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学》提纲:第2章 文化与交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9:5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学》提纲:第2章 文化与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文化交流学》提纲:第2章 文化与交流》。

第一篇:《跨文化交流学》提纲:第2章 文化与交流

【注意】预习和复习时,请以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及随后发送的有关期刊论文为主,以下内容中,书上没有的部分,以本提纲中的补充内容作为复习参考。本提纲,仅供本班同学复习使用,请勿传送他人,更不要在网上公布,否则要追究责任。

第二章 文化与交流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对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构成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一词的来源

1.文化

1)文:①纹理,花纹→②语言文字→③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④装饰,修养→⑤审美、道德教化等.2)化:变易、生成、造化。

3)文化——武功:不同于现代的学科定义。

2.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指农耕、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后,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近代日本把英文的culture翻译成“文化”,我国借用此译法。

(二)文化的定义

1.文化的第一个学术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中第一个给文化下了定义:

“文化或文明(culture or civilization)„„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及其他任何能力与习惯。”

2.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定义的归纳与定义

(1)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定义的归纳

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1952)中,对文化定义的归纳:

梳理了从泰勒到1951年的80年期间的定义,共有164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把它们分为4类:

1)描述性的,如“文化囊括一个社会风俗习惯的所有表征,包括个人行为的受到他所生活的社群习俗影响的反应形式,以及受到这些习俗制约的该群体社会活动的产物。”

2)规范论的,如“那超有机体世界的文化层面,由意义、价值、规范组成,包括当它们在经验的社会文化世界中通过实际的行为或其他手段被客观化(对象化)而显现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以及组合和非组合的形式。”

3)历史的,如社会遗传即文化。“文化作为一般词语意味着人类的全部社会遗传,作为特殊词意味着一种特殊社会遗传”。

4)结构性的,如“文化是一套从历史上获得的关于生活的分开的或含蓄的设计图样。它们会被所有社会成员或某个特殊社群所采用。”(何平.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1000-2:74.http://

2.奥巴马获胜演说《yes we can》: http://(中英文对照)

注:竞选的目的、特点(激情、逻辑推理、个性等)、美国的核心理念(平等、自由、民主)、自信、希望

中国领导人话语特点:赋诗言志、引经据典

中国领导人善于赋诗言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诗代言、借诗抒情、引诗论理,取诗论事,使得语言文采斐然、格调高雅,尽显文翰大国的温文儒雅之风范,展现博大精深、磅礴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

如:①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

我们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②【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时: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双方只能如邓小平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习近平说。(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③【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两国企业家把握机遇,把众多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2012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讲话原文:

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央行为应对欧洲债务问题所作的努力,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爱尔兰也有句谚语说得好:“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今天的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既是两国企业家的聚会,也体现了两国工商界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共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我深信,只要中爱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携手奋进,中爱双边经贸合作一定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⑤非洲诗人名句:访问刚果时:“此时此刻,我想起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

⑥拉美谚语:访问墨西哥时,“拉美有句谚语:‘朋友要老,好酒要陈。’”

“贵国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曾说过: ‘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带来和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讲故事,拉近两国人民感情。

习近平每次演讲都会引用两国人民交往的故事和事例。陈明明认为,外交演讲不能光谈大道理,还要做到有感召力、以情动人,民间交往故事最容易拉近两国人民的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3月,莫斯科演讲

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3月,坦桑尼亚演讲

我听说了一件感人的事情。2012年12月的一天夜里,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郊区一些房屋被淹。3位受灾的中国华侨本已脱离险境,但当他们发现邻居对险情还毫无察觉时,又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游到快被淹没的房屋边,奋力扒开屋顶,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其中包括5名儿童。他们的义举得到当地居民交口称赞。——3月,刚果演讲

每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总是能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诗词古赋、名言警句信手拈来。一系列精彩的回答,不仅体现出温总理的文学素养,我们更从中感受到了这位大国总理忧国忧民的情怀。如: ① 谈工作态度时,他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 谈两岸关系时,引用“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③ 谈中日关系时,引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④ 谈香港问题时,引用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的诗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在现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依然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如1.小芳听外交上课

(1)语言符号上的不同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困难;(2)非语言符号上的差异导致误解;

(3)中美文化中师生规范的差异导致不快。

如2.伊朗、沙特在外交场合不与女性握手等。

(二)文化的各个因素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影响他对事物的基本假设,而对事物的基本假设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态度、情绪的表达方式,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2.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两个个体会在完全相同的背景下长大,这里的背景不仅包括年代、地区、情境、地理环境,也包括个体的性别、家庭背景、个人在家中的排行、所受教育的学校和老师、日常所处的工作学习环境、同事或同学的特质和组成,等等。

3.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各种行为(包括交流活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传递的主要方面是文化特点的传递,这些文化特点大部分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

实际上,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联。

三、跨文化交流模式

(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 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

(1)同文化交流:文化是通过象征符号编码得以表现的。交流双方的信息编码完全一致的交流称作典型的同文化交流。

(2)跨文化交流:交流双方的信息编码完全不同的交流称作典型的跨文化交流。

(3)信息编码重叠的量来确定:由于交流双方编码完全相同是不存在的,完全不同也是不存在的。那么是否是跨文化交流,一般以双方信息编码的重叠的量来确定,如,重叠量是70%即为同文化交流,低于70%就是跨文化交流。双方语言不同,一般认为属于跨文化交流。

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文化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全过程,特别对交流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发送者、接收者与经过编码的信息,发生很大影响。

施拉姆的跨文化交流模式: 意象: →编码: →信息: →解码: →反应: →编码: →反馈: →解码: →反应:

(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有多种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名词术语描述不同层次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跨文化交流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

1.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2.政治学角度;

3.跨文化交流的主体:三个主要层次;

4.从文化的层次论角度:表层、中层、深层的跨文化交流;

5.从文化的要素划分:认知、规范、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和非言语符合系统的跨文化交流;

6.从跨文化交流状态看。

1、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从交流的主体划分,有如下交流形式:

(1)种族间的交流:种族偏见是最大障碍。如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疯狂虐杀。

(2)民族间的交流:多民族的国家内,如中

国56个民族间交流。

(3)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因地域、历史、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文化上也有差异。如北京打款与福建贫困山区只会讲闽南话的农民间。老一辈与新一代间。

(4)国际间的交流:

①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是外交和宣传领域的交流。

②它常常是跨种族、跨民族的交流。

③国际间交流要受国家的政策、目标、需要、经济等条件影响,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仪式化特点,常在正式场合进行。

④国际间交流受国际法、军事力量、条约以及对世界形势看法等很大影响。

⑤由于通信技术的飞越发展,无线电波超越国界,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2、政治学角度

从交流的活动范围及主体划分:

(1)国内跨文化交流:

跨种族间交流:

跨民族间交流:

同民族内不同亚文化间交流:

(2)国际跨文化交流:

跨种族间交流:

跨民族间交流:

同民族间交流:

3.从交流主体的层次上

可分三个主要层次:

(1)跨文化人际交流:(2)跨文化组织交流:

(3)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文化关系。人际关系重视人性化的国际交往,文化关系强调综合性的全球文明治理。国际间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都不是由“国家”完成的,而是由具体的“人”(个体或被组织了的个体)完成的。国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以国家、民族、种族、地区、团体„„为单位进行的交往,它们也是人们的信仰(或观念)、行为方式和不同组织制度之间的交往。

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流发生在多种情况,如左图(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个人交流、组织交流、国际交流的关系,如下图(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4.从文化层次论角度看: 从交流的文化内容上分:

(1)表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2)中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3)深层的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5.从文化的要素划分:

从文化要素分类法划分,可以有:(1)认知体系的跨文化交流;(2)规范体系的跨文化交流;

(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跨文化交流;(4)物质产品的跨文化交流;

(5)语言和非言语符合系统的跨文化交流。

四、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5、文化变异性增强

6、跨文化交流方式在不断创新发展。

7、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总是主要的,但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冲突却是更引人注目、引发讨论和耐人寻味。在同文化的交流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在编码和解码时用的是同一种编码本;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他们用的却是不同的编码本。文化共享性差。编码本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1)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太阳”-“sun”.(2)编码次序不同: Good morning,(3)词汇量不同: 汉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50多个,英文仅10余个.英文大约只有10余个: bake(烤)、broil(用猛火烤), barbecue(烧), steam(蒸), stew(用文火慢慢煨炖), 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弃之不要), simmer(用文火短时间的煨炖), deep fry,pan fry(介于炸与煎之间), stir fry(炒)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

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熘、汆„„(涂红的词英文中没有)

(4)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猫、牛、羊、猪、狗、马、驴、鹰、猫头鹰、蛇等家畜和动物,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内涵。

① “他像一只猫似的”。英语人-脾气不好爱骂人的女人;中国人-温顺的女人。

②“他像狐狸”(中英都表示他狡猾)

③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猫头鹰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所以它是思想和理智的象征。而在中国,自古汉族认为猫头鹰长相凶狠、叫声凄厉、夜间活动,古时称它为“恶声鸟”,被视为“不祥之鸟”。民间便有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

在日本,猫头鹰也象征着美德和吉利。猫头鹰一词发音,与日语中多个吉利词相似,如“福来郎”,还有长寿、智囊之意。

猫头鹰能在夜里凭敏锐目光分辨事物,哈萨克族将其视为勇敢、坚定的象征。

④老鼠,在中国是四害之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在印度,老鼠沾了一幅湿婆神像的光,在这幅神像中只有老鼠和牛,因而在印度老鼠很自在、牛也被当成神牛。

卡尔尼•玛塔庙位于印度比卡尔30公里外的Dehnoke地区。在这里老鼠被称为kabbas 是圣物,有超过2万只老鼠在此接受信徒们的朝拜。

相传在14世纪时,有一位叫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 的印度教女祭司,而她就是女神多迦(Durga)的化身。有一天,一个来自她家族的孩子死了。那个孩子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来求卡尔尼•玛塔,希望能将儿子复活。卡尔尼•玛塔立刻去了冥界,找死神亚玛罗阇(YAMARAJA)理论,但死神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那孩子的灵魂已经转世了。卡尔尼•玛塔一怒之下发誓所有她家族的成员死后都会立刻转世成老鼠,直到能够重新转世,并且出生在她的家族,继续当她家族的成员为止。⑤ 印度牛。

牛被印度教教徒(总人口的90%)视为“圣兽”“圣牛”,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今天,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准宰杀、吃牛肉,印度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允许喝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印度僧侣每年举行一次敬牛仪式叫“波高”。他们还和商人举办“圣牛养老院”,收养不能觅食的老牛。印度因其版图形如牛首,且举国敬牛如神,而被称为“牛颅之国”。印度国徽上有四种动物就是:雄狮、大象、骏马和公牛。

⑥狼

汉族对狼赋予的是贬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色狼、引狼入室等。哈萨克:赋予狼褒义:团结、合作、自立、耐力、执著、拼搏、忠诚。⑦荷花

中国: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赞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印度:国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圣洁的象征。日本:祭奠、不吉之物。⑧颜色,如黄色

中国:黄色书刊,色情淫秽书刊;

美国:黄色报刊(yellow press),无所顾忌制造耸人听闻消息的报刊; blue movie色情电影。

⑨ 龙

中国文化: 褒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等。

基督教文化:《圣经》龙即恶魔,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所以“亚洲四

小龙”翻译成英语为“Four smal tigers of Asia”。

杜勒(1471-1528)在《插图启示录》中有一插图,描绘圣迈可和天使与龙激战获胜,把龙和恶魔打倒在地。这些龙具有中古龙的通常形象(蛇尾、麟身、翼、爪、头上长角)。图片是慕尼黑圣迈可战胜妖魔的雕像。⑩数字

伊斯兰教与7:在阿拉伯国家,由于《古兰经》第一章有7节经文,因而7特别受宠爱。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大清真的尖塔是7个。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正门的台阶是7级、礼堂前的拱门是7个,礼拜殿的南北窗户各位7扇。

中国人与9/8/6/4:故宫太和殿的台阶尾数多为9,与“久”谐音,以图江山社稷长久。

8:发;6:六六顺 ;都是吉利数字

4:死,不吉利数字。13:西方是不吉利数字。

【中国皇帝与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①帝王之位称“九五”;②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③青铜器有“九鼎”,④皇帝周围要设“九卿”。⑤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⑥京师置九门。⑦紫禁城的房屋9990间半。

⑧天安门城楼面阔9间,深9间。⑨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9个,共81个钉。⑩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99个品种。⑾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9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⑾ 仙鹤

在中国:仙鹤洁白高贵,仙鹤的寓意美好,象征自由和平,能够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和向往。鹤在法国象征着不忠诚、淫荡、愚蠢,有妓女的意思。但也有法国人认为梦见鹤将预示着有好事发生。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2日凌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法国正式开幕。范冰冰的一袭“仙鹤装”,再度成为全场亮点。网友称之为“鹤舞九天”,九只仙鹤组成礼服。范冰冰着“仙鹤装”一出场,就引来各方热议,有网友在“沪江法语”网上写道:“在法语中,‘仙鹤’是lagrue,法国人视这种鸟为恶鸟,更是愚蠢和淫荡的象征。”范冰冰方面,出面解释道:在中国,仙鹤洁白高贵,仙鹤的寓意美好,象征自由和平,能够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和向往。所以,仙鹤装,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共性越多,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差异越大,误解的可能性更大。

(1)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如:菊花从植物学角度对菊花描述,各文化都一样。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

(2)以整个文化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不同。如: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人们在成丁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潜意识的本民族中心论,即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对异文化带有偏见,引发矛盾、冲突。如: 1)美国孩子爱问:是公狗还是母狗?

2)大汉族主义(称少数民族为“狄”、“蛮”等)、欧洲中心论、白人至上观念都是“唯我独尊”的世界意识。

正因为如此(双方文化共享性差、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误解、冲突的机会。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1)群体层次上,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

如:1)印度裔英国知名作家拉什迪的《魔鬼诗篇》(又《撒旦诗篇》)。该书1988年问世以后,被英国授予骑士身份,引起伊斯兰国家普遍愤怒,因许多穆斯林指责该书亵渎神灵。1989年,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霍梅尼当时在国家电台发表讲话称:“《撒旦诗篇》的作者反对伊斯兰、反对先知、反对古兰经,现宣布将其判处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迫使拉什迪潜藏多年。尽管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该书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从欧美、印度到日本,死亡人数已超过60,伤者数以百计。日本的译者筑波大学教授五十岚一被乱刀砍死在宿舍。悬赏追杀作者的奖金曾高达520万美元。

该事件导致英国和伊朗两国外交关系紧张。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侯赛尼在本周的新闻简报会上表示称:“很显然,向这样的一位背叛者和令人讨厌的人物授予荣誉,必将使得英国政府官员处于直接与伊斯兰社会对抗的局面。这种侮辱伊斯兰神圣价值观的行为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其背后受到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直到1998年,伊朗默罕默德·卡塔米(Khatami)政府才许诺表示伊朗不再追杀萨尔曼·拉什迪。

起初却并没有激烈举动。他们平静地同作者、出版商、国会议员、检察总长以及首相讲理。他们并没有要求禁止该书发行,只要求作者和出版商在书中添一面插页,声明该书故事纯属虚构,所涉及的伊斯兰历史并非准确。与此同时,英国穆斯林也举行了一些示威活动。但所有这些努力均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伦敦一位律师建议穆斯林事先通知各大媒体,以引起各方的注意。于是他们这么做了,又于走上街头焚书。受到焚书强刺激的英国人开始骂他们是“野蛮人”、“狂热分子”,将他们同纳粹相提并论。霍梅尼发表追杀令后,英国宣布与伊朗断交。西方国家纷纷谴责伊朗。由此变成全球性事件。许多国家采取禁书措施。

没有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核心价值观和经济、政治上的结构性差异,没有这两个文明间由来已久的龃龉和冲突,区区一部小说是绝不可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

如2)国际上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突。

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中西方对人的理解、对权利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在人权观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比较强调自然人即人的自然属性、个人性、利己性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分离性;

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强调社会人即人的社会性、道德性以及个人对他人的依存性。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发表以指责中国为主的国别人权报告。中国自2001年以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作为回应。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4年2月28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2013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反击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①美国国务院昨天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批评中国政府打击并胁迫维权组织与个人,限制民众的集会、宗教及言论自由。②中国国新办的美国人权纪录指责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妄作评论”,但对自身的人权状况却“百般遮掩,讳莫如深”。③这份报告批评说,美国的人权问题“依然严重,在诸多领域甚至持续恶化”。报告列举了暴力犯罪增加,枪击案不断发生,对国内外民众长期进行电话监控等。报告还称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无家可归者数字上升。”④作为对美国国务院年度人权报告的回击,中国国新办自2000年开始就美国的人权纪录发表报告,批评美国的人权纪录。北京一直强调,人权问题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外国不应当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

【法新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国今天发布了一份有关美国人权纪录的报告,对该国在海外实施的无人机袭击、得到国家支持的间谍行为以及严重的枪支犯罪活动进行谴责。此前,华盛顿对中国的人权纪录进行了批评。

北京说,美国“对自身的人权状况百般遮掩,讳莫如深”,比如由政府运作的“严重侵犯人权”的“棱镜计划”。在这份报告发布前,美国国务院昨天发布了年度国别人权报告。

中国历来会对美国的报告发表回应声明。北京不针对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发布人权报告。由中国国务院发布的这份报告专门批评了美国在巴基斯坦等国发动的无人机袭击。报告称这种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报告还说,美国的枪支暴力活动猖獗,童工在该国农业领域大量存在。

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认为,世界政局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冲突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方面,也不是经济方面,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和 集团之间发生。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纽约时报》1993.6.6)

(2)在个人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参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或精神疲劳,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分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

如:19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因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损失。19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因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患者。

5.文化变异性增强

同源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在情况报道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是相似的,但在文化传递功能上有差异.前者多表现为文化的“遗传性”功能,后者多表现为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如:

(1)个人层次上: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异文化的熏染,对本文化成员的文化变迁发生作用:留美学生会带有美国文化色彩;学日语的会

(2)群体文化的某方面: 跨文化交流促使某群体文化的某个方面发生变异:① 1980年代后出现中西合璧的词语“卡拉oK”等;②也会发生巨变: 1840年前闭关自守,文化交流微乎其微;1840年后国门被打开,1911封建帝制被推翻;1919出现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等.1840-1949中国文化发展变化很大.(3)国际交流上:科技发达、经济力量雄厚的超级大国向世界输出他们的文化。而第三世界国家,及弱小民族则在美国文化熏染下,成为附庸,发生向美国文化的变异等。美国成为文化帝国主义。

6.文化交流的方式不断创新发展

(1)自发的→组织和国家的鼓励引导控制:文化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各类基金(美国富布莱特国际交流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友好协会、语言文化学习培训中心、使馆设文化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2)大众传播技术(电影、电视、摄影、录音、广播、因特网等)的发展使大众成为世界文化的主人(过去都是王公贵族)。

(3)举办文化活动:展览、音乐节、电影节、电视节、文化年等;(4)文化协定的发展:双边、区域、世界范围的协议。(5)人员交流:引进外国教师、互换教师和学生、旅游.7.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如:二战时期以宣传为主的单向交流,因人们被迫去迎合本国战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弘扬民族主义精神。二战以后“合作”成为主题,注重双向交流: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赢得他国对自己文化的好感,另方面,增进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学习和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

五、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文化的普同性(普世性、普适性)和民族性问题。

(1)文化普同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1)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利益要求,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统一性。

2)保持群体的不断再生产的必要性;遇到灾难时保持社会团结和互助的必要性;保证社会经验代代相传的共同需求等。

3)对冥世生活的宗教信仰——面对死亡必然性的心理妥协;对近亲婚姻的禁止——防止生理灭绝;相遇、离别时的礼貌用语;道德禁忌和限制等——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社团摩擦等;造成了许多普同的人类价值观。

人的五大需求(图略)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文化的民族性主要有四大特征: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价值观)。

文化的普同性和民族性应该是不发生矛盾的,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分为两种类型:不可重复的独特性和世界性、全人类性。如有人分析:西方人特有一种“罪感”文化,日本人“耻感”文化,中国人“畏感”文化。这种分析是必要的,但并不说明三国人就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只要没有特殊偏见,就会发现罪感、耻感、畏感,都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和心理特征,它们彼此是有差异,但它们也都反映了一些共同人性。(潘一禾:94)

2.文化相对主义原则。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其为适应自然环境,为实现特定生存目标而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它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都有同等的生存权利,都应该得到理解。而不应该对其抱有偏见和歧视。差异只有在不被完全理解时,才会被认为是离奇的,仿佛“背道而驰”。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1)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确认在相互信任和理解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3)发现差异,解释差异,是国际文化研究的起点,而寻求文化的理解、共识与普同性是国际文化研究的终点与目的。文化有差异,所以文化间难免会有误解、矛盾、冲突,所以文化间更需要沟通与理解,寻找冲突点,以便解决问题;文化也有共性,所以不同文化间才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求大同”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和维护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存小异,和而不同,则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个性和特殊性,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4.主体间性。为了既在根本问题上“大同小异”,又保证个体生存的“和而不同”,哈贝马斯(《现代哲学的话语方式》)提出“主体间性”概念。所谓“间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被运用到“国家主体间性”的研究。人们应该意识到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格局,所以,必须提倡运用“间性视域”“跨界”思维(跨国、跨文化、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性别、年龄之界)来研究问题,通过“互为主观”的平等对话,进行现代世界全球性的物质和精神交往。

5.人权是文化多样性的保障。“文化是相对的,道德是绝对的。”(亨廷顿)“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样性为由,损害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权或限制其范围.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6.文化的延续与变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变迁需要合理吸收和调控,以趋利避害。

7.文化依附和文化自立:超级大国利用文化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弱小国家民族文化生存面临挑战。发展民族文化,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是跨文化交流学课题。

8.坚持呼吁文化的反思意识。现存文化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盲区,都会出现行为模式不同的非理性狂热(思维特征)。因此 文化间相互理解需要各自有反思意识。反思可以将文化的差异感和相互不满从情绪性的宣泄引向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相互审视。意识到不同的文化间的某些差异,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释,得不到细致的区分和定性,在或者得到了不应有的离间和挑拨,就会引发流血的政治冲突。文化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和促进文化间的谅解和合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掌握跨文化交流知识并非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矛盾冲突的灵丹妙药。但可减少对对方的误解,了解冲突的真正所在,有效对对方施加影响。了解受众的文化,增加交流和传播的针对性,做的有的放矢。(关世杰:62)

第二篇:跨文化交流

跨 文 化 交 流 结 课 论 文

姓名:努斯亚·赛力克

班级:资源地质14级4班

学号: 05141902

跨文化交流

英语学习中,文化与语言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学习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境,促进语言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朱文俊说:“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既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目的。文化学习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总希望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准确、流利和自然。但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不多,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汉语的观念和习惯去理解对方,因此经常会出现交流障碍。如果想将英语变成熟练的交际工具,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由于中西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相当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体会到这些差异。然而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造句准确但使用失当的现象。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受到制约。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所学语言教材的全面了解,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学习者普遍遇到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家文化中的俚语或习语缺对英语国乏感性认识

阅读有关文章时,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习者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平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较少,常用本族文化去理解,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曲解原文意思。

例如:“It is a wise father knows his own child.”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第二幕第二场,是剧中一仆人Launcelot对阔别多年的父亲Old Gobbo说的: Launcelot: Do you not know me,Father? Old Gobbo: Alack,sir.I am sand-blind,I know you not.Launcelot: Nay,indeed if you had your eyes,you might fail of the knowing me: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Gobbo因自己的眼睛快要瞎了,无法认出眼前的孩子。Launcelot对此的解释是:长久的离别,即使是聪明的父亲也未必能认出自己的儿子。在上下文中,这种理解入情入理;若按字面直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仅表达略嫌拙笨,而且有悖常情:当着父亲的面,儿子评价说父亲不属聪明之列,显得唐突。因此,上句可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倘若学生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就会碰钉子。

2.对中西文化中共有事物缺乏正确认识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轻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习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做狗。例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top dog”(权威人士)、“I am an old dog.”(我已经老了。)、“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等。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混淆了中西两种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如,汉语中习惯将称呼“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再如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Peter”。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概括介绍与所阅读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扫清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当理解“As a young man,you should get Midas touch.”一句时,大多数学生会直译为:“作为年轻人,你要得到迈达斯的触摸。”教师需要给学生做相关文化背景介绍:迈达斯是传说中的佛里几亚国王,酒神狄奥尼索斯赐给他一种力量,使他能够把他用手触摸的任何东西变成金子。这个故事与中国人熟悉的点金指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Midas touch”是个习语,意思是“挣钱的本领”。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作为年轻人,你要有挣钱的本领。

2.文化信息对比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时,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

3.创造语言文化环境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标文化。例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对面交谈,让对方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院可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配音等活动,模拟现场,在实际运用中学好英语。

第三篇: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很荣幸的能选上跨文化交际学的选修课,通过这学期虽然为数不多的课程,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却丰富了许多。跨文化交际有宽泛也有具体,有言语也有非言语,有思想也有行为,有差异也有融合。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还有交通技术、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往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所以跨文化交际在当今社会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这一段时间的课堂上,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自己有了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前的我总以为翻译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单词,要翻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却变得错误百出,面目全非。翻译并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传达出来,他需要的是你将别人的东西忠实于原文,不仅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发出来。更多的是讲究得体,准确,自己不能将别人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

再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和不同的人交流,而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走进彼此的世界进行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交流顺畅,我想这就叫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叫做实践出真知。虽然我们不是打仗没有胜负之分,但能否与跨文化的国度、种族进行完美的交流就取决于对他们文化以及双方之间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

学习了跨文化交际这门选修课使我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我之前认为的只要学会对方的语言就可以了。实际上即使全球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语言也不能克服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因为语言仅仅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所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而且,语言代码仅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而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等的方面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学习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及方面的差异,帮助了我们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改善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心理方面,学习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是我们发现了新的乐趣,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满足感。也帮助我们预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行为,并方便我们解决交际中所产生的问题。

最后,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我认为,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比较适宜的英美原版的文化产品,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或是利用因特网,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录像等,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把这种语言文化灵活、得体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我想我应该是没有机会再听老师讲课了,可是我知道,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我永远不会停止,谢谢《跨文化交流》一学期的帮助,你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在将来自己去学习知识。也谢谢老师一学期以来的认真授课。

第四篇:跨文化交流教案

The aims of the unit:

In this unit,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Language and Culture again.We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1.Color term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2.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3.Discovering Problems: Translating across languages.4.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s Culture 1.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d: This color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elebrations and joyful occasions both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China.Red-letter days____ holidays such as Christmas and other special days.To paint the town red____ to celebrate wildly, to go out to drink and have a good time.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_____ to give a lavish welcome.To see red ___become angry Waving a red flag ____ doing something that could cause quick anger in other people.B In Chinese: 开门红___ to begin well, to make a good start.红光满面____you look the very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红白喜事____ weddings and funerals.又红又专____ both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一颗红心____ loyal to the party, having socialist virtues.White: To most Chinese and Westerners, white has certain similar connotations: purity, innocence, 洁白,清白无辜。

A white lie___ a harmless lie.白菜___ Chinese cabbage

白熊___ polar bear

白蚁___ termite

白费事 ___ 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nergy.白送___ give away, free of charge, for nothing.白开水 ____ boiled water

白肉___ plain boiled pork 坦白 ____ to confess, to make a clean breast of things

白痴____ idiot Black: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various terms indicating that black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qualities: blacklist, black market, black-hearted and a number of others.Blue: In English, blue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unhappy feelings.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___ a sad, gloomy or depressed mood.A blue Monday____ the first day of work or school after a pleasant, happy weekend.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work.…2。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Connotation ___ the suggesting of a meaning by a word apart from the thing it explicitly names or describes;the implication of a word , apart from its primary meaning.There are some sorts of unfavorable or unpleasant connotations for the meanings of some words.Denotation____ its explicit meaning 3。Discovering Problems: Translating across languages The translation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s far more complex than most people believe.Language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difficult;it can be inept and have extreme consequences.Problems in achieving equivalence: Lexical equivalence

One of the goals of translation is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but dictionary translations rarely reflect common language usage in a culture.Idiomatic equivalence

Idiomatic expressions are culture-bound;they do not translate well.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foreign languages are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people to learn.Grammatical-syntactical equivalence

Difficulties may also arise when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grammatical or syntactical features.Experiential equivalence

If an object or experience does not exist in one culture,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words referring to it into the language of that culture when no word may exist for them.Translations frequently produce misunderstanding or incomprehension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orientation.Conceptual Equivalence

Abstract concepts may not exist in the same fashion in different languages.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lies in matching concepts.4。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s Culture Language, any language, has a dual character: it is both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a carrier of culture.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has three aspects or elements: production is co-operation, is communication, is language, is expression of a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it is specifically human;The second aspect of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s speech and it imitates the language of real life, that is communication in production.The third aspect is the written signs.The written word imitates the spoken.Language as culture also has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cul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history which it in turn reflects;the second aspect of language as culture is as an image-forming agent in the mind of a child;the third aspect is as culture.Culture transmits or impacts those images of the world and reality through the spoken and the written languages, that is through a specific language.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nd as culture are then products of each other.5

第五篇:交流提纲

八鱼乡“校本研修”研讨会交流提纲

课程标准与教材研修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带着如何提高的问题,做到校本研修课题化、实效化、常态化。具体作法是:

一、健全机构,明确任务。

1、完善制度,跟踪落实,不走过场。

2、任务分解,定期汇报,共破困惑。

3、大力支持,经费保障,持之以恒。

二、搭建平台,细化研究。

1、(2012年7月——9月)集中研讨课标要求明白怎样教的问题。

2、(2012年9月——现在)通过说课、听课、同课异构、校际交流、同伴引领、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解决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三、依托课题,提高素质。

1、学习课题研究结题的方法。

2、开展听评课活动,强化标准要求。

3、坚持写教学反思,明白教学的得与失。

4、月月写教学随笔,逐步知道语文课为什么要这样上。

四、县校本研修展示交流后的体会和感悟: “课程标准与教材研修”阶段性成果展示中,个人展示对课标、教材、考纲研修准确到位。展示过程气氛积极、热烈、具有实效。而且文本资料齐全,展板内容丰富。展示环节紧凑、有序,对我全县的校本研修有示范引领作用,为我校校本研修拨去了云雾,送来了光芒。

五、问题与困惑:

1、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校本研修存在不可持续性。表现在年龄偏大教师心灵沙漠化,年轻优秀教师留不住。

2、衡量学校或教师的杠杆仍然是考试成绩。教师中“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中好猫”的观点根深蒂固。

六、后期研修设想及预期结题时间:

1、继续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教学;学习就是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动员全员,加强课标学习和教材研讨,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2、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与资源,竭力发挥个人所长,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

3、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县级课题如期结题。

研读课标与教材,推进课堂效益提高

近年来,为了破解我乡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成长乏力等问题,我们积极组织全体教师从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入手,把问题研究做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构建校本研修的课题化、实效化、常态化,有力地推动了校本研修工作,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作法是:

一、成立组织机构,确立研修任务。

为了把研修工作落到实处,防止流于形式,我乡于2012年7月成立了由专干刘占占任组长,房兆明、李红玲、刘云、王红等为成员的10人领导小组,制定了《八鱼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八鱼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奖励评价制度》和月报告制度。把研修任务《课程标准和教材研修的实践与反思》分四个小组层层分解。李红玲一组负责课题报告的形成,刘云一组负责课程标准研读解析任务,王红一组负责教材研读任务,房兆明负责课标与教材研读的具体实验工作。四个小组相对独立,相互协作,有机统一。确保研修工作的顺得开展。

二、依托课题,搭建平台,细化研究。

1、深入研读新课标,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南,只有明确了课标要求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深浅度,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为此我们把研读课标做为校本研修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采用组内学习、相互学习、自主学习、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研读,同时每周从报刊、杂志上选取一些有借鉴性和实用性的文章,复印后发给每个教师供学习参考,并给教师开通了宽带网,使教师从网上能及时获取资料。从2012年7月至9月,3个月的课标专题研讨,使教师明确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观。

2、潜心研究新教材,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明确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效益,首要的是必须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先从开展说课活动抓起,从2012年9月至现在,每月中心校都组织开展说课比赛,一月一个年级,每次都进行表彰奖励,达到了由不愿说到愿意说,由不会说到会说,由会说到说好,研究潜能被激发,教学经验被激活,专业知识被扩充,使教师明白了教学理念,理清了教学思路,同时通过远程培训、推门听课、同题异构、校际交流、同伴引领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指导课堂教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效益。

3、依托课题,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012年9月,我乡承担了县级教研课题《课程标准和教材研修的实践与反思》,说实话,这个课题有些大,经过研究后,我们侧重语文科,由中心小学李红玲同志带领课题小组进行研讨,把这个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交由刘云和王红同志负责,重点由中心小学完成,房兆明同志负责其他5所小学协助。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首先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有关辅导资料,使课题小组掌握了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及操作方法,通过开展评课活动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让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教师写教学反思,使教师形成善于总结得失的良好习惯,达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通过每月写教学随笔,使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体现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

通过近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探索,我乡教师相当一部分已熟悉课标要求、理清了教学思路,明白了“怎样教”、“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县级教研专题也正在收末阶段,为下一步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确立了方向,为提高课堂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三、目前面临的困惑:

1、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校本研修存在不可持续性。表现在年龄偏大教师心灵沙漠化,年轻优秀教师留不住。

2、衡量学校或教师的杠杆仍然是考试成绩。教师中“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中好猫”的观点根深蒂固。

四、后期研修设想及预期结题时间。

1、继续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教学;学习就是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动员全员,加强课标学习和教材研讨,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2、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与资源,竭力发挥个人所长,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

3、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县级课题如期结题。

八鱼中心小学

2013年4月

研读课标与教材,推进课堂效益提高

八鱼中心小学

刘 占 占

二0一三年四月

下载《跨文化交流学》提纲:第2章 文化与交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文化交流学》提纲:第2章 文化与交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旅游与跨文化交流(小论文)

    浅析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旅游实质上是文化空间的跨越与联结。旅游活动是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交流,而主客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从某些学者,如Marshall Singer看......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选5篇)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姓名:陈楠 学号:2011010210120 班级:11级旅游管理4班摘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旅游者来说......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2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文化必修,让我受益匪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文章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人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理解,融汇。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日资企业文化与跨文化交流分析报告

    日资企业文化与跨文化交流分析报告 520112 刘丹 10 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的界定,主要在于文化的划分。尽管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

    【日资企业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精选5篇)

    日资企业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专题讲座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每个文化系统都有自己的语言、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日资企业文化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长于不......

    心与文化的交流[范文大全]

    心与文化的交流 ——读《文化苦旅》有感 由道士塔启程,慢慢走去,阳关雪的悲壮和荒凉,三峡的汹涌奇险,江南小城的清新婉约一一收入眼中,时间和尘土拂去了我的浮躁,心灵在深厚的历史......

    跨文化交流协会简介(共5篇)

    跨文化交流协会简介 跨文化交流协会于2006年4月成立,是挂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中外学生共同加盟的学生交流实践行社团,多次评为“校十佳优秀学生社团”。协会目的在于通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