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9:2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大全)》。

第一篇: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大全)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

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

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美国在1962年的古巴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对苏联尚处于攻势。

⑵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了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美苏之间、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之间冷战共处。它通过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和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对立, 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立, 军事上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对立, 以及两个德国、两个朝鲜、两个越南的对立, 中苏条约及美日条约的对立等在各个领域展开规模空前的冷战对抗。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一开始是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在整个美苏冷战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总的说来在美国方面。

三、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世界形成三个中心;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推行独立外交,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强, 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由美国称霸、欧日依附转化为以美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戴高乐主义”.1958年法国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戴高乐主义”,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他主张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促进法德谅解,消除宿怨,以实现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的轴心。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要求在北约组织内与美国平分秋色。当美国拒绝后,法国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维护法国的国防独立。对苏实行和解政策。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积极主张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缓和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正式承认民主德国,从1970年起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奉行更符合德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就要求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以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6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亚洲自主外交”,表明日美关系中日本地位的增强。同时,日本通过持久谈判收回由美国占领的琉球及小笠原诸岛。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1.法国戴高乐主义的兴起。法国戴高乐主义是指戴高乐执政法国期间所奉行的捍卫国家主权利益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1)独立的核力量政策:(2)独立的对苏东国家的政策:(3)独立的欧共体政策;(4)独立的对华政策;(5)独立的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其实质是对欧洲的控制,对法国内部事物的干预,坚定的捍卫法兰西民族的尊严和主权,凸现法国的大国地位。

在六十年代的**时期,戴高乐首先向“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提出挑战,以“缓和、谅解、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法国东方政策,试图向世界表明“欧洲是欧洲人”的政治诉求,目的在于摆脱美苏对欧洲的控制,为推动欧洲和平运动。法国在许多问题上立场与美国大相径庭,法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西欧联盟,反对美国干预欧洲事务,尤其反对美国插手欧洲经济事务,究其原因,除了同法国的全球战略、国家利益分不开之外,戴高乐和肯尼迪迥然不同的人格魅力和外交风格是不可否认的因素。戴高乐还对美苏之间垄断核武器一直不满,反对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举行核禁试谈判,有意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同美苏之间拉开距离。法国主张举行多边会谈却遭到美国拒绝,美国还两次拒绝戴高乐关于建立一个军事战略联合委员会的要求,美国的行为增强了法国要建立一支独立核力量的决心。与此同时,美国还向英国悄悄地提供核潜艇和核弹头情报,“法国显然没有得到同样的情报”,出于报复,法国长期以“英国加入共同市场是替美国经济和政治力量加入共同市场作掩护”为由,不相信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诚意,拒绝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请求,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2.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主张“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同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发展东欧各国的贸易,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巨大的压力,美国和西欧的矛盾还表现在对中东问题的不同立场,西欧国家与苏联改善关系等。1963年法国和德国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后,法德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开始减弱。以发展战核武器、保持核优势、维持东西方力量平衡的美国全球战略收到来自盟国的巨大挑战。3.英美特殊关系的终结。英美的特殊关系是指利用英美两国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力求保持英国在欧美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以维护英国的利益。美国是由英国派生出来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英美关系特殊,到七十年代末英国再次向美国靠拢。

4.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利益在远东乃至世界影响的日益扩大,使日美长期存在的依附关系发生变化。日本在贸易、投资、货币等问题上与美国摩擦日益严重,政治上日本还要求美国归还冲绳岛提升自主外交的能力。

四、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扩大,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主要是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所致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在和平过渡等理论问题上和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1958年以后,苏共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1962年12月15日~1964年7月14日,中苏展开大论战。1965年3月~5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正当的民族权益。

1.六十年代初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1948年到1949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对外战略意义不同,以及意识形态之争,苏南冲突成为东方阵营的第一道裂痕。

2. 1956年二月赫鲁晓夫在《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中提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的总路线,用三和路线(具体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展开和平竞赛,看谁笑到最后,笑得最响;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代替原有路线的暴力革命路线。并且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的苏共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放弃一些斯大林时期的提法,开展所谓的“非斯大林”化运动,批判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现象。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成为东方阵营瓦解的转折点(即起点)。

3.六十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之间的大论战,无论对中苏两国还是对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迅速恶化,表面上是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之争,也就是国家利益之争。1950 年 2 月 14 日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然而,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军事摩擦不断,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都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热核武器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念,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变化要求必须对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方式做出调整,中国的崛起和苏联地位的相对下降则要求调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关系。中苏关系的戏剧性变化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体系面对外部与内部出现的各种结构性需求而出现了严重的系统超载 ,体系主导国家苏联对体系的护持能力不足、护持方式不当,最后导致体系功能失调,最终铸成了苏共二十大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和中苏关系由结盟变成对抗的巨大转变。

苏共二十大以后,苏南两党之间的根本矛盾虽然没有消除,但在“三和”方面的一致性成为主要的。所以,中共对南共联盟修正主义的批判越来越变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矛头主要是针对着苏共的。在中苏大论战公开爆发之前,中国党主要是通过批评南共和西欧的意共、法共等来反对苏共,苏共党则主要是通过批评阿尔巴尼亚党来反对中共。所以,等到中苏大论战公开爆发后,南斯拉夫问题也就成为焦点之一了。综上所述,导致中国大论战的主要原因是中苏双方在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矛盾与分歧,而矛盾与分歧的产生又主要是由于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大论战的教训时,批判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是绝对必要的,但不应忽视中国党自身的问题。

五、随着不结盟运动形成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第三世界开始形成。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建立许多新兴民族国家,并且各国人民觉悟不断提高;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有关。

第五,新兴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力量开始兴起, 出现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其中极大部分走上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兴资本主义道路。这也是法国、英国等老牌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西方发达国家对新兴独立国家的政策调整时期。以亚非会议、不结盟首脑会议的召开、77国集团的组成以及在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为标志“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为建立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而努力。

1.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兴起的必备前提)

二战结束后不久,亚洲和北非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很多国家先后取得了独立主权。1963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到2004年改称为“非盟”。

2.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由印尼发起的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的。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一直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纵观以上三方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的特征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国际关系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渐变,国际新格局即将产生。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由分散到集中,由各自为政到联合斗争。1960年因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而被称为非洲年。1961年6月,在埃及的开罗召开了

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确定了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1961年9 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此后,不结盟运动每隔3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至2006年已召开14次会议〗,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议题。如1964年的会议,强调不仅要反对老殖民主义,还要反对新殖民主义,并第一次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1970年的会议,抨击了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及对小国的干涉和颠覆行为,并首次提出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的问题。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结盟运动支持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为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争取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主要的政治代表;它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已由最初的25国扩大到118个国家,遍及亚、非、拉美以及欧洲,是仅次于联合国的重要的国际论坛。中国在1992年被接纳为观察员国。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不仅最后清除了一批顽固的老殖民据点,而且斗争重点已深人到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新获得的政治独立的阶段。第三世界国家加强联合,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1996年成员国已增到132个,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这个名称。2000年4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首次南方国家首脑会议。这是七十七国集团成立30多年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也是世纪之交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大聚会。这次会议首次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与会的12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和他们的代表就加强南南合作进行了充分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这次会议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新起点。七十七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趋势,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宗旨是在参加全球性国际经济会议之前,成员国之间协调立场,商讨共同的对策,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七十七国集团以联合国为讲±云,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国不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但一贯重视发展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合作,支持七十七国集团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曾以特别客人或观察员的身份多次出席七十七国集团的部长级会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该集团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的新合作模式,目前中国已全面参与该集团的所有会议和活动。2005年6月,“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第二届南方首脑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七十七国集团现有成员国134个。

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二个里程碑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团结的表现。

1、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领导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进行会谈。提出“不结盟”的思想,倡导不结盟运动。

 1961年9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阿富汗五国发起和筹备。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 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项标准:

1)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2)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3)不能是任何集体军事联盟的成员(华约、北

约)

4)不能是与某个大国结盟的国家

5)它的国家领土不应有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国军

事基地

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3、七十七国集团——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三个里程碑

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上,日内瓦

是第三世界在经济领域实现团结的主要标志 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三个里程碑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战后国际力量的分化主要体现在:

⑴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大规模兴起。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也不断深入发展。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意义:①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②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⑵ 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965年3月,召开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利益出发,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为此不惜损害以至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

⑶ 美国、日本、西欧政治关系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西方阵营内部力量对比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明显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崩溃。西欧、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实力大为增强。美、日、欧政治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增强。美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西欧的“联合自强”以及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都体现了这一点。

1倍悦浪照霸每一阶段的态势、重大事件一般了解和掌握即可。

2币掌握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根本原因,考生应该学会运用这一知识点分析中苏矛盾、前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3闭胶螅日、美、欧政治关系由日、欧受美国控制、唯美国马首是瞻,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文献:1.《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005年10月北京第1版

三联书店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斯图亚特·史瓦兹

2.《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2000年2月第1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

关绍纪、陈庆军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腾讯教育

第二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的对外贸易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目前贸易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

(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随着欧盟组织的扩大,欧洲各国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进入9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从原来的封闭式、内向型、极端进口替代开放式、外向型、出口导向转变。这种调整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而且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学院: 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八班

姓名:王国龙

学号:201002070814

第三篇: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内根源。第一,贫穷、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深化,包括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社会不满情绪有增无减,这些都是恐怖主义泛滥的社会温床。在利比亚、埃及、黎巴嫩、阿富汗等国家中,恐怖主义的滋生根源也正在于这些国家的极度贫困与两极分化。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行为,其产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是利益之争的产物。现代国际恐怖主义就是世界范围内和一些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矛盾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恶性肿瘤”。从世界范围看,地区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和一些国家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是社会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拉美、中东和其他地区之所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遍布着数以亿计的赤贫和失业人口,一些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参加恐怖组织。第三,民族主义的影响。从历史来看,极端民族主义仍是恐怖主义最持久的根源之一。历史造成的对其他民族的仇恨,对独立和自治前景的向往,以及一些宗教教育,很容易激发非理性的、偏执的名族情绪。在民族主义理论看来,为了达到目的而诉诸武力都是正当的,因而它被民族激进分子广泛应用,成为他们宣扬和实施恐怖主义的理论武器。正源于此,民族主义被认为社会恐怖主义最持久、最强有力的历史根源。第四,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泛滥,往往包含着宗教矛盾的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宗教矛盾往往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矛盾,从而加剧恐怖主义活动。另外,宗教被认为是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很多暴力冲突的思想根源。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际根源。第一,恐怖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东西”矛盾。“东西”矛盾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具体表现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东西矛盾虽然以美苏为核心,但由此导致的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争斗对恐怖主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恐怖主义产生的经济矛盾——南北矛盾。南北矛盾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的南北差距与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乃是当代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诱因,是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滋长的重要经济根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借助垄断性的技术优势而获得经济繁荣,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因而活力不足甚至受到损害。由于全球化进程先天的不平等性,他不可能解决矛盾,反而可能使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使整个国际社会动荡不安,使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第三,恐怖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文明冲突。目前因文明的冲突而导致的恐怖主义危害已越来越严重,恐怖分子将矛头指向西方文明的恐怖主义态势日益严峻。

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政治性。恐怖主义属于政治学范畴,本质上是为解决社会、国家、民族、宗教等矛盾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的政治手段。恐怖分子通过颠覆政治制度和暗杀政治人物实现其活动的政治目的。第二,恐怖主义活动的突发性。恐怖活动往往爆发的十分突然,造成社会群体恐慌情绪,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当代的恐怖活动大多数都是经过事前的策划准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恐怖活动一旦发生,让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第三,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性。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爆炸、暗杀、绑架劫持人质、武装袭击、劫持航空器或其他交通工具等。恐怖活动的暴力不仅造成人员、设施和资源等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在社会上制造出浓厚的恐怖氛围,对公众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慌氛围是恐怖分子施加的最大威胁。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局面,社会中将产生对社会制度、现任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感,甚至导致政治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第四,恐怖主义活动高度组织化和严密化。恐怖主义活动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至少含有某种政治色彩,代表着某一个群体的利益,符合一般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即犯罪的主体是一个集团或组织而非单独的个人。恐怖组织内聚力、内控力很强,在进行恐怖活动时往往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具有十分明确的打击目标,而且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越来越鲜明,预谋准备越来越充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代恐怖主义组织性特征的典型体现。第五,恐怖主义的国际性与全球性。当代恐怖主义的危险已经成为跨国现象,而且随着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日益增多,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变得不再属于某一国,恐怖主义因而带有国际化的特征。由于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特征,因而反对恐怖主义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安全的冲击。由于具有突发性、组织严密性等特点,恐怖主义活动防不胜防,给反恐行动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各国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二,对国家间关系的威胁。由于恐怖活动已超出国界,走向世界。因此恐怖行动不仅对国家内部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第三,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联合国的重要宗旨就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恐怖主义正是谋求用武力作为工具来解决国际矛盾,这无疑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以及联合国权威构成了直接的、正面的挑战。第四,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性威胁的事实说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斗争既打击了全球各地的恐怖主义势力,也加强了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多边磋商和协作。

第四篇:商务谈判论文国际关系与贸易

国际贸易与其国家政治、经济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政治是一国家的上层建筑,其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然而在一国经济中,商业贸易则占据重要地位。在当今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世界全球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凸显出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浅谈对一国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与其国家政治、经济间的相互联系。

一、国际贸易政治化

国际贸易政治化,是指国家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被国际政治所制约 影响,并以政治目标作为国际贸易推进或停滞的前提条件。通常国际贸易的政治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贸易政策是政治利益集团相互抗衡并与立法机构相博弈的产物;

(二)国际贸易关系的确立被赋予清晰的政治意图,并以政治承诺作为国际 贸易关系问题解决的前提。

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确立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摆脱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的 阴影。尽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一再强调只关心贸易不关心政治,但实际上,GATT及其继承者世界贸易组织(WTO)都事实上扮演着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力图控制国际关系的工具。

例如,美国最近主动提出将支持中东国家包括伊拉克加入WTO就是出于政治和战略的考虑。而美国与中国就中国加入WTO长达14年的谈判过程更凸显了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较量。

而作为WTO的成员国,美国更是长期将贸易与政治挂起钩来。以最惠国待遇为例。美国的“杰克逊一万尼克修正案”对总统延长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最惠国待遇附加了移民问题、人权状况等政治条件。结果是,美国对华政策长期将政治条件作为筹码,中美贸易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

再者,前不久发生的马航事件,由于马方对飞机失事、遇难者消息等发布的不及时以及对中国造成的系列损失使得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和态度有所改变。并立即波及到对马贸易。最为明显的就是此次马航失事对马来西亚旅游业要成的重大打击。此外,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出口,以及对马来西亚贸易进口也收到相关政策限制而无法正常进行。由此可见,一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的贸易化

所谓国际政治的贸易化是指在国际政治关系中逐渐融贸易目标,并以贸易关系作为制衡政治关系的前提条件。一般,国际政治的贸易化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将贸易政策取向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辅助手段;

(二)以商务外交取代政治外交,把贸易和政治的交换作为一国国家战略的实现途径。

通过贸易安排实现政治目标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 学者对长期以来美国采取的贸易制裁措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后,美国改变了政治 目标实现的贸易途径,第一阶段即从单方贸易制裁转向促进“自由贸易”的扩展,敦促世界贸易规则框架的构成;第二阶段即从“自由贸易”为目标转向建立旨在 促进“公平贸易”的自由贸易区,通过寻求“公平”寻得政治利益。

三、政治外交正日趋走向商务外交

当今的外交途径日趋多元化,可以是政治的、战争的,也可以是经济的、商 务的,其主要表现或为政治协商或对立、或为交战或停火、也可是经济合作或经 济制裁等等。

但是不管是战争还是纯粹的政治外交都有可能损害经济增长,导致两败俱伤。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愿意看到本国经济受损,更不愿意看到本国政治支持率的下降。因此,为兼顾国家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实现,政治外交日趋走向以贸易为主体目标兼容政治利益的商务外交。

以中国为例,中国对亚非拉的外交政策的体现多以商务外交为主。加大对亚非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以及资金救助等。

贸易与政治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无关的主题,两者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国际关系主题因此,研究贸易在各国政治协商中的作用和政治在贸易安排中的双赢博弈是新世纪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推动

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功能。回顾近代以来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国际贸易几乎都起到了“加速器”的重要推动作用,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印证了这一结论。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作用。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此外,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贸易的合作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并且,国际贸易的开展有利于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

(一)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

(二)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

(三)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割的两个方面:

1.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

2.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最后,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

就中国举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3 0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举世瞩了目的成就,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2000年-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其中,出口由2660亿美元增至1.6万亿美元,增长了4.9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4.3%升至10.4%;进口由2436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增长了4.7倍。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提升。2008年,我国工业品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向多元。

中国目前已同世界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更多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

言而总之,国际贸易与国家政治经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在全球化的当下,国际贸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124182010026

姓名:姚清青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姓名:姚清青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124182010026

摘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但是主题是确定了,难道当今的世界就已经和平,各自都有很好的发展吗。我想并一定,在一片和平的氛围下仍有许多不安的因素,而各国的发展也迈着不同的脚步,有快又慢,既不能用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

【关键词】 和平发展 经济 安全

一.和平的含义

和平的内核是 倡导仁与善,尊重不同,倡导和而不同,推崇宽容、谅解。反对暴力,反对复仇。那么对于矛盾如何解决呢?提倡对话,了解不同的感受,共同寻求事件发生的真相与解决的途径。和平的根基是仁爱,或者兼爱,也就是说,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基本上认同非暴力的原则。认同仁爱的原则。相信爱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这就是和平力量的基础。那么有人会认为,武力难道没有用么?是不是让我们放弃武力呢?当然不是,武力的使用应该谨慎,同时应该维护正义,应该在正义的约束之下。我们人类倡导和平,因为只有在和平的大前提下,我们才能推动世界的发展,只有和平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最精彩的篇章。只有各国和平相处,才能创造各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心愿。二.世界总体保持和平局面

(1)饱受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严重后果,使得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尤其是以美苏为首的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战争的制约和控制。三.全面地看待战后世界和平的状况

(1).当今世界仍不安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3)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三.战后世界发展概况

(1).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落后、贫困、危机、债务等问题依然存在(3).全球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四.世界经济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2)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一场危机之后,在2010开始出现整体反弹的局势。

1.全球经济正在稳定发展,各国都在大力扩大外贸交易,但是各国的经济实体发展还不是有太大进展,还需要进行将近一年的调整。

2.从各国的经济复苏的局势来看,全球经济正在进入自经济危机以来的大发展,从各国央行现实的数据看,贷款量同期有所增加,社会资金正在重组.3.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都在回暖,随着世界市场新的竞争格局,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监管模式的确立,各国都已经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规划.4.社会民生方向上,以美国为例,最近美国国会通过最新医疗改革法案,此举有望是全美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这些多多少少会引起相关产业的发展。同事各国也都开始重视社会均衡性的问题,注重经济分配的均衡性,使其能为本国经济的顺畅发展带来回应。

五.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阻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1.霸权主义;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2.强权政治;资本主义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所遵循的“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主义政治原则。

但是霸权主义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是新霸权主义。他明确指出,“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新的霸权主义。研究者们认为,围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霸权主义,邓小平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人权高于主权是新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第二,到处煽动**,推行有条件援助和经济制裁是新霸权主义的基本手法。第三,控制别国、垄断一切是新霸权主义的根本目的。第四,继续奉行冷战思维是新霸权主义的基本思维方式。

六.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经济、文化方面: 1.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2.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3.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4.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5.加强南北对话和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重要经济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改革。

(2).政治、安全方面: 1.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解决;2.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3.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4.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七.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3).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而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发展有助于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香魂影像,维护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所以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维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在和平的时代中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世界繁荣。

【参考文献】

1.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2004 国际问题研究 宋以敏 2.试论如何把握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分析 卫灵

3.和平发展观的认同困境及原因探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 崔延斌 4.近20年“时代主题”论争述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李淑珍 5.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 第5期 杨发喜

下载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

    西亚北非动荡--形势与政策论文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自2010年年底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动荡、内战还引来了法英等国......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作业

    浅谈“中国威胁论”折射“冷战思维” -----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韦唯201031303022 动物科学1001班) 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军事的发展,“中国威胁论”频频出现。本......

    关于国际关系与传播学的论文题目及摘要

    1. 中国-东盟与东亚地区合作 2. 国家治理体系的跨国学习 3. 如何拓展非洲石油市场 4. 钓鱼岛争端的中日美博弈 王广涛(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研究生):日本学术界对钓鱼岛问题的......

    四百年国际关系的流变及其与国际法的互动论文_四百年国际关系的流变及其与国际法的互动论文

    近四百年来国际法的发展,无疑是与国际关系的演变息息相关的。故而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应该以国际关系的质变为基础。虽然国际法必然要适应国际关系的发展,且国际法也应当......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姓名:院系:年级: 专业: 学号: 提交日期:2012 年3 月26 日 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

    欧元危机 21世纪国际关系与热点问题论文(5篇)

    欧元危机 ——欧洲再分裂之状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时,凯恩斯曾经提出了创设跨主权货币的大胆设想,不过这一方案很快因为美国的政治强势而胎死......

    课程论文关于股权并购与公司重组 (定稿)

    《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关于股权并购与公司重组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企业并购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