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语言的魅力》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
《语言的魅力》109—111页
主备人:王雪萍互备人:贾士成审核人:姜海滨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诗人用魅力的语言帮助老人,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的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不凡的感染力,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语言。
【学习流程】
一、疑:根据课题及内容提出问题。
1、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帮助老人的?
3、在他的帮助下,老人的情况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4、?
二、探(1、自探
2、合探)
探索
(一)学生齐声读书,找出课文中描写盲老人外貌的自然段,把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来,把重点词语用“=”画出来。
探索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盲老人的?并找出诗人帮助老人的办法,用“”画出来,读两遍。重点词用“”画出来,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探索
(三)自由读课文,“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把描写老人与诗人神态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来,体会他们的神态变化过程。
三、展(学生展示以上自探的部分)
四、练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
②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比喻事情丰富多彩。()
③美好的时光和风景。()
④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2、读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坐着一位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②“我什么也看不见”与“奏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③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④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五、评
1、学习这篇课文,谈谈自己最大的收获。
2、播放课件:抗洪救灾,抗击非典。
有审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为他人,为社会献出一份爱心,让爱洒满人间。
第二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及答案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及答案 课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重、难点】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勘察()贝聿铭()轩然大波()遗shuāng()初生之dú()lín()选 yíng()系 水 xiè()diàn()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3.文章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
4.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 3.学习研讨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师生质疑、解疑。
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中国。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四、巩固延伸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出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欢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 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2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 “赏兰”为什么?
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
1.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2.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头两段写了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这样的建筑出自谁人之手呢?接着点出了本文记叙的对象。)3.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部的园林空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内部、北京香山饭店等;
为了说明建筑物,作者还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个入口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为了使读者对贝聿铭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关键之处运用议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评论,如在主体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启蒙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再如课文结尾对贝聿铭的评价,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课堂巩固
1.第一个“风水”是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其中包含迷信因素。第二个“风水”指的是建筑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不包含迷信因素。(1)“根”是生命之根,出生地,故乡。(2)“根”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3)“根”是指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2.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光影美学的恰当运用,也使得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巩固延伸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4.“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的敬仰,同时一个“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5.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质,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
第三篇: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重、难点】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
勘察()
贝聿铭()
轩然大波()遗shuāng()
初生之dú()
lín()选
yíng()系
水 xiè()
diàn()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3.文章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 3.学习研讨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 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中国。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答案
1.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2.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头两段写了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这样的建筑出自谁人之手呢?接着点出了本文记叙的对象。)3.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部的园林空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内部、北京香山饭店等;
为了说明建筑物,作者还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个入口就运用了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为了使读者对贝聿铭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关键之处运用议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评论,如在主体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启蒙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再如课文结尾对贝聿铭的评价,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课堂巩固
1.第一个“风水”是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其中包含迷信因素。第二个“风水”指的是建筑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不包含迷信因素。(1)“根”是生命之根,出生地,故乡。(2)“根”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3)“根”是指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2.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光影美学的恰当运用,也使得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第四篇:7.1礼貌显魅力 导学案
礼貌显魅力
(导学案)主备:周娟娟
审稿:周娟娟
时间:2010-11-12 学习目标:
1、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关系。
2、懂得什么是礼貌,礼貌有什么作用。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礼貌是尊重。学习难点:礼貌是尊重。
一、课前预习
1、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礼貌是()的具体体现,是()的体现。
2、是否文明礼貌,决不只是个人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的好坏,关系到()的尊严。我们有了礼貌,就有了与人交往的()。
3、文明用语能使交往(),为人际关系增色。(),能使我们增添交往的魅力,也是文明礼貌的重要内容。
二、课中探究交流(将预习成果进行交流)
三、课堂练习
1、单选题
(1)不少学生放学回家见到邻居都主动打招呼,邻居往往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有礼貌!”可见,礼貌是()A、展现我们的风采
B、我们具有魅力的体现
C、尊重的具体表现
D、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需要
(2)我们讲文明有礼貌,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这些良好品质是通往友好交往的()A.道德桥梁
B.具体行动
C.语言魅力
D.文明行为(3)你在“求人帮忙”、“求人解答问题”、“麻烦了别人”时,应使用的礼貌用语分别是()
A、指教
劳驾
包涵
B、打扰
高见
劳驾 C、劳驾
请问
打扰
D、借光
打扰
包涵
(4)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
A、法律准则
B、纪律准则
C、规章准则
D、道德准则(5)下面关于礼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尊重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B、礼貌是通往友好交往的桥梁 C、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D、礼貌与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6)欧洲谚语“出自肺腑的语言,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强调了与人交往必须()
A、语言文明
B、态度真诚
C、举止端庄
D、待人和气(7)“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这句话主要是说()A、人比禽兽的生命更重要 B、人的生命比禽兽更为珍贵
C、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聪慧,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能以礼相待 D、禽兽要比人珍贵(8)《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句话说明()A、礼貌的重要性 B、没有礼貌国家不得安宁 C、没有礼貌办不好任何事情 D、人没有礼仪就不能生存
2、多选题
(1)小刘考上高中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他主动与新同学打招呼,热心帮助新同学,大家都觉得他不错,没多久,他就交到许多新朋友。可见,礼貌()
A.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
B.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C.是一个人具有优良品质的表现 D.是通往友好交往的桥梁(2)2007年11月4日,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城市志愿服务誓师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倡议全民了解、关注、支持和奉献民族运动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少数民族的来宾和运动员全程感受“微笑服务”、“笑脸相迎”。“微笑服务”和“笑脸相迎”
A.是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
B.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C.是基本的待客礼仪
D.展示了广州市民的社会文明和良好风尚(3)《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这就是说,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A.语言文明
B.态度亲和 C.举止端庄
D.面无表情(4)朋友邀请你去广州星海音乐厅欣赏音乐会,你应做到()A、着装整洁,不穿拖鞋
B、听音乐途中听电话 C、节目完毕要鼓掌感谢
D、用闪光灯拍照
(5)每天乘坐公共汽车上学,我们的礼貌应体现在()A、自觉排队,不争先恐后
B、主动让座给有需要的乘客 C、雨天乘车任由雨伞挨着别人 D、下车时对身旁着说“请您让一下”
3、问答题
小赖和小任都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一男一女,关系亲密,无心学习。他们经常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当众互相搂抱,大声嬉笑,旁若无人,见到老人或抱婴者也从不让座。
请你运用有关知识,评价小赖和小任的行为。
五、小结
第五篇:(导学案) 四、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四*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性。过程与方法
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让学生在领略建筑大师的风采及艺术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2、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
1、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爱国情及其坚韧不舍从事设计,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描述人物一生,精心选择,安排材料,突出中心,围绕主体的写作方法。【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这还不包括侨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还已经加入其它国籍,成为他国公民。但国籍的更改,并不代表其秉性的变更,无论他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其不变的是中国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勤劳、淳朴、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为当地为世界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如: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李政道
(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美籍)
海外华人“艺术三宝”
赵无极
(法
画家)
周至中(美
作曲家)贝聿铭(美
建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建筑家贝聿铭的一篇通讯,课前让大家查找了相关资料。现在就让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贝聿铭。(学生自己发言)
二、走进作者:
余玮,男,1949年10月生,博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是德国丹姆斯塔特应用物理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学会邀请的约克大学访问科学家。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三、预习检测:
完成词语,并解释词语。
相得益():
()然大波:
别()匠心:
()()莫测:
当之无():
()于一炉:
功成名():
()生牛犊:
相()相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时间顺序理清人物主要成就。(按时间顺序罗列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主要成就)1935年
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1948年
被纽约房地产商聘用,担任某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其间
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
1960年
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3年
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
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荣誉奖章
1978年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设计建筑成功,设计香山饭店
1979年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设计建筑成功
同年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20世纪80年代
设计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获得普茨克奖
1984年
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70层的大厦
据粗略估计,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100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
2.对梳理的材料进行归类比较,然后层层设问
(1)以上材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详略?
(3)作者是如何安排如此众多的材料的?(4)主体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怎样的?(5)这样的构思安排有何好处?
五、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头两段描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点出这篇人物通讯的描写对象,总起下文。)
2、重点研讨“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这一部分。(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A、本部分重点写了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它们各有何
特点?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特点是: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特点是:向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特点是: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B、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 四*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第二课时
六、精读品析:
(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所以在当时不能为人们接受,而当人们懂得了他的设计意图以后,就会认识到它的价值。)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中国建筑的根”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好的“根”是指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枝”指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插枝”指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表现了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民族争光,要为中国争气的爱国心。)
(二)读了课文后除了感到贝聿铭建筑艺术成就了不起外,你还有哪些感受? ——例: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能大胆创新
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精心结合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萦系着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
七、拓展延伸 :
1.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2.照下面的句子,以“宝塔”或“朝霞”为主题写一段话。
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概述求学经历(1)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
(早期成就)
关心平民的利益(2)世界
顶级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设计和建造(1)建筑
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设计建造成功(2)大师
(突出成就)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3)
贝聿铭对祖国的一片深情(1-2)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爱国之心)
中表现出的爱国之心(3-6)点明贝聿铭是一个建筑艺术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