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布泊学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教师寄语:自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索取,就是对自然的致命破坏。学习目标 :
1、领会文章内容,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品读文本,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过程 :
一、尝试学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
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 B.用 C.截 D.引
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3.资料链接:
(1)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
(2)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原文中的词或句子加以描绘)?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跳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有的借助对比,有的巧用修辞,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2、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讲述几个发生在你身边的环境恶化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说一说我们人类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四、拓展延伸:
写一写: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
后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最后一滴水„„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五、达标测试:
体会下列语句的表达作用。
1、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六、课后延伸:世纪老人的诉说,感悟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一写)
假如你是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第二篇:罗布泊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师寄语:花一样的年华属于花一样的你们,在这鲜花盛开的季节里,珍惜花儿的绚烂,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世界上最美、最灿烂的理想之花。.一、目标导航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
同学们,在预习这篇课文时不妨尝试使用新的方法,以往我们的预习是先阅读课文再提出疑问,学习本文时可以先针对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发问,看过本文的题目后,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针对题目的疑问越多,你在之后的阅读中的收获九越丰厚。写下你的问题,你一定能在阅读中找到答案。
问题①:
我的答案:
问题②:
我的答案:
问题③:
我的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三、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
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需要拯救。
2、说说罗布泊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3、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 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4、思思变化的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5、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课堂小测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2、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2段的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E必须;F若想;G一定;H至少。
a()b()c()
表达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五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
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
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参考答案
(1).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2).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3).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4).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5).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提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
2.a(F)b(H)c(E)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
3.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人们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
4.“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5.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篇: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主备人:曹庆文审核:王庚文备课时间:2013年5月使用时间:年级:姓名: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导学案
<2>这“仙湖”何时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它消逝的深层原一.学习目标 :
因又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重难点 :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
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
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
①处填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
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四.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
色。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罗布泊消逝带来了哪些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五、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
信?
3.文章运有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并简要评析。
六、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主备人:曹庆文审核:王庚文备课时间:2013年5月使用时间:年级:姓名: 人们诉说什么?
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地都需要拯救。
七.当堂训练: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
生,树木茁壮。)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
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
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
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3.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
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
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_______________
4、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学后反思
第四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总第 课时 班级: 姓名: 时间: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级别: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重难点:
重点:1 难点:2 注音并解释:(1)萧瑟.():形容冷落、凄凉(2)和煦.():温暖(3)干涸.(): 河道、池塘没有水了(4)吞噬.():吞食、并吞(5)裸露..():没有东西遮盖(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说是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提示:按照以下思路,联系课文内容并填空:(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开始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三、合作探究
1、说说罗布泊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 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3、思考变化的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
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拓展延伸】如果你是见证了罗布泊河变迁的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结合文中对罗布泊描写的词语进行描写)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听写字词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2.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1).第1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2).第2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第2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教师寄语:花一样的年华属于花一样的你们,在这鲜花盛开的季节里,珍惜花儿的绚烂,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世界上最美、最灿烂的理想之花。.
第五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学习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课前自学】
1.写出你积累的字词。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
3.本文在文体方面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1.你能通过题目发现多少信息点?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展示】
1、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