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网络语言的特征与规范
浅议网络语言的特征与规范
摘要:20世纪末互联网的诞生,把人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信息时代。人们在不断的网络交流中逐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这种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书面语与日常用语系统,强烈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规范。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现象做具体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规范的问题。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影响,规范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普及,网络语言的发展势头强劲,它在丰富现代汉语表达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的前途和规范化带来挑战。它在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1、突显个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展现。网络则给每一个人以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独特空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叶辛认为:“开放的网络重新唤起了写作的本质。标新立异是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之一。”因此,网络语言就成为网友个性的标志和象征。例如“巨能说(特别能说)”、“I服了YOU(我服了你)”、“HoHo~~(笑声)”等等,让众多网民“爱不释手”,充分体现出他们“不走寻常路”的个性。
2、富有创新性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再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例如:“囧(真受不了)”成为2009年网络语言的新宠。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中富有代表性的语言富于新的隐喻。例如:艳照门事件引出的“打酱油(不关我的事,路过而已)”一词等等。网络世界还在继续开发,网络语言也将继续发展创新,一个更为神秘与新奇的网络时空也将等着我们去体验,去探讨。
3、力求简单化
时间就是金钱,网络时代更注意时间的快捷性。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输入的快捷性,于是简洁而凝练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了。网络语言利用发音的相似性,把文字转化为数字或字母,或者用表情符号或FLASH动画代替文字,将要表达的语言变得更加简洁、更加形象生动。如“886(拜拜咯)”、“BF(男朋友)”、“*_*(看花了眼)”等等,让网友加快了交流的速度,更快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
4、追求时尚化
时尚、简洁,鲜明,注重借鉴学习与吸收,不断丰富汉语词汇,也是网络环境下语言的特点之一。“我闪(走)先!”这种倒装式语式就出自周星驰的经典惯用台词。“宅男宅女”更是变成了一种时尚另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网络语言在此也充当了语言发展的弄潮儿。
5、体现幽默化
幽默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雷人(出乎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灌水(发帖)”、“霉女(美女)”等等,另外运用网络语言写成的打油诗更是受到网民们的热捧。
二、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近几年来,对网络语言争议颇多。据网络的一项关于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在投票人数共有2768人中,选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有933票,占总人数的33.7%,选得区别对待,不良词汇也充斥其下的有1062人,占总数的38.4%。从上述选票中,可以清楚知道人们对网络语言还是能从辨证的角度对待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
现代汉语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接受新事物,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在变化中处于不败之地。事实正是如此,网络语言中言简意赅的缩略语、含蓄美妙的数字谐音、形象生动的表情符号、重新富于寓意的新词等等不仅为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而且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语言的发展。比如“黑客,恐龙,美眉,MP3”等,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主编)就将它们很正式的纳入现代汉语的家族中。
2、网络语言给现代汉语规范化带来一定挑战
虽然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但是,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层出不穷的新兴词语、五彩缤纷的词汇和超越常规的语法,已逐渐走进现实生活,走进中小学校园,它给汉语的规范带来了挑战。
(1)滥用别字
大多网民采用拼音输入法时由于拼音水平不高,普通话又差,受地方方言的干挠,又一味追求速度或为简洁好玩,甚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把“我”写成“偶”、把“美女”写成“霉女”、把“粉写成“很”等,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滥用,破坏了语言文字书写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2)曲解语义
网络语言中,部分网民为展示个性爱玩文字游戏如:将外文、字母、数字、符号混用在一起,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3KS(谢谢)”等。更有甚者歪用词义: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神童(神经质儿童)”等,这种文字游戏,破坏了语言的纯洁,造成了语义的混乱。
(3)淡化语法
语法规范,是语言规范化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语言的现象,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成为书面交际的障碍。如:“晕,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明白你的意思)?”、“汗,我走先!(无奈,我先走了)”。
三、如何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路在《文汇报》中指出“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因此,我们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视之为洪水猛兽,应该正视网络语言,承认网络语言,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在对待网络语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1、科学对待
尽管网络语言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网络用语能动态地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特别是其中一些具有长久生命力和符合社会公德的健康新词,经过时间的检验,逐渐得到社会的公认而普遍使用,极大丰富了传统的现代汉语,增强语言的活力,推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当代汉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在2002年修定时增加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多条,如“因特网”、“作秀”、“熊市”、“炒作”等,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给它们生存的空间,甚至可以用编写词典的方法将其固定下来,赋予它们合法地位。
2、因势利导
当然,面对网络语言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我们要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媒体、教师都要正确引导、学习和借鉴。作为老师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来接触、学习和了解网络语言,积极的引导下一代创造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对那些雅俗共赏的,充满生命力的网络语言就要发扬。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的语言,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语言,就坚决摒弃与制止。要提倡学生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同时,作为媒体也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避免不规范用语通过媒体传播对学生的产生误导。
结语
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那些充满活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为社会所接受的网络语言,充分印证了语言发展的必然。随着相关网络法规的不断完善,网络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相关制度的约束,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网络语言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活力,带来全新的语言变革!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J].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7).[3]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J].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8).[4]史钟锋,郭笃凌.网络语言研究调查报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9).[5]郭笃凌,郝怀杰.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6).[6]赵红玲.试论网络语言的规范与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9).[7]蔡辉,冯杰.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3).[8]刘书营.网语泛化现象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7).[9]张雪梅,张爱萍.网络语言现象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4,8(
第二篇: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
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 专家学者如何看
有关专家就此发表不同见解
《文汇报》6月26日,在第8版刊出了《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议论和探讨。尤其是爱好网络的年轻读者、网络专业工作者和语言专家,对这一话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纷纷以各种方式,向《文汇报》递送了他们的观点。《文汇报》在27日和今天,分别刊出了部分专家学者和读者关于网络语言发展的一些见解。现我们把观点文章综合在一起,并附上《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一文,也希望大家能共同思考这一问题。
网上词语的规范有待时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耀晶:
语言是生动多样的,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现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批网络词语,这些词语很可能会与现有的规范和观念产生摩擦和冲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形成新的规范。
例如,“fax”现在已逐渐被“传真”代替,然而在口语中仍然经常听到人们说“给他发一个fax”。“e-mail”虽然意译为“电子邮件”,但是说“伊妹儿”的也大有人在。在网民中经常流行这类的语言:告诉我你的伊妹儿。/你的猫速度怎么样?/小李的地址用的是雅虎吗?最近翻阅一本青年人喜爱的杂志,里面出现了不少网民中常用的词语:酷哥/我天才吧?/TDK/Q你/网姐/欢迎大家COPY,/帅呆了,/星闻报告。等等。
网上出现的词语有一部分看上去确实很怪,但是也很有表现力,很能反映一些网民的性格以及对新时代的敏感。至于这些词语今后能否被全民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检验。在目前阶段,可以一边自由地应用,一边自由地发表各种不同看法,规范问题看来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
新的网络环境肯定会产生新的语言
《人民日报》网络版“强国论坛”版主钢铁:
语言是环境的产物,出现了新的网络环境,就肯定会产生新的网络语言,网络平台赋予的虚拟即时交流特性,显然不同于传统媒体,也不同于现实生活环境。如果我们承认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因使用环境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是合理的,那么网络语言的存在为什么就没有了合理性呢?网络语言主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区(如网络论坛、虚拟聊天室),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界定了网络语言的便捷性、实时性、视觉显著性等种种新特点,因而这里的语言会越出书面语言的规范。
作为网络论坛的一名管理者,保持网络语言的规范纯洁也是工作内容之一,对不文明、粗俗的不规范语言当然要进行控制,而对于一些体现网民聪明才智、有创 造性、网友之间都能心领神会的特色语言,我觉得只要是文明得体的,不但不应禁止,还要鼓励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汉语网络语言的发展,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符合网络社区特定规律的语言环境。作为版主,我有时候也会说几句如“886”(再见)这样的网络通行语,风趣幽默的话对调剂网络气氛很有益。
强调规范,更要允许创新
奥美广告公司员工Christyle:
语言是发展性很强的东西,不宜太强调规范。报纸上不是一直也在强调创新吗?也许有人认为把“东西”说成“东东”、把“版主”说成“斑竹”是荒谬的,不可理解的;而对于我们来说,这种说法却是好玩的,有新意的。接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是年轻、有活力的一代,而有些人是保守的、甚至是僵化的。
对于年轻和喜欢上网的我而言,学习并使用新词汇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网络新词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比如输入ASAP代表越快越好的意思),更有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这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创新”精神是“网化语”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当然,你的语言创新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得被人接受,别人不理解,你的创新就是失败,就不会流传。
网络释放了人们改造汉语的冲动
作家陈村:
语言总是要发展的,我们今天所用的很多字和词,就不是它本来的意义,而是引申义、转义。例如:气,本指云气,后来泛指一切气体,甚至造出“脚气”这样的词。在这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不习惯,不适应,以至敌视。一切的创造发明或变革都是对原先的歪曲修正。如果不发展,我们只有甲骨文上的几个字可以使用,甚至连甲骨文都没有。语言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而不变化,它只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网络上更复杂一些。很难用行政命令来规范用语。网络基本上没有编辑,没有校对,除了惯性,一切的规则只有“约定俗成”四个字。被传统媒体压抑已久的改造汉语的冲动,突然释放出来,一时令人无所适从。如果我们今天在电脑上不是打字而是写字,天知道还会有多少字会被写成什么模样。
因为今天占主流地位还是传统媒体,我们似乎可以不急于扫荡对汉语的创造性应用。网络兴起的时间还很短,等一等看一看是不是更好一些。有些新的词和用法会自然消亡,有些则会固定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自从有了电脑,人们看到多媒体的好处,在文字中也会夹杂着一些符号来表意。这仿佛回到我们祖先创造中文这种象形文字最初的情形。“祖先造得,俺就造不得?”且让他们先造着玩玩吧。
游戏心态创造不出优美的网络语言
人民日报网络版编辑张爱敬:
在这场讨论最初的文章里,有混淆网络语言“规范”和“文明”这2个不同概念的倾向。规范的语言不一定文明,不文明的语言不一定不规范。在网络里使用诸如tmd一类的脏话,肯定是不文明的,但以它的构成看,倒没什么太大的不规范。因此,要把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和文明化分开来讨论。
我曾从事了1年的版主工作,似乎能体味出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认为网络语言很不规范的原因,这是由于为数不少的年轻网友网上语言不太文明所致。他们认为网络是虚拟的,谁也不知道谁,于是不需要认真,不需要严肃,不需要尊重和起码的礼貌,发明了许多虽符合网络规律,却很不文明的语言。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没什么不文明,却很苍白或欠雅,如100(你很完美)、恐龙(丑女)等。这种基于游戏心态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扫荡了网上的文化气息,阻碍了网上语言的健康发展,留下了“不规范”的痕迹。而这些,会从文化意义上摧毁我们的网络家园。
当然,确有一部分现时的网上语言,既不文明也不规范,如“米国”、“倭国”之类,必须坚决驱除。
艺术性的语言追求独创性
网络作家Sieg:
网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可以自由创作,可以发挥个人想象力,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我认为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应该要有独创性,鲜活的、有个性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使用“网络词语”,对于我们这些老在网上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一开始,我在聊天室里都和用纸笔写作一样,一丝不苟,很少看到“错别字”、缩略语或符号代码,网友们都笑我太正经。时间稍微长了点,自己就不自觉地用起这些“东东”来,现在觉得就像平时说话一样,是件很正常的事,敲起来很方便,也很有人情味。比方说,把邮件称为“妹儿”,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亲切多了,这让遥远、冷漠的网络多了一份温情。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网上的文字都像正式文件那样,这就可怕了。
附:女孩称“美眉” “斑竹”即版主 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
新近尝试上网的大学教师、文学博士刁先生向记者感叹:“原以为自己很能接受新鲜事物,到了网上,尤其进了聊天室,才发觉自己像个隔世的老古董,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都怪怪的,很难搞清楚什么意思。”据了解,与刁先生有着同样感触的人为数不少。的确,在虚拟的网上社区,新词新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频频诞生或迅速消亡,给人的印象便是,网络语言存在着不少所谓的“黑话”和“土著语”。一位知名女作家就此感叹道:“网络是对语言进行肢解的地方。”
把“女孩”称作“美眉”,把“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应该算早期网民的灵感创作,至今使用率仍高居不下。但有的网民将“网络首页”(HomePage)称作“烘胚鸡”,在网上闪现一番,倒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响应。
据记者了解,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来自于网络空间的新词新语大体可分如下几类:第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浏览器、万维网、登录、在线、聊天室等,第二类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触网、网虫、网友等,第三类是网民在网络上的常用语,这里面又可作进一步细分,有一些是传统词汇的新用,如“频道”,是从广播电视领域引入网络的,“楼上”、“楼下”在BBS(电子公告栏)中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有一些是借鉴而来的,如台湾网民将“网络”称作“网路”,现在也为不少内地网民使用;还有一些是网民生造的新词,如将“东西”说成“东东”,将“美国”说成“米国”,将“大侠”唤作“大虾”,将非法闯入系统的网民称为“黑客”,而带有正义感的“黑客”又被美化为“红客”,在“白领”、“蓝领”之外又造出“网络金领”。另外,一大批由字母符号表示的新词新语在网络上很盛行,如用“MM”指代“妹妹”,相应还存在GG(哥哥)、JJ(姐姐)、DD(弟弟),VC不是“维生素C”,而是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BBQQ”就是“再见Call我吧”。
不少网络新词新语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其形成规律或缘由是什么?记者获知,一是为了快捷、省钱,不少网民使用智能全拼输入系统,为了快点输入,顾及不了词语的准确性,往往大都用同音词代替原词,如“版主”就打成“斑竹”,大量的字母简称也是图方便。二是为了有趣,显得酷,大家都来造新词,没准儿哪个词一夜之间就在整个互联网上用开了,让人颇有成就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格调不高、相当粗俗的词语也在网上活跃。如TMD,就是一句“国骂”的简称。还有,大量的网上新用法相当不规范,如不少网民将“我要去吃饭了”,敲成“我要去吃饭乐”、“饭乐”等。不少教育工作者相信,这些不良的或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会给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新词新语的发展?北京广播学院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于根元教授认为,首先应制定网络新词新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研究哪些词语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制止,对一些特别的语言表达方法要观察、分析、探讨,因为这当中不少词语也有可取之处,对丰富当代语言有价值。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网民的素质和水准。
记者了解到,国内一些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已开始关注网络语言现象。例如,北京广播学院已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网络传播学院,其中设立了网络语言应用系,有关网络新词新语的研究课题已经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部分来自网络的新词新语将被编入网络用语辞典,相关的专著和教材也将出炉,一门新兴学科———网络语言学正在建立之中,这一切,无疑有助于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吴娟)
网络语言应引导规范
刊发时间:2010-09-29 15:56:02 光明网 [字体:大 中 小]
“哇靠,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小心我TSNM!>:-<,呆会儿再打铁。GG,886!”如果不是经常上网,恐怕很难知道这是什么语言什么话。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哇靠,怎么网络高手、初级网民一块到我的个人主页HOMEPAGE上随意发言,小心我踢死你们!我气得嘴巴和眉毛都竖起来了(>:-<代表的意思),呆会再来聊。哥哥,拜拜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是一种汉字、字母、数字、符号等杂糅在一起使用的语言。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日益显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甚至有了“走下网络,走入生活”的趋势。中国文字语言研究会副会长、语言学家彭嘉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它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就具体的词汇,彭教授举例说,像用“酷”来表示独特、有个性就很形象,“美眉”(MM)用来称呼女性也很贴切,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不过彭教授同时表示,部分网络语言也违背了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作为语言文字专家,彭教授承认语言文字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对此应当持宽容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漠视、纵容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
笔者非常认同彭教授的观点,对某些人指网络语言为“文化垃圾”、“网络黑话”的说法是不赞同的。纵观语言文字发展史可以看出,语言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每次技术进步都有会带来新的词汇。如: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创造了“她”字,如今已使用广泛,而林语堂先生翻译确定的“幽默”一词,也被世人所接受。如今到了网络时代,语言理应有所革新完善。一些语言学家甚至指出,“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将应运而生。”
语言只有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纳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汉语也概莫能外。因此,面对来势如潮的网络语言,我们应认真研究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引 5 导广大网民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正确处理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把“对立面”变成“结合体”,淘沙取宝,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网络语言真正成为汉语的新鲜血液,让它更好地为传统语言服务。这样看来,对于网络语言我们不能排斥和压制,关键是一个引导规范的问题,做到“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一是提高汉语规范意识,尽量不使用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众所周知,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国家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力度很大,也有具体的措施,并于2001年1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规范语言文字,网络当然不能成为真空,要采取一定措施规范其造词,规范其使用,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胡言乱语”。当然,如何规范,还有待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探讨、研究。
二是强化传统语言教育,让主流语言占领网络阵地。要想从根本上规范引导网络语言,我认为必须加强传统语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这虽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规范网络语言最长远、最有效的途径。要在传统语言教育上多下功夫,让网民了解汉语的一些常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网络交流时自觉规范使用母语,主动抵制不规范的、不道德的网络对话,净化互联网汉语使用环境。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动社会”,提高全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三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抵制粗俗下流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尤其是一些语言的粗俗化、暴力倾向应当引起警惕。诸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哇靠、狗屎”等,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这就要求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弘扬文明礼貌的风尚,自觉抵制粗俗的网络语言,创造文明和谐的网上交流环境。
四是批叛吸收网语词汇,丰富传统语言系统。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历史上许多语汇都是在一定积淀后进入现代汉语词库的。比如“红卫兵”“粮票”“样板戏”“走后门”“打的”“吃回扣”等。网络语言有垃圾也有真金,要善于“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约定俗成的网络词汇吸收到传统语言系统中来。可喜的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伊妹儿”的做法,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其它如“菜鸟”、“灌水”等形象生动的网语,说不定在以后再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会收录。
总之,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网络兴起的时间还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成为传统语言的一部分;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在大浪淘沙中自生自灭。相信随着网络语言的有益补充,我们的汉语交流会变得更加精彩!
(山东省德州市委组织部 孙洪波)
(一)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而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有别于中国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普及和在社会中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是一种时尚的大众传播方式,它因前卫和新潮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并逐渐影响社会,影响传统媒体。
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首先在于它以一种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语态出没于传统媒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网络语言中,称“我”为“偶”,以“斑主”指“版主”,“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东东”就是东西,“菜鸟”意为电脑初学者,引伸为一切技能的初学者,“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在网上交流过程中,人人都有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预期。这种求新的心理预期使得年轻人难以坚持使用固定完整的语言本义。同时,汉语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使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与一些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意或新词表旧意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这些伴随着社会新事物,极具原始生命力的网络新词汇一经出现,即因符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而迅速被反映到传统媒体上。
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这对丰富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益处。如“当”(down)表示从网上下载文件,“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等,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更新鲜 词汇表达意思,如“E网情深 ”这个词就在南雄街头的服装店中被巧妙化用为“衣往情深”而成为店名。
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公司职员、医生和商人,有青年人,也有中年人和老年人,进入互联网的人群形形色色,他们绝大多数在参与网络活动的同时,又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每个时代都有来自民间来自群众的语言,对传统语言形成影响和冲击,并逐渐向媒体渗透,最后形成约定俗成的新的表达方式,而使传统的语言表达逐渐弱化。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也不例外,如“酷”字,网络语言中的“酷”字,在保留本义使用的基础上,引伸出原本完全没有的新意,即“帅”,而传统的语义表达反而相对弱化。这种新鲜的词语表达的新意,与潮流和流行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有关。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浸润和影响,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表达上的空间,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多元文化的交流,给新鲜奇异的网络语言提供了滋生与发展的宽厚的土壤。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如《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中国青年报》的“中青论坛”等。这种纸质媒体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做法促进了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传统媒体每每报道重大事件,常在论坛上激起较大的反响,网民也是读者们在论坛上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深入的讨论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虽经编辑的删编和整合,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在传统媒体上或多或少地留下清晰的痕迹。
当然,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必须建立在传统规范语言的基础之上。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络的时尚和参与网络人际交流的主要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群,因此,网络语言在传承规范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语言做出适度偏离,这种偏离有时是对传统语言改造后的推陈出新,如前文所述,也有令人完全不知所云的荒诞与奇异,如用数字加符号加字母所进行的表意,像555---,表示呜呜呜,哭;526,表示我饿了;^^是眼睛;等等。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和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地接受,因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本身即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规范化背离;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菜一下”,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在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受,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千百年来,语言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形成影响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媒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简洁而新鲜。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2.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主要有两面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网络语言对语文文化生态的影响。语文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土壤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态,这个生态“滋生”并保护了各种语言文化“植物”。那么,今天如何来面对网络语言这一“新贵”,我们首先要直面的是它所带来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一经产生,总会给现有的文化体系带来冲击,从而改变原有的文化体系结构。虽然,就目前而言,网络带来的种种语言变革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系统,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由网络产生而带来的语言交流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语文文化一般不是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是作为一种重大的、实用的功利手段,比如政治的、外交的、征战的、农事的、教化的、社交的……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可见一斑。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士人可凭借自己的学说文章或雄辩而得国君的宠信,从此高官厚禄,横行天下,比如苏秦、李斯;可凭借自己的口舌之利、文章之美,攻城略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张仪、蔺相如;一篇祭文,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一封书信,可以怀敌附远,释仇泯恨……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神话,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崇拜时代,当然也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全盛时期。
2.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主要有两面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网络语言对语文文化生态的影响。语文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土壤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态,这个生态“滋生”并保护了各种语言文化“植物”。那么,今天如何来面对网络语言这一“新贵”,我们首先要直面的是它所带来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一经产生,总会给现有的文化体系带来冲击,从而改变原有的文化体系结构。虽然,就目前而言,网络带来的种种语言变革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系统,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由网络产生而带来的语言交流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语文文化一般不是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是作为一种重大的、实用的功利手段,比如政治的、外交的、征战的、农事的、教化的、社交的……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可见一斑。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士人可凭借自己的学说文章或雄辩而得国君的宠信,从此高官厚禄,横行天下,比如苏秦、李斯;可凭借自己的口舌之利、文章之美,攻城略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张仪、蔺相如;一篇祭文,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一封书信,可以怀敌附远,释仇泯恨……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神话,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崇拜时代,当然也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全盛时期。
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脍炙人口)
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口蜜腹剑)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
有口皆杯(碑)--酒类广告
一步到胃(位)--胃药广告
乐在骑(其)中--赛马/摩托车广告
百衣(依)百顺--电熨斗广告
烧(稍)胜一筹--快餐店广告
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
闲(贤)妻良母--洗衣机广告
咳(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
大石(事)化小,小石(事)化了--治结石病广告
百闻不如一键(见)不“打”不相识--打印机广告
香港有家化妆品公司的广告是:“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有家洗衣机广告是一句成语改动一字:“闲妻良母”。
音响公司:“一呼四应”、“声东击西”。
饺子铺:“无所不包”。
石灰厂:“白手起家”。
当铺:“当之无愧”。
帽子公司:“衣帽取人”。
观光理发店:“一毛不拔”。
1、箭牌口香糖 一箭如故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
2、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
3、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4、衣名惊人(某服装广告语)
5、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
6、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
7、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
8、食全食美(某酒店广告语)
9、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
10、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语)
11、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
12、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
13、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
14、引人入店(某高级饭店横额)
15、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
16、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
17、百闻不如一试 喝过方知福乐好(福乐奶粉广告语)
18、大石化小 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
19、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语)
20、胃病患治在四方(四方胃片广告语)
21、中国电信 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
22、佳丽--洗尽您一路征尘(某洗衣粉广告语)
23、有痔不在年高(某治痔疮药广告语)1.在外面望眼欲穿,到里面望眼欲“穿”——92南京穿着商品评销会广告
2.白手起家——某石灰厂广告
3.无所不包——某饺子馆广告
4.自讨苦吃——某中药铺广告
5.当之无愧——某当铺广告
6.软硬兼施,外柔内“钢 ”——河南蓝梦床垫广告
7.洁净全能,百“衣”百顺——桂林奥森万事洁洗衣粉广告
8.“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
9.默默无“蚊”——某蚊香广告
10.“闲”妻良母——台湾洗衣机广告
11.“烧”胜一筹——河南讯达炉具广告
12.得“芯”应手——INTEL奔腾处理器,给电脑八颗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INTEL奔腾处理器广告
13.不“命”则已,一“名”惊人——上海易德礼命名有限公司开业广告
14.达克眼罩,一“明”惊人——达克眼罩广告
15.一鸣“警”人——南通II型手表式近电报警器广告
只是“一鸣惊人”这样一个成语就有这么多的谐音广告,可以说确实已经滥用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
16.“骑”乐无穷 ——某摩托车广告
17.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常州金狮牌自行车工贸公司广告
这两例是利用“骑”和“其”同音而造成的谐音,同样也给人以一种胡乱搬用、牵强附会的感觉。
18.小不饮则乱大谋——北京新大地生命源口服液广告
19.消炎止血,镇痛脱敏,清新一天,从“齿”开始——杭州黄岑牙膏广告
20.古有精卫填海,今有宜工移山——宜春宜工装载机广告
21.投之以桃,报之以“利”——春兰空调广告
22.生活中时时嗑嗑,香山瓜子——香山瓜子广告
23.开心一嗑,傅氏瓜子——傅氏瓜子广告
24.运动,每时美克——美克运动鞋广告
25.百“文”不如一“键”——某打字机广告
26.喝酒(久)必汾(分),汾(分)酒(久)必喝——山西杏花村酒厂汾酒
第三篇:古诗语言特征
古典诗词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咽”、“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
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析: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2.宾语前置。
例①: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析: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例②: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
析: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臵上。
例③: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析: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主、宾换位。
例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析: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例②: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析:是“门户生光彩”。
例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析:是“林暗风惊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
例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析: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
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应为“青海长云雪山暗,遥望孤城玉门关”。例②: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从军行》 析:应为“闻横笛声不见人”。
例③: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 析: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例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析: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
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例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例①: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析: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例②: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析:应为“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例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析:应为“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一例,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
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4)、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析:“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增添了气势。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析:曰“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
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析: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析: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例: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析: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第四篇: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冲突 功能 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已的情绪,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有时当生活中的不顺利期过去之后,这些人会恢复过来,文明用语。
3.可能存在着一些有组织的反社会团体,他们刻意在网络上进行煽动、挑拨、蛊惑人心的行为,散布各种暴力话语,旨在分裂社会。笔者见过最多的是南北方人的对骂,有些不明白的网民跟在后面乱起哄,加深了南北方人民的不理解与偏见。如果有存在这种故意分裂社会的人和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行高度的重视。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暴力主要是由于发言者的匿名性及发言者为了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这种行为有时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对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伤害,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当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
网络语言暴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其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网络语言暴力比较显著的正功能就是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普通民众由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对一些事情不满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气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塞)。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通过畅所欲言渲泄了个体的不快,减轻了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减轻了由于个人心理失衡而对社会造成的潜在压力。从这一方面来看,适当的粗口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是这种暴力语言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程度,或是演变为一种明显的对他人的人身攻击等,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 有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布生活照片,无非是希望多结交几个网友,或者是向别人炫耀一下自己假日旅行目的地的风光,或是自己的独特着装,但这也为不怀好意的暴力推行者创造了条件。他们恶意修改原有图片,并肆意发表颇具攻击性的言论。由于网络语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也有网友因为无法承受而自杀。
网络施暴者大多是匿名登录,有时一个人可以用好几个身份登录,最终人们看到的结果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向一个人发起人身攻击。而最为突出的,也就是最易受到攻击的是名人,在名人的BLOG里,名人们每天遭受着来自各地的谩骂,这对很多名人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有的名人也因为无法承受而自杀。此外,还有一些人有着仇官仇富的心理,对凡是和官员或是富人有关的报道都进行过激的言语攻击。最近,网络上有人将“教授”定义为“叫兽”,伤害了教授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极端负面影响。
因此,总的来说,虽然网络语言暴力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是其负功能已远远大于正功能,已经对个人、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三、建议及设想
(一)对网络上发表暴力性语言的网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调查和了解
因为无法得知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以及收入状况,也就无法真正彻底地分析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所以,应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到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对那些经常在网上发表暴力言论的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这种行为的共性和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政策,尽量减少网络上的暴力语言。(二)发展网络安全技术
搞了几年的网络实名制至今不能真正地实行下来,其中可能是因为牵扯到了一些个人的或者组织的经济利益。网站、网吧、未成年网民,还有呢?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似乎都对实名制不太接受,这也是推行不力的原因吧。那是否是实名制的设置或者技术上出现了问题?是否应当加以改进,使实名卡的使用更加方便,且不伤害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呢?毕竟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网络安全。
是否可以给每一台电脑的主机箱里都加一个小的读卡器(此项费用可由国家出钱,或由国家补贴),这个读卡器类似于网吧的那种插计费卡的计时器。(而网吧的电脑以后要配两个插卡槽,一个插计费卡,另一个插这种实名卡。)每一个需要上网的人必须去派出所办理一个上面存有身份证号及基本个人信息的网络实名卡,上网时,无论在家在单位还是在网吧,都必须插入此卡,方可通过网络验证,连接上网。此技术还需要联合各大宽带公司、电信、网通等,一起合作进行。技术要方便到网民将卡插入读卡器即可连网使用。同时,要做到对普通网民隐私的绝对保护,保证网民的信息安全。只有各大网站及论坛的高级网管才能有权限查看网民的个人信息,其他人无权查看。由于普通网民并不能看到别人的个人信息,因此上网的感觉与现在相比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当有人发表暴力性的言论时,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警告,警告到一定次数仍不听劝告时,就彻底封闭他的发言权。为防止有人用技术手段私自改动电脑的机箱线路,以达到匿名上网的目的,各网络、宽带公司要用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检测到个人信息卡,则无法连接到网络。这样便可以使人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网上文明用语。当然,此项技术的推行在一开始可能需要强制执行。【参考文献】
[1]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2]李贤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2008,第5期.
第五篇: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征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2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3 浅析《双城记》中的牺牲精神 4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5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8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 11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 12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4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以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为个案研究如何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16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7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18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20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2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玛丽•盖茨基尔《依然美丽》的主题 24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26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 28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29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30 31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34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36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37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38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 39 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矛盾的体现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41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文体分析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
浅谈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策略—以屈臣氏为例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书信体叙事研究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悲剧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浅析中美两国隐私观的差异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伦敦英语在英语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析美国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技巧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 分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8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89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90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9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92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4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95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96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99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100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101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合作原则”特点及社交功能 102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 104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 105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06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从《绝望主妇》分析中美女性差异 108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09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10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12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13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14 沃尔玛策略研究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开题报告+论)117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118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 119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120 浅析官方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 121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122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125 Redefinition of Heroism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126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28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131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132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 135 Heathcliff’s Pilgrim’s Passage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37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怪,或不怪--《小镇畸人》中的主要人物解读 140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141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142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144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145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146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148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4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151 斯佳丽性格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152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 153 The Real Sinner in The Scarlet Letter 154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155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 156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
157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58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159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60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161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162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
163 浅析中西方综艺节目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164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165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艾丽丝•门罗的《逃离》 166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
167 商务会谈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168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169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170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171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172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 173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174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175 态度系统的评价价值--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例 176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77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 178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 179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180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81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
182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8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84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85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86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 187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188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189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9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91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92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
193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 194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95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96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197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198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9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
200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