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样例5]

时间:2019-05-14 09: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2008-07-29 12:10:11| 分类: 中国就业问题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问题提出

中国共有424座矿业城镇,总人口3.1亿人,比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总合还要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及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2/3即400多座矿山进入中老年期,即将闭坑;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300多万职工下岗失业,1000多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2002年,全国矿业城市登记失业率7.2%,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3%;职工年平均工资7800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低1700元;矿工年收入水平从过去的各行业之首,倒退为各行业之末。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紧迫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2001年12月国务院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指出阜新经济转型解决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下发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做好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2005-2006年,国务院又选择黑龙江省大庆市和伊春市、吉林省辽源市和白山市分别为油气城市、森工城市、煤炭城市和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至此,全国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全部摆放在了东北。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劳动力转移是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对就业研究很少,对劳动力转移规律的研究没有。本项目系统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重点研究劳动力转移规律。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的问题时,唯一的产业模式并不能解决这两个领域的问题,可以重点发展两个有关联的产业,分别达到各自的目的。为了实现财富目标,宜选择第二产业中产业关联带动性强、能启动市场需求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但对极个别很落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也不排除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甚至是农业为主要接续产业。为了实现就业目标,有良好工业基础的资源型城市可以在以第二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对落后的资源型城市,最理想的是培育效益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企业资产规模小的行业这三类行业的“共轭”行业。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 1.历史演变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发展,成为政府安置就业的一个巨大领域,但也存在一些深刻教训。如:城市中从事自然资源产业的职工比例过大,劳动力就业对自然资源产业依存度过高;城市在青年期、中年期没有为枯竭期预留积累,没有预留一笔劳动力转移基金;对矿工的技能培训尤其转岗技能培训抓得迟,力度小,资源枯竭后下岗失业矿工缺乏进入其他行业的技能。

2.现状分析

总体判断:我国资源型城市尤其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中煤炭、冶金、森工型城市就业压力较大,油气型城市就业压力较小。

近几年我国有些资源型城市就业形势略有好转,如辽宁的阜新、盘锦,山东的枣庄,河南的平顶山;另一些资源型城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辽宁的鞍山、抚顺、本溪,河南的焦作。

2003年,东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5.4万人,占全国失业人员的19.5%。2006年,辽、吉、黑三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5.0%、4.2%和4.4%(全国4.1%),与2003年相比,辽宁、吉林分别下降了1.5%和0.1%,低于全国平均下降0.2%的水平;黑龙江上升了0.2%。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调研组2006年7月的一项抽样调查,目前辽宁省抚顺、本溪和阜新的实际失业率分别为31.12%、21.30%和24.68%,零就业家庭分别占城镇失业家庭的35.33%、37.04%和25.55%。

3.趋势预测

第一,就业形势逐渐趋于缓和,但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将继续存在。第二,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问题将继续存在。在一些人无业可就的同时,一些劳动岗位找不到合适人选。第三,正规就业机会将减少,非正规就业的比重将上升。第四,就业稳定性将下降。

四、国内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比较 1.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就业状况比较

与幼年期与中年期资源型城市相比,资源枯竭期城市明显失业率高而劳动参与率低。

2.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比较

有依托和无依托矿业城市就业状况比较(“依托”指有无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支柱产业),无依托矿业城市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问题。不同资源类型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比较,煤炭、冶金、森工型城市就业压力大,2000年城市失业率分别为10.2%、9.50%和14.4%,油气型城市和其他资源类型城市的失业率分别7.9%和6.8%,非资源型城市为8.5%。

3.资源型城市就业困难程度比较

就业困难程度大的城市。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城镇失业率超过20%的最严重城市有6个,分别是阜新、抚顺、本溪、辽源、鸡西和鹤岗市,全是资源型城市,其中4个进入了资源枯竭期;包头、乌海、双鸭山;大同、自贡、萍乡、淮南等矿业城市,城镇失业率在10-20%之间。

就业困难程度一般的城市。这类城市资源已处于衰退期,城市就业压力较大,如辽宁盘锦市。

就业困难程度较小的城市。这类城市有的矿产资源处于青年期,有的虽然处于衰退期,但接续产业已初具规模。如黑龙江省鸡西市总体煤炭资源并未枯竭,虽然有5个矿闭坑破产,但下岗失业的4万职工已转移到新矿一部分;有的矿区劳动力不足,还要到甘肃、辽宁等地招工。

4.资源型城市劳动力转移渠道比较

横向转移。这类城市矿产资源枯竭,大量劳动力被迫从原来的支柱产业退出,实行跨行业转移。如阜新、辽源、个旧、焦作、淮南市等。

纵向转移。这类城市处于矿产资源衰退期,但原支柱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如伊春、本溪、铜川、大庆、个旧、淮南、禹州、双鸭山、招远和盘锦市等。

异地转移。包括整个城市迁移、成建制转移和有组织的大量劳务输出等。

五、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经验借鉴

1.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存在过严重的失业问题

如:1996年德国全国失业率为10.3%,而鲁尔矿区高达15%-16%;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英国伯明翰失业率高达20%。

2.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向第一产业转移。这类城市矿区占地面积较大,劳动力向第一产业转移具有地理优势。如法国、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矿工转行从事树木种植、森林开发、木材加工、畜牧养殖、农牧产品加工等。

向第二产业转移。如法国洛林矿工转向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及建筑业等,德国鲁尔矿工转向集采矿、能源、化工、建筑、环保、商贸、不动产业于一体的多元领域,俄罗斯、英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工转向食品、日用品等轻工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矿区废弃土地,劳动力转向以平整土地为主的环保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如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英国、罗马尼亚等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开发了这方面的产业。

3.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

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转型后职工的分流;政府对失业人员给予经济补偿;政府对下岗失业矿工再就业给予经济援助;鼓励年轻矿工自谋职业;鼓励年龄大的职工提前退休;实施下岗培训或免费进入培训中心;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劳动力同行业转移与跨行业转移相结合;采取积极灵活的就业措施;在环境治理中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新兴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等。

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园区促进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阜新市就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纺织、电子、化工等产业接替煤炭产业。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市场把握不准,都没见成效。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后,阜新选择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导接续产业。这一选择符合阜新市适宜发展农业的市情;并且搞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所需投资少、风险小;对文化技能要求低,下岗失业矿工容易转行。

阜新市的做法对就业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急”的作用,做到了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和谐统一。到2004年农业园区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已安置下下岗职工8789名。

七、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现代农业转移规律 1.部分失业下岗矿工向现代农业转移是一条新规律

这条规律适用于具有以下情况的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其他就业渠道远不能解决就业问题。第二,具有向现代农业转移的自然条件。第三,下岗失业矿工的自身条件适合向现代农业转移。第四,城市财力状况紧张,承担不了比较高的就业成本。第五,促进就业和加速城市化进程都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2.运用向现代农业转移规律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是结合本地优势选择具体产业项目和劳动力转移渠道。河南省焦作市是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我国三大宜农粮食高产区之一。该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油城大庆市有良好的农业基础,立市战略应该以现代石油化工业为第一大主导产业,以现代化农业为第二大主导产业,相应的劳动力主要向这两大产业转移。二是以市场为取向选择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三是必须以龙头企业牵动现代农业发展。龙头企业资金实力强,提供就业岗位多,能够带动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四是建设农业园区要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小城镇不仅对下岗失业矿工有吸引力,还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符合城市化方向。

应该重新认识现代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煤炭、石油、金属等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农业是可循环再生资源,现代农业应该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和劳动力转移一个重点。

八、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循环经济转移规律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延长产业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三,循环经济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促进就业。第四,循环经济能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循环经济使就业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这样的就业机会更稳定,因为不怎么依赖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就业空间上,循环经济是在居住地就业,减少了就业成本,提高就业稳定性。第五,循环经济能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就地转移。如发展以食用菌为纽带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等。

2.资源型城市最具备条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

资源型城市尤其资源枯竭型城市最需要也最具备条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资源型城市治理煤矸石、粉煤灰、冶炼炉渣、废弃土地、尾矿等,可以衍生新的产业,安置大量富余和失业矿工就业。

3.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对策

在指导思想方面,要坚持经济效益、资源循环、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四统一”的原则。在选择循环经济产业领域方面,要优先选择对就业促进作用大的领域,如资源综合利用业、土地资源复垦业、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在选择循环经济技术政策方面,不同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刃剑”效应不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优先选择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技术政策,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在增加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加大对再生资源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

九、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和向外部转移规律 1.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规律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和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可以很快拉动就业。据分析,旅游部门每增加1人就业,社会就相应增加5人就业。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大有潜力,如煤矿关闭后可以搞工业旅游。江西德兴市把以铜文化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作为新产业,包括现代化大规模的生产作业场景和古老的炼铜文化交相辉映、世界级的露天铜矿矿山等。

2.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外部转移规律

利用资源型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到异地从事主导产业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一条现实可选择的道路。黑龙江省森林工人面对林区可采伐资源不足的现状,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合作开发境外森林资源,仅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就输出劳务上万人次。

十、资源枯竭型城市调整城市规划转移劳动力规律 1.调整城市规划促进就业规律的基本内容

通过城市扩张、城市搬迁、市政府搬迁业、建设新城区、调整城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建设中央商务区、调整城市产业布局、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再就业特区、建设大片居民社区和发展小城镇。

2.对国内外关于城市规划与就业关系理论的评价

第一,国内外有少数人认识到城市规划应该“规划就业”,但只是零散的提法和观点,没有系统的研究。第二,国内外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案例研究,并且只是案例中的一个方面,基本上没有以就业为目的的系统研究,把城市规划促进就业作为规律研究的更没有。

3.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需要调整城市规划

第一,矿区和城区布局不合理。城中有矿,城矿相连。辽宁省抚顺市煤矿资源枯竭,5座煤矿占据了市区面积的1/4,城区内留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挖掘的大煤矿坑—长6.6公里,宽2.2公里,总面积10.87平方公里,垂直深度388米。陕西省铜川市是因煤而建的城市,市区地处峡谷,两面临山,最宽处1500米,最窄处350米,城市被河流、铁路、公路分割,建设用地不足,非重新规划发展新城区不可。

第二,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在城市的不同区域缺少特定的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调整城市规划,实现矿业城市的产业合理布局。

第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污染企业需要搬出城市中心区。贵州省万山特区过去汞储量和产量分别列亚洲之首和世界第三。随着汞资源逐渐枯竭,贵州汞矿即将闭坑。汞矿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三废”污染极端严重,全区56.45%的人口饮用被汞污染的水。

4.资源枯竭型城市调整城市规划促进就业的对策 我国绝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能够直接促进就业,还没有将贯彻党中央关于城市规划要做到“就业多”的最新指示精神提到议事日程,今后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虽然北京、南京等极少数城市已经把党中央关于城市规划要促进就业的最新指示精神写入了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但还没有具体落实,今后应抓紧落实。应自觉地选择运用一种或几种调整城市规划的模式促进就业。

十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项目和就业渠道选择 1.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供选择的就业渠道

大致有10条:现代农业、旅游业、“再就业特区”和“接替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劳务输出、民营经济、龙头企业、第三产业、周边探矿、异地搬迁。

2.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优选就业项目

对以上10条就业渠道,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法对其就业作用进行优选,优劣排序结果为:劳务输出、龙头企业、民营经济、旅游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再就业特区、现代农业、周边探矿、异地搬迁。

十二、构建资源枯竭城市就业援助机制

国家应出台特殊财政政策,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塌陷地复垦等。

现在,急需建立资源枯竭城市就业援助基金,用于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补贴、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开业贷款担保资金、创业岗位补贴和奖励等。(作者:课题组)

第二篇:资源枯竭型城市情况汇报提纲

一、基本情况

地处西部,东临,南与市毗邻,西北与接壤。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建制镇,总人口13万,由汉、蒙、回等17个民族构成。地处库布其、和和的交汇处,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无霜期短,气候干燥,多风沙,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68.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496毫米,是降水

量的20倍。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作为包钢的焦煤供应基地,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煤矿为地区、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8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煤炭资源也进入了严重衰退期。由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加快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枯竭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失调,三产水平偏低。,我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7:78.6:20.7,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一、三产业比重小的特点显著,其中第二产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以大量资源的消耗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因工农业发展水平低,居民消费水平不高,这也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资源面临枯竭与经济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突出。主导产业是煤炭,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面临着枯竭,发展其他产业先天不足,缺乏替代产业。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剧了城市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三)地方财力紧张,社会负担沉重。“十一五”以来,我区人均可用财力增长缓慢。地方经常性收入仅由的1.08亿元增长到的2.3亿元;人均可用财力由819元提高到1755元,财政自给率仅为30%左右。

1、社会保障方面。是典型的先有矿、后建区的发展模式,很多区域基础设施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都是由工矿企业先期承办。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办社会职能逐步分离。自企业改制以来,我区共接收企业所办医院4所、学校22所、托儿所(幼儿园)5所,2747名工作人员。矿业公司,根据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将6000余人移交至我区。这部分人大多文化水平低、社保、医疗等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多,我区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

2、就业方面。近年来,我区煤炭资源逐渐萎缩,加之重工业运行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及相关产业效益开始下滑,企业大面积停产破产,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仅黄白茨煤矿和五虎山煤矿破产涉及人员就有29358人,涉及在职职工17720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7541人。现仍有在破产、下岗、改制过程中未实现再就业人员16000余人,且多为“4050”人员,家庭赡养供养压力大,收入来源不稳定。同时,我区地方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后续吸纳就业的产业,就业再就业问题突显,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

(四)棚户区搬迁改造资金缺口巨大。我区棚户区多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矿而建,房屋设计标准很低,部分房屋结构为砖框架填土坯墙,因年久失修,墙体大多开裂,在使用功能、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道路大多为土路,交通环境差。做饭和采暖多以燃煤为主,没有统一的供热、供气设施。常年饮用未经加工、水质极差的井水,吃水困难。电力管网老化,部分地区停电问题长期难以根本解决。采用明沟排水,环境污染严重。为改善矿区生活条件,我区自起实施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棚户区搬迁面积达到190.97万平方米,重度危房面积26.7万平方米,搬迁人口2.6万户、8.03万人,约需资金35.3亿元。

(五)生态环境脆弱,矿山问题严峻。长期的资源开采和重化工工业发展,对我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历年累计产生煤矸石约1900万吨,粉煤灰约730万吨,电石渣约30万吨,占地面积3.51平方公里,由此所引发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均超标。同时,造成地表水质污染、地面下沉、煤田自燃等灾害,约400万平方米地表植被遭到极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截止,我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到22.983平方公里,造成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4.65米,最大水平位移2.88米。采煤沉陷区大量居民住宅及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受到破坏,不少矿区“地陷、水干、树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此外,煤田自燃现象严重,曾形成火区面积349.6万平方米,自燃40余年,对空气质量、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推进转型的主要工作

鉴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近几年来,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系统对策建议。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一是要依靠科技教育来放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动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这一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相结合,用科技力量放大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另外,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也是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标志之一。二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再就业和再工业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大批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职工下岗,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就要求多渠道的分解经济转型压力,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安源”是一个曾因煤而响亮的名字,现在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经厉着无比的痛。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在安源区将成为历史。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安源区面临尴尬的转型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安源人最大的难题。恰在此时,萍乡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萍乡还被列为全省4个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省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迎来了一个绝佳机遇。

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萍乡,如何与萍城儿女一起转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自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萍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

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钢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好三大基地。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大事”。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萍乡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

体系”。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为促进发展,国家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转型项目财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抓住了机遇还要利用好机遇,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来,于是新的一轮紧张工作又要开始了。安源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为主攻方向,安源区确立了建设工

业强区的发展目标。为达到工业强区的目标,安源区提出了建设三个工业基地的计划,即:安源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江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了做好掌握情况,找准问题,确定项目,安源区委区政府经常以招商引资以主要工作任务,经常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外出招商。

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是安源区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源区确定的城市转型内容涉及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好棚户区的改造以及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二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以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四是做好经济转型工作。五是借助本地优势提高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009年12月10日

第五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估报告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估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耒阳市泗门洲至黄市旅游公路改建工程

2、项目内容及规模:本项目路线起于耒阳市泗门洲镇泗门洲中学路口,经易成、滩洲、麻塘等村,止于黄市镇清水铺,全长14.806km。项目设计公路等级为四级,设计行车速度为20公里/小时,总长10.48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路面结构类型为砼路面。本项目拆迁建筑物687m2,拆迁电力电讯线67根,占用土地135亩。

3、本项目2010年5月1日动工,2010年10月30日完工,目前尚未竣工决算。

4、立项依据:该路原为一条3.5米宽的混凝土路面,公路路基较窄,弯多,线型较差,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实施该公路改建工程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通行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于2009年12月18日通过耒阳市发展和改革局立项(耒发改【2009】154号文件),于2010年1月10日通过衡阳市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审核(横交造审字【2010】1号文件)。

二、资金投入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3401.34万元。

三、资金管理情况:

四、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

本项目于2010年10月30日完工,工程子项目包括9座桥梁、21处路基防护挡土墙、盖板涵及涵洞工程、排水工程、安全设施等项目。本项目的完成,极大改善了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的通行条件,推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资源的开发,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品味、树立城市形象,对耒阳市经济改革开放、打造“三湘明珠”、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项目的完成,广大群众非常满意,通过该公路的畅达,掀起了一股股蔡伦竹海旅游的新高潮,更是带动了沿线群众经济发展新热潮。

五、其他:

本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有关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调研、督查,新闻媒体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下载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2003-10-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外许多资源枯竭的城市都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 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几年来......

    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精选五篇)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43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37期)作者: 【摘要】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我国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新形......

    东川试解资源枯竭型城市难题

    东川试解资源枯竭型城市难题 2005-4-25 “中国惟一零税区”,这是“东川再就业特区”极富吸引力的招商广告。广告背后,是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特殊困难的艰苦探索。 东川曾经是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69 2、土地破坏生态衰减环境污染 3、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多元化 5、产业结构调整 6、配置劳动力资源协调结业决策 7、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8、生态环境的修复治......

    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2006-7-21 ——解析“白银模式”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早在......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按照对资源产业的依存程度,2000年我国约有178座矿业城市,其中约95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试题答案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69 2、土地破坏、生态衰退、环境污染P6 3、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多元化 5、产业结构调整 6、配置劳动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