立德育导师制,建立完善全程指导、管理的值日值班制度,全员德育理论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不良行为矫正机制的有效进行。

大连市开发区临港信息职业中专

2010-10-29

第四篇:面对问题学生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品德、学习、行为、心理方面。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任教,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渐渐掌握了问题学生的一些形成原因和教育方法。

形成原因:有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或爸妈常年在外打工、过度依赖家长,害怕进入学校、心里压力过大等等原因。导致结果:

1、学习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上进心,上课故意调皮捣蛋等。

2、思想品德上——不尊重师长、故意欺负同学、破坏集体、对集体漠不关心,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等。

但问题学生都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按其表现,可粗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忧郁型。这种学生多生长在离异家庭中,他们与家庭成员很少沟通。比较自卑,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多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这还是问题学生中较好的一类。

2、散漫型。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家庭的问题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其父母不是在外地,就是做生意,只管挣钱,或者离异,根本不管教或者无力管教子女。这些学生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这类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多疑型。出现在重组家庭的问题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4、依赖型。由祖辈哺养,或溺爱,自尊心较强,不能正确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对学校有反感亦或是害怕进 入校园,就喜欢在家得“小皇帝”生活。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就遇到以下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与大家共同研究。

案例一 : 六(3)班 徐云 年龄:13岁

学习方面:上课纪律较差,死要面子,不尊重老师,经常撒谎,学习成绩差。

生活方面: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在校外住宿。

外部表现:特点是活泼、好动、多动、一刻不停,自制力极差。课堂上经常无视纪律,随便离开座位,大声讲话,乱扔东西;课外则在操场上满天飞,手上、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通过上述的大量观察,调查和综合分析,我初步确定该生智力属于正常智力范畴的中等水平,性格有缺陷。气质是典型的胆汁质,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兴奋程度相当高,心理能量大而自我控制力弱。思维特点属于中间型。由此我认为,这个学生,应针对其气质特点,采取特殊措施,至于学习成绩,并非当务之急,但在实施措施时也失败过,下面是我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对于这样一位学生我在教育他的方面经过了以下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充分包容,耐心教育,私下交流。

结果:这种手段太过温和,学生不以为然,无法达到教育学生改变他坏习惯的目的。

第二阶段:态度强硬,命令服从。

结果:这种手段针对学生的恶习采用严厉的态度,学生情绪上有所抵触,师生之间的关系无法很好的维系,自然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三阶段:总结失败的原因,从关注学生内心下手,给学生更多的爱心,从小细节帮他、感动他,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和他推心置腹地交谈,有意识地启发他,让他明白一些道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制定成长表格,充分挖掘该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帮助他树立自信,鼓励同学给他更多支持和帮助,做好家访工作,让学校与家庭充分结合起来,帮助他健康的成长。另外,在平时的接触中还发现,这个孩子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较强的号召力。由于他在正常的学校文化知识领域中难有发挥的空间,很喜欢组织或参加校内外的集体活动或社会活动,特别是在这些活动的服务工作中有积极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社交能力和较强的号召力,为他将来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一特征往往是许多优等生都不具备的。这就是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这个闪光点更好的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实践证明只要正确的引导,问题学生终会转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致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度,显示自己,教师要精心给问题学生铺设通向成功的台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培养。

案例二 四(3)班 吕颖

基本情况:成绩一般,爱撒谎,对奶奶的依赖感较强,每天遇到一点小事就哭个不停,意志力不坚强,性格比较内向。

一、用爱唤醒春天。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对她的爱

二、用勇敢打败懦弱。①私下与她经常沟通,培养她的自信;让孩子慢慢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加相信自己。②调动她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从集体舞的训练开始),并适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发展其亮点。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她顽强的意志力

三、用真诚换来真心。“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理激励中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使他们遇到问题会毫不隐瞒,教师也能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下是我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建立《特殊学生阳光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问题学生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每个问题学生分配到班主任、科任老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问题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北京市教委于近日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按照规划,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全市小学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校都要建立心理咨询室。笔者所在的学校——姜堰市行知实验小学正在对校园心理咨询室积极创建中,基本任务是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主动性和专业技能,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校的心理社会环境,并积极承担心理偏常学生的矫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用爱心抚慰问题学生心灵创伤。教师必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全心的呵护,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更多的一份关爱,少一些怨恨,用博大无私的爱去感化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排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让他们能与教师同学的感情融洽起来

第四、创造活动环境,用激励消除问题学生自卑心理。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问题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放松思想,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五、鼓励他们多交朋友,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安排一些成绩优异,品德良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鼓励他们在班级多交朋友。

第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体有机结合,把问题学生(包括其他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也掌握起来,只有把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第七、充分挖掘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虽然他们的性格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实他们身上也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抓住他们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发扬光大,变成“问题学生”转化的起点,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引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点的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排除自卑心理。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一定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亮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持久的工作,我们只要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随意,把一颗真诚的心扎根于“问题学生”的心灵深处,全心投入,全力奉献。

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这需要一个反复研究、探索的过程。转化“问题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

下载问题学生概念鉴定(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学生概念鉴定(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学生问卷调查表

    学生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我是一名宜宾学院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学生情况研究调查。设计此问卷的目的是想收集研究的有关数据。此问卷仅仅作为我个人论文研究数据资料......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如何把问题学生转化成才?我相信: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症下药,像春风化雨一般地去温暖他们,问题学生的转化是能够实现......

    问题学生介绍

    问题学生介绍:本班学生费文静,她是班中为一个本地生,她刚进一年级时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她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图玩乐。其次就是性格倔强、固执,但又有......

    如何处理问题学生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问题学生案例

    问题学生案例 王晓林 孟怡明,男,6岁,一五班学生,刚来不久,在我班就"名声大震",1、无心向学:上课不专心、不听讲、搞小动作,缺乏兴趣,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影响他人上课,不完成作业,学习成......

    问题学生案例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书包里搜到的香烟 【导读】那已是6年前的事儿,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是从3年级一直带到毕业,而且从4年级开始,我便当上了六(3)的班主任。可以说,对于一个刚踏足教......

    问题学生案例范文

    案例1 张姣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

    职教问题学生

    学生打架类型 少数霸道型:骄横、任性最易挑起事端,沉默暴发型:最易使事情的性质发生变化,造成恶性事件悔之晚矣;忍气吞声型:发现问题一忍再忍无异于助纣为虐。 班主任处理班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