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暂予监外执行遭遇的尴尬及其应对措施
暂予监外执行遭遇的尴尬及其应对措施
暂予监外执行是执行刑罚时一种暂时的变更执行场所的执行方法,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由于符合法定情形,决定暂不收监或收监以后又决定改为暂时监外服刑,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监督的刑罚执行制度。该制度是我国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
巨大作用,既打击了罪犯,又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是文明社会的一大体现,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罚执行制度的辩证统一。由于该制度涉及到行刑方式变更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该制度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
一、暂予监外执行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监狱法》第十七条规定,对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可以暂不收监。1998年11月2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批复》进一步明确除上述两种情况外,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机关有两类,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管理机关和原判人民法院。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其特点为:
第一,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由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被判刑人本来应当以监禁方式执行刑罚,因其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由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决定以非监禁方式执行刑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正在监狱以剥夺自由方式执行刑罚的罪犯,因其具有了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由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以限制自由的方式执行刑罚。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仅仅是行刑方式的变更,并不改变罪犯的身份,而且都是暂时的,不具有永久性。正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所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及时收监”。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是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确保不致危害社会前提下的行刑人道性。由法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是对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罪犯,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所体现的都是行刑的社会主义人道性原则。但是,这种行刑人道性原则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要确保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不致危害社会,否则,即使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也不得暂予监外执行。正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二款所规定,“对于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同条第四款还明确规定:“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或者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的规定的,应当及时收监”。
第三,行刑主体体现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政策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这一规定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所一贯坚持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只有认真坚持这一政策,才能确保监外执行犯不致再危害社会。
二、暂予监外执行在司法实践中遭遇的尴尬及其应对措施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作为一种行刑方式的变更制度,虽然在总结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行刑方式的灵活性和行刑的社会主义人道性,但还不能说它已尽善尽美,相关的制度及措施滞后,在司法实践中遭遇许多尴尬,急需完善。
首先,暂予监外执行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规定不明确。
监所机关与人民法院就审批所需的手续意见不一,达不成共识,出现互相推诿的尴尬。相关的法律虽然明确了暂予监外执行要由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的证明文件,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但这只是针对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这部分罪犯,没有明确的规定。何种情况下能被称为生活不能自理,法律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监所机关认为这部分罪犯不适合羁押,在提交人民法院审批时,通常提供一般医疗单位(非省人民政府指定医院)开具的证明,或者干脆什么证明都不提供。人民法院在接到此类申请后无所适从,很难把握尺度。关把紧了,有可能让生活确实不能自理的人得不到法律的人文关怀,产生了负面影响,使罪犯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关把松了,又有可能让一些罪犯浑水摸鱼,蒙混过关,亵渎了法律的尊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非常时期,一些人的法制理念还相当淡薄,更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不惜挻而走险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遭遇尴尬
这些天,我们大约都听到过关于企业紧急裁减临时用工的事情。其实企业并不是不需要这些临时工了,而是因为他们虽然被叫做临时工,却长年累月为企业工作着,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长期工。今年一月一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给予了这一部分劳动者更多切身的实际意义的劳动保障和法律支持,并且要求企业用工必须在《劳动合同法》的范畴里开展。然而,劳动者并没有从寄予厚望的《劳动合同法》中受益,相反,却遭遇了来自用工单位的辞退或变通了用工方式。企业因此转嫁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最初阶段就遭遇了尴尬。
用工单位大约是出于害怕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认为一旦和这些职工签订用工合同,就是“除法定理由之外的终身雇佣”,就是让这些职工捧上了“铁饭碗”,企业将失去用工的自主权。还有的单位采取劳动派遣的方式招用劳动者,认为是降低用人成本的有效途径,因为劳务派遣只需支付职工工资,职工的社会保险、辞退赔偿等各种责任可转嫁给劳务公司。总之,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采用了种种手段来企图钻《劳动合同法》的空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我们应该怎样评判企业的这种行为呢?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单位,更应当成为担当社会职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楷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前前后后的一些企业的表现却让人侧目。企业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和本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一脚踹给了社会,让国家承担劳动者失业的重负。这是企业一种“无良”的表现。殊不知,正是企业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劳动者心里制造了极大的恐慌。让人们无形中对国家政策失去信心,对法律产生了怀疑。企业的诚信度因此降低,法律的公正遭遇了挑衅。《劳动合同法》一颁布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在这样做,事业单位里的劳动用工也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为了节约开支,为了本集团,小单位的一己私利,很多事业单位的临时用工也在尽量规避着《劳动合同法》的刚性要求。这些单位借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执法监察鞭长莫及,人力有限,不能顾及等因素,玩着打“擦边球”的游戏。事业单位里的临时用工不规范现象比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企事业单位本来应该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但是因为一己私利的困扰,企业的经营者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法律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群众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于弥补的。劳动者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敢于站出来维护自身利益者凤毛麟角。须知,在企事业单位的强势威迫之下,作为孤独个体的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与强势者抗争,即使取得了法理上的胜利,但最终吃亏的还是劳动者本人。所以很多人宁可眼睁睁吃亏,也要委曲求全,向强势者低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了一份得来颇为不易的工作也只能这样了。
《劳动合同法》遭遇的尴尬实质来自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负责人对法律的漠视。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密切关注劳动者的冷暖,各企事业单位不可以推托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能满足于发放资料,给用工单位下发整改通知等形式上的宣传,而应该主动深入到劳动者中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过程中给劳动者打气、助威、添力,真正让劳动者感受到《劳动合同法》不仅仅是一段文字的生硬表述,更是大家感得到,摸得着的温暖的体验。
第三篇:大学生暑期兼职遭遇尴尬
大学生暑期兼职遭遇尴尬
主持人现场:(时值暑假,我县大学生兼职市场也风生水起,许多放假的学生都想在假期打工,既能积累社会经验,也会赚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和招聘方,发现大学生暑期兼职面临着各种尴尬:暑期时间短、经验少、求职陷阱多,让他们在小试牛刀中屡屡碰壁。
家住长城路的大二学生小李很是无奈告诉记者;同期声„(“我原本想趁假期在超市打一个月工,谁知道问了市区的几家超市,都嫌暑假时间太短,没说几句就拒绝了,看来这次找兼职是泡汤了。”)像小李这样由于用工时间短遭到拒绝的学生还为数不少。记者注意到,尽管街边店面招工广告很多,但以大学生为主的短期兼职者却很少能成功,很多招聘单位一听是学生做兼职便婉言谢绝,不予考虑。
来自绥德县的马明磊是陕西某师范院校的大三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他,一放暑假就张贴宣传单、在网上发布信息,想找份兼职家教,教授初高中语文、英语。谁知道宣传单贴了近半个月,都无人问津。他告诉记者:录音..(“我是第一次当家教,本来想假期住在亲戚家,找份兼职给自己挣点学费,现在找不到工作只能回老家待着了。”)
面对学生一职难求的困惑,记者走访了县内招聘需求较大的连锁超市、部分私营企业,发现雇主们也是各有苦衷。
7月27日上午,记者以大学生应聘者的身份来到林荫路德克士快餐店,当表示欲找一份暑期一个月的兼职机会时,该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暂时不招收临时兼职人员,只有兼职时间长达半年的才会录用。当记者询问原因时,她说: “快餐店工作人员,对熟练技能和卫生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录用后要先进行岗前培训。暑期一个多月,时间根本不够,(对工作)刚上手就要离开了。”)
针对大学生兼职难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区某连锁超市的办公室负责人郝女士,她告诉记者,目前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招收短期的学生兼职。一方面是学生人群不稳定,欠缺实践经验,也害怕吃苦,在超市经常会遇到搬运货物、清点货品等较累、较繁琐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暑期时间短,还需对收银员、理货员、促销员等岗位进行培训,上岗前需缴纳500元押金,就是为了防止其随时离职。再说培训一次才工作一两个月,既花费时间也耗费精力。靖边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告诉记者,同期声…(大学生趁放假之际从事兼职工作,关键要找准兼职的立足点,尽量寻找和专业相符、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工作,为日后的长期就业做好能力储备,而不要过分关注报酬。例如中文系的大学生可以从事业余教师、文案策划、编辑撰稿等兼职工作,理工科的更要多从事与专
业配套的实践性工作。他建议,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在寻找兼职时要擦亮眼睛,选择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公司企业。同时,查看营业登记证、税务登记证等证件是否齐全,不要轻易交培训费、保证金,在谈妥用工条件后再考虑上岗
第四篇:尴尬的遭遇日记500字
尴尬的遭遇日记500字
尴尬的遭遇日记500字
今天,我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我吃完早饭洗完脸,从抽屉里拿出一张IC卡,就急匆匆地往公交车站台走去,准备坐车去姑姑家学习。
在站台等了一会儿,2号公交车就呼啸而来。车一停门一开,我第一个踏步上车,用卡在刷卡器感应区碰了两下,感应区没有像往常那样叫一声小学生卡。我把卡贴在上面反复刷了几下,还是没有反应。后面的乘客等不及了,先走上前来刷卡,他们用卡在感应区旁边靠一下就有声音。他们都找好座位坐下来了,我还在焦急地刷刷刷。司机等得不耐烦了,探过头来问:你用什么卡呀?给我看一下!我把卡递过去,他一看,瞪着眼睛大声说:这不是图书馆的借书卡吗?我惊呆了,原来我从抽屉里拿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看一下是什么卡。现在身上又没有带钱,该怎么办?我呆呆地站在车门边,不敢上去。几个乘客望着我哈哈大笑,我羞愧得无地缝可钻。这时司机柔声地说:你有没有小学生卡?我怯怯地说:有。你上来吧!司机看见我坐下后车门一关就启动了。
车子靠站了,乘客们上上下下,我趁机溜下座位,钻到后门旁边躲了起来,有两位阿姨以为我下车了,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唱一和地说:如今的小孩呀,粗心得很,老是粗心大意出差错。可不是吗,那天我儿子忘了带文具盒,我看到了也不作声,让他接受点教训。我儿子期中考试只考了七十多分,拿回卷子一看,全是粗心出的错,加号看成减号,七十八当成八十七,我气得打了他的屁股。两位阿姨的谈话就像一条条鞭子打在我的心上,因为她们说的全是我过去所犯的错误。
谢天谢地,终于到站了。我下车了,脸上还是火辣辣的。经过这件尴尬的事,我暗暗的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粗心大意了。
第五篇: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
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
4949 次点击 46 个回复
蹈海哪吒 于 2013/5/30 8:44: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作者:滴血利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腐败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这样描述清朝最腐败的时候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现在呢?“三年书记市长,何愁千万亿万!”针对我国的腐败“大好形势”,谈点本人的体会。
一、反腐败完全丧失群众基础,群众对腐败行为既痛恨、又无奈、更事不关已,甚至是为虎作伥。扪心自问,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腐败分子难道我们不知道吗?村民绝对知道村长是腐败分子,事业单位工作的公务员绝对知道自己的科长、局长、厅长就是腐败分子,教师绝对知道自己的校长就是腐败分子,企业职工绝对知道自己的领导就是腐败分子,总之,只要是腐败分子,就有人知道它们的“底细”,但为什么没有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呢?就是因为我国的反腐败已经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群众监督变成了一句空话。
二、反腐败变成各级领导纯粹的口号,可怜的反腐成果全靠“官场互掐”。前段时间看到新华网一篇文章,题目是:“反腐败岂能靠官场互掐”,今天就借用一下。说互掐是好听的,其实就是分赃不均引发的狗咬狗。看看各级的会议、文件和领导,哪一级、哪一个谈起反腐败来不是言之凿凿,痛恨入骨,但实际作为呢?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问你一句,腐败分子反腐败你信吗?
三、反腐败制度存有重大漏洞,“三位一体”集于一身的反腐形式只能是空谈。铁道部长刘志军、杭州副市长许迈永等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我们的纪委自己查出来的?不都是被咬出来的。反腐败职能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同时还是运动员,它反谁去?况且有党的坚强领导,腐败分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纠出来的,更要讲政治、顾大局。说白了,那些倒霉蛋相当一部分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四、人才、贪才聚于一身,反腐败睁只眼闭只眼成为常态。古代帝王最怕哪种人?立了大功还不要奖励的人,皇帝就担心这种人有野心,一般都要择机除掉,而对于立功贪财恋官的人,皇帝反而很放心。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搞点钱、干几个女人无所谓,只要政治路线正确能为党国做事就行。现实情况正证明这一点,并将继续让证明这一点,这就是中国式反腐。
五、腐败思想像幽灵一样深得人心,全民腐败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当前,公务员热到了百里、千里、万里挑一的程度,难道这些初出毛庐的大学生就是为了“做公仆,为人民服务”吗?群众为什么会对腐败行为既痛恨、又无奈、更事不关已,甚至是为虎作伥,因为群众已经习惯了腐败,不腐败反而感到意外。敢问谁办事没有花钱找关系,谁升官没有给领导“汇报思想”,谁不想当官。那当官为了什么?谁都懂的。
转载
:
利
剑
指
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fdfe90102dt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