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

时间:2019-05-14 22: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

第一篇: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

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

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顾寅

帕·特唐 林雨,我国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二十多年的60年代初的大学生毕业生,在国内曾出版教育理论专著5本。然而去了美国,却连教幼儿园的资格都没有!一切都必须从头来……学了一辈子英语,在美国教英语却还要从ABC学起……

读毕此书,掩卷常思。此书的作者既有在国内教英语、学英语和用英语的经验,又有在美国教英语、学英语和用英语的经验。而且又是丰富而成功的经验。作者站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高度上,旁征博引,以事实为例。既在美国看中国,又在中国看美国。相互比较、相互论证,因此对中国的英语教学、英语运用等问题认识极为深刻,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思路也是别具一格、新颖、完备而独特。

北师大胡春洞老师给此书很大的赞誉。它能给一线英语教师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感觉。让大伙儿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感觉。

该书从兴趣引领出发,对美国基础教育英语课堂的听、说、读、写、语法、词汇等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了详实的例举、阐述和分析。让我洞悉了美国中小学语言教学的概貌。书中也提供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教育教学中能运用的金点子,好方法。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

尤其是语音教学实例,At least a song everyday!Strength of repetition.Tape and dub a television show.非常值得在当今国内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过程中借鉴和衍化。唱歌可以淡化学生间的学习差异,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重复的力量能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不足并进行实时的更正; 配音演员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而且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创新、合作精神。录像中的音乐,融入课堂,带来清新的气息。因此这种视听说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能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我又想到英语国家的语音教学,中低年级的Phonics自然语音教学法。一位定居澳洲的华人在自己的blog中展示了他小女儿的Phonics学习过程和部分资料。我很受启发。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不是一开始就进行音标教学的啊!材料中通过简单的单词、单词与字母的联系,运用押韵句、歌曲、小诗等

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掌握字母的自然发音。PEP3复习单元中也有这样的一首字母与单词的歌曲。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教参却只是把它当成了娱乐性比较强的兴趣活动,倘若引申到自然发音的范围,让学生在歌曲中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岂不更妙?!

常听到国内有这样的说法: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三流的基础教育,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三流的基础教育孕育出一流高等教育。这可能么?该书能引领着我们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他们更看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不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远比对他们进行知识、理论的灌输重要得多!

也许很多人说:君不见,在国际奥林匹克知识能力竞赛中,我们的中小学生比美国的中小学生表现要优异得多么?然而,泛眼当代国际科教领域,又有几个国人获得顶级殊荣?!相反,倒是美国的表现要好很多。这难道不该让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吗?

学习,并非是一味的否定!我不禁想到了“邯郸学步”的故事。模仿不应该是模仿事物的外表和形态,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区分析问题、去认真思考。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基础教育改革也该如此。“跟着考试走,抓紧考点的手”这种做法是万万不能的。一面大呼教学改革、减负,一面又强化原有的知识评价体系与方法。这使得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尝试、不敢轻言创新。

近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听到“前半个学期认认真真搞素质教育,后半个学期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说法。这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化,这种现象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美国的基础教育喜欢让学生去发现,发现那些哪怕在我们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东西。众所周知,每一次发现的过程都是一次消耗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中国的老师喜欢直奔主题,直接传授经验;而美国的老师强调发现,喜欢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这跟中美两国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别应该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根本的差别我认为是课程的组织方式和内容的差异。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看似极为随便但却深含方法指导的教学内容,让我感到汗颜,也许还有那么一些无奈。

大概是从去年开始,国内有部分教学专家提出了“素质应试教育”。这样的提法,不知是噱头,还是无奈?!试图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或者找到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出发点还是不错的。然而这样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是企图“新瓶装老酒”的话,这样的统一不要也罢。

以上是我读此书后的一些想法,欢迎各位读过此书、即将要读此书和还没读过此书的同仁们不吝赐教!

第二篇:《我在美国教英语》读后感

《我在美国教英语》读后感

初拿到这本书,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在美国教英语》,我觉得挺好奇,书中会讲些什么呢?是什么样的人去美国教英语?在美国教英语会发生什么?跟中国相比在美国教英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的?带着这种种的问题和这份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

看了前面的引子部分,首先就让我感受到,书本内容比较轻松,又有点意思,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无论你到哪个国家或者是哪个地区,不管你是去工作、生活还是旅游,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情、文化背景、地区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闹出许多笑话,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出行也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看着看着看到了这本书的后面,联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不禁又引起我一番思索,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习,不管学什么,学知识,学语言包括学习英语需要的是一种良好的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地按照我们所计划的去实施,朝我们所预期的去发展。

其实细细对照一下,我们很多的教学也和书中提到的美国教学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有学校的教学使命,那我们就有学校自己的教学理念;又比如在教学中他们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手段等,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也都是遵循这个原则去做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书中讲到的增强趣味性的多种方法,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味真实环境、在笑声中长见识、孩子们动手吧等,我们在课堂中也在尝试和运用。那最主要的区别在哪儿呢?那就是我们的课堂不可能像美国课堂那样让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去探索、去讨论、去总结、去展示,因为国家的国情和教育的大环境给予我们的英语授课时间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能做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他们的学生最常见的手工活动是做书——做你自己的书,以不同的主题为内容的学生自己做的书,学校到处展示的是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书,那这个做书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做的时间和研究及收集资料的时间。我们这儿的学校也在开展类似的活动,但仅仅是一段时间一次,一般我们可能都是一学期有那么一次吧,类似像英语周、文化节等的活动。我们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去做,做一两节还好,做多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奢侈,家长、学生包括学校领导也会觉得我们没有好好上课吧。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实施,必须将这样的任务布置到课外,因为课程设置的关系,本来孩子们就有一定的作业,再加上双休日学习任务又多,学生如

果要经常完成我们这样的任务的话,无形之中他们又多了一些负担,那又于心何忍哪,再说这也不是我们的本意啊!说白了,这就是教学氛围不一样的缘故哪。

那么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英语老师,根据我们的教育现状,把握好一定的教学原则,如何同心协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吧。那可能对我们英语老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探讨多研究了。当然最基础的就是从课堂教学做起。

再往下看本书上的第四部分“美国中小学校里的课堂教学纪实”中提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技巧,有些方法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也经常在用,比如句子接龙,Simon says,bingo游戏等,我们可以继续沿用,也有些方法是对我而言比较新鲜的,比如单词记忆教学中的单词配画、上绞架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但是也有的我们是不能照搬照抄到课堂的,但是可以鼓励学生平时去做,或者让学生在初中时用比较合适,也有的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进行家庭教育啊。比如,编字典是一项既让孩子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促进词汇方面有长足进展的方法;词墙的设计可以在家里给孩子用,也可以给班上学生用;营造听力氛围,听小说连播,听奇闻趣事等,作为小孩子我都可以理解为多看原版动画,多听原版故事等。

这是一本对我们学习和教学英语都十分有帮助的书,不仅如此,我觉得从书上描述的美国教学实况来看,从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要把孩子用我们的条条框框框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多说,多做,多动,多练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那就要打破分科模式,开展综合课程教学。学习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回答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作为教师,我们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尽量从自身做起,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吧!

(沈家门四小刘芬芬)

第三篇:《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在读《我在美国教中学》这本书前,我对本书充满了好奇。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不是发生在中国的事,而是发生在美国中学的事情。作为一个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人,我对于美国教育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前辈们的说法。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在他所从教的那所中学,他教的科目有中文和生物。我最好奇的是一个中国人如何教外国人中文。虽然国内有一个学科叫对外汉语,但是显然作者并不是学过这个学科的人。学过语言的人都知道语言这门学科跟思维有点关系,还有专门的一本书叫《思维与语言》。众所周知,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英文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也深有体会。比如说,我有节课做练习的时候让学生翻译“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受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欢迎。”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翻译“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的时候习惯于中文的字面的直译:many other countries’ students,而比较正宗的表达应该是many students in other countries。也就是把状语置后,再比如,学生说“中国的”的时候会用China’s 而不是Chinese。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在美国教中学,特别是中文是不容易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美国的教育和语言的教育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首先,我先谈我对美国教育的新认识。以前,从课本和其他读物上获得的信息是美国人很诚实,在美国,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不诚信,一个公司可以把你扫地出门;不诚信,一家店就休想有顾客;不诚信,你休想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拿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在我的大学里,一个来自美国外教要求我们作业不能抄袭,写作业不过关就必须重写直到他点头,但是抄袭的话就连重写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挂科。为了避免我们这些学生中出现抄袭的现象,他让我们阅读的文章和小说都是他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文本,就算你在网上找都找不到,国内书店里看也看不到。因此我对美国人的印象就是特别诚实、特别重视诚信。可是书中《作弊的故事》里,那个作弊的小女孩竟然拿到了奖学金,作弊之后的处分记录也被她偷了。虽然学校后来成立了“学术诚实委员会,”可是学生对此却不在乎,而是希望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的成绩出来之后,家长也搅和进去了。最后作者发现对此类现象他的措施根本无法起效。所以,诚实不一定在美国就每个人都拥有。而这个问题的存在也表明了美国教育的竞争性有多大。我们的学生经常嚷着为什么我们要高考,或者为什么我们要一考定终身。他们总是羡慕外国的教育,觉得在外国读书受教育就不那么累了,家长和社会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亮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了华人在美国要进重点大学的录取率比国内高考的重点大学录取率还低。可见竞争无处不在,外国的月亮是否比中国亮还是个问题。

其次,我也想对比一下中国人学英语和美国人学中文的小区别。先来对比的考中国人的英语试卷和考美国人的中文试卷。我们知道我们的英语高考试题包括听说和笔试两部分,而笔试方面又有语法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信息匹配和作文几部分。作者提供的这份试卷是旧金山联合校区的期末考试(汉语语文与中华文化),其中有选择题、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三部分。这份试卷除了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外,还有语言的文化。而我们中国中学生的英语试卷里是没有这部分的考察的。我想要是在中国的英语试卷中也有关于文化方面的考察会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思维的理解。另外来对比的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我们教英语还是以教师引导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多见。作者在美国的教学是任务型为主,这也很像我在大学上过的外教的课。作者在上一篇记叙文的时候,先把“高级记叙文检查表”发给学生,这张表的内容分为两个:总体印象和具体内容。总体印象中有以下的检查内容 :“题目与内容是否有关,文章有没有写成流水账,文章是第几人称写的”之类的简单问题。而具体内容里的检查内容就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里面的问题有“故事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怎么组织?故事用了伏笔没有?故事使用的语言是否生动吸引人?举例说明。”在学生阅读文章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老师再对此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是写一篇《分寸》或《沟通》的初稿。在下一个课时,他在让学生根据他提出的标准对学生自己写出的文章做出评价。作者以先发现后反思的做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写记叙文。我想这样循序渐进的做法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有启示。

这就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点小小体会。这本书中介绍的某些教学方式值得我去学习和研究,而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相比时,我们既要看到我们的长处,也要看到我们的短处,不要总拿我们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懂得扬长避短,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方能让我们教育的天空更加明亮。

第四篇:我读《谈美》有感

我读《谈美》有感

一.写在前面

在我没有真正拿到这本书前,我一度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可能会有些枯燥,至少不会是我这个90后喜欢的风格。然而,在仔细研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一直想找到的东西,可谓受益良多!

二.我的收获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老先生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很多,我还在图书馆阅读了其他几本美学书,唯独《谈美》是我的美学入门书。

一是:学会“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很平实,却更具振聋发聩之用。

谈美,必须从人开始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现代社会所谓的价值,都要在人这个主体的影响之下,才能有所表现。

你我都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在发现美,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发现不美的美,即我们所说的隐含在内部的美。美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所发现的美具有影响的广阔性,即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而那些隐含的美,却是在少数人的发现之后,才被广大的人所接受。伯乐会相马,因为伯乐懂马,而这也正是伯乐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这个问题我在上面的一篇中有提到。

《谈美》一书旁征博引,其中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自己感服。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

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这十二封信啊,对我来说,很有力量!

二是:学会移情,如何在追求中达到豁达淡然。

学习累了,可以走出门外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嗅青草的芳香,花儿的甜蜜,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美好的东西。感觉疲惫,要学会移情。

“云何尝不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尤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最。

朱光潜先生举了一些很好的例子,我自己也做了一些总结: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我国古代诗歌中处处都可以欣赏到极其丰富而完美的“移情”诗句。例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及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马为立踯躅,车为不转辙”(东汉女诗人蔡琰《悲愤诗》)“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蝶恋花》)、“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明代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等等。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诗歌创作中的“移情现象”乃是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的结果。

《谈美》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它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我的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指点迷津,我希望自己在今后可以多点苦心和热情在学术追求方面,而不是去浪费时间去担心虚无的未来,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全力以赴,顺其自然。此身,此时,此地。

第五篇: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很久不曾这样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总觉得很忙,忙着赶作业,忙着兼职,忙着实习,忙着处理人际关系„„闲暇的时候,总是打开电脑,看看电影,或者写写日记,看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报纸和杂志,好像在这样忙碌焦躁的时代,让人焦躁得完全静不下心来,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曾经强迫自己去看一些好书,但是每次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看完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当我翻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的时候,我正坐着公车去兼职。在那样喧嚣的环境下,我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我觉得美学可能是一门挺艺术化,挺高深的学科。可是,朱光潜先生却把美学的各种深沉的道理,用生动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他说的道理。

看一本书,不得不看的是它的前言。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就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谈美,教会人们如何去“怡情养性”,去“免俗”,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拯救社会的作用。虽然这本书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名已经成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类似“凤姐”这样的以其不同常人的思想和行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这样粗俗的卖点竟然也可以达到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我想人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去“免俗”。这个世界应该有很多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欣赏和关注。“免俗”了之后,我们的心灵就被充实了,被净化了,社会也就更和谐进步了。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来谈美,每一章其实都教会了我很多,我最喜欢的或者说感悟最深的就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四章“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第十四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对这几章的感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我们会说的一句话,朱光潜先生用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告诉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很多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将这种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转化为一种艺术。艺术的创造不光需要一种感情,还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观赏。而对于任何事物的欣赏,我们都要也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当你身在其中时,或许你会被很多实际的需求、欲望或者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而蒙蔽了你去发现美的眼睛。“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人。与人相处,距离近了,我就会发现别人身上各种缺点,然后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慢慢变差。假若是隔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了解和看到的就只是别人的一面,至于其他的一些面,我就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我理想的那样。所以,要保持美感,我想人和人之间还是需要一定的距离。但假若那种距离必须消失,就好像恋爱和婚姻,那么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由“美”到“不美”的转变。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实际上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比喻。希腊女神雕像在这里就代表着艺术的美感,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就代表着快感。英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学者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很多人把快感和美感混为一谈。朱先生认为,美感有两个要素:

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2.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好看,帅气一般都是快感,而非美感。真正的美,应该像希腊女神雕像一样让人在欣赏的时候沉浸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欣赏,更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后,才回想起刚才的欣赏过程很愉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常常勉励自己努力学习的一句话。在这里,朱光潜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创作的灵感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天才就是遗传和环境造就的,和本身的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凡是取得成就的天才虽然有遗传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但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即使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美,创造艺术。但是下功夫不光是指在书本上,还应该注重在各个领域的拓展。我们做任何事,不光是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假若没有一定宽度和一定深度的见识,只专注于工作上的小范围的提高,仍然很难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不妨在闲暇的时间,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见识,读书、看报、上网、旅游,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一些事。

“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也是朱光潜先生对读者的一个忠告。人生中处处都有艺术和美,我们对于人生要抱着严肃的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但是也不应失了豁达的情怀。生活在当代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大多为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断地拼搏。但是有多少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呢?虽然整天忙成一团,但是忙乱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精神上的空虚。要想获得情趣丰富的幸福生活,我们就应该偶尔停下脚步,站在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立场,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艺术是情趣的活动,当你懂得欣赏艺术的美,你的生活也就会瞬间变得情趣丰富。

我想对于一本书的参悟,只此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三年、五年以后,重新拾取这本书,我可以有更深刻的见解。

广电803班

200820940525张瑜

下载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美国史有感

    读美国史有感 美国的历史由那艘载着一百多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被风暴吹到马萨诸塞海湾开始。这些清教徒具有无比坚定和高涨的宗教热忱,他们一登陆,就全都在海滩上跪了下来,......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卡桑 美,何谓美?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 读了朱光潜......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艺术组黄德钦 “美术”是什么?我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分析了美术的分类,美术的功能等。但我始终不忘跟学生强调说就是一门“美”的“技术”学科。 作为美术老师,......

    读《大美衡阳》有感

    读《大美衡阳》有感何为文化?文化在哪里?作为衡阳人,应该怎样对待衡阳文化?宏治先生的《大美衡阳》给了我们以近乎完美的回答。 初读《大美衡阳》,读出的是自信和热爱。当读到“......

    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读《宽容就是美》有感 在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宽容就是美》,书中大都讲的是一些名人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告诉我们为什么做人要宽容,为什么宽容就是美及如何宽容地对待别人,使我收......

    在细微处发现美——读《昆虫记》有感

    在细微处发现美 ——读《昆虫记》有感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读《昆虫记》这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一捧起这本书,我便爱不释手的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用......

    读《谈美》有感(通用)[全文5篇]

    读《谈美》有感范文(通用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谈美》有感范文(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