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信息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定稿)
网络信息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庆阳市第三中学王进军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主动迎接网络信息时代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正视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开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把网络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在中学生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他们上网的目的是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比例占58%;其次是获取学习资料,占53%;娱乐,占43%;还有聊天和交友分别占23.3%和21.3%。所有这些都表明,网络已经真实地融入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中。但在中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同时,由于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是非难辨,对尚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面对这种客观现实,加强中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势在必行。
一、网络信息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毋庸讳言,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许多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给我们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
1.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无控制、多元化、自由化的特点,它允许人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信息,因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组织团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文化、道德规范等信息也可以长驱直入、毫无阻碍地进入中学生意识中,其中不乏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相抵触、敌对的信息内容,如西方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与极端自由化。中学生在浏览信息时,很可能因为缺乏引导和思考、分辨能力不强,而产生困惑,陷入迷途。这都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中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使中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由于上网不受社会和道德习惯的约束,不考虑后果与责任,将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不利影响,这可从各种聊天室上充斥着粗俗语言、弥漫着不健康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得到反映。网上黄毒肆虐,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与针对互联网本身的犯罪问题严重,对中学生网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有些学生上网成瘾,尤其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往往逃避上课,在网吧包夜进行网络游戏,不但严重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网络还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有的学生到网上去寻求感情寄托,不愿面对现实,从而迷失了自我。目前,因沉迷网络而引发的中学生人格扭曲和犯罪现象已经引起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对中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知识能力,远离不良行为,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加强中学网络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要消除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洽结合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信息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知识经济带来信息化热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网络化和多媒体。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所以,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跟上和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与兴奋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就必须熟悉信息网络的知识和技术,从网上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了解国内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应把普及网络技术作为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知识更新。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和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具有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和对各类信息的敏锐度。此外,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校还应注重选择精通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充实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思想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推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2.加强规信息内容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各级政府、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办法及技术对策。网络存在着相当多的法律真空,所以,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比较完备的网络法律,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使包括散布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黑客行为等网上犯罪受到应有的惩处。这样才能抑制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后果,法律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才能够促使人们思想道德风尚的提高,形成正确的网上道德氛围,防止不良道德倾向传播。当前,国家建立全面的、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住信息网络环境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或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是空白的。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修订和完善《预防未面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推广法》等,在支持和鼓励青少年运用网络学科学、学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加快规范网络新闻的进程,形成新的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
3.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中学生是现在和未来主要的网络使用者。目前在中学生中间因为使用网络确实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所以急需正确使用网络进行教育引导。学校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可以经常组织一系列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虚拟社会”,空白点较多。由于网络监控和监督技术目前还很不完善,因而造成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上违法犯罪案件直线上升。法律规范和行政手段对他们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毕竟是有限的。因为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监管和侦破难度较大,因此,特别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靠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要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计划地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支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网络,致力于网上道德建设,使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网上行为时刻听从道德责任的“命令”,使学生的道德良知也体现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5.利用网络,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有条件的学校要加紧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占领网络阵地。互联网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应该成为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当前,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增强抵制西方思想侵犯的自觉性。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出击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一批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占领学校的网络教育阵地。其次,要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的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制作包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力的国内外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名作电子出版物,筹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在学习、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正确思想引导下健康成长。再次,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不断消除网上的各种信息垃圾,使信息网络安全健康地运作和发展。要努力提高网上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并力求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同时还要注重网络服务功能的开发,通过有效快捷的服务,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6.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良是青少年人格扭曲及至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学校与家长要密切配合,可通过建立双方责任制度和联系合作制度,更好地实现合作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社会密切相关,只有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体系当中,在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完整的教育环境。因此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应当互相配合,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努力搞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春晖.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4(6).[2]袁云、郭小学、邱勤.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6).[3]欧阳波.如何做好网络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5(5).
第二篇: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是非辨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是非辨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中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0引言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的类型。本文主要根据文化程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并探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对策。
1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中学阶段也就是一个人的青春期阶段,这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随着生理发展尤其是性的成熟,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渐次成熟,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这为他们走向社会、步入人生定下了基调。
1.1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正处于特定的发展阶段,思想上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调查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1.1.1 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91%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3.14%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应征。”但这种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在不同的地域表现也不同,农村相对于城市就稍差一点。
1.1.2 比较关注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做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下岗职工再就业(47%)、腐败现象严重(37%)、农民工问题(31%)。高等学校扩招、家庭收入等也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说明中学生对于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比较关注,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1.1.3 高度认同传统道德。大部分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等典型错误观点。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1.2 调查发现: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2.1 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1.2.2 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了50%左右!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篇
占据网络阵地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意见和会议均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90后的大学生身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早,网络正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取向等,了解和掌握90后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其教育效果的实效性、有利于增强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有效性、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范围的广阔性,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性。
1、“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2008年以后,“90后”的学生陆续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校中的主导力量。这一代人正处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其中大部分人物质生活条件良好,从小就备受家长的宠爱。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的普及,这些人从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大量的网络信息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网络等各种渠道接触的信息使得他们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自我意识较强,不容易被他人左右。这就形成了他们自信、个性、叛逆的心理特征。另外,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身处网络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特别快,造就了他们心态开放、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但是,这样一个群体普遍没有坎坷的人生遭遇,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眼前一片黑暗,更容易走极端。“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表现,表现欲望强烈。随着周围社会的国际化、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充塞着他们的眼球,街舞、轮滑、极限运动、嘻哈非主流音乐是他们所喜好的。他们能迅速接受并表演出来。“90后”大学生渴望独立,希望有自己的思维空间、生活空间和交际空间,但由于经济独立能力差,生活费经常超支,出现渴望独立却无法真正独立的现象。更为普遍的是“90后”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欠缺,主要表现过于考虑自己的形象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固执、任性有时甚至偏激,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1]。
2、“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90后”的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现今,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无数的年轻好奇、喜欢探索的 “90后”大学生,他们非常的依赖网络。网络使得他们思想早熟,意识更加自主,视野更加开阔,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较为深刻,他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是:网络更多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平台。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网络作为抒发情感、缓解压力、消磨
时间的工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肆意的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通过各种手段发出声音、显示力量、争取地位、赢得尊重。也正因如此,网络使得部分“90后”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 非主流”色彩的非理性行为。而在人际交往中这些学生则显得愈发局限,电话、短信、QQ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而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他们青睐。有些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有时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与家长的“代沟”也越来越严重,长期网络交流、交友的也导致部分人临场表达、表现能力降低。
3、如何利用网络阵地做好“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
“90后” 大学生有个性,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因人施教,换位思考,采用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利用他们熟悉的QQ、飞信、博客等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接触,在彼此建立了一定信任的基础后,再进行面对面沟通。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 神,积极引导他们面对社会,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尽量多提供给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使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有积极正面的认识,同时学校应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施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以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互联网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占据网络阵地,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3.1与时俱进,创建专门网站,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破除旧的观念,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大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工作。在网络和网站的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主要是政府建网站,新闻媒体建网站,教育科研机构建网站和个人建商业性网站,其立足点多半以政策宣传,新闻传播、科研交流和商业运作为主。可以说,现有的网站均较少考虑人们在精神生活中对思想修养、道德规范、人格升华、情操陶冶等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网站建设的盲点,因此,必须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主动出击,加快网站建设,大力扩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
建立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的立足点。建立集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具有教育特色的网站系统,以鲜明的教育观点、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受教育者、说服受教育者、凝聚受教育者。
2.创新思想,弘扬主导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建立高素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首先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端正、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他们可以随时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以便有效地防止网络中错误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我国上网的群
体主要是青少年,但是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来,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不够,这不是说理论上、学识上,而是从对新技术的接触和掌握上来看的,很多人只会一点简单的技术,更不用说制作网页、开发软件。因此,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当作重点来抓,其一是对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其二是吸收一些在电脑技术上有特长的人加入到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来,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3.利用网络,悉心提供服务,营建新型教育关系
集文字、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无穷的乐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变得轻松起来,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互联网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交互性,它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即人——机——人交互、人——机交互,前者指人们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后者则是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万维网、电子公告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民主交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能更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完善规章,宣传网络文明,加强自律教育
在因特网变成现实之前,世界各国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媒。而大众传媒通常都要对原始信息进行过滤。这样,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进入网络社会后,各种信息赤裸裸地摆在网民面前,它能突破大众传媒的地域界限,覆盖全球。因此,网络在全世界开通后,地球上的风云变幻无所不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哪怕是高度神秘的禁区,也会及时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因为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正面、反面的报道都会呈现在群众面前,需要人们去分析、判断。这样,就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引导人们去辨别真假、去伪存真。
传统的传播学有一个理论叫“守门人理论”,意思是信息的输出要经过特定的过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文明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依法严格管理,要采取监控措施,对网络犯罪进行打击;二是网站的自律,加强管理和教育;三是网民增强文明意识,把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5.社会支持,提供物质保障,鼓励探索创新
从总体上来说,网络技术人员不一定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也较低。两者兼备的人才比较缺乏,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坚持两手抓,提供网络培训、开发、研究和活动经费,一手抓网络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的培训,一手抓政工人员的电脑网络技术的培训,不断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动态,确立新观念。社会为参与网络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提供学习经费、研究经费、设备经费等,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形成合力,大胆创新,这套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将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四、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