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论文[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9: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论文》。

第一篇: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论文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论文

题目:如何看待“中国责任论”以及对策?

如何看待“中国责任论”以及对策?

中国,现在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关于中国的各种评论充斥着各国各个媒体上,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例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无论这些评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这都说明了中国的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关键词

中国 焦点 评论 媒体 “中国威胁论” “中国责任论” 目的 影响力 提高

中国,我们伟大而不平凡的祖国,它有着延绵不断的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面对种种困难中,它没有被打倒,顽强地活过来了,面临各种威胁时,它没有屈服,保住了可贵的尊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依然是世界上耀眼的的一颗星星!虽然曾经的中国无比辉煌,也无比落魄,但是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凭借惊人的毅力,我们祖国走过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等时代,建立起最坚固的国家领导政党—中国共产党,自1978起,党带领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在社会上,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显重要,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世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员。于是有些不怀好意的国家害怕我们国家的强大会威胁到他们国家的地位或安全,于是在国际社会上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无稽之谈,企图借此来煽动世界人民抵制中国的强大,但是中国的实力不是靠吹出来,是实实在在经过努力而取得的,不容怀疑,同时我国也以实际行动表明我国的立场,宣布我们国家永不称霸。

我们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行动是得到认可的,于是国际上又出现了一种声音—“中国责任论”表面上这是对我国的称赞,但是背后却隐含着一些不怀好意!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其复杂内涵不但需要国人仔细辨析,更需要谨慎应对。

“中国责任论”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而有其深厚的国际背景。首先,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也是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有核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影响力要求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世界各国实现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协作互信。在责任这方面,中国一直的表现就已经为世界所共睹。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快速拓展,成为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国,参加了300多个多边国际公约,较全面地参与了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军控、环保、人权等各分支体系,越来越多地与国际体系实现了融合与互动。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在达尔富尔、伊朗和朝鲜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坚持“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在朝核六方会谈中,中国起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在国际经济方面,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忠实履行承诺,为全球经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作为亚洲一员,除向泰国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外,还公开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呼吁建立并完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从而避免了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出现,彰显了中国政府坚持互利双赢、为本地区及世界作贡献的决心,从而广受国际社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赞扬,各国领导人不约而同地高度评价中国政府的负责任行为。另外,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开幕式时宣布了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五大举措,包括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债务减免、100亿美元优惠贷款、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中国在促进世界整体经济发展中的诚意和付出。在2009年的伦敦金融峰会上,中国承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400亿美元,这对于刺激世界经济将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表明了中国对全球经济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展示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的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誉,而在近日最热门的“低碳经济”话题中,中国也彰显了大国的责任。而在其它国际政治,国际公共事物上中国也不遗余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确实以实际行动表示了自己负责任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以防有些国家利用此话题给中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因此要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中国责任论”的内涵。

中国的责任应该是一种国际义务,是符合国际法的,具体要求是:就总体而言,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安全、共同繁荣贡献力量;就地区而言,作为地区大国,中国需要为亚洲的和平、稳定、繁荣而努力;就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主张国际正义与国际法治。另外,在承担国际责任的形式方面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如物质形态的海外援助与精神方面的道义支持等。

中国的责任应该是在自己国家力量范围内所能承担的责任,中国责任的范围不是无限的,中国国际责任承担的大小与范围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实力与价值。中国国际责任的承担与中国对内的国家责任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中国的国际责任与国家责任两者的统一构成了完整的中国责任观,探讨中国的国际责任应从国际和国内这两个方面的互动来衡量。从国际责任层面讲,又有全球责任、地区责任等不同层次的责任划分。从实力看,中国只能算作一个地区大国,经营好周边是中国的安全之基,这应该是指导中国国际战略的一项长期原则。从现状看,中国周边潜藏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对峙等,这些都考验着中国责任大国的智慧和能力。因此,承担地区责任多于全球责任是中国的必要现实选择。

中国的责任是有选择性的,不可能包揽所有事务,选择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符合国家利益的,不能为别人的吹捧左右,而去做一些做不到的事,否则损害国家的利益和名誉,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随着中国的发展,其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仍然要坚持原来的一些外交政策,中国永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总的来说,中国实力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也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无可厚非,中国也乐于这样做。但是要警惕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企图利用中国的责任来打击中国,实现自身的利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国应以国家最高利益为根本点,坚持我国的外交政策,做好自己承担的本分,在国际社会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1《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2、袁鹏《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参见东方早报网站2005年12月23日

3、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4、参见郑兴、张东亚《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第二篇: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至此,宣告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崩溃,产生了新的,更适应当时国际关系的体系——维也纳体系。

随着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西欧列强的实力对比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竞相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逐渐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制造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荡然无存。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

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参战不仅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意味着当欧洲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际上是美,法,意,日这五个战胜国各自不同的掠夺和争霸计划妥协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完成了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的调整,但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继续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彻底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但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联合国在执行联合国宪章,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干涉,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关注,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类理性正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较量与敌对将趋于缓和,竞争与交流将日居主导。这一切正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

第三篇: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内根源。第一,贫穷、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深化,包括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社会不满情绪有增无减,这些都是恐怖主义泛滥的社会温床。在利比亚、埃及、黎巴嫩、阿富汗等国家中,恐怖主义的滋生根源也正在于这些国家的极度贫困与两极分化。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行为,其产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是利益之争的产物。现代国际恐怖主义就是世界范围内和一些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矛盾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恶性肿瘤”。从世界范围看,地区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和一些国家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是社会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拉美、中东和其他地区之所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遍布着数以亿计的赤贫和失业人口,一些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参加恐怖组织。第三,民族主义的影响。从历史来看,极端民族主义仍是恐怖主义最持久的根源之一。历史造成的对其他民族的仇恨,对独立和自治前景的向往,以及一些宗教教育,很容易激发非理性的、偏执的名族情绪。在民族主义理论看来,为了达到目的而诉诸武力都是正当的,因而它被民族激进分子广泛应用,成为他们宣扬和实施恐怖主义的理论武器。正源于此,民族主义被认为社会恐怖主义最持久、最强有力的历史根源。第四,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泛滥,往往包含着宗教矛盾的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宗教矛盾往往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矛盾,从而加剧恐怖主义活动。另外,宗教被认为是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很多暴力冲突的思想根源。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际根源。第一,恐怖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东西”矛盾。“东西”矛盾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具体表现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东西矛盾虽然以美苏为核心,但由此导致的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争斗对恐怖主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恐怖主义产生的经济矛盾——南北矛盾。南北矛盾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的南北差距与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乃是当代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诱因,是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滋长的重要经济根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借助垄断性的技术优势而获得经济繁荣,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因而活力不足甚至受到损害。由于全球化进程先天的不平等性,他不可能解决矛盾,反而可能使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使整个国际社会动荡不安,使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第三,恐怖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文明冲突。目前因文明的冲突而导致的恐怖主义危害已越来越严重,恐怖分子将矛头指向西方文明的恐怖主义态势日益严峻。

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政治性。恐怖主义属于政治学范畴,本质上是为解决社会、国家、民族、宗教等矛盾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的政治手段。恐怖分子通过颠覆政治制度和暗杀政治人物实现其活动的政治目的。第二,恐怖主义活动的突发性。恐怖活动往往爆发的十分突然,造成社会群体恐慌情绪,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当代的恐怖活动大多数都是经过事前的策划准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恐怖活动一旦发生,让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第三,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性。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爆炸、暗杀、绑架劫持人质、武装袭击、劫持航空器或其他交通工具等。恐怖活动的暴力不仅造成人员、设施和资源等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在社会上制造出浓厚的恐怖氛围,对公众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慌氛围是恐怖分子施加的最大威胁。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局面,社会中将产生对社会制度、现任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感,甚至导致政治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第四,恐怖主义活动高度组织化和严密化。恐怖主义活动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至少含有某种政治色彩,代表着某一个群体的利益,符合一般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即犯罪的主体是一个集团或组织而非单独的个人。恐怖组织内聚力、内控力很强,在进行恐怖活动时往往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具有十分明确的打击目标,而且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越来越鲜明,预谋准备越来越充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代恐怖主义组织性特征的典型体现。第五,恐怖主义的国际性与全球性。当代恐怖主义的危险已经成为跨国现象,而且随着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日益增多,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变得不再属于某一国,恐怖主义因而带有国际化的特征。由于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特征,因而反对恐怖主义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安全的冲击。由于具有突发性、组织严密性等特点,恐怖主义活动防不胜防,给反恐行动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各国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二,对国家间关系的威胁。由于恐怖活动已超出国界,走向世界。因此恐怖行动不仅对国家内部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第三,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联合国的重要宗旨就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恐怖主义正是谋求用武力作为工具来解决国际矛盾,这无疑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以及联合国权威构成了直接的、正面的挑战。第四,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性威胁的事实说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斗争既打击了全球各地的恐怖主义势力,也加强了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多边磋商和协作。

第四篇: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O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从根源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载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比如:经济危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波及,会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

2.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五:总结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心得:“9·11”事件之后,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非传统安全问题中的威胁因素增大,使国际安全形势较以前更形复杂。但从总体而言,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雅尔塔体制的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国际基本格局的轮廓初步显现,世界也开始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9·11”事件虽然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但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从综合实力来看,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并未动摇。欧盟、日本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惟一能在军事上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并有着巨大潜力;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各大国之间存在着利益交合点和冲突点,力量对比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奉行单边主义政策,与其他大国的关系趋于紧张。“9·11”事件使美国在战略上和策略上不得不作出某些调整,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其他大国的态度,将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向合作和稳定的方向调整。美欧关系、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发生了一定变化。“9·11”事件并未导致大国的正面对抗或国际力量的失衡。

总的来说,在世纪交替的这一时期,大国关系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1大国间尽管仍存在各种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已不再是全面对抗性质,各国在不同程度上也避免采取这种态度。

2各大国间的经济联系更趋密切,你中有,中有你,共同利益领域增多扩大。

3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性质在降低,共存多赢和两败(或几败)俱伤的性质在增大。这一特征使国家间趋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政治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走向极端。

第五篇:当代国际关系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允许采取“净排放量”、“集团方式”等四种减排方式,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恐怖主义及特点

恐怖主义:指凡是以非常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造成恐怖效果,以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要求的行为。现代恐怖主义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制造破坏性巨大的事件。根源是经济全球化、南北贫富差距扩大等,类型根据产生的背景大概可分为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以民族、种族、宗教为背景的恐怖主义活动等四类,手段主要有暗杀和刺杀等,最主要的特点是政治性、组织性和残忍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活动不受地域的限制,地理分布具有全球性。

2、活动日益频繁,破坏性越来越大。

3、恐怖主义分子技能专业化,恐怖手段多样化。

4、恐怖主义力量组合的跨国性、破坏目标的国际性。

5、恐怖主义组织的严密性、行为的诡秘性。

关于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WTO):是1994年成立的具有全球性、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前身是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1995年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到2011年底,成员国已达156个,有4个组织机构、五大职能、6大基本原则,宗旨是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等,目标是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建立多边贸易体系等。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联合国的建立及宗旨

联合国是主权国家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不是世界政府,是当今世界各国宣传其对外政策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同时是肩负全球使命的组织,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重要力量。现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在纽约,四项宗旨,七项原则,六个主要机构,是属于全球性、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建立情况如下: 背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和平的需要。

过程:

1、1941年6月,法国等14国代表在伦敦签署的《联盟国宣言》,建立了法西斯阵线,是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2、19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是它的宗旨的基本思路。

3、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采用了“联合国家”这个概念,联合国名称的影子开始出现。4、1943年,美英苏中代表在莫斯科会议上共同签发了《莫斯科普遍安全宣言》,迈出了筹建国际组织的关键性一步。

5、1944年8月,美英苏中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并提出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基本上描绘了联合国的蓝图。

6、1945年,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同年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影响: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巨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宗旨是: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发展各国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和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加普遍和平。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4、作为协调各国行为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民族主义: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感情和运动。它随着民族的出现而产生,是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聚力量,内在涵义是在民族基础上产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以及历史、文化、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一致,使各民族有了自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一战前后到冷战结束共发生三次浪潮,冷战后出现了多种形态和新特征,有过积极影响,但在当今仍以负面影响为主,冲击了主权国家及当今国际关系。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正式成立于1957年10月,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截至2012年2月共有153个成员国,宗旨是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确保由其本身、或经其请求、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现任总干事天野之弥,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是1968年7月1日由英、美、苏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该条约共11款,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1月,缔约国共有189个,有利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立和维护。

朝核两次危机:是指朝鲜试图发展核武器能力引发的防扩散危机。共两次,分别爆发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3年,延续至今,发生的具体背景不同,美国的插手和采取的政策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2003年以来在中国的斡旋下,举行了中、朝、美、韩、俄、日的多次六方会谈,但至今看来成效不大,仍须国际共同努力。

第一次朝核危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原因是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这些设施实行检查。朝鲜方面则反复声明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朝鲜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核技术研究,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却一直拒绝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1988年美国对国际宣称朝核情况而引起朝鲜的强烈反应,到1991年美国宣布撤除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战术核武器,才客观上推动了朝鲜核问题的积极转变。1991年底,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和《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1992年1月底,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并在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出现摩擦,1993年3月,首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此美朝进行了谈判并于1993年6月达成一个联合声明,原则上,这次核危机得以解决,实际上,双方仍有很多争执,1994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对朝鲜进行核项目调查并对其进行制裁,同年6月,美国前总统前往斡旋,与朝达成了《朝核问题框架协定》,由于美国在次协定中的承诺一拖再拖,最终成为朝鲜核危机的直接渊源。由于2001年美对朝政策变为强硬,使得朝鲜于2003年1月宣布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3月再次试射中程导弹,最终导致第二次朝核危机。后在中国的斡旋下,局势有所缓和,从2003年开始举行了多次六方会谈,至今看来成效不大,而且危机仍在延续。

欧盟的建立情况

欧盟:是欧洲统一思潮的产物,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现有27个成员国,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生效,标志了欧盟正式诞生,其建立情况如下:

背景: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急需恢复,欧洲统一思潮高涨。

过程: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于1951年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于1957年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从而使欧洲经济一体化有了更长远更更广泛的内容,而后,于1965年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从1973年开始,成员国迅速增加。随着欧共体的发展壮大,1991年欧洲理事会举行会议并于1992年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1993年此约正式生效,欧盟诞生。

影响:欧盟成立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出现、发展以及世界和平。

日本“国际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

“国际国家”战略目标: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自身经济的壮大而提出走向政治大国的长远目标,“国际国家”是政治大国的含蓄提法。它提出的背景、经过和实施过程及影响如下: 背景:

1、二战后,日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随着经济影响力扩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冷战局势为苏攻美守。

提出经过:

1、在冷战中处于弱势的美国向日本提出分担防御责任等要求,日本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了做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

2、中曾根在群马县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大国”是日本今后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3、不久后,中曾根发表《“国际国家日本”的展望和指针》的报告,使用了“国际国家”战略目标的提法,标志了这一目标的正式提出。

实施过程:

1、中曾根内阁时进行了“昭和维新”改革,还修正了70年代的“全方位外交”,在80年代全力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积极扩大自身军事影响力。

2、90年代时,小泽一郎为代表的“鹰派”强调改变“商人国家”路线,试使日本成为“普通国家”或“正常国家”。

3、1996年桥本出任首相后,把“变革与创造”作为内阁使命,提出了使日本实现这一目标的总体纲要,即:提出实现政治大国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谋求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强化日美联盟,实现强国目标;谋求日本在亚太地区发挥主导作用。

4、进入21世纪后,日本实现这一目标的步伐加快,表现有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突出日本在国际安全事务方面的作用;谋求在东亚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对“入常”发起新一轮冲击;调整日本外交战略。

影响:有利于日本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存的国际政治关系格局。

下载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论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论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国际关系大全

    从美菲,中菲关系看南海问题 -------12级历史2班 练梓颖 201206010043 摘要: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第一岛链的概念,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的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作业

    浅谈“中国威胁论”折射“冷战思维” -----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韦唯201031303022 动物科学1001班) 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军事的发展,“中国威胁论”频频出现。本......

    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

    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姓名:院系:年级: 专业: 学号: 提交日期:2012 年3 月26 日 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教案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教案 奉贤区曙光中学 政治组刘小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懂得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理解当代国际......

    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引论、国际政治学家眼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依国际政治学家眼光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依不同兴趣研究的,哪怕从国际问题研究(而非国内问题研究)这样一个大范围来看亦......

    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利的角度看,以生态环境遭破坏为核心的全球性危机的加深,给各国政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其中不少涉及到国家主权、威胁到原有的统治能力。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