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兰老师推荐)

时间:2019-05-14 22: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城(兰老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城(兰老师推荐)》。

第一篇:边城(兰老师推荐)

《边城》教案

一、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2.把握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小说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鉴赏、分析、品味

课时安排:2课时。

二、作家介绍:

作家生平: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1、湘西少年: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

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品风格: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关于《边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四、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从风俗与人情两方面体会边城的美。

(1)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2)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探究型问题1: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答案: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1、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探究型问题2: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五、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第二篇:小兰老师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设计

基因工程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

孙中楼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生物药物的一般过程及一些以开发利用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药物较传统的化学药物、中草药的优越性及它的特殊疗效,同时探讨了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药物开发、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基因工程 基因治疗 基因重组 生物药物基因工程概述

所谓的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分子, 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 并使之参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 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1]。

基因工程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即把来自任何一种生物的基因放置在与其毫无亲缘关系的新寄主生物细胞中去的能力。这表明人们有可能按照主观愿望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第二个特征是, 它强调了一种确定的DNA 小片段在新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的事实,才能制备到大量纯化的DNA 片断, 从而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领域, 使之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巨大的应用。

基因工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问世以来,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 都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是基因工程技术促进基础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出色范例。2001年2月12日, 由6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这结果为人们提供了约3000多个基因可用来制药, 将推进基因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由于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 已使得基因工程技术在工业生产尤其是制药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人们利用微生物自身生产有用的产品, 如利用青霉菌生产青霉素、利用链霉菌生产链霉素等。但是从这些生物体中分离纯化这些药物, 不仅成本昂贵, 而且技术上也相当困难。如今将编码这些药物的基因克隆并转移到合适的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 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基因工程技术开发药物的一般过程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一个药物, 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 目的基因片断的获得: 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来合成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 片段;也可以通过从生物组织细胞中提取分离得到, 对于真核生物则需要建立cDNA 文库。② 将获得的目的基因片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设计

断扩增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后, 再导入适当的表达系统。③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 使目的基因在表达系统中大量表达目的药物。④将目的药物提取、分离、纯化,然后制成相应的制剂。

以上方法大部分是以微生物或组织细胞作为表达系统,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组织细胞培养来进行药物生产。近年来, 通过转基因动物来进行药物生产的“生物药厂”成为目前转基因动物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 也是基因工程制药中最富有诱人前景的行业。转基因动物制药具有生产成本低、投资周期短、表达量高、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容易分离纯化等优势, 尤其是适合于一些用量大、结构复杂的血液因子, 如人血红蛋白(Hb)、人血白蛋白(HSA)、蛋白C(Pro tein C)等。英国的爱丁堡制药公司通过转基因羊生产α1-抗胰蛋白酶(α1-AAT)用于治疗肺气肿, 每升羊奶中产16 g AAT, 占奶蛋白含量的30%, 估计每只泌乳期母羊可产70 g AAT[3]。另外, 转基因植物制药比转基因动物制药更为安全, 因为后者有可能污染人类的病原体。目前, 已经开发出许多转基因植物药物, 例如脑啡肽、α-干扰素和人血清蛋白, 以及两种最昂贵的药物即葡萄糖脑苷脂酶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群集落因子等[4]。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自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 有了飞跃的发展。1978 年首次通过大肠杆菌生产由人工合成基因表达的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 1980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获得专利, 1982 年第一个由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药物—— 胰岛素, 在美国和英国获准使用以来,各种基因工程药物犹如雨后春笋, 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的医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3.1 抗生素类

传统的抗生素生产, 主要利用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来获得, 其生产过程中菌种的表达水平比较低, 生产成本比较高,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菌群。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生产菌种进行基因改造, 得到表达水平高、产品目的性强的菌株, 如大肠杆菌生产青霉素酰胺酶。德国一个科研小组对生产半合成青霉素的材料6 APA, 用基因工程来增强大肠杆菌的青霉素酰胺酶活性。将大肠杆菌的基因PBR 322 的质粒克隆化所形成的菌株, 其酶活力比原株提高50 倍, 从而提高6APA 生产能力。我国王以光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对螺旋霉素产生菌进行改造, 增强了丙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在螺旋霉素产生菌中的表达, 并提高了丙酰螺旋霉素的产量[5]。3.2 活性多肽类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设计

在人体中存在一系列含量较低, 但生理活性很高, 而且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活性多肽类物质如激素等, 这些物质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相应的因此类物质失衡而造成的疾病。此类药物的制剂多来源于各种动物的脏器, 生产方法复杂, 成本高, 个别产品还必须从动物的尸体中进行提取, 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自基因工程技术问世以来,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 可以由微生物进行生产, 这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最大成就之一, 以下是这类药物中比较典型的两个。3.2.1 胰岛素

Genentech 公司在1978 年, 由Goeddel 等学者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出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产胰岛素的工艺和技术也不断得到完善, 在临床上已经完全取代了由动物脏器提取得到的产品。目前, 我国新疆转基因羊已能够成功表达人胰岛素原[6] , 为胰岛素的生产开发了新途径。3.2.2 生长素

人类生长素临床用于治疗侏儒症和肌肉萎缩症, 传统制造方法是由人脑下垂体抽提精制而得, 其原料来源困难, 产量受到极大限制。全世界侏儒症患者中仅有1%可以得到治疗, 原因是生长素价格极其昂贵, 达每克5 000 美元。1979 年Genentech 公司由Goeddel 等学者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首先开发出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生长素,近年来还开发了以酵母菌来生产生长素, 其产量可达到1.4×106 ~4.7×106 分子/ 细胞。目前, 我国基因工程人生长素已研制成功, 并投入市场和用于临床使用。

除上述药物外,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这类药物还有神经生长因子(PDGH)、人基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3.3 细胞免疫调节因子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产品较多, 临床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近年来, 由于基因重组和细胞融合两大技术的进步, 加上高压液相层析技术、氨基酸序列分析装置以及蛋白质的精制和解析技术的改进, 使一些调节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得到快速发展, 如干扰素(INF)、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干扰素是其中研究较为广泛, 技术比较成熟, 产业化较早的一个产品。第一代干扰素是从血液中进行提取而得到。据芬兰的K Cantell 报道, 处理23 000 L 血液, 所得纯度1%以下的干扰素不足100 mg , 所以产量很低。而且由于血源质量不能保证, 可能造成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第二代干扰素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产的, 其生产水平可达250 000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设计

分子/ 细胞, 每升可含2.5 亿单位, 成本显著下降, 产品纯度很高, 含量可达90%以上[7]。目前, 已经商品化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有α、β、γ三种, 而且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俄罗斯科学家构建了以假单胞菌为载体的表达系统来生产基因工程干扰素, 与传统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比其培养周期短, 细胞易于破碎便于提取。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些研究人员对干扰素基因进行改造, 构建靶向干扰素基因及表达载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从含有抗乙型肝炎S 抗原(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干扰素a 质粒中切出目的基因, 连接到pET 22b 质粒中, 构建成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8]。3.4 疫苗

传统的疫苗是病源微生物的减毒或灭活物质, 但这些疫苗都不理想, 有可能发生回复突变, 恢复毒性;或者因为灭活不适当引起疾病流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可以克服传统疫苗价格昂贵、安全性能差等缺点, 能为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的某些特殊疾病如艾滋病, 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是抗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疫苗。我国大约有10%的人口受到HBV 的侵害, HBV 的感染通常还与特殊的肝癌(HCC)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年全世界死于HCC 的病人有30 万左右。HBV 具有高度的寄主专一性, 只能感染人类和黑猩猩, 这意味着只能从肝炎患者身上才能获得有限数量的病毒, 供做疫苗使用, 而且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制备的疫苗, 还有传染艾滋病的可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抗HBV 疫苗克服了传统疫苗的缺点, 质量和安全性高, 用量极少, 一般剂量为10 mg 以下, 接种3 次, 为普通药品用量的千分之一。1982 年P Valenzuela 等人将S 基因(HBV 表面抗原基因)的一个片段克隆在一种载体上, 结果在酵母中合成出来HBV 表面抗原(HbsAg)颗粒, 其产量达25ug/ L , 酵母表达系统现在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供给人类使用的重组肝炎疫苗[9]。

大约20 年前, 人们发现“裸露”DNA 注入体内能够诱发免疫反应, 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开发出了新型的核酸疫苗。所谓核酸疫苗, 是指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 或RNA)直接转移到动物体内, 通过宿主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 诱导宿主对该抗原蛋白产生免疫应答, 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0]。现已开发出多种核酸疫苗, 例如: 流感核酸疫苗、艾滋病疫苗、狂犬病疫苗、结核病疫苗[11] 和乙型肝炎疫苗和戊肝疫苗等[12]。3.5 基因治疗制品

基因治疗在1990 年开始进行实验, 1993 年美国FDA 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设计

“基于对活性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 这种改变可以在活体外进行, 然后应用于人体, 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因此,基因治疗存在两种方式, 即间接体内法和体内法。间接体内法主要是通过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 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 然后再转移到体内;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 有关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已趋成熟, 但是, 目的基因的转移传递系统、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 基因转移系统主要是两类: 一类是由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主要包括逆转录病毒(Rt)、腺病毒(Ad)、疱疹病毒(HSV)和腺病毒相关病毒(AAV)载体等。Naldini 等开发出一种基于HIV 的重组Rt 载体, 不需要辅助细胞, 能广泛感染各种非分裂细胞, 同时保留了能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特点。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所采用的载体即是Rt 载体, 治疗腺苷酸脱羧酶缺乏所致的严重联合免疫缺乏症(ADA-SCID)。另外一类是非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包括脂质体、分子偶联载体、基因枪和裸DNA 等[13]。

另外, 反义核苷酸技术也应用于基因治疗, 尤其在抗乙肝病毒的基因治疗方面, 包括反义DNA、反义RNA 和核酶RNA 等。2001 年, Ro baczew ska 等首次通过静脉给予反义DNA, 选择性抑制北京鸭HBV 在鸭肝脏中的复制和表达, 证明了反义DNA 在动物实验中的有效性[14]。美国Viag ene 公司研究出一种被称为“艾滋病毒免疫制剂”,该药为一种鼠逆病毒与核心蛋白编码的基因序列和HIV 表面抗原RNA 结合产物, 在小鼠和灵长类动物试验中确定该药能诱导出强的HIV-特异性杀伤细胞。结束语

基因工程技术使药品开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

药品开发方式是在大量的化学合成物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进行随机筛选, 得到其中的有效成分作为新的药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药, 是通过对致病机理的研究, 找到那些可用于治疗目的的有效成分以及其编码基因, 经过基因重组将其转入适当的载体, 大量表达其有效成分作为治疗药物。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给药品生产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过去一些生产困难的产品, 如激素、酶、抗体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可以高质量、高收率地付诸生产, 同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提高了患者的用药水平和生活质量。

基因工程技术在传统医药不能有效治疗的一些疾病, 如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新手段, 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如发现了致癌基因,可使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成为可能。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 我们相信这些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 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 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第2 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45 2 丁锡申.基因制药产业化发展概况.生物工程进展, 2001, 21(5): 4 3 张磊, 田莉.转基因动物制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天津药学, 2001, 13(1): 5 4 Gl ynis Giddings , 汪开治.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生物药.生物技术通报, 2001,(5): 36 5 王以光.基因工程技术在大环内酯抗生素及硫霉素改造中的应用.医学研究通讯, 2002, 31(2): 23 6 庄林根.制药新技术的发展与新世纪展望.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1): 1 7 王文仲.应用微生物.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454~455 8 夏小兵, 成军, 杨继珍.抗Hb sAg 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1): 28 9 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下).第2 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376 10 李海星, 曹郁生, 陈燕.核酸疫苗研究, 药学进展, 2002, 26(4): 220 11 李学荣, 余新炳.核酸疫苗及其免疫机制研究.中国人兽病共患杂志, 2000, 16(6): 22 12 徐菲莉, 赵飞审.核酸疫苗及其在传染病学中的应用.地方病通报, 2000, 15(3): 87 13 刁勇, 王广基, 许瑞安.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药学进展, 2001, 25(1): 12 14 杨光, 司建华.抗乙肝病毒基因疗法的研究现状.国外医学情报, 2002, 23(8): 10

第三篇:2013老师工作计划李桂兰

2013―――2014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英林学校 李桂兰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兼任四年三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质,具体计划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思想方面:

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教学成为实施素质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

二、积极投身课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本学期侧重学习学案的制作。“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学案的设计应经历由粗到精,由师到生,由表及里的过程,以个人设计为前提,以学为主考虑设计,集体研讨优化设计,分层把关确保质量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轮流设计、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学生学有所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确保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学习问题的解决,体现教和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工作方面:

我将积极引导我校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我将积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各个侧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我将积极学习,翻阅有关资料,对教育理论、目标教学、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再认识,提高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实行目标教学,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平时备好课,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坚持周前备课,努力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学法。从知识能力两方面精心设计教案,并积极地使用各种电教^器木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决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抓关键,突重点,排疑点,讲求教法,渗透学法,既教书更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上语言准确简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听、写、读等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出勤方面: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第四篇:《边城》

读《边城》有感

少年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即使课本学了他的文章,心里也是不屑一顾的。

步入大学以来,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有些像田园诗里的王维孟浩然,却多了真性情。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用词遣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声稍逊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时期的作品皆然。就连鲁迅,有时也难免于此。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那个时代的作家,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这种疏离反而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

现在看沈先生的文章,以我之浅薄,竟难以看出他的文章中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

沈先生的作品一般在早期比较有名,其重要的散文作品《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小说《边城》等,都是1930-1940年间所作。他是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年代

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到了1949年后,由于政治原因,他更全身心转入古代服饰研究,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了。

我在书店上买了这本沈从文散文,坐在亭子里读着。那些亲切的文字啊。沱江水缓缓地在我脚下流,两岸杨柳依依。无因地,我想起我深爱过的人,想起这无常的生。不知道以什么感情,来对此情此景。只是空白。

他们是他的亲人。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第五篇:浅谈《边城》

目录

目录„„„„„„„„„„„„„„„„„„„„„„„„„„„„(1)内容摘要„„„„„„„„„„„„„„„„„„„„„„„„„„(2)正文„„„„„„„„„„„„„„„„„„„„„„„„„„„(3—8)

一、朴质,憨厚的人性美

二、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

三、作者心中的《边城》

参考文献„„„„„„„„„„„„„„„„„„„„„„„„„„(9)

浅淡《边城》

―――风土孕育人性美

作者 张闯 完成时间:2010年3月

摘要:

《边城》中所渲染的是人性美,这种美来源于湘西的风土人情,来源于湘西人民纯朴、憨厚的个性。让我们阅读《边城》评味作者。从《边城》中去发现朴质、憨厚的人性美,去了解《边城》中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让翠翠的天真、活泼、勤快、无忧无虑的形象,让大老和二老以及渡船老人身上所洋溢的湘西人所有的个性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串又一串的涟漪。

作者在《边城》赞美着湘西,也在惋惜着湘西,因为时代在发展。作者的惋惜白塔可以作证----塔倒塌了,虽然是新建的,毕竟老的一去不复返了„„„

关键词:平易 和谐 质朴 悲伤 希望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是艺术家心理实验的产物。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海洋,一部人类灵魂的演变史,一所情感的储存库。这是一个无限辽阔,无限深远的心理实验场。”○《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于1934年4月19日,原载于《国闻周报》11卷,1至4期,10至16期。小说描写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讲述的是主人公翠翠和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之间蒙胧而带有羞涩,清晰而富有地域特点的爱情悲剧故事,给我们展现了湘西青山碧水之间,和谐近于完美的具有风土人性的漫长画卷。不必说“宽约二十丈的小溪”,“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的溪水,“弓背”似的溪流,“弓弦”似的山路,不必说“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的城墙,“依山筑城”的茶峒镇,也不必说“上行”运棉花,棉纱的行船,“下行”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的商队。单是小说中的茶峒小镇,三里之外的小溪之畔,就蕴含着无穷的,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浪漫而又悲苦的故事,让人平心向往的和谐与美丽。

读《边城》,谈湘西文化,不得不让人回眼览望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流情悲痛,他为国而丧于汩罗,他的精神,他的文采,给后人展现的是文化,也是湘西的风光,虽然文于修饰,但满含思索的韵律。谈湘西文化,不得不说王昌龄,他寄情塞北,心怀社稷,他远贬龙标,位列谪人之名;谈到湘西文化,就不得不说邱良玉,他身为亡国之将,力行民族大义,跃然力薄功微,名不闻经传,但那种志气,那种胸怀,后人难及。时光流逝,历史发展,30年代中国的湘西缺少了屈原的悲壮,没有了王昌龄的塞北高唱,也淡化了邱良玉的气宇轩昂,有的是朴质的人生,憨厚的的个性,和谐的生活,平淡的人心。

一、朴质,憨厚的人性美

“生活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同社会其他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要写人,就必须描写人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作家为了展现人物的活动,提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描写人物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环2 境。”○也就是说人物的个性,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小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反映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具体的环境则说明着人物在事件中所反映出的个性和人品。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到《阿Q正传》中的阿Q所生活环境,是落后,偏辟,闭塞的江南农村--未庄,是同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以及吴妈、王胡、小D等发生的矛盾冲突。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环境,所铸造的就是阿Q的墓地,所充斥的就是惟生存而设下的压迫,剥削和人性的丑陋,精神的扭曲。而《边城》不是,它脱离了中国东部的战乱,远离了都城生活的腐化与沉迷,远离了农村的生离死别的剥削与压榨,它所塑造的是一种和谐,一种质朴,一种反映着人性美的社会环境。

山水孕育了茶峒镇的人---“二十丈宽”的小溪,依山傍水的茶峒岭,溪流旁,小屋后的小山,峭壁间的虎耳草,还有那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白塔。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必然养育出这样的人---朴质,憨厚,具有一定的人性美。

由山边水旁说起,茶峒岭的人是“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的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这可以说茶峒岭人的群像,而正是这群像,写出的是他们丰满的个性--“也爱利,也仗义”。这“仗义”岂不是写出了茶峒人的质朴,人性的美?

具体到了顺顺,他可以“喜欢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可以“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从小说中,顺顺请渡船老人吃酒,送渡船老人鸭子,以及渡船老人死后要接翠翠到自己家中去住都可以看出他的“仗义”,他的豪爽和急人之急。说到人物性情的和谐,质朴,不得不渡船老人。他 3 不为利,不为名,为的是助人,为的是心情的舒畅。那茶水呆以随意的让人喝,那烟草可以随人拿,那酒可以在镇上随意的请人喝„„都在展示着老人的美丽心灵和质朴的人性,也在反映着湘西的风土人情。是山水的功劳,是地域的造就,也是中国当时苦难社会的理想,正如作者在小说中说的---“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的人民所感到。”

谈到风土人情,说到质朴,憨厚,不能不说茶峒岭的娼妓。正如作者所说“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是呀!她们可以“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脖子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她们可以“梦里投河,吞鸦片烟”,她们也可以“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她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整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也一切。”她们没有职业上的道德--为利而生,为利而活,他们没有悲苦,没有阴谋,没有多戕的命运。他们身上流露的是茶峒岭人的真情,是质朴,是憨厚,是人性的美,是心灵的超越和升华,但归于底是湘西的文化,是湘西的文化沉淀让这里的人---美。由此可以对比于莫伯桑笔下羊脂球,她的处境没有了人情,没有了国丧之耻的悲痛,而自私和自利,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湘西的人文和风土。

二、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

《边城》是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是湘西那特有的文化环境,那典型的环境,塑造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典型人物,在文学作品中以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深刻的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某些社会本质和规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说到了典型人物就要有典型的环境。“典型环境是为典型人物而设置的,因为要描写典型环境,就不仅要真实反映时代的总

3而湘西朴质的乡土风俗,体性氛围,更要具体刻画出人物,每个典型人物所在的具体环境”○和谐而平淡的风情培养出了翠翠这一典型的人物。

翠翠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概括性,美感意义的特征。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和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

4读《边城》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种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我们的感觉和情感。”○就应该把我们的心融入那种可感的环境中,把我们的感觉和情感抛洒在湘西的山水风物和人文景观之中,去了解他们,去消融他们,体会他们的性格中所物有的率真,物有的朴质和单纯。

5这种理论把形高尔基也说:“艺术的作品不是传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比黑格尔的“感性形式”前进了一步,更确切,也科学了。

“在艺术作品中,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是一个形

6翠翠的出场完全是小姑娘的形象,每片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都是一个形象。”○象,天真,活泼,勤快,无忧无虑。正如作者所写:“翠翠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人物的乖巧,体现这一环境中翠翠如何无忧无虑,如何聪明懂事。这一时期的翠翠完全生活在渡船和对茶峒镇的憧憬之中,就如“一只小兽物。”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作者精心塑造的悲剧人物,翠翠也在一日日的走向成熟,一日日的跳入社会的大包围中。和爷爷的单独生活让她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渡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让她丰富了许多,至少来说翠翠不是一个封闭的人物,她有知道外面世界的愿望,她有向往美丽的心情。如果说小说前半部分的翠翠完全融于了山水,完全融于了生活 4 的话,那么和傩送二老的第一次见面则是翠翠对以前生活的超脱,是人物走向复杂,反映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趋势。我们可以想像作者是多么想多写一点以前的翠翠的生活呀!从“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的娇气与快乐中,从“翠翠跟着花轿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的求知和新鲜中,从“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好奇和趣味中,我们都可以想像到翠翠的快乐和幸福,在向我们传递着湘西的青山碧水养育的人们的美和洒脱。

但小说必定是小说,小说就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小说的结尾是作者含泪完成的,那翠翠和傩送二老的相爱是依依不舍的。虽然,离小说的结局还有很多内容,还有很多时间,但作者的心应该有所体现。

关于翠翠和傩送二老的爱情故事,启蒙在两年前的第一次见面,孕育于两年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开启于两年后的“端午日赛龙船”时,虽然此时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滩过端午的,但翠翠明明的有意识的,存心的听到那位曾经送她回家的长年这样说:“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全,现在可吞不下你了。”此句话可以知道翠翠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知道虽然翠翠没有留意什么,二老会在那两年中多多的说起,或留意过那祖孙二人,那位渡船女---翠翠。

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始终有一种迷蒙感,有一种孕育的过程。因为翠翠的平和的心,在两年后的看龙船的顺顺家的吊楼上被打破了。因为她听到了“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了人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这是作者的设计,也是翠翠的命运。其实,微妙的变化完全在言语之间,也可能是翠翠的心灵中早有二老给占据了,所以,当爷爷说把翠翠嫁给大老做媳妇时,翠翠要把鸭扔了,还说“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如果这说明了翠翠爱的人不是大老是二老。那也说明爷爷现在还没有知道翠翠的心。只是心中的高兴,伴随哑沙沙歌声,在小溪的上空飘散了,也注定了婚姻的弯路和曲折。

如果说这次是翠翠的第一次想自己的心事,那么,后面翠翠的迷茫和无言的犹豫就顺理成章了。关于大老的提亲,关于是走水路,还是走马路,关于兄弟如何竞赛的事,其中都让人感到翠翠的不妙。毕竟是那样的年代,毕竟是那样的岁月,所以,没有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相遇,相谈,完全凭了忠厚的渡船老头,去猜测,去应付.如果说翠翠的爱情是祖父造成的不科学,说翠翠有一定的责任有点佐证:翠翠明白了,原来做媒的是大老!但她没有向祖父说明白自己的心事,以至于祖父的不明白,没有回报大老的话,也就等来了大老出事的消息.

翠翠对二老的爱情,如果说源于第一次的相见有点勉强,那么说源于祖父送走一位青年商人后的一句话,引起了翠翠的反映,应该没有错: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这一个“嗤”字化解了翠翠前面的“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表达翠翠对傩送二老爱慕之心的,还有二老邀请他们祖孙二人到茶峒岭看赛龙船的事上。那对话中分明含着一定的微妙感: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来也不想去,但是我愿意陪你去。”

那句“我本来也不想去”可以看出翠翠的羞怯,翠翠的心事,以及下文中“翠翠却似乎有心事怕到那边去”。都在表现着,渲染着这纯洁女孩的心。

事情的转折点应该在天保大老的去世。马路走不了了,水路的桥梁也断了。二老曾公开的说大老是渡船的害死的。我们且不说二老的偏执,单说从事而论。本来说给哥哥的媳妇,因为哥哥的没了而又说给了弟弟,总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而此时的祖父没有跳出这个圈,还一心想把翠翠许配给二老。他曾这样迫不及待地说:“你来管船员好的,妙的,这只船归你管!”那“船”言外之意是翠翠。而真正打破老船工梦想的应该是和顺顺的交谈,那言语之间闪出的是拳头。“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希望没有了,就归于灭亡吧。所以,祖父又打了一双草鞋,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洒手而西了。

大老出事后,翠翠是迷蒙的,是困惑的,责任不在她,但思绪在她,任务在她。她会一个人坐在那里糊思乱想,想爷爷的去世,想母亲的事情。这既是热恋中的迷茫和愀心,也是故事结局的预照。

翠翠的悲苦结局不能归结于湘西的风土人情,不能归结于当时的某一个人,而应该是偶然性的事件,让这位女子陷入了让人同情和哀怜的境地。

三、作者心中的《边城》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这“世外桃源”中发生的一件让人悲怜的故事,作者要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生活环境。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汪增琪的《受戒》。《受戒》写的是湘西某地和尚海明和英子之间的故事。避开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说,单单说一下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英子和翠翠。

其实,我们可以把英子看作是翠翠的童年时,英子聪明,活泼,喜欢做了和尚的海明,那完全是另“一只小兽物”。《边城》是虽然没有过多的去写翠翠的童年,但从她勤劳,懂事中可以影印出英子的某些方面。

两位湘西文化的代表大师,以他们独特笔调,完全富有个性的语言为我们展示的是湘西山水养育的两个女子的形象。我们可以说《边城》中的翠翠是痛苦中充满希望的,那么《受戒》中的英子则是在希望中的希望。英子虽然没有走到青年时代,真正的和海明相恋。就在于作者满怀希望和微笑中结尾了。小说中海明受戒后在小船上和英子的对话就更能说明这一点了: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那种天真和孩童的稚嫩都融进了,明子的小小声说:“要―――!”里面了。翠翠却没有那样的爱情经历,她只是含羞的让她的外公去做没有目的的工作。这一点英子要比翠翠更加的洒脱和开放。没有必要去预测英子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去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中,英子的爱情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因为艺术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片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 6 写是一个形象。所以说小说《受戒》中的英子和小说《边城》中的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两种不同的爱情的结局。

但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完美,真正的快乐应在于童年,当我们体会到做人难,做好人更难,这句话时,就有了另一种想法---英子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翠翠就是很好的例证。

说到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除了她们性格上的相似外,未来命运的猜测中的相似外,在她们身上永远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她们应该是湘西文化的代表,她们是两位大师精心塑造的对于湘西风土人情,民族民风的一种肯定,一种宣泄。除去时代的现实,来描绘“温柔,美丽和平静”的湘西现实,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一枝奇葩。

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得很清楚,而没有

7《边城》中的人物创造出人物来,那至多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并不能成为小说。”○生活在典型的湘西平静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而且每个人物又有着多元性的特征。我们可以说是每个典型人物在每个典型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翠翠的无忧无虑的开始,经历着迷茫而辛苦的热恋,最后归结于心酸的留守爷爷的身边。顺顺的开朗和豁达也在大老死后表现的语言如“闷拳”击倒了渡船的老人。二老的热情也随着哥哥的死而冷淡,而迁怒于人。

回头来我们从《边城》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湘西文化的赞美,那只有循了作者的笔端,慢慢的来品味。

首先是渡船的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是的,没有“意义”就是没有人可以说清的意义。可见作者心中的渡船老人是何等的品质,也写出了作者对奉献的渴望,对人生平淡而充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作者要让大家明白,被战争,压迫,黑暗笼罩的中国,还有一片净土,还有蕴涵着许多美好的人性美。

在对茶峒岭的描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怀有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种“必然的期待”是生活的希望,每个艺术形象因人而不同。“一部分文学作品就是由一系

8把每列有机联系的个别形象构成的一个形象体系---都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图画。”○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必然期待”联系在一起,就是《边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指路灯,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是有光,有热的。

“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这是作者对边城社会变故描写后,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边城民族民风的纯朴的一种赞美,一种向往。虽然,我贯以小说以悲剧,但作者并不悲伤,因为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也不能不反映出作者对湘西的文化和风俗充满的仍然是希望,是赞美。

关于翠翠母亲的事,作者写到“到底还像青年人,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情。摊派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太公平!”作者写的是翠翠母亲的死,是悲痛吗?不,是哀怨吗?不。那是湘西文化的缩影,那是当地民族民风的化身,作者是应该赞美的,是应该敬佩的,是用虔诚的心来书写的。虽然翠翠的母亲只是旁带的有所交待,对于她的死,不能归于封建的礼教,社会的黑暗,应该归结于爱情,归于对爱情的希望,归结于山水养育的湘西人的个性。翠翠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越发恨心的去书写的那么惨苦。因为有“是应当把祖父先收回去,再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一份幸或不幸,才合理!”可以说作者对翠翠是充满希望的,毕竟这里远离了许许多多的罪恶,毕竟这里是湘西的山水养育出来的富有浓厚湘西文化底蕴的人民。

关于翠翠迷茫的描写是姑娘成熟的标志,是发展的必然,脱不了作者的着力塑造。翠翠曾想到爷爷的死,也有这样:“为一些很神秘不易具体明白的东西驰骋在她颗小小的心上” 7 的思绪万千。她的思想预示这故事的结局,也丰富了她作为恋爱中的姑娘的形象。“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这是出现在第13章的一句话。它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开头,当我读到此句时,我知道该结束了。这“温柔,美丽和平静”是山雨欲来的前兆,是故事高潮的来临,是翠翠命运急转即下的转折点。这是典型的环境烘托,典型的环境塑造,让心儿平静,再让心儿起伏不平,悲不欲生。

作者心中的湘西形象就是那座白塔,它在风雨交加中坍塌了,它在渡船老人归西中坍塌了,我们不可以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至少我们可以说老人的历史结束了。那座新的白塔又在人们虔诚的捐募中建立起来了。那是翠翠的,是茶峒岭人的,是湘西的,是作者心中的。就如作者所说:“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来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怜悯与同情的意思,心里软软的,酸酸的。”其实,翠翠的心,作者的心,读者的心都是“软软的,酸酸的”。“软软的”是渡船老人的死,“酸酸的”是故事的结局。但希望又在这“软软”“酸酸”的心底升起来了,因为二老“也许明天回来!”

总之,《边城》有这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中国文坛响有盛名,而且受到了国际的关注,曾经被译为日,英,法等版本,流于海外,针对她所蕴含的更多的艺术美,还需要再进一步的去读解,去剖析。

参考文献:

1《文学原理教程》 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300页 ○2《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2页 ○3《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20页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9年 第8页 ○5高尔基《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279页

6《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31页 ○7《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32页 ○8《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第52页 ○

【 级本科毕业论文】

浅淡《边城》

―――风土孕育人性美

作者 张闯 完成时间:2010年3月

下载边城(兰老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城(兰老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城浅析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摘 要]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小说以湘西小镇“茶峒”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以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为背景,以山清水秀的自......

    兰老师荧光夜跑讲稿

    兰老师荧光夜跑讲稿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值此校庆65周年之际,由研究生会秘书部举办的第二届荧光夜跑活动隆重开幕。在此,我谨代表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向所有的参赛......

    张兰老师演讲的启示

    一次演讲给我的启示 颜世英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中小学生一起在中学的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聆听了由中国感恩励志教育的张兰老师进行的巡回专场演讲。随着音乐声起后,我满心疑惑,上......

    谢彩兰老师评语精选一

    张燕平老师 ×××同学: 优 见到你的第一眼,老师就被你那道剑眉,那双聪慧的大眼睛所吸引。踏实刻苦,多读精思是你的学风,热情开朗,关心集体是你的人生态度。每次我们交谈,你那敏税......

    谢彩兰老师评语精选二

    ×××同学: 优 你很可爱,品学兼优,工作认真负责大胆,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尽管有时也耍点小孩的脾气,但你对自己要求仍旧严格,且有一定的钻研精神,对学习、生活中有困难的......

    学习韩亚兰老师事迹心得体会(最终5篇)

    学习韩亚兰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学习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韩亚兰老师的师德报告。 报告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教师。这精彩的......

    说木叶(兰老师推荐)(样例5)

    说“木叶” 从容说课 《说“木叶”》一文选自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论著《唐诗综论》。这篇论文探讨的是诗歌创作与阅读中有关“意象”生成的话题。林庚先生深谙诗......

    悼念兰秀良老师[精选多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追悼会,极其沉痛地悼念兰秀良同志。兰秀良同志于2008年4月18日19时30分不幸因公殉职,时年54岁。兰秀良同志正当人生事业的黄金时节,这位当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