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山市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乐山市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一条 为了促进乐山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精雕细刻乐山山水园林城市,结合乐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制定本规定的依据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三)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四)《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
(六)四川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的通知》(川交公路[2001]132号);
(七)《乐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八)《乐山市城镇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九)《乐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十)《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50180-93.(十一)《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范围为乐山市规划委员会和乐山市规范管理局直管的城市规划区。
乐山市中心城区分旧城区和新城区,其他区、市、县、自治县所辖城市的新旧城区由当地城市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乐山市中心城区早城区范围为:肖公嘴滨江路南段旧大桥滨江路中段长江市场嘉定北路牛耳桥嘉定中路凌云大厦青果山路市委党校人民西路新村广场人民南路新村游园海棠路乐山工业学校—乐山师院滨河路肖公嘴。其余范围为中心城区新区。
第四条 本规定有关术语含义为:
(一)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二)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化、风景林地;
(三)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四)绿化覆盖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覆盖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五)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六)开敞式绿地:是指居住区绿地直接为当地居民享用的“福利型”绿地,并在居民视野高度内不能“隔断”;
(七)开放式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
第五条 乐山市规划管理局和各区、市、县、自治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乐山中心城区和各区、市、县、自治县的绿化规划管理、审批,负责划定“绿线”。乐山市风景园林局和各区、市、县、自治县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绿化规划的实施,绿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六条 城市绿化必须符合下列措施要求;
(一)乐山市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区11m2以上,城市绿地率38%以上;
(二)城市新建住宅区:旧城区绿地率应大于25%,新城区绿地率应大于30%.其中集中绿地面积不得小于建筑基地面积10%;
(三)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15%;
(四)快速通道:乐-峨、乐-沙、乐-
五、乐-夹、乐-井五条组团城市间快速通道上的绿带总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15%,且通道两侧设置不小于15米的绿化带(或防护林)。在快速通道两侧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其建筑设施边缘与通道的边沟外缘的间距不得小于50米;
(五)城市沿江、沿河及沿铁路旁的防护林宽度应不小于30米;
(六)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疗养院、休养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门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第七条 第六条规定中第(二)、(六)款内绿地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降低5个百分点:
(一)建筑基地内设置开敞式绿地;
(二)基地内建筑向社会提供开放式空间;
(三)建筑场地内绿化覆盖率大于45%
第八条 项目业主在报批规划时,必须同时报批绿化平面图,绿化平面图的比例与总平面图比例、道路线型方案一致。大型建设项目必须报批绿化方案。其绿地指标必须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否则报批方案不予签批。
第九条 绿地率指标达不到第六条、第七条要求的,建设项目报批规划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规划可以审批:
(一)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异地绿化手续,异地绿化后绿地指标达到
第六条、第七条要求的建设项目,在审批时,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时呈报异地绿化方案。
(二)确属城市功能需要的停车场(库)、市场、公共厕所、垃圾库、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项目;
(三)广告牌、宣传栏、各类岗、亭;
(四)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或城市规划委员会决定的可以降低绿地指标的特殊建设项目。
第十条 城市重要建设项目和重要地段的绿化建设用地,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绿线,予以严格控制。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的绿化建设,必须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绿化建设规划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予以验收。
对于城市建设项目分期实施的,分期验收的,在后期实施的建筑基地内,业主必须先期实施临时绿化,临时绿化与前期建设工程同步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社会开放。
经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出让。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上的各类违法建筑,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业主必须原样恢复绿地。
第十一条 本规定适用以下计算方法:
(一)建筑基地面积的计算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建筑在基地面积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划定的用地范围内面积。
2、建筑红线内基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场地,基地面积算建筑红线的范围内面积。
3、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基地面积,算单位总用地面积。
(二)绿地面积(绿地率)的计算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面积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计算。
2、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绿地面积算单位用地范围内的总绿化面积。
3、建筑基地地内的水域面积算绿地面积。
4、出让、转让所得地块内因市政建设需要而无偿退让的部分面积,按该部分面积所占建筑基地面积比率,在规划要求的绿地率中扣减相应的百分点。
5、位于城市旧城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F=M×N,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数(见下表)
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
有效系数(N)
小于、等于1.5 1.0
大于1.5,小于、等于5.0 0.70
大于5.0,小于、等于12.0 0.50
大于12.0,小于、等于18.0 0.30
大于18.0 垂直绿地不算绿化面积。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乐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佛山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佛山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的通知
信息来源: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发布时间:2011-09-09 14:54:00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业经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佛山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绿化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佛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绿化工作,并组织实施本规定。
各区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建制镇人民政府依照本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和管理。
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国土、计划、公安、交通、环保、工商、行政执法、电力、通信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规定。
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等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维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城市建设中安排一定投资比例用于城市绿化,提高公众绿化和环境意识,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研究,提高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第五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法履行植树或其他绿化义务以及爱护绿化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检举。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坚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丰富城市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合理设置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和环城绿带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概况及现状分析、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古树名木保护、环城绿带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各区和建制镇依据批准后的《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定本辖区的城市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规划,由区人民政府审批,报市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用途管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包括配套绿化用地应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管理。
第七条 “2+5”组团城市的各组团以及上层次规划或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指定须设置环城绿带的城镇和城镇密集地区,均应依照《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设置环城绿带。
第八条 全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按照近期、中长期分步实现。近期目标,应当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长期目标,应当达到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城市绿化指标。
各区人民政府和建制镇(中心镇)可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高于上述规定的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第九条 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安排配套绿化用地,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工程项目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医院、休(疗)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低于40%;
(二)高等院校不得低于40%,其他学校、机关团体不得低于35%;
(三)经环保部门的鉴定属于有毒有害的重污染单位和危险品仓库,不得低于4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置宽度不得小于50米的防护林带;
(四)宾馆、商业、商住、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应当进行环境设计,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5%;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得低于30%;
(五)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不得低于30%,在旧城改造区的不得低于25%,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住区不得低于2.5平方米,居住小区不得低于1.5平方米,住宅组团不得低于1.0平方米;
(六)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站场和一般性仓库不得低于20%;
(七)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不得低于25%;
(八)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在符合公共安全的要求下,应建造天台花园;
(九)鼓励投资者在新建的各类平顶建筑物进行天面绿化,发展立体绿化。
第十条 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铁路沿线两侧、江河两岸等绿化的规划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干道规划红线外两侧建筑的退缩地带和公路规划红线外两侧的不准建筑区,除按城市规划设置人流集散地外,均应设置景观绿化带。新建城市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得低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公路规划红线外两侧不准建筑区的隔离绿化带宽度,国道各20米,省道各15米,县(市)道各10米,乡(镇)道各5米。
(二)通过城市规划区的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快速干道两侧应当配置绿化,并满足防护和景观要求。
(三)城市江河两岸、铁路沿线两侧绿化带宽度各不少于30米,饮用水源地水体防护林带宽度各不少于100米;
(四)高压输电线走廊下安全隔离绿化带的宽度,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建设。
第十一条 城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的建设,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同时要展示植物的多样性,适当配置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
各类公园建设用地指标,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
居住区配套绿化用地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种植面积,不得低于其绿地总面积的75%。
第十二条 环城绿带内应严格控制一般性开发性项目进入,允许保留和进入与绿带功能不相冲突的用地类型和项目:
(一)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果园、湿地。
(二)公共开放性绿地:公园、游乐园、野营基地、野生动物园、名胜古迹等。
(三)体育运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滑草场、赛车场、赛马场、马术表演场等。
(四)绿化比率高、绿色景观佳或旷地型用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公共设施、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村落等。
(五)生产性绿地:花圃、苗圃、植物园等。
(六)其它:纪念性林地、防护林等。
第十三条 环城绿带用地要确保其开敞性,保证一定的空地率及绿化面积:
(一)空地率应为90%以上;
(二)绿地率应达75%;
(三)除允许保留的建筑外,环城绿带内任何新增开发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不得超过15%。
第十四条 城市生产绿地应当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其用地面积不得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
第十五条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以及环城绿带等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设计条件要求。
城市各类绿地的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计条件。规划确定为全市性公园的设计方案,应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并充分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和经过专家评议。按上述合理意见修改完善至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后,经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他城市绿化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经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的城市绿地规划和各类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绿化工程设计方案,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古典名园,其恢复保护规划和工程设计,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属于文物保护的古典名园,其恢复、保护规划和工程设计按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审批。第十八条 建设工程项目未包括绿化内容或绿化规划不符合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该项目。
第十九条 城市绿化建设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一)由政府投资的公园绿地由各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政府投资的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由相对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铁路、公路、管线防护绿化和经营性园林生产绿地由其经营单位实施建设和管养。
(三)旧城改建区、新开发区、居住区或住宅组团的配套绿地,厂区、庭院、宅旁绿化,由开发(产权)单位或个人负责建设。
第二十条 城市绿化建设应当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的正常生长,与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及其他设施保持国家规范标准规定的安全间距。
第二十一条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绿化工程竣工后,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联合规划验收后方可进行其它竣工验收程序。
第二十二条 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确因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至第(七)项要求的,经辖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建设单位承担补偿责任,可按所缺的绿化用地面积交纳异地绿化用地费和工程费(统称绿化补偿费),绿化补偿费收费标准由各区物价部门审批,由辖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取,交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并按规划专项用于易地绿化建设,其中包括用于兴建大中型绿地、环城绿带或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中的绿化工程等项目。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备案、同时交付使用。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绿地的保护和管理,按下列规定划分管理责任:
(一)政府投资的城市绿化项目,由所在地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并按属地管理原则分级管理。
(二)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绿地,由物业所有权人出资,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没有实施物业管理的,仍由开发企业或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管理。
(三)单位自建的绿地由产权人或土地使用单位自行管理。
(四)生产绿地、经营性园林由其经营单位或个人管理。
(五)沿街的单位和个人有维护门前绿化的责任。
(六)铁路、公路沿线两侧,河涌两岸,山塘水库周围等的城市绿地,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主管部门或产权(经营)单位管理。
市、区和建制镇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各管理责任单位和个人的绿化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五条 城市树木所有权及其收益,按照下列规定确认:
(一)由政府投资或公民义务劳动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范围内种植和管理的树木,属国家所有。
(二)经鉴定并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古树名木属国家所有,收益归其生存地的单位或个人所有。
(三)单位自建绿地内的树木,属该单位所有。
(四)由集体或个人投资经营生产的绿地内的树木,属其集体或个人所有。
(五)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绿地内的树木,属土地使用权人所有。
(六)由个人投资在自住、自建庭院内种植的树木,属土地使用权人所有。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蚕食城市园林绿地和改变城市绿地性质、不得破坏绿化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以及其它生物。已占用的必须限期归还,并恢复原有绿地的功能和形态。
因建设确需占用城市少量绿地或改变城市绿地使用性质的,通过专家论证后,还应征求社会民众意见,并经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管理部门同意后,报所在地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按权限办理相关批准手续,同时补划或补偿同等面积同等质量的绿化用地,并根据实际需要分步实施。
同一建设工程项目占用城市绿地7000平方米以上(含7000平方米)的,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再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占用城市绿地1500平方米以上(含1500平方米)7000平方米以下的,报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占用城市绿地100平方米以上(含100平方米)1500平方米以下的,由所在地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再报所在区人民政府批准;占用城市绿地100平方米以下的,由所在地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必须经所在地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临时占用绿地手续。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应按恢复绿地实际费用向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恢复绿化补偿费。对已占用的城市绿化用地,必须限期归还,恢复城市绿地使用功能。临时占用城市绿地造成相关设施破坏的,占用者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临时占用绿地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城市绿地内设置与绿地无关的设施。
在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设置商业服务设施或进行工商经营活动,必须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方可在指定地点从事经营活动,并应遵守城市绿地和工商行政管理规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绿化的,其建设单位必须在设计和施工前制定保护措施,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单位或个人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的,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市规划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委托绿化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砍伐或迁移城市树木,不论其所有权权属,均必须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有关规定补植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同一建设工程项目因公益性市政建设需要,砍伐或迁移城市树木200株以上(含200株),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再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砍伐或迁移城市树木20株以上(含20株)200株以下或单株胸径80厘米及以上的,报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20株以下的,由所在地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九条 电力、市政、交通和电信等部门,因安全需要修剪、迁移、砍伐城市树木的,应报所在地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所需费用由申请单位支付。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因紧急抢险救灾确需修剪、迁移或砍伐树木的,有关单位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可先行实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在险情排除后24小时内按照第三十条规定补办审批手续。
第三十条 百年以上树木和稀有名贵树种,具有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由市城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档案和设置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确定养护管理技术规范,重点管理。位于公园绿地和道路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地城市绿化部门负责管理;古树名木生存地的所属单位或个人,是该古树名木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所在地城市绿化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和技术指导。古树名木自然或意外死亡,分别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报所在地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严禁砍伐、迁移或买卖古树名木,因公益性市政建设确需迁移古树名木的,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各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树权单位要加强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城市各类绿地必须保持树木、花草繁茂,园容整洁、优美,设施安全完好。对影响交通、管线、路灯、房屋和个人安全的树木应及时修剪扶正,确需迁移或砍伐的,按照第二十八条规定办理手续。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绿地内和在路树下,禁止下列行为:
(一)倾倒、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堆放、焚烧物料;
(二)损坏绿化的娱乐活动;
(三)攀、折、钉、栓树木、采摘花草、践踏地被,丢弃废弃物;
(四)在树木和公共设施上涂、写、刻画和悬挂重物;
(五)以树承重,就树搭建;
(六)在已种植的绿化地内停车;
(七)采石取土、建坟;
(八)其他破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行为。
第三十三条 各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受其委托单位按照本规定收取的绿化补偿费、恢复绿化补偿费,缴入财政专户,列入城市绿化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由财政和审计部门监督使用。绿化补偿费、恢复绿化补偿费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批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三篇: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方案
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方案
一、绿地、设施管护标准
1.及时清除绿地(带)、树池、树盘内垃圾、砖石瓦块、枝叶、杂草、萌蘖,垃圾袋装化,随产随清;及时清理死树,挖除死树桩。
2.游园步道、广场、公园每天上午7点以前完成普扫;全天侯清扫保洁,随时保持绿地清洁;及时清除园区内的牛皮癣及乱涂乱画痕迹。
3.及时维修护栏、树池侧石、铺装等设施,树池、绿化带内种植土应低于侧石顶面5cm。
4.绿地内、树木上无拉挂、刻画张贴、悬挂物、禁锢物等。
5.对松动、歪斜的树木支撑要及时扶正加固,损坏的树木支撑要及时更换补齐。
6.对毁绿、破坏设施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报告执法部门查处,对损坏的绿化、设施要及时进行补植、修复。
二、喷淋浇水标准
1.乔木、花灌木、整形灌木每年3-10月每月浇水不少于一次。灌木、地被30℃以下天气适时浇水,30℃以上天气每3天浇水一次,35℃以上天气每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应细浇慢灌、浇足浇透。
2.每年4-11月三日内、12月至次年3月七日内应对植物喷淋一次,确保绿化无积尘(雨雪天气除外)。
三、修剪标准
1.乔木、灌木修剪:4-11月,每月修剪抹芽、除蘖不少于1次,每年修剪重叠枝、交叉枝、下垂枝、徒长枝、衰弱枝不少于2次,随时修剪腐枯枝、病虫枝和损伤枝及有碍交通安全枝条;及时修除花后残花败叶;修剪的剪口或锯口要平整光滑,树木损伤创面大于5cm(直径)或20cm 2.的必须进行防腐处理。2.整形灌木、种植块、地被修剪:针叶类植物萌条超过5cm、阔叶类萌条超过10cm要及时修剪;种植块要带线修剪,达到线直面平、轮廓清晰;暖季型草坪高度保持在6cm以下,冷季型草坪保持在8cm以下;及时清除修剪残留物。
四、补植标准 1.乔木、花灌木、整形灌木补植:对于缺株、枯死、长势不良的行道树及绿地内乔木、花灌木、整形灌木应在5日内完成同品种、同规格全冠苗的补植、更换,补植后与现有苗木干径、分枝点、冠幅、高度等基本一致。
2.种植块、地被补植:缺株断档、稀疏空洞的种植块和斑秃地被应在3日内完成补植。补植要求:对2㎡范围内超过3处缺株断档、稀疏空洞的种植块及地被,采取成片起挖合并后再按照“满栽密植、到边到角”的要求成片补植,栽植修剪后与现有种植块高度一致。补植后需强化养护管理措施的路段,须用麦冬镶边,做到无黄土裸露。
五、开盘、施肥标准
1.树木开盘:有开盘条件的乔木、花灌木、整形灌木每年开盘松土不少于2次(春、冬季),盘面直径以树木胸径的8-10倍为宜,要求线条圆滑、盘面平整。
2.施肥:行道树及开挖条件允许的绿地内乔木、花灌木、整形灌木,结合开盘松土采取沿树木环沟深挖30cm(或穴施)的方法进行施肥;有树池铺装的行道树可揭开1-2处盖板,采取打孔施肥的方法进行施肥;种植块、地被及无开挖条件的绿地内乔木、花灌木、整形灌木采用撒施或用水溶解后浇灌;施肥后必须及时进行浇水、喷淋,防止苗木根部、叶片灼伤。
3.施肥量:每年4月、11月各施一次复合肥。施肥量(干施量)乔木250克/株·次,花灌木150克/株·次,种植块30克/㎡·次,草坪10克/㎡·次。
六、涂白标准
10月下旬-11月中旬,对落叶乔木、大花灌木涂白防冻、防虫、防病。涂白材料配比为水:生石灰:硫磺:食盐=40:10:1:0.5。涂白高度为乔木1.6m,花灌木1m。同一路段、区域的涂干高度保持一致。
七、病虫害防治标准
1.安排专人负责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每年4月下旬-11月,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提前做好防治防控,喷药应在无风晴天进行雾状喷洒,并按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叶面,确保植物成活。灌木因道路侧石地下倒角无法种植到边和现有苗木亮脚超过15cm叶背的顺序进行,不留空白;11月至次年3月应结合冬季养护管理,通过修剪清理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冬耕培土、合理施肥等措施,清除越冬病原菌,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2.对药械难以喷到顶端的高大树木或蛀干害虫、地下害虫,可采用树干注射、药物埋设或人工捕杀的方法防治。3.严禁使用化学药剂除草,以免灌木、草坪枯死。
八、应急抢险标准
1.随时扶正倾斜度超过10度的树木和倒伏树木。
2.明确专人负责,有24小时抢险联系电话,遇险情必须在30分钟内到现场;遇台风、暴雨暴风等恶劣天气及时启动安全预案,进行绿化巡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证交通畅通和公共安全,保护绿化成果。
九、考核奖惩办法
1.业主单位应成立绿化养护考核机构,负责绿化养护考核工作。
2.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评定成绩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须在5日内完成整改。
3.月考核不合格的,扣除当月养护经费,并在全行业通报批评。一年内有2次不合格的,扣除养护经费,中止养护合同,降低施工企业资质。
4.年考核为优秀的,给予1-3万元奖励,通报表彰,优先推荐参加招投标。
第四篇: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根据《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第___条、第___条,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建筑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各项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各项规范、标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涉及消防、抗震、人防、环保、风景名胜、绿化、交通、防洪、文物保护、信息网络等,还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建设用地面积大于___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小于___万平方米的,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五条
根据本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居住建筑朝向以南偏西15度至南偏东15度为宜。
第六条
主城区(即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七个城区)划分为密度一区、密度二区和密度三区(具体划分见本规定附件一:《武汉市主城区建筑密度分区示意图》)进行建筑规划控制,城市规划区内其他地区按密度三区进行控制。
第七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建设单位应按《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八条
建筑工程必须按核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建筑外墙色彩及材料的,应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准。
第九条
建筑工程的实地定位放线和验线,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道路坐标、控制高程和红线图测放。
第十条
建筑工程竣工后___个月内,建设单位应持竣工测量图纸和相关资料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颁发规划验收合格文件。未取得规划验收合格文件的,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明等有关文件。
第二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一条
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含___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倍;密度二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倍;密度三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倍,其中在国家级开发区和东西湖、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建制镇规划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___米,密度二区内不少于___米,密度三区内不少于___米;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在___米以下的不少于___米,建筑高度在___米以上的不少于___米。
(二)建筑高度___米以上(不含___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___米以下部分间距按前项第1目计算,___米以上部分在密度一、二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___倍进行递加计算,在密度三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___倍进行递加计算,不足___米时,按___米计算;其最大间距,在密度一区内可以不超过___米,在密度二区、密度三区内可以不超过___米;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纵墙面在南面时,不少于___米,其余情况下不少于___米;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___米,密度二区、密度三区内不少于___米;
4.点式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重叠面进行计算:无重叠面时最近点距离不少于___米;重叠面小于___米时,间距不少于___米;重叠面大于___米时,按本项第1目计算。
(三)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与建筑高度___米以下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第(一)项第1目计算;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二)项第1目计算;
2.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___米;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___米;与其东西两侧的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___米;
3.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___米;与其南、东、西侧的高度___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___米;
4.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___米。
在密度一区、密度二区内临城市主、次干道,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条件及城市空间景观要求布置的建筑与周边现有的永久性建筑之间间距按前款执行确有困难的,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少于应退间距的___%,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间距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___%,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十三条
居住建筑与其南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确定;与其北、东、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___%,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十四条
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计算:
(一)建筑间距按相邻建筑外墙轴线间距计算;
(二)建筑纵墙面外挑阳台、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部分的累加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二分之一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分或外凸部分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三)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外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四)建筑山墙若开有卧室窗,则按建筑纵墙计算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按前款规定仍无法确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
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非平行布置的建筑之间最近点的距离应不少于标准间距的___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角度超过60。的,则按建筑纵墙面对山墙面的规定计算建筑间距。
第十六条
建筑后退规划用地范围线按下列规定进行:
(一)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规划用地范围线起计算后退距离,后退距离不少于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一半;
(二)在现有永久性建筑南北两侧新建居住建筑,且永久性建筑未按前项规定退够应退间距的,新建居住建筑的后退距离应在自身应退规划用地范围线间距基础上再行后退,其中:新建居住建筑在北侧时,间距不少于本规定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___%;
新建居住建筑在南侧时,间距不少于本规定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___%,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新建学校的教学用房、医院的医疗用房和其他特殊工程项目以及与其相邻的新建建筑物(含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除应符合本规定第十一条要求外,还应在各自应退距离基础上加大___%。
第十七条
沿城市规划道路新建建筑物,其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道路等级、建筑物建设规模、使用性质等情况确定,但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高度___米以下的居住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___米;
(二)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___米以下底层带商业用房的建筑物及小型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___米;
(三)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高度___米以上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___米;在密度一区、密度二区内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少后退距离,但不得少于应退距离的___%;
(四)工业厂房、仓库、居住区管理用房等,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
(五)临城市规划道路修建的围墙、挡土墙,必须后退规划道路红线___米,其形式应美观、通透;
不临城市规划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规划用地范围线。在城市规划道路两侧修建建筑物,其台阶、坡道、基础、地下室、施工维护桩、雨棚等,均不得超出规划道路红线。
本条规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从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第十八条
新建建筑物退让公路、铁路、供电高压走廊、危险品库、排水走廊等,按相关规定执行。
在城市现状公共通道边新建建筑物,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邻各方关系确定建筑间距。
第三章
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九条
建设用地面积___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项目的设计,应进行多方案优化比较,建设单位在报建时,应提交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设计单位做出的设计方案。
第二十条
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总平面布局合理,内外交通顺畅,保证足够的绿化和开敞空间,充分考虑竖向、市政、无障碍设计、停车场(库)等因素的要求;
(二)建筑立面造型、色彩及外墙建筑装饰材料、防雨遮阳和其他外墙设施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建筑物上的冷却塔、水箱、电梯间以及空调等设施应与建筑物整体景观相协调;
(三)建设用地内主体建筑的附属建筑,如变(配)电房、信息管线交换间、泵房、空压机房、锅炉房、烟囱、烧火廊、邻居间(道)、污水处理池、煤气调压装置等不得临城市主、次干道布置。
第二十一条
建筑设计方案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时应提交下列设计文件:
(一)总平面设计图。
图纸比例为1:500,必要时可采用1:1000。图上应标明现状地形、地物、指北针、规划用地范围线、规划道路线,拟建的建筑物位置、尺寸、层数,拟建的建筑物与规划用地范围线和相邻现状建筑物的关系,按制图规范要求表示的建筑物基底线、外挑线、屋顶俯视线,室内外标高,室外场地布置(含交通组织、停车泊位、绿地、建筑小品、排水坡向、化粪池、垃圾收集等),有关技术经济指标;(二)建筑单体设计图。
图纸比例1:___至1:300。图纸内容包括各层平面、主要立面、剖面图;(三)建筑方案设计说明书以及必要的效果图、模型、实景三维动画等。
第二十二条
建筑设计施工图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时应提交下列设计文件:
(一)总平面设计施工图。
图纸比例为1:500,图上应标明用地范围及尺寸,指北针,现状地形和地物,拟建建筑物、道路及其名称,建筑物定位及其与场地四邻相互关系尺寸,拟建建筑物的层数、室内外设计标高、场地竖向设计等;(二)建筑设计施工图。
图纸比例为1:100或按照制图规范规定的比例,图纸包括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并附有外墙建筑装饰材料、色调设计以及重要部位的装饰装修设计;(三)全套建筑设计说明资料。
第二十三条
建筑物开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四层以上居住建筑不得设置内天井。
(二)居住建筑开口天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高度___米以下的,如开口天井仅仅用于厨、厕、梯间的通风、采光,开口宽度不少于___米;用于厅、卧室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___米。开口天井的深度(含外挑部分)应不大于开口宽度的___倍。
2.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如开口天井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___米;用于厅、卧室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___米。开口天井的深度(含外挑部分)应不大于开口宽度的___倍。
3.开口天井内不得设置挑阳台、梯平台等影响采光、通风的设施。
(三)U型、Π型居住建筑,开口宽度应不小于其深度。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所用有关术语的含义:
(一)“重叠面“,是指在点式建筑间距的计算中,点式建筑之间在南北方向上重叠部分在东西方向垂直平面上形成的投影面。
(二)“建筑间距“,是指建筑物外墙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本规定中的建筑间距,特指在综合日照、通风、视线、空间和环境等因素后,所规定的建筑物之间按外墙轴线计算的最小水平距离。
(三)“外墙轴线“,是指建筑外围的墙中或柱中轴线,用点划线表示。
(四)“规划用地范围线“,是指相邻不同权属地块之间的权属分界线。
(五)“定位放线、验线“,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划定的红线图,对建筑物的主轴控制点进行实地测放,并在建筑物施工至正负零时进行检核,以对建筑物的位置、基底形状及尺寸进行规划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个人修建私有住宅的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
第五篇:郑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郑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在本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内从事与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时的建设选址、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本规定中所指的“中小学校”,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六年制普通小学与三年制普通初级中学。
本规定中所指的“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接纳三至六周岁幼儿的为幼儿园。
本规定中所指的“老城区”,是指三环路以内区域。
本规定中所指的“城市新区”,是指三环路以外的规划建成区。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须水组团、惠济新行政区、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北部组团、南部组团等。
第二章 规划选址
第四条 布局原则。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布局选址应符合下列原则: 学生能就近走读入学;
学校应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第五条 服务半径
学校服务半径要根据学校规模、交通及学生住宿条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等原则确定。
中小学生不应跨越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上学。寄宿制学校,可不受此限制。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0米。
全日制托儿所、幼儿园(幼儿白天在园所生活的托儿所、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寄宿制托儿所、幼儿园(幼儿昼夜均在园所生活的托儿所、幼儿园)服务半径不作特别强调和控制。
第六条 选址原则
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址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接近城市绿化带、方便家长接送、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4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基地;托儿所、幼儿园的规模在3个班以下时,也可设于居住建筑物的底层,但应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游戏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
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采空区、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
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区。
中小学校幼儿园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米;与城市主干道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米,当小于80米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中小学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中小学校幼儿园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中小学校幼儿园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中小学校幼儿园选址应注意与噪声源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教学用房区内有安静的环境。
第七条 周边环境
中小学校幼儿园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公安看守所、异味源如公厕、化学制品点、餐馆厨房、网吧、游戏机房等不利于中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主要出入口两侧各3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不得设立集贸市场和摆设商贩摊点。
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应与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或有害品的研制、生产、贮运场所等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
新建露天市场边沿与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间距不应小于100米。商业闹市与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间距不应小于150米。露天体育场边沿与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间距不应小于100米。
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公交首末场站、轨道交通站点的边沿与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间距不应小于300米。
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用地标准
第八条 人口配建规模 城市新区:
每2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36个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 每1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24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 每5000人区域内预留1所6个班规模的幼儿园建设用地。老城区:
老城区旧城改造地区在确定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时,宜以规划新增人口为基准,并结合改造地区内现状教育设施承载力,合理确定人口配建规模;其中城中村改造地区,现状人口规模中仅计入拥有当地农村户籍的人口数,其余常住人口不再计入中小学校人口配建规模中。
每2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36个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 每1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24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 每5000人区域内预留1所6个班规模的幼儿园建设用地。
老城区旧城改造地区在用地确实紧张、布局难以安排的情况下,可按照人口配建规模对现状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增容扩建或增加规划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建设规模。
第九条 学校建设规模与班额人数
幼儿园(包括托、幼合建):6班、9班、12班,托儿所每班25人,幼儿园每班30人;
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45人;
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第十条 幼儿园用地与生均用地标准
城市新区幼儿园用地规模2700-432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12-15平方米; 城市新区幼儿园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7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5
平方米/生;
城市新区幼儿园9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24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2平方米/生;
城市新区幼儿园12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432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2平方米/生;
老城区幼儿园用地规模2160-396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11-12平方米; 城市老城区幼儿园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16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2平方米/生;
城市老城区幼儿园9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97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1平方米/生;
城市老城区幼儿园12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96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1平方米/生。
第十一条 小学用地与生均用地标准
城市新区小学用地规模14000-24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11-13平方米; 城市新区小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4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3平方米/生;
城市新区小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75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3平方米/生;
城市新区小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0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2平方米/生;
城市新区小学48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4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1平方米/生;
老城区小学用地规模10000-15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9平方米; 老城区小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0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9平方米/生;
老城区小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25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9平方米/生;
老城区小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5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9平方米/生。
第十二条 中学用地与生均用地标准
城市新区中学用地规模24000-48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20平米; 城市新区中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4000平方米; 城市新区中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0000平方米; 城市新区中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6000平方米; 城市新区中学48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48000平方米。
老城区中学用地规模18000-36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15平方米; 老城区中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8000平方米; 老城区中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2500平方米; 老城区中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7000平方米; 老城区中学48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6000平方米。第十三条 用地规模控制
新建小学的规模控制在24班以上,小学用地规模最大不超过25000平方米; 新建中学的规模控制在36班以上,中学用地规模最大不超过50000平方米。第十四条 教职员工居住用地
教职员工居住住宅应纳入城市住宅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不得建于中小学校园幼儿园以内。
第四章 规划设计与指标控制
第十五条 容积率控制
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的多少确定,原则上: 小学不宜大于0.8; 中学不宜大于0.9。
第十六条 中小学校生均绿化用地指标
校园公共绿地包括成片绿地、花园、景点、生物种植园等,可采用分散、垂直、屋面多种形式,以改善校园环境。
中学生均绿化用地指标不得小于1平方米; 小学生均绿化用地指标不得小于0.5平方米。第十七条 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用地指标
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各游戏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
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式计算值: 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平方米)=180+20(N-1)
注:180、20、1为常数、N为班数(乳儿班不计);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游戏器具、30米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贮水深度不超过0.3米的戏水池等。
室外游戏场地用地6班不宜小于640平方米;9班不宜小于880平方米;12班不宜小于880平方米。
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第十八条 中小学校运动场地设计
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楼之间应有合理的间距,并联系便利。生均运动场地用地指标:
小学生均运动场地用地不宜小于2.3平方米; 中学生均运动场地用地不宜小于3.3平方米。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运动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场地应为弹性地面。每6个班应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地。
小学18个班以下规模的学校宜设200米环形跑道(含60米直跑道);24班规模的中小学校宜设25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30班规模以上的中小学宜设400米环形跑道(含100米直跑道)。
位于老城区的中小学校,若发展用地确有困难,田径场面积可适当减少,但小学必须建设60米直跑道,中学必须建设100米直跑道。
有条件的学校宜设游泳池。规模大于36班的中学、规模大于24班的小学宜预留游泳池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