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9:0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第一篇: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摘 要: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结构水平和分子水来研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然而细胞生物学内容繁多, 看不见、摸不着,枯燥无味, 学生没有感性认识, 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提高教学水平。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是现代四大前沿生命学科之一。它与其他生命科学理论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1]。它是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结构水平和分子水来研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然而细胞生物学内容繁多, 看不见、摸不着,枯燥无味, 学生没有感性认识, 难于理解, 所以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解决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状况。近年来,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其相关知识基础及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组合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立足于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寻找学生个性中积极因素, 以此为出发点, 因材施教,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变潜能为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教师必须德才兼备, 德高望重, 要热爱学生, 具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亲和能力,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知识和生活中的困难。要用真心和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倡导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情能促进学生积极的个性充分展现, 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 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增强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至关紧要,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实践经验,还应及时获取各种相关信息以充实自己。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如果掌握较多关于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它最新前沿成果,就会使讲课内容丰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富多彩而又不失专业水准,而介绍辅助信息时自然地改变了相对严肃的课堂气氛,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得以缩短,彼此容易产生一种交流的意念而促使教、学双方的互动。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教学辅助技术,是课堂教学手段改革的一种方向,在细胞生物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表现力强的特点,更利于营建课堂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育方式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形象化、具体化,避免学生因为细胞生物学的内容抽象、难懂而觉得枯燥,觉得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听懂,犹如坐在云端,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细胞骨架这一节微丝的组装,可以用动画来形象的表达它的“踏车模型”,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当然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如有些课件内容简单,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与提炼,只是大量堆砌教材内容,教师课前不再充分的备课,知识简单的照读多媒体上的内容,不能把把前后内容连贯起来,而且放映速度快,有的学生还没听明白、看明白,就放到下一页了。这样就没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在课前搜集资料使课件内容生动、丰富,也要认真备课,这样在教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有成效。完善实验教学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加深映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首先教师讲解实验步骤过程,然后大部分实验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给予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让没有做出结果的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给予做好的学生以奖励,这样无形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努力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同时加强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为学生做表率,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专业素质的学生。

第二篇: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范文)

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围绕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细胞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实施了互动式教学模式、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开放性课题培养模式和读书报告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13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61-02

细胞生物学对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必修的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近几十年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和实践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让大学生学好细胞生物学是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细胞生物学本身抽象难懂,知识量大,发展迅猛,而当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由于基础理论掌握不佳,实践和创新就没有基础支撑,就无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近年来我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课程改革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近几年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改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报道如下: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情况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1]。除了授新课前的记忆性提问和授课中的启发式提问外,小组讨论是效果显著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小组讨论采用按学号或自由组合方式组成讨论小组,各小组内部推荐小组长,在组长的协调组织下,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讨论的结果由小组推荐人员进行陈述,对于小组间不同的结果可进行辩论,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查阅资料后进行解答。小组讨论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者,从而知识掌握度好、涉及面广,能主动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对知识进行剖析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教学,学生是“教―学”中的从属,对课程的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差,角色互换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激发学习积极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角色互换式教学即学生讲授,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取课程中1~2章内容安排角色互换式教学,学生按学号或自由组合方式组成讲授小组,在组长的协调组织下,认真学习课程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作备课,课间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择优选取3个优秀小组进行课堂授课,授课中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每个小组随机抽取1名学生做评委,根据小组备课情况、授课情况、解答问题等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确定名次,按照不同名次给每个小组成员加分,分数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最后,各小组分享授课的心得和体会,老师给予适时引导和总结。角色互换式教学使学生保持了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而且后续教学中很多学生主动了解学习计划,教学进度和培养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课程参与性。角色互换式教学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开放性课题培养模式

实验操作是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重要平台,然而传统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而不是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开放性课题培养模式,开放性课题包括了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2],设计性实验教师给出实验项目的实验目标,而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由学生课题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所查资料等自行设计完成;研究性实验完全由学生课题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中发现的科学问题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验项目名称、目的、方案等,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在开放性课题培养模式中起到指导和监控的作用,不论设计性实验还是研究性实验,课题小组在形成实验方案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并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审阅合格后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最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总体评价。开放性课题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读书报告教学模式

细胞生物学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穿插读书报告式教学,即根据课程进度,学生自行查找最新的相关文献,在课堂上用10~15 min对相关文献内容作综述式报告,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选取1~2篇有代表性的高层次论文作详细讲解,对涉及的已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简要说明,对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作详细介绍。读书报告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能更好掌握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而且对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对新技术的应用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技文献查阅能力,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思考,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了响应我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号召,细胞生物学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物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海,孙红卫.互动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127-128.[2]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2.

第三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摘要:进行了以开设“三性”实验为内容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设计性探索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张子峰(1975-),男,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长远的影响。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联系日趋密切,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细胞生物学理论发展非常迅速,然而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滞后于理论课,存在着种种缺陷:实验教学模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内容陈旧,多是验证性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内容单

一、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3]。随着教学形势和任务的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毕显无疑,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开设了“三性”实验。所谓“三性”实验,即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研究性实验。“三性”实验的开设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研究某一问题的过程中融合所学知识,有目

的地自主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由“知”转化为“用”,同时在用中学,获得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4]。1“三性”实验的教学思想和特点 1.1科研的初步训练

一般实验不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也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步骤,他们进实验室后只是按教师的板书或者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最后写出一篇模式化的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三性”实验则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分析、汇总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从实验室准备到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全程的训练。1.2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般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原理由教师介绍,实验准备工作由教师完成,实验操作步骤也是现成的,甚至实验报告也是有模式可以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去主动思考,不会主动提出问题,更不可能去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全程实施的,从头到尾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都得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只是提出指导性意见,具体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3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般实验学生按章操作,他们不会去深入探讨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实

验不成功则把原因归为自己操作不当,不会去思考实验的影响因素有那些,不会去进行总结归纳,不会去进行实验设计的调整。“三性”实验则不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当实验失败后,还要求他们自己找出原因,进行调整,有时甚至是全面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训练。

2“三性”实验的实施 2.1“三性”实验课题的选择

“三性”实验课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已具备的实验能力,最好结合教师自己的研究课题来确定。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要有适当的考虑,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如果选题太简单,则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选题太复杂,学生占用时间过多,而且会觉得无从下手,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选题要符合学生及实验室的实际,使实验能顺利完成,使学生既长技能又有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我们根据学生、实验室及教师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动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作为综合实验的选题(学生自定培养细胞的种类);将教师自身研究课题的内容作为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自定题目与研究内容);探索研究性实验课题则由学生自定(学生自身感兴趣而确实有能力完成的研究内容)。2.2“三性”实验的操作

为了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把“三性”实验定在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学期的中间两个月内完成,而具体的操作时间则根据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他们自由安排。“三性”实验分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学生

根据选题,查阅文献、分析汇总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并将实验方案交教师审核,教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修改方案,直到方案切实可行。我们在学期开始就将开设“三性”实验的选题方式和要求通知学生,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所选课题的背景知识,着 [1] [2] 手考虑实验方案的设计。在“三性”实验开始操作前两周提醒学生,必须在这两周内向教师上交实验方案,经教师指导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阶段,学生进实验室进行操作,包括实验的准备,各种试剂的配制,实验步骤的操作,最后得出结果。教师根据每组学生上报的实验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实验设备和药品试剂方面给学生以保障。第三阶段,同组学生汇总结果,进

行总结讨论(可以邀请教师参加,但应注意“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立足于启发引导,抓住关键时机进行指导)。最后,学生根据讨论意见,完成一篇科研论文。

2.3“三性”实验的管理模式

“三性”实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将他们分为实验小组,每组3-4人,每组推选1位组长,组长负责和教师沟通。每班成立一个班长负责制的实验管理小组,成员为每小组的组长,负责安排相关同学配合教师完成以下工作:(1)实验前领取实验试剂和器具;(2)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水电、药品安全、仪器使用和登记情况、清洁卫生;(3)实验完成后整理实验室。

2.4实验论文的写作

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都是科学实验的记录和总结,但两者要求不同。实

验报告只要求报告实验过程和结果,而科学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实验结果的文献。大多数学生对如何写科学论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相关资料的刊物名称,并介绍几篇与选题内容相关的论文范例。同时,教师要将科学论文的写作要求详细而清晰地告诉学生。学生科学论文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力求实验结果详实、完整,表达准确,分析清晰透彻。3“三性”实验的评价

对学生“三性”实验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和课题论文3方面的因素给出成绩。实验设计方案和课题论文是按组为单位上交的,但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分工予以说明,最后附上每位学生的总结、心得和自评报告。我们制定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表1实验评分标准

项目 标准 分值 查阅资料

方案设计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课题论文

平时表现

完整、全面

思路清晰、合理、有创意

规范、能分析解决问题

详实、准确

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积极主动、善于和教师同学交流协调 10 20 30 10 20 10

4“三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我们从2001级本科生开始开设“三性”实验,截止到2005年第一学期,参加学生共计600人。我们对他们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600份,结果如下:

表2“三性”实验教学效果

内容 是()否()

1、你对“三性”实验是否感兴趣 578(96.33)22(3.67)

2、是否培养了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23(87.17)77(12.83)

3、是否激发了创新思维 516(86)84(14)

4、是否培养了科研能力 495(82.5)105(17.5)

5、是否培养了综合素质 554(92.33)46(7.67)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态度较为积极,具有教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并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而“三性”实验的开设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5“三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性”实验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到具体实施过程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1学生的思想认识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兴趣昂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也的确在实验中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对“三性”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清,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实验的模式中,碰到问题不主动去分析、解决,而是等待教师的解答或者依赖别的同学。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三性”实验中改革对学生考核方式。教师在考核时不仅仅要看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论文,更要加强考核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和别的同学的交流和协调能力。5.2对教师的要求

“三性”实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理论知识较全面、丰富;要求教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要求教师较全面的熟悉实验的技术操作工作,能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在实验前要化更大的工夫去备课,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预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同时要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术,能正确自如的指导学生。5.3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有序运行和管理

实验过程中常出现药品和仪器使用的混乱和短缺现象。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必须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开始实验前调试仪器,准备好学生所需的药品,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另外,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仪器和药品必须有专人负责,使用要登记。

“三性”实验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三性”实验在教学的内容、形式、实施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65-67.[2]张晓云,周汝滨,李永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30-31.[3]张俭,刘胜贵.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改探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3):71-72.[4]曹中一.“三性”实验的内涵与特征.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10-12.

第四篇: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31222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 总学时数:64 实验学时:30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免疫学。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生物技术专业必修专业课,授课对象为该专业本科学生。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础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在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息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作为主要内容。它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知识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真核细胞结构、功能和生活史为主要内容,强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突出生物膜,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肿瘤生物学等热点问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并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认识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学习,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生物大分子、细胞膜及其表面结构、细胞内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核糖体、线粒体、细胞核、细胞增生周期和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受精、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复制与表达、细胞蛋白质组、细胞信号系统、细胞的整体性、细胞的分化、衰老与死亡、生物工程原理及其医学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参考书、教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把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放在首位,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得到科学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及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内容与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1)生物膜的结构功能:质膜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内膜系统构成的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功能、蛋白质的分选与定向转运。

2)细胞的纤维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连接、细胞粘附分子、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功能、相互关系,在细胞分化、迁移、癌变等方面的意义。

3)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鉴于本系《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已经对基因调控有详细的讲解,本课程主要偏重于对细胞核结构和细胞通讯的分子机理的讲解。

4)细胞生活史:包括细胞周期及其调控机理、细胞的分化、衰老、程序化死亡及肿瘤细胞生物学。

5.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多媒体双语和网络互动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教学.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主要参考书:

th[1] Bruce Alberts 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Garland Science, 2002.th[2] Harvey Lodish et al.Molecular Cell Biology 4.W.H.Freeman and Company, 1999.rd[3] Gerald Karp.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3.Wiley & Sons, 2002.[4] 陈诗书.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5] 高文和.医学细胞生物学.天津大学.社出版2000.[6] 郭葆玉.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指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01.[8] 姜招峰等译.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02.[9] 凌诒萍.细胞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 刘鼎新.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北医、协和医大联合出版社, 1997.[11] 罗深秋.医用细胞生物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12] 牛富文.医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13] 隋森芳.膜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4] 汪德耀.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图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5] 汪堃仁.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6] 王金发.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03.[17] 辛华.细胞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 2001.[18] 杨汉民.细胞生物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9] 印莉萍, 刘祥林.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0] 余从年.医学细胞生物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2000.[21]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22]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3]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动态.第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4]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动态-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5]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动态-第一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26] 赵刚,刘建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与习题.科学出版社, 2002.[27]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第二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28] 周建明.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29] 章静波.细胞生物学实用方法与技术.北医、协和医大出版社, 1995.[30] 左及.医学细胞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7.其它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历史,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细胞的发现;(2)细胞学说的建立;(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4)实验细胞学时期;(5)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当前细胞生物学主要发展方向是细胞分子生物学,它是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各层次上(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热点问题:(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2)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3)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4)细胞增殖及其调控;(5)细胞分化及其调控;(6)细胞的衰老与程序性死亡(凋亡);(7)细胞的起源与进化;(8)细胞工程。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知识要点:

1、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2、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3、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第二节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知识要点:

1、细胞的发现

2、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4、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5、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6、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学术组织、学术刊物与教科书

三、本章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一、教学要求

掌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特征及进化上的关系;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含义。原核细胞的两个重要代表:细菌与蓝藻。真核细胞的可能祖先:古细菌的结构和遗传学特征。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真核细胞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体系:(1)生物膜体系以及以生物膜为基础构建的各种独立的细胞器;(2)遗传信息表达的结构体系;(3)细胞骨架体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概念 知识要点: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3、细胞的基本共性

第二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知识要点:

1、病毒的基本知识

2、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复制)

3、病毒与细胞在起源和进化中的关系 第三节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知识要点:

1、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

2、原核细胞的两个代表——细菌和蓝藻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4、古核细胞(古细菌)

第四节 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知识要点:

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2、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

3、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三、本章学时数 4学时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自学)

一、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显微镜技术(1)光学显微镜技术:普通复式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与现代图像处理技术,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技术,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2)电子显微镜技术:原理与基本知识,样品制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冷冻蚀刻技术。(3)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特点与优越性。2.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1)超速离心技术。(2)细胞内大分子的显示方法。(3)细胞内特异蛋白抗原和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4)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动态: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5)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

3.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拆合与显微操作技术。4.分子生物学技术。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1、掌握并理解光学显微镜技术

2、掌握并理解电子显微镜技术

3、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

第二节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1、理解用超速离心技术分离细胞器与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

2、了解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类与脂质等的显示方法

3、理解并掌握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4、了解细胞内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

5、理解并掌握利用放射性标记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合成动态

6、了解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第三节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1、掌握细胞培养类型和方法

2、掌握细胞工程的主要成就

三、本章学时数 自学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组成与功能等基本知识。膜蛋白。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组成成分,生理生化基本特性,膜的主要生物功能,以及膜骨架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社会学。细胞间连接的基本概念: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的组织分布、结构特征及其功能机制。细胞表面粘着分子的类型及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外被和胞外基质的生化组成及其参与的生命活动。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组成与生理功能。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知识要点:

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2、膜脂的种类

3、膜蛋白种类及跨膜方式

4、膜的流动性

5、膜的不对称性

6、细胞膜的功能

7、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第二节 细胞连接 知识要点:

1、封闭连接功能与作用

2、锚定连接类型与作用

3、通讯连接种类与功能

4、细胞表面的粘着因子

第三节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知识要点:

1、胶原合成动态与功能

2、糖胺聚糖与蛋白聚糖的功能

3、层粘连蛋白和纤连蛋白的功能

4、弹性蛋白的作用

5、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与功能

三、本章学时数 6学时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一教学要求:

掌握物质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的不同方式和生物学意义,以及参与运输活动的蛋白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及其各自的运输方向、跨膜动力、能量消耗等特征。

(1)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载体介导的协助扩散;负责物质跨膜转运的两类蛋白: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各自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主动运输:由ATP直接提供能量(Na-K泵,Ca泵和质子泵),由ATP间接提供能量(协同运输)以及光能驱动三种基本类型;细胞膜电位的产生机理及生物学意义。

(3)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两类胞吞作用: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异同;两类胞吐作用:组成型外排与调节型外排的过程及异同;膜融合与膜泡运输的基本过程模式。

细胞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作用方式,细胞识别和细胞信号通路的基本概念,细胞信号分子的分类,第二信使与分子开关的概念与生理功能。细胞受体的分类: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受体的成分、结构组成及作用机理;细胞表面受体三大家族: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G-蛋白偶联的受体和与酶连接的受体各自参与的信号通路一般特征。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知识要点:

1、被动运输特点

2、主动运输类型及其与被动运输的差异

3、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概念、过程和特点 第二节 细胞通信与信号传递 知识要点:

1、细胞通信与细胞识别

2、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3、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4、由细胞表面整连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

5、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

三、本章学时数 6学时

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一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质基质的组成、特点与主要功能,细胞内膜系统的组成、动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两种基本类型: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成分与结构特征,分别参与的重大生命活动。

高尔基体的标志反应、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有关高尔基体发生的几个问题。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异同比较:组成成分、膜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发生过程。分泌蛋白合成的模型:信号假说。

细胞内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共转移与后转移)与四种基本类型。

参与膜泡运输的三种小泡类型:(1)网格蛋白有被小泡,(2)COPⅡ有被小泡和(3)COPⅡ有被小泡,及各自作用机制。

细胞结构体系的不同装配方式及装配的生物学意义。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分布的不对称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质基质 知识要点:

1、细胞质基质的涵义

2、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3、细胞质基质与胞质溶胶概念 第二节 内质网 知识要点:

1、内质网的两种基本类型

2、内质网的功能

3、内质网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三节 高尔基复合体 知识要点:

1、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和高尔基体的极性特征

2、高尔基体的功能以及它和内质网在功能上关系

3、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

4、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知识要点:

1、溶酶体的结构类型

2、溶酶体的功能

3、溶酶体的发生

4、溶酶体与疾病

5、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差异以及后者的功能发生 第五节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细胞结构的装配 知识要点:

1、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2、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

3、膜泡运输类型和特点

4、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

三、本章学时数

8学时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教学要求:

掌握真核细胞内两种重要的产能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功能机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生化特征,相关疾病及其主要功能: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和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结合变化机制)。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主要功能: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线粒体和叶绿体遗传特性(半自主性细胞器),蛋白质的合成、运送和装配,增殖方式,线粒体及叶绿体的起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知识要点:

1、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2、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3、线粒体的功能

4、线粒体与疾病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知识要点:

1、叶绿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

2、叶绿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3、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知识要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

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3、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装配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知识要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

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

三、本章学时数 6学时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一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核的结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核被膜的组成,周期性解体与重建。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核质面与胞质面的不对称性分布)与功能(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蛋白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NLS与NES)。

染色质的概念;染色质蛋白质——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分类、功能和结构模式;

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的结构特征;染色质包装的两种结构模型:多级螺旋模型和放射环结构模型;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定义与划分。

染色体的概念;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分类和各部分主要结构;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DNA复制起点、着丝粒和端粒的特征和功能;核型的涵义与染色体显带技术;特殊发育阶段的两类巨大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的超微结构与基因转录活性。核仁的超微结构: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C)各自的特征;核仁的主要功能:核糖体的生物发生(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核仁的周期(包括rDNA转录以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活性染色质与非活性染色质的结构与基因转录特征。

核基质与核体的基本概念。核基质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和染色体包装与构建相关;而在细胞的各种事件中,核体可能代表不同核组分的分子货仓。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知识要点:

1、核被膜形态结构

2、核孔复合体功能 第二节 染色质 知识要点:

1、染色质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2、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3、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4、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第三节 染色体 知识要点:

1、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3、核型与染色体显带

4、巨大染色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第四节 核仁 知识要点:

1、核仁的超微结构

2、核仁的功能

3、核仁的周期

第五节 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转录 知识要点:

1、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征

2、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 第六节 核基质与核体(自学)知识要点:

1、核基质

2、核体

三、本章学时数 8学时

第九章 核糖体

一、教学要求:

核糖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多聚核糖体的概念。

两种基本类型的核糖体:70S的核糖体,主要存在于原核细胞中;80S核糖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除外)。

核糖体的组装是一个自我装配的过程。研究表明,不同细胞中的核糖体可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在进化上是非常保守的。

生命是自我复制的体系,在生命起源的早期演化阶段,早期的生命分子应是既具有信息载体功能又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因此,RNA可能是生命起源中最早的生物大分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 知识要点:

1、核糖体的基本类型与成分

2、核糖体的结构

3、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 第二节 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知识要点:

1、多聚核糖体

2、蛋白质的合成(略)

3、RNA在生命起源中的地位

三、本章学时数 4学时

第十章 细胞骨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各种细胞骨架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细胞骨架的广义涵义(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和狭义涵义(仅指细胞质骨架)。

细胞质骨架三大成分:微丝,微管与中间纤维。微丝的结构成分(G-actin),装配(极性),结合蛋白(myosin,Tm,Tn等),微丝性细胞骨架的功能(参与肌肉收缩、变形运动、胞质分裂等活动)。微管的结构成分(α和微管蛋白),装配(微管组织中心)。微管相关蛋白(MAP,tau等)与细胞内微管网络结构。kinesin和dynein与细胞内膜泡运输,蛋白质分选。微管功能(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输、运动和细胞分裂)。中间纤维的成分(组织特异性分布),装配特性,中间纤维结合蛋白(IFAP),中间纤维的推测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质骨架 知识要点:

1、微丝装配动态性和微丝结合蛋白类型与作用

2、微丝功能与细胞运动间的关系

3、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4、微管装配动态性和微管结合蛋白、马达蛋白

5、微管的功能和微管与细胞、细胞器运动、定位间关系知识点

六、掌握中间纤维结构,了解中间纤维功能

第二节 细胞核骨架 知识要点:

1、核基质的概念

2、染色体支架

3、核纤层的主要功能

三、本章学时数 6学时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一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周期的动态过程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周期的定义,四个时期(G1期、S期、G2期和M期)的特点及其主要事件。了解细胞周期长短的测定方法和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

有丝分裂的过程,6个时期(人为地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和胞质分裂等几个时期)中一系列有序的变化,与有丝分裂直接相关的亚细胞结构(中心体、动粒与着丝粒、纺锤体),以及染色体运动的动力机制。

减数分裂的主要特点,过程,以及减数分裂相关的特殊结构变化情况。细胞周期调控系统及其主要作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的结构特点、相互作用及功能,细胞周期检验点的定义。

细胞周期的调控(运转与阻遏)机理与过程。细胞周期运行过程中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网络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知识要点:

1、细胞周期概念和周期时相事件

2、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原理

3、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和特征

4、减数分裂过程以及减数分裂意义 第二节细胞周期调控 知识要点:

1、MPF的发现及其作用

cdc22、P34激酶的发现及其与MPF的关系

3、周期蛋白的作用

4、CDK激酶和CDK激酶抑制物

5、细胞周期如何正常有序的运转及调控

6、其他内在和外在因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

三、本章学时数 6学时

第十二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一教学要求:

掌握基因差异表达与细胞分化,肿瘤的发生机制,以及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管家基因,组织特异性基因)和实质,影响和调节因素,及与发育过程的关系。

癌细胞的基本特征,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发生的起因与过程。

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三个彼此相对独立的调控水平:转录水平的调控;加工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的调控。各调控系统的特征及生物学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分化 知识要点:

1、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去分化和再生

2、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3、细胞全能性、干细胞

4、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 第二节 癌细胞 知识要点:

1、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2、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和癌症的关系

3、肿瘤的发生是基因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

4、癌症的治疗途径

第三节 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 知识要点:

1、转录水平的调控

2、加工水平的调控

3、翻译水平调控

三、本章学时数 4学时

第十三章 细胞衰老与凋亡

一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征和可能分子机制。细胞衰老的认识(Hayflick界限),细胞衰老的表征和细胞结构变化,以及细胞衰老分子机制的多种理论。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凋亡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和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诱导细胞凋亡的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及生物因子),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以及细胞衰老与凋亡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衰老 知识要点:

1、早期细胞衰老研究情况

2、Hayflick界限

3、细胞在体内条件下的衰老

4、衰老细胞结构的变化

5、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第二节细胞凋亡 知识要点:

1、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3、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主要凋亡通路

4、植物细胞的凋亡

5、细胞凋亡与衰老间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 4学时

教研室:生物技术

执笔人:李蕤

系主任审核签名:

第五篇:细胞生物学考试

lipid raft(脂 筏)是 质 膜 上 富 含 胆 固 醇 和 鞘 磷 脂的微结构域。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 关系。2 cell recognition 细 胞 识 别 :是 指 细 胞 间 相 互 的辨认和鉴别,以及对自己和异己物质分子认 识的现象。细胞识别具有种属,组织,细胞特 异 性。三 种 识 别 系 统 ; 抗 原-抗 体 的 识 别,酶 与 底物的识别,细胞间的识别。3 liposome(脂 质 体)是 根 据 磷 脂 分 子 在 水 相 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一种人 工膜。4 cotransport(协 同 运 输)由 Na+-K+ 泵(或 H+-泵)与 载 体 蛋 白 协 同 作 用,靠 间 接 消 耗 ATP 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5 Hayflick 界 限 : 细 胞,至 少 是 培 养 的 细 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 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6 pluripotent cell 多 能 细 胞 : 全 能 细 胞 在 分 化 潜能上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在后期的发育中进 一步局限其分化的潜能并演变为一定范围内的 多种表型能力,这种细胞称。。pluripotent stem cell(多 能 干 细 胞)指 那 些 分 化潜能很宽,可分化为多种单能干细胞的原始 细胞。7 yeast artificia l chromosome(酵 母 人 工 染 色 体)1983A.w.Murray 等 利 用 分 子 生 物 学 技 术 克隆真核细胞染色体,首次成功构建了包括复 制 起 点,着 丝 粒,端 粒 和 外 源 性 DNA 的 酵 母 人 工染色体,用于转基因研究和构建基因文库,具有插入片段大、独立复制等优点。8 embryonic induction(胚 胎 诱 导)动 物 在 一 定的胚胎发育时期, 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细胞 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或 称为分化诱导。9 mass culture(群 体 培 养):将含有一定数量 细胞的悬液置于培养瓶中,让细胞贴壁生长,汇合后形成均匀的单细胞层; 10.micromannipulation technique(显 微 操 作技术):是 在 倒 置 显 微 镜 下,利 用 显 微 操 作 器,进行细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种方法。填 空 题 :1 动 物 细 胞 通 过 连 接 方 式 间 隙 连 接,化 学突触 2 外排方式组成型,分泌型 3 细胞膜 的两大特性:流动性,不对称性 4 过氧化物酶 的 标 志 酶 是 过 氧 化 氢 酶.5 按 细 胞 寿 命 情 况 将 组成人体的细胞分为稳定组织细胞,恒久组织 细胞,可更新组织细胞,可耗尽组织细胞。6 冰冻蚀刻 一题、说明常用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细胞同步化分为自然同步化和人工同 步化。常用的细胞人工同步化的方法:选择同 步化,诱导同步化,两者的结合选择同步化。选择同步化:用物理方法将处于细胞周期中

下载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所谓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水溶性信息分子及前列腺素......

    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学习体会 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有幸聆听到王金发教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讲授,使我不仅学到了细胞生物学专业新的知识与研究技术、方法,而且在教学方面也受益非浅......

    细胞生物学心得体会.doc

    细胞生物学心得体会 舒斌水产301402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联系着生物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尤其是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从......

    细胞生物学 说课稿

    《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及分析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本课教材分析 《有丝分裂》是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职新教材第 4 版第九......

    细胞生物学小结

    细胞小结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让我对细胞生物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高中也曾学过关于细胞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这么系统,这些天的接触让我真正明白了细胞生物学所要学习和接触......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绪论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

    细胞生物学总结

    B半桥粒半桥粒在形态上与桥粒相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半桥粒是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形式,参与的细胞骨架仍然是中间丝,但其细胞质膜上的跨膜粘连蛋白是整联蛋白,与整联蛋......

    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研修心得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他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相互渗透与交融,他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也是其汇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