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时间:2019-05-14 21:3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第一篇: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用统计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

——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宇宙,与其说是由逻辑,不如说是由统计的概率来支配的。

——题记

1.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浅显认知

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美]C.R.劳

统计学是什么?统计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定义,而是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件或者事物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它和事件或事物的本身并无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说是媒介来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符合逻辑的数据或者结论。

统计学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存在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其最初的出现形式是在赌博,其中对3颗骰子出现点数概率的计算的过程就是最简单的统计。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许多数学家的不断思考和总结,完善这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从概率、大数定律、期望、方差到正态分布曲线、归纳法,演绎法等概念,无一不蕴涵着前人的心血和努力。统计学的出现为人类对不确定或者未知的事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2.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

在不断进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统计学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让人类对未来的预测有了一定的数据来依赖和分析,不会再显得盲目和无序。如今统计学已经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去了。

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得到一定的假设或理论,进而进行演绎推理获得一定的结果。在数据信息有效的保证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推理,的大的推论即对假设理论的验证,获得创造性的新思想或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应该应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快速对完成我们的研究课题。

对一个国家政府来说,统计学是一种为达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用于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工具,比如国家对GDP、CPI的统计;工业生产中,特别简单的统计被用来改良和维持产品的质量,以达到期望的水平;商业中,统计方法被用来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量,制定生产计划以发展有效的管理技术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医学中,试验设计的原理被用于药效的鉴定及临床检验;文学中,统计方法被用于测定一个作家的风格。

统计学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实际应用能力仍在不断得发展和壮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有效实用的方法。

3.数理统计的哲学思想

统计学不光有其强大的理论背景,而且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无限次的肯定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真理,告诫人们去做着对的事,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无限次的证明着,法律不是人类的艺术结晶,它只不过是政府用来达到自己的通知目的所要执行的一些强制性措施,它代表不了全人类的想法。道德则不同,它是在人类学的范畴中,经过统计学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只有道德的不断完善,人类的发展才会真正强大,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统计学研究的是不确定的东西,或者可以认为是通过对过去已经存在或者实现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人类根据所统计学研究的结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西方有句话:上帝从来不玩骰子。从神论的角度来想,上帝创造人类,它一定知道人类一切的行为,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但为什么上帝不玩骰子呢?我们无从知道,否则我们就是上帝了。但从统计学的理论出发,骰子的游戏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你很难猜到骰子的下一个点数是多少的,虽然很难,但是有机会。上帝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只是这是个极限的问题,上帝是智慧的,它不会在赌博游戏中消磨自己的时光。但我们同样要从中学习,我们要了解的是原理,宇宙万物都是有理可循的,在牛顿时代认为,宇宙就是因果论的产物。但是带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循着这些不确定性在步步向前。

统计学告诉我们要挑好机遇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机遇会出现,不知道机遇是否会眷顾我们。统计学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但我们可以积累自己的基础,装备好自己的东西,就不会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手忙脚乱。统计学的数据已经不断警醒着我们,纵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事件,但总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来完善的,时不我待,厚积薄发。

俗话说的话:眼见为实。在这里要小小的质疑下,眼见真的就为实么?或许你此刻见到的就是一个假的事件呢?在人类的认知范畴中,没有正确的事实。哲

学的理论中,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同理可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包括真理。真理只是在符合人类逻辑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学原理提出的科学假设,或许有一天这个假设在某一天不成立,也就没有了这个真理。哲学教会我们用本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我认识到世界的唯物性,但哲学的理论并不能推动人类真正的发展。世界是物质的,但人类要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摸爬滚打,需要对整个世界有足够的认知。统计学教会人类了解真正存在的物质事件,教会人类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推理未来的事情,不光只是相信眼前的事实,更要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以求不断进步。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统计学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它不仅仅是数据的总结分析,它更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原理,无论在哪个领域,统计学都是单独的工具,它本身并不会参与到数据中去,我们更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事实,更想要了解的是国家GDP背后广大老百姓的民生疾苦。

我们想要的是事实,统计学在尽量的满足着我们的需求,只是人类在这其中有时候会不按套路出牌,统计学抽样的随机性或许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是顺其自然的,不是拔苗助长。历史的长河中,统计学数据告诉我们,人类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去更正,必将变得无路可走。

结束语

统计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面对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带点统计学的眼光,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二篇:2017:用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范文)

2017:用温暖的眼光看世界

2016年,以股市熔断机制开头,以雷洋事件不起诉收尾,对于关心社会热点的人们来说,的确让人感觉有点不是滋味。舆情压力向社会主流人群蔓延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从2007年黑砖窑事件时开始研究网络舆情,2016年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是舆情压力从前些年的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转向大中型城市,舆情的利益相关方开始向社会主流人群蔓延。前些年一些轰动全国的舆情事件,邓玉娇案发生在湖北巴东县野山关镇,钱云会命案发生在浙江温州寨桥村,虽然也令人焦虑,但毕竟发生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主力网民不容易产生“代入感”;而2016年一线城市舆情压力较上一有明显上升,特别是北京成为舆情高发地区,有了“今天不关心雷洋,下一个遭遇不测的就是自己”之叹。教育类舆情:有常州“毒土地”**,北京、上海等多城市中小学的“毒跑道”事件,湖北江苏高校“减招”**,北京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等。

医疗类舆情:有山东非法疫苗案、大学生魏则西之死、广州医生陈仲伟被杀等。中等收入群体舆情:除了股市,还有易租宝、泛亚等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受害者的维权事件频发,新一轮楼市调控,网约车合法化问题,如家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年收入12万加税的乌龙事件等。企业和产业舆情:有曹德旺投资美国引发的中国企业“死亡税率”之争;外资的撤离迹象等。一些热点舆情如果就事论事很好解决,就怕转型期社会的深层矛盾、公众内心的“集体焦虑”在某些个案中转移、聚焦、发酵,这是当事者难以承受的社会之重。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广场式舆论场”和“茶馆式舆论场”的隔阂。“广场式舆论场”如微博、BBS、新闻跟帖,在过去的一年相当干净齐整,对政府决策的吐槽基本消失;吏治反腐事件在本的数量和舆情压力值均显著下降,提示反腐红利释放面临拐点;另一方面,“茶馆式舆论场”如微信群和线下的口耳相传,各种“吐槽”如地火运行。“广场式舆论”风平浪静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还需要仔细体察“茶馆式舆论”的潜流和线下的社会问题。毕竟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才是釜底抽薪的舆情应对。

职业群体与公众舆论的冲撞在雷洋事件中,出现了警察职业群体与公众舆论的隔阂和冲撞。北京丰台检察院决定对邢某某等五人玩忽职守案不起诉后,在社会各界的微信群里大多是不赞同的声音;但与警察朋友私聊,发现都是一边倒的赞同。一些我很尊重的警察朋友私下吐槽:“在警察执法过程中,警察的执法权是第一位的。你不满可以事后各种投诉,但当场反抗,甚至是攻击,那么一切的法律顺序全乱了。”“希望这个案件的审理,能够充分考虑到基层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所面对的复杂情况。”在雷洋事件中,站在家属身后的是市民,特别是正在崛起的中等收入阶层。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文章分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积蓄了一定的个人财富。有恒产者有恒心,雷案使得他们对自由与财富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这次事件的处理获得保障。而涉案民警的身后,是中国日益庞大的基层公务员队伍。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公众对体制的不满,需要理解和关心。”据公安部消息,近年来平均每年警察因公牺牲425人,牺牲者中30岁至49岁超过7成,29岁以下也有一成。毕业于中国公安大学的网友“@林小明Vash”写道:“之前一直好奇为什么警官证上一定都会写上血型,今天问师傅,他告诉我,干这行容易出事,是方便送伤时候急救用的。听了以后心里蛮不是滋味的。”某省公安的官微转发时加一句点评:“还有一点,正面的警服正装照片也不让笑,因为很可能你牺牲的时候,那张照片要用作遗像。”警察的奉献令人泪奔。虽然对警官证的这种解读尚存争议,但“不能让警察流血再流泪”,是一个绝不过分的要求。(@常熟公安:【我的爸爸终于回家了】这是一张爸爸与孩子的合影~照片中的警察爸爸是我局巡防大队的民警,端午节期间连续的值班、加班终于回到家,衣服还没来得及脱就倒在床上,宝宝看到几天不见的爸爸很开心,紧紧的抱住不松手!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张让人有点心酸的照片。)

另一方面,也要深切理解老百姓内心的“集体焦虑”。面对一些地方警权的无规则扩张,老百姓权利救济机制乏力。如今企业家有资本向外走的本领,而中等收入阶层怎么办,知识阶层怎么办?有人戏言“雷洋案曲终人散,移民公司或成最大赢家”;还有人哀叹“贫贱不能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百姓关注温饱问题、饭碗问题,而城市里的中等收入阶层关注人格尊严、法治保障、程序公正。2016年12月,聂树斌在被枪决21年后终获无罪判决,网友“@深圳刘子晗”感慨:“我们的人生不能就是为了遭受不公,再为不公蹉跎一生!”雷洋案是近年来舆论场撕裂的最新例证。过去在涉警事件、医患摩擦事件中,警察和医生成为被告、被妖魔化,今天越来越多的警察和医护人员自媒体集体发声,抱团取暖,维护职业尊严。特别是自深圳警察酒楼聚餐事件以来,警媒摩擦成为舆论场上一条若隐若现的重要线索,这又引出了警察自媒体的新问题,他们究竟如何才能把握好公职人员身份和自由表达的网友身份?警察处在官民关系第一线。重视以警察为代表基层公务员的“吐槽”,不仅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值得所有希望社会转型平和推进的人们严肃思考。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体制内的信心问题也是社会舆论场的一股潜流。“八项规定”的严格实施,让公权力的含金量缩水,严厉反腐让众官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某些极左言论对计划经济的怀念、对“文革”的美化,也让体制内对社会走向产生了困惑。总书记在2016年对体制内外频频做出政策宣示和精神抚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申非公经济政策;在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小岗村“重温改革”,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在合肥座谈会上,重申对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中央深改组23次会议上,要求“突出对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持续激励,更好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在今天,体制内是“关键少数”,修复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对于优化社会心态具有关键意义。舆论场呼吁包容弥合撕裂互联网给社会各群体表达意见诉求,进行利益博弈,提供了平台。希望网上缔造一种平等对视、平和表达、理性思考的氛围。但很多人在网上是“听一半,理解了1/4,零思考,双倍反应”。互联网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验场,但也容易培养“愤青”和“暴民”,有可能离“公民社会”更远。需要警惕的,是2016年舆论场上,是网民的心态日趋失衡,对不同意见越来越不宽容。对于怀念过往的言论,动辄斥之为“脑残”、“义和团”;而对批评体制瑕疵、主张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经验的言论,则“汉奸”“带路党”帽子满天飞。有人养成一种“截屏”进行大批判的爱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能逾越法律和公序良俗;但社交媒体毕竟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感性的体悟和表达,不能要求每句话都像公文那样严谨和周延。“文革”后为纠正当年政治运动捕风捉影的做法,强调看一贯的政治表现。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也要看网友一贯的价值取向,不宜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在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前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策略,如何在网络时代发扬光大?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和着力点,在做好“灰色地带”的争取和转化,做好过细的宣导和说服工作。为什么要揪住一个16岁的台湾女孩歌手穷追猛打,为什么津津乐道于“打脸”一个写过“大江大海”、有家国情怀的台湾女作家?如果对需要投入巨大耐心和热情的“灰色地带”,简单地采用对“黑色地带”的强势斗争手段,有可能把有待争取和转化的中间人群推向另一面,智者不为。但现实情况是,在一些成年人的同学群里,经常为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吵得脸红耳赤,不断有人愤然退群。这样的“老愤青”令人莞尔,但更让人忧心的,是年轻人的“唯我独革”心态受到某种有意的鼓励。网上一些年轻人爱国热情可嘉。从西藏3.14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到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事件中,他们视国家的主权和荣誉与自己息息相关,与质疑批评现状的“公知”发生激烈论争。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提升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养成现代国家治理所需要的知识和理性储备。尤其需要补上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这一课,了解“文革”专制和封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坚定地做“改革促进派”(习近平语)。爱国的根本是“爱”,爱同胞、爱社区,爱身边人,而不是回到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成人社会尤其不能误导他们。不要低估体制的弹性和张力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了12次会议,审议了146个重大改革文件。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完成了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网民期盼多年的深化改革,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付诸实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16年8月,“舆情回应”概念写入了国办61号文件,叫做《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这个文件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仅仅过了3个月,国办80号文件《实施细则》就提速了,要求重大舆情“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中央统战部新设8局,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局”。工作对象有三类:非公经济人士,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统战部的微信公众号“统战新语”解释,所谓“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包括4种人:新媒体企业出资人、经营管理人员、采编人员、技术人员。早在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就把互联网治理与统一战线工作打通,发展网上统一战线,壮大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力量基础。在成都,代市长罗强在茶馆与当地知名网友樊建川等叙谈,共话雾霾治理,“彭州石化”不再是敏感词。事后网友“@蓉城往事”发出一条长微博《成都雾霾,一场人心的战争》,认为大部分人还是“吃瓜群众”,不能让谣言加深了“吃瓜群众”的担心。“政府拿出诚意,我相信,成都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跟政府在一起战斗的,打赢这场跟雾霾的斗争。”体制内的努力,常常不为热衷“吐槽”的体制外人士所了解。但请永远不要低估体制的弹性和张力。曾经请教报社的老同志:从“文革”结束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人们的日子依然过得拘谨,也出现过东北“二王”杀人案这样的极端个案,为什么那时候社会气氛宽松,人心舒畅?老同志回答:关键在于那时候官民之间坦诚相见,沟通顺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文革”中大多受到冲击,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深刻意识到计划经济、阶级斗争、闭关锁国那一套搞不下去了,经过一场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政治社会场景迅速转换,上下一心,营造出政通人和的80年代。彭真在“文革”后曾说:“解放前,我在国民党监狱坐了6年牢;解放后,我在自己人的监狱里坐了9年半牢。这是我们党不重视法治的报应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上,他发愤推动法治建设,特别是1988年亲自主持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彭真思虑深远:村委会是个最大的民主训练班。老百姓现在如果通过这种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能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以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地体现出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80年代曾有设想,经过20年的村民自治,就可以把直接民主逐步提升到省级。一位青年历史学者无限感慨地回望历史:估计原来按照邓的预期,现在应该是受益于77-78大学生来确定下来现代国家结构的,结果差了一步,就谬之千里了。在一场震撼性的**过后,1990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来到人民日报国内记者工作会议,对于当时体制内外普遍感到困扰的政治走向问题表态。他抚慰说:“改革开放的方向不能变,也变不了。中国经历了1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确实得到了实惠,且不说沿海开放城市,整个中国都在进步变化,因而这个总趋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位木匠出身的政治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解读是:“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人们的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搞好经济工作,这就是当前的大局。”为此,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翻检《人民日报》2016年全年的报道和文章,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26篇,涉及“共产主义”265篇;涉及“对外开放”669篇,涉及“颜色革命”24篇;涉及“舆论监督”117篇,涉及“舆论导向”92篇;涉及“毛泽东”679篇,涉及“邓小平”426篇。如何“打通两个三十年”,既不走“邪路”,也不走“老路”,政府和社会在摸索中前行。同理心比聪明或犀利更宝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为政者需要体察民意,把握好国家前进的政策导向;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重要的恐怕是守护常识,回归平常心。2016年,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写出网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而被“刷屏”的父亲罗尔,因为名下有3套房产却接受网民200万元捐赠,遭遇网络舆论的一边倒谴责。“微公益”代表性人士邓飞却从这个脸色黝黑、神情紧张的罗尔想起了自己父亲的当年,“能理解一个父亲在自己孩子身陷困境时的钻山打洞”。“当然,他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承担对应的责任。”在1980年代,邓飞在一个郊区中学念了寄宿,“那是生命中一段黑暗岁月”,挨过饿,在寒风嗖嗖的破窗宿舍里瑟瑟发抖,没有热水,先后和疥疮、冻疮、脚气、沙眼等为伍。一个冬夜,他跑回了家,蹲在小煤炉旁边捧着饭碗狼吞虎咽,母亲抱着他泪流满面。邓飞相信:“一个人的同理心比他的聪明或者犀利更宝贵,我也很幸运不论我长成怎样的模样或走到了哪里,它都在我的身上,温暖如初。”2016年有个政治流行语“不忘初心”,其实它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无论现实环境多么艰难曲折,无论网上戾气盛行,让我们始终保有一份超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记得2010年11月新浪网组织过一次“网络名人西双版纳行”,一些网络写手、媒体评论员和社交媒体负责人参加。我发现,西南边陲的地方政府那时候已经学会娴熟地利用互联网做地区形象营销和舆情应对。宣传部干部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网络分享、转发信息。他们相信,互联网正在成为“话语平台”、“信息集散地”,政府不妨以紧贴民生、平等对话、尊重敬畏的视角,观察舆论,连接各方。曾几何时,那趟版纳行一路上品茗畅谈的网友,今天已经星散,有的成为敏感词,有的势同水火,让人有时空错乱之感。当年11月29日我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篇“文化博客”《西双版纳的“网络新思维”》。徜徉在西双版纳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凤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楼前,“这里的傣族先民曾以天然贝叶为载体,创造了古老的贝叶文化;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正在开启社会各界和谐相处、官民良性互动的网络新思维。”一个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互联网,是国家之福。

(题图:某学校8班同学的运动会标语:“入学满怀憧憬,哪怕陷入困境,背水一战冲锋,坚持云开日出。”)

第三篇: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假如你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眼中将遍地荆棘,你就不会有心情“逢人先说三个好”。能让你随时可以说出“好”字的原因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平常的人身上也有长处。他人的赏识,往往是我们努力奋进的动力,它会促使我们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而取得成功。同样地,真诚地欣赏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也会让他人受到鼓舞。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欣赏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有一次,维克去邮局寄一封挂号信,他发现那儿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不耐烦。见此情景,维克心里说:“我要使这位仁兄喜欢我。显然,要使它喜欢我,我必须说一些好听的话。”

维克问自己:“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吗?”维克仔细寻找着,立刻找到了能让他欣赏的优点。

当工作人员在磅秤上称维克的信件时,维克很热情地说:“我真希望有你这种头发。”

那人听后抬起头,有点惊讶,面孔露出微笑,说“嗯,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 维克说:“虽然失去了一点光泽,但看上去仍然很好看。”

那人听后高兴极了,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再平凡的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而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会感激欣赏自己的人,这会使我们的坏境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当然,欣赏别人,如果变成了廉价的吹捧,无原则的夸奖,那就成了拍马屁,自轻自贱惹人生厌。欣赏别人,也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卑躬屈膝的精神行贿。要欣赏别人,必须要发现别人的长处,就像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欣赏别人。欣赏别人,需用心去体会,发出由衷的赞美。

当你向咨询处的小姐询问总经理的办公室是几号时,她会清楚地回答:“总经理(稍停)第16楼(稍停)1618室。”

你朝电梯走去,然后停下来,走回去,说:“我很喜欢听你的声音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她一定会高兴地笑着告诉你为什么每次要稍停一下,为什么每句话的声调应该是那样。你的几句话使她的头抬得高高的。同时你也会有一种幸福感。

欣赏别人,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在一个无暇沟通的生活环境中,学会欣赏别人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多一分融洽,少一分隔阂。

2012-05

第四篇:用感恩的眼光看世界主题班会

用感恩的眼光看世界

——高中体验式德育主题教学方案

【设计目标】

1、通过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感受师恩,体验友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感激生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

2、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懂得珍惜他人为自己的付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的眼光看世界。同时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提高社会意识,做到“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生情分析】

目前高中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动、不会感激、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活动方式】

心理暗示、活动体验、讨论、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准备、小品排练 【活动过程】

活动一:直观体验,观看影片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看影片《漂亮妈妈》的部分节选,让我们在眼泪与感动中细细地去体验一下母亲的爱。

学生:谈体验、感想

(活动目的:通过影片中妈妈对聋儿子郑大的不断付出,虽然身心疲惫,却始终坚持不言放弃的故事,让同学们对母爱有着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为感恩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

活动二:情感体验,晒晒父母亲恩

教师:大家能不能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成长生涯中,父母最让我们感动的一件事儿?

学生:回忆父母恩情,畅谈亲恩。(活动目的:通过回忆父母曾经的行动,体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的,无私的。)

活动三:换位体验,也来做次父母

教师:从刚才大家的回忆和感想中,我们都深深地沉浸在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中,但我们可能只是感激,也许我们用一个换位体验,也来做次父母,才能更好地体验父母的艰辛。看看下面这段小品,你是否也像小品中的他呢? 内容:小品《差钱》

(甲一脸怨气跑上台),边走边发牢骚:现在物价这么高,到处要用钱,上网要钱,同

学出去吃饭要钱,手机要流量,同学过生日要送礼物,(跺脚),这日子还让不让人活了?下个月女朋友过生日又是一笔花费,不行,得打个电话回家要钱。

(乙、丙从另一侧上台)

丙对乙:你儿子真优秀,都考姜中了,都说进了姜中门,就是大学人,你们家孩子将来

肯定是一重点大学的学生。

乙对丙:还好啦,我儿子蛮懂事的,在学校省吃俭用,省下的钱都买资料复习了,我都 怕他学坏了身子。

(这时,乙电话响,乙掏出电话)甲:钱,800 乙在风中凌乱……

学生:体验小品中的父母,感受不一样的心情,反省生活中的我们,有没有这种让父母

心痛,而自己也不快的事情呢?

(活动目的: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亲身感受由于自己言语的不当而对父母造成的伤害,和父母处处维护子女,以子女为骄傲,全心为我们付出作对比,更能凸显出父母的恩情,让我们能够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父母。)活动四:理性体验,算一算亲情账 教师:父母养育我们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我们来帮父母算两笔账,一是父母养育我们付出的时间(上学之前是全程陪同,即使高中以后也是陪我们到很晚很晚)。二是父母养育我们付出的财力,我们可以将自己从出生到高中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等支出作出大概的估计,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根据家庭一年的收入,对比一下自己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有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浪费等现象,通过算感恩帐,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最后假定自己高中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通过算账,体会父母苦心。

学生:计算、比较、反思,交流讨论

(活动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物质观也不断在改变,而中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学生一味追求时尚,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情绪,将学生的天职抛出脑外,完全不理会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更完全不理会父母的劳苦,甚至还存在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养育他们长大成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活动五:延伸体验,用感恩的眼光看世界

教师:生活中、学习中,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父母,那么生活中还有谁需要我们感谢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教师:其实,社会上需要我们感恩的人、感恩的事有很多很多,我们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众生,以一缕感恩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只有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才会时刻拥有报恩之心。感恩不仅是一种感觉,而应在我们每个学子的心中深深扎根。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由对生之父母的感恩延伸至授之良师的感恩,及至相知挚友,及至世界每一个角落,让他们能够常怀感恩之心,以感恩的眼光对人对事。)【德育实践】

知恩图报是一个人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之一,通过今天这节班会课,你收获到了什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将如何以感恩的心态和眼光看世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成长。

第五篇: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邓小艳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不已。小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教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管我们的教育设备多么先进,教学手段多么现代,尊重人最初的本性都应该是教育的最最基本的内涵。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按着成人的思路叫孩子做这做那,教育手段显得是那么专断!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 1

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的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于是,每一个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那一门课开始学习„„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就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这样的话,随着小学生们的年级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听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此外,巴学园的图书室其实也是小林校长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成长的愉悦!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十几年教学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对待低差生和调皮生,我做好了吗?

在现在的教育中,经常出现孩子厌学、不想上学的事例,我们做老师的是否也可以想想为什么呢?看《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让我感悟到许多,我为之感动、为之惭愧,感动的是怎么可以做像小林校长那么好的老师,惭愧的是自己的不够。不过我愿意去努力尝试,努力向他们学习,再达到真正的内化,而形成自己内在的东西。整本书里,我没有看到教的痕迹,却看到孩子们的选择,孩子们的开心,孩子们的探索,孩子们的成长„„我感受到了生命力旺盛的教育。我真为小豆豆能接受如此之教育而感到羡慕。因此,我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班的每一位孩子。

下载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读《统计与真理》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想笔记——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精选五篇)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维纳说,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但是,通过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家所考虑的问题,它更存在于社会经济......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五篇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

    读《周国平文集》有感:世界,我们需要这样的眼光5篇

    世界,我们需要这样的眼光——读《周国平文集》有感原创: 肖惟肖“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

    读《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有感

    读《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有感 近些天,看完了路遥的《人生》,从中受到最大的启发就是“人要有所追求,但始终不能忘本;失去了自我,即使付出的再多,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读《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有感

    读《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有感 第一次听到“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这个问题时,我内心的震撼以及惊讶溢于言表。后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由来已久,......

    读《论中国与世界》有感(共5则)

    李光耀——新加坡“国父”,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政治家中,拥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卓越领导人,更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最近我阅读了他的《论中国与世界》......

    读《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生命是有光彩的,如果说一朵山野中的小花都有盈手的清香,一段腐木都会污浊不散,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弥散出味道。” ——毕淑敏 这是一本记......

    读《廉洁拐点:世界难题与中国答案》有感(★)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读《廉洁拐点:世界难题与中国答案》有感 最近拜读了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新作《廉洁拐点:世界难题与中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