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相关资料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1、注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农谚(yàn)
簌簌(sù)悬殊(shū)萌发(méng)次第(cì dì)短促(cù)连翘(qiáo)纬度(wěi)风雪载途(zài)
2、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萌发】动词。种子发芽。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推移】动词。(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因素】名词。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本文指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或条件。
【灵敏】形容词、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感知:课文开头就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中,既引人入胜又诱发人的生活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在读者形成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接着上文已有铺垫的基础上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水到渠成地由主到次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的意义,既发出号召,又再一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文章开头及题目相呼应。
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二)学法诱导
1、速读课文,借用文章中的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可借助课后练习一。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用调换文章段落层次的办法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3、抓住第一段等段落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三)审美鉴赏
生动严谨的表达美:文章标题就把大自然拟人化了,它将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成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一下子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 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文章又寓说明与描写之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图,既诱导读者调动已有的体验,让读者陶醉于优美的意境中,又引出下文,体现了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另外,文章还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以及一些副词和表示次序的词严谨而有序的进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重难点突破
1、概括文章各段要点(可找中心句,如果没有现成的可找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一下,连词成句。)
2、研读(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对象、说明特点或读者接受的规律决定的,应从这两点上思考。)
3、品读第一小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预习导学。(课上展示预习成果)(我会做!)
1、我积累的词语是:(1)从读音上应该重点掌握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2)从字形上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字义上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__________”,课文中介绍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累了这些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读课文6~10段,思考后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为什么?每个小组派代表作解说。(我来说!)
5、课上看图片,进一步了解纬度、经度因素对物候的影响。
6、利用所了解的物候知识,解释奇怪的物候现象课上看屏幕题目抢答。(我又快又准!)
7、生活中,你注意积累了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哪些物候知识:(课下积累课上展示)
8、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的语言。(我会品!)
请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9、本节课我的收获是:《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成员,首先感觉到气温的变化,解放歌喉,叽叽喳喳,啁啾之声此起彼伏,呼朋引伴,开始生命的新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清凉风。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 • • • • • •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景小学王颖颖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大自然的知识。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会本诗是怎样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解释大自然的现象的。
难点:了解“三叶虫”的资料。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五、知识链接
同学们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六、教学方法指导
朗读、思考、启发、合作。
七、教学内容
1,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2,介绍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5,听范读。
6,学生仿读第一小节。
7,说说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8,分组读第二小节。
了解到的内容:白云告诉我们天气的状况。
9,师生齐读第三小节。
10,男女对读第四小节。
11,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
12,指名读5至8小节。
13,解释年轮和“三叶虫”并且理解年轮、鱼鳞、“三叶虫”化石所表达的意思。
14,齐读第9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奇妙。
15,对照卡片朗读。
八、小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也永远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九、达标检测
你读懂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十、作业
1,找找大自然其他的语言。
2,仿照诗歌写一节小诗。
十一、课后反思
十二、课外延伸
十三、板书设计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
丰富多彩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初稿)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段淑珍时间:12月3日班级:姓名:领导审核: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 【说明文知识链接】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表方位的词语,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以及问答式的句子等。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一介绍说明。主要分成: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主要到次要、从次要到主要、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概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从用途到特点
【学习过程】
(一)、整装待发——读准字音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翩然)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风雪载途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是物候即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层次。说说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1()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五)体会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可否删掉?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说说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六、拓展训练: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_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科普,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
3、理清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请大家快速阅读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____。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填空略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B
A
2、略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不行,以上只局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范文)
长陵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人晋玉娟审核人 孙思聪教研组长 晋玉娟主管领导 李小霞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周第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1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增强语言感悟力。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了解物候知识,认识大自然。【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簌簌()匿迹()农谚()翩然()⑵ yùn()育méng()发róng()化海tá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载差调
3、解释词语:
①翩然:②孕育:③销声匿迹:④载途: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⑴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⑵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
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⑷ 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⑸ 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问题探究】
6、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作业布置: 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