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

时间:2019-05-14 09: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

第一篇: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

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

内容摘要

论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利弊,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树立素质教育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从双基观向智能观转变;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向历史挑战也是向未来挑战。

关键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转变观念

培养人才

在中国,目前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很多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没有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甚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原因就在于没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完全的本本主义,特别是在小学,小学生的压力尤其大。

可以看到我国的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量往往超过一般发达国家的小学生,但这却是通过牺牲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换取的,这样的教育往往使得不少小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抵触的心理。

可以知道,就现实生活中,我国中小学生都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产生应试教育的现实基础是小生产与教育的片面性,学校与科举的传统影响,家庭的价值取向教育机会不平等,择业与竞争,某些政府行为,缺乏科学的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和方法。应试教育使学生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智育目标狭隘化;重人力素质轻人文素质;阻碍教育方法的改革;浪费教育资源;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师生关系紧张,强化考试弊端。但是并不是说两者是完全对立的,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应试教育也能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某些方面的素质;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就无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的必然;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是影响升学论、立杆见影论、条件不足论、改革无用论、改革求全论。那么克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的策略有逐步改善办学的外部环境;尽快帮助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者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科研要先行。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何为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知道素质从广义上而言,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素质教育基本有五种模式,即政治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其基本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社会交往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科学化、理论化过程中的概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野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对立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构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向历史挑战也是向未来的挑战。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不同,两者是对立的,其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教育的作用不同;课程体系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育教学的动力不同;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的结果不同;人际关系不同。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五点: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主要解决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面向世界:主要解决教育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面向未来:主要解决教育与21世纪的关系,更涉及到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问题

3、现代系统理论,整体原理。

4、心理学基础: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巴班斯基关于儿童学习可能性的最优化实验;情商理论。

5、教育现代化理论。

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从教育的全民性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要求的全面化(从片面的教育到完善的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更新;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方法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改变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树立教育素质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小学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从双基观向智能观转变;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新的学生观:

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2、人的潜能基本上是无限的;

3、人的潜能是通过磨炼来变为现实的;

4、人的潜能的差异主要来自后天;

5、教育方法的变革是人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技能:计划技能、阐述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引导技能、举例技能、板书技能、把握技能、节奏技能、表达技能、讨论技能、讨论技能、演示技能、练习技能、反馈技能、对比技能、评价技能、总结技能。

人际技能:了解技能、管理技能、期望技能、说服技能、表扬技能、说服技能、关系技能、沟通技能、示范技能、暗示技能、控制技能、感化技能、惩罚技能、家访技能。

发展技能:积累技能、自我完善技能、钻研技能、自我控制技能、改进更新技能、自我陶冶技能。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1、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

教师原有学历和专业训练情况对教师素质提高有较大的影响;学校的设备与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生活条件也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

2、师范教育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摆正师范教育的地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办学;理顺师范教育的管理体制;端正思想,更新观念。

3、其他途径:强化在职进修;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课堂改革: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最大潜力在课堂;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

1、综合贯通,促进教材知识的横向联系;

2、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统一;交往形式的优化;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完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两种教学模式,谁优谁劣可比而知。第一教学:最旧式的、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科书知识的教学。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扭曲:过深或过浅,造成教学的强制性或松散性;教师扭曲:良莠不齐,造成教学实践混乱;学生扭曲:能力有高有低,造成教学充实、生动或阻滞或崩溃。特征:教师吃透教材,教师使学生掌握自己所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方法是教师阐述教材、学生听讲、学生死记硬背,通过测验评定记忆的结果,根据考分评定学生的优劣。问题:忽视儿童学习主动性,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目的,认为教师的讲授是最佳的方法。结果:削弱了人格培养,专注于形成应试学力,忽视发展性学力,成功与否都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第二教学:在第一教学之上加以修正。面向学生,重视学生,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科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次为依据展开教学。特征:教师钻研教材、设定教学目标,设定达成教学目标的步骤,讲究诱发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步骤方法,设想学生对各个教学步骤会有何种反应,探讨相应的对策,从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开展教学。可想而知,第二种形式远远优于第一种形式。

故当代教育应注重素质教育,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养,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老师应该发挥一切能力,尽力在学校制造一个榜样世界;不要试图引导孩子理解许多大道理,记忆对他们的帮助可能更大;从时时刻刻的小事入手也是诀窍之一。

第二篇:素质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素质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多年来,围绕着素质教育的问题,政策语言、学术语言和公众媒体语言相互交织,大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释着、实践着,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地。为了更多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现状和相关信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我们进行了以“素质教育相关热点问题”为题的问卷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共涉及10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调查;二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三是评价标准和人才观问题;四是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问题;五是课堂教学和考试问题;六是实验教学问题;七是德育和党员发展问题;八是创新教育问题;九是心理素质问题;十是后勤管理和服务育人问题。调查范围是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沈阳市铁路第五小学,沈阳市第四中学等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均为在校学生,其中:

年级结构:小学占10%,中学占30%,大一占20%,大二占40%。

性别结构:男生占60%,女生占40%。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基层学校和教师为改变日益猖獗的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它的内涵外延一直不清,人言人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将其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基层的说法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成为不断升级的应试教育“美丽的花边”、成为附加的向外人展示的文艺体育活动。本次调查主要是围绕着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主要研究调查以及分析讨论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三要义是什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当前对素质教育有哪些误解等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深入、全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提法是不是科学,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觉得有不同的看法是好事情,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较好。为什么呢?第一,这个提法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较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希望和要求。第二,它能够较好地概括目前教育改革自身的需要。“素质”这个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做遗传素质,也叫禀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注意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得他们各得其所。所以,尽管在应试教育中也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份,但从总体上看,应试与素质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试把素质教育的成份,但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从现在起能够走向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二)“素质”就是为生活做好准备

“素质教育”并不是具有理论内涵、能够覆盖和解释复杂教育现象的教育哲学,而是一种工作性的提法。应试教育则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它是20世纪之前形成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将知识传授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形成“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这样的金科玉律。它与唯书唯上的科举教育传统相结合,孕育了当代应试教育这样的怪物。显而易见,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向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的教育,一定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不是以考试和分数为本,而是生活本位的,即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它源自杜威的教育革新。

(三)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性化的发展是其重要的内容 一位哲学家说过:造物主费了很大的劲,把每个人都造得与众不同,但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总要和上帝对着干,千方百计想把这些不同的孩子雕琢成一个样子,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纵观我国的教育,即使是在素质教育提倡多年的今天。我们何尝不是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来规范学生,塑造学生。我们常讲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谁曾想过难道学生真是无知无想的花木?园丁的“剪刀”专修探头的枝条,可以创造出整齐划一,怎能使创造性的人才脱颖而出?工程师是工业大生产制作标准件的高手,学生的灵魂岂能用机械化的程序去锻造?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知识还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创造,才能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必须把学生的自主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发现问题的启发人,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学生时代是自我寻找,自我发现的过程,教师的本领是把每个人身上特有的火种点燃。大学应有丰富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完成一定量必修课的前提下自由地选课。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课表,在班级的管理方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模式为教学班——行政班管理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不能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要积极发现和及时扶持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化特长。湖北省有一个学校试行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自己申报特长奖项,经过班级评奖委员会确定,学校颁奖。一个千余人的学校颁出了数百个特长奖,效果很好,有的所谓后进生第一次获奖,激动得流出了眼泪。把评价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相信他们在自我表扬和评价别人自我表扬的同时,也会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达到发展个性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素质教育要充满爱,要增加服务意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们过去常说教育要有爱,而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育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我们如何来看待爱和服务的关系呢?其实爱是教育的良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服务是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和服务是教育的两个侧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缺乏服务的观念。学校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是个准衙门,后勤也是一个管理部门,行使的是管理的功能,学生是管理的对象。今天,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推进高校人性化的建设已成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和专业的自主选择、价值观的表述和对学生首创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尊重。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尊重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要依靠其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二)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20世纪初,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奠定了“儿童中心”的全新价值,超越了学科中心的传统,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1918年,美国改革中等教育,明确中学不应成为大学预科,而应当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即“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著名的“七项基本原则”是: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在这种表述中,传统智育的内容仅占七分之一。新的教育理论是“经验中心”、“社会中心”、“在做中学”等等。西方教育由此从传统进入现代。

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要厚基础,素质教育又提倡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教学时数不可能额外增加,厚基础与创新是怎样的关系呢?有人说,太重基础扎实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和思想僵化,使学生个性消失和自信心消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人说,创新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扎实,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其实问题不在于创新要不要重视基础,而在于我们要加强什么样的基础和如何把握“基础扎实”的力度。创新要有基础,成功只会留给有准备之人,合理的度才会有利于创造力的解放和潜能的发挥。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中去发现个体原先不知晓的事物。不是让每个学生都立刻能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产品。重基础要避免思维定势和迷信权威,不能搞评价一元化和结构标准化。

(三)素质教育要给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发展空间,要从过重的工作量和各种指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近几年来,教师的工作量逐年增大,在沉重的教学、论文、科研等量化指标的压力下,教师很难再有诗人的气质、创造的冲动和理想的追求。教育是最具有守旧成份的学科,过重的压力只会强化这种守旧成份的巩固,实用主义和以吏为师思想的滋生。教师的职业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而不能单纯地去看其职业性的一面。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饭碗,他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第一年的讲稿。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拿着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故事的人,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的任务

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儿童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阶段就是儿童少年阶段。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可能要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来考虑。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应该说是有成效的,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绝大部分学生热爱祖国,在学校升旗的时候,能够立正行注目礼,这样的行为在社会各阶层当中,应当说是突出的;二是多数学生人生态度基本正确,有集体主义观念,能正确的对待他人,尊重父母和长辈,多数学生也能够遵守公共秩序;三是多数人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能够爱惜自己的名誉,爱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但是也应当看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的要求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一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地看重个人利益;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还有的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一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还相当部分学生向钱看,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是学校教育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腐朽思想、庸俗风气的侵蚀,在经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精神文明建设不力等等,都是重要原因。所以,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要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来研究。

努力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要逐步地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二要培养一批好校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第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里面,学生一天要上六七节课,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要把素质教育要求贯穿于全过程。第四要逐步实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第五是课程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多样化。第六是考核制度要改革。很赞成唐山的考试改革的办法,今后高考也要改革。如果目前高考不能多样化,那么至少试卷要根据不同层次考生的试题,要有科学的调查、测量、评估制度,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现在有一批学校,已经开始向素质教育目标前进,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希望大家总结经验,锐意改革,增强信心,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五、总结

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的发展,而同质化的大学势必培养出同质化的人才和同质化的个性。同质化的教育、同质化的国民是极其危险的。纵观世界名校,有个性的就是好大学。哈佛的人文博雅,斯坦福的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专攻形而下,以科技领先自豪,虽说至今还只是一个以理工为主的“学院”,照样誉满全球。它们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强项,各以自己的看家本领吸引学生,拿诺贝尔奖,登上世界顶级大学排行榜。

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状况刻不容缓,需要党和政府痛下决心、铁腕治理,从改革社会评价机制入手,以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和教育法制建设,内外并举,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

写到这里,也该差不多结束了。经过这次调查,只觉得我们经历了许多,同时又成长了许多,学到了很多以前所没有的东西。同时希望我们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那些微不足道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对同学们有些许帮助。最后,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但现实是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生理的健康,而极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还相当普遍。特别是我们县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目前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一名学生因上网收到老师的批评,竟跑到银川打工,这不但让家长操碎了心,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还有一名高中女生,因家庭不和,便在水上公园自尽,这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于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2、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我县,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比如我们开家长会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健康心理

1、冲动性心理。情绪和行为具有冲动性,经常生气、急躁、发怒,报复心强,常有想干危险的事和愚蠢的事的念头。

2、自责自卑性心理。正常的自我责备是健康的表现,但是若过分自责,凡事都责怪自己不好,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说的做的抱有恐惧倾向,受忧郁和悲哀情绪所支配。有一女生升初三后,学习成绩从班级前3名降到第10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恼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一死了之。

3、焦虑性心理。一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讲话,教师与家长的责备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有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等。二是学习焦虑。是指过度的学习焦虑,担心上课老师提问,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经常产生怯场心理,本来能解答的题也做不出,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经过多次学习上的失败与痛苦体验后,学习焦虑会随之增强。

4、过敏性心理。表现为感受性特强,对什么事都敏感,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忧,小心眼。

5、孤独性心理。表现为不喜欢和家人、同学一起生活,喜欢一个人冷漠独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他却孤单地一个人呆着,没有一个好朋友。

三、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他们内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的心理偏差。简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 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我县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特别是有的家庭丈夫或夫妻二人外出打工,妻子或祖父辈在家照顾孩子,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和盲目顺从,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在我县,群众看一所学校主要就看升上了几个学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使许多学生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采用简单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其实,我们应当牢记,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我县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3、社会影响。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现在,我县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可惜这种悄悄来临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有位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向一位同班女同学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训示一番,严重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导致了她和教师的对立。由此可见,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多么重要。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敬仰老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而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气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别说教育学、心理学的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建立家庭和学 4 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二者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在我县学校非常欠缺,所以也更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育、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另外学校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和渠道。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不满情绪,而应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四、作为教师应掌握的一些心理教育方法

1、教学生学会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2、让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

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能坚定让学生坚定信心,并用心理上美好的回忆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让学生学会语言调节

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 5 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下,让他们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情绪。

4、让学生想象放松

有自卑感的学生评价自已,总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的细雨,淋湿了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轻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5、用音乐放送身心

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学生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6、用团队精神体验快乐

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把培养具有美好品质、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下一代作为己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去,并切实贯彻好,落实好。

第四篇: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

: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

(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

(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

(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第五篇: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了解掌握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状况,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覆盖到全体学生。

第三条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

第四条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见附表)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部分构成。基础指标是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业指标是中小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达到的目标;发展指标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第五条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分数形式呈现,基础指标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其中加分项目10分。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六条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校可分年级段组织实施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应及时汇总、整理、存档、上报。

第七条 学校要如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八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下载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修改稿 题目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姓 名 庞 文 明 教育层次专 升 本学 号 081130093 省级电大山东电大专 业教育管理 市级电......

    关于中小学生历史教育问题分析(合集5篇)

    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历史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为契机,深入开展抗日战争......

    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范文大全

    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实现整体的优化,在德、智和体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教体艺[2015]5号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了解掌握学生艺术素养发展......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指导中小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特制定本方案。 综合素质评价......

    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要让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了广大教育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在新世纪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