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险学我国养老缺口问题实例
我国养老缺口问题实例:社保基金收不抵支。
(1)1997年,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为5个,1999年扩大至25个,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扩大,1999年为140亿,1998年为450亿,1998年上升为1000亿,2000年到2002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每年都在400亿元左右。虽然在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有所减少,但由于养老保险收支机制的不合理,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摘自《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思考》
(2)《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份加上新疆兵团),2010年有15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减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2011年达766.5亿元。——————摘自《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
(3)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国有股划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多措施以缓解压力。
第二篇: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千万以上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但养老护理人员不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这种严峻的现实,目前我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
1000万!对于这个庞大的数字,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按照目前养老院内养老护理人员1:
6、1:5左右的比例服务老人,相当于有五六千万的老人需要护理,而全国老年人的总数在1.5亿左右。
有97%的老年人都是选择在家养老,即便在家养老的也有部分需要养老护理人员,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缺口,更何况目前的护理人员已经有很大的基数。“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数字有些夸张,不过养老院床位不足和护理员专业水平不高的现象的确存在。“
用工基本不缺但养老院空床率极低
那么,杭州的情况又是如何?记者从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养老院共有204所(其中城镇64所,农村140所),共有床位17521张,国办养老院入住率在80%左右,民办的在50%左右,总体入住率大约在75%(城镇养老院入住率可达到90%,农村则要低一些)。而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服务管理规范要求》规定,养老院内需要一级护理以上的老人对应的护理人员比例应达到4:1左右,健康老人对应的护理人员比例为7:1左右。
“总的来说,现在杭州城镇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是充足的,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陈处长表示。
记者昨天还走访了杭州市第二福利院,该院的王主任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有420张床位,入住率达到了95%以上,基本是满员的负荷,不过70多个护理人员还是基本够用,而且在招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用工的紧缺。
“工作人员的构成基本是15%专业护理人员,其余的以外地务工人员为主。这些外地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从劳动力市场招收,有的是院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过来的,上岗之前都要进行半个多月的专业培训。尽管临时工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但基本稳定。过年的时候,部分外地护理人员会要回乡,对此我们每年都采取‘轮换制’,所以也不存在用工难的问题。”
王主任还透露,有相当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比较看中养老院姓“公”的特点,认为在养老院工作福利待遇不错,工作也稳定,也就放弃了去其他单位的想法,所以在招工的时候,他们选择余地很大。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俞主任认为,目前紧缺的可能并不是养老护理人员,而是床位不够,他们900多个床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满员的,“新的老人想入住进来,目前基本没有可能。”
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总体用工不缺,但正如王振耀司长的分析,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是亟待提高的。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陈处长也透露,目前杭州养老院存在的最大矛盾就是床位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素质不能满足老人们的需要。
据了解,市级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事业在编人员,通过有关部门的统一招考,有大专以上学历,素质相对较高;区县市以下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的“4050”人员,素质就相对较低了。目前杭州最高级别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三位,也是去年首届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中的前三名。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拥有三位“高手”中的两位,俞主任介绍说,这两位护理人员目前的工作主要以管理、培训为主,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专业上的帮助,而像她们这样的护理人员,整个杭州也不多。
针对这种现象,陈处长分析说,养老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国家拨款,支出紧张,聘请护理人员是笔相当大的成本开销。因此尽管杭州所有的养老院都按照国家要求的比例配备专业护理人员,但大部分不会聘请超比例外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因为这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所以,在有限的人员配备比例下,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以及“4050”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确是当前不少养老院的课题。
据悉,有关部门已经加紧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培训班,并对毕业学员颁发证书。“今年还将举办两三届,接下来完全有可能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陈处长说。
阳光职业前景看好
尽管目前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并不高(健康楼的护理人员月薪基本在1300元左右,特护楼的大约在1500元左右),但从各大养老院床位紧缺,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以及国外的情况来看,养老护理及相关人员的职业前景都是值得乐观的。
“现在我们就会碰到不少家属,反问为什么没有收费标准更高的护理,他们大多不太在乎花钱多少,几千一个月都可以接受,希望给老人更好的服务。虽然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收费多少与服务好坏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反过来看,说明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今后的老人护理会越分越细。”俞主任说。
俞主任还说,今年国家安排了社会工作者的考试,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专门针对养老护理的,这些专业人才今后将被引入养老院,完善老年人专业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就要比普通养老护工高许多,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第三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公共财政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35%,城镇为6.30%。
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家庭养老在我国传统悠久,长期以来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代际分离倾向的出现,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功能出现弱化,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满足将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土地保障功能日趋衰减。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土地数量有限,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来自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发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变革,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影响了集体对社区保障的投入,使农民丧失了集体的福利保障。
(三)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已达3.22∶1。
同时,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差别,农民的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如果考虑水电、交通、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差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已达6∶1左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缺乏法律保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缺乏稳定性。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二)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单一,造成农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
1992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农保资金的筹集要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而且不存在社会统筹。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覆盖面小,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由此可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没有建立起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有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这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农村劳动力,其负担能力不同,所以应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机衔接。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他们成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真空阶层。
三、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保持其制度上的稳定性
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都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基金管理、财会制度、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且在试点中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管理。
(二)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现代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并定居的农民工,应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根据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
4、积极探索“城保”和“农保”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运行模式,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打好基础。针对传统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且固定不变的缺陷,实行将最低缴费和给付标准与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挂钩的方法,建立缴费的增长机制,缴费标准的可选择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政府对农民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范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保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
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力保障。过去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及其财力分配存在重大缺陷,对农业的生产力投入不足,对农村的社会性投入更为匮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发展滞后,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固化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精神,防止城乡差距过度扩大,必须调整和改变现行财政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要让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如此。少量的补助就能大大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
从政策意义角度讲,财政补助是农保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较少的投入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这对农保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的要求,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农民参保提高待遇水平。
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工作体系的投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再提取管理服务费,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尽快解决原制度从保险费中提取管理费,用于人员和工作经费的问题。同时要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要降低门槛,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以政府投资为主,低水平起步,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建国,韩军平.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8).2、王黎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6).3、胡鞍钢,魏星.财政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挑战与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7(3).4、赵殿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J].社会保障制度,2005(1).5、李宏.21世纪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4).6、秦中春.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
第四篇: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初探
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初探
摘要:文章通过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公共财政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35%,城镇为6.30%。
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家庭养老在我国传统悠久,长期以来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代际分离倾向的出现,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功能出现弱化,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满足将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土地保障功能日趋衰减。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土地数量有限,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来自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发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变革,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了集体对社区保障的投入,使农民丧失了集体的福利保障。
(三)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已达3.22∶1。
同时,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差别,农民的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如
果考虑水电、、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差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已达6∶1左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缺乏保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缺乏稳定性。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二)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单一,造成农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
1992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农保资金的筹集要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而且不存在社会统筹。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覆盖面小,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由此可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三)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没有建立起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有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这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农村劳动力,其负担能力不同,所以应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机衔接。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他们成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真空阶层。
三、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位,保持其制度上的稳定性
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都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基金管理、财会制度、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且在试点中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管理。
(二)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并定居的农民工,应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根据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
4、积极探索“城保”和“农保”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运行模式,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打好基础。针对传统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且固定不变的缺陷,实行将最低缴费和给付标准与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挂钩的,建立缴费的增长机制,缴费标准的可选择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政府对农民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范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保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
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力保障。过去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财政政策及其财力分配存在重大缺陷,对农业的生产力投入不足,对农村的社会性投入更为匮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发展滞后,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固化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精神,防止城乡差距过度扩大,必须调整和改变现行财政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要让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如此。少量的补助就能大大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
从政策意义角度讲,财政补助是农保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较少的投入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这对农保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的要求,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农民参保提高待遇水平。
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工作体系的投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再提取管理服务费,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尽快解决原制度从保险费中提取管理费,用于人员和工作
经费的。同时要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要降低门槛,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以政府投资为主,低水平起步,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
1、赵建国,韩军平.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J].财经问题,2007(8).2、王黎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6).3、胡鞍钢,魏星.财政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挑战与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7(3).4、赵殿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J].社会保障制度,2005(1).5、李宏.21世纪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4).6、秦中春.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
第五篇:我国城镇养老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论我国城乡乡养老方式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事,应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今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城市老年人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了解各基层老年热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有了很大的必要性。老年人在社会上是一种弱势群体,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一番了解。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老年人生活方式,通过了解老年人来了解社会,丰富我们自身的见闻,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积累经验。
一、现代社会中国城镇养老基本方式
从养老服务提供者视角看,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这三大种类。
1、家庭养老 是指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
目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是又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首先,是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决定的。 其次,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再次,这也是满足老年人地心理需求的需要。但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原因如下:
第一,时代的发展变化导致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感到力不从心。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第二,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独生子女趋势,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第三,空巢家庭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模式。
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
养老院等机构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和扩大的家庭,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照顾、饮食调理、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
机构养老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原因如下:
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中国特殊文化传统造就的老年人“家舍难离”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
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 三是在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不足的情况下,还表现出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特点。
四是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业人员待遇低。
发达国家中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70张左右,而我国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3、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也就是“社区服务加住家养老”, 就是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服务。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将其定义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 2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综合优势:
其一,迎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社区居家养老保留了“ 住家 ”的形式, 满足了中国老年人“恋家 ”的情感需求。 其二,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 其三,节约社会养老成本。 其四,减轻家庭成员的压力。我国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
1、加强养老道德宣传,完善养老法律法规体系, 巩固家庭养老方式。
一方面,国家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安老敬老养老的战略中;
另一方面,1996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享受子女及其他依法由赡养义务的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以及在患病时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的权利”,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尚须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化及可操作化。
2、继续支持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
机构养老在保证其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下应该向以下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资,重点保证“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经营性的养老机构遵循市场化原则,可以向高端发展,走优质高价的发展之路,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高端需求。
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最终目标
第一,明确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责任地位。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第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
第三,引入市场机制, 走福利性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适当的市场化模式会促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拓宽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效率。
总之,养老方式发展方向将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以社区居家养老为目标,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建构多层次的养老模式。二、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因此,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除所有发达国家之外,我国也于1999年进入这一行列,成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用于老年社会保障费用的大量增加,也引起我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形成了现在的“4+2+1”家庭:4个父母长辈、1个孩子,要靠夫妇2人支撑)。而且,从我国各地区的差异来看,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的老龄化则发生得更早、更严重,如何解决城镇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纵观国内外,养老服务保障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选择: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哪一种方式更适合我国国情已成为当前老年保障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后我国养老服务业将出现五大转型: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的转型;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到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的转型;从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复照料、情感护理等服务保障的转型;从传统的经验性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的转型;从以政府为主办养老院、敬老院到公办与民营同步发展模式的转型。
现在我国城镇养老还存在许多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家庭养老方面: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子女数量少了,子女不在身边了,子女事业的压力大了,子女还要照顾自己的子女了,子女也不再把赡养父母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了。所有这些变化都使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1、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养老功能弱化,无法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
2、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
3、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年轻人的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之受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更新、蜕变,有些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地位,再加上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几世同堂的家庭就少了其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方面:
1、市场供给和设施缺乏,养老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严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2、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的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本来为数不多的养老机构利用率不高。此外,社会福利机构的大量资源配置被高收入、能够自理的健康老人占据,这和社会福利的法则相悖。
3、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从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看,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快速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需求。最突出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5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同时,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老龄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养老立法的缺失,无论是涉及到老人还是涉及到养老机构,一旦出现了意外风险,其责任界限因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参照而往往很难准确界定,因此,养老机构与老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均很难得到依法保障。
社区养老方面:
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机构养老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运行机制还不不健全,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保障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具有服务特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然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尚不固定,服务补贴标准明显偏低,需要尽快确立经费来源渠道,完善补贴标准制度和政策。
二是组织管理不强。社区养老服务基本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体系,自发性和特区性特征明显,服务管理监督和政策指导也基本停留在区级政府层次上,亟待更高层次的组织体系和监督管理模式,此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三级管理机构建设也还远远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三是政府扶持不够。根据国内外经验,福利性事业很难单独正常运行,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建立起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我国城镇养老相关的政策
1、民政局将在“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投入、激励社会投入、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渠道,加强养老服务资金保障。民政部将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服务环境监测、服务产品等标准;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政府采集行业信息、公众接受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2、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
3、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5、制定优惠政策,抓好政策落实,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扶持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保证。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的优惠政策,保证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并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制定新的优惠政策。
6、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合法权益。民政部门要根据政府宏观管理、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做好指导、协调、扶持和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办福利机构健康发展。
四、我国城镇养老问题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养老依然应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体养老为辅,多种养老方式并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对此,我们提出一下建议:
1、提高国民素质,要把“孝”的教育放在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将孝心教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我们要大力倡导对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精神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生活照料上的耐心,两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国民“养亲必敬”,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建立新型社区养老院,完善社区服务职能。养老院不再是子女因无暇照顾老人而安置老人的地方,而是将家庭养老扩大和延伸。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心理沟通,感情交流的平台。建立游艺室、组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等,创造良好的养老和服务环境,是老年人身心愉快的生活。、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所有为雇主的公民。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保障信息共享,建立可持续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政府对重大养老问题提前有所掌控。
4、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在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就应用法律的手段惩治违法者。家庭美德建设以及制度的实施也只有在法律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规范作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当今社会老年人高龄化日益突出,老年人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看病就医不会成为老年人以及家庭的负担,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健康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