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垄断法利剑出鞘在即遭遇尴尬范文
反垄断法利剑出鞘在即遭遇尴尬
作者:辛红发布时间:2008-07-27 13:40:20
8月1日起,被寄予厚望的反垄断法即将开始实施。历经13年始磨一剑的反垄断法,人们当然有理由寄予厚望:自然垄断的电力电信等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能否绝迹,外资“斩首式”并购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能否遏制,一纸公文限制人们选择权的事情能否不再发生„„ 但实施在即,这部法律却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
40余个配套规则无一出台
最近,对外经贸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反垄断法起草小组成员黄勇教授一直在忙于各个反垄断法研讨会,与学界的“热”不同,业界对于这部法律的实施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原先在制定草案时计划在今年8月1日前制定40余个配套规则,迄今为止,无一出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宏伟说,“仅有一个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征求意见稿。反垄断法实施在即,如何实施?”
另外,垄断行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往往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为主要表现形式,反垄断法因其不确定性而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吴宏伟认为,至今进程滞缓容易让大众误解。
仅有8章57条的反垄断法,被认为极具原则性,诸多方面需要细化,甚至包括每一个概念。
“西方国家对于反垄断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还有着几十万字的法律文件,有着无数个案例和指南,作为反垄断执法的依据。”黄勇说,“专业性和复杂性还将为执法机构带来巨大挑战。”
在他看来,几乎所有的涉嫌违法的限制竞争行为都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每个案例因其产品、行业、服务的不同,都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制定大量的条例、部门规章和反垄断指南,执法机构也要有收集数据和了解市场的过程,这都需要很专业的人士来完成。
另外,按照反垄断法规定,我国将实行“二元”执法体制:即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具体执法由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来进行。但至今反垄断委员会尚未成立,涉及到商务部、发改委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执法机构也未全部明朗,而机构之间如何协调也是难点。吴宏伟表示,二元制方案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反垄断执法体制,多头执法很容易造成“有利大家管、无利没人管”,像南京冠生园那样,最后居然被罚没了。“三家执法机构的基础数据的标准是否一致,职责如何划分,法律责任的竞合如何解决,的确都是难题。”黄勇说,“另外,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前,有些行业监管部门依照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对本行业的竞争秩序赋有监管职责,比如铁道部、银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法规如何协调,以及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如何衔接,都急需解决。”跨国公司紧张国有大企业淡然
反垄断法实施影响最大的将是谁?有人说是跨国公司,有人说是国有垄断大企业,有人说是政府。
记者从几位专家处了解到,咨询最多、对这部法律从制定到实施始终在关注的更多是跨国公司,几乎没有一家国有企业前来咨询。
按照反垄断法规定,该法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虽然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但是这些企业“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等领域,不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发生,漫游费、火车票退票费、高速公路收费、银行通存通兑费、跨行取款费等费用屡遭质疑,为何国有企业反应淡然?反垄断法对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和产业政策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一家国有企业副总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美国石油石化也就几家,反垄断法反的是垄断行为,不是规模,它的实施对于国有企业是有利的。”
对此,一直对“电力电信石油石化没有一家垄断”持批判观点的黄勇认为,“这些都是国家实行准入管制的行业,并且实行非由企业自主定价的价格管制,没有经过充分竞争,怎能称不是垄断呢?”
但他同时表示:“必须承认,西方国家的反垄断法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公权力的介入来矫正市场恢复公平竞争,而我国的反垄断法是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台的,竞争不充分使得反垄断法在某些领域的生存基础先天不足。因此对于有些实施行业管制或者价格管制的领域,反垄断法发挥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得到反垄断法的除外或者豁免。”
如果有达成垄断协议或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一样受规制。黄勇说,但是对于价格受管制的企业,价格方面若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应该由价格法管,除此之外,反垄断法可以管。
“反垄断法是市场化进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尽管它的规定还很原则,也缺乏可操作性,但它向人们彰显了一种趋势:任何企业都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黄勇说,预计今后会有很多主体向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挑战。诉讼浪潮势不可挡
按照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对于涉嫌垄断行为,利益相关主体除了向执法机构举报外,也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黄勇说,“很多企业问怎么办?反垄断诉讼挡都挡不住,只能应对。这对司法机关而言也将是全新的挑战。”
据悉,在国外,反垄断诉讼以及执法机构对涉嫌违法行为的认定都是很谨慎的,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性的数据分析和经济分析报告,而且不管是行政提起的调查还是司法诉讼,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得出慎重的结论。
记者还了解到,国外没有消费者提起反垄断诉讼,案件要么是行政机关提起,要么是竞争对手提起,只因为这类诉讼不是普通人能耗得起。
业内人士分析,微软、英特尔、利乐都有很大可能成为“第一被告”。目前,很多企业盯上了微软。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表示,由互联网实验室牵头、联合各领域数十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项目组完成的《中国高科技领域垄断状况调查报告》即将推出,并希望通过与国内厂商的联合诉讼为反垄断法启蒙。业内人士分析,此前,欧盟和韩国都裁定微软垄断罪名成立,微软已经按照欧盟要求推出未捆绑媒体播放器的新版视窗操作系统,并向竞争对手公开部分秘密代码,以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与视窗系统兼容。因此,对于在中国可能的诉讼,难度系数会更高。
一直被竞争对手AMD咬住滥用市场地位的罪名不放的英特尔,恐怕也逃不掉,在韩国、日本、欧洲,甚至是美国本土,AMD都发起了对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
而在中国无菌纸包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利乐,反垄断诉讼的可能性也很大。利乐从1979年进入中国,到2003年其市场份额已经占到80%以上,屡屡被质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搭售等行为。
今年6月,利乐在给中国客户的信中表示,“尽管有关反垄断法的一些具体执行细节尚未公布,但过去几个月来,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现行的业
务政策、经营行为和合同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表示,“将确保利乐的经营活动符合反垄断法的要求。”
专业人士分析,反垄断案的背后实质都是跨国公司与竞争对手在各个国家、各个市场展开的较量。
而面对反垄断法的实施,国内垄断企业也将难以幸免,专家分析,“虽然法院是否可以受理还需要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但毕竟将给企业带来压力,并让企业重新认识竞争秩序。”
反垄断法实施之后,政府又将会面临什么呢?黄勇表示,在中国,反行政垄断很复杂,从根本上解决不现实。尽管法律只是简单地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但这一条也来之不易,至少有了这条规定,人们将予以关注、争论、投诉和挑战。
吴宏伟则直接表示,行政垄断反不了,反垄断法主要是反经济垄断,行政垄断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复杂。
在国外被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实施之后到底效果如何?黄勇说,“这部法律在中国现阶段还起不到‘经济宪法‘的作用。反垄断法的实施有赖于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市场越成熟,反垄断法作用越大。从这种意义上说,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也是人们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的过程。”
第二篇:《反垄断法》的尴尬
《反垄断法》的尴尬
关键词: 尴尬、《反垄断法》、消费者的利益、难以执行、行政垄断 正文摘要:
1.《反垄断法》简介。
2.《反垄断法》并没有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难以执行《反垄断法》。
4.《反垄断法》不反行政垄断。
一、关于《反垄断法》
垄断的原意是独占,即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反垄断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又称反托拉斯法。
反垄断法的任务就是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以及对合法产生的垄断企业进行监督,防止它们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具体地说,反垄断法主要有以下任务:
1.禁止卡特尔。反垄断法上把这种限制竞争性的协议称为“卡特尔”。
2.控制企业合并。
3.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禁止行政垄断。
《反垄断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获得通过,并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共分为8章57条,包括: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它的宗旨是预防
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反垄断法没有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维护消费者利益是反垄断法的宗旨之一,然而,这一宗旨并未得到很好地实现。
反垄断法第一案出现在该法正式实施当月,北京兆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防伪企业起诉国家质检总局推广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案,北京市一中院以该案超过起诉期限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
被称为“反垄断法民间第一案”的案例出现在2008年9月。这一次,网通成为被告,因为律师起诉的理由是“不是北京户口而不能享受电话后付费业务以及该业务的多项优惠”,案子在朝阳法院立案,转到二中院受理,但是,结果仍然让人失望,网通提出涉及商业秘密,该案进行了不公开审理,至今仍无结果。
此后,消费者以《反垄断法》为武器,向石油电力价格、电信资费、火车票价格、火车票退票手续费、机场建设费等事涉垄断的定价、规定发难,却屡遭败绩。事到今天,《反垄断法》实施满一年,中国消费者却没有从这部法律实施中获取任何好处。
三、《反垄断法》——难以执行
《反垄断法》实施情况很不理想,执法程序不公开、程序规范性不够、执法周期过长等,甚至可以说系统的反垄断执法操作程序和司法审判程序还没有建立起来。截至目前,中国反垄断执法还没有一起非常经典的反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协议、行政垄断的执法案例。这是最近几年法律
实施中情况最糟糕的事件。
《反垄断法》缺少程序保障。由于《反垄断法》实体性条文多于程序规范,《反垄断法》实施缺少规范化程序和司法监督程序保障,这才导致反垄断法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反垄断法》把大量的反垄断执法程序规则和司法解释留给了反垄断执法机构和最高法院。这样客观上就造成了《反垄断法》粗线条,而反垄断执法机构获取充分的自由裁量权。
《反垄断法》操作困难。
《反垄断法》并没有规定谁有权提起反垄断之诉。《反垄断法》虽规定了对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服的行政诉讼权利,但是依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人有权利提起反垄断行政诉讼。在这个大背景下,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消极解释为只有受到垄断经营行为损害的企业才能提起反垄断行政诉讼,却没有将诉权直接赋予消费者。
《反垄断法》并没有规定谁来提交反垄断证据。通过诉讼途径进行反垄断维权,能够节约行政执法成本,但在“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中,对于起诉方提交证据的责任要求很高,原告经常因为举证不能而面临较高的败诉风险,在反垄断诉讼中更是如此。毕竟,像一些市场份额等证据,除非一些公权力介入调查取证,普通的公民和法人很难获得这些证据。
《反垄断法》并没有规定要多少证据才算举报。《反垄断法》规定,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举报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这一条赋予了公民、法人等的举报权。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举报成功也不是件容易事。实践证明,《反垄断法》实施后的一年时间里,国家
工商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对举报有关企业涉嫌垄断经营的举报材料,没有公开宣布一起进入反垄断执法调查程序,或者作出反垄断执法判断的。只要举报人的举报材料中有一个证据存在就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依法调查。否则,举报人的证据已经很充分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调查了。反垄断执法程序中,对举报人的证据要求应当以简单的证据存在为原则,不宜过于要求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反垄断法》承载着亿万民众的期望,但是中国市场的“零垄断”是对这部法律的极大讽刺,也是对反垄断执法机构和司法机关的嘲讽。在万般无奈之下,亿万民众对《反垄断法》的期待只能如肥皂泡般破灭。
四、《反垄断法》不反行政垄断
坊间曾盛传,国务院法制办对《反垄断法》(草案)进行了一次较大改动,即反行政垄断章节被整体删除,同命相怜的还有其相应法律责任条款。关于《反垄断法》(草案)删除反行政垄断章节的说法,之前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法制办对《反垄断法》(草案)进行了一次较大改动。其中,一直被视为中国《反垄断法》(草案)最大特色的“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一章即反行政垄断被整体删除。对于种种传言,权威部门国务院法制办一直缄口不言。
反行政垄断是我国反垄断的一大特色。禁止行政垄断是中国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然而我国的反垄断法却仍然在襁褓中。究其原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的目标指向反经济垄断,而由于我国当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反垄断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其他国家,所以反行政垄断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计划经济时代,生产、经营、分配等要素,全由政府一手包办,无从谈垄断概念。而转型之后,政府将生活用品、不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等一部分领域交给了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放宽了对它们的管理。目前这一份额在不断扩大,因此,这些竞争领域呼唤公平竞争环境的声音越来越高,为了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欧美国家一样需要反经济垄断的规则。
不过,这些领域中也出现了一类畸形现象。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边界不明确,行政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晰,使得滥用行政权力或限制竞争的行为很严重,引起社会上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在我国市场中的垄断除了经济垄断外,还有其他国家都无的行政垄断,即政府之手形成的垄断。
我国的行政垄断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垄断,基于管制经济时期而形成的政策,支持某些主体。二是,政府和国企改革没到位形成的垄断,主要是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部门。三是,原国有企业形成的垄断。四是,地方性垄断即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企业所出台的政策。五是,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政力量来支持企业合谋、并购。
显而易见,行政垄断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此外,那些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还为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腐败分子创造了有利条件,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既然,反行政垄断具有现实意义,《反垄断法》不反行政垄断呢? 反行政垄断是民意所向,但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实施反行政垄断条件尚不成熟,写入只是形而上学。
从立法技术上看也不适合,规制反行政垄断的手段也有问题。一般的实体搞垄断,可要求其罚款、承担民事责任。而反行政垄断的规制对象是政府部门,对政府如何罚款、如何追究其法律责任,现行法律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尤其是,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体系,而反行政垄断的规制手段和法律责任明显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将带有浓厚行政法色彩的反行政垄断写进《反垄断法》(草案)中,会让整部法律显得不伦不类。
尽管如此,但反行政垄断势在必行。作为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的《反垄断法》,它的任务是是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又怎能对行政垄断视而不见呢?
五、《反垄断法》遇到尴尬,在所难免
《反垄断法》实施不到两年,并未成熟,须知反垄断任重而道远。《反垄断法》的出台已经为我国反垄断迈出了一大步。但垄断行业、垄断公司断然不会自己主动让出既得好处,反垄断需要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需要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消费者等多方人员的努力。在反垄断的过程中《反垄断法》虽遇尴尬,饱受挫折,但我们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经济法学》教材
2.百度百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4.《<反垄断法>实施一年,中国市场“零安案例”》
5.《反行政垄断立法何去何从,五月底将尘埃落定》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遭遇尴尬
这些天,我们大约都听到过关于企业紧急裁减临时用工的事情。其实企业并不是不需要这些临时工了,而是因为他们虽然被叫做临时工,却长年累月为企业工作着,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长期工。今年一月一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给予了这一部分劳动者更多切身的实际意义的劳动保障和法律支持,并且要求企业用工必须在《劳动合同法》的范畴里开展。然而,劳动者并没有从寄予厚望的《劳动合同法》中受益,相反,却遭遇了来自用工单位的辞退或变通了用工方式。企业因此转嫁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最初阶段就遭遇了尴尬。
用工单位大约是出于害怕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认为一旦和这些职工签订用工合同,就是“除法定理由之外的终身雇佣”,就是让这些职工捧上了“铁饭碗”,企业将失去用工的自主权。还有的单位采取劳动派遣的方式招用劳动者,认为是降低用人成本的有效途径,因为劳务派遣只需支付职工工资,职工的社会保险、辞退赔偿等各种责任可转嫁给劳务公司。总之,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采用了种种手段来企图钻《劳动合同法》的空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我们应该怎样评判企业的这种行为呢?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单位,更应当成为担当社会职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楷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前前后后的一些企业的表现却让人侧目。企业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和本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一脚踹给了社会,让国家承担劳动者失业的重负。这是企业一种“无良”的表现。殊不知,正是企业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劳动者心里制造了极大的恐慌。让人们无形中对国家政策失去信心,对法律产生了怀疑。企业的诚信度因此降低,法律的公正遭遇了挑衅。《劳动合同法》一颁布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在这样做,事业单位里的劳动用工也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为了节约开支,为了本集团,小单位的一己私利,很多事业单位的临时用工也在尽量规避着《劳动合同法》的刚性要求。这些单位借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执法监察鞭长莫及,人力有限,不能顾及等因素,玩着打“擦边球”的游戏。事业单位里的临时用工不规范现象比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企事业单位本来应该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但是因为一己私利的困扰,企业的经营者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法律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群众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于弥补的。劳动者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敢于站出来维护自身利益者凤毛麟角。须知,在企事业单位的强势威迫之下,作为孤独个体的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与强势者抗争,即使取得了法理上的胜利,但最终吃亏的还是劳动者本人。所以很多人宁可眼睁睁吃亏,也要委曲求全,向强势者低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了一份得来颇为不易的工作也只能这样了。
《劳动合同法》遭遇的尴尬实质来自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负责人对法律的漠视。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密切关注劳动者的冷暖,各企事业单位不可以推托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能满足于发放资料,给用工单位下发整改通知等形式上的宣传,而应该主动深入到劳动者中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过程中给劳动者打气、助威、添力,真正让劳动者感受到《劳动合同法》不仅仅是一段文字的生硬表述,更是大家感得到,摸得着的温暖的体验。
第四篇:大学生暑期兼职遭遇尴尬
大学生暑期兼职遭遇尴尬
主持人现场:(时值暑假,我县大学生兼职市场也风生水起,许多放假的学生都想在假期打工,既能积累社会经验,也会赚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和招聘方,发现大学生暑期兼职面临着各种尴尬:暑期时间短、经验少、求职陷阱多,让他们在小试牛刀中屡屡碰壁。
家住长城路的大二学生小李很是无奈告诉记者;同期声„(“我原本想趁假期在超市打一个月工,谁知道问了市区的几家超市,都嫌暑假时间太短,没说几句就拒绝了,看来这次找兼职是泡汤了。”)像小李这样由于用工时间短遭到拒绝的学生还为数不少。记者注意到,尽管街边店面招工广告很多,但以大学生为主的短期兼职者却很少能成功,很多招聘单位一听是学生做兼职便婉言谢绝,不予考虑。
来自绥德县的马明磊是陕西某师范院校的大三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他,一放暑假就张贴宣传单、在网上发布信息,想找份兼职家教,教授初高中语文、英语。谁知道宣传单贴了近半个月,都无人问津。他告诉记者:录音..(“我是第一次当家教,本来想假期住在亲戚家,找份兼职给自己挣点学费,现在找不到工作只能回老家待着了。”)
面对学生一职难求的困惑,记者走访了县内招聘需求较大的连锁超市、部分私营企业,发现雇主们也是各有苦衷。
7月27日上午,记者以大学生应聘者的身份来到林荫路德克士快餐店,当表示欲找一份暑期一个月的兼职机会时,该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暂时不招收临时兼职人员,只有兼职时间长达半年的才会录用。当记者询问原因时,她说: “快餐店工作人员,对熟练技能和卫生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录用后要先进行岗前培训。暑期一个多月,时间根本不够,(对工作)刚上手就要离开了。”)
针对大学生兼职难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区某连锁超市的办公室负责人郝女士,她告诉记者,目前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招收短期的学生兼职。一方面是学生人群不稳定,欠缺实践经验,也害怕吃苦,在超市经常会遇到搬运货物、清点货品等较累、较繁琐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暑期时间短,还需对收银员、理货员、促销员等岗位进行培训,上岗前需缴纳500元押金,就是为了防止其随时离职。再说培训一次才工作一两个月,既花费时间也耗费精力。靖边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告诉记者,同期声…(大学生趁放假之际从事兼职工作,关键要找准兼职的立足点,尽量寻找和专业相符、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工作,为日后的长期就业做好能力储备,而不要过分关注报酬。例如中文系的大学生可以从事业余教师、文案策划、编辑撰稿等兼职工作,理工科的更要多从事与专
业配套的实践性工作。他建议,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在寻找兼职时要擦亮眼睛,选择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公司企业。同时,查看营业登记证、税务登记证等证件是否齐全,不要轻易交培训费、保证金,在谈妥用工条件后再考虑上岗
第五篇:尴尬的遭遇日记500字
尴尬的遭遇日记500字
尴尬的遭遇日记500字
今天,我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我吃完早饭洗完脸,从抽屉里拿出一张IC卡,就急匆匆地往公交车站台走去,准备坐车去姑姑家学习。
在站台等了一会儿,2号公交车就呼啸而来。车一停门一开,我第一个踏步上车,用卡在刷卡器感应区碰了两下,感应区没有像往常那样叫一声小学生卡。我把卡贴在上面反复刷了几下,还是没有反应。后面的乘客等不及了,先走上前来刷卡,他们用卡在感应区旁边靠一下就有声音。他们都找好座位坐下来了,我还在焦急地刷刷刷。司机等得不耐烦了,探过头来问:你用什么卡呀?给我看一下!我把卡递过去,他一看,瞪着眼睛大声说:这不是图书馆的借书卡吗?我惊呆了,原来我从抽屉里拿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看一下是什么卡。现在身上又没有带钱,该怎么办?我呆呆地站在车门边,不敢上去。几个乘客望着我哈哈大笑,我羞愧得无地缝可钻。这时司机柔声地说:你有没有小学生卡?我怯怯地说:有。你上来吧!司机看见我坐下后车门一关就启动了。
车子靠站了,乘客们上上下下,我趁机溜下座位,钻到后门旁边躲了起来,有两位阿姨以为我下车了,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唱一和地说:如今的小孩呀,粗心得很,老是粗心大意出差错。可不是吗,那天我儿子忘了带文具盒,我看到了也不作声,让他接受点教训。我儿子期中考试只考了七十多分,拿回卷子一看,全是粗心出的错,加号看成减号,七十八当成八十七,我气得打了他的屁股。两位阿姨的谈话就像一条条鞭子打在我的心上,因为她们说的全是我过去所犯的错误。
谢天谢地,终于到站了。我下车了,脸上还是火辣辣的。经过这件尴尬的事,我暗暗的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粗心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