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元危机 21世纪国际关系与热点问题论文
欧元危机
——欧洲再分裂之状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时,凯恩斯曾经提出了创设跨主权货币的大胆设想,不过这一方案很快因为美国的政治强势而胎死腹中。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欧元很快成为除了美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冰岛由于国家债务严重超负荷陷入国家破产状态,之后欧元区成员国由于各自负债比例过高,相继成为继冰岛国家破产之后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相继陷入国债危急中。2009年10月20日浮出水面的希腊债务危机为欧元危机正式拉开了序幕。2010年5月10日,欧盟27国财长被迫决定设立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防止危机继续蔓延。就其现状而言,欧元区16个成员中,无一个国家的政府赤字目前在GDP的3%以内;它们的平均赤字在GDP的7%以上。除希腊以外,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赤字和债务问题都很突出。根据欧盟统计局1月31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欧元区通胀率同比上升2.4%,不仅高于2010年12月份的2.2%,且通胀依然在增加,增幅更是创下27个月的新高。该数据已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警戒目标,进一步加大了欧洲央行政策制定者的调控压力。欧盟统计局并未披露更详细的信息。此前在召开1月份货币政策会议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曾警告,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欧元区通胀短期上升的风险有所加剧。他表示将“密切监视”通胀数据,同时表示希望到今年底欧元区通胀率仅出现“温和上升”。而从1月底到2月3日,全球与能源紧密关联的石油在伦敦市场三月份的原油期货价上升至每桶103.22美元,纽约三月份期货价为每桶91.51美元,创三年来新高。
欧元危机的表现——欧盟国家的经济疲软
一、危机燃至“两牙”
外界原本对此次欧盟峰会期望颇高,预计峰会能够通过切实具体的应对危机方案,但自从上周葡萄牙总理黯然辞职,外界对峰会的预期急转直下。25日,穆迪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至“A-”,评级展望为“负面”。标普同日将葡萄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至“BBB”,维持“A-2”的短期信用评级,展望为“负面”。葡萄牙在4月和6月分别将有42.3亿欧元和49亿欧元的债务到期。据透露,该国希望在6月选举前自行筹资,并愿在4月通过高利率借款偿还到期债券。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若无欧盟援助,8%左右的融资成本对葡萄牙而言已属高昂,“高利贷”将更加难以承受。由于经济总量仅占欧盟GDP的1.4%,葡萄牙政治危机仅给欧元带来短暂打击,如果欧元区较大的经济体西班牙爆发危机,将是对欧元区的严峻考验。近期,穆迪下调西班牙30家银行评级已使这一风险凸显。摩根大通策略师哈布纳指出,西班牙需对债务危机做好防范。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25日宣布了应对危机新措施,主要内容涉及四方面:竞争力、就业增长、公共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及金融稳定。西班牙政府表示,将建立竞争力顾问委员会,通过新破产法,推进就业并推行金融体系改革。
二、希腊的危机爆发
希腊目前国家负债为7500亿欧元(欧元,诞生于1999年1月1日,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相当于中国人民币65000多亿元,约相当于2009年中国GDP的近1/4(2009年中国GDP为335353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4万亿美元)。若再加上
欧盟“小猪四国”——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西班牙以及欧元最大债务国意大利(因意大利债务为欧元区第一),这次欧元区危机国总债务将超过38000亿欧元(其中希腊2360亿,爱尔兰8670亿元,西班牙11000亿,葡萄牙2860亿,意大利14000亿,货币为欧元,此数据来源于2010年5月11日《南方都市报》C2版),那么就与中国2009年的GDP相当。
欧元危机的原因——负债过重
背债发展,是现代资本主义绝对成功的魔法和法宝,但债务要有多大、大道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可控债务?几乎是近200年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一直无法解决,甚至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到马克思发现《资本论》250多年以来以及资本主义至今也一直也未能解决好的历史性新课题。可以这样讲,没有 “大举债”的大发展,就没有资本主义过去、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今天与未来。不管是最强大的美元区,或是最富裕的欧元区,债务资本都需要“大自然”法则的有个“度”,比如水烧到超过90℃的温度就要沸腾、再烧就要全部蒸发,而低于0℃就要结冰;再比如说钢铁和黄金,都有一定的溶度,掌握不好“度”否则再多的财富也可能成为乌有。
欧元危机的影响
债务危机挑战了欧元区整体的稳定性,使其在全球货币体系当中的角色受到挑战,欧元区由于其联盟国家的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国家破产,影响了欧元区货币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导致欧元持续走软的现象。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实体经济
欧元区危机冲击亚洲出口贸易,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时刻加重了经济复延的困难程度。
二、虚拟经济
由于欧元持续走软导致亚非拉地区的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此举更进一步导致全球股市的走低。
欧元危机进一步证明了,国家信用不是无限额的,这对于全球经济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警醒,对未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意义。欧元陷入2011年的“双重危机”——-债务危机、通胀威胁。进入2011年才刚过一个多月,欧元区债务危机阴云依然阴云不散、笼罩整个欧洲,通胀压力也逐渐显现,超出欧元区预警示的2%。欧洲央行称食品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推高欧元区消费价格水平,并警告称工业生产者价格上行压力明显加剧。目前来看,欧元区即是在宽松货币的大局势下,依然消费需求不足、通胀压力以及失业率高企将拖累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同时,欧元债务危机仍然有蔓延的风险。
最初缓解措施效用平平
欧元危机亡羊能否补牢?2010年没有成功。欧元区的解决机制能否奏效?一年来却有更多欧元国等待救助。
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范福里特认为,未来几个月内欧元区通胀仍存在上行压力,“尽管我们认为欧洲央行决策者们的措辞将更为激进,但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以前他们不会扣动加息的扳机”。目前,欧元基准货币利率为1%,是欧元十年来的最低时期,也是自2008年9月15日“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实行了近三年的最低利率期。有国际评论认为,随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渐次“退潮”,预计到2011年9月分欧洲央行可能进入首次加息期(美元加
息周期,怕也要到下半年才可能做出),这与中国金融银行业的加息周期几乎晚了一年,使中国央行采取的“加息周期”成独木行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难度
“通胀”加上“债务危机”,欧元区面临新一轮更加剧政治与经济的紧张气氛。欧元区谋划危机援助新途径。欧元区财长于1月17日召开会议,就扩大救助资金规模展开讨论,但由于遭到德国坚决反对,欧元区援助新政因此受阻。无奈,欧元区谋划新救助途径,提出诸多新机制筹资方案:其中包括征收银行税和下调紧急贷款利率等,当然这些新增税、率与百姓没有什么关系。
缓解欧元持续疲软的措施实施
一、“三管齐下”成效初现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抢在新一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陆续开市之际推出这项金融“震慑”计划,为可能步希腊后尘的其他欧元区国家构筑了一道“防洪堤”。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举动,决定从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并恢复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救市”举措,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作为“第三招”,欧洲央行还和加拿大、英国、瑞士和日本等主要西方经济体的央行一道,与美联储重启美元互换协议,以满足市场因为避险情绪上升而可能增加的美元需求。
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措施极大鼓舞了金融市场投资者信心。10日当天,全球股市在经历了上周的急剧动荡后开始回升,欧元对美元汇率也从14个月以来的低位大幅反弹。纽约股市大幅上涨,道·琼斯指数飙升400多点,三大股指均创下一年多来的最大单日增幅。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当天也全线上涨,多数主要股指涨幅超过1%。拉美主要股市同日普遍上涨,其中阿根廷、巴西和秘鲁等国主要股指涨幅都超过3%。国际油价10日在连续四个交易日
二、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在世界经济格局加速变迁的大背景下,部分欧元区国家经济面临结构性难题,长期增长乏力,无力支持其现有的社会福利模式是希腊等国陷入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1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欧洲会议上警告说:“只有1%的经济增速,我们的社会福利模式将难以为继;只有1%的结构性经济增速,我们将无法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盟金融“震慑”计划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平息市场恐慌情绪,暂时避免希腊债务危机向其他欧元区国家蔓延,但中长期风险仍不可避免。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部门负责人马雷克·贝尔卡10日所言,欧盟金融“震慑”计划只能暂时安抚市场,并非长远之计。从长远看,欧元区国家必须推行必要的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竞争力。
三、或将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盟金融“震慑”计划对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甚至有人认为,这一计划的推出可以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10日这一天,欧盟27国在维护欧洲共同未来的口号下,超越了主权国家利益分歧,全面打响了欧元保卫战。
但也有专家表示,欧盟金融“震慑”计划改写了欧盟发展进程中确定的多个游戏规则,如:欧洲中央银行为保卫欧元所采取的购买成员国政府债券措施,将对欧元币值稳定、欧元区通货膨胀带来长期挑战。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狄云霞
学号 09024025
第二篇:欧元危机
欧元危机
货币力量是世界萧条的重要原因
——ben·s·bernanke
当我们试着讨论今天的欧元危机之前,我们必须把历史书向前翻几页。
时间大概要倒退到20世纪30年代。是的,大萧条时期。在那个天空都是阴沉的年代里,当时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英国在1931年放弃了金本位,美国在1933年,法国在1936年。
从此,世界开启了新的篇章。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为各国推行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对世界汇率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对世界金融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如果说这次的欧元危机有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话,我相信那就是大萧条时期金本位制度的崩塌。
日后,1944年,为了解决日益混乱的国际汇率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今天两个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权国家可以以自己的主权作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举债。我相信这是欧元危机的第二块多米诺骨牌。
我个人认为发生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引发欧元危机的第三块多米诺骨牌。虽然多数西方国家近些年都信奉新古典经济,但在面对次贷危机,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于是,各国政府的债务开始大幅上升。
让我们从这一分钟开始,把目光从世界范围聚焦到欧洲:
现在的共识是希腊债务危机拉开了欧元危机的序幕。当年,比金砖四国风头更劲的名词是小猪四国(Portugal,Ireland,Greece,Spain)。爱尔兰公开赤字与GDP比值达到了14.3%,希腊达到了13.6%,西班牙达到了11.2%,小猪四国中最少的葡萄牙也达到了9.4%,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设定的3%上限三倍以上。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穆迪在两周内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有阿根廷债务危机的先例,市场开始了恐慌性的连锁反应。欧洲股市开始大跌,石油、铜、钢铁等大宗商品也全线大幅下挫,失业率却明显上升。至此,多米诺骨牌开始全面倒下。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没有什么经济理论是绝对可靠的。当我们自以为关上一个潘多拉盒子的时候,事实上又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盒子。据报道,欧元区现在整合在一起,发行欧洲债券,应对欧元危机。我不是数学家,但我想新债券的原理应该和用概率论解释保险行业差不多:整个欧元区绑在一起,分摊风险。
无论是何种金融工具,都应视作为短期行为,其副作用,不在今天反应出来,也会在以后反应出来。即使暂时没有反应出来的,只是没有满足触发条件,当条件满足时,其产生副作用仍然会体现出来。
回到我们的国家中,我想现在是时候应该摒弃经济活动中的短视行为,练内功,以生产力的提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的对外贸易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目前贸易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
(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随着欧盟组织的扩大,欧洲各国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进入9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从原来的封闭式、内向型、极端进口替代开放式、外向型、出口导向转变。这种调整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而且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学院: 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八班
姓名:王国龙
学号:201002070814
第四篇: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有关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更多倾向于表达“不支持任何一方” 这样一种表面上中立实则模糊的立场;而对于中国的主权诉求,则主要是以“中国因素”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总体的战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采取的是一种时而“消极默认” 时而又“积极抵制” 的所谓“灵活态度”。不过,这种“机会主义” 态度也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始终被规制在来自战略层面的高层设计之内,与美国总体的对外战略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南海政策指向中的主要战略对手曾先后被确定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冷战结束之后又将其主要矛头指向了正积极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阻止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区域,而围绕该海域的任何争端在各个时期的情势发展以及美国据此所采取的政策,都仅仅属于一种具体的战术问题,都不可能与这一总体目标相违背。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 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 执行任务。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 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 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 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从奥巴马政府公开的对外政策宣示来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国家利益” 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与安全通行;二是确保美国油气公司在南海的经济活动不受干扰;三是确保其对该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不受损害。相对于这些显性的具体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背后有着更为隐性的战略利益考量,实际上它既与美国积极“重返东南亚”有关,也与其推进亚太“再平衡” 战略有关,更与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全局谋划有关。
毋庸讳言,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之间争执和博弈的一个新热点,这不仅加重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在围绕南海问题的多方博弈中,对于越南和菲律宾等争端国而言,它们显然希望在争夺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能够更多地如愿以偿,这就必然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产生冲突,为此,它们欢迎美国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在本地区的存在,以达到借美国的力量压制中国进而从中获利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要依靠美国来抗衡中国,因为它们在对中国这一强大近邻感到担忧的同时,又都渴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没有哪个国家甘愿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棋子”。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介入南海争端,更多的是想利用那些同中国有矛盾的国家来平衡中国,以使自己在同中国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而不希望看到该地区再次陷入冷战式对抗的泥沼,更不会接受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军事冲突这样的后果。尽管目前美国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获得了暂时的“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 更多的是以刻意掩盖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一旦深度介入这一地区,各种矛盾也难免不会随之凸显乃至激化。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南海争端的任何结果都不会显著增加其国家安全,但它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声望”和“权威”,并努力确保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够为亚洲提供“可以信赖的美国力量”。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必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并努力确保未来南海问题的处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第五篇: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计划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与主张,采取自己的政策和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 中国政府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间,朝核问题波折迭起,危机不断,在经历了种种反复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朝美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东北亚的韩日中俄各国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层次的外交努力,时至今日朝鲜核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东北亚地区出现动荡乃至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中国政府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认为:“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2〕中国政府对朝鲜核计划的立场是明确的,那就是:第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 年朝美签署的核框架协议各方应切实执行。第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第四,朝鲜方面的合理关切也应该得到解决。第五,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第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考虑。首先,从东北亚地区安全考虑,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爆发朝美战争,中、美、俄、日、朝、韩都得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卷入其中,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混乱。稳定对于中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朝鲜半岛是中国东部安全的战略屏障之一,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无疑会威胁中国的安全稳定。
第二,从经济利益考虑,朝核问题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甚至战争,这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同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的核危机,则必然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会严重危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的经济利益。
第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倡导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反对在经济上制裁朝鲜,确保朝鲜现政权不被美国颠覆,就可以使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位,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中国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中国和朝鲜有着传统的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此起彼伏的几次朝鲜核危机,危及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是一种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的挑战。从朝核危机出现以来,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积极地展开了外交斡旋,中国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协商,敦促各方保持冷
静,促成“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使朝核危机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受到各方以及世界的好评。
第一次核危机爆发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笼罩着紧张氛围,一些悲观论者甚至担心美朝必有一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峰会后发表中俄联合声明,一方面促朝放弃诱发新一轮国际危机的核开发计划,同时也要求美日恢复与朝协商,以化解半岛紧张局势。在中俄韩的共同努力下,朝美双方举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于1994 年10 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两国的核框架协议,即《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03 年8 月27 日至29 日,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举行了“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北京“六方会谈”最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中国在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各方的作用。
2006 年10 月9 日,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多方沟通协调努力下,从2007 年2 月再次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于2007 年10 月达成的共同文件〔4〕。朝鲜于2008 年6 月提交本国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将朝鲜从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和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39.〔2〕〔美〕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徐 昕,等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 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3.〔3〕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41,42.〔4〕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共同文件(全文)〔EB/ OL〕.新华网,200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