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学教学大纲格式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学时数:48学分数:3
执笔者:陆淑珍编写日期:2006年5月18日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统计学是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它既包括适用于各领域的一般性统计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也包括适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特殊统计方法,如指数分析、产品质量的统计管理、国民经济统计等。该门课程的特点是不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方式和统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4)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 导论(4学时)
了解统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工作方法和基本要求。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区分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主要内容:统计与统计学、统计数据及其类型、统计中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和变量)。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4学时)
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调查数据质量,掌握调查方案设计和问卷设计的方法并注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内容: 统计数据的来源、调查方案的内容和设计要求、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重点、难点: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6学时)
了解数据整理的基本要求、统计表的构成、数据分组的作用。掌握数据的类型。对其进行编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组。
主要内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整理和显示、合理使用统计表 重点、难点:数据的整理、统计表。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5学时)
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集中趋势各测 1
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表和图形。掌握偏态与峰度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偏态和峰态的测度。重点、难点:数据分布特征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6学时)
了解抽样和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主要内容: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样本容量的确定。
重点、难点:抽样与抽样分布、样本容量确定。
第六章假设检验(6学时)
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能对实际问题作假设检验。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测验
主要内容: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大样本情况下的总体均值检验、小样本情形下的总体均值检验、总体比例检验。
重点、难点:大样本情况下的总体均值检验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8学时)
了解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掌握相关系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掌握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和参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掌握回归的显著性检验
主要内容:变量间关系的度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重点、难点:变量间关系的度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6学时)
掌握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的方法、长期趋势分析的方法、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循环波动分析的方法。
主要内容:时间序列及其分解、平稳序列的平滑和预测、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复合型序列的分解。
重点、难点:时间序列及其分解。
第九章统计指数(3学时)
了解实际中常用的几种价格指数。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利用指数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主要内容: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加权指数、指数体系的分析和应用、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重点、难点: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指数体系的分析和应用。
(二)实验教学:16学时(见后)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用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老师在课堂上应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进行必要的深入的讲授,并详细的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和启发、引用相应学科的知识并且补充相关的练习。通过课堂的讲授和例证的介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上机操作课,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系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主要章节讲授完后,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课堂讲授时可请学生在课堂完成相应的作业,激发教学的互动性。最后,学生上交统计报告。整个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独立完成统计报告的基本要求。考试采用闭卷方式A、B卷,平时作业占30%,闭卷考试占70%.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学生一定要先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学科知识,如高等数学、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统计学,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统计学,胡孝绳,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4] spss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丁国胜、李涛,机械工业出版社。
[5]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统计学,袁卫等,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二篇: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号:120588
一、开设系(部):统计学系
二、教学对象:全校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让学生熟悉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四、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54其中:授课:52总复习:2
五、教学要求
该门课程的特点是不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
1.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够熟练应用常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清楚统计方法所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好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80%),平时考核(20%);
试卷结构:填空题:15分,10题
单选题:10分,10题
多选题(5题)或判断题(10题):10分
简答题:15分,3题
计算题:50分,5题
七、教材:《统计学》
余华银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2出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统计学》 贾俊平等编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统计学概论》杨锁柱等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3.《统计学》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统计学》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统计教育》、《统计研究》等杂志
6.《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12再版
九、讲授提纲
第一章总论(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明确统计学的一般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特征及研究方法,深入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的特征
三、统计工作的职能
第二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统计学的分支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统计指标
三、变异与变量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6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统计调查的涵义与分类;了解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与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与统计表的设计;要明确统计整理的意义,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能够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绘制次数分布的直方图与茎叶图。
第一节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3.拟定调查项目与制定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
5.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1.普查
2.统计报表
3.重点调查
4.典型调查
5.抽样调查
第二节数据整理
一、数据整理的意义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
三、统计分组
第三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次数分布的类型与特征
四、汇总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四节数据显示
一、统计表的概念
二、统计表的构成
三、统计表的种类
四、统计图的制作
第三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特点,了解单位总量与标志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熟练掌握六种常用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第四章统计分布的数据特征(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正确理解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概念、意义、作用;明确其种类及其区别;掌握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关系。
第一节平均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第二节算术平均数
一、基本公式
二、简单算术平均数
三、加权算术平均数
第三节 调和平均数
一、概念
二、简单调和平均数
三、加权调和平均数
第四节几何平均数
一、概念
二、简单几何平均数
三、加权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中位数与众数(位置平均数)
一、中位数
1.概念
2.中位数的计算
二、众数
1.概念
2.众数的计算
第六节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意义与作用
二、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1.全距
2.平均差
3.标准差
4.标志变异系数
第五章 时间数列(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及编制原则;重点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与应用条件;掌握时间数列趋势变动与季节变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与分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分类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三、增长量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三、增长速度
四、平均增长速度
五、时间数列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的结合应用——每增长1%的绝对值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一、长期趋势测定的意义
二、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
1.时距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数学方程法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一、季节变动测定的意义
二、季节变动测定的方法
第六章统计指数(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与种类;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形式与方法;理解加权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掌握指数体系分析的原理;了解我国几种主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计算
1.数量指标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
第三节平均数指数
一、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三、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
第四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指数的三种形式
1.可变构成指数
2.固定构成指数
3.结构影响指数
第五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
二、两因素分析
1.综合指数体系
2.平均数指数体系
3.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6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相关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一、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
第二节直线相关关系分析
一、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
二、直线相关分析的方法
1.直观分析法——相关图表法
2.数量分析法——简单相关系数r
第三节 直线回归分析
一、直线回归分析的特点
二、直线回归方程
三、回归与相关的关系
四、估计标准误差
第八章 抽样推断(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确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作用;理解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抽样估计方法与样本容量确定的方法;理解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的含义、特点与适用场合。
第一节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
二、抽样推断的特征
三、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
1.全及总体与样本总体
2.参数与统计量
3.样本容量与样本的可能数目
4.概率与概率度
四、抽样的方法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1.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2.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三、抽样极限误差
第三节参数估计
一、抽样估计的一般方法
二、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
三、抽样估计的方法
四、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
第四节抽样的组织方式
一、简单随机抽样
1.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二、类型抽样
1.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三、等距抽样
1.概念
2.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
四、整群抽样
1.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第三篇:统计学教学大纲1009
《统计学》教学大纲
(2010-2011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
开设单位:统计与管理学院
授课教师:孙允午
答疑时间:周二:12:30—13:30;16:00—17:00 或事先预约
办公室:凤凰大楼三楼308室。E-mail:sunyunwu@yahoo.com.cn。
课程类别:学科共同课
课程安排说明:2010年9月6日—2010年12月3日
课程调整:假期课程内容顺延。
期终考试时间:2010年12月4日—2010年12月24日之间。教学课时数:4×13=52课时
课件网址:/tjx/html/jpkc.htm
教材和参考书目:
指定教材:《统计学—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孙允午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参考教材:刘汉良主编《统计学教程》,1995年;徐国祥、刘汉良、孙允午、朱建中编著《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苏均和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财大出版社1999.1。
参考专业刊物:《统计研究》、《中国统计》等。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财大各专业的基础课,假设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系统阐述现代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内容有描述性统计、概率论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方法、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证券分析技术、保险精算,特别是统计专业高年级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
由于本课程是关于统计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老师在课堂上将就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和解释,如果学生事先阅读有关章节,将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讲课(46时),上机实验(2学时),机动(4学时),课外作业
统计学成绩构成:
平时作业20%
出勤、课堂表现5%
上机实验5%
期末大考占70%。
考核方法:笔试(闭卷)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15%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10%
计算分析题70%
学术诚实
涉及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主要包括考试作弊;抄袭;伪造或不当使用在校学习成绩;未经老师允许获取、利用考试材料。对于学术不诚实的最低惩罚是考试给予0分。其它的惩罚包括报告学校相关部门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统计学教学要点
第一章统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
1.何为统计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和来源。
2.掌握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掌握抽样调查的特点及其基本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 数据的整理和展示
1.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特别是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原则。
2.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构成和展示,能实际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三章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1.掌握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能结合实际调查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和进行初步的分析。
2.掌握测定离散趋势的有关指标,深化对标准差的认识。
3.了解数据的形态测定方法。
第四章 概率基础
1.复习概率论基础知识,重点把握二项分布,正态分布,为后续各章做准备。
2.了解χ2分布、t分布、F分布与自由度的概念。
第五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1.深刻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
2.牢固掌握均值的分布。
3.掌握不同条件下的均值、成数和方差的区间估计方法。
4.深刻理解假设检验的逻辑思想,能区分不同条件以选择检验方法。
5.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方差分析。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1.明确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因果关系,能根据实际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能用实际资料构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并能用有关统计软件,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
3.能用实际资料构造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并能用有关统计软件借助计算机操作。
4.能对非线性模型进行转换。
第七章 非参数统计
1.了解非参数统计的特点能够对定类数据、定序数据资料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验。
2.掌握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的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第八章 时间数列
1.能够正确地识别时间数列变量和形态,对实际资料整理和编制适用的时间数列。
2.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能用实际资料建立适当的趋势模型。
4.掌握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剩余变动的测定方法。
5.能初步应用时间数列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第九章 指数
1.能够正确地识别时间数列变量和形态,对实际资料整理和编制适用的时间数列。
2.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能用实际资料建立适当的趋势模型。
上机实验的要求:
1.熟练掌握用计算机EXCEL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2.熟练掌握用计算机EXCEL进行图表分析(重点是直方图的制作)。
3.熟练掌握用计算机EXCEL进行大量实际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4.如何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实际统计数据的估计和检验。
5.根据大量实际统计数据,如何用计算机来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
6.根据大量实际统计数据,如何用计算机来进行时间数列的分析。
第四篇: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statist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2、课程学时:总学时 5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3、学分:3学分
4、适用专业:财会类专业
5、考核方式:考试
6、大纲执笔:通识教育教研室郑桑
7、制定(修订)时间:2013-2-27
二、课程教学的统计学是管理与经济活动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通过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熟悉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能对统计学的一般概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统计的工作过程,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中,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实行统计监督。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的基本要点为:
1、统计的含义、统计活动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常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统计调查的种类、调查组织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技术,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3、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编制分配数列,统计表的构成和制表规范,统计图的基本内容;
4、静态指标的各种分类、表现形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动态数列的种类、因素构成,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分析测定方法;
6、统计指数的含义和作用,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
7、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总论(4课时)
第一节 统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统计学的职能作用与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统计整理(6课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第三节 分配数列
第四节 统计表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第五章平均指标(8课时)
第一节平均指标概述
第二节算术平均数
第三节调和平均数
第四节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众数、中位数
第六节各种平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标志变异指标(6课时)
第一节标志变异指标概述
第二节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和标准差
第三节标志变异系数
第七章抽样推断(6课时)
第一节 抽样推断概述
第二节 抽样误差
第三节 全及总体指标的估计和推断
第四节 抽样数目的确定
4课时)(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
第二节 发展水平指标
第三节 发展速度指标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第九章统计指数(4课时)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 综合指数
第三节平均指数
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第十章第三节回归分析(2课时)
五、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除课堂讲授以外的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作业、课程设计、课外教学、考核等。主要写明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财会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基础。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刘纯霞、苏元涛主编《统计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年7月
参考教材:
杭爱明、龚秀芳、康正发主编 《经济统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8月
八、其它说明
无
执笔人:审核人:系部教学主任:
第五篇:《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2.课程说明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药、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工具课。
本课程是本科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在了解生物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对象与作用、生命科学中试验资料的整理、特征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抽样分布等基础上,掌握平均数的统计推断、χ2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常用试验设计、抽样原理和方法等,以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科研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生物学科研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
2.能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会根据实验进程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3.能对生物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搜集、处理、分析,从而提炼新的生物信息;
4.会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上机学时小计1前言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2概率和概率分布33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44抽样分布45统计推断46单因素方差分析47实验设计5统计软件的使用4合计264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吸引力强等特点,并且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进。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示例尽量选用同学熟知的领域,尤其是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涉及到的生物统计领域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法、比较法、案例法、讨论法和自学法多种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搜集、整理,并根据实验进程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处理水平,从而提炼新的生物信息。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3.考核内容:通过讨论达到能够对资料进行正确的整理和分析,能够对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与回归等理论巩固,最终能够达到熟练应用于科研工作的目的。
本文
第一章 前言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能对统计和统计学的内涵给予详细阐述;
2.能通过统计数据阐明它与统计学的关系;
3.学会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之间的内涵;
4.能以统计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科中出现的问题;
5.能通过生物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对统计学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6.能通过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进而掌握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
7.学会不同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应用方法;
8.学会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计算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前言
1.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意义
2.生物统计学的任务和作用
3.生物统计学的性质和内容
4.学习这门课程所具备的条件
5.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节 总体与样本
1.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2.总体与样本
3.抽样
第二节 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
1.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2.频数(率)表和频数(率)图的编绘
3.研究频数(率)分布的意义
4.研究频数(率)分布的不恒定性
第三节 样本的几个特征数
1.平均数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标准差
4.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5.偏斜度和峭度
6.变异系数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相结合。通过生命科学中常见示例和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尤其是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统计原理和学习技巧,进而让学生了解生物统计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要求
识记统计和统计学定义;分析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学会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内涵;利用统计方法解决生物学科中的问题;说明生物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识记数据收集及预处理的内容和方法;学会不同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应用;说明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计算及应用。
第二章 概率和概率分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随机事件、统计概率的了解进而掌握其运算规律;
2.领会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3.能通过两种概率分布原理详细阐述其应用范围。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1.问题的提出
2.事件及事件间的关系
3.概率的统计定义
4.概率的古典定义
5.概率的一般运算
第二节 概率分布
1.随机变量
2.离散型概率分布
3.连续型概率分布
4.概率分布与频率分布的关系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生命科学中常见示例和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尤其是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率和概率分布规律,并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随机事件、统计概率及其运算; 领会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说明两种概率分布原理及应用范围。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教学目标
1.能对几个理论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加以详细阐述;
2.能运用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项分布
1.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2.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3.二项分布应用实例
第二节 泊松分布
1.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
2.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3.泊松分布应用实例
第三节 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2.标准正态分布
3.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4.正态分布表的单侧临界值
第四节 中心极限定理
1.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内容
2.中心极限定理推理的两个例子
3中心极限定理的抽样实验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和问题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尤其是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种分布规律,并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几个理论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基本性质;利用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第四章 抽样分布
教学目标
1.能对抽样分布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加以详细阐述;
2.能对抽样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1.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2.样本方差的分布
3.样本标准差的分布
第二节 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1.标准差δ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2.标准差δi未知但相等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3.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F分布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历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抽样分布规律,并掌握其具体应用。课后再布置作业,进行课外自学及对课堂内容进一步巩固。
考核要求
识记抽样分布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利用抽样分布的概率进行计算。
第五章 统计推断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统计假设测验和参数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了解详细阐述一尾测验与两尾测验的区别以及统计假设测验两类错误的概念;
2.学会降低两类错误概率的措施;
3.学会平均数和百分数假设测验的方法;
4.能通过t检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其意义;
5.学会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能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等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1.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2.单个样本显著性检验的程序
3.在δ已知的情况下单个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u检验(u-test)
4.δ未知时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t-test)
5.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检验(─test)
6.正态性的判断
7.小结
第二节 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1.两个方差的检验─F检验
2.标准差(δ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
3.标准差(δi)未知但相等时,两平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成组数据t检验
4.标准差(δi)未知且可能不等时,两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5.配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配对数据的t检验
6.二项分布数据的显著性检验
7.关于连续性矫正
8.小结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推断方法,并掌握其具体应用。课后再布置作业,进行课外自学及对课堂内容进一步巩固。
考核要求
学会统计假设测验、参数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一尾测验与两尾测验的区别以及统计假设测验两类错误的概念;分析两类错误降低概率的措施;学会平均数、百分数假设测验的方法;学会t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意义;学会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的学习,学会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等方法。
第六章 单因素方差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阐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2.学会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
3.能以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基本假定学会数据转换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方差分析的一般概念
2.方差分析的直观理解
3.不同处理效应与不同模型
第二节 固定效应模型
1.线性统计模型
2.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
3.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
4.平方和的简易计算方法
第三节 随机效应模型
1.线性统计模型
2.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
3.不等重复时平方和的计算
第四节 多重比较
1.最小显著差数检验
2.Duncan检验
第五节 方差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1.方差分析应满足三个条件
2.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本章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前面的章节全是本章的铺垫,因此本章内容务必让学生好好掌握,所以进行本章教学的时候,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再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一步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会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学会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基本假定和数据转换方法。
第七章 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学会实验方案的制定方法;
3.学会单因素和两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实验计划书的编制
1.实验计划书的格式
2.国内外研究动态
3.实验目的 4.预期结果
5.实验设计的选择
6.实验方法的确定
7.田间规划
8.实验记录
第三节 简单实验设计(自学)
1.成组比较实验设计
2.成组比较实验设计所需的样本含量
3.配对比较实验设计
4.配对设计与成组设计检验效率的比较
第四节 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学)
1完全随机化设计
2.拉丁方设计
3.希腊-拉丁方设计
第五节 正交设计
1.正交设计方法
2.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
教法建议
讲授、案例式、参与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本章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前面的章节既有一定联系又独立成章,也是每一个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做毕业论文时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本章内容务必让学生好好掌握,所以在进行本章教学的时候,通过课前给出思考问题,课堂再以本专业相关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中出现的生物统计相关示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再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一步掌握其具体应用。
考核要求
识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方法;学会单因素和两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指导书与参考资料
[1] 杜荣骞.生物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松岗,曲红.实用生物统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杜荣骞.生物统计学题解及练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统计软件的使用
DPS或者SPSS统计软件使用(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