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十河中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人:田成立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09、12、15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方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巩固检测: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景小学王颖颖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大自然的知识。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会本诗是怎样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解释大自然的现象的。
难点:了解“三叶虫”的资料。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五、知识链接
同学们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六、教学方法指导
朗读、思考、启发、合作。
七、教学内容
1,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2,介绍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5,听范读。
6,学生仿读第一小节。
7,说说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8,分组读第二小节。
了解到的内容:白云告诉我们天气的状况。
9,师生齐读第三小节。
10,男女对读第四小节。
11,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
12,指名读5至8小节。
13,解释年轮和“三叶虫”并且理解年轮、鱼鳞、“三叶虫”化石所表达的意思。
14,齐读第9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奇妙。
15,对照卡片朗读。
八、小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也永远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九、达标检测
你读懂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十、作业
1,找找大自然其他的语言。
2,仿照诗歌写一节小诗。
十一、课后反思
十二、课外延伸
十三、板书设计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
丰富多彩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初稿)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段淑珍时间:12月3日班级:姓名:领导审核: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 【说明文知识链接】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表方位的词语,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以及问答式的句子等。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一介绍说明。主要分成: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主要到次要、从次要到主要、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概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从用途到特点
【学习过程】
(一)、整装待发——读准字音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翩然)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风雪载途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是物候即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层次。说说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1()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五)体会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可否删掉?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说说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六、拓展训练: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_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科普,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
3、理清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请大家快速阅读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____。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填空略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B
A
2、略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不行,以上只局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范文)
长陵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人晋玉娟审核人 孙思聪教研组长 晋玉娟主管领导 李小霞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周第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1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增强语言感悟力。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了解物候知识,认识大自然。【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簌簌()匿迹()农谚()翩然()⑵ yùn()育méng()发róng()化海tá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载差调
3、解释词语:
①翩然:②孕育:③销声匿迹:④载途: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⑴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⑵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
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⑷ 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⑸ 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问题探究】
6、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作业布置: 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