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遗传递,爱心敬老人
9月8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机构——艺驿网,本着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原则,其工作人员一行来到北京民族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为老人送去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日的祝福与问候。艺驿网不但为老人们送去日用品、剪纸窗花、年画等爱心物资,还邀请到一批志愿者为老人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与老人们欢聚一堂。在近两个小时的活动中,经典的老歌联唱,印度舞和双人舞的表演以及各种与老人互动的小游戏都让老人们喜笑颜开、掌声不断,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并非常感谢网站工作人员的关心和慰问。有老人兴奋地告诉工作人员:“住进敬老院三十年,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这是第一回。“节目表演完之后,工作人员将窗花和年画贴挂在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里,原本简洁的房间顿时生色不少,多了很多节日的喜庆味道。据了解,艺驿网一直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了弘扬这种精神,艺驿网打算将此活动长期进行下去,走遍北京的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弘扬尊老的优良传统。在给老人家送去慰问品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的美好祝愿。
(艺驿网工作人员向老人们赠送年画)(拿到剪纸窗花的老人们都喜笑颜开)(志愿者们为老人表演老歌联唱)
(志愿者们与老人进行互动游戏)
(非营利性民营民族敬老院的朱院长希望有更多社会志愿者走进关爱老人的行列)(本文来源:长城网)“嘉人有约”本报记者 祝萍/文 魏志阳/摄上周六晚,刘嘉玲现身杭州解百新世纪广场,助阵“嘉人有约、玲听幸福”的公益捐助活动,并与企业负责人一起为杭州爱心老人之家、城站敬老院、古荡老年公寓以及湖滨敬老院等进行了爱心捐助。水星家纺现场负责人表示,捐助只是手段,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关爱社会的队伍中传递正能量,才是社会要真正思考的问题。作者:祝萍 魏志阳(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在工作区检查安全隐患。护工在现场演练发生火警时的报警。长城网保定8月24日电(陈朋妹)8月24日,保定市公安消防支队南市区大队裕华路中队刘洪涛指导员一行三人消防官兵在保定市爱心敬老协会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超达养老院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消防常识的培训,共有近30名养老院护工和老人代表参加了这次消防安全培训。
消防官兵首先在超达养老院进行了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和培训,现场对护工们进行了测问和解答,养老院护工也做了在发生险情时如何电话报警的示范。刘洪涛指导员对如何使用、保管灭火器材和确定有效性也在现场进行了解说和演练。
超达养老院王惠仙院长说道:“这次消防安全培训对我们养老院来说是非常需要和及时的,即提高了我们的防火意识又增加了我们防火和应对险情的能力。” 老人们也高兴的说:“一旦发生险情我知道该做什么了,谢谢消防战士呀!”协会领导在培训座谈会说道:“消防官兵的工作非常辛苦,他们是社会的功臣。今后协会还会配合和支持消防支队共同走基层、进社区来促进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实,我们不光要给老人们送温暖,更要送安全,这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和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培训结束后,协会领导和消防官兵认真对办公区、老人居住区、厨房等地点进行了隐患排查,并提出了一些整改建议。王惠仙院长当即表示将全力配合消防支队的工作,做好消防安全。
[1] [2] 下一页(本文来源:长城网)本报记者 何雪峰本报通讯员 傅成华砀山县官庄镇的10位农电工,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主动与五保户、孤寡老人结对子,多年来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他们的善举,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爱的接力”。陈站稳就是10位好心人中的一员。4月14日,他来到官庄敬老院打扫老人的房间。老人们叫不出他的名字,有的亲热地喊“爷们来啦”,不能说话的老人则高兴地摆手打招呼。食堂师傅说茶炉坏了,陈站稳赶忙去检查,忙活一阵终于修好了。那是2007年,官庄敬老院刚投入使用,陈站稳去抄电表,见老人们
行动不便,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春节,陈站稳在家为侄女出嫁忙碌着,院长老段打电话来说敬老院停电了。陈站稳跨上摩托车就往敬老院赶。天下着大雪,路面打滑,5公里路程不知摔了多少骨碌。到了敬老院,他发现是总保护器烧坏了,而他又没带,就跑去买,这才让敬老院恢复了光明。敬老院刚建成时,电灯用的是拉线开关,开关绳经常被拉断,黑灯瞎火,老人们起夜不方便。陈站稳就自掏腰包把开关全部换成墙壁开关,把白炽灯泡换成节能灯。现在,老人电热毯不热了找他,电视机坏了找他,水龙头坏了也找他,陈站稳从不拒绝。今年起,供电所实现组织专业化管理,陈站稳不再负责敬老院这一片,但只要是敬老院有事,他都立刻赶过去。说到为何能5年多如一日帮扶老人,陈站稳朴实地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晚年该享享福了。看到老人们的笑脸,俺心里舒坦!”林场村52岁的农电工徐德成,是村民眼里的大好人。他月收入不高,家里十分简陋,孩子还在上学,三年来却一直为五保老人张进学垫付电费。村民们说:村里老徐家的瓦屋最矮,但他的德行最高,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最近,张进学老人生活愈加不能自理,徐德成不仅经常为老人烧锅做饭,还送给老人一个电磁灶。这样一来,每月电费在30元左右,徐德成依旧一声不吭地为老人垫付电费。“我少吸一包烟,就够他用电了。”徐德成憨厚地说。老徐的善举感染了村民,一些留守妇女轮流给老人做饭、洗衣。如今,官庄镇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徐楼村汪集104岁的徐王氏与80岁的闺女多年来相依为命,生活贫困。现在,这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由村民轮流照顾,在当地传为佳话。(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据《东南网》报道,“我有公交敬老卡,怎么乘车不能半价?”泉州市区的高老伯,搭乘11路公交车去洛江区罗溪镇时,被告知在11路公交车上,敬老卡和爱心卡都不能享受优惠。敬老卡、爱心卡拥有者在坐公交车时,可以享受半价优惠。高老伯显然对此已经非常习惯了,因此当他在11路车上,其敬老卡与爱心卡被“卡住”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因为11路公交车属城乡公交,行驶范围超出市区范围,而根据福建省老年优待细则规定,目前暂不纳入对老年人优待范围。其实,类似行驶范围超过市区的公交车线路,在泉州共有15条呢。敬老卡、爱心卡的有效范围只包括市区,敬老、爱心不能惠及农村老人是最基本的含义。这正是城乡差别与城乡歧视的又一具体体现。到了今天,这样的区别对待城乡老人,对农村老人的歧视,难道还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不应该寿终正寝?其实,泉州敬老卡、爱心卡的“含金量”本来就十分有限,不过是老人们在乘坐公交车时享受半价优惠而已。而这样的优惠,却还只惠及城市老人,农村老人根本没有资格享有。无论是福建的经济实力,还是泉州的经济实力,其实敬老卡、爱心卡的含金量完全可以提高许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泉州的地方,老年优惠卡都已经不是半价,而是免费;当然,更重要的是,泉州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之后,为什么给老年人公交车半价优惠,不可以跨越城乡,打破城乡割离,将农村老人也纳入其中?其实农村老人通过公交车进城的机会并不多,将他们纳入其中,所增加的经济负担肯定是很有限的。但是,一旦打破这种长期的将农村老人隔离在敬老、爱心阳光不能照耀的地方,给附近农村老人所节约的金钱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但其意义,却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因为这主要不是钱的问题。可惜的是,至今,敬老、爱心还不能抵达城边附近的农村老人,这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什么时候,敬老、爱心才能抵达农村老人?(陈家沛)(本文来源:光明网)陪伴老人13载47台电视要“退休”本报讯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主要供养农村五保老人,为排遣孤寂,老人们以电视为伴。6月11日,记者了解到,陪伴老人们13年的47台21英寸电视相继老化报废,敬老院急需30台24英寸的彩电。据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徐主任介绍,目前该院有近150名老人,主要供养群体为农村五保老人,其中全瘫老人43名,还有一部分为社会代养老人,最大年龄为90岁,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老人都无子女,有的老人患有痴呆症、脑血栓后遗症等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自敬老院成立,老人们一直守着13年前配置的21英寸电视。因该院工作人员人手有限,无法逐一陪伴老人,与他们沟通聊天,电视成了老人们的生活伴侣。近几年来,这些电视相继老化,有的已无法维修。但该院因经
费问题,现无法给老人们更换电视。据了解,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现需30台2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无论新旧均可。如果有社会爱心人士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951)6024110联系。(房方)(本文来源:宁夏网-新消息报)
第二篇: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陕西省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简介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秦地自古多奇迹”,在渭南,农耕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渭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民族传统,勾起每一个人心中浓浓的乡愁,同时也展示着渭南的风土人情,渭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面貌。多年来,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更好的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促进城市文明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用非遗文化搭建起对外交流平台,早在2010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就敢为人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非遗博物馆,开馆5年来共接待各类访客数十万人次,同时接待了大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来访,切实促进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场馆面积小,展览形式单一等不仅无法承担大型的参访考察接待,也无法全面展示我市非遗保护的辉煌成果,也制约着传递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的责任担当。
2011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启动,局领导及中心领导就提出打造一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在当时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超前意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一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二缺少项目启动资金,但是为了实现这个利在长远的设想,中心组织业务骨干赶赴多地考察调研,并邀请相
关专家多次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蓝图也初见雏形。
2011年至2014年文化中心领导一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经费,一边和领导班子带头倡导单位缩小开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经过了反复修改和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有了详细的装饰设计方案。看着精美的设计效果图,渭南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虎成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将新场馆打造成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场馆,不仅要在装饰上找亮点,同时要在设备上下功夫,实现展示和传习为一体的新型场馆功能”。为了实现这一高标准,以及充分发挥新场馆在未来免费开放中的阵地作用,中心领导班子“未雨绸缪”,于去年五月份在抽调人员成立主管场馆装饰工程、多媒体安装、布展以及将来面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的新部室。
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2015年12月份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装饰工程开始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中心领导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解决,不但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财力浪费。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赶赴北京等地考察多媒体设备情况,力求在装饰工程完工的同时多媒体安装到位,以最节省的费用最大化的实现非遗项目多媒体互动。纵观整个场馆多媒体设计安装领域,非遗传习馆几乎是个空白,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参照,工作人员只能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集思广益对多媒体软件提出了诸如模拟击
鼓、狗撵兔等互动性很强的设计要求。面对完全陌生、且专业性极高的多媒体设备数据,非遗传习馆的工作人员,更是经过四个月的不断查找资料学习、对比,以至于达到了对不同品牌、型号设备如数家珍的地步,也确保了该项目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硬件达到一流标准。
2016年6月新创建的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盛大开馆。从最初的设想到今天的全面开放,渭南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传习馆凝聚了局机关、中心领导和几代非遗工作者的心血,也是全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的非遗传习馆占地面积达1300余平米,阵列展品近万件,其中有大量的精品栓马桩、刺绣、陶瓷、皮影都是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非遗工作者从民间征集,这些展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不仅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是研究渭南非遗的重要史料。展厅共分为七个展区,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展示、生产性保护成果等。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如华县皮影、澄城尧头窑等设立了专门区域。新场馆不仅展示了涵盖渭南地区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而且大量投入多媒体设施,使参观者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了解渭南非遗,同时设计开发了系列游戏互动软件,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非遗项目的趣味性,从来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为了注重非遗知识的宣传力度,场馆中央以关中民居为元素设计的四合院、古戏楼也会成为今后举办非遗项目展演、“故事渭南”文化讲座、非遗论坛的重要阵地。开馆一年来的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多年来我市非遗保
护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宣传非遗保护知识,传习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开馆以来,更加注重同侨联的合作和交流,不仅努力做好华侨、侨胞的参观接待,同时也致力于推介渭南非遗,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来传递华侨的根亲意识。据统计开馆至今我馆共接待侨联参观团体二十余次,接待各类侨胞100余人,其中一年一度的“亲情中华”夏令营已然成为是我们场馆的通过非遗文化传统中华亲情的重要对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我中心不但精心组织夏令营的同学们参观了传习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请非遗传承人为大家举办了“剪纸艺术”、“提线木偶”“化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体验和交流活动,让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深切感受到了古老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以及传统戏曲的精湛的技巧和优美的唱腔,让他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是民族的记忆。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通过非遗,可以寻觅到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根基和渊源,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情感依托。失去了非遗,我们对民族的记忆就变得模糊,进而淡忘,失去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也是祖根地的文化符号,通过非物质文化展演展示不仅能唤起了华侨对故土乡情的回忆,印证天下华人根相连、脉相通、情相依的渊源,也能增强这些侨二代、侨三代的根亲意识。
第三篇:非遗主持词
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育民族教育之花签约仪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三五集团的王董事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柳绿花红的六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回民小学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关工委 三五集团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献上少先队员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今天各位领导走进回民小学为我们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
各位老师同学们,哈尔滨三五集团是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非遗展览基地。军人出身的王董事长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到零三五人书写一代楷模的文化报国情怀、他是将军文化、金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拓者他也是国家级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今天在王董事长的协助下让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心里,让我们携手并肩 “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育民族教育之花”签约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有请王永年主任为我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二、王军董事长讲话
三、李校长讲话
四、学生代表发言
五、参观艺术大师的非遗作品。
学校是非以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走进回民校园,我们深感荣幸!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王军爷爷对我 们少年儿童的关心和厚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金源大地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我们阿城发展的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本土民众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是当地民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不管是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还是对于金都精神文化的发展,甚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借次机会,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感谢领导给我们创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民间艺术,感受浓郁的地方气息;认识更多的民间艺人,追随睿智的思想光芒。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将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让非遗走进校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增进我们从小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王爷爷的讲解,我们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也我们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联建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丰富,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大声的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谢谢!
学生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希望在北京民协艺术家的培养和指导下,学校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小小艺术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力量。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来到大冯小学,民间艺人们为该校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乐翻了观看的老师和学生。
活动仪式上,海陵区教育局副局长姜凌授予大冯小学“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牌匾。在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舞龙舞狮、踩高跷、变脸、抖空竹、打莲湘、玩石锁、民间魔术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不时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该校张久明校长表示,学校将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
通过开展传承“非遗”活动,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学校围绕“非遗”特点,大力开展与民族民间文化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最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通过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学院师生互动交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堂内容,拓展青少年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尊敬的各级领导、专家、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启动仪式的隆重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市政府、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及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如今西方强势文化大举进入我们的生活之际,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我国也于2006年2月8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而我市也在今年1月19日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加科学的进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今天隆重举行启动仪式,更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来,从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同时,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文化传承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中传承、弘扬文化,这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第一、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精髓,积极与文化部门联系,主动请师傅进门,作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兼职教师。
二、温岭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大奏鼓》,列入省级名录的《温岭石雕》《王氏大花灯》,还有列入台州级名录的《温岭滩簧》《温岭洒尺》等。我们可以通过传授内容,开展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三、号召学生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资源共享,有序利用,让中华民族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广大。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表态:只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一定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只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一定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圆满成功!
第四篇:非遗基地(本站推荐)
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本报讯 3月31日,由学报编辑部、郑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主办的“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我院纬五路校区召开。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首次举办的集政府管理机构、专家学者、传承人、出版传媒于一堂的学术研讨会。我院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张燕萍主持会议。
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甘源,著名文学评论家孙广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高天星、刘景亮、尚春升,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卫绍生,郑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高代英、副所长张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洪伟,我院中文系主任韩丽霞、副主任魏崇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大师任星航以及来自北京和省内其他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甘源指出,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出现的变异与原生态、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矛盾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复杂,钧瓷保护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理论上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需要。她希望,专家的研究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任星航分析了钧瓷发展史上出现的柴烧、炭烧、煤烧、气烧等不同烧制方法的优劣。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柴烧奠定了钧瓷温润如玉、造型端庄、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与柴烧相比,煤烧出的钧瓷风格偏刚;工业化的气烧烧制出的钧瓷则偏浮、偏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断烧千年的柴烧技艺已被复原,并基本解决了其环境污染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钧瓷艺术是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获得的“窑变的梦幻”,是创作者在不知其然而然的状态中展示出的“人的智慧”,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在火的艺术中成就的“土的灵魂”。应当把传统的钧瓷土窑、手拉坯、柴烧、自然窑变作为烧制技艺核心来传承与保护。技艺的传承依靠传承人才能实现,丢掉了传承人就丢掉了技艺,要把对传承人的认识和保护提到首要的位置。在保护中,要尊重传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创新,使传承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意之源,发挥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大省,许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失根、文而失魂、厚而失重、全而失续,钧瓷传承人和文化出版机构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记录、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两项研究成果
获奖
本报讯日前,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成果评选结果揭晓,我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选送的两项成果获奖。
2011年9月,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严格按照河南省文化厅的要求,积极统计并上报近年来基地非遗研究成果11项,其中课题6项,论文5篇。经专家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研究基地主任闵虹教授的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豫西窑院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获优秀成果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魏崇周副教授的论文《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获二等奖。
第五篇:非遗工作汇报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2012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马灯盛会是戴村云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马灯的艺人为数不多,马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云石小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马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还将把“尖山下马灯”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小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北京回民学校“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是“共赏非遗艺术,品鉴民族美食”,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非遗”小吃品鉴、“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享受“幸福人生”
北京回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三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文委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3月18日,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特邀安阳殷都区被列为安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花炮拳的传承人栗如明、麦秆画的传承人黄艳泳、剪纸的传承人董焕娇、糖画的传承人李峰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栗如明和他的徒弟们表演了徒手套路及刀、剑、棍、拐子、流星等各种拳械套路,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一幅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焕娇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糖画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峰师傅用铁勺蘸少许稀糖,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幅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马”“鸡”“鱼”“蝴蝶”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得到了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据悉,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核心学校,该校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已经开展了书法、武术等许多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是该校实验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