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绩效致死:通用汽车的破产启示》读后感
《绩效致死:通用汽车的破产启示》读后感-----张波
本书作者系美国人鲍勃·卢茨(Bob Lutz),他曾在通用汽车、宝马、福特、克莱斯勒四家全球顶级汽车巨头担任高管,其中,通用15年、福特12年、克莱斯勒12年、宝马7年,历时47年之久,业内无出其右者。被称为“产品大帝”的鲍勃·卢茨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车坛。
2001年,通用将已从克莱斯勒退休的卢茨再度请出山就职副总裁,主导通用的产品开发,达到事业巅峰。他在通用期间,将财务上的守财奴作风、办公室政治、内部地盘争夺、风险规避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绊脚石一块块清除,带来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产品创新,包括凯迪拉克“16”概念车、CTS轿车,雪佛兰Malibu轿车、2010年型别克新君越等等。
在2009年全美经济紧缩中宣布破产之后,通用因为全面贯彻卢茨的管理思想而重回正道。他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将给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启迪,尤其是那些被守财奴作风整治得开始呼吸困难的企业,更应该好好吸取通用的经验、教训。
在本书中,鲍勃认为通用就是被一个巨大的陷阱给害了。商学院和经理人制度导致企业高管们片面注重数字分析,从而导致一种财务报表驱动的管理风格,正是他们这群人毁掉了美国的制造业与创新。他认为企业应该由业务主导,而不是财务主导。这和大部分企业目前崇尚的管理理念是不同的。在他看来,财务主导的经营模式会导致企业创造力低下、产品研发投入缩水等问题,最终侵蚀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业务研发才是长远的发展之道。在业务领域,不应当着眼一时一地的收支平衡和得失,而应当从企业真正提供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着眼。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的企业,无论当下多有竞争力,如果犯了同样的错,照样沦陷无误。想不犯错,不妨读读老通用曾经在破灭道路上的错误经历,并从中吸取教训。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失败的原因却很集中——比如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只盯着眼前的大馅饼。那些馅饼,终有一天,会一个又一个变成陷阱。
2008年,通用汽车迎来了百年华诞,但这家美国龙头汽车企业却陷入财务绝境,被迫向美国政府提出注资援助申请。次年,申请破产保护。通用汽车曾是美国经济、美国汽车、美国产品及品牌的最佳代表。仅仅过了几十年,这家公司就从“美国的骄傲”,变成了美国的负担,究竟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通用等美国实业企业巨头被工会“绑架”,被迫在劳动时间、薪酬管理等方面满足美国工会的苛刻要求,导致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日本和德国同行;也有人将之归咎为美国企业承担了过重的福利负担以及美国大公司的金融扩张。
本书作者鲍勃·卢茨认为,导致通用汽车滑入困境并走向破产保护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偏离了产品本质。卢茨曾在通用、宝马、福特、克莱斯勒四家全球顶级汽车巨头担任高管,历时47年之久。他直言,割裂式、简
单化的绩效体系长期统治了这家公司,使得通用的产品无论在设计水平、消费者体验,还是质量都大大落后于竞争对手。卢茨在此书中系统阐述了上述看法。
卢茨在书中指出,通用汽车的衰落起源于权力中心的转移,这家公司鼎盛时期的权力中心是设计中心,以产品品质、设计水平为导向;后来则转向了财务中心,公司高层完整引入了绩效考核的方法体系,产品品质、设计水平、消费者满意度等要素开始服从于财务绩效指标。
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出现了为追求短期财务绩效而不惜破坏品牌的做法。1980年代起,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大量推出廉价的凯迪拉克汽车,极大损害了凯迪拉克的高端品牌形象,将美国富人群体拱手让给了奔驰、宝马等海外汽车品牌。
其次,通用汽车旗下各品牌的新车型设计开始趋于平庸。财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就是成本控制,而研发部门为了在考核中过关就相应削减了申报预算。卢茨在书中不无痛心地列举了通用汽车公司几十年来在多款新产品的研发环节“节省”投入,而导致工艺、设计水平明显落伍于竞争对手的个案。第三,也是绩效考核导致的最致命影响,即产品品质的严重降低。令人惊愕的一个案例发生在通用汽车1979年出厂的雪佛兰Malibu款型轿车,在完成整体设计之前,公司已经意识到(安装在车尾的)油箱起火的可能性。公司估算出每起潜在的事故赔偿额为20万美元,如果不调整油箱设计,需要为每辆车支付的赔偿金2.4美元。基于数据分析,Malibu轿车如果调整油箱设计以确保安全,每辆车成本是8.59美元。通用汽车领导人决定维持存在隐患的油箱设计,以从每辆车上节省6.19美元。1993年圣诞夜,一位车主驾驶的雪佛兰Malibu轿车被撞,导致油箱爆炸。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通用汽车的成本收益核算被揭露出来,震惊世界。
2001年,66岁的卢茨获邀重新加入通用汽车,担任主管产品开发的副总裁。尽管他深得时任通用总裁里克·瓦格纳的信任,但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绩效至上文化极大束缚了卢茨及其团队。作者在书中披露了多起类似案例。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整车生产线主管对卢茨坦陈,他明知一款新车型将在市场上无法获得认可,但他不会提出不满意见,否则会导致一系列问责后果,这使得该公司各部门、生产流程各环节的所有人都致力于掩盖问题。卢茨本人将之称为“秩序井然但运转失灵的规划流程”。
咨询业弄出了很多“管理工具”,都非常的具有逻辑性,非常复杂,要投入很多很多时间。
因为非常有逻辑性,要投入很多时间,所以“显得很有效果”,如果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可以大言不惭的归功于己。因为非常复杂,要投入很多时间,所以如果情况向坏的方向发展,说明使用者“没有充分理解”或“投入时间不足”,当然与咨询工具无关。我算是看了很多“炫”工具,和很多无用的案例——已经开始怀疑这些“逻辑”理论的真实性。
这本书的作者做了几十年的“国际化集团型企业”高管,是一次很好的破除迷信。
传统管理不能不谈绩效、KPI的考核。毕竟是企业的命根,企业不敢有人出来革个这个命。作为管理者也不敢,考核、绩效、KPI都是管理者的法宝。对于天天都是开会的管理人而言,如没有这个恐怕内心不安,起码是觉得失去控制。其实,传统的绩效,一是传统而言,是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点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二是,里面的,看不见的,海底的东西,像冰山效应。是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每一个个体,思考不是企业,而是如何在一亩三分地之内,如何好好耕耘。出了问题,之后有相关部分负责。这个,才是小企业到大企业,大企业到死企业的癌症。一大本书,举的例子都是从通用历史的发展出发,借着例子,看着决策,来看看一个巨头如何变成寡头,变成刺头,变成无头。一是通用坚持采用高学历、高学分的人才,结果。一群考试天才,“成就了通用”。二是刚愎自用的CEO,一拍胸脯,二拍大腿,三拍屁股的作风,也“成就了通用”三是美国工会的社会环境,个个工人都是大爷。虽然这些小问题不足以让其死翘翘,可这是癌细胞,不是闹着玩的。中国企业的传染病:一说中国企业,先是说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再是成就了一批企业,然后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事实如此,抛出资源垄断性、特大国企而言。在市场中打拼出来的企业,随着越来越来,这些国外企业的传染,也会同鸦片一样传到自己身上来。就别说目前的文化形态问题,电影、服装、娱乐等等,都受大影响。接着看看,那些是企业病: 过于爱面子,要名牌大学的顶尖学生,而不是考虑效益和适合;部门层级太多,闹腾的都是内耗;核心价值竞争不足,喜欢在红海闹„„好多,不一一列举。说千到万,就是不要站在企业的位置考虑问题,而是客户。能为客户创造为什么价值,才是未来企业的互联网的生活之术。在我从业的短暂的生涯里,ERP系统绝对是可圈可点的一步。SQL SERVER团队以及ORECLE团队SAP团队都为KPI以及类似的薪金、考核系统的建立付出了卓越的努力。简单得说KPI确实可以提高整体公司的绩效水平,做到不犯错的程度。可KPI有时的确是伤害员工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以前在我服务的集团内部,KPI几乎让每个科室的人们不再关心整体产品问题,而更多得是关心红灯、绿灯与黄灯这类问题。虽然我只是最终的系统的实现者,但我也深切得感受过那家大型企业员工为达到KPI所进行的一系列疯狂的举动。但现在,公司高层开始反思,情况也逐步好转。本书内容丰富,可以了解通用半个世纪来的管理风格以及文化,也可以用来提升产品经理对产品的研发取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作为了解次贷危机、70年代石油危机,日本丰田以及美国福特的辅助材料。其中也有部分宝马以及欧洲汽车市场的只言片语。作者在结尾更是大有雄心勃勃,壮志未酬之感,确实是值得精读的好书!
第二篇:娱乐致死读后感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后感“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
当人们密切关注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的时候,在欢笑与兴奋的背后,人们忽略了赫胥黎的关于人类社会更为恐惧的预言,他说人们是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人会对这样的宣判不以为然,因为大多数人感到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生活是很迅捷与便利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遨游世界,我们的大脑可以更快地被四面八方的消息填充,我们可以实现“坐一隅而观天下”的绝妙优势。然而,我们都不知道,正是这汪洋如海的信息,我们会变得被动和自私。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必须感谢尼尔·波兹曼——这位伟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甘于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精华著书成册,他用自己谦虚的智慧试图警醒我们,我们的投入与沉浸已经超乎了本该有的限度。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不过,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者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它已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
在环保观念蔓延的社会里,或许有人对过多的纸张性产品的出现不屑一顾,高打着“节约资源”的口号将目光投向更多的电视与网络媒介。印刷机生产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的溢出来,电视产生的垃圾无足轻重。不过,我现在必须做一下观念的调整,从客观上,我们看到了印刷机排放的垃圾,更可悲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着思想和灵魂的垃圾污染与侵蚀。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多多借鉴以前的社会形态模式,印刷统治下的美国所造就的印刷统治下的思想是多么的富有时代造就力和认识力。路易斯·芒福德写道:“印刷书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们从现时现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铅字比实际发生的事实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将渐渐地成为虚无。所谓学习就是书本的学习。”这是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时代。所以,18世纪中期,报纸数量大增,詹姆士·富兰克林也在《纽约时报》上庆祝自己和其他报纸的成功:这是事实,报纸是知识的源泉,是现代人每一次对话的灵感来源。所以,聆听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时,听众可以津津有味地听取7个小时而不露厌烦之色,他们的演讲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那种强烈的共鸣感使人们看到用耳朵加工复杂的信息产生令人叹服的力量。
当信息发展到用电视和网络进行传播时,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什么?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被流行语占据。张柏芝、周迅等一线明星的照片出现在阴间结婚证上,她们被“冥婚”了;一位激进的言论者韩寒因为发表过多的被政府认为不当之辞,博客文章几番被“和谐”;还有人被审判„„所以,我也紧跟时代这样说,信息的浪潮中,我们真真正正地被“娱乐”了。
波兹曼谈论到的娱乐媒介都是以电视作为依托的,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网络并没有像电视成为如此普及的事物。但是,这两者的信息传播都是相通的,电视的隐性娱乐化存在也是网络的一种折射。
塔夫脱,美国第27届总统,体重200磅,满脸赘肉,或许他应庆幸自己生长在那个年代而成为领导人。如果是现在,他若能成为总统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更多的人关注的会是那些体型匀称,富有魅力的家伙。
现在,即使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也要在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时更醉心于表现自己的最佳
形象,谁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好一点呢?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形象讨人喜欢,那他一定有问题。但是,电视和网络的存在的确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上面,政治家们给观众的并不主要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政治知识”意味着图像而不是文字,可想而知,当政治这样严肃而理性的东西都要极力去跟图像、脸面挂钩时,其他的非严肃内容得去寻找多么荒诞的形式来娱乐我们的观念。
于是,当《新闻联播》节目依旧以它每年不变的呆板模式出现时,很多人会在晚上7:00的时候避开CCTV—1频道转去看CCTV—3的《动物世界》或是看齐鲁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当各地都在争夺收视率的时候,更多的娱乐节目纷纷出台,主持人东一拉西一扯,南辕北辙的话好像说的句句是味,谁的造型雷人,谁更能吸引眼球。再者,一堆堆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可是最后归类,换汤不换药的东西,有时候觉得那些人也真是辛苦,想要娱乐他人先要踏踏实实、彻彻底底地娱乐掉自己。
有时候,网路和电视是同步的,有时候网络的信息比电视更具有灵活性,鼠标轻轻一
点随处就是链接,我们无法去过滤,因为被吸引,所以被埋没。就这样,我们坐在了这些高信息流量的器材面前,任凭他们呼噜呼噜地将东西倾倒给我们的大脑,我们看到了娱乐,感到好笑。那就笑吧,笑声中,头脑就被冲刷了,变得麻木了。
我们更关注赫胥黎的警告,当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后,我们就会面临着文化精神的枯
萎,或许有一天我们面临的是笑容这个无形的杀手给我们造就的死亡案例。人们偶尔会感到
痛苦,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今天,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感谢波兹曼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一卷精神财富,当我们在察觉即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时,就该多找个途径去塑造我们这个物种的本来应有的高等面目,我们应是媒介的主宰,而不是让媒介主宰我们。
第三篇:柯达破产的悲情启示
2012年1月19日,柯达这个拥有131年历史的老牌摄影器材企业,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虽然破产保护并不意味着柯达从此丧失重生的希望,但是曾经的摄影业龙头老大走到如今没落的境地,绝非偶然。
率先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被数码时代遗弃;首度研发出手机触摸屏技术的诺基亚,同样也沦落在触摸屏时代。柯达、诺基亚等这些曾经被誉为全球企业界明星的行业龙头瞬间风光不再,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当代所有光环下的那些明星企业们深省。
固步自封酿悲剧
柯达曾经创造了全球传统胶卷市场的神话。在辉煌时期,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胶卷市场,拥有员工8.6万人,其特约经营店遍布全球各地。
然而,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码产品以迅雷不及耳之势席卷全球,传统胶片市场迅速萎缩。而率先发明出数码影像技术的柯达公司,因担心这一新业务会对传统业务造成不利影响而将数码影像技术“雪藏”并坚持固守传统胶片市场。随后,数码相机迅速在全球风行,而传统胶片市场则日益衰弱。
其实早在2003年,柯达公司的胶卷业务就出现了明显的萎缩,传统影像部门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跌幅达71%。在2005-2010年间,柯达仅有一年盈利,其余年份均亏损。
2011年7月份以来,柯达以期通过出售1100项专利组合来提高经营业绩,据分析这些专利的出售将会给柯达带来20亿美元至30亿美元收入。但是,这仍无法弥补公司主营业务业绩下滑带来的冲击。仅2011年三季度,柯达公司的亏损额仍高达2.22亿美元。
柯达公司2005-2011年第三季度经营状况表(单位:亿美元)
制图: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摄影行业研究小组
柯达公司不但在摄影行业发展历史潮流中选错了方向,并且在错误的道路上
渐行渐远。柯达公司鼠目寸光、固步自封的这种行径,最终酿造了破产这杯苦酒。
悲情启示
笔者认为,百年影响巨头柯达轰然倒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认清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顺势而为,以致其产品逐渐被时代和消费者所抛弃。的确,数码影像方便快捷、易于分享的特点,是传统胶卷无法比拟的。但是实际上,柯达在数字影像技术上并非输在起点上,相反,柯达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以说是全球数码相机的首创者。但是,由于公司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一直固守陈规,摒弃了这一代表市场趋势的新兴领域,导致最终走向没落。
试想,如果当初柯达公司当时的领导层对市场趋势有正常的敏锐的嗅觉,并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努力在数码影像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在传统胶片市场之外努力寻求新的增长点,而不是将自己首创的数码影像技术束之高阁,也许柯达公司现在依然是摄影摄像行业的带头大哥,而佳能、尼康、三星等也只能望其项背。
柯达破产这一事件告诉我们:成熟技术存在被新技术完全替代的可能,今天的畅销品或许明天就将无人问津,企业只有随时保持敏锐的嗅觉和前瞻的眼光,把握住市场趋势,并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作者:章诵兰(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四篇:米高梅公司破产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米高梅电影公司破产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摘要: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1月3日早晨宣布破产。曾经创造诸多经典银幕形象的米高梅电影公司的破产,折射出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盈利模式单一,技术发展缓慢,专业人才匮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培养电影产业新的盈利点,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米高梅
中国电影
后电影产业
D技术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的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1月3日早晨宣布破产。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曾经创下了许多不朽的神话。他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推出学院奖(即奥斯卡奖);创造了经久不衰的银幕神话007;塑造了经典的卡通形象猫和老鼠;拍摄了史上最出色的影片之一《乱世佳人》
然而,曾经创造出如此多神话传奇的“米高梅”,何以以破产告终,他的破产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何启示,本文将努力寻找出可供中国电影界借鉴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
一、“米高梅”破产的原因
米高梅(米特罗—高德温—梅耶的简称),创建于1924年,至今已有86年历史。1923年,濒于破产的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买下同样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并邀请路易斯·梅耶加盟,至此,米高梅电影公司正式成立。米高梅曾经佳片迭出,像《百老汇的旋律》、《宾虚》、《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都堪称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米高梅公司连遭打击,连年亏损,至今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究其破产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重要财源被切断。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大电影公司非法垄断。根据判决结果,像米高梅这样集制作、发行与放映于一身的大电影公司,不得不放弃发行和电影院的经营,致使其重要财政收入被切断。
2、来自电视和网络的冲击。二战后,电视机开始大量涌入普通家庭,受电视机普及的影响,到了50年代,电影观众大大减少。1957年,米高梅连续30年盈利的局面被打破。进入21世纪,网络又吸引了相当一批受众,电影观众群的萎缩是显而易见的。
3、经营不善,一味追求大制作,脱离剧本需求。米高梅大投资拍摄的电影《宾虚》曾经创造了将11项奥斯卡大奖收入囊中的佳绩,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当然该片也赢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但是,资金加好剧本才可能出精品。一味追求大制作的米高梅,在随后的10年里,由于连年亏损,最终累积了巨额债务。
4、梅耶的离去。可以说梅耶一手缔造了米高梅在电影界巨无霸的地位,他是米高梅最大的功臣,也是好莱坞最有权势的人。他主张电影就是要娱乐大众,而董事会对他的电影主张却产生了怀疑,1951年,他被迫离开米高梅。他的离去,无疑给了米高梅致命的一击。
二、中国电影发展的困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发展态势迅猛喜人,2009年全国电影产量已达456部,全国院线总票房62.0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市场份额56.6%。中国电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纪元。然而,越是处于顺境,越要居安思危。受米高梅公司破产的启示,我们发现,中国电影的发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盈利模式单一化。惟票房独尊的中国电影,在制作理念上发生了畸变,由“故事第一”变为“视觉第一”,一味追求视觉奇效的营造而忽视了电影对人文精神的深入发掘。从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到陈凯歌的《无极》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都给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并且赢得了可观的票房。但口碑与票房相悖已成为中国电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电影的娱乐功能被放大而电影的人文精神却渐行渐远,最终导致电影艺术成分的流失。可是,电影家不是纯粹的艺术家也不等于企业家,电影家拍摄电影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又承担起了一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对世界进行表达的作用,以此把握世界,净化心灵,实现人文关怀。变为票房独尊的盈利方式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不失为达成文化与产业和谐共存的有效方式。
2、电影技术发展缓慢。纵观电影史,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无一例外都依附着新技术的发明使用。好莱坞的成长更是见证了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中国电影在技术上亦步亦趋的走“好莱坞化”的道路,这样的选择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是很难有出路的。在技术上实现独立研发、自主创新,是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电影博弈过程中的必走之路,也是中国电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电影人才匮乏。在中国电影界,无论是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还是既懂影视艺术又精通电影高科技的制作人才,或是精通国际电影市场运营的职业经理人都屈指可数,电影人才相当匮乏。在“泛娱乐化”越来越泛滥的历史潮流中,具有高文化品位的优秀编剧的缺乏,更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几点建议
1、电影要发展多元化盈利模式。我们知道电影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是产业的一种,是产业就要经过市场的考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不同,就在于他在盈利的基础上兼具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中国电影要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和谐统一,就要改变惟票房马首是瞻的盈利模式,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1)大力发展后电影产业。“后电影产业滞后,电影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最能体现电影产业高附加值的后电影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音像制品、电视播映和其他副产品的收入占一部电影总收入的65%左右,而在中国,后电影产业几乎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发展缓慢,影片的综合开发还没有系统化。和美国电影市场开发相比,我们完全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后电影产业的开发是增加电影产业盈利的重要方式,应大力提倡和发展。
(2)加强二三线城市电影消费市场的建设。据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有票房纪录的城市仅有226个,其中128座城市的498家影院的票房就占全国院线票房总额的94.54%。
3这充分说明,二三线城市的电影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一线城市影院扎堆而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建设却少有人问津的局面。投资影院建设区域的不平衡,导致二三线城市院线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加快二三线城市院线建设、改造,提高设施和服务水平,填补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空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2、电影要在技术上革新
进入21世纪,电视和网络对电影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新技术力量的注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无论是“多银幕电影”“IMAX电影”还是“环形电影”“球形电
影”都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新尝试。2010年,一部《阿凡达》似乎又给电影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3D技术的开发使用,带来了电影产业一场全新的革命。许多电影纷纷效仿,中国电影也抓住机遇,推出3D电影《唐吉可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3D技术并没有被电影所垄断,也肯定不会是未来技术的终端,电影技术会不断的更新发展(目前已有国家在研发裸眼3D技术)。中国电影必须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才有可能在国际电影界占一席之地。
3、电影要加强人才培养。
数字电影技术和3D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既懂影视艺术又懂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在中国,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电影院校,虽然一些综合性院校也开设有影视专业,但每年的毕业生总数也不过1000人左右,而且增长速度缓慢。除数量不足以外,电影专业人才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中国电影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扩大影视院校建设,提高影视专业师资力量,引进先进电影技术配套设施,改革教学方式是中国电影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启示读后感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好多人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那端是“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唯有“诚信”这端高高翘起。诚信,变轻了!
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风谲云诡;且不必说市场内小贩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也不必说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自来水掺甲醇;就是某一天天气晴好,你也心情愉快,一不小心在马路边发现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你敢捡吗?且住!要是事情发生在××年前,你会乐呵呵地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赢得人们称赞,可是在今天,在人流如织的大街上,我客观一点说,只要你手一触到那包,麻烦就上身了。
小环境如此,国际大环境也有不少例子。要不然发明"合约'这东东干吗??
诚信之风将止将息,有识之士扼腕叹惜。但是,我们,新世纪,新青年,已经在缓缓展开一面旗帜,我们在旗帜上写道,我诚信,我美丽!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时期。而诚信是最不应该又最容易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有必要把诚信高高举起,让人人都能看见,并被她的温暖光芒吸引。
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在可望更可及的未来,诚信将回归到市场,回归到社会,回归到你我身上。她像一股活水,逐渐浸润,深入人心;她又像一缕清风,吹过田野,吹开人们心扉。在那里,到那时,诚信取代了伪饰,有序取代了无序,简单取代了复杂,温情取代了冷漠、人们沐浴在诚信的晨晖中,全都受益不浅。这就是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