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布泊重要教学过程doc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突破
重 点: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②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③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难 点:
①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
②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突破
课文全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对比、拟人、客观数据的分析、体会、从而整体把握该篇文章内容。
【五】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两则材料:(配有图片)
1、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2、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问两则材料提到一个相同的地名是什么?(罗布泊)。从材料中你感觉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生答。罗布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今天教师带领大家走进罗布泊。我们学习的课文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
①萧瑟② 和煦③干涸
④吞噬⑤裸露⑥戈壁滩
2、体裁简介:
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3、师问: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4、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四、分析课文
1、昔日罗布泊图片(播放CAI课件)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2、今日罗布泊图片(播放CAI课件)
我这儿还有几张更为美妙的独特的图片,大家想看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没有一只鸟,没有任何飞鸟敢于穿越,它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恐怖的地方。
3、感受对比手法
分别从文中找出罗布泊青春亮丽和恐怖凄凉景象的句子。(学生自由勾画并朗读)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4、追溯原因
生动的描绘,准确的数据让我们觉得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找出原因:“改道”“四盲”,体会排比手法。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注意“盲目”一词。
(盲目: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本地区,不顾长远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强调“人为因素”。
5、体会拟人手法: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播放CAI课件:昔日的胡杨)
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再看。(播放CAI课件:今日胡杨)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
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6、胡杨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令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仍在其他地方上演着。(播放悲剧重演画面)
昔日的月牙泉:碧波荡漾,绿林环绕。
今日的月牙泉:人们盲目的采集地下水,现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青海湖湖水下降显著,陆地已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真令人痛心啊!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浙江部分地区非法挖沙取土数亩导致农田被毁,河床干涸;农田干涸小孩的脚都可以放进去;四川冶炼厂排出的毒液把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给污染了„„ 水资源短缺和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壤沙漠化;森林面积锐减;部分珍稀动物和矿物濒临枯竭;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它们的惨状实在令人震惊。)
2、你们忍心看到这样的悲剧再延续吗?齐读最后一段。
3、写一写:
请为青海湖,月牙泉,以及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拟一则广告语,呼吁人们关注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六、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依兰县德才中学
张 秀平2009、3、28
第二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包括认真倾听、动脑思考、敢于质疑、总结归纳、勇于实践、扬长避短„„“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会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道理大家都明白,大家也都能身体力行,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收效甚微,我想,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于观察,了解情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每接手一个班级,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的治班要求,而是先观察,看看学生都有哪些问题,哪些是面上的,哪些是个人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再认真分析,确定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抓住主要问题和想好针对性的措施是管理好班级和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哪些是纪律方面的问题、哪些是专业方面的问题;纪律方面是个人的还是面上的,专业方面是能力还是方法的;违纪现象是偶然现象还是恶劣习惯,专业问题是基础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只有诊断好疾病的根源,才能快速有效根治疾病。
二.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缺点,引进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画时,先指出其作业的优点、进步之处,然后谈不足;优秀的作业在班级展示,大力表扬优点;搞好班级小组间的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对经常违纪的学生要重点关注,要多和这样的学生交心,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有影响力的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的改变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克服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是人生最难的,而又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是长时间的结果,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针对学生的问题,面对问题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是不能失去耐心和信心;学生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解决了新问题,还要及时发现新问题,千万不可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执行的教学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事半功倍”的乐趣。
第三篇:罗布泊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写联动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激发想象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导入
1、罗布泊——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千年前的开拓者、征服者和一个世纪以来的探索者、冒险家,一次次走进罗布泊,去寻找它的历史辉煌和千年苦难。人们走进罗布泊,只要与它有过透彻灵魂的对话,就必然为它的美丽、沧桑和神秘所倾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追随一棵胡杨记忆的脚步,去见证它的变迁,倾听它的悲哀。
2、展示学习目标
3、我是一株胡杨,亿万年前的古老树种,肩负着抗击风沙的神圣使命,跋涉千重关山,万里险途,扎根在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海。守望千年,我曾在如镜的湖面与禽鸟嬉戏,曾在漫天的风沙中倾听大地的呻吟。今天,我又一次打开记忆的背囊,去祭奠永远的罗布泊。
二、对话罗布泊
(一)今天的罗布泊:
1、欣赏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或看后的感受?
黄沙万里,鸟兽绝迹,寸草不生
2、这就是今天的罗布泊,沧桑感和神秘感是罗布泊的一对孪生姐妹。我们再来看看吴岗的描绘。从课文中找出描绘今日罗布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现在的罗布泊是戈壁滩,是生命禁区。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是令人恐怖的死亡地带。
生:罗布泊是神秘的,彭加木、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
师:神秘!还是因为那里是生命禁区,人们难以深入它,了解它。这是一篇报告文学,兼备真实性和文学性,只靠道听途说是不行的,作者往往要实地采访察看。再往课文后半部分看看,看看作者深入到罗布泊边缘所见到景象。
生:作者看到: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师:语言生动形象,体现了了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长达数百公里的胡杨林因为缺水而干枯死亡。
师:号称“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沙漠卫士胡杨只剩下绝望的躯壳。这种顽强生命的死亡,是一场真正的灾难,是罗布泊悲剧性结局的一个先兆。
小结:是死寂的荒漠,神秘的死湖。就如这首诗中所描绘:
3、欣赏诗歌《我的罗布泊》(点名读)孤独的你
消散着死亡的气息
你的青春干涸在吸水鬼狰狞的笑声里 你的容颜沧桑在荒漠裸露的胸膛上
绿衣干腐 鸭鸥逃离 那千年不死的胡杨啊,在干枯中无声地控诉
恨天?恨地?恨人?恨己? 我,垂泪无语„„
3、师: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死寂沉沉的戈壁滩,是滴水无存的不毛之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那现在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发挥你天才的想象力,根据作者的提示,以一棵胡杨的视角,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个被称为“死亡地带”的罗布泊。注意:既吸收文章语言,又加进自己的想象。
4、谁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读导写提纲一)
(二)从前的罗布泊:
过去的罗布泊,却是“塞北江南”“世外桃源”。我们翻阅历史典籍,跟随作者探寻的脚步,打开胡杨尘封的往事。
1、我欣赏,我筛选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昔日罗布泊景色的句子,并概括出特点。说的时候注意:提取关键词语。
2、生: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师:提取一个关键词——生命的绿洲
生:因为从前罗布泊水面很大,到了20世纪还有l 000多平方公里,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鱼鸥在湖面上玩耍歌唱。
师:历史上的罗布泊地区,曾是河网交错、湖泊密布的水乡泽国,直至本世纪40年代,罗布泊还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湖泊。1934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荡舟罗布泊,开始了他为期70多天的“具有威尼斯风味”的水上旅行。
生:从前的罗布泊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被誉为“美丽的仙湖”。
师:作者又没有看到过从前的罗布泊,他这样写你们相信吗?为什么? 生:相信,因为作者写的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是《汉书·西域传》,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还有《西域水道记》这些史书上记载的。
师:引用必须有出处,有可信的书籍记载,这再次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即新闻性特点。
师:欣赏诗歌(教师读)当年的你,我猜 一定是一个女子
一个着绿绸衣的女子
在麦浪的金黄里,踩着明丽的涟漪 轻歌,细语,倾城,笑意 鸭鸥与你欢娱,牛羊与你相依 从此,张骞,赫定„„ 勇士们的心都被你诱惑了去
古旧的书里,遍传着你盛世的美丽与传奇
3、从前的罗布泊,她的盛世容颜已掩埋在时光的尘埃。它过往的美好也只能留存在世纪老人的记忆深处,收藏在史书典籍的字里行间。你能借助前人的记载,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沙漠明珠的美丽风光吗?建议参考这些文中出现过2 的词语。(PPT打出词语:牛马成群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遍地绿色
麦浪金黄
水面如镜
野鸭玩耍
鱼鸥欢歌。)完成导写提纲二
4、学生展示
(三)我探寻:
1、师:现在的万里沙海,从前却是“广袤三百里,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生命绿洲。最让我们感到痛惜的是,这个“从前”不是千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这个“从前”与今天仅仅相隔三十年。我们不禁要问:仙湖为什么会消逝?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探究仙湖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生:共有二个原因:一是塔里木河被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水是生命之源,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大片的芦苇丛枯黄了,大片的胡杨林死去,于是沙进人退,世代“不耕不牧,唯以鱼为生”的罗布人背井离乡。
2、师: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是人类亲手毁坏了自己的美丽家园。(板书:人)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假如人类早一点觉醒,“泪如米兰、白发银沙”的悲剧也许可以改变。完成导写提纲三。
3、生:假如人类没有违背自然规律,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罗布泊就不会滴水无存、寸草不生,沙进人退,而是碧波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师:残酷的现实,沉重的反思。
三、对话作者
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世而著”。同学们思考:作者吴岗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
1、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痛惜、遗憾
2、文章中有很多体现这种忧患意识的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也许你能走近作者的心灵,倾听到作者的心声。下面齐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1)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言简意赅,透露出作者无限痛惜之情。(2)“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3)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写罗布泊的痛苦与无奈,实际上是写人的痛苦与无奈。
(4)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的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3
坏的悲剧。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的行为。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
(6)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希望青海湖、月牙泉这些像罗布泊一样美好的地方,不要再沦为不毛之地。这呼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警醒世人。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我读出了作者的痛心,为胡杨干渴而死的痛心。生:我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为罗布泊消逝而悲痛、惋惜。
生:我读出了作者的呐喊,为保护正在变小的青海湖和月牙泉而大声呐喊。生:我读出了作者的呼吁,呼吁罗布泊悲剧的制造者——人,停止制造悲剧!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痛心!痛惜!呐喊!呼吁!因为“悲剧并没有止住”,四、对话读者
1、在罗布泊的湖心有这样一块石碑:永远的罗布泊,警示人们:愿罗布泊现象永不发生。但是悲剧还在继续。月牙泉和青海湖正在一年一年变小变浅,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的渤海,也正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成堆的垃圾污染中变黑、变臭、变毒,鱼虾减产甚至绝迹,我们燕赵大地的摇篮――渤海在哭泣„„(PPT展示一组渤海污染的照片)
2、展示雾霾照片:这不是人间仙境,而是令人生畏的“雾霾”。2013,中国遭遇十面埋伏,拿什么拯救你——“爆表”的霾?
看了这一组照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完成导写提纲四 生:(1)亲爱的人类啊,睁大你们的双眼,用你们的双手留住绿色。我们不能一边缔造着文明,一边亲手毁灭者文明。如果你愿意,如果你坚持,美丽的仙湖一定会回来!
(2)谋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3、师:作者以笔为喉,大声疾呼,“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板书:警示世人)
五、小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罗布泊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梦断罗布泊》,我们在追忆中流连,在现实中痛惜,在反思中呐喊,谁愿意完整地展示自己的这篇写景抒情散文?
六、小结:行云流水的描述中却有振聋发聩的力量:造成悲剧的是人,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让我们一起诵出自己的心声: 欣赏诗歌:(齐诵)不,罗布泊并没有死 那风中胡杨的歌声
分明在传唱着华夏儿女的坚毅 那千年的守望
只为血液中奔涌的希冀 承载着千年的文明 固守着亘古的信念
彭加木的背影,余纯顺的足迹
让罗布泊的心脏 重新有了跳动 美丽的仙湖 我们盼你回家
同学们: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绿色家园,我们责无旁贷。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衷心地希望: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乡情醇厚,美丽永存。
附:板书设计
仙湖绿洲罗布泊 人 警示世人沙漠死湖
第四篇:罗布泊[推荐]
1.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周围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是一座仙湖。
2.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和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一只飞禽敢于穿越,周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草本植物全部枯死,胡杨林成片死亡,它已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
3. 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4.我今年整整100岁了,小时候,家就住在罗布泊湖畔,那时候,罗布泊碧波万顷,我跟小伙伴常常撑小船在湖面上转悠呢。我们看野鸭在水面嬉耍,我们听小鸟在空中歌唱,啊,那时候,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听老人说,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么可怕,那还远着呢,我们这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一排排胡杨林,像绿色的长城,遍地绿草,牛马成群,夏熟时节,田野里翻滚着金黄的麦浪,家家过得挺殷实,新疆是个好地方,咱罗布泊也是个好地方。
可是好景不长,我25岁那年,就是1925年吧,国民党政府不知为什么,偏要将塔里木河改道,让河水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那年头,我年轻力壮,也被拉去当河工,又打坝,又开河。塔里木河改道了,我们庄上断了水,风沙飞扬,田没法种了,日子没法过了,只得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新疆解放了,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听说我老家那一带又好了一阵。你问我如今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唉,那会儿人傻呀,根本不知道什么生态不生态,建设边疆,热情是挺高的,队伍浩浩荡荡开来,地质队又发现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许多矿藏,开垦农田,开矿办厂,好不热闹,耕地要水,开矿要水,这里修水库,那里修引水渠,河水哗哗流淌,流向农田,流向矿山,真有欣欣向荣的气象。可想不到,塔里木河下游遭了殃,罗布泊水域一天天缩小,最后完全枯干了。前不久,我给考察队当向导,到过小时候住的地方,那里连棵草也不见,连只鸟也不见,更不要说胡杨林了,望着成片倒塌的胡杨林,我心疼啊,那胡杨树我也亲手栽过,祖祖辈辈的汗水都白流了!望着茫茫沙漠,我心疼啊,我蹲下去抓了把黄沙,对考察队员说,你们想像不到吧,80年前,这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啊。
第五篇:罗布泊教学设计(优质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理解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抒情性语言在文中的运用。教学难点:
1、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2、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教学过程]
一、今昔罗布泊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天堂》
2、今日罗布泊
罗布泊在哪?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走进课本,自读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
小结:今日的罗布泊,寸草不生,神秘又恐怖,可以称得上是死亡之海,人间禁地。
3、昔日罗布泊
师:你们可曾想过罗布泊昔日的风光,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昔日仙湖的踪迹。哪些情境令你向往。
小结:昔日的罗布泊,美丽仙湖、生命绿洲。
4、罗布泊今昔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小结: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罗布泊。
二、悲剧谁之过
过渡语: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1、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师:当我们眼见一个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我们在哀伤、惋惜之余,是不是应该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河流改道、“四盲”
2、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找出文中揭示深层原因的句子。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请齐读,重点品析“人”、“又”
3、美丽的罗布泊就这样人为地消逝了,这怎不令人痛惜?文中除了这种直接指明原因的表达,作者还有些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达,默读19—24自然段,品析作者的情感。“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
品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三、一错怎再错
人类酿造的悲剧只有罗布泊吗?从“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这个“又”可以得知答案是否定的,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只一个,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伤害.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四、我能做什么
1、青海湖、月牙泉也许距离我们太遥远,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个仙湖——洪湖,关于我们的母亲湖,你知道多少。
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罗布泊,如梦如幻的仙境已然消逝了;青海湖,像一朵正在凋零的花;月牙泉,似一颗将要陨落的明珠。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想,此时同学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让我们呼唤理性的回归,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发出最深切的呼喊:让罗布泊的悲剧不再发生,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