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海关绿化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
山海关绿化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
×弘扬古城历史文脉
×打造绿色生态古城
×——山海关区绿化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区的绿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区园林工人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巨大的进步,对于改善我区的生态环境,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提
升城市形象,提高我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初步形成了本区历史文化、园林生态景观相协调,园林绿地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具有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园林绿化体系。
×
一、近年山海关区园林绿化建设情况
×我区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园林绿化工作,特别是自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绿化建设力度磕甓纪度氪罅康娜肆ξ锪Ω懵袒ㄉ瑁欢咸岣呶仪穆袒荡魏退剑沟梦仪袒ㄉ杩斐档馈
×、园林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各项绿化指标明显提高
×在年底我区园林绿地面积只有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只有,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随着市区政府对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近十年来,我区园林绿地面积发平均第年速度增加,尤其是年至年,是我市的绿化美化年实现城市面貌大变化和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两大重要任务期间,平均园林绿地增幅更是达到了的历史最高值。年我区又以古城保护开发为契机,先后启动了南海西路、莲花湖路、关城东路、莲花湖公园二期等工程,再次掀起了我区绿化建设的高潮。截止到年底,我区建设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公顷,公共绿地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预计(年),绿化覆盖率预计(年底,绿地率(年)城区内现有公园一个,各种游园块,街头绿地处,防护绿地块,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表一
×年度
×建城区园林绿地(公顷)
×建城区公共绿地(公顷)
×绿化覆盖率
×()
×人均公共绿地()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一绿化项目投资规模大。近年来,总投资超万元的大型项目项,其中万元以上项,分别是瑞莲阁公园、莲花湖公园二期扩工程。()绿化精品和亮点多。年建设一关游园、老龙头绿地、年建设的石河桥头绿地等精品绿化工程均得到专家和群众们的好评,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施工质量高。在绿化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绿化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其中一关游园续建获得省级样板绿地,获得市级优质工程绿化项目项。
附表二
×
×年度
×完成投资额(万元)
×
×主要工程项目
×
×完成植树(株)
×
×新增绿地()
×年
×
南园路、关城西路绿地;南门广场改造;莲花湖公园续建
×
×
×年
×
制作五色草造型关城南路西段、中段绿岛绿化
×
×
×年
×
新建铁门关绿地、老龙头停车场绿地、烈士陵园绿地、关城南、西、东路两侧绿地
×
×
×年
×
角楼湾绿地、魁星楼绿地、南园游园、山桥游园
×
×
×年
×
重点工程一关绿地续建、南海西路街头绿地、重点工程老龙头北门绿地
×
×
×年
×
南海西路、关城西路、关城南路绿岛的改造和提高,对绿地内亭、廊进行维修和油漆粉刷
×
×
×年
×
完成龙源大道、南中四周、南海西路等片林建设,修建了一关广场和瑞莲阁公园
×
×
第二篇: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交通污染,改善道路环境。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橱窗,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人文、风格和品位。国内外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道路绿化的建设。自从合肥市启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以来,包河区凝聚了太多的关注,不用质疑,包河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将引领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崛起。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包河区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河区的未来发展不能忽视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
通过现场踏查,观察记录包河区52条城市道路的道路断面形式、各种绿地内的绿化树种、绿化配置模式等内容,其中调研的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以生态学理论、美学理论、色彩理论和环境认知理论为指导,对记录的数据整理,分析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的优点和不足。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一系列发展对策,然后将总结的理论反馈到相关的案例中,验证改进措施的可行性。
在所调查的52条城市道路中,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两带式有23条,二板三带式有3条,三板四带式有12条,四板五带式有10条,特殊板式有4条。
行道树绿带应用的植物共有23种,行道树乔木树种较单一,老城区的行道树绿带采用树池式和绿带式两种形式,新城区主要采用树池式。机非分隔带上的植物共有40种,配置模式比较丰富,老城区多采用乔木、绿篱和地被的配置模式,新区增加了灌木层。中央绿化带上运用的植物有32种,采用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路侧绿带的植物有64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模式多样。交通岛绿地上的植物共有38种。
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被破坏较严重,垂直绿化有待加强,地域文化性体现不够,人性化意识淡薄,养护管理力度不够等。总结得出构建廊道网络,编制系统规划,挖掘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等发展对策。依据发展对策,对包河区的望湖西路、祁门路、重庆路、南把河路和立体交叉绿地尝试提升设计。
关键词:道路绿化,绿化植物,植物配置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城乡面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危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己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护城市环境,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把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之地。不少城市相应的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如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建设各种公共绿地和拓宽城市主要道路的绿线等。由“点”“线”“面”不同形式组成的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骼,宽阔的道路绿化带起连接作用,将城市中点状、面状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网络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影响很大。另外,道路绿化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城市的道路景观来了解和感知这个城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拓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城市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见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同时道路空间中的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己成为城市生活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日益突出,其中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对改善道路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包河区是安徽第一城区,合肥市启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举措给包河区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河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创建生态包河的大背景下,研究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特征,分析现状道路绿化建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探讨包河区道路绿化改进的措施。本文的研究遵循从现实中提炼、总结和归纳,最后又将总结的成果应用到现实建设中去的研究模式。1.2研究目的
近年来,在合肥市“大建设”的背景下,合肥市包河区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绿地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如何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在于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二是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未来的发展和改进的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加强人们对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其次,为合肥构建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和相关的数据资料;最后,希望能为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方法和措施,有利于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朝着更加正确和合理的方向发展。1.3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从而构建论文的技术路线。本章是整个论文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内涵、功能和内容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国内外道路绿化发展过程、现状以及研究成果。接下来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需考虑的一些原则进行研究总结,然后对美学理论、色彩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环境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并以这些理论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是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对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现状中包河区主要道路断面形式、主要道路绿化树种和主要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探讨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为包河区道路绿化不断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针对包河区道路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并依据相关的理论和改进措施,对包河区部分道路绿化进行案例分析,给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第四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1.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理论归纳
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和对象,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关于城市道路绿化的书籍、期刊、杂志以及优秀硕士论文等。尽可能获取本研究相关的园林、道路、城市、生态和环境等多方面文献,从而给予本论文理论支撑。(2)实地调查研究
有目的和针对性地选取合肥市包河区多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道路绿化的形式、植物配置模式、道路绿化中使用的乔灌草的品种以及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3)理论推演
通过对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出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和设计原则,总结出今后改造提升的措施建议。(4)践结合
将理论推演得出的改造提升的措施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城市道路分类
按照相关的规范,大城市将道路分成四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快速路
快速路是为城市中大量的、长距离的快速交通服务,是联系对外公路、城市各分区之间、主要的近郊区的道路,在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中央绿化带,不设置非机动车道。(2)主干路
在道路系统中起到骨架的作用,联系着城市中主要的交通要道和周围的郊区公路,它串联着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主干路上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3)次干路
是城市组团内部的主要道路,是主干路的辅助交通线路,用以连接主干路与支路,行车速度较低,其横断面形式和路幅宽度样式多变。(4)支路
是为解决日常交通,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满足局部地域交通要求,以生活性功能为主,路幅宽度和横断面变化较多。
2.1.2道路横断面形式(1)一板两带式
是指由一条车行道和其两侧的行道树绿带组成的断面形式,没有机非分隔带和中央绿化带,车流量较小、路幅不宽的道路多采用这种形式,多运用于老城区。由于车流方向不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不利于组织交通,有些道路常采用隔离铁栅栏等替代分车绿带。
(2)两板三带式
设有中央绿化带的道路,车行道被中央绿化带分成两块路面,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开,加上人行道上的行道树绿带,共有3条绿化带,常适用于非机动车车流量少、机动车车流量多,以及夜间交通量比较大的道路。
(3)三板四带式
即设有两条机非分隔带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的形式,机动车道在中间,非机动车道设置在机动车道的两侧,两条行道树绿带和两条机非分隔带共形成4条绿化带,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都较大,且道路路幅较宽的城市道路多采用这种形式。具有较高的交通效率和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4)四板五带式
指1条中央绿化带和2条机非分隔带将车行道分成2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两侧的人行道上设有行道树绿带,因此总共5条绿带和4条车行道,车辆量大、道路路幅宽和道路等级要求高的城市道路多采用这种断面形式。这种道路形式具备很高的交通效率和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常被塑造成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打造成城市的景观大道。
2.1.3城市道路绿化的定义
城市道路绿化最早是指栽植于道路两旁、具有一定间隔的树木[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的定义也变的丰富,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应用乔木、灌木、花卉、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等园林植物材料,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和手段进行栽植,来改善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
道路绿化的配置形式主要有规则式、自然式、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等方式,配置方法也越来越丰富。道路横断面己渐渐区分清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道路路侧绿带的细化。在植物树种的应用上,乔木、灌木、绿篱植物和地被植物形成的复合层次结构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城市道路绿化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最大的发挥道路绿化所促使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2.1.4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1997年10月8日颁布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作出如下阐述: 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道路绿带分为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1)分车绿带: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通常也称为中央绿化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其中用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为机非分隔带。
(2)行道树绿带:设置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化带。(3)路侧绿带:在道路的侧方,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4)交通岛绿地: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5)广场、停车场绿地:指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本文主要研究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广场、停车场绿地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
2.1.5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1)保障交通
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对车流、人流的集散有重要的作用。道路沿线单调的景观容易使长时间驾驶的司机产生视觉疲劳。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形态及肌理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运用园林植物进行绿化配置,能够有效缓解司机驾驶的疲劳,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的建设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车辆的增加也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噪声污染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道路绿化中的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尘埃,降低噪声的危害,还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
(3)美化城市
城市形象的建设离不开道路绿化的建设,道路绿化是一种线性景观,它将城市中的“点”、“面“形式的城市绿地串连成完整的城市景观。通过不同园林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将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及形态美与立体的建筑物相结合,美化道路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美。同时,道路绿化还可以将影响市容和街道景观的构筑物或建筑物进行遮挡。
(4)传承历史文化功能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的生态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够发挥它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可以对该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因此,要深入研究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柔到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使道路绿化在展现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向市民展示历史文化,从而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5)其他功能
路侧绿带、街旁游园、林荫路等可以弥补城市公共绿地的不足,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绿化带还为城市道路的市政管网和远期道路的拓宽提供了备用场地。城市道路绿化还有战略防御的功能,比如战争时道路绿化能起到防空和掩护的作用。另外,道路绿地能够作为地震时的临时避震场所。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现状
公元前10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的街道上己种植了行道树,据记载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这条街道是联系印度的加尔各答至阿富汗之间的干道。在路中央与左右,种植三行树木。
在欧洲,栽植行道树的历史很悠久,据相关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7世纪罗马城的主要街道上己经栽植行道树,法国在1552年颁布法令号召国人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上种植行道树。近代是17世纪法国园林设计大师勒·诺特规划设计的凡尔赛宫花园,他将绿色要素引入城市街道,把直线性的“轴线”运用到巴黎城市中心地区的街道改造中,使街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25年英国伦敦建设了一条约1公里长,种有4-6行械叶悬铃木的公用散步道兼车道,这条道路开创了林荫道的新概念。1647年,在德国柏林规划了菩提树林荫大道。法国巴黎1958年建造了世界闻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它的接近自然和优雅,使它成为近代园林大道的经典杰作,对欧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苏联,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街道绿化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修建了小游园和林荫道,数量多且质量高,是城市中一件件园林艺术作品。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居民所占广场的面积、道路长度、各种宽度的道路上绿地比重等,保证了道路绿化功能的发挥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作了长期实践的研究。如,K.F.Akbar等学者对英国北部路域植被景观的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道路绿化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美国BrownD.G教授等人主要研究道路绿化的宽度、长度及位置等方面对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影响,Morberg等人研究分析了道路绿化如何维持生物多样性。因此,国外道路绿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环境景观等方面。
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城市道路绿化注重自然的整体美,以简洁实用、展现城市特色为原则,构建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绿色空间,更好的发挥组织交通、卫生防护、点缀街景和美化市容等功能。
2.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行道树的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有关于各个朝代在街道或驰道两旁栽植树木的记载。据《周礼》记载,公元前_5世纪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种有许多行树,来往的客商可以在树阴下休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修驰道,种青松;西汉长安城内街道两侧都有成行的槐树;唐玄宗订有路树制度和种植果树的记载,南方的行道树采用木棉;清朝中叶以后,欧美入侵中国,沿海城市新建的街道引种刺槐、悬铃木、意大利黑杨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绿化祖国和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道路绿化、行道树的普及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建成,形成了路成树成的局面;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道路绿化的功能伴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日渐丰富,绿化树种也由原来单一的乔木列植变为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模式。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私家汽车的日益增多,由道路和车辆产生的道路污染有增无减,如何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己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议题。
目前国内己在道路绿化植物的降温、增湿、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抗污滞尘和减弱噪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植物群落和绿地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的研究是一个热门内容。
2.2.3国内外研究成果
回顾任何一种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我们发现每一种演变模式都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式相适应,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如此。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引起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而使城市建设面貌发生变化,也促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不断的向前推进。
国外对城市道路绿化的研究主要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文中指出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如果主要道路缺乏个性,或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因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该具有可识别性。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是以分析人们在道路绿化景观中的体验活动为主,从而指出道路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英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卢斯基的《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详细介绍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硬质景观、道路软质景观等内容。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编著的《街道美学》,采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背景”与“图形”的概念阐述道路构成和高宽比的美学原则,强调道路绿化必须和街道上的其它元素相协调。日本土木学会的《道路景观设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中各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
国内对于城市道路绿化的研究有陈相强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树种选择、树种配置、栽植施工、抚育管理等。熊广忠编著的《城市道路美学》,通过分析人们对城市美的体验和现代道路交通对城市美形成的重要性,总结得出城市道路美学的基本原理。胡长龙编著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和胡先祥编著的《景观规划设计》指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毛子强等编著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在不同的道路绿化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许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从不同角度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理论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人性化”、“生态设计”及“文化传承”等指导思想贯穿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始末,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指导理论越来越突出体现对“人”的关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城市生态平衡的营建等方面,从而使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3.1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态特征和差异显著的生态习性,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在道路绿化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本文将城市道路绿地中运用的园林植物分成:乔木、灌木植物、绿篱植物、草坪地被植物和竹类5个类别。这里分别对以上5类植物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从而给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1)乔木的选择
①行道树要求生长较快,主干通直,分枝点高,冠大荫浓,耐修剪。②树冠匀称整齐,形态优美,季相丰富,观赏价值高,便于管理。
③有较强的适应性,寿命长,病虫害较少,具有抗烟尘、耐污染的能力。④繁殖性强,移栽后成活率高,能较快恢复生长。⑤植株无毒,干净清洁,无不良气味,无刺或少刺。⑥有丰富广泛的种苗来源,适宜大树移植。(2)灌木植物的选择
灌木植物主要运用于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内,可运用的灌木品种丰富,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内栽植的灌木选择时应防止过多细长萌桑或枝条过长,以免妨碍交通安全。
②枝繁叶茂、株型优美、花期长、花朵多而明显。
③繁殖容易、生长健壮、耐修剪、易于管理、抗性强。
④植株无刺、无毒和无不良性气味。
⑤尽可能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品种。(3)绿篱植物的选择
①应选用具有较强的耐修剪能力、愈伤能力和萌芽力、病虫害较少的植物品种。
②叶片较小但叶片多且密,花朵小但多而显,果实小但颜色亮丽而繁硕。
③便于移植,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④植株下枝密实,自茎部开始生长。(4)草坪地被植物的选择
①植株低矮,丛生,成葡旬型,能够紧密地覆盖地表,整齐美观。
②植株叶片细且柔软,富有弹性,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绿色状态。
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能够耐干旱,耐践踏和耐修剪。
④植株低矮、繁殖力强,再生性萌桑性强,覆盖率高、管理粗放。
⑤露地花卉的选用以宿根花卉为主,在重要位置适当点缀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与乔,灌、草合理搭配。(5)竹类的选择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竹类植物主要运用于较宽的路侧绿带内,多选用在本地生长良好的品种,繁殖力强,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3.2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功能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功能是组织交通,保证交通安全。道路绿化应与道路性质相适应,不同性质的道路,道路绿化设计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快速路和主干道,机动车的车速快,流量大,道路绿化的尺度可以相应的大一些;次干道和支路车速较J漫,在道路绿化设计时应从静态观赏的角度出发,注重植物的花、叶、果的季相变化、植物的形态、质感、高低及所形成的轮廓线等。因此,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首先要对道路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其性质定位,使营造出的道路绿化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要求。另外,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2)生态原则
道路绿化带的立地条件比较特殊,经常会受到地下管线和地上架空线的限制,甚至会遭受人踩车压的破坏,因此,需要根据道路绿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另外,由于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配置各种园林植物时,要以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为依据,使植物与植物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营造出具有最佳生态效益的道路绿化。(3)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保证交通安全,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需求。由于人们的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的不同,形成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也就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动态过程中欣赏道路绿化景观。对于某一条道路的绿化建设不可能同时满足各种出行人群的需求,所以应依据道路的性质以满足某一类出行人群为主。如步行街主要以步行者居多,绿化设计时应注重考虑步行者的视觉特点。以人为本的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达到车行其中具有安全感和动态美感,而且可以使人行其中能体验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享受到植物绿化带来的优美和舒适,因此,在分车带的绿化设计时,应以行人速度和车速为依据对一个标准段的长度和尺度进行把握。(4)艺术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立地环境之间的生态适应性,还应通过艺术法则和艺术构图原理展现出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意境美。道路绿化为人们展示的是动态景观,要求简洁明快、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使人产生一种“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良好意境。(5)协调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绿化带内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主要指植物间的形状、色彩、高低、质地以及物种间生态位的协调。其次是指园林植物与立地环境之间的协调,主要有园林植物与地下市政管线、地上架空线之间的协调,道路设施中存在各种市政管道设施,有电信、电力、给排水、燃气等,设计时要处理好它们与道路绿化的关系,创造和谐的道路绿化景观。
(6)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体现城市自身独特的形象。独特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所具有的特点,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是也应从城市整体的高度出发,形成统一的基调,在统一中寻求差异,达到统一而又不失变化的道路绿化景观。
其次,从每一条道路出发,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道路绿化设计时,每一条道路有统一的风格,还应考虑周边的环境,如自然山体、水体、公园、建筑等,使道路绿化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适应,与周边环境形成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孤零零的道路绿化,与环境格格不入。
(7)传承与创新历史文脉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时代特征,城市中有很多能够展现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场所,这些场所通过一些元素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起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城市道路绿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于历史文化,我们既不能生搬硬抄,也不能不进行传承和发扬,而是应该将历史文化中的形式、风格、内容等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法融合到现代化的道路绿化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风貌。
2.3.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
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以下_5种形式:(1)梯级递进式
此种道路绿化模式主要应用于道路路侧绿带,以绿篱或草本地被形成前景,以花灌木形成中景,以大乔木形成背景,郁闭度高,层次丰富。(2)斑块复合式
此种配置模式也多应用于较宽的道路路侧绿带,以大乔木形成背景,以花灌木在乔木前形成一个个群落斑块组合,斑块与斑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整体结构疏密有致、层次明显。(3)疏朗开敞式 以几列稀疏的乔木形成上层或背景,以球状灌木的组合作为下层或前景,此种配置模式通透开敞,可应用于道路宽度较小的情况下。
(4)模纹花境式
以大乔木作为背景,以绿篱植物密植形成前景,绿篱植物密植的形式可以变化、自由,可以是笔直的直线型,也可以是优美的曲线型。此种配置模式空间开敞,景观效果较好,在道路路侧绿带和机非分隔带中都常运用这种模式。
(5)独立行道树式
只有一排行道树,没有其他植物,此种模式多见于行道树绿带中。2.3.4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的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
(1)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即人行道绿化带,是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带状绿化景观,以种植行道树为主。行道树绿带设计应考虑行道树绿带的宽度、道路的走向、种植形式、树种的选择、苗木标准、分枝点高度、栽植位置、行道树的株距等。
行道树树种的选择要适应立地环境、易于栽植成活,耐修剪,病虫害少,生长速度适中,寿命长的树种。行道树的选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培育和引种一些优良品种,丰富行道树绿带景观。
行道树绿带有两种形式,树池式和树带式。应根据道路性质、道路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等来决定选用哪种形式。树池式多应用于交通量大、人行道窄的道路上,在树池内一般采用透气透水的路面材料铺装,或在树池内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树带式以种植乔木为主,增加了多种花灌木、绿篱和草坪地被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采用树带式,因为树带式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污染对行人的影响,提高交通效率,还能增加到了绿地率,增大绿量,丰富道路景观。(2)机非分隔带
机非分隔带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可绿化的分隔带。机非分隔带的宽度因路而异,没有固定的尺寸,其宽度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也没有具体规定,但是为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其宽度一般在1.58m之间,宽度在1.5m以下时,可种植草坪及低矮灌木,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时,可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增强绿化生态效果。加宽分车绿化带的宽度可以使道路分隔更加明确,丰富街道绿色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绿带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同时,为今后道路拓宽留有余地。(3)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分隔交通,有效遮挡夜间车辆的眩光,常采用复层混交式的配置方式。为了达到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眩光的目的,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Sm的范围内,应种植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如绿篱、整形灌木球、常绿灌木等,且株距应小于冠幅的5倍。
种植的方式主要有绿篱式、整形式和图案式。绿篱式是指在中央绿化带内密植低矮灌木,经过长期的整形修剪,使其始终保持一定形状和高度,常采用不同种类的绿篱交替片植或将绿篱修剪成高低错落的形状。这种形式常在绿化带内满铺绿篱,行人很难穿行,杂草较少,比较容易管理。整形式是指将植物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一种规整的美感,但长距离的使用会使人视觉疲劳,给人单调贫乏之感。在具体的设计中,常采用增加树木种类、改变树木高度和株距等方法来弥补这种不足;图案式是指将将植物修剪整形成几何图案,美观整齐,向人们展示了人工美,不足之处是需要经常修剪,后期养护管理成本较高。(4)路侧绿化带 位于道路侧方,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路侧绿带的设计应考虑沿路的用地性质或与沿路建筑物的关系,如有些建筑物需要路侧绿化来衬托,有些建筑物则需要路侧绿化来防护。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兼顾考虑周边环境和沿街建筑,在整体上保持绿化带的完整、连续和统一。路侧绿带可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具有遮蔽装饰作用,对一些挡土墙、排水明沟等进行遮蔽美化装饰。在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在路侧绿带内设置游步道,为行人提供游憩的场所。2.4相关理论研究 2.4.1美学理论
道路绿化带的服务最终对象是人,人们对景观往往简化到美的情感体验。所谓的美,是指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人们感官对事物的心理反应,即产生满足、快乐、愉快的心情。
各门类“艺术”的共同标准即是“美学”。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课程,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其追求的境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美感是进一步升华艺术。
景观要素感受也随着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小规模的图像因为短暂因而易于被忽视。因此,随着速度的增大景观元素的尺度也需增大。这使得人们对景观美感规模变大,需要从整体来了解美的含义.主要美学特征:(1)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美与具体的事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一个概念,从许多事情中抽象出来而形成的共同内涵。美丽只能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事物的存在,只有具体的东西才能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美只能从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脱离了事物美也无从说起。(2)美的可感染性;美总是能引起一些反应,并通过一部分的人群感染另一部分人群的反应,该反应有:快乐、幸福、快乐、兴奋、高兴、满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转移。(3)美的社会性
美是由人类在众多事物中所发现的,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人不是单独的生活在社会中,而是属于社会群体的,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人类发现的美往往被赋予了社会意识性。美对于人类而言,应该是有利的、有用的,而无害的、无防的。人类发现的美都被人类赋予了自身意识,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思想的升华而形成的。
人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下观赏绿化景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通过大规模的环境感受沿途景观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感知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显示整体形状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时空上应给人以轻松、舒畅、愉悦的感受。在正确的位置通过适当的形式(如雕塑等)表现出道路区域文化,通过文化景观元素的塑造,充分展示其文化美。
2.4.2生态学理论
现代社会,倡导城市环境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生态建设己经成为城市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对象。从现今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生态学理论是未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违反这一基本原则,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成为问题,使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失去意义。
景观生态学是由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稳定性。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余其他种群之间功能关系与作用被称为生态位。生态位又被称作小生境,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来的对周围环境的综合适应性。
道路的建设阻断了路旁两边的生态联系,打扰了在自然环境中正常生活的植被、动物等自然界生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人类和自然界各种生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噪声、空气污染、道路路面的热反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导致了城市道路绿化带中植物的立地条件比一般的植物生长环境条件更为恶劣。通过道路绿化的生态工程建设,具体考虑同一生物种群的空间长度(通常为5OOm),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替换,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有害因素的入侵所带来的危害,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采用乔、灌、草以及藤本植物等构成的复合结构层的配置模式,注重种群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充分利用不同园林植物品种的生态位的差异,高效利用有限的道路绿地,增加绿量,提高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使城市道路绿化保持景观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3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3.1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侧犬调查与研究 3.1.1合肥市包河区概况(1)区域概况
包河区位居合肥中心城区,处于合肥东南迎风口,通长江,襟五河(包河、南把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濒巢湖,辖7街、2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70平方公里,人口122万,是合肥市面积和人口第一大区,也是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强区”。区域内科教文化资源富集,汇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安徽大剧院、中国包公园、卫立煌故居等一批文体机构和名胜古迹。包河区是安徽省唯一具备高铁、地铁、高速、高架、机场、码头“六位一体”综合交通优势的“门户城区”。未来合肥大步向南趋向巢湖发展,包河区必将处于前沿阵地、核心区域。(2)自然条件
包河区位于城市上风口,区内五条河流川流其间,区南紧临巢湖,湖光秀色似仙境,碧水蓝天最怡人。包河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冬寒夏热,年平均气温为15.7度,春秋温和,雨量适中,降雨量将近1000毫米。春季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使天气复杂多变,夏季天气炎热,季节最长,降水多,雨量大多集中在5-6月份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以晴天天气居多,气温下降快,冬季气温较低,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3)环境质量
近几年合肥市空气中SO:含量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中NO:含量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中PM 10含量超过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二级标准的要求。合肥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的扬尘、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扬尘、秋收获季节农民焚烧秸秆以及汽车尾气的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3.1.2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确定为:包河区建成区(包括老城区、包河工业园、滨湖新区)范围内的52条主要道路的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内植物树种、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内容。(3)调查方法
在合肥市包河区范围内,针对主要道路采用实地调查法,现场踏查拍照,记录道路断面形式、各类绿地内植物品种、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内容,然后经过处理加工形成文字较准确真实的反映合肥市包河区的道路绿化现状。
3.1.3包河区道路断面形式调查与研究 共调查包河区范围内52条主要道路,85条路段,其中一板二带式道路有23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44.23%,二板三带式有3条,占调查总数的5.77%,三板四带式有12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23.08%,四板五带式有10条,占调查总数的19.23%,特殊板式有4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7.69%。
包河区的老城区建设历史悠久,道路的修建年代也较为久远,所呈现的断面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数为一板二带式。一板二带式的断面在当时修建的时候主要是因为节约用地、通行方便和管理方便,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如今的交通需求,往往会带来出行不便,交通拥堵。包河区在新区道路绿化上花了很多心思,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的道路板式复杂多样,有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和含有公交专用车道的特殊板式,如徽州大道在滨湖新区的路段设置有为公交车通行方便的专用车道,用绿化隔离带将公交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开。滨湖新区的大多数道路都具有中分带和路侧分带,有利于丰富道路景观。3.1.4包河区道路绿化树种调查与研究
在调查踏勘中,为了方便记录和统计,本文将植物分成乔木、灌木、绿篱植物、草坪地被和竹类5个类型。乔木指具有独立的主干,胸径大于4cm的树种(包括棕搁类植物)。灌木包括高度高于1.5m的灌木植物、胸径小于4 cm的小乔木和被修剪成球形、柱形或其他造型的灌木植物}。绿篱植物指道路绿化中起隔离屏障作用满栽密植的低矮小灌木,主要为木本植物。草坪植物是指由人工建植或人工养护管理,能够覆盖地表起到绿化美化作用的植物;地被植物指多年生草本及自播能力极强的或人们常用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堰伏或半蔓性的灌木及藤本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观赏价值。竹类植物是指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再生性很强,是重要的园林造景材料,经常被应用到道路绿化中。(3)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布设在道路中央,用于分隔不同方向的机动车道。包河区的道路中具有中央绿化带的不多,有16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30.77%。在调查中发现,宽度较窄的中央绿化带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较宽的中央绿化带多运用自然式配置模式。中央绿化带上的绿化植物总共有32种,其中乔木有10种,灌木有9种,绿篱植物有14种,草坪地被植物有2种,灌木和绿篱植物有3种重复。乔木层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值为4: 6,灌木层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值为4:5。乔木层中香樟和黄山栗树应用的较多,灌木层中桂花、红叶李和红花疆木球((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的出现次数较多,地被植物的出现总数只有4次。各种植物的应用见表。(4)路侧绿带
道路的路侧绿带是指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在老城区的建设中,可能由于没有预测到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只注重行道树、机非分隔带的种植,而没有重视路侧绿带的建设。导致老城区的大多数道路没有路侧绿带,人行道的边缘即是临街的建筑。在包河区的老城区中,只有芜湖路、宿松路的一些路段具有一定的路侧绿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因此道路绿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滨湖新区的建设中,给道路绿化预留了足够的场地。在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的大多数道路都具有路侧绿带。
包河区总共有29条道路具有路侧绿带,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55.77%。路侧绿带上的绿化植物共有64种,其中乔木有21种,灌木有24种,绿篱植物有21种,草坪地被植物有5种,乔木层和灌木层有2种植物重复,灌木层和绿篱层有_5种植物重复。乔木层植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8: 13,灌木层植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1: 1。在路侧绿带中,乔木层植物种类丰富,以香樟出现最多,其次是雪松和美洲黑杨,其他树种应用的较少,还可以增加无患子、棒树等。(5)交通易绿地 交通岛绿地指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在所调查的道路中有中心岛绿地的是北京路和大连路的交口,有导向岛绿地的是桐城路、林芝路、中山路、洞庭湖路、长沙路和烟墩路,有立体交叉绿岛的是金寨路与南一环立交、南二环与徽州大道立交。
①中心岛绿地是指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包河区的道路中只有北京路和大连路的交口设置有中心岛绿地。此中心岛上的乔木有1种,没有运用灌木,绿篱植物有1种,草坪地被植物有3种,整体风格简洁大气。
②导向岛绿地是指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在调查的道路中有6条道路具有导向岛绿地。导向岛中乔木树种共有3种,灌木树种共有13种,绿篱植物共有6种,草坪地被植物共有1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导向岛上乔木的应用较少,且应用的乔木的分枝点较高,灌木种类较多,由于灌木分枝点低,因此不宜采用群植,采用球类植物搭配花灌木种植,绿篱植物运用较多,高度一般在60 cm以下,草坪地被只出现了细叶麦冬,在导向岛绿地里可适当增加草本花卉的运用,使导向岛景观更加丰富。包河区导向岛绿地的植物配置满足交通安全功能的需求。
③立体交叉绿岛是指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本文主要调查了包河区的2个立体交叉绿地,分别为:金寨路和南一环立交、南二环和徽州大道立交。在这两个立体交叉绿地中,运用的乔木有4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1:3;灌木有6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5:1,绿篱植物有6种,都为常绿植物,草坪地被植物有2种。由此可见,立体交叉绿地中多采用常绿植物,植物种类较单一,缺少藤本植物的运用,垂直空间未得到利用,层次不明显,景观效果不丰富。3.2包河区道路绿化系统分析 3.2.1绿化植物配置观赏性分析
现代化的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需要具备观赏性。所以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应依据园林植物的特性,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丰富多变的群落空间,形成富有美感、具有生态效益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1)植物时序景观
道路植物配置是城市道路绿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给道路带来了生命气息。园林植物随四季表现出不同的季相变化,是植物景观最为生动、直观的变化。春天开花的植物最多,再加上新叶、新芽开始萌发,向人们展现了百花齐放、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景观;夏季也有很多的开花植物,但林草繁盛、绿荫浓密才是夏季最特别之处;秋季开花的植物比较少,但却有香飘十里的桂花和硕果累累,品种丰富的秋果和颜色鲜艳的秋叶增添了秋景的魅力;冬则梅花破玉,又是另一番景致。因此,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可以营造随时间更迭而不断变化的丰富多彩的道路绿化景观。
在合肥市包河区调查的82种植物中,常绿植物有39种,占47.56%,落叶植物有43种,占52.44%。表4-8中是常绿植物或叶色终年不变的植物,在冬季,它们能够给道路景观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据表4-9可知,道路绿化中乔木层植物主要以春季观花、秋季观叶为主,其中春季观花植物有4种,观叶植物1种;夏季观花植物有_5种;秋季观花植物有1种,观果植物8种,观叶植物有7种;冬季观果植物有1种,观叶植物3种,这些植物随着季节的更迭表现不同的景观,不论是落叶植物、常色叶植物,还是常绿植物,都为道路绿化景观增添了一份力量。
(2)植物空间景观
①水平结构在道路绿化的水平构图上,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宽度、绿化带的宽度等要求采取相应的构图方法。在水平结构上,要统一中求变化,有节奏,有韵律,并且使道路绿化的节奏、配置、色彩变化与道路的整体空间相协调。如在行道树绿带中可以形成连续的韵律,在机非分隔带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交替种植,形成交替的韵律,以及道路绿化林冠线高低错落的起伏韵律。在较宽的绿化带上,可以采用疏密有致的配置方式,在满足植物的空间生态位的要求,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创建功能完善、景观优美、植物多样的道路绿化景观。
②垂直结构植物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类型植物在各个层次上占有一定空间,在群落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成层现象[[55]。在道路绿化的垂直结构上,利用乔、灌、草合理配植形成多层次的、参差错落的、稳定的群落系统。增加藤本植物的运用,如爬山虎、常春藤、五叶地锦等,使立交系统充分得到绿化。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垂直构图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①乔木+灌木;②乔木+草坪地被;③乔木+绿篱;④乔木+绿篱+地被;⑤乔木+灌木+绿篱;⑥乔木+灌木+绿篱+地被;⑦乔木+灌木+地被;⑧灌木+绿篱+地被;⑨灌木+绿篱;⑩绿篱+地被。其中,以乔木+灌木+绿篱+地被的复层结构运用的次数最多,大部分道路的道路绿地缺少草坪地被植物,导致有些路段出现黄土裸露的现象,且包河区道路绿地中应用的草坪地被植物种类少,主要为麦冬、葱兰、红花醉浆草和白花三叶草。3.2.2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优点
(1)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包河区道路绿化发展较快,道路绿化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植物配置上,以营建多层次、多结构稳定的群落系统为主,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另外,有些道路尝试结合绿化构建一些新的道路模式,如紫云路(天山路一庐州大道)路段(见图4-27)和云谷路(徽州大道一广西路)路段(见图4-28)人行道布置在绿线里,这样可以减少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还可以为行人提供良好舒适的步行环境;徽州大道上设置了公交车专用车道,通过绿化制寄公交车专用车道和机动车道分隔开,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体系的效率,倡导了和谐的交通环境。
(2)包河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在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强调了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在道路绿化中的作用,在植物配置卜也以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式植物群落为主,注重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
3.2.3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不足
(1)道路绿化破坏严重 在调查的过程中,老城区的道路绿化被破坏的较为严重,有些路段的植物生长状况较差,特别是绿篱植物,植物稀疏,土壤贫瘩,遭人为践踏和破坏,严重的导致绿化带断开,黄土裸露,生态效益明显降低。图4-31是徽州大道在老城区的一段机非分隔带,绿化带内还留下了行人和自行车的痕迹,景观效果差,生效效益低。图4-32是天津路的路侧绿带,麦冬被黄土和垃圾覆盖,紫叶小聚生长状况较差,生态效益低,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绿化带内的绿篱植物将被侵蚀。
(2)垂直绿化有待加强
在立体交叉绿地中,应用的植物品种单一,缺少藤本植物的运用,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垂直绿化不仅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且还能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和不同的绿化风格,对沿街建筑、围栏、立交桥等进行垂直绿化,可使道路景观更加层次丰富,生机盎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合肥市包河区的垂直绿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本上每个立交桥下都有绿化用地,但是在立交桥的立面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用常春藤、爬山虎或五叶地锦等绿化柱墩,可以增大立交桥的绿化量,更充分的发挥生态功能。除此之外,人行天桥、路灯柱、公交站台和高架桥的两侧挡板处都可以进行垂直绿化,既能美化环境,又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立体交叉绿地植物的配置模式都相似,应用的植物品种也差不多,使立体交叉绿地的绿化相似度越来越高,道路绿化没有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3)地域文化体现不够 从包河区的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中发现,道路绿化只是因为绿化而绿化,缺少文化内涵,只有少数道路的街头绿地或路侧绿带内有文化元素的出现,芜湖路和桐城路的交口的街头绿地内设置有雕塑小品,这既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见图5-4)。除了乡土树种的运用外,道路绿化中很少有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
(4)养护管理力度不够
道路绿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从初期调研、设计、施工到后期养护管理,每一个环境都应得到重视。道路绿化带的立地环境比较特殊,植物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后期的养护管理更加重要。对于遭破坏的植物需要及时进行补植,按时对绿化带内的植物修剪、施肥和浇水。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包河区的部分道路绿化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但是并未得到及时的处理,一些道路上绿化带内土壤贫瘩、干燥、板结,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5)人性化意识淡薄
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为车辆提供了快速舒适的环境,却往往忽视了行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包河区道路绿化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道路具有街头绿地,缺少行人能够休憩、交流的空间。
3.3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发展对策
人类社会发展迅速,植几片草皮、栽几排树己不能满足人们对绿化美化生活环境的要求,而必须是“健康”和“可持续”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时间延续性的和谐”“有效应急避难”的目的。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关键是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因此,新世纪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新意识、新方法、新手段来构建生态型、防灾型、植物群落型、植物景观型的道路绿化景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人居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促使道路绿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景观意识、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简单的说就是道路绿化应该具有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较强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从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来看,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都还有待提高,没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因此,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以景观观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城市文化历史性原则为依据使包河区的道路绿化不断的发展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建一条条行人舒适、行车畅通、绿带宽阔、林荫夹道的现代化城市道路。
我国的道路绿化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的传统绿化阶段,接下来是以不同植物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组合为主的绿化美化阶段,然后是以构建稳定的自然式群落为主的生态绿化阶段。目前,国内一些先进城市提出了人文绿化的理念,人文绿化是指绿化美化和生态绿化的有机结合,合肥市包河区应学习这些先进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提升原有的道路绿地,逐步打造精品化的道路绿化工程是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发展的趋势。
得天独厚的资源0赋、快人幽步的发展态势和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促使合肥市包河区提出了“城区绿化学匕每、农村造林超苏北”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生态化”的大绿化生态格局。
应从加强生态性、景观艺术性和历史文化性等方面着手改造提升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创建安全优美、生态效益高、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谐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绿化,为包河区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3.1构建廊道网络,提高生态效益
在景观生态学上,把景观分为斑块、基质和廊道3个组成部分。廊道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有些学者认为城市景观廊道包括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类,自然廊道主要以植被带、河流等为主,人工廊道则以交通道路线为主。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加快城市空气循环、缓解和减少城市污染,还能够控制城市的无限制发展。
依据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差别,可以将绿色廊道分成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河流廊道三类。绿带廊道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区与城区之间,一般较宽,主要由较为稳定、自然的植物群落组成,不仅起到了隔离作用,同时还为城市开辟了大量绿色空间,提供了优美舒适的游憩场所。绿色道路廊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市民提供运动、散步、自行车等休闲游憩之用的休闲道路,即绿道;另外一种是指城市道路上的道路绿化,能够有效组织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污染。绿色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和高地区域,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场所,还能够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一条、两条零散断开的城市绿色道路廊道的生态效益不明显,但若将整个城市中全部或者大部分绿色道路廊道相互联结起来,或是将城市中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廊道、绿色河流廊道相互联系,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网络,再通过绿色廊道和绿色斑块的联结,就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发挥绿色廊道的生态效 益。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城市道路设计时要为道路绿化带预留足够的宽度,保证道路绿地率;②若城市道路周围有公园绿地、小游园或河流等,应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与公园绿地、小游园和河流想融合;③选择城市道路绿化中绿带宽度可能达到5 m以上的绿化带作为生态廊道,并集约用地集中布置绿带。以街头绿地、道路旁的公园、河流、广场等为节点,构建生态群落,增大绿化面积,增加生态效益。
3.3.2编制系统规划,保证绿地标准
科学编制切实可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绿化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绿线,再把绿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强制性内容,保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道路绿化率。包河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为老城区,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新城区。在老城区,城市和道路建设己经定型,道路绿化的拓展空间较小,但在新城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应以《合肥市绿化大会战》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为依据,预留足够绿化用地,保证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达到规定的标准。
3.3.3挖掘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
在人行道足够宽时,可以考虑在原有行道树的基础上增加一行行道树,这样既能提高绿地率又形成郁郁葱葱的道路景观效果。在行道树的树池内种植地被,如葱兰、麦冬等,避免树池内黄土裸露流失,增加绿量。
注重垂直绿化发展,以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栏杆、围墙、灯柱以及公交站台等为依托,利用藤本植物将城市绿化引向竖向空间发展,增加绿化面积,增大绿量,改善城市环境。对道路绿化带内长势差的植物应尽早更换,对绿化带内遭受破坏的植物要及时进行补植,合理补充道路绿化带内的植物数量和种类,提高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使乔灌草均匀配置,绿地面积得到充分利用。
在老城区,很多道路只有行道树,绿量小,可以采用摆放可移动的盆花或盆栽植物进行绿化道路,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位,美化道路环境。3.3.4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
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依据“三结合,四兼顾”的原则。首先,三结合是指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常绿树种为主,灌木树种与乔木树种相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高大乔木既有遮荫、吸滞尘埃、吸收有害气体、消音挡风等生态功能,还可以较快的形成郁郁葱葱的道路景观。适宜在合肥生长的乔木种类很多,将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合理搭配,构建城市中的森林。四兼顾是指以慢生树种为主,兼顾速生树种,以长期效益为主,兼顾短期效益,以发挥绿地综合功能为主,兼顾区域特色,以观赏价值为主,兼顾经济价值。
在树种配置上,要达到“层次化、多样化、彩色化”的要求。首先,快速路和主干道要高中低、乔灌草相结合,使道路绿化层次分明、自然、丰富、活泼、模式多样;其次,次干道和支路应充分考虑道路的通风特点及汽车尾气疏散要求,构建疏朗、通透、整齐的道路景观。另外,植物配置要体现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秋天叶红果熟、冬天银装素裹的季相美。
3.3.5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包河区相邻道路的行道树重复率高,应适当增加行道树的种类。东西走向道路行道树常选择落叶树种,除了常用的悬铃木、黄山栗树、无患子等,还可增加枫香、七叶树、朴树、棒树和黄连木等优良树种;南北走向道路行道树应选择常绿树种,除了香樟、广玉兰和女贞,还可选用冬青、木莲、青冈栋等品种。另外,还要增加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的种类和数量,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道路绿化景观。在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力度的同时,建立苗木培育基地,培育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
由于花境的造价高、道路绿地的立地条件差和能应用到花境的优良的花卉品种比较少,导致花境在我国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较少,但是通过合理的植物品种搭配,充分运用各种植物的特点,可以形成一个稳定、层次明显的生态群落。而且随着植物品种的培育开发,会有越来越多观赏效果好的花灌木、花卉、地被等植物品种被运用到城市道路绿化中,使道路绿化的效果更丰富多彩。
在今后的道路绿化中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应用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推广新优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创造自然、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3.3.6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
道路绿化能够很好的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将历史文化融入道路绿化中,既可以提升道路绿化的内涵,又能提高城市的认知度。在道路绿化的设计中,选择恰当的而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要素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具象的图像使人们联想到有些模糊的历史记忆。在道路绿化的建设过程中,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标志,譬如一条古老的街道或是一棵古槐,据1965年有关资料报道,日本、美国都有胸径5Ocm的银杏树种在街上。另外,在道路绿化的设计中,充分的挖掘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名人名胜、风土人情等,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加以提炼,并运用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使历史文化在道路绿化中得以展现和延续。
在今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可以在绿化带内设置景石、景墙、花架、雕塑等园林小品,将本地的人文风俗和历史文化融柔到道路绿化中,丰富道路绿化景观,突出独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3.3.7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
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公益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爱绿护绿的教育,使爱绿护绿意识深入每个市民的内心,使爱绿护绿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创造和保护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要打造完美的道路绿化景观,除了建设之外,还应注重养护管理。道路绿化的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要有专业的养护管理团队,及时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4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包河区正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要高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更需要保护和建设,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道路性质、道路宽度、道路走向、绿带宽度和道路沿线环境的不同,构建具有交通组织功能、绿化美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现代化道路绿化景观,它还设置有人性空间,富有地域特色,向人们展示包河区的风貌,是一条条流动的道路风景线。
通过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的研读,结合实地调查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所调查的52条城市道路中,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两带式有23条,二板三带式有3条,三板四带式有12条,四板五带式有10条,特殊板式有4条。(2)行道树绿带应用的植物共有23种,行道树乔木树种较单一,老城区的行道树绿带采用树池式和绿带式两种形式,新城区主要采用树池式。机非分隔带上的植物共有40种,配置模式比较丰富,老城区多采用乔木、绿篱和地被的配置模式,新区增加了灌木层。中央绿化带上运用的植物有32种,采用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路侧绿带的植物有64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模式多样。交通岛绿地上的植物共有38种。
(3)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建设中以乡土树种主,强调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运用,另外,在配置模式上,注重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模式。但还存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道路绿化破坏严重,②垂直绿化有待加强,③地域文化体现不够,④养护管理力度不够,⑤人性化意识淡薄。
(4)针对现状包河区道路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优化改进措施,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验证优化改进措施的可行性,优化改进措施包括:①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态效益,②编制系统规划,保证绿地标准,③把握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④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⑤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⑥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⑦提倡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
本文的创新点是紧紧围绕实践一一理论一一实践这一辨证关系,对现状包河区的道路断面、道路绿化树种、道路绿化配置模式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初步提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改进措施,然后将总结得出的改进措施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4.2展望
现今,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不仅仅是组织交通、绿化美化城市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更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是展示城市个性和时代风貌的窗口,承载着浑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
本文主要研究了道路绿地中的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未对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进行调查研究,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也是城市道路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将继续努力研究。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专业积累和知识层面都非常有限,本文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可能存在不够成熟的地方,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包河区乃至合肥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不确切和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前辈批评与指正。
第三篇:参观山海关新农村建设之感想
参观山海关望峪村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3月7日,妇委会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参观了山海关望峪村的新农村建设。
农业新村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每到一处,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美如风景画的村庄绿化都使我们感觉到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冲击。近年来,望峪村党总支以村企共建新农村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抓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坚持强班子、抓发展、惠民生,增强了党组织的发展力、服务力和凝聚力,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概括地说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简单地说,所谓“新农村”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尽管说只有五句话二十个字或者说十五个字,很精辟,但它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各个层面,包括工业、农业、社会稳定、小城镇建设、计划生育各个行业,包括生产、生活、邻里相处等各个环节等。这些所有的工作都是每一个村干部的职责,只有每个干部尽心尽责干好各自的工作,全村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会较顺利。因此我代表共二村承诺:自觉承担起在新农村中各自的工作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跑拼争抢的精神,坚持 1
标准高、要求严、作风硬、效果实的工作原则,做大做强种养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通过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农村工作者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前景有了直观的了解,真实感受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四篇:学校绿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小编推荐]
学校绿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各地学校绿地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更好地体现校园绿色文化内涵,持续、健康、充分地发挥校园绿地的生态、文化、美化、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总结校园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学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校园绿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是城市的有机组合部分,校园绿地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校区内有大量的管线、较多的设施,绿地时常被分割的很零碎,给造景、种植和养护作业增加了难度。校园绿地经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改造。这种频繁的变动难有大树长成。因此,规划阶段就应该周全考虑今后使用功能,并留有变动的余地。特别要注意合理地组织道路系统,使种植与道路系统协调。同时,在设计道路系统是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行走习惯,不要过于拘谨,使人们为寻求方便而“开辟新道路”,使美好的绿地遭到严重的损坏。
1.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校园绿化的物种选择、配置上,未能充分利用蕴藏在当地植物品种中巨大而宝贵的资源
一些学校缺少园林绿化专业 的设计人才,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置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品 种比较单调,校园生态系统脆弱。就学校而言,植被具有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终年常绿,因地势分异和山区垂直分异较大,全市有120余科,1400余种园林植物。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为学校绿化提供了巨大而宝贵的资源。但是,从校园内绿化状况调查中发现,市内各学校常用绿化物种较为单调。例如,常用灌木共计有15科 31 种,乔木仅有 24 科45种。虽然乔、灌木树种的数量和面积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但树种变化不大。在灌木方面,种植最多的品种是桂花、大红花、苏铁、黄金叶等。在乔木方面,种植最多的品种是小叶榕、木棉、凤凰木、鸡蛋花等。另外,常用草本植物种类更少,约3科12种。安友科技公司产品:墙面绿化系统、屋顶绿化系统、沿口绿化系统、种植容器(河道种植容器、轻质蓄水种植容器、高架桥种植容器)。
1.2 绿化规划设计缺乏针对性,日常维护难度大
1.2.1“先天”条件不足为绿化的日常维护增加了难度。一方面,校园本来就是爱好运动的学生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但是,市内多数学校未能针对这一特殊性开展绿化的规划设计及栽培、管理工作。例如,在规划上,校园绿地分布零散、复杂,面积大小不一,显露出绿化“先天”条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学校内校园绿化土壤的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发现相当部分绿地的土壤质量不符合要求:如种植土层薄、建筑废弃物多;pH值较本地自然土壤高,大部分呈中性和弱碱性;E C值低,肥力不足,供肥能力差;有机质含量低;速效钾缺乏,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严重缺乏。
1.2.2学校基建工程、维修工程造成绿化植物死苗、缺苗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维护管理效果。另外,在绿地地下,各种管网纵横交错地分布着,这为绿化的日常维护增加了难度。
1.3学校多数学校对绿化日常维护工作未够重视,养护管理措施缺乏针对性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因为体现校园绿化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有生命的植物是需要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浇水、施肥、松土等方面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养护不到位,就不能充分体现校园绿化的设计意图,就不能最大效率地发挥校园绿化建设的生态、社会、人文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然而,在学校校园绿化实践中,往往重视设计施工,忽视养护管理。在设计、施工上舍得投入资金,在养护管理上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绿化,从事绿化养护的工人多为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对绿地保护缺乏相关制度,侵占、破坏绿地现象时有发生。在绿化养护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针对乔木、灌木、草坪管理的技术措施,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由于养护不当造成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学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
英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土地及其生存群落间建立并发展一个在实质上和景观上相协调的良好关系”。其主要职责是:“正确指导绿化设计及养护计划的实施,精心管 理以保证绿化总体效果的实现,根据专业标准对有关措施、制度进行修正”。此项定义非常适合学校校园绿化管理。
2.1坚持以“建设生态型校园,显现校园文化品位”为宗旨搞好绿化规划设计,使校园绿化布局自然合理,富有特色
2.1.1要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学校各个区域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确保校园绿地率的前提下,以“建设生态型校园,显现校园文化品位”为宗旨搞好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在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出校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以及绿地景观的特色。
2.2.2在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中,从感观形态上要做到点、线、面结合,动、静结合,为师生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憩的环境空间,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学校有关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要求。
2.2.3在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中,要分析地形、地貌、建筑物的现状,对绿地进行合理布局,做到整体协调统一。
2.2.4在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中,还要考虑实用功能、经济投入以及养护成本。
2.2改良土壤,整理绿地
2.2.1绿地土壤的改良。在校园中会产生大量粪便、污水、植物和生活垃圾,如能经过无害化处理,利用废弃地储备,将其沤制成有机肥料,就可利用其来改良校园绿地。这不但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 量,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 调节保湿性与酸碱性,固定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 使其恢复成为具有生产力的土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园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改变校园脏乱差的现状。
2.2.2校园绿地的整理。整理校园绿地的作用在于为绿化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根部能够充分伸长,吸收养料和水分。因此,在校园绿化施工中,要及时清理垃圾、石块和杂物。施工前,要进行土壤化验、分析,根据土壤本身情况和当地的具体条件,采取措施确保土壤硬度适中。土壤硬度适中,可以保证绿化植物根系充分伸长和维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气性,避免土壤板结。
2.3合理配置校园绿化植物
市内校园植物配置要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性和功能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2.3.1要根据市内校园建筑布局和自然景观特色进行植物配置。要借助校园建筑衬托植物层次,要利用植物叶、花、果的色彩直接影响校园建筑的景观效果,使景观生态达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效果。同时,营造植物景观要与人文相结合,美的环境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陶冶着人的情操。
2.3.2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植物配置应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宗旨。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蕴藏的巨大而丰富的物种资源进行校园绿化,尽可能更多地选择市内本乡本土的植物品种,尽量做到乔、灌、地被相结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使校园成为绿树成荫、碧草成片、百花竟艳、鸟语花香的“花园式”环境。在乔木方面,可种植鸡蛋花、芒果、龙柏、松树、白玉兰、榕树、石榴、罗汉松、桂花等品种。在灌木方面,可种植杜鹃、山茶花、棕榈、米兰、一品红、瑞香、菊花、九里香、三角梅、福建茶、月季、茉莉、大红花等品种。在草本植物方面,可种植龙吐珠、美人蕉、富贵竹、吊兰、金银花、佛肚竹等品种。
2.4对植物的精心养护与管理应贯穿校园绿化施工的全过程
为了达到绿化工程的设计目的,在施工过程中,要在深刻领会设计意图的前提下,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产品。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全部白费,设计意图和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景观、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校园的亮点,师生休闲的好去处。
2.4.1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措施,引导校园绿化职工增强质量观、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提高植物栽培、养保等方面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质的工作创造优质的校园绿化工程。
2.4.2严格控制校园绿化苗木的质量。要保证树木种植的 成活率,应设法保证移栽苗木的水份平衡。在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应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应对苗木进行必要的修剪。在种植时,要把苗木扶正,注意观察面的朝向。在填土时,要注意厚度。为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一般地被根域层生存回填客土的厚度为20cm,小灌木为35cm,大灌木为50cm,浅根性乔木为70 cm,深根性乔木为100cm。要分层压实,不留空隙。对于一些绿化树木,为减少树冠失水,可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措施,进行叶面喷洒。种植后要浇透定植水,以保证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紧密接触,以利于根系的恢复,确保种植后绿化的景观效果。
2.4.3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做好校园绿化后期养护管理。一要注意观察土壤干旱程度,保持土壤湿润,以确保苗木生长必需的含水量。二要及时除草、中耕、提高土壤透气性,并根据土壤状况,苗木生长需要,及时补充苗木所需肥料。三要注意整形修剪。要根据植物品种的习性和形状,进行不同的休眠期修剪和生长期修剪,调节平衡树势,调节营养生长,以增强观赏效果。四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在后期检查管理过程中,要掌握各种病虫害发生时间和特点,及时有针对地进行科学防治,争取在早期控制病虫害发展趋势。
二、校园绿化的对策与建议
1、要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绿化设计主导思想应该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建 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延续。其设计特点有: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大学学子的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自然式绿化方式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校园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校园建筑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主体建筑物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绿化景观设计围绕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出“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景观特性。
2、要选择适应性观赏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乔灌木与花卉的种类
只要符合适当地生态环境要求的树种和花卉都可以被列为校园绿化选择的范围。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惜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树干更可以显示出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同时,高大的树冠线形成一种向心力、寓意该校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阔叶乔木(如梧桐、银杏等)具有遮荫降噪功效,宜作为步行街路的绿化苗木。对生长速度快的大型阔叶林(如杨树、榆树等)是合适于运动长周围的绿化苗木,小的花灌木 是视野的的一种点缀,应在所有校园绿化的景点配置中给予考虑,50%到60%数量的花卉的选择应考虑宿根花卉,因为这样会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应考虑它们的茎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而约40%数量的花卉是选择一年生草木花卉,应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给人以强烈欢迎的感觉,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校外入口等处点缀布置,并注意与建筑物颜色的对论,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另外,校园中的一些空间还考虑藤本植物的配置。安友科技公司产品:墙面绿化系统、屋顶绿化系统、沿口绿化系统、种植容器(河道种植容器、轻质蓄水种植容器、高架桥种植容器)
3、要重视校园绿化的小环境布局特色
校园绿化不仅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绿色环境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绿化环境空间的实用性,切莫为了绿化而绿化,那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理解校园绿化的做法。有许多学校在校园绿化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一个树种一大片地,结果树因株距过密不成材,人也无法进入其中,这种绿化把绿地变成了一个禁区,景观效果也不好,实际上是对学校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楼一景的校园绿化的小布局应该按照一个小的风景园设计,是一幅小风景画,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空间适合的小型广场,可供学生举办活动使用,水体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于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密感,校园的人工湖,可以成为校园最美的景致之一。学校的运动场外周一定要有阔叶林带,可以想象如果在操场的外周两侧各有 一个100m长、30m宽的阔叶林,树木横成行,纵成排,间距在3或4m,这里是晨练的好场所及晨读的好去处和春夏秋三季师生休息、交流的好地方,校园绿化要融艺术性、科学性和功能性为一体“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校园绿化发挥较好的生态效应和社会利益。
而且校园绿化是学校整体布局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格局、品味、精神的重要体现,为教书育人、陶冶情操、感受生活营造良好氛围。独具特色的校园绿化能够很好地表现一种校园文化内涵,能够代表一所学校的风格和历史,对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广大师生对校园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五篇:为山海关旅游发展建言献策3
为山海关旅游发展建言献策3
蒹葭苍苍
网上百度“山海关旅游广告语”,弹出来的只有百度知道里的“万里长城由这里入海——中国山海关”,和李国亮新浪博客里的“秦皇岛山海关导游词”,以及“山海关景区”的PPT介绍。多数是“山海关长城汽水”的广告。旅游局要联合政府面向海内外在网上公开征集能够充分体现山海关旅游优势、产品特征和文化精髓等的旅游宣传口号,扩大影响。口号一要高度概括“山海关旅游”的特色,文字精炼、主题突出、寓意深刻、朗朗上口、富于美感。二要能够充分反映山海关旅游的鲜明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鲜明时代特征,文化感与时代感兼容,富有艺术感染力。三要采用中英文双语版,将目标对象扩大到外国游客,不局限于中国游人,这点可借鉴杭州旅游。
有了slogan,就有了山海关的旅游定位,然后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广告词,冲击人们的耳膜。其实山海关的长城比八达岭长城更有特色,离北京也不远,只要做足文章,会别开生面。
山海关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山海关旅游面临五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国家大力扶持旅游业,营造了优良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经济新常态下内需持续增长将为旅游转型升级带来机遇。
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山海关旅游描绘蓝图带来机遇。
四、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加速了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像地产,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实施极大激发了山海关旅游活力,旅游演
艺、旅游电子商务等等得到大发展。
五、区域与产业合作为旅游业跨越发展拓展空间,如2014年秦皇岛银海国旅与济南旅游集散中心签署旅游合作协议等就是很好的举措。
附采访问卷调查 采访问卷1 从现实生活层面来说,交通的改善,中产阶级自主出行,私家车普及,小景区自媒体功能的实现,高房价和排斥性,人们目光从一线城市往下面转移;从当前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方面看,实体经济衰退,大城市都是雾霾和APP,所以就愿去宜游地方游玩了。散客游的兴起,传统旅游业需要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在线旅游,智慧旅游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采访问卷2
比较赞同区域合作观点。秦皇岛山海关要加强与北京旅游的区域合作。抢游客的恶性竞争结果只会都输,不如整合优势,特色经营,共享游客资源,形成共赢局面。当然区域竞争仍然激烈,合作需要诚信,也需要磨合。采访问卷3 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著名旅游策划专家杨振之先生曾提出过“形象遮蔽”理论,如果类型太过雷同,没有独特性,如果周边旅游景点质量更高,将会导致游客流失。山海关旅游的独特性就在于“山+海+关”,这是独一无二的。
采访问卷4 2015年10月,山海关被撤5A景区,被摘牌是个噩耗,但同时也是一个东山再起的新契机。新任局长曾说过“山海关景区的硬伤是在体制上的经营权、所有权和管理权三权不分,摘牌让我们下了死决心,要推进体制改革,盘活资源”,目前旅游局在问计于民,虚心纳谏,在很多地方日报发布“为山海关旅游发展建言献策”信息,已经迈出了步伐,但这还不够,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做实文章,做大文章。
山海关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一、旅游功能空间布局 总体布局是山+海+关。
1这里有“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
角山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主峰海拔519米,系燕山余脉。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跨越的第一座高峰,而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山”的美称。这里是山海关的天然屏障,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早在明初就建有栖贤寺,哺育了众多名人贤士,因此,被誉为山海关文化摇篮。同时它饱览了山海关的千古风云、沧桑变化,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2这里是万里长城唯一入海口。
游览现存万里长城东部起点老龙头,站在长城之上,目睹长城入
海的壮丽景观,登临澄海楼、拜访海神庙。前往角山,登临角山长城,远山近海尽收眼底,长城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
3这里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万历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京师门户,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大名关,在长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占地面积126公顷,主要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以及卫城、哨城等组成,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城内东、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条大街与四门相同,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体现着博大精深的长城军事文化,同时也汇集了大江南北、关内关外的多种民俗风情。
4这里有最好的观海名楼澄海楼。
澄海楼,高居长城龙头之上,临峙万里海崖。明清时期,澄海楼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登临的佳所,仅清代就有五位皇帝12次登楼观海。其中,乾隆就5次登楼观海,楼内现存的匾额楹联、诗词联句均出自他们之手。皇帝每次来这里,都和侍从诸大臣观海、饮宴、赋诗。
二、旅游产品体系
生态观光(老龙头、长寿山、角山、澄海楼)文化休闲(孟姜女庙、王家大院、总兵府景区)度假养生(燕塞湖、海洋主题公园、冰雪大世界)
1老龙头
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起点,位于山海关城南滨海高地。她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海岳天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人们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这条龙走过大漠,攀贺兰、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飞驰,在辽西走廊上挽了个结,竖起了山海雄关,随之引颈入海,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龙头。老龙头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城构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200多年间,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老龙头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从此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光游览胜地。
2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景区在山海关以东的凤凰山上,由贞女祠和孟姜女苑组成。贞女祠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前有108级台阶直通山门,庙上红色围墙内有前后两殿及钟楼、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观。庙后建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园林观赏区——孟姜女苑及东西配殿,再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孟姜女庙是长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产物。庙内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陇上横额“万古流芳”,两边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更有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一奇联:“海水朝潮朝潮朝潮潮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上、下联共二十字,却仅用了“海水朝落、浮云长消”八个不同的字,特别是连用
七个“朝”、七个“长”,确实是联中奇葩。注音:海水朝(ch á o),朝(zh ā o)朝(zh ā o)朝(ch á o),朝(zh ā o)朝(ch á o)朝(zh ā o)落;浮云长(zh ǎ ng),长(ch á ng)长(ch á ng)长(zh ǎ ng),长(ch á ng)长(zh ǎ ng)长(ch á ng)消。3燕塞湖
燕塞湖被称为北方“小桂林” “小三峡”。她宛如画境,沿岸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苍松翠柏、野杏山桃,映入水中如翠如碧,蕴尽诗情画意,景区内有鸟语林,是游览和观赏鸟类表演的休闲乐园,这里放养着黑天鹅、丹顶鹤等百余种二千多只珍稀鸟类。燕塞湖不仅富有佳山丽水,更有奇石异景,她像一颗瑰丽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长城边。洞山剑峰是燕塞湖内的湖心小岛,石河两支涧水汇于山前,形成深潭,其上半壁悬崖,青峰峭拔,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深不可测,常有蛇蟒出没。洞窟下绝壁濒临深渊,旁有樵夫小径可通山顶。燕塞湖内有一半岛,形如一弯新月,岛下湖水如镜。
4长寿山
长寿山景区位于山海关东北,东与辽宁接壤,西邻北方小桂林燕塞湖,南靠角山长城,主峰鹦鹉峰海拔657.1米,区域面积175公顷,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被誉为长城脚下的天然园林。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人文景观19处,自然景观40余处,其中天然石景9个、6洞、一瀑一源一潭(即悬崖飞瀑、世外
桃源、漩靥潭)。主要景观有长城倒挂、悬阳洞穴、神医石窟、寿字碑林、世外桃源、石门胜景。5乐岛海洋主题公园
乐岛海洋主题公园位于青皇岛市山海关区龙海大道南侧海滨,紧邻老龙头风景区,是一处著名的海洋主题公园。公园内可以游玩众多娱乐项目、观看水族馆和动物表演,还可以下海游泳,是秦皇岛夏季游玩的好去处。乐岛海洋主题公园的规模很大,依海而建。园内欢乐海湾区、主文化广场区、戏水乐园区、美食风情街、海滨浴场区和运动休闲区几大主要区域。园区东侧有海狮湾、海豹湾、海龟湾、极地馆、鲨鱼馆和海底总动员等,园区西侧是儿童戏水池,有很多适合儿童游玩的项目,适合亲子游。
6国际冰雪大世界
山海关国际冰雪大世界源于哈尔滨冰雪艺术,成功地实现了北冰南移的神话。冰雪大世界为人工制冷,面积达千余平米,馆内温度为零下10度,用冰量达到千余吨;汇集了众多国际冰雪雕刻大师,历时近两个月之久,苦心构筑,精雕细琢,在展厅内建成了三十多个景点,70余件精美作品。冰雪艺术展分七大主题,万里长城,幽燕秦皇,中国名胜,佛教礼仪,东北农家院落,儿童乐园,飘雪世界。
此外,还有王家大院(又叫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它座落在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王家大院是一个民俗类专题博物馆,是一个典型明清四合庭院),还有总兵府旅游景区(该景区以明代山海镇总兵府为主体,以总兵府周边十二生肖太岁院、大
悲院、孔庙、关帝庙等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构件为辅助,是一座包罗历史与现代、融汇游览与体验、兼顾文化与游乐、适宜国人与外宾的大型复合式旅游景区)等等,不一而足。
(待
续)
蒹葭苍苍 写于2016.4.1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