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与孤寡老人不断的情缘
【雷锋精神大家行】爱暖心田,十载相传——记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孤寡老人不断的情缘
日期: 2012-03-0
42001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发扬志愿者服务与奉献社会的宗旨,义务照顾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五位孤寡老人,爱的历程从这里开始。
十年间,他们一直坚守着这份爱,十年来,他们风雨无阻。他们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爱心与行动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志在,愿在,我们在”,是他们对社会的承诺,是对使命的担当。今天,他们微笑着、继续着他们的旅程,用心去搭建一片爱的天空。
只为心中的那一份爱与责任
2001年兰州大学本科生搬迁至位于榆中县夏官营镇的新校区。虽然地处偏僻的农村,但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并没有停下他们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脚步。他们通过走访得知夏官营镇有五位孤寡老人身体虚弱、生活困苦,便主动与当地村委会联系,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
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徒步一个多小时前往夏官营镇看望老人,十年来星火相传、爱心依旧。志愿者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可是照顾老人的行动却从未改变。他们带去米粮、蔬菜等日常用品,陪伴老人聊聊家常,帮老人打扫打扫屋子,给老人不仅带去了欢乐和慰藉,而且让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让他们的心不再孤独。寒冬腊月,他们会送来冬衣和棉被为老人驱寒;盛夏酷暑,他们会带去香甜的瓜果给老人消暑;在学校过的每一个节日,他们都会陪在老人身旁。为了支持此项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校园内积极为老人组织募捐。那个名为“心灵有约”的募捐活动得到了兰州大学广大师生的强烈响应。他们不仅为老人捐资捐物,也会时常跟随志愿者们一同前去看望那些他们也关心的老人。一些毕业离校的学长学姐,回想起榆中校区的生活,不免会让他们怀念曾经与他们谈笑的老人,守望着他们的老人,每逢榆中之行,他们都会为老人带来水果及营养品,曾经的爱,如今还是那么的真切。即使远在他乡的学长学姐,也会时常打电话询问老人是否安好。老人的家,那是无数双年轻而火热的手共同为老人修葺的爱心港湾,暑往寒来,爱心永恒。当老人沐浴在充盈爱的暖风中时,幸福的微笑是送给每一位志愿者的礼物。
十年间,有三位老人已静静地离开了世界,他们带着志愿者的祝福和爱走了,他们感谢命运让他们在生命之花即将凋谢时遇上了这群给自己带来微笑和关爱的孩子,是孩子为他们唤醒了沉睡的爱与守望。如今丁奶奶和张奶奶虽疾病缠身,但有他们——志愿者,他们就不会孤独,就不会对生命失去信心。
温暖人心,爱在行动
2009年的一个冬日,大雪覆盖了的这个西北小镇,漫天飞雪中志愿者们急切地向夏官营这个熟悉的地方赶去。路上大家都沉默着,心中惦记着丁奶奶简陋的房屋和单薄的衣衫是否能抵御住大雪带来的严寒,不自觉地都加快了脚步。来到小镇,他们为老人购买了棉衣、棉褥和棉被,然后又匆匆赶往老人家。
来到丁奶奶家中,昏暗的灯光,冰冷的炉灶,终年干燥的床褥微微泛潮,呼呼的冷风向屋子里拼命的钻,这让志愿者们如入寒窖。再看奶奶,她蜷缩在土炕的一角,瑟瑟地发抖,孱弱的身体抵抗着寒冷。此时此景,志愿者们的心抖然一阵紧缩,甚至有人偷偷转身抹去泪水。志愿者们连忙上前将丁奶奶扶起,为她穿上了新棉衣,铺上了新棉褥,裹上了新棉被,老人不断用粗糙而龟裂的手抹去眼角的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孩子们,又让你们花钱了,还给我买了这么好的衣服。”志愿者们想给老人倒杯热水,却发现满是铁锈的水管里早就没了水的踪迹,唯一用来烧水的小电炉也不再热得烫手了,水壶柄上也有了尘土。真是无法想象奶奶前几天是怎么过的,大家抬水的抬水,修电炉的修电炉,这才有一丝热气袅袅升起,奶奶手中有了一杯热呼呼的水,忙碌的身影逐渐地停下来了,屋子里又回复了往日的温馨与热闹。
雪已经停了,太阳把头探了出来,但寒风凛冽,直刮得人脸疼。志愿者们告别了丁奶奶,向张奶奶家走去,远远就看到了奶奶佝偻的身影,“奶奶,这么冷您还在外面呐?”“哦,是学生来了啊,屋里不如太阳底下暖和,我出来待会儿„„下雪了,我还以为你们不来了呢,快,进去屋里坐去。”志愿者们的心情很是复杂,因为他们知道奶奶并非出来晒太阳,其实是在等他们——老人时刻期盼着的这群孩子,如今,周末的守候已成为老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细心的志愿者发现奶奶家的面粉已经所剩无几,雪后易滑的小路上,志愿者们跌跌撞撞的抬回了一袋面粉,拆开了袋子放到了小板凳上。
这个冬天或许寒冷依旧,但有了他们,有了这一颗颗火热的心、有了这一双双温暖的手,春天已悄悄的走进了老人们的心田。
爱心如潮,暖流入心
2010年3月20日的这个星期六,志愿者们像每个往常的周末一样走在了去看望老奶奶的路上。来到丁奶奶家中,才发现她不慎从炕上掉下来把腿摔伤了,伤口已经开始发炎,不时渗出黄色脓液,腿骨依稀可见,惨不忍睹。志愿者立刻赶到附近的诊所准备为老人买些消炎去痛的药,但却从医生口中得知如果老人的伤口很深,简单的伤口处理就远远不够,还是需要去医院进行详细诊治。通过志愿者百般的恳求,医生终于被我们请到了丁奶奶家。鉴于老人的伤口、囿于有限的条件,大夫说:“这个我们这边看不了,你们最好把她送到村卫生所去”。由于奶奶行动不便,大家只好把卫生所的医生请到了丁奶奶家中,经过检查,医生判定老人的伤的确很严重,必须送去医院治疗,越快越好。
事出突然,情况紧急,志愿者马上与当地的村委会联系,经过协商,大家把奶奶送到了夏官营镇卫生院,经医院诊断,老人的腿伤因耽误时间太久(是在志愿者们离开的第二天摔的,时间已过去了整整一周),已从小的感染转为骨内浓化的内发型感染。医院无奈的对我们说,这种伤口他们也并不具备相关治疗条件,建议我们马上转院,再拖这条腿可能就保不住了。他们的心揪的很紧,于是,大家把奶奶送到了榆中县人民医院就诊,医院为奶奶腿部的伤口做了彻底的处理,并表示只要坚持输液和吃药伤口完全可以痊愈。此刻,他们紧张的面孔终于露出了微笑。“多亏有你们这些学生啊,要不这伤恐怕就一直拖下去了,那可就不好了”,丁奶奶年逾65岁的残障儿子这样嘟囔着。现在那曾经狰狞的伤口早已恢复,只余下一个小小的疤痕,奶奶自己开玩笑说:“现在没事了,这个疤要不了命的。”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却说得大家心情很是沉重。
当一颗爱心化作一份责任,当一份责任化作一种使命,他们用心来指引,用爱来践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难以割舍。
心灵有约,爱的约定
“心灵有约,爱的约定”在兰州大学榆中已走过了十年。十年来,这份爱的旅程之所以能够顺利的一路走下来,除了一批批的志愿者们的坚持,还有兰州大学师生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志愿者照顾老人的所有经费都来自于一年一次的“心灵有约”募捐活动。十年来,他们把老人的故事带到了校园,一张张照片让象牙塔里的人们真真切切的感受了什么是贫困、什么是艰辛,让年轻的心灵懂得珍惜、懂得奉献。同时,志愿者为了扩大影响力,各尽其能不断创新募捐形式,力求为老人筹得更多的善款,让老人过的更好一点。他们曾经通过面向学校师生义卖老奶奶家所种的花和院子里摘来的新鲜苹果筹集善款;曾经抱着基于爱的募捐箱来到教学楼的教室里进行即兴演讲现场募捐;也曾经向同学们播放电影,把爱心电影票的收入作为照顾老人的经费。
每一枚硬币都寄托着一份爱,每一个微笑都寄托着对老人的祝福,这微笑也应该包含着对那些坚守着爱的志愿者的赞许。志愿者每一声真诚的感谢,不仅表达着对奉献者的尊敬和感激,同时,也是对自己这份崇高使命的赞美。
爱的传递,一直在路上
每次志愿者们到达夏官营镇,路边忙碌的村民都会熟稔地和他们打招呼,对此,志愿者们笑着说,这一张张曾经陌生的面孔,如今已变成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有次志愿者在村口遇见住在老奶奶附近的一位大叔,他上前拉着志愿者的手说:“你们真是一群有心的学生娃娃啊,这么多年了一直照看丁奶奶真是不容易啊!老奶奶家里条件不好,加上人年纪大了身体毛病也多,有你们来照顾真是太好了。”这朴实的语言是对志愿者们的肯定和赞美,此刻年轻的心笑了,他们为自己的选择骄傲、为自己的坚持自豪。
丁奶奶不能常来看望她的女儿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说:“我们知道你们学生平时学习都忙,平时作业多,事也多,你们拿休息的时间过来照顾我的母亲,我们很感激,你们学生都是好娃娃。”通过老人的言谈,志愿者得知,另外一个家庭的现实困境使得她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老人。苍老的脸上一双深陷的眼睛嵌满了对母亲的爱与愧疚,对志愿者深深的谢意与感动。
十年来,志愿者们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这份爱。虽然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改变老人的生活状况,但在心理上他们却给了老人极大的安慰。在老人看来,孩子们给予的也正是他们
所需要的,或许在老人看来,好的生活在这十年的温暖与关爱面前也算不上什么。
一位同学在募捐中了解到老人情况后,主动要求跟随志愿者前去看望老人,回来后她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看着志愿者们的身影,我意识到原来巨人就在我们身边。以前,一直觉得自己算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可真正见到那些躬行的志愿者时,我才知道,很大程度上,我和很多自认为是“志愿者”的人一样,口中所说的“爱心”是那么的孱弱,那么的不值一提-------岁月呼啸而过,不仅给老奶奶留下了层层堆叠的皱纹,瘦弱的身体坚强地对抗着生活的风雨雷电,她的双手双脚都虚肿着,双腿并不能站立,活动时只能自己慢慢的爬下床,到门口,累了再自己爬回,满身的泥土,然而没有谁嫌弃过,小心地拍去膝盖上的土,帮老人活动筋骨,老人坐累了,他们就抬奶奶到台子边坐下,让老人的双脚悬在台子下面以减轻腿上的压力„„或许,这些琐事并没有华丽闪耀的光芒,但我觉得能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它依旧灼痛了我的眼睛。
这些志愿者们,让我看到不一样的80后、90后,他们没有怕脏、怕累,没有嫌弃老人满身的泥土。当奶奶一次又一次重复属于她的往事时,大家默契地陪老奶奶聊着重复的话题,兴致盎然。说到这里请大家联想一下平常在父母面前的我们吧,你有没有打断过他们神采飞扬的讲说?有没有谁从没有抱怨过父母啰嗦?因此,我不得不更加佩服这些善良、可爱的志愿者。”
他们的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人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志愿活动中来,一个带动一个,从你的身边到他的身边,从他的身边到他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爱的播撒中,正是他们让“爱的奉献”不再是一句空谈或者感想总结中泛滥的爱心,而是真真切切、鲜活的生命。
此外,该活动也得到了夏官营镇政府及当地村委会的支持。他们这样评价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志愿者照顾老人的行动,“从这件事情上面表现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同时这一行为也响应了党的号召——和谐社会,和谐发展”。
一句句赞美一声声激励都是志愿者们前行路上的明灯,在风雨交加的夜里仍然指向爱的前方。他们的希望很简单,“希望这份爱心能够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关爱身边的人,关心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当然他们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老人身体健康,能幸福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这个要求简单却并不容易,他们相信着,坚持着,他们一直在路上,“志在,愿在,我们在” 是他们的承诺,是他们的信念。
(《兰州大学报》特稿)
第二篇:我与电大情缘
我与电大情缘
踏入社会工作已有十年了,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风云我唯有埋头苦学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入了电大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真正圆了我的大学梦。电大开设的网络教育尤其适合我这样已经工作、有家庭的人。于是在2008年3月,我报考了东北财经大学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专升本专业,从此让我与时下流行的网络教育结缘,也成为了马鞍山电大一名在读学员了。
做为一名学员,身在“钢城”,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随意”就读重点大学,而且还都是著名老师讲课,电大的网络教育的确是给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喜悦与兴奋,它在无形之中深刻改变了我的日常学习生活模式。这一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或是工作空余时间打开电脑登陆中国奥鹏网站自已的学习的平台,反复倾听着精彩的老师讲课视频,浏览平台上的课件,以及复习资料,完成了平台上自已的在线作业。通过一年的学习,在每次的课程考试中,我都一次性通过了所修的全部课程。电大网络教育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它可以不厌其烦的点击课件让学生不断地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焦点知识内涵,从而为学习的深造与突破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随时随地可以听老师的讲解,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犹如专门辅导一般,很便捷,也很实用。而且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可以通过课程论坛,向老师咨询,向同学们咨询,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随时查找到自已所需要的资料。作业也可以反复提交,直到做到自已满意的分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每天有空的时候,打开自已的平台,上去看看这学期的课程课件,有什么通知,有什么作业要完成,好像已经成了生活的一个部分。
电大优美、漂亮的环境,系统的定期集中培训,让我非常喜欢这所学校。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不但学习了知识还结识了我们认真负责的辅导员老师,还有一班开朗、积极上进的同学们,这一切,我都得益于领我走进大学校门的马鞍山电大。通过在电大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业余时间,而且也让我更加学会了如何自觉的去学习,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在学习中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一道理;也让我在工作之中更加富有拼搏精神,让我对工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句“我能行,我可以做到”时时在我心中激励着我。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完成后面的学业。
电大的30周年校庆很快就要来临了,我衷心感谢电大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也衷心希望电大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我与广播的情缘
我与广播的情缘
栖霞一中牟宇翔
说起与广播的感情,毫不客气地说,做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恐怕谁也无法超越我。
记得小时候,信息比较闭塞,村里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大概只有有线广播了。那时候,村里家家都有广播,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就是我的起床号。有时是迷迷糊糊地就被吵醒了,似梦似醒,不醒也得醒,时间长了就觉得很有趣,慢慢地竟成了我每天早晨的必修课。
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一起收听长篇小说连播,象《岳飞传》《山呼海啸》《桥隆飙》等等都是全家人的最爱。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每年的除夕之夜,总会听到广播剧《三家福》,并且百听不厌。讲的是一个私塾苏先生为了救人,把自己的20两年俸送给了施泮嫂,自己和妻子在大年夜因揭不开锅,只好去偷人家的红薯,而被偷人家正好是苏先生的学生林洁,林洁知道真相后,暗中帮助苏先生。大年初一,苏先生夫妇在家吃红薯时,被林洁一家和施泮嫂一家发现,真相大白后,三家人在守望相助中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馨和感动。现在看来,这部作品跟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体现了一家人在困境中团结一致,共渡难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大姐回家告诉,她家的一块收音机摔坏了,让我到周围的维修部修修,看能不能用,她家也不用了。结果我到牟氏庄园西面的无线电厂换了几个零件,就真的能用了。从此,这块收音机就成了我的随身听。一放学,我就打开可爱的收音机,收听我最喜欢的《小喇叭》和《星星火炬》节目。麦收季节,在院子里摘麦穗的时候,总是一边干活,一边收听快板书《西游记》,还有后来的长篇小说《叶秋红》等等。这个时候,我迷上了在收音机上学习英语广播讲座,到了讲座的时间,我总是早早地起床收听,从没有耽误过一次。那时,我在初中二年级,晚上,有段时间可以到学校上晚自习,我就随手拿着我视如珍宝的收音机,到了英语广播讲座时间了,一起自习的7个同学都被吸引了过来,加进了学英语的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格外高涨,英语成绩在整个级部总是名列前茅。1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条件也开始好了起来,一天,爸爸兴奋地告诉我,你不是爱听收音机吗?我托人在小百货买了一台新的立体声收音机,我高兴地手舞足蹈。打开收音机的包装,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蓝色的面板锃光瓦亮,音质淳厚,声音响亮。我把它摆在我们家墙角的高高的木箱子上,这样听起来更为清楚、宏亮,饭后有个必听节目,就是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孙镇业先生的山东快书《武松传》。一家人坐在炕上,真是其乐融融。
高中时,我学的是文科。开学后,用暑假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块袖珍收音机,目的是收听新闻,秀才不出门,遍晓天下事嘛,同时,高考对时事政治也有要求。当然,我都是在放学后才听的。在周末,偶尔也听听烟台人民广播电台,非常喜欢里面的点歌台节目,一次尝试着点了一首歌《昨夜星辰》,正好周六的时候播了出来,临班的同学还给录了下来,哈哈,那个兴奋劲啊,这是无以言表。
几十年的工作下来,尽管工作越来越忙,电视电脑越来越发达,但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还是一如既往,痴心不改。前年,我当了2012级奥班的班主任,工作压力格外的大,心中的烦恼无法排遣,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著名作家路遥的名著《平凡的世界》,因为我大学时曾经被深深地感染过。于是,用手机下载了喜马拉雅收听软件,当重温这部作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房也随着作品中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命运而颤动,少平的女友田晓霞的离世也让我痛哭流涕;少安的砖厂的倒闭也使我分外的难过。润叶对向前的温情使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少平的奋斗历程也让我满怀敬意和钦佩。作品虽然收尾了,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自己的焦虑症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后来,我在栖霞一中学生会负责 “一中之声” 校园广播,尽管琐碎的事情很多,但自己也是自得其乐,因为我真是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啊,我希望通过“一中之声”这个平台,培养出更多像我一样对广播情有独钟的人。
第四篇:铁路情缘
莫名的对铁路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看到它蜿蜒地伸向远方,我的心也随之飘远„„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唱这首歌,他是一名铁路工人,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铁路的飞速发展。小时候我的假期生活就是跟随母亲到父亲所在的工地去,看到一根根铁轨在父亲他们的手中神奇、有序地摆放在一起,继而又连在一起,那种工人在烈日下铺路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尘土飞扬中,伴随着工人的汗水和丁丁当当声,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风吹暗了父亲的肤色,却掩盖不住那满脸的笑容。我的一个个暑假生活也就结束在父亲忙碌的工作中。那时候,母亲总是说“以后你们姐妹嫁人,千万别嫁这种流动单位的,一年到头,见不着个人„„”此时父亲总是嘿嘿一笑,继而又背上行囊和工友们一起向另一个工地出发。铁路在他们的脚下,一点点向远方延伸,也正是这千万个小家的离别,缩短了我们大家的距离。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
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2006年随着这条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的贯通,我也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嫁给一名铁路工人。我们的婚礼就在他们的工地举行,没有豪车,没有鲜花礼炮,但却有工友们真诚的祝福。看到一座座高架桥平地而起,看到一列列火车在大山中穿梭,看到动车飞驰而过,看到中国火车不
断提速,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是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奇迹。我喜欢这可爱的群体,我甘愿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让他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8年石太客运专线全线贯通,使太原至石家庄的旅客列车
旅行时间由5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太原至北京旅行时间压缩到3小时以内。我们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全家坐上了由太原开往北京的动车。父亲对母亲说:“终于可以带你去看看北京天安门了,都念叨了一辈子了。”说完,两个老人都笑了。我老公笑着问:“爸,怎么样,我们参与修建的这条铁路还能过了您老人家的关吧。”父亲大笑起来,透过窗子,把目光留给远方。母亲笑着抱起外孙说:“宝贝,咱们一会就到北京喽!”„„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只有那两行平行线,优美地驶向远方。此刻我嗅到了幸福的味道。
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前也新修建了一条铁路,孩子们对它充
满了好奇,总是喜欢远远地看着它,有火车驶过,他们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铁路修建的故事,也会跟他们分享老师与铁路的情缘„„
第五篇:大课情缘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大学里有上大课的传统。不知学校是为了方便还是需要更合理地利用师资力量,习惯把《中国革命史》这样的公共课程安排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我们称之为上大课。大教室一般是阶梯教室,建筑风格仿照人民大会堂,虽然位置没大会堂那么多,但也能容得下150来号人口。
一到上大课,就出现不同专业、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莘莘学子济济一堂的场面,闹烘烘的颇为壮观。不过,这样的场面不是经常会出现,除了第一堂课男生们想看看有没有美女女生想看看有没有俊男和最后一堂的考前辅导课,大课教室基本上有3/5的座位经常没事可干,做着寂寞等待的工作。
为了阻止这种“不学无术”和“视课堂纪律为儿戏”的态度,加强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蔑视行为的惩罚,忍无可忍的老师们就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脑子突然清醒-----要点名。点到某人不在,就在他的名字前打一个红叉叉,当名册上的红叉叉达到他认为已经不能等闲视之的数字时,某人就会经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灭其成绩,授其痛苦”的折磨。而本学期的成绩就这样灰飞烟灭了。为了免受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学生们都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己若不在,就拜托某一个人代其报“到”。我们寝室则更绝,每堂课都会有一个必定在上课的“代理人”,大家互相轮流做这个代理人。
第一次认识薇就是在这样的一堂大课上。
那天轮到我做代理,第一节课时还有六个兄弟坚持作战,到第二节课时,其余五人感觉到图书馆看美女比在这儿听历史故事更有诱惑力,所以就只剩下我一个坚守着岗位。老师讲了几分钟好象也感觉实在没味道,就开始把双手大八字地撑在讲台上数人数,其实傻瓜都晓得有人在旷课,数了一下,感觉挺没面子,就庄严地打开他的法宝----点名册,开始两节课中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讲课”。“XXX!”“到!”;“XXX!”“到!”;“XXX!”“到!”……每叫一个名字,就会有“到!”的声音从某个地方发出,回荡在空旷的大教室上空。就象压根没人在旷课。
当然老师和学生都心照不宣,点名也无非是找点活泼的事情做做吧!我一直都这样认为。
这位老师今天估计受了什么刺激,竟然一连点了我们5个人的名字,我直埋怨排学号的家伙,为什么把同寝室的哥们的都排在一起。老师喊了5个名字,我就喊了5声“到!”,每应答一次我都有一种想狂笑的冲动。如表演口技一样,我每次喊“到!”的声调轻重粗细缓急都不一样,点名者和被点者似乎都没什么不良反应。“陈丹露!”“到!”我很积极地脱口而出,刚一出口,就意识到犯了个形而上学的错误,不仅仅是这声“到!”引起的全场的哄笑,还有是左边同时传过来的一声显然是女声的“到!”。由于思维惯性的作用,我无意之中给沉闷的课堂增添了些须的欢乐。
循着声音转头望向左边,隔着四个闲着的位置,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正睁大眼睛讶异地瞪着。看到我望向她,忍俊不禁地笑了一下。我的脑袋“轰”的就炸了,因为她的会传递情感的酒窝吧!后来我仔细思量,想来那时就有可能给那个裸体的长着翅膀的外国小家伙的玩具箭给射中了,幸亏伤的不是很重,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本人虽然不是极端的聪明,但对竟然敢于在公开场合用那样的笑容来向我挑战的异性是绝不妥协的。所以马上收拾课本腾腾腾地就坐到了她旁边的座位上,摸摸鼻子说:“原来你在啊!早知道我就不应了。”她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说一番实际上也就那么零点几秒的时间,然后呵呵地笑几声说:“我也不是。”“噢!原来同是天涯代理人。”我恍然大悟似地用笔端敲敲脸颊,很自然地瞅瞅她桌上翻开的书本,又看看她的脸(后来她告诉我说我这时的形象有点象街头无所事事的二流子,亏她想的出来,真没面子)。她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能获得别人注意的漂亮女生,只有看的久一些,仔细一些,近一些,才会感觉出那种让男人砰然心动的东西,那东西或许就叫魅力吧!一张完美的脸型配上并不是个个完美的五官,竟然组合成了另外一种柔和的韵味。
第一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