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心绩效考核干扰企业文化
小心绩效考核干扰企业文化
字号:小中大| 打印 发布: 2009-4-03 16:18作者: 彭移风来源: 中国人力资源网专栏查
看: 132次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的焦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有调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企业对自己的绩效考核是不满意的。绩效考核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形成绩效泡沫,表面上看起来企业销售生产空前繁荣,员工行为规范有序,公司业绩不断增长,甚至出现短期盈利,但这些都是泡沫,在数字繁荣、员工努力和业绩增长的前提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却下降了,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根据《财富》杂志(199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企业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策略不好,而是贯彻执行的不到位”。由于战略管理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缺乏同企业发展战略的联系,企业绩效考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绩效考核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当公司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把企业战略目标与他们日常的营运活动联系起来,不能意识到绩效考核与企业战略的内在联系,当然就不能推动公司战略的成功实施。由于绩效指标不能与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充分相连,也不能真实和全面地度量各工作团队及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判断其行为与企业要求之间的拟合程度。
出现泡沫绩效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的脱节。任何管理工具和模式的导入,都必须首先适应企业的文化。然后再在融合中改进企业的文化。
绩效考核是一个不错的外来工具,当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指标与企业文化出现冲突时,对企业文化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的破坏又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牺牲的是公司的长期利益。在索尼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公司内流行这样的说法:“如果你真的有了新点子,来”,员工根本不畏惧上司的权威,上司也欣赏和信任这样的部下。然而,当索尼公司的绩效考核脱离了公司原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挑战精神时,其永续发展的动力消逝了。
绩效考核的导向性是通过绩效指标来实现的,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中的考核要素与考核内容,即确定的是绩效考核“考什么”的问题。绩效考核要保证实现战略导向,实际上就是通过绩效指标的设定来反映出导向的。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绩效指标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条件:分出评价层次,抓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
绩效考核必须要从员工的绩效特征中定性出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然后再去发现哪些指标能有效检测这些定性因素,从而确立有效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
考核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或部门)的运营情况。绩效考核一定要从企业整个运营的角度去考虑,一定要从整个企业运营的角度去评价一位员工或某个部门的作用;考核指标要重视对学习创新、企业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绩效考核是一个工具,这一工具在企业能否落地生根,得到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认可并产生其管理价值,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的战略、物质资源和人员素质是绩效考核运转的硬条件,而企业文化则是绩效考核运作的软环境。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和动力作用决定了绩效考核必须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很注重绩效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河蟹统一,阿里巴巴就是价值观和绩效注意结合的佼佼者。在外界看来,阿里巴巴似乎是一个绩效狂人,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绩效管理。但鲜为人知的是:缔造今天阿里巴巴业绩的,并不只是苛刻的绩效管理,而更多的是阿里巴巴的文化。
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等级直接挂钩,企业希望员工能够对绩效考核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绩效考核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职业发展功能被忽视了。
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相挂钩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效益,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时,可以分担部门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塑造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文化。■
原载《财经日报》2008年5月23日第26版,原文PDF链接:
http:///pdf/762/26.pdf
或网页链接:http:///showdianzi.aspx?newsid=10527
第二篇: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
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
一、绩效考核陷入一个怪圈
绩效考核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直接影响的经营管理实践。曾经有一句话“你关注什么,就考核什么”。可见,绩效考核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导向,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确陷入一个怪圈。
1、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
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想通过绩效考核工作彻底解决企业松散的现状,激发其员工赶超工作任务的激情。于是乎,作为企业领导者必然经常在各种场合,向员工灌输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集中精力修订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核的流程,聘请绩效考核专家,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然而,大部分员工确不买账,想法设法来规避领导的要求,致使绩效考核的很多制度、措施大打折扣,起不来很好的作用,于是乎,企业领导者,对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开始远离,又回到,依靠个人好恶,通过拍脑袋考核企业经营业绩。
2、人力资源部疲于应付绩效考核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承担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或者由
企业经营管理部具体负责。然而人力资源部作为一个职能管理机构,由于不能很好的进行上下级,左右级的沟通,对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统筹的安排,致使绩效考核工作很难进行有效的开展。同时,由于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经营业绩的考核,然而人力资源部又不能很好的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内容,最后只能依靠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由此便又回到本单位的主导自己考核的工作。致使人力资源部不能很好的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不能达到企业领导下达给人力资源部的要求。由此便产生了人力资源部的疲于应付。
3、员工讨厌绩效考核
谈起绩效考核,员工普遍对此讨厌,大多数员工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不会主动的报告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情况,由此各种绩效考核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前期调研工作就参杂了好多水分,致使刚开始进行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就有严重的问题。依据有问题的调研产生的绩效考核方案其科学性就难以保障。拿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去推动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又会产生严重的问题。由此,不断重复,反复更替,致使绩效考核工作缺乏严重的群众基础,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
二、绩效考核怪圈产生的原因
作为考核者的企业领导,作为组织者的人力资源部,作
为被考核者的员工不能深刻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是绩效考核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是绝不是主导员工,其主导原因应该是绩效考核的主导思想发生了问题,企业缺乏绩效考核存在和文化土壤。也就是说,绩效考核没有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进行,没有在企业文化的维护下进行。因此,要进行绩效考核,首先应该建设适应绩效考核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指导绩效考核又要服务于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要有效、有用,且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企业文化中领导者关于企业经营的理念和哲学,因此绩效考核必须以企业文化为指导,而不能以企业文化意外的绩效考核的西方理论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杜绝本本主义的现象发生。
那么企业文化又要服务于绩效考核,作何解释呢?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诞生于西方,其诞生背景跟我国的管理实践环境有严重的脱节,因此直接把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转嫁到国内,有严重的水土不服,于是造成了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部和员工的在绩效考核方面的一些怪圈,由此可见,企业要实行绩效管理,必须依靠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怪圈,服务于绩效考核,才能为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确保绩效考核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篇: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
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
随着金融危机的漫延、用电量的下滑和机组的不断上马使电厂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的竞争实力是摆在所有电厂面前的重要课题,其核心是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提高员工的执行力;绩效考核管理是有效改进绩效和形成绩效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管理者手中的缰绳和驾驭企业、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执行工具。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提升。通过绩效考核,一是可以激励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开发员工的最高智慧,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二是可以与职位升迁相挂钩,塑造全新的用人导向来决定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最终使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力等到持续增强。以下是我在工作中对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一点微薄之见。
一、绩效考核与看不见的手—“利己心”的推动作用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在“利己心”的推动下,市场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调节作用,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市场经济理论;绩效考核充分运用市场理论,通过管理者将每一项工作进行科学量化,赋以不同的薪酬分配或附加分值,甚至将其与员工的岗位升迁挂钩,使职场工作的充分市场化;管理者不再需要对工作进行分配,通过这只无形的手,将人资管理结合人性化管理,员工会自动自发地争取每一项工作,从制度上解决了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做为员工会不断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增效,企业的执行力会得到持续提高。
二、绩效考核与人资管理—“买”与“卖”的换向思考
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最低的人力成本”购买“最高的绩效”,这种说法忽略了员工的情感,劳资关系就成了“买”的关系,一边讨价还价、一边缺斤少两,员工未必热爱他的工作。企业用人需要顾及人的尊严,提供职业生活的快乐,每位员工都希望能够与公司分享工作的绩效,因为其中浸透了他们的情感。以人为本的绩效考核制度会关注员工的情感需要,会把“绩效分享”作为人资管理的主题,将工作机会用“卖”的方式进行出售:卖菜,是提供菜的营养,让员工为持续得到营养而帮公司种菜,给员工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真正实现和谐和双赢,使劳资关系从对立变为统一,组织成本和组织障碍大大降低,执行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三、绩效考核与主动竞争—赛马不相马的用人哲学
绩效考核通过市场调节作用,使企业内员工和各部门进入了有序竞争之中。面对竞争的残酷和优胜劣汰,逼迫员工主动走向赛场去适应竞争。用“赛马不相马”的哲学告诉员工,企业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使企业形成“不靠关系靠本事,不论资历看能力,不凭印象看绩效”的全新用人机制,让员工认识到相马是把命运交给别人,而赛马则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各级管理者不仅仅是员工业绩和能力的评定者,还要做业绩改善的有效推动者,让员工明白只有参与竞争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我加压学习来提高个人的执行力。
四、绩效考核与看得见的手—让投机者无机可乘
做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推行中必然会打破旧有的制度平衡体系,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员工会主动发现新制度中的漏洞并加以运用,使功利主义得以抬头。这需要管理者合理运用手中的强制权和分配权,通过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一是不断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减少投机者的可乘之机。二是运用管理武器打击投机者,为参与者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三是通过绩效考核,与落后员工一起找出其工作中的瓶颈和不足。四是让员工明白奖惩不过是强化考核功能的手段,是对员工价值的客观确认。管理者不仅仅是员工业绩和能力的评定者,还要做业绩改善的有效推动者,正确引导员工参与竞争。
五、绩效考核与企业文化--用人导向决定价值观 如何塑造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是每一个企业领导层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的本身首先是领导人哲学,由此哲学思想去决定本企业的用人,通过用人去引导下属和员工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用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绩效考核做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将绩效量化一定的分值(或绩效比)计入竞聘成绩,实现绩效考核与用人充分挂钩,员工内部产生与绩效相逢适应的共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产生绩效文化,推动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和执行力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建立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化,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在企业中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动力。若想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还必须用好两只手来做保障:一只是在“利已心”的作用下看不见的的手,一个是管理者宏观调控下看得见的手,在两只手交替作用下,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绩效考核的执行,不断地与时俱进,使企业营造出极强的执行力文化,用文化导向的作用引导员工按照绩效的轨道去实现自我价值,执行力得到不断改善,必将使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持续提高。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绩效考核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正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理论受到了我国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受到管理者的广泛推崇。笔者认为,重新认识企业文化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对企业管理者来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间较短,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企业以市场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尚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上看,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理念尚未形成;从表现形式上看,注重公关形象的运作过程、目标和结果,但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从企业文化结构上看,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对企业文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之间还缺乏全面的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不少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定上虽然认为越来越重要,但对其内涵却不十分清楚。
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同时,他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或员工行为,是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
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外显的人为事物,第二层是表层的价值观,第三层是核心的基本假设通过这个理论模型可以发现,企业文化的本质因素是存在于员工内心深处的基本假设,是基本假设决定了企业员工的行为。而目前公认的企业文化三层次中的理念层(以价值观为中心),则是企业文化本质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是要预防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弱化或消除企业运行中的障碍,减小管理中的不可预知性,也就是要最大可能地预测组织或个体行为以及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因此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影响产生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内在因素,即隐藏在个体和组织中的基本假设。
所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基本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提升和构建企业的理念体系,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全体员工相对统一的基本假设,使员工在潜意识的行为过程中体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到基本假设的转变过程意味着价值观有很高的正确性和反映客观现实,在此条件下,员工才会忘掉自己对企业价值观的争论和反对,形成假设并进入无意识状态。在企业价值观没有转化为员工基本假设时,员工的行为也许会严重偏离企业价值观。因此可以说,表述了企业的价值观并不是形成了企业文化,我们还需关注文化及文化外的众多影响因素。
二、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
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起一种无形的指导、影响作用。反过来,企业文化最终要通过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来发挥其功能,通过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从企业价值观到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基本假设的转变过程,因此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在对绩效管理运行比较好的企业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企业文化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绩效导向,二是无缝沟通。
(一)、塑造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为什么要强调绩效导向呢?一方面,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得罪人的文化沉淀,反映到企业文化力就是一种“老好人”文化:大家在做绩效考核时都不愿意做反面的评价,因此在考核时难免会造成情感上的主观评价,所作的考评必定是含糊混淆,无法对员工造成正面有效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中形成了一种“重资历、轻能力”的文化。如果他是一名老员工,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绩效不佳,那么他的上级在考评时就要费一番思量了,但通常的结果都是“他是老员工,照顾点算了”。岂不知这对高绩效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抱负的人才,肯定不愿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工作。
以上两种文化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一些经历了第一次创业规模迅速扩大后的民营企业里也不鲜见。它导致的后果就是,多数员工认为考核不公平,他们的上级并没有真正客观准确地评价他们的绩效,而是在努力寻找平衡。
因此,一个企业要是绩效管理体系得到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必须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岗位安排、工资报酬、晋升降级和解雇——看成一个组织的真正“控制手段”。因为,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将向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表明,管理层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
在这方面,联想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联想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员工“踏踏实实工作,正正当当拿钱”,反映到具体的管理措施终究是用人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一切凭业绩说话。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他们有一套规范的手段和流程。不是以某个人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人员的录用和选择,而是在对素质、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联想有一套从战略目标到组织到岗位责任的可操作化要求,针对业绩管理制定出可衡量指标和激励机制,在赛马中识别好马。每个员工进入联想的时间可能有先后,学历也会有高低,但只要有能力,创造出了显著的业绩,都可以得到重用,都能够有所发展。在联想,因为业绩突出,一年之内提升三次者有之,进入联想仅三个月,能力强得到重用者有之。在联想,你永远会是“小马拉大车”,因为一旦你长成大马,就会有更大的车让你拉,这也迫使员工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提高中去应对工作的压力和挑战。
(二)、塑造无缝沟通的文化
沟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大量的有关绩效管理的专著、文章中,作者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了沟通对绩效管理的作用,更有的人把沟通称做绩效管理的“灵魂”,可见沟通对绩效管理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为什么沟通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在设定绩效目标时,管理者需要同员工沟通一是双方就目标达成一致;绩效目标制定以后,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帮助员工实现目标的问题。绩效目标往往略高于员工的实际能力,员工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所以难免在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另外,由于市场环境的千变万化,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策略也会出现不可预料的调整,随之变化的是员工绩效目标的调整。所有的这些都需要管理者与员工一起,通过沟通帮助员工改进业绩,提升水平。这个时候,管理者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努力帮助员工排除障碍,提供帮助,与员工做好沟通,不断辅导员工改进和提高业绩。帮助员工获得完成工作所必须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使绩效目标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绩效考核结束后,管理者还需要同员工进行一次沟通,通过沟通让员工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短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克服,这样不但可以使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目的性,而且可以有效的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然而,在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却成了最薄弱、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在笔者调查的几家企业之中,有的企业仅仅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同员工做简单的沟通,有的企业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没有。沟通包括正面的沟通和负面的沟通。在员工表现优秀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强化员工的积极表现,给员工一个认可工作的机会。在员工表现不佳,没有完成工作的时候,也应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员工需要改正和调整。这个时候,管理者不能假设员工自己知道而一味姑息,一味不管不问,不管不问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了员工,于自己绩效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无益。
因此我们在此再次强调:沟通不是仅仅在开始,也不是仅仅在结束,而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始终,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这对管理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可能不太愿意做。但习惯成自然。帮助下属改进业绩应是现代管理者的一个修养,一个职业的道德,当然它更是一种责任,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所以,贵在坚持。
因此,企业要塑造一种上下级之间的无缝沟通的文化氛围。首先,企业高层领导应该身体力行,养成主动沟通的好习惯。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下级的行为和对文化的认同。在此笔者建议,一些企业的高官人员不妨学学前通用总裁韦尔奇:抽出时间到你“大厦”的建筑现场看看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们,慰问一下他们,并适时地传播你的文化,这非常有效。通用电器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明确提出“痛恨官僚主义”,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韦尔奇经常找一些中层和基层主管进行沟通,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同时,形成一种高层领导的定期借鉴制度对于无缝沟通企业文化的形成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不管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企业,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单独会见一下那些来自公司基层的员工,可以是表现突出的,也可以是问题员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使您更具亲和力,而且使组织减少官僚作风,保持沟通的顺畅,让您更多的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对一些中层或基层的管理人员来讲,要接受这种文化并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管理工作的一个部分,我认为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在培训中一方面要讲清楚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传授一些沟通方面的技巧,消除由于方式不当造成的沟通不畅。二是通过绩效管理进行强化,通过设置这方面的指标引导管理人员重视沟通,因为考核的结果是要与其自身利益挂钩的,因此效果肯定不错。
第五篇:干扰问题
干扰从频段上分,可分为上行干扰与下行干扰。上行干扰定义为干扰信号在移动网络上行频段,移动基站受外界射频干扰源或内部频率规划不合理产生的同邻频等干扰。上行干扰的后果是造成基站覆盖率的降低。物理上看,手机在无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基站能够接收较远处手机信号。当上行干扰出现时,手机信号需强于干扰信号,基站才能与手机联络,因此手机必须离基站更近。
下行干扰是指干扰源所发干扰信号在移动网络下行频段,手机接收到干扰信号,无法区分正常基站信号,使手机与基站联络中断,造成掉话或无法登记。
由于基站下行信号通常较强,对GSM来说,当某一下行频点被干扰时,手机能够选择次强频点,与其他基站联络。而CDMA本身即自扰系统,因此上行干扰的危害比下行干扰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