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8: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

第一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

摘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做好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资金的筹集,资金缺口庞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瓶颈。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短缺的现状,同时对比目前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主要模式及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债券、创新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三方面提出解决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政策措施,以期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途径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社会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体系里的基础制度,因此,做好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败。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诸多问题,如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多数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因此本文所述的养老保险仅限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最凸显的是资金积累严重不足,形成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

一、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算

(一)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含义界定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资金缺口就意味着入不敷出,即收入不足以抵补支出。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当期收入小于当期支出;二是长期收入小于长期支出。而针对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同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当期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小于当期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长期的养老保险资金积累小于长期的养老保险资金支出。由于养老保险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第二个层次的资金缺口更为重要。

(二)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规模测算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要准确的测算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数额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却是无疑的,那就是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数目巨大。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2010)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可怕的是该数据还以每年大约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对养老保险资金的刚性需求,这个缺口的规模就更加庞大。以2010年为例,当期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为1.3万亿,支出的基金为1万亿,结余3000亿元,累计结余1.5万亿元。尽管当期和累计均有结余,但是考虑到未来我国老龄化的刚性支出,结余的1.5万亿元远远不够。更何况个人账户“空账”的1.3万亿元始终没有解决。

二、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及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途径分析

(一)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探析

1、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以养老保险基金“横向平衡”为依据,首先按照当年养老保险所需支出的保险费用加以测算,然后在“以支定收”的原则下,将这笔费用按提取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个单位或个人。这种模式由欧洲国家首创,因其具有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易于操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小,通过再分配达到公平为主导的特性,而成为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式。但是,这种筹资模式有效运行的前提是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化、代际赡养系数稳定且平衡。而在人口数量增长幅度较大或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会引起“代际不公”。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日益提高,在岗工作的年轻一代所承担已退休一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年轻人将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为供养退休老人支付更多的保费,因而这种模式容易面临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的支付危机。

2、完全基金积累制

完全基金积累制模式是以实现长期的“纵向平衡”为依据,采用预筹积累的原则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模式。这种模式把个人缴费储存与本人劳动贡献及工薪收入紧密联系起来。年轻的时候拿出工资的小部分长期储存积累,年老的时候按个人账户储存余额享用,透明度高,能极大地调动个人缴费的积极性。所以,具有极强的激励和效率机制。社会保险不包揽在政府身上,而是立足于自我储存积累,组织全社会分担风险,具有良好的制约监督机制。由于人人关心个人账户上的储存额,职工可以监督企业是否按规定缴纳保险费,防止经办机构任意挪用资金。渡过老龄化高峰期时有足够的资金,不存在支付危机,也不会引起代际转嫁负担的社会矛盾。但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基金收入的历史性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养老保险资金结余保值增值的难度很大,一旦资金结余不能长期保值增值,会影响职工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平。

3、部分基金积累制

部分基金积累制是根据“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的原则,一部分采用现收现付制方式,将当期筹集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支付现已退休者的养老金;另一部分采用基金制方式,将当期筹集资金的另一部分为现在的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这种模式从理论设计的角度看,似乎体现了互助共济,又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在现实运作中,此种模式同样面临着和完全基金积累制的缺点,即积淀下来的基金余额在营运管理上的有效性方面是没有保证的。同时,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造成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流程的复杂化和成本的提高,因而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以实现特定水准的社会养老保险,加大了成本开支。这种模式在许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初期,退休金支付额较少的时候存在过,随着退休人员和退休金支出的增加以及受通货膨胀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实际上都转入了现收现付制。

4、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统账结合“统帐结合”模式的特点是引进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立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单位缴纳的保险费绝大部分进入社会统筹,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保险费连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一起进入个人账户。从理论上看,这种模式由于建立了养老金个人账户,它具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也保留了社会统筹互助的特性。它集聚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两者的优点。防止和克服了两者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人们不仅把它

作为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模式,也希望能够作为长期存在的新型的筹资模式,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难关。

(二)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主要途径分析

1、企业缴费部分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目前这一比例为20%。可以说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主要是靠用人单位缴纳形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用人单位雇佣员工为其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归根到底员工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创造者。所以用人单位缴纳的这部分费用实际上是员工缴纳的。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企业改革进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2010年,我国的GDP几近40万亿,而GDP其实就是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可见,我国的企业整体看还是运行的较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在世界范围都是处于较重的地位。所以想通过提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比例弥补资金缺口,无疑会加重企业的负担,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就不利于未来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2、个人负担部分

个人作为养老保险资金的最终受益者,根据权利与义务原则,个人想要获得年老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权利,在年轻工作的时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个人承担部分大多是按照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的。这一比例大多数地区定在8%。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以来处于低位,这样就使得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总额较小,能够部分应付当年养老保险金支出就算不错了。如果试图通过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前提是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否则贸然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会对居民当期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为我国的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经逐年下降,研究表明,1996年—2009年,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1996年以来居民从国民收入中拿到的比例越来越少,此时再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无疑会减少居民当期的收入。相当于我们为了未来的养老需要必须忍受当前消费支出的减少。如果再考虑目前的消费物价水平,更不宜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来扩大养老保险资金。

3、国有股减持转持部分

为了应对未来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巨额支出,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和国有股减持列入的资金。国有股减持包括国有股境外减持和境内国有股减持两部分。前者是指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未满3年的,拟出售的国有股通过划拨方式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并由其委托该公司在公开募股时一次或分次出售。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后者是指股权分置改革

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转持股份承继原国有股东的禁售期义务。根据这项规定,截止2008年5月31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获得的境外国有股减持和转持收入共894.65亿元。截至2009年3月26日,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公司共131家,涉及国有股东826家,应转持股份约83.94亿股,发行市值约639.33亿元。随着更多的国有企业上市,相信会有更多的国有股转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充实全国范围内统筹的这部分养老保险资金。

4、政府财政投入部分

政府财政投入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从预算内资金划拨相应资金进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2010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800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中一半是政府财政逐年投入形成的。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公布的资料,从2000——2009年中央政府共投入资金3802.56亿元。政府财政支持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管理发生的费用进行支付以及对当年不足以支付养老金的部分进行兜底。

三、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资金不足问题的政策措施

(一)发行特别国债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发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市政债券。因此,这里所说的发行特别债券是指中央政府专门为筹集养老保险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到期还款付息的债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债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0年末,我国中央政府债券余额为71208.35亿元,如果加上中央政府代理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总额为91208.35亿元,约占我国当年GDP近40万亿的2.5%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关于政府发行特别债券来解决我国的特殊问题,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对于国有银行的改革问题,我国就曾于1998年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尽管这2700亿元资金不能解决国有银行问题,但这不是那2700亿元资金筹集得不对,而是别的原因导致那次国有银行改革失败。所以,相对于1.3万亿元的“空账”,如果政府下定决心,通过发行特别债券筹集资金缺口,是可行的,对政府的财政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压力。而且利用这种方式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能够一次性解决“空账”问题。

(二)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

中国的福利彩票发行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福利彩票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截止2010年底,我国发行的福利彩票累计筹集的公益金接近2000亿元,各项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随着我国彩票市场的发展,年销售额和当年累计的彩票公益金都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同样是利国利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事关每个国民的老年生活之忧,如果以筹集养老保险的名义发行部分福利彩票,更能得到彩民的支持。因为购买一份养老保险福利彩票就是为自身的养老进行积蓄,对于扩大彩民的群体应该不成问题。彩票的销售额增长了必然带动彩票公益金的累计增长,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这种方式筹集一部分养老保险资金。当然,以发行养老保险彩票形成的公益金弥补现实的巨量“空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资金缺口,但至少能提高当年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能力。

(三)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力量,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存量资产。这里以国资委监管的122家中央企业数据为例,截至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4.3万亿元,净资产9.5万亿元,净利润8489.8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超过当年全国税收的1/6。这里只是中央企业形成的国有资产,如果加上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形成的国有资产,那么全国国有资产总额规模数量有多大,可想而知。从国有资产的权利归属来看,国有资产的产权最终属于全体国民拥有,换句话说,每个国民都能从这些巨量的国有资产中享受到属于他个人的那部分权益。而如今作为养老保险的受益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养老需要,在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把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变现分配到养老保险资金账户,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而从国有资产到养老保险资金的转化,并没有涉及到最终产权主体的变化,都是在全体国民之间流动。而这个变化既是国有资产的功能体现,也是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困难的有利途径。

四、结语

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适应我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现实刻不容缓,然而作为养老保险最核心的资金筹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目前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来源较狭窄,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养老金的巨额支出,为了做实养老保险历史形成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应付未来之需,我们需要创新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式,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本文提出的三种途径值得深入研究: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债券逐步充实目前的个人账户“空账”,甩掉这个历史包袱;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筹集部分养老保险资金;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解决养老保险资金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郭士征.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赵曼.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4]陈树文.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9)

[5]刘亚妮.对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式的思考[J].求实.2005

[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10]腾讯财经网.http://finance.qq.com/a/20110308/003346.htm

第二篇: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都体现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理念,长此以往,形成了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众所周知,我国的城镇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都明显比农村优越,社会保障方面则更是如此。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更甚之,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下,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考察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渊源,其中包括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人口老龄化,另外,界定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职能;其次,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旧农保的介绍是对新农保出台做了铺垫,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的内容及其特征,并且就新农保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考察了世界上三种养老保险类型的国家,包括现收现付制的德国、福利型的瑞典、强制储蓄型的智利和新加坡,分析了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建议;最后,通过对我国新农保的分析以及对国外部分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考察,提出了我国新农保发展的政策建议,法制建设是保障,完善制度细节是关键,政府职能的发挥是必要,资金的保值增值是目标,基层机构建设是基础。当然,任何一种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也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如经济、政治或者其他不确定因素,仍然需要做新的调整和完善。鉴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并未达到高级阶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职能法制建设基金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3.89;F842.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导论12-191.1选题背景与意义12-131.2文献综述13-171.2.1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3-141.2.2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作用14-151.2.3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15-161.2.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16-171.2.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171.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7-191.3.1研究对象17-181.3.2研究方法181.3.3论文框架18-19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综述19-242.1相关概念界定19-202.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20-212.2.1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202.2.2社会公平理论202.2.3福利经济学20-212.2.4人口老龄化212.3我国农村存在的养老方式21-222.3.1家庭养老21-222.3.2自主养老222.3.3社会养老222.4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职能22-242.4.1立法职能22-232.4.2财政职能232.4.3监督职能23-24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24-333.1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24-253.1.1探索阶

段(1986-1990)243.1.2试点阶段(1991-1992)24-253.1.3曲折发展阶段(1993-2002)253.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25-293.2.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分析26-283.2.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28-293.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333.3.1法制建设落后,政策存在不稳定性29-303.3.2“捆绑缴费”问题与普惠式的悖论30-313.3.3基础养老金标准偏低,难以达到真正的“老有所养”31-323.3.4管理水平落后,经办力量薄弱32-334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借鉴33-384.1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条件分析33-344.1.1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33-344.1.2工业化程度进入中后期344.1.3城镇化水平较高344.2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介34-364.2.1德国模式34-354.2.3瑞典模式354.2.4智利、新加坡模式35-364.3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借鉴36-38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景与展望38-425.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制度细节38-395.2明确政府职能,扩大财政投入力度395.3提高保障水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39-405.4完善筹资机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405.5重视基层机构建设,加强账户基金管理40-42参考文献42-44致谢44-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地区人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不断加强社保机构组织、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落实“民生工程”为核心,严格社保资金管理,保障资金收支运转安全流畅。

一、社保资金管理情况

**县人社局负责管理全县的社会保险工作,该工作覆盖**县的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农牧民。在资金管理上,单位领导一直视社保资金为一条“生命线”,严格要求各类保险的经办员加强文件精神学习,提高业务认识水平,通过社保管理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建设,加强资金核查和监管,确保“生命线”的安全

(一)、社保资金管理机构组织建设

社保资金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保障资金的运转又要确保资金的安全,为此**县人社局不断加强社保资金管理机构组织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社会保险服务人群的不同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充实社保经办人员组织,针对不同的社会保险,县人社局都设有专人负责,1涉及农牧民保险的还要求各乡(镇)配备至少一名干部负责并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协管员。

(二)、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1、工作制度建设。为了保障各类社会保险工作的连贯完整,**县人社局在推进各类社会保险专人负责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社保工作在小范围内的交叉,切实保障工作在突发情况下,资金的安全连续。

2、资金流转制度。为了保证资金的流转畅通,便于清查核对,**县人社局在县农业银行为每一项社会保险建立了收支专户,最大限度的实现资金流动于账户之间,避免现金流动。

3、资金管理制度。各项保险的资金流动由经办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管理并对其负责。在资金发生变动时,经办员要做好资金的日记账并保管好各类票据。**县人社局还设有一名专职资金管理人员,协助保险经办员规范资金账目并做好单位的总账。

4、资金核查制度。一是建立月自查制度,要求各保险经办员在每月的5号到**银行领取上个月的对账单,并与资金实际流动情况进行核对,确保资金的动态准确监控。二是开展资金时时抽查制度,由单位专职资金管理人员对各类保险资金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工作,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三是实施年结算制度,社会保险资金的收缴和发放关系

到每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对当年发生的资金流动必须在当年完成。

二、社保工作开展情况

**县社会保险工作严格按照“民生工程”的要求和部署,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措施,加大扩面征缴执法力度,做好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工作。2011年**县各项保险都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也较上年有所提高,养老金发放率达到了100%,其具体情况如下:

2011年**县社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表

三、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人社局严格按照社保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学习,工作制度化管理的推进使其各项社保工作都日益规范,经办员业务办理也更加娴熟。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要面对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将**的社会保险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1、加快推进社保工作信息化建设。社保工作服务人群复杂,数量众多,经办员完成参保人员档案管理、资金管理、待遇核定等工作仅凭人工操作工作量大、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不便于信息的汇总和统计。

2、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资金征缴方式。**县有8个乡镇,只有2个乡镇实现了银行的联网,针对新农保适龄参保人群按照发放缴费存折自行缴费的要求,面对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居住地偏远分散的实际情况难以实现。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

第四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公共财政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35%,城镇为6.30%。

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家庭养老在我国传统悠久,长期以来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代际分离倾向的出现,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功能出现弱化,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满足将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土地保障功能日趋衰减。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土地数量有限,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来自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发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变革,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影响了集体对社区保障的投入,使农民丧失了集体的福利保障。

(三)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已达3.22∶1。

同时,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差别,农民的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如果考虑水电、交通、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差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已达6∶1左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缺乏法律保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缺乏稳定性。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二)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单一,造成农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

1992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农保资金的筹集要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而且不存在社会统筹。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覆盖面小,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由此可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没有建立起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有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这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农村劳动力,其负担能力不同,所以应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机衔接。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他们成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真空阶层。

三、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保持其制度上的稳定性

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都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基金管理、财会制度、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且在试点中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管理。

(二)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现代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并定居的农民工,应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根据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

4、积极探索“城保”和“农保”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运行模式,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打好基础。针对传统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且固定不变的缺陷,实行将最低缴费和给付标准与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挂钩的方法,建立缴费的增长机制,缴费标准的可选择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政府对农民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范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保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

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力保障。过去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及其财力分配存在重大缺陷,对农业的生产力投入不足,对农村的社会性投入更为匮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发展滞后,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固化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精神,防止城乡差距过度扩大,必须调整和改变现行财政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要让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如此。少量的补助就能大大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

从政策意义角度讲,财政补助是农保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较少的投入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这对农保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的要求,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农民参保提高待遇水平。

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工作体系的投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再提取管理服务费,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尽快解决原制度从保险费中提取管理费,用于人员和工作经费的问题。同时要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要降低门槛,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以政府投资为主,低水平起步,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建国,韩军平.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8).2、王黎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6).3、胡鞍钢,魏星.财政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挑战与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7(3).4、赵殿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J].社会保障制度,2005(1).5、李宏.21世纪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4).6、秦中春.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

第五篇: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初探

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初探

摘要:文章通过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公共财政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35%,城镇为6.30%。

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家庭养老在我国传统悠久,长期以来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代际分离倾向的出现,越来越多家庭的养老功能出现弱化,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满足将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土地保障功能日趋衰减。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土地数量有限,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来自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发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变革,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了集体对社区保障的投入,使农民丧失了集体的福利保障。

(三)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已达3.22∶1。

同时,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差别,农民的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如

果考虑水电、、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差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已达6∶1左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缺乏保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缺乏稳定性。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二)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单一,造成农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

1992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农保资金的筹集要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而且不存在社会统筹。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覆盖面小,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由此可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三)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没有建立起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有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这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农村劳动力,其负担能力不同,所以应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机衔接。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他们成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真空阶层。

三、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位,保持其制度上的稳定性

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都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基金管理、财会制度、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且在试点中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管理。

(二)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并定居的农民工,应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根据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

4、积极探索“城保”和“农保”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运行模式,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打好基础。针对传统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且固定不变的缺陷,实行将最低缴费和给付标准与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挂钩的,建立缴费的增长机制,缴费标准的可选择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政府对农民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范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保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

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力保障。过去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财政政策及其财力分配存在重大缺陷,对农业的生产力投入不足,对农村的社会性投入更为匮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发展滞后,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固化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精神,防止城乡差距过度扩大,必须调整和改变现行财政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要让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如此。少量的补助就能大大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

从政策意义角度讲,财政补助是农保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较少的投入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这对农保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的要求,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农民参保提高待遇水平。

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工作体系的投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再提取管理服务费,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尽快解决原制度从保险费中提取管理费,用于人员和工作

经费的。同时要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要降低门槛,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以政府投资为主,低水平起步,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1、赵建国,韩军平.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J].财经问题,2007(8).2、王黎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6).3、胡鞍钢,魏星.财政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挑战与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7(3).4、赵殿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J].社会保障制度,2005(1).5、李宏.21世纪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4).6、秦中春.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

下载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险学我国养老缺口问题实例

    我国养老缺口问题实例:社保基金收不抵支。 (1)1997年,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为5个,1999年扩大至25个,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扩大,1999年为140亿,1998年为450亿,1998年上升为1000亿,20......

    养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

    新形势下对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探讨

    新形势下对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探讨2013-1-2 9:4 李玉霜一、引言我国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两个逐步实现,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应逐步实现全国统......

    我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问题研究[定稿]

    我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问题研究 摘要: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背景下,探讨网络舆情的主体和内容特征,分析旅游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相关部门在旅游网络舆情的引......

    我国城镇养老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论我国城乡乡养老方式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老龄问题已......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 作者:张平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起步晚,目前仍处于试验发展阶段,自200......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5篇)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中国的城镇化浪潮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对于保险业,特别是保险资金运用而言,城镇化大潮中充满了各种需求和众多机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摆在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