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对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探讨
新形势下对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探讨
2013-1-2 9:4 李玉霜
一、引言
我国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两个逐步实现,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应逐步实现全国统筹,二是其他社会保险资金应逐步实现省级统筹。社会保险资金在保证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按照政府要求进行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投资运营的社保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对社保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要求愈发强烈,社保资金审计在社保资金管理中发挥的监管和督促作用不断增大。
二、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现状
(一)因社保资金会计核算方面的缺失造成对其监管困难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者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模式。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要求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造成应收未收的欠缴款项不能在表内反映,债权债务的账面数与实际数存在偏差,导致隐性债务成本和信息披露不足。两种不同的基金类型要求有各自的核算基础,采用同一套会计模式管理,造成社会保险会计理论与实务相矛盾;而在同一套会计模式下由一个部门披露,也往往使得相关数据大相径庭。
(二)审计的方式手段不适应审计环境的要求
随着社保资金审计环境及目标的变化,以及社保资金庞大的资金规模,繁多的运行环节,高重复、短时效的管理等特点,使得其运行管理深度依赖计算机信息系统。近年来“金保工程”在社保资金领域逐渐普及,而“金审工程”的发展则相对缓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限于硬件与软件的缺乏,多数地方社保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效率。特别是软件开发不足存在的问题,影响社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审计软件与基金数据库不兼容的现象。
(三)社保资金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审计效果
社保资金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表现在预算控制尚不完善;其次表现在一些社保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如有些部门未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未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某些部门在处理重大资金时无视集体决策,以个别领导的意见决定;再次传统的社保资金审计模式集中关注国家审计,而忽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在社保资金监管方面的作用;最后除在网上公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年度会计报表外,还没有专门的披露制度。
(四)社保资金管理不力影响全面审计的实施
一些政策在基金管理部门难以深入落实,具体措施不适合社保资金健康发展的要求。社保资金的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资金筹集环节,各地区各单位征缴的范围、基数、标准存在很大差异。由于
社保机构软件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等,难以收集真实完整的第一手社保信息,再加上其他环节的管理缺乏,影响了社保工作的全局。
(五)社保资金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影响审计质量和水平
现有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能适应社保资金审计的需要,审计内容与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力量薄弱相矛盾。实践证明,审计人员若想实现高质量的审计目标,离不开“高理论、精专业、熟技能、高品质”,四者皆备才能发现更多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而做出精准判断和深度分析,并出具高精准的审计报告。而现状是审计人员首先在对政策理解及理论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达不到社保资金审计的要求,其次对现代审计技术的有限了解制约着审计业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对策研究
社保审计是保证社会保险资金正常运转的“免疫系统”,笔者认为,要加强社保资金审计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社保资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推进社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改进社保资金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实现两种资金的分账管理和分别核算,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两套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设计时,还应考虑各级政府间的社会保险责任,避免责任缺失及混乱的情况。实行权责发生制是个人账户基金核算的发展要求。在具体核算中应该把现收现付制和权责发生制结合起来,对当月实际实现收付的项目采用现收现付制,对当月未实现收付的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联合反映社保资金收支、权益和资产负债的实际状况。
(二)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发挥社保审计功效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还应把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实现全面审计。具体应做到:
1.报表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报表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专项审计则是审查社保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实现专款专用。合理结合两项审计,不仅可以整合审计资源,还关系到国家审计监督工作的大局。
2.经办机构审计和延伸审计相结合。职工所在单位及其个人的支付是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途径。在对社会保险资金筹集的审计过程中,只有拓宽对支付对象的审计,才能找出单位是否有偷漏瞒报社保资金行为的线索。
3.上级审计与同级审计相结合。将上级审与同级审结合起来可以了解社会保险资金在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建立健全现行社保资金审计的制约监督机制。
4.真实安全审计与效益效果审计相结合。真实安全是审计的切入点。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管理对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效益效果审计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新要求。5.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联网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应运用社保审计分析系统,建立“联网取数、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别核实”的社保审计模式。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快速采集与准确转换相结合,显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二是实时监控与动态预警相结合,第一时间洞悉并审计违规事件;三是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不必去现场便可确定审计重点、锁定疑点线索。此外,还应从单一行业联网审计扩展到多行业联网审计,实现跨级层、跨行业、跨险种数据之间的三大关联,从单纯的数据审计到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
(三)建立健全社保资金审计监督机制,完善社保资金内部控制
首先,应继续统一和完善社会保险预算制度,使社保资金保持收支均衡。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保持资金安全完整,以便实现保值增值。再次,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社保审计应继续发挥国家审计的主导作用,以内部审计为基点,通过社会审计有利补充前两者的不足,加快审计总目标的实现。最后,还应切实抓好审计项目立项,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增强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改变重审计而轻整改的现状,有效落实审计整改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审计工作整改情况。
(四)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审计的内容,开展全面审计
社会保险资金管理审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筹集、支付、管理和运营阶段。
1.筹集阶段。重点审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依据政策要求逐步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及时足额筹集;各缴费单位是否存在偷逃、漏缴、转移或瞒报资金收入的情况;征缴基数和比例是否合乎规定;是否擅自对企业社保减缓免等。
2.支付阶段。重点审查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及时、足额分配;是否存在截留、拖欠;是否达到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违规套取、虚列开支、挤占转挪、虚报冒领资金的情况;是否实现了专款专用。
3.管理运营阶段。重点审查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审查社保各相关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薄弱;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揭示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是否实现安全运营,是否采用有效的保值增值方法;是否存在资金安全隐患等。
(五)全面提高社保资金审计人员素质,保证社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审计人员高精准的专业素质是顺利完成社保审计的重要前提,审计人员应在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是组织政策理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对政策的把握度,丰富理论知识;二是增加审计人员计算机联网审计的培训。在审计技术方法上,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的知识,还要深入学习电子数据影响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的途径,最终全面更新传统方法,实现向计算机联网审计的转变。
四、小结
在社保资金审计中,社会保险的公平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公平,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在具体审计中,审计人员还应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得出某个制度在某个方面是否实现公平的判断。
综上所述,社保审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广博性,除了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结合社保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增强社保审计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中的推进作用。
第二篇: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地区人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不断加强社保机构组织、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落实“民生工程”为核心,严格社保资金管理,保障资金收支运转安全流畅。
一、社保资金管理情况
**县人社局负责管理全县的社会保险工作,该工作覆盖**县的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农牧民。在资金管理上,单位领导一直视社保资金为一条“生命线”,严格要求各类保险的经办员加强文件精神学习,提高业务认识水平,通过社保管理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建设,加强资金核查和监管,确保“生命线”的安全
(一)、社保资金管理机构组织建设
社保资金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保障资金的运转又要确保资金的安全,为此**县人社局不断加强社保资金管理机构组织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社会保险服务人群的不同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充实社保经办人员组织,针对不同的社会保险,县人社局都设有专人负责,1涉及农牧民保险的还要求各乡(镇)配备至少一名干部负责并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协管员。
(二)、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1、工作制度建设。为了保障各类社会保险工作的连贯完整,**县人社局在推进各类社会保险专人负责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社保工作在小范围内的交叉,切实保障工作在突发情况下,资金的安全连续。
2、资金流转制度。为了保证资金的流转畅通,便于清查核对,**县人社局在县农业银行为每一项社会保险建立了收支专户,最大限度的实现资金流动于账户之间,避免现金流动。
3、资金管理制度。各项保险的资金流动由经办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管理并对其负责。在资金发生变动时,经办员要做好资金的日记账并保管好各类票据。**县人社局还设有一名专职资金管理人员,协助保险经办员规范资金账目并做好单位的总账。
4、资金核查制度。一是建立月自查制度,要求各保险经办员在每月的5号到**银行领取上个月的对账单,并与资金实际流动情况进行核对,确保资金的动态准确监控。二是开展资金时时抽查制度,由单位专职资金管理人员对各类保险资金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工作,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三是实施年结算制度,社会保险资金的收缴和发放关系
到每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对当年发生的资金流动必须在当年完成。
二、社保工作开展情况
**县社会保险工作严格按照“民生工程”的要求和部署,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措施,加大扩面征缴执法力度,做好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工作。2011年**县各项保险都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也较上年有所提高,养老金发放率达到了100%,其具体情况如下:
2011年**县社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表
三、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人社局严格按照社保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学习,工作制度化管理的推进使其各项社保工作都日益规范,经办员业务办理也更加娴熟。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要面对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将**的社会保险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1、加快推进社保工作信息化建设。社保工作服务人群复杂,数量众多,经办员完成参保人员档案管理、资金管理、待遇核定等工作仅凭人工操作工作量大、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不便于信息的汇总和统计。
2、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资金征缴方式。**县有8个乡镇,只有2个乡镇实现了银行的联网,针对新农保适龄参保人群按照发放缴费存折自行缴费的要求,面对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居住地偏远分散的实际情况难以实现。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
第三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问题研究
摘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做好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资金的筹集,资金缺口庞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瓶颈。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短缺的现状,同时对比目前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主要模式及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债券、创新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三方面提出解决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政策措施,以期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途径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社会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体系里的基础制度,因此,做好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败。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诸多问题,如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多数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因此本文所述的养老保险仅限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最凸显的是资金积累严重不足,形成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
一、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算
(一)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含义界定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资金缺口就意味着入不敷出,即收入不足以抵补支出。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当期收入小于当期支出;二是长期收入小于长期支出。而针对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同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当期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小于当期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长期的养老保险资金积累小于长期的养老保险资金支出。由于养老保险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第二个层次的资金缺口更为重要。
(二)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规模测算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要准确的测算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数额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却是无疑的,那就是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数目巨大。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2010)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可怕的是该数据还以每年大约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对养老保险资金的刚性需求,这个缺口的规模就更加庞大。以2010年为例,当期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为1.3万亿,支出的基金为1万亿,结余3000亿元,累计结余1.5万亿元。尽管当期和累计均有结余,但是考虑到未来我国老龄化的刚性支出,结余的1.5万亿元远远不够。更何况个人账户“空账”的1.3万亿元始终没有解决。
二、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及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途径分析
(一)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探析
1、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以养老保险基金“横向平衡”为依据,首先按照当年养老保险所需支出的保险费用加以测算,然后在“以支定收”的原则下,将这笔费用按提取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个单位或个人。这种模式由欧洲国家首创,因其具有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易于操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小,通过再分配达到公平为主导的特性,而成为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式。但是,这种筹资模式有效运行的前提是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化、代际赡养系数稳定且平衡。而在人口数量增长幅度较大或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会引起“代际不公”。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日益提高,在岗工作的年轻一代所承担已退休一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年轻人将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为供养退休老人支付更多的保费,因而这种模式容易面临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的支付危机。
2、完全基金积累制
完全基金积累制模式是以实现长期的“纵向平衡”为依据,采用预筹积累的原则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模式。这种模式把个人缴费储存与本人劳动贡献及工薪收入紧密联系起来。年轻的时候拿出工资的小部分长期储存积累,年老的时候按个人账户储存余额享用,透明度高,能极大地调动个人缴费的积极性。所以,具有极强的激励和效率机制。社会保险不包揽在政府身上,而是立足于自我储存积累,组织全社会分担风险,具有良好的制约监督机制。由于人人关心个人账户上的储存额,职工可以监督企业是否按规定缴纳保险费,防止经办机构任意挪用资金。渡过老龄化高峰期时有足够的资金,不存在支付危机,也不会引起代际转嫁负担的社会矛盾。但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基金收入的历史性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养老保险资金结余保值增值的难度很大,一旦资金结余不能长期保值增值,会影响职工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平。
3、部分基金积累制
部分基金积累制是根据“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的原则,一部分采用现收现付制方式,将当期筹集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支付现已退休者的养老金;另一部分采用基金制方式,将当期筹集资金的另一部分为现在的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这种模式从理论设计的角度看,似乎体现了互助共济,又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在现实运作中,此种模式同样面临着和完全基金积累制的缺点,即积淀下来的基金余额在营运管理上的有效性方面是没有保证的。同时,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造成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流程的复杂化和成本的提高,因而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以实现特定水准的社会养老保险,加大了成本开支。这种模式在许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初期,退休金支付额较少的时候存在过,随着退休人员和退休金支出的增加以及受通货膨胀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实际上都转入了现收现付制。
4、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统账结合“统帐结合”模式的特点是引进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立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单位缴纳的保险费绝大部分进入社会统筹,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保险费连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一起进入个人账户。从理论上看,这种模式由于建立了养老金个人账户,它具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也保留了社会统筹互助的特性。它集聚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两者的优点。防止和克服了两者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人们不仅把它
作为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模式,也希望能够作为长期存在的新型的筹资模式,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难关。
(二)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主要途径分析
1、企业缴费部分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目前这一比例为20%。可以说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主要是靠用人单位缴纳形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用人单位雇佣员工为其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归根到底员工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创造者。所以用人单位缴纳的这部分费用实际上是员工缴纳的。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企业改革进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2010年,我国的GDP几近40万亿,而GDP其实就是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可见,我国的企业整体看还是运行的较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在世界范围都是处于较重的地位。所以想通过提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比例弥补资金缺口,无疑会加重企业的负担,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就不利于未来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2、个人负担部分
个人作为养老保险资金的最终受益者,根据权利与义务原则,个人想要获得年老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权利,在年轻工作的时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个人承担部分大多是按照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的。这一比例大多数地区定在8%。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以来处于低位,这样就使得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总额较小,能够部分应付当年养老保险金支出就算不错了。如果试图通过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前提是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否则贸然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会对居民当期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为我国的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经逐年下降,研究表明,1996年—2009年,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1996年以来居民从国民收入中拿到的比例越来越少,此时再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无疑会减少居民当期的收入。相当于我们为了未来的养老需要必须忍受当前消费支出的减少。如果再考虑目前的消费物价水平,更不宜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来扩大养老保险资金。
3、国有股减持转持部分
为了应对未来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巨额支出,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和国有股减持列入的资金。国有股减持包括国有股境外减持和境内国有股减持两部分。前者是指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未满3年的,拟出售的国有股通过划拨方式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并由其委托该公司在公开募股时一次或分次出售。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后者是指股权分置改革
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转持股份承继原国有股东的禁售期义务。根据这项规定,截止2008年5月31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获得的境外国有股减持和转持收入共894.65亿元。截至2009年3月26日,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公司共131家,涉及国有股东826家,应转持股份约83.94亿股,发行市值约639.33亿元。随着更多的国有企业上市,相信会有更多的国有股转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充实全国范围内统筹的这部分养老保险资金。
4、政府财政投入部分
政府财政投入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从预算内资金划拨相应资金进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2010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800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中一半是政府财政逐年投入形成的。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公布的资料,从2000——2009年中央政府共投入资金3802.56亿元。政府财政支持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管理发生的费用进行支付以及对当年不足以支付养老金的部分进行兜底。
三、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资金不足问题的政策措施
(一)发行特别国债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发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市政债券。因此,这里所说的发行特别债券是指中央政府专门为筹集养老保险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到期还款付息的债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债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0年末,我国中央政府债券余额为71208.35亿元,如果加上中央政府代理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总额为91208.35亿元,约占我国当年GDP近40万亿的2.5%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关于政府发行特别债券来解决我国的特殊问题,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对于国有银行的改革问题,我国就曾于1998年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尽管这2700亿元资金不能解决国有银行问题,但这不是那2700亿元资金筹集得不对,而是别的原因导致那次国有银行改革失败。所以,相对于1.3万亿元的“空账”,如果政府下定决心,通过发行特别债券筹集资金缺口,是可行的,对政府的财政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压力。而且利用这种方式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能够一次性解决“空账”问题。
(二)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
中国的福利彩票发行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福利彩票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截止2010年底,我国发行的福利彩票累计筹集的公益金接近2000亿元,各项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随着我国彩票市场的发展,年销售额和当年累计的彩票公益金都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同样是利国利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事关每个国民的老年生活之忧,如果以筹集养老保险的名义发行部分福利彩票,更能得到彩民的支持。因为购买一份养老保险福利彩票就是为自身的养老进行积蓄,对于扩大彩民的群体应该不成问题。彩票的销售额增长了必然带动彩票公益金的累计增长,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这种方式筹集一部分养老保险资金。当然,以发行养老保险彩票形成的公益金弥补现实的巨量“空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资金缺口,但至少能提高当年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能力。
(三)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力量,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存量资产。这里以国资委监管的122家中央企业数据为例,截至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4.3万亿元,净资产9.5万亿元,净利润8489.8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超过当年全国税收的1/6。这里只是中央企业形成的国有资产,如果加上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形成的国有资产,那么全国国有资产总额规模数量有多大,可想而知。从国有资产的权利归属来看,国有资产的产权最终属于全体国民拥有,换句话说,每个国民都能从这些巨量的国有资产中享受到属于他个人的那部分权益。而如今作为养老保险的受益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养老需要,在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把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变现分配到养老保险资金账户,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而从国有资产到养老保险资金的转化,并没有涉及到最终产权主体的变化,都是在全体国民之间流动。而这个变化既是国有资产的功能体现,也是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困难的有利途径。
四、结语
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适应我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现实刻不容缓,然而作为养老保险最核心的资金筹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目前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来源较狭窄,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养老金的巨额支出,为了做实养老保险历史形成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应付未来之需,我们需要创新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式,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本文提出的三种途径值得深入研究: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债券逐步充实目前的个人账户“空账”,甩掉这个历史包袱;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筹集部分养老保险资金;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解决养老保险资金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郭士征.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赵曼.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4]陈树文.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9)
[5]刘亚妮.对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式的思考[J].求实.2005
[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10]腾讯财经网.http://finance.qq.com/a/20110308/003346.htm
第四篇:浅议IT 审计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促进作用
浅议IT审计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促进作用
肖燕娟1,杨俊峰2,唐俊3
(1.2.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湘潭 411101; 3.湘潭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湘潭 411101)
摘要:信息系统集成、监理、第三方测试和审计,这些制度的实行使我国信息化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很不规范,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呢?本文试图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信息化,IT审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T audi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formation role
Yanjuan Xiao1,Junfeng Yang2 , Jun Tang3
(1.2.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XiangTan 411101;
3.XiangTan Eeasylink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XiangTan 411101)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overseeing, the third party test and the audit, these system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our country informationization gradually, but it is not canonical ,it has not achieved the level of expectation, what has restricted our country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eff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basic reason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 IT audit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教育、政府、医院和农业等众多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为了保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相继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实行信息监理、第三方测试和IT审计制度。信息集成制度的无奈
我国的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实施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信部规[1999]1047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的执行,对混乱的信息系统集成市场进行了规范。那些位于电脑城从事硬件设备销售的公司不再可以随便的进行系统集成工作的实施,一部分大的计算机销售公司聚集人才,进入到系统集成行业。
市场门槛的提高,让那些没有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公司被挡在了门外,只有拿到了资质证书才能吃到集成这块香饽饽。一时间,不少公司为了集成资质证书挖空心思,其中不乏有公司为了获取资质证书而在硬件、软件、管理等方面全面作假。当这样的公司拿到了集成资质之后,必然无法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
虽然后来信息产业部在集成项目中推行项目经理制度,但是这些都收效甚微。谁来监督、谁来管理、谁来处罚这些已经通过资质认定的集成公司呢?没有了监督,拿到集成证书后,还是按那种作坊式的管理来进行项目建设,这无疑让资质认证丧失了他应该有的作用。目前,信息系统集成的现状是有法可依,但是却无人执法。只要建设单位不管,几乎没有人来管承建单位是否按照合同要求配备项目经理和具有资格的施工人员,没有人来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因此,造成很多集成单位都认为,只要有资质就可以,实施过程反正没有人管。
到底谁来充当这个执法人呢?信息产业部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监理机制。信息监理制度的尴尬
信部信[2002]570号《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从2002年12月15日起开始实施,标志着信息系统监理制度在我国开始正式执行。经过5年的发展,信息系统监理已经初具规模,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目前信息系统监理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尴尬。
信息系统监理单位的工作是“四控、三管、一协调”,按道理说在建设单位授权的基础上可以对集成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可是信息系统监理单位真的有能力充当“执法者”吗?集成单位又是否会卖监理单位的帐呢?
信息系统监理实际上是根本就无法胜任“执法者”这一角色的,在我国,信息系统监理顶多充当的就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作为“协调者”,监理没有权利对于集成单位项目管理上的种种问题进行处理,最多就是建议权,只要集成单位没有出现大的偏离合同的地方,就无法进行处理。而等到真的出问题的时候,监理也是无力回天。
回看信息系统监理本身,在监理一线从事信息系统监理工作的监理工程师的业务和技术
水平不高,无法在监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理本来应该有的作用,无法充当“专家”这一角色。因为监理工程师水平不高,造成监理工程师在监理过程不敢开展工作,因为怕自己做错反而丧失监理工程师的权威。
之所以信息监理公司、包括建设监理都存在着留不住人才的局面。为什么人才会流失?为什么都愿意做开发而不愿意做监理?究其原因还是监理工程师待遇太低,目前信息系统监理工程师的待遇在2000-4000之间不等,而技术水平高一点的人去做开发或者项目管理的话,工资一般可以翻倍,没有不走之理啊。
再来关注为什么监理工程师工资待遇低,信息监理在我国还属于新生行业,一个行业在稳定之前必然会要受到市场的考验,这个过程是一个起伏、适应的过程。在商业竞争中,部分监理公司会被淘汰,而竞争力强的最终能够生存下来。商业竞争和战争一样残酷,很多信息监理公司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拼命压低监理工程师的待遇,让人才流失,这也是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
既然监理目前自己的路都没有走稳,而且在行政上面没有任何的执法权,法律责任上面也没有明确。那么这么一个弱不经风的信息监理,怎么能够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力挽狂澜呢?第三方测试还在翘首等待
我国第三方软件测试的概念推出已经有一段时日,随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建设,各省也相继成立了软件评测中心,但是目前这些评测中心大多还是在进行一些政府要求通过测试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完全没有带动第三方测试的市场。
我国计算机软件评测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
1、软件产品质量评测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软件工程技术审查、复审流于形式,管理不力
3、软件过程测试工程目标不明确
4、第三方软件评测、质量监督刚刚起步,有待发展。
对于大多数应用软件,甚至环境、工具系统软件,大多数用户都不是很熟悉其特性,质量评测基本难以进行。因此,第三方软件评测、质量监督服务商,对于促进软件产品应用维护,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一些重要计算机软件应用领域,如金融、军方等,都在逐步将软件评测和质量监督,通过合同关系委托第三方承担。在已经进行的一些工程项目当中,都取得了确保软件产品质量的预期效果,逐步被软件用户和软件企业所认可。
目前的信息系统工程既没有政府备案制度,也没有质量责任终生制,连一个正规的竣工
验收都没有,只要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报告上签了字,整个项目基本上就结束了。没有后继的评价,没有责任追踪,连来管一管的上级单位都没有。如何来规范这个行业和市场呢?IT审计,你为何还不上?
目前的审计已经不再局限于投资的审计,包括过程审计、安全审计等。建筑行业实行审计制度后,让建设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那些瞒天过海、漫天要价的承建单位最终还是逃不过审计的眼睛,不再那么容易获取暴利,也让那些内外勾结、暗箱操作的项目一个个浮出水面。
信息系统审计无疑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和结果。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引入审计制度,可以让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更加透明,与信息监理不同,信息审计只需要发现问题,并向建设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汇报,而不是像信息监理一样,要去纠正偏差。因此,审计的工作过程遇到的阻力比较小,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不是同一个人,可以让发现者与执行者相互监督,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很多信息系统工程验收时,只关注系统是否能够达到建设单位所要求显性要求,而对于系统的安全性等指标却不大关注。安全审计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和运行中的安全问题,达不到安全要求的系统是不合格的。
竣工结算中,IT审计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开销对项目成本进行审计,这个过程让承建单位的暴利时代彻底结束,也让建设过程中那些偷工减料的过程原形毕露。投资审计有效的保证了建设单位的有效投资。
只有IT审计的实施,才能够暴露项目的众多缺陷与问题,这样才能够推动信息监理工作的展开,一个有问题的信息项目,监理方如果没有履行他的职责是要承担监理责任的。监理协同第三方测试再来推动项目的集成单位做好建设工作。如果监理单位的工作到位了,而是由于施工单位的原因造成的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在明确了责任后,我想任何承建单位都不敢以身试法。如此循环,则所有的项目关系人才能够在自己的责、权、利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信息化主管部门需要权利
建筑质量不合格,有人追查;信息系统项目质量不合格,就不了了之。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人来管,没有人来查。那么为什么信息系统建设行业就变成没有人管了呢?
建筑质量的问题有建设行政部门,食品卫生的质量有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技术
监督局的业务范围太广,根本就无暇顾及信息系统。唯有本地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来进行管理,可遗憾的是,没有人赋予他们管理的权利。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权利迫切的需要加强,没有权的信息化部门等于拔了牙的老虎,要想让老虎发挥总用,先给它把牙齿镶好吧!行业主管部门的执法才是信息系统建设整个领域的原动力,IT审计的结果固然可以让建设单位找到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但是如果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法律手段,是不足以让整个市场走上规范的道路的。IT审计的火苗还需要信息化主管部门来点燃。
参考文献:
[1] 周新玲,我国IT审计的发展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年 03期
[2] 康洪艳IT审计的更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3]张琪 IT审计师将成为计算机审计的主要“生力军“,会计之友2007年08期
作者简介:肖燕娟(1967-),女,汉,湖南武冈人,学士,现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讲师,国家CAD高级绘图员考评员,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信息工程监理。
杨俊峰(1968-),男,江西上饶人,学士,讲师,现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信息工程监理
唐俊(1980),男,湖南湘潭人,学士,SCJP、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监理师、软件评测师,研究方向为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移动软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理论与方法。
联系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书院路42号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邮编:411101
电话:肖燕娟0732-8991603,杨俊峰***唐俊:***
e-mail:xiaoyanjuan1@163.com
第五篇:对提高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探讨
对提高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做到客观评价审计质量状况,突出审计项目重点,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分认识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质量;监督
国家审计质量与社会审计等其他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在公共财政理论框架下,国家审计是由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议会、政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对审计质量的研究也应全面考虑国家审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影响。国家审计质量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国家审计工作质量将会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建议及其落实等多方面服务水准的综合体现。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关系到审计机关权威和审计事业发展的大事,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非常必要。由于,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审计机关各部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因此,围绕提升审计质量这个核心,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审计监督到位
审计虽然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活动,但它又是一项规范化和程序式的常规性经济监督工作。文化环境;全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审计的实施范围、方式和内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信息的利用,从而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社会环境;审计涉及到许多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也会触犯一些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应向人们宣传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让人们不断学习和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积极配合,才有利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文化环境不仅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信息的社会效用,而且在客观上也构成了提高审计质量的必备条件。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审计作用的前提下,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接受审计主体所依法实施的审计作业,并对其工作给予良好的合作、支持与配合,不可人为地给审计人员的工作设置障碍,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实施审计作用,保证审计证据搜集上的全面性以及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良好的法制环境会鼓励、支持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保护审计人员的利益,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审计检查帮助和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达到治本的目的。在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注重强化宏观意识,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开展审计调查和审计科研,注意发现宏观管理上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二、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项目重点
“全面审计”是基础,“突出重点”是关键,要抓住要害,查深查透。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调查研究,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资金,重点内容和重点部位,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要突出审计重点,抓住那些数额大、危害大的违纪违规问题,注重查处经济领域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强化综合分析,将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领导关心的难点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切实把问题查深查透,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努力提高审计质量水平。在对审计项目的评价、定性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问题的定性、评价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恰当、合理,不枉不纵,尤其是在评判责
任过程中更应该仔细推敲,客观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描述和定性;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人际环境;审计的人际环境是指审计工作人员自身思想、业务、心理素质所确定的其与同事及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之间合作共事的氛围,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品质、对于审计职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如果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就难以与被审计单位的职工以及审计同事处理协调好工作关系,就不能迅速地打开审计工作局面,就难以取得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信任,就难以得到审计同事的支持,那么,就必然会给其顺利实施审计作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而必将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三、规范审计处理环节,坚持依法审计
审计处理是指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后,对审计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是审计风险的高发区。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与结构变迁的相互交织期,审计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讲究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对于违反财经纪律、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于那些虽然不符合现有规定,但属于改革探索、大胆创新,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要给予适当支持;对于工作中或管理上的一般失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强化内部管理、整改提高;对于那些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搞腐败的,则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处理必须注意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审计处理要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以兼顾,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对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尽管不那么合规,应该正确对待;对于一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如果他本意是好的,应该帮助纠正,改善管理;对于那些损害国家利益,严重违法乱纪,甚至是经济犯罪的重大问题,要坚决抓住不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认真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复核等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落实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把问题的处理落实到位。为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情况及其决策依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依法审计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要履行好审计职责,坚持原则,敢于审计,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态度,依法处理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审计”和“客观公正”有机结合起来,从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开展审计监督,依法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又要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和完善审计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依法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四、加强制度建设,抓好落实工作
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的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等。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审计调查,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坚持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保证审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