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申论评论文章精选之直面非理性维权之痛
2013年申论评论文章精选之
直面非理性维权之痛
华图教育张小龙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选取一些主流媒体上的评论文章,为考生的文章写作提供借鉴。这些文章选取坚持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热;二是明;三是深。热是指评论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洞悉时代的变化发展;明是指清晰,只有清晰的文章才符合阅卷的要求,才可学,可操作。深是指深刻,突出文章的思想性,趣味性,这是符合命题趋势的。大部分文章都选自《半月谈》。选官方的评论不是偷懒,而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但是因为官方的评论不是专门针对申论考试来写的,有的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都需要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不是说文章本身不好,而是因为不太符合申论考试的要求。
一个民主法治不断进步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权利高扬的时代。权利只有得到维护,才能 显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指出,权利只有在持续不断地与否认、侵害权利的力量进行斗争中才彰显其存在,为权利而斗争是每个人的神圣义务。
一桩桩带有悲剧色彩的维权案件,牵涉对象无一不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最终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无一不是由于舆论的介入,或者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或者引发了全社会的深思。不过,如果将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因维权而付出的昂贵代价,难免让人感到苦涩和悲壮:他们有的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以自残等极端的方式,让身体永远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痛和疤痕。
维护权利的最好方式,是每一个人都能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对个人权利反复坚持。作为一个受害者,谁都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不应该用暴力来反对不公正,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生命或已逝,权利何所归?一件件非理性维权的悲剧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体性的暴力还是群体性的激烈行为,都早已被证明不是最好的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方式,只有合法的、和平的理性维权行为,才更容易得到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和响应,有理有利有节的维权更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当然,面对诸多的非理性维权导致的悲剧,有关政府部门必须深刻反思。事实告诉我们:在一些地方,理性维权已成为弱势群体享受不起的“奢侈行为”,因此,理性维权,不仅是公民所要学习的,相关部门更要为其创造好的条件。公民理性维权的成本必须降低。毋庸讳言,当前过高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让许多维权者在依法维权的道路上望而却步。以工伤维权为例,有专家计算过,将所有的程序走一遍大概需要3 年 9 个月左右,大多数受伤农民工无法及时得到赔偿,而且很多农民工因为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导致法律维权难上加难。再比如民工讨薪,要经过多道程序,时间长还未必有效,因此,一些农民工干脆放弃通过正常渠道讨薪,而采取跳桥、跳楼、绑架等极端手段来讨公道。当维权的成本超过了维权者可承受的能力时,一些非理性甚至是暴力的自我救济的表达就在所难免。
因此如何简化程序,降低维权门槛,降低维权成本,是政府部门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情。必须建构弱势群体维权的“绿色通道”。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官员常常把直接向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事实上,这在理念上已经堵死了普通民众的理性维权的通道。因此,如何让广大百姓更为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诉求,如何更为实在地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如何避免制度救济通道的失灵,这对于化解非理性维权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首先为维权群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条明路,解决维权方式、维权思路上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要畅通理顺已有的公共维权的渠道和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让相关责任部门在面对群众维权时,不能也不敢推三阻
四、冷漠无情;再次,从体制上找症结。
时下,由非法、暴力拆迁所引发的暴力维权事件接二连三。野蛮拆迁方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资本的强大团体,遭受损失的一般是普通百姓,而此过程中大多是“开发商在前”、“政府在后”,老百姓处于弱势。这一切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修改或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对于化解非理性维权现象将会起到重要功效。令我们欣喜的是,在民主法治进程中,政府依法行政正大踏步前进。越来越多的施政者明白了公权力的运行规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知悉了公权力边界的,而非“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式的为所欲为。同时,当为打造法治政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始运作,当“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成为头剑时,政府的行为日渐变得规范,“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的拍决策”行为,正逐渐被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和听取民意制度所取代。
我们更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理性维权面前,公民与政府实现双赢!
华图教育张小龙
第二篇:直面非理性维权之痛
直面非理性维权之痛
一个民主法治不断进步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权利高扬的时代。权利只有得到维护,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指出,权利只有在持续不断地与否认、侵害权利的力量进行斗争中才彰显其存在,为权利而斗争是每个人的神圣义务。
观察中国当下之情形,在社会变革的猛烈冲击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中,公民的权利意识快速地觉醒并茁壮地生长着。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系列非理性维权事件却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为了证明自己身患尘肺职业病,河南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不惜“开胸验肺”;在上海打工的孙中界为证明自己不是“黑车”司机,一怒之下自断手指以示清白;成都市民唐福珍因抵制房屋拆迁而自焚身亡;宁夏农民工王斌余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还遭到打骂,在极度绝望和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一桩桩带有悲剧色彩的维权案件,牵涉对象无一不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最终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无一不是由于舆论的介入,或者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或者引发了全社会的深思。不过,如果将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因维权而付出的昂贵代价,难免让人感到苦涩和悲壮:他们有的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以自残等极端的方式,让身体永远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痛和疤痕。
维护权利的最好方式,是每一个人都能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对个人权利反复坚持。作为一个受害者,谁都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不应该用暴力来反对不公正,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生命或已逝,权利何所归?一件件非理性维权的悲剧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体性的暴力还是群体性的激烈行为,都早已被证明不是最好的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方式,只有合法的、和平的理性维权行为,才更容易得到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和响应,有理有利有节的维权更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当然,面对诸多的非理性维权导致的悲剧,有关政府部门必须深刻反思。事实告诉我们:在一些地方,理性维权已成为弱势群体享受不起的“奢侈行为”,因此,理性维权,不仅是公民所要学习的,相关部门更要为其创造好的条件。
公民理性维权的成本必须降低。毋庸讳言,当前过高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让许多维权者在依法维权的道路上望而却步。以工伤维权为例,有专家计算过,将所有的程序走一遍大概需要3年9个月左右,大多数受伤农民工无法及时得到赔偿,而且很多农民工因为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导致法律维权难上加难。再比如民工讨薪,要经过多道程序,时间长还未必有效,因此,一些农民工干脆放弃通过正常渠道讨薪,而采取跳桥、跳楼、绑架等极端手段来讨公道。当维权的成本超过了维权者可承受的能力时,一些非理性甚至是暴力的自我救济的表达就在所难免。因此如何简化程序,降低维权门槛,降低维权成本,是政府部门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情。
必须建构弱势群体维权的“绿色通道”。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官员常常把直接向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事实上,这在理念上已经堵死了普通民众的理性维权的通道。因此,如何让广大百姓更为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诉求,如何更为实在地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如何避免制度救济通道的失灵,这对于化解非理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首先为维权群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条明路,解决维权方式、维权思路上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要
畅通理顺已有的公共维权的渠道和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让相关责任部门在面对群众维权时,不能也不敢推三阻
四、冷漠无情;再次,从体制上找症结。时下,由非法、暴力拆迁所引发的暴力维权事件接二连三。野蛮拆迁方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资本的强大团体,遭受损失的一般是普通百姓,而此过程中大多是“开发商在前”、“政府在后”,老百姓处于弱势。这一切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修改或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对于化解非理性维权现象将会起到重要功效。
令我们欣喜的是,在民主法治进程中,政府依法行政正大踏步前进。越来越多的施政者明白了公权力的运行规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知悉了公权力是有边界的,而非“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式的为所欲为。同时,当为打造法治政府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始运作,当“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成为头顶利剑时,政府的行为日渐变得规范,“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的“三拍决策”行为,正逐渐被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和听取民意制度所取代。
依法行政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屡发生因污染项目引发的环境维权事件,从2008年厦门PX项目引发的“散步”,到2009年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市民理性维权前听取民意等等,都表现出公民对国家权力机构的信任,也表现出政府部门对民意的尊重。
我们更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理性维权面前,公民与政府实现双赢!
第三篇:申论文章写作之评论样文分析
申论文章写作之评论样文分析
申论文章写作是申论考试中的一大关,怎样练就一手好的申论文章,是每个考生都关心的问题。“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直白的表述给了我们一个提高申论文章分数的方法。这句话的重点在后面的“会抄不会抄”上,“会抄”就是知道抄哪些东西,怎么抄,用在哪里。只有“会抄”的同学,才能够从其他优秀的文章中“抄”出精彩,“抄”出高分。下面,河北华图带着大家一起,看看我们要如何使用优秀的评论文章。
治学关键在于勤【《...的关键在于...》突出中心论点的标题】
从1949年进入大学工作,至今已有60多年,培养了几批学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学界和社会给予了诸多荣誉。很多人曾问我治学的“成功秘笈”。扪心自问,唯有用唐朝鸿儒韩愈的箴言回答:“业精于勤,荒于嬉”。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做到“五勤”。【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名言+具体而言+文章主旨句。这样表述的好处是,引用名言警句,体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用具体而言引出主旨,承接通俗的现代文表述点明主旨,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明确。】
勤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虽然常常被人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我都提醒自己要勤学习。通读、精读国内外经典名著,那是向书本学习;下乡下厂劳动锻炼和调查研究,那是向群众学习;到外地、外国考察,那是向实践学习。现在虽然年岁已高,下不去、跑不动了,眼睛也不好使了,但我仍然坚持每天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留心获取新资料、捕捉新信息,家里报刊有115种之多。此外,还注意经常从来访者和自己能接触到的人那里了解各方面的现状实况【对策的论述是考生感觉比较为难的地方:表述如何做事情的时候,对策论述淡薄无力。但是从本文我们知道,就是学习一件事情,可以具体分出来是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的,因此提对策的时候我们就不仅有一个怎么做的角度,还可以有从哪做这个角度。通过对策实现途径扩展谈对策同样能够让对策表述丰富起来。】。
勤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纵使有再好的记性,也敌不过海量信息的轰炸。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积累各方面的资料:读书看报、听别人发言,总要记些要点;专业用书,尽量收藏齐全;报刊资料,按专题分类,用文件袋装好;零星资料,写卡片分类排列。也许年轻人觉得这种方法很土,认为现在一上网什么信息资料都能查到。的确,当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大家可以轻松通过电脑查寻到各种信息和资料。但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认真核实这些信息资料之后方能使用。在我看来,这种很土的方法除了能积累有形的物质资料,人民日报,2014年3月7日,高放。
还能积累无形的精神资料,也就是从勤积累中发现值得重视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悟。这对做好学问大有裨益。
勤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术上要有所创新,关键是要善于独立思考。首先,要善于从学习收获和积累资料中发现问题,尤其是与前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或者前人未涉及、未深入的问题。其次,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破解这些问题。对于考证性的微观问题,要从深入细查中外文资料入手,多种假设、潜心求证;对于理论性的宏观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做到思想解放、认知创新,必须有高度的科学精神、高深的哲学素养、高超的观察能力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只为探究真理、咨政育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决不能随波逐流、左右偏颇、追求名利、误人子弟。
勤讲课。“士兵的生命在战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通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教师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多年执教经验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悉心、精心、倾心的“三心”教学法,即课前悉心准备,写出讲授要点;课堂精心讲解,力求引人入胜;课后倾心交流,征求听者意见。这一教学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对于教师而言,勤讲课不仅能够“教学相长”,在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而且能够锻炼思维、锻炼口才,因为深奥的理论原理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在讲课时总要深思如何通俗、简明地进行讲解,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是勤讲课,论述的重点不再是对策层面,而是转而论述勤讲课的意义。】
勤写作。“文章千古事”。课堂讲解受众有限,报刊发表文稿传播更广。讲课的讲稿经过整理、加工、深化,就能出研究成果,写出的研究成果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所谓的“教研相长”。同时,勤写作是增进自己文采的好机会,经常动笔就会琢磨遣词造句,使自己的文章不仅文字流畅,而且有感染力。就像老舍所言,“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文章读完了,相信大家会有“这篇文章很简单吗,我也会写”的感觉。这篇文章结构明显,论证充实,通俗易懂,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也有能力驾驭这样的文章。那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到底可以从文章中“抄”到那些内容吧。
首先,文章的结构形式。文章是典型的策论文。文章的开头段落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同时文章分论点的形式也值得我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模
仿。例如我们可以仿写一篇文章《为政的关键在于勤》
中心论点就是为政的关键在于勤。分论点为勤学习,勤自省,勤问民。这是我们从文章中“抄”来的第一点。
第二,分论点的论证。有很多同学认为,策论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谈对策。其实不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所谓的策论和政论文是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策论文是分论点从对策的角度来展示中心论点的。而在分论点论证的过程中,可以从对策角度谈分论点是如何具体实施的,也可以从意义或者是危害的角度谈对策型分论点的必要性。
好的文章是我们提高申论文章写作能力的宝库,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好的文章一定要“勤动手”,把文章积累下来,更好“勤思考”分析文章的亮点之处。申论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就动手开始吧。
第四篇:新闻评论之编辑部的文章
以报纸编辑部名义,代表报纸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作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的评论形式,新闻评论之编辑部的文章。它的内容含量一般比社论更大,篇幅比社论更长,涉及和论述的问题更全面,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与社论一样,时间要求不如社论迫切。
《实例》
李登辉搞“台独”是台湾最大的危险
《人民日报》
编辑部
《解放军报》
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和南海进行发射导弹训练的公告发表后,台湾岛内一片混乱。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完全是由李登辉鼓吹“台独”、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倒行逆施造成的。真正的危险是听任李登辉继续搞“台独”,破坏祖国的统一。这将给2100万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也绝不允许的。
早在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希望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心愿,这八项主张引起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赞许,他们呼吁台湾当局以“前瞻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用,作出善意的回应。”
可是,坚持“台独”的李登辉罔顾海峡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并说只有他“最有胆识”与大陆对抗,范文《新闻评论之编辑部的文章》。李登辉的言行严重地毒化了两岸的气氛。他大搞“台独”是台湾的最大危险,也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
李登辉的言行不仅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使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猖撅。岛内政局动荡,人心惶惶,大量移民出走,仅去年一年就有67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台湾有识之士指出,去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台湾岛内的分离意识陡增,社会矛盾加剧,人民对当局丧失了信心,经济活动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除了股市连续暴跌、金融风暴迭起之外,房地产市场也处于低迷状态。台湾的经济能否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关键在于当前海峡两岸的紧张情势能否化解。只要在台湾搞分裂的活动一天不停止,我们反分裂的斗争也就一天不会停止。继续跟着李登辉的危险道路走下去,那么,自身缺少原料、市场狭小的台湾经济将难有前途可言,台湾人民必将深受其害。
李登辉沿着“台独”的道路已经越走越远,他分裂祖国的图谋一旦付诸实施,其后果是我们所不愿言及而又显而易见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的图谋。如果有朝一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来捍卫国家的统一。我们是说话算数的。
第五篇:战争之痛
战争之痛
空中花园的暗香还在脉脉云霭中飘散,诺曼征服的狂飙已经席卷了海的那边。
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在迷惑着众生的心房,滑铁卢如注的大雨已经暗淡了拿破仑帝国的荣光。
香料在东方,财富在海上。
野心与希望,奔向汹涌的海洋。
殖民在扩张,强权的时代。
弱者的国殇,野心在膨胀。
独裁者登场,库尔斯克的钢铁在碰撞。
犹他海岸的血色伴着残阳……
阴霾过后,会有阳光。
和平与发展的号角如此激昂!
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