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布泊说课稿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柘城县惠济乡小吴初中李存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培养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用多媒体手段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难点: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关键点:领会语言形象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罗布泊,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板书课题、作者)图片1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理解题目。图片2-42、走近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作为新闻,要求真实,作为文学,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3、听课文朗读,说一说你对罗布泊的有什么样的印象?图片5-8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今昔罗布泊(图片6-9)
学生思考:
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比较阅读。
2、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二)追溯原因。(图片10)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
吃?
4、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图片12
(三)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揭示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角色情景对话表演。(胡杨、沙漠、人类)
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图片13—17)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诵读课文,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如: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拓展延伸。(图片18)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图片20)
(1)、把文章中能震撼你心灵的语句抄录并背记下来。
(2)、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六、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现在绿洲改道沙漠环保意识
——————>
仙湖四盲戈壁滩忧患意识
对比
第二篇:罗布泊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冯静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将从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属于说明性质的文章。说明性文章开始接触于小学高年级,到了初中阶段成为必学的阅读文体之一。“说明文”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学习说明文对于同学们认知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科学文艺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和第四单元事理说明文的承接和深化。在内容上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话题,所选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被评为2001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课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地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大声疾呼,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树立环保意识”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分析课文;揣摩语言,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因此设定如下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课堂练习与评价,激发学生的深度解读,拓展延伸环节的话题训练,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提炼。
学习此类文章除了与一般实用性文章相同的阅读要求外,《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还应该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为这类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据此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3、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分析课文。(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学难点设定为: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科技文艺作品的特点)2)体会作者情感,1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该吸取哪些教训。(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我将从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生活常识:“人与自然环境”这个话题对于今天的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同学们有目共睹,深有感触。八年级的学生,十五岁左右正处于道德观和责任感养成时期,对于学习本文能够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八年级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环境”这个问题都有所涉及。有了这些做基础,这篇文章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更易于理解。
2、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经过将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段落篇章的整体把握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敬畏自然》的学习,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敬畏自然的科学理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宏观的认识,因此,本篇课文实际上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给上文提供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由理念归于现实,从认知角度来讲,由宏观《敬畏自然》到微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应该觉得衔接自然,不存在过多的阅读障碍。在文体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接触了“新闻”这种文体,在七年级上册对于散文也有所学习,因此对于这篇课文的语言赏析,学生应该不会存在过多问题。
三、教学模式:教读本文在“和谐教学五环节”的基础上运用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感知——品析——探究”的教育模式。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便对后文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遵循王敏勤教授的“先学后教”的思想,学生默读课文的同时感知文意,并筛选出相关问题的答案,继而合作探究。
3、品析语言,学习写法。《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中提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进而归纳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4、归纳概括,深化主题。
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阅读教学理念中提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更加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体现情感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
5、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拓展延伸环节,确定话题,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明确目标。五分钟
(出示字典中关于罗布泊的解释)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
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0000平方
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布泊仅为450平方
公里。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用字典中的说明性的文字唤起同学们对上学期知识的回顾,进而使学生更易于走进文本的学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说明文,那么对于说明文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老师完善)展示知识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运用曾学过的知识一起来分析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此基础上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文本的学习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十八分钟
1)、掌握重点字词
在学案中学生自行解决重点字词,双基教学永远都要落实到实处,《标
准》中指出,在第四学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因
此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
少的环节。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默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这篇课文以默读为主,解决相关问题。《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
中提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可见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有一定的默读能力。在默读课文的同时,筛选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回答学案上相应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可以更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环节以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互助学习,小组内解决问题,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3)分析课文,突破教学重点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指导,分析这篇课文,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围绕着“说明文”
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本文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运用怎样的说明顺序?本文采用的哪种
结构?在这里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完整知识体
系。
品析语言,学习写法八分钟
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报告文学这一体裁的文体特点,出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
导学生进行赏析,从语言的真实性、生动性、抒情性来体会“报告文
学”这种文体的特点。如此一来,语文学习的思想性和工具性都得以
体现。通过学生自主品析,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归纳概括,深化主题。五分钟
从上一环节中的“语言的抒情性”入手
结合课文中语句回答“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以此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情感,体会文章深意。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六分钟
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相信同学们也有许多切身体会,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标准》中对第四学段的学生口语交际的目标“讲述见闻,内容具体,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也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这也是语文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课堂小结五分钟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的欲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在小结部分,老师总结,配以轻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同学们“环保”的意识,这也是语文学科由课内走向生活,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课后作业:
在“说”的基础上,实现“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文字配以简笔画,更加直观的触动学生的心灵。
六、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这一理念《标准》提出相应的评价建议“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这里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进行评价。
1、知识与能力,在学案的基础知识部分,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再小组内互评检查学生完成字词的情况来评价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工具书,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默读,完整相应问题,老师点拨,评价学生能否感知文意,是否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评价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边读,边想,边批注,理解文章内容,欣赏文章语言,小组合作探究文章所体现的思想,通过大组汇报,评价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质疑讨论,发表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拓展延伸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大组汇报评价学生能否理解作者情感,是否能够根据身边的实例增强环保意
识。
七、课程资源开发
《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一课程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广阔性。
1、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在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在导入部分运用字典中的罗布泊的解释引起学生对说明文的复习,以便后文的学习,在拓展延伸部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语文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在教师小结时配以轻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唤起同学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泉,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相信通过这次说课活动,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教材,为上好每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打好基础!谢谢各位的聆听,欢迎指正!
第三篇:罗布泊。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铁门中心学校 熊佑红
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框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抓住课前预习准备环节,让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以便在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学生间资源的共享。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外在资源,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资源面,帮助学生进行个性体验。本课是在《敬畏自然》之后,学生已充分体会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理念,所以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以文本为主要“蓝本”构建学生与文本间交流的平台。重视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与学生一起深入文本,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地说明人类盲目无知的破坏行为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从而激发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深入反思。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也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学生们虽然初次全面学习说明文,但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接触较多,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因而理解此文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地图
2、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二、走进罗布泊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①过去的罗布泊 ②今日的罗布泊
③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3、从中我们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三、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罗布泊美丽的仙湖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到处是黄沙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痛惜之情,也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有的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举例:
直抒胸臆的句子: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 :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一万多的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的拚命的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罗布泊的荒漠化。
运用修辞的句子:
如排比的修辞:“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这句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了。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第四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全文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系统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既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的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景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根据本单元“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的阅读教学重点以及课文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整体感知,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2 探究原因,培养筛选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
3 文本细读,品味文中关键字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腻品读,间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课堂智力挑战,激发学生的深度解读,拓展延伸部分的写作训练,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提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环保意识,树立敬畏自然的伦理观。
二 说学情,教学法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敬畏自然》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敬畏自然的科学伦理观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宏观的认识,因此,本篇课文实际上起到了承接上文,给上文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佐证的作用。从理念归于现实,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应该觉得衔接自然,不存在过多的阅读障碍。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过程”,本篇课文预设的所有学习活动都直接指向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整个教学流程均尽力凸显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除设定主教学板块之外,教学内容的生成全凭教师现场调控,不做过多的细化预设。
三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探险英雄余纯顺引入罗布泊,旨在激趣;出示地图,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读标题,了解标题中包含的相关信息,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
读读标题,你能读出些什么信息?
(泊:湖泊;仙湖:美丽的湖泊;
罗布泊原来是个美丽的湖泊,现在已消失了。)
再读标题,你能读出怎样的感情?
(惋惜的,悲痛的,难过的,遗憾的„„)
(二)教学板块一: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学习活动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罗布泊过去与现在不同景色的句子; 2 读读这些句子,发挥想象力,再现你心中的罗布泊。
(本活动旨在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罗布泊今昔的对比,锻炼学生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图画形象的能力)
学习活动二:观看罗布泊今昔对比图片
(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罗布泊今昔)
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用课文中能配合画面的语句作为图片解说词,向游客作景物介绍。
(学生配乐朗诵,在情境诵读中把握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二)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
学习活动三:
细读10-14段,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1 罗布泊为什么会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明确:改道;四盲。)“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这个”巨大“到底有多大?到文中找一找。(明确: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这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这叫”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
这些数字说明了“四盲”造成了塔里木河萎缩,罗布泊断水,周边生态环境变化,沙漠推进速度加快的严重后果。)
(本活动采取学生先自主阅读探究,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探寻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学习活动四:
1,跳读15—26自然段,画出震撼你心灵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本活动目的在于品味语言,揣摩文中语句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深入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四)回望罗布泊——痛定思痛
学习活动五:
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想对人们
诉说什么?
(创设虚拟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提炼与升华。
(五)尾声
寄语:
湖泊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
大地的眼睛。
如果人类肆意破坏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第五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
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
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揭示目标
第三板块:自学交流 ——想仙湖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
最后一条河中毒 ,
最后一条鱼被捕 ,
你们才发觉 ,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合作学习——忆仙湖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板块:释疑训练
探究学习1——叹仙湖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探究学习2——叹仙湖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6)A:“我为仙湖把把脉”
B:“我为仙湖开药方”
C: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版块:归纳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由仙湖说开去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关注我们身边的“罗布泊”——双洎河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七、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昔 绿洲 仙湖
对比 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
今 沙漠 神秘 (保护环境 珍爱家园)
因 “改道”“四盲”──人为因素 拟人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生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 ,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学会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本课运用的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及题解。(3分钟)
1、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1—2名学生举例),新疆“罗布泊的消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同时展示画面:今日罗布泊的风化图
3、解题: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这篇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
▲设计此项环节的目的: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课题,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40分钟)
步骤一(20分钟):请四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②过去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④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发出怎样的呼吁?
1、听完朗读后,让学生简要评价朗读情况,评出朗读优胜者。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一遍。
3、分组讨论,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来回答上述问题,看哪组回答快而准确,评出优胜小组。
4、教师有选择地写出这一步骤的板书(多媒体展示)
▲设计此项步骤的目的: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全文的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
步骤二(6分钟):真挚、深沉、热烈的情感贯穿全文始终(过渡),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整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自主思考、也可分组讨论,教师通过点拔,启发、让学生明确: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强化了感情色彩,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设计此项步骤的目的:
1、学习课文巧妙运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强化感情色彩。
2、品味报告文学语言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步骤三(14分钟):探究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1、通过阅读二则新闻的内容,导入“生态环境”这一话题。
2、重点讲析课文“盲目”一词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确: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3、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开拓文章主题:
一组:青海湖一组:沙漠化
4、从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5、让学生谈谈: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设计此项步骤的目的:
1、了解罗布泊消亡的深层原因。
2、通过假想训练,促进阅读理解。
3、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开拓文章的内涵。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人类的盲目和愚昧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已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罗布泊的消逝,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悲剧,悲剧仍在继续。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拯救我们的地球,善待我们的家园!
第四环节:布置作用(1分钟):
结合你所知道的例子,写一篇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此课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较为重要。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揣摩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词语,体会作者惋惜、悲痛的感情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教学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学生分析:
5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适应较快的学习节奏。并且,5班的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的能力较强。只是对于语言的品读稍显弱势。
三、说教法: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很适合学生自读。故将“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问题设计在导学案预习环节,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老师课堂上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弱势,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放在“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上,并做适当拓展延伸,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独立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安排:
(一)教具介绍: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前作业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两遍,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部分习题,主要涉及字词的疏通、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
(目的: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明确,全班齐读)
(目的:强化基础知识)
2、导入新课及题解。
(1)导入设计:
罗布泊知识介绍,在投影它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生发的困惑:昔日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的罗布泊为什么到今天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目的: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2)解题
A.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
B.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这篇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
(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明确思考题答案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要求学生美读)
②过去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学生读出恐怖的语气)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强烈的谴责之情)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罗布泊今昔的巨大的反差,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注:在这过程中穿插图片欣赏
(目的: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生思考后,先将找出的句子包含感情地朗读出来,先组内说说,再带领大家品味,老师点拨归纳,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播放背景音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5、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其间,最后以图片的形式再投影一些典型的案例)
(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学习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50字左右,如能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更好,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
(学生写作练习,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6、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2)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让我们携手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地球!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与目标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学法分析:
我班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仅有极少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有限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音乐《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广袤的草原,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导出了课堂探究的问题,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很远的事物如在眼前。)
阅读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讨论交流
就如同学们听说的那样,罗布泊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题目,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还有更惋惜,难过的呢,老师带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师解说图片内容。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37分钟)
(一)略读课文,整体感悟(12分钟)
我们在欣赏图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
多媒体呈现表格:
对比的事物
(写了什么)
对 比 情 况
(怎么写的)
心灵感受
(为什么这么写)
过去
现在
胡杨树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塔里木河
罗布泊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5分钟)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钟)
师:昨天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罗布泊似的悲剧”却还在我们身边上演,(多媒体呈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学生生活中的浪费水及水污染现象等方面的图片制成连环画面,在学生眼前掠过。)面对今天的“罗布泊似的悲剧”,你想说点什麽呢?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4、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7
【教学内容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五篇都是不同类型的科学小品文,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是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学习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能了解报告文学的知识;在内容上要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走出罗布泊,走进家乡、走进全国、走向地球,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更多更深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以小及大、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技小品文的能力,能自主扫清字词障碍,能快速阅读并能概括内容要点,能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因为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无法从网上去获取资源,视野不够开阔,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中,从网络中挖掘更多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而且对于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较差,能在朗读学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会想不会用正确简洁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诵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学生纠正补充法、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六小环节来组织教学.以下我将具体说说我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彭加木、余纯顺殒身罗布泊的图片,配以事件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课题,你从课文的标题中可以读取到哪些信息?
(抽生交流,借助百度百科区分 “消逝”与“消失”的不同)
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哪些问题?
生交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罗布泊曾今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
是什么原因使原先美丽的仙湖消逝了?
二、整体感知,品读感悟
(一)今昔罗布泊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选用自己的方式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自读提示)
(设计意图:用呈现出自读提示,清晰直白,学生任务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阅读.)
2.展示罗布泊今昔景象的图片,配上对比鲜明的音乐,抽生解说,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画面与文字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罗布泊的今昔景象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荡,思想产生共鸣.)
3.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出示罗布泊今昔变化的段落,朗读时同步播放群鸟鸣叫及凄凉忧伤的背景音乐.)
昔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轻松、欢愉)
今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沉重、惋惜)
(设计意图:用提取整合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背景音乐的播放,可促进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二)悲剧谁之过
1.问题:罗布泊从生命的绿洲变成了生命的禁区,是谁造成了这种恶果?
2.当一回律师: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类“犯罪”时及“犯罪后”的证据.
学生思考交流的证据可能有: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人们拼命地向塔里木盆地要水.”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学生找到证据后同步朗读,在朗读中交流个人的体会.
3.最美丽的胡杨树,世界的90%在中国.中国的90%在新疆,新疆的90%在塔里木.
⑴展示胡杨树变化前后的图片,学生提取文中语言,发挥想象,解说罗布泊的胡杨树.
⑵在作者笔下,胡杨树成了一个有感情的人,这是一个不愿倒下的身躯,在向世界伸出求救之手,他用手想要诉说什么?
⑶听到了胡杨的诉说,作为人类的一员,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胡杨说什么?用我们血管内汩汩流动的少年之热血精神和它交流吧!
⑷变形文本,合作交流.(把本文变成一篇短小的平实的说明文读一读,和原文比较有何不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引出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出示报告文学的特点,学生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变形文本,引出报告文学,比上课初直接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呈现报告文学的知识,学生笔记更准确.)
4.情雅成诗:
(三)一错怎再错
1.提问:罗布泊是近代人类酿成的一个大错,这样的悲剧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引出文中涉及到的青海湖、月牙泉,播放它们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
2.这些悲剧除了在远隔万里的新疆上演,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悲剧呢?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身边的汉江,播放近年来汉江被污染前后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盲目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除了身边的家乡,全中国、全地球处处都有这些悲剧的影子.出示资料链接: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关注国家,关注地球,激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四)我该怎么做
1.作为人类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课堂小结
学生就文本内容、学习情况做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自选其一)
⑴实践作业:小组合作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写一份实践报告.
⑵罗布泊经历了如此的沧海桑田,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罗布泊的自述”.
⑶拟写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或一条宣传语.
(设计意图:呈现三个差异层级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练习,既能兼顾全体,又能照顾差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特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于科学文艺作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2、说目标:
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联系现实,思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类应吸取的教训。
(二)难点: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环境保护应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学生对课文中提到了相关事物如沙漠,胡杨等应有一些了解,但如果用图片展示,效果就会更直观了,由于我们处于农村,学生平时对环境的知识和案例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而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电脑操作技能。
三、说教法:
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且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四、说学法:
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查阅彭加木、余纯顺、斯文赫定的有关资料。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五、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用歌曲《天堂》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一个环境优美的世界之中,然后强调“罗布泊”这一美丽的仙湖不复存在了,让学生初步领悟到“仙湖消逝”给人们带来的痛惜之情。
2、解题。根据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检查预习情况看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情况)
(二)、初步了解课文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
(1)罗布泊曾是怎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状况?
(2)为什么会消逝?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三)、再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体会语言特点:既有新闻的特点,真实性,也有文学的特点,形象性和抒情性。
揭示文体:报告文体。
(五)拓展延伸:以平潭为例,让学生谈谈在开发中对生态造成的隐患,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每四人小组办一份环保小报,共同合作组织报刊,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保护我们的环境。
六、课后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呼吁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文章主旨鲜明,脉络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命运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触动并通过抒情语句的感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同时,通过设置情境,训练学生的写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学生的诵读中,明确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达成共识,让我们一起关心、保护我们的家园。不足之处: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合作性探究氛围欠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在文中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向人们强调了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更能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明白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中查找、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
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分析教材的方法。据了解,绝大部分同学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和运用资料,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些都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初中学生仍处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分组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先后运用情境导入法,想像联想法,分组讨论竞赛法,对比感受法,朗读法,换位思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习惯,我布置两项课前预习作业:预习课文并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在网上查找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翻开课本前,我先放映两组给人感觉截然不同的风景图片,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自由讨论图片的内容以及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初步领略罗布泊由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的景象。然后告诉学生这两组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目的:把学生导入学习本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初步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1、请同学介绍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目的:A、鼓励学生网络求知的积极性,B、使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准确的新闻性和具体形象的文学性。)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男、女两大组竞赛,从文中找出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然后说说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目的: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3、让学生当一回公安战士,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文字概括。(目的:培养学生寻找主旨句、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4、让学生当一回律师,全班同学分两大组,分别从文中和网络中寻找证据来给人类定罪,可以运用文中的材料进行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网络中的图片来展示说明,力求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来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罪恶行为。(目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5、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提醒人们要赶快醒悟过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经济建设的征途中,走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1、让我们一起去思考,去寻找,看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步伐是否停止?当学生从文中找出青海湖和月牙泉这两个例子后,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学生在忧伤的旋律中到网络中去查找还有哪些江、河、湖、海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正在萎缩、消失?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目的:让学生在查找、浏览、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网络资料的浏览,学生已清楚地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也了解了正在萎缩或已消失的艾比湖和艾丁湖等的情况,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也可以拟写一些环保标语。(目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地球的口吻写一篇题为《人类,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并发往网上的相关论坛,然后再把作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同时把自己作文在网上的发表情况告诉老师。(目的:培养学生查找、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如果把网络当玩具,我们将误入歧途;如果把网络当工具,我们将受益无穷。”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各位评委和同仁指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
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②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四、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1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一、聚焦罗布泊: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品味罗布泊: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四、期盼罗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