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技校教师作业
3.阐述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的特点。
答:世界各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特点:第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向统一方向发展。第二,中等教育结构与层次类型向多样化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采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使得中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更趋于多样化。
4、“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1.应该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术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条件,我国“双师型”教师首先也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2.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知识与教学基本技能。如果说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术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教育科学知识与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将这些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的主要手段。
3.“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备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并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5.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在历史嬗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何特点? 答:分三个阶段第一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85)
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修订教学计划,增设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新专业;改革招生制度,学校实行定向招生和部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扩大了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其主要途径是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确立了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目标、规模、层次结构和课程目标。第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
特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实现农科教相结合,统筹规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还指出农村职业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1998一至今)
特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产教结合体制等
6.阐述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答:(1)行为主义理论与网络成瘾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网络成瘾这一现象,首先要谈到的是强化机制。正负强化的双重作用,促使网络成瘾者出现躯体依赖、心理依赖以及人格的改变。
(2)认知理论与网络成瘾网络成瘾者把网络世界视为“家”;网络中强烈的信息刺激,交往中成功的经验,使得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或不合理的信念;长时间网络行为的强化会导致个体产生不正确的自动思维;消极信念系统启动,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3)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成瘾①网络满足了性的身心需求;②网络满足了人的归属和爱的需要;③网络满足了人的尊重需要;④网络满足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第二篇:2010年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技校教师作业
3.你认为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答: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承担着提高整个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任务,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二)招生政策需要调整目前的职业教育招生政策需要调整。首先,调整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把目前仍以招收普高毕业生为主改为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并重,两类学校学生各占高职院校在校生的50%;其次,调整现行的高职院校招生办法,目前,所有考生基本上都是通过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这一途径选拔的。
(三)衔接政策不完善
(四)劳动准入缺席执行不严格
(五)职业教育政策理念落后
(六)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薄弱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的人员数量都较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明显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供需、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岗位能力要法度分析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工作薄弱。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4.在新就业形势下怎样以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
答:
(一)在新型工业化下促进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新型工业化就是在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实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业
1、多途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2、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3、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二)在城市化进程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在新就业形势下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1、职业学校层面
2、政府层面
3、企业层面。
5.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实践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师资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指导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我国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确保职业教育有一支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2.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已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要培养合格的“双证书”的学生,必须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保证。
3.加速职业学校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
职业学校在教师评聘机制上,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速推行实质性的教师聘任制。政府要给职业学校放权,使职业学校有权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设岗。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聘为相应的职称、职务,建立教师评聘分离制度。
6.谈谈有哪些应对职业压力的资源。
答:应对职业压力需要种种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个体的、社会的或物质的,它们是应
对策略的基本材料。
第一,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首先会影响我们对工作情境的初级评价,在面对困难时,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将其视为威胁,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将其视为挑战,反而变得更富有激情。
第二,控制点。控制点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事情的结果是内控的或者外控的。一般来说,与外控型个体相比,内控型个体在学习、工作、纠正不良习惯、处理婚姻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功。
第三,自尊。自尊是指一个人全面的自我评价,或自我价值感。第四,信念。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可理解为个体对于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和坚信不移的看法。一般来说,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影响着教师如何应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压力。教师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第五,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社会资源。
第三篇:2014黑龙江省继续教育知识更新作业答案
2014黑龙江继续教育知识更新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新态势:走向理解1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是理解,其任务是以理解为基础,对已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改造和重组,即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和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结论的得出都与评价标准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预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使教学评价体现出管理主义一元论特征。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首先应对评价标准的预定性发出质疑,要拒绝一元的、僵化的评价标准。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CIPP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弗尔比姆就将过程评价作为四类评价中的一种提出来,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评价。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
以理解为研究视角的教学评价,在开展结果评价时,强调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注重开放式地收集评价信息,全面了解教学效果。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
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
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一)学业压力
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使很多学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
(二)人际支持的缺失
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情绪和学业方面的调整。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老师经常批评、讽刺、挖苦、处事不公等,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当学生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不太可能向教师求助。
(三)环境支持的缺失
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脑迅速普及,网络文化已进入人们的生活,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
(四)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教学手段简单,粉笔加黑板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
(五)人格因素缺损
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改进教学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试金石。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的教学已经开始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并且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2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是常议常新的话题,空有行政指令性推动机制,缺少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机制,会使改革陷入困境。改革有其理想,更要有其手段。改革需要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在改革理念及具体行动上的默契合作。改革强调权力的下放,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国家授权给地方,地方授权给学校,学校授权给教师,这需要教师很强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如果一个教师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一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说,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1)合作文化
新课改不是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是“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竞争,但竞争并非目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才是时代的精神所在。发展离不开合作,当下的教育理念大多着重“竞争”,如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名校排名等。无形中造成学生的攀比与不合作,或不知如何去与他人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群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全。
(2)对话文化
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由于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是全社会的焦点,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
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上。
(3)探究文化
(一)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生动活泼的学生,课程的设定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综合性,教育者应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验与其同辈文化,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调整备课或计划。
(三)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新课改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学生为本:尊重中小学生权益,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学是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精髓所在。
师德为先:中小学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小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学教师的师德还具体表现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因为与
小学生的天然向师期不同,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教师,被学生发自内心敬佩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小学生,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学习先进中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第四篇:2.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作业doc知识更新
1.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称为低产林。论述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
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是低价值林分是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 1)林业生产粗放,科技含量低使人工产量低 粗放经营外,形成大量中低产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分密度过大。现在采用人工栽培品种都很速生,通常采用的株行距对人工树种生长空间很快就不够用了,林木因缺乏生长空间衰退,随林龄增长,对生长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加上粗放经营,结果形成大量中低产林分。过密会引起个体生长普遍衰退,群体的光合产量不再增长,而呼吸消耗却增强,造成总产量下降。过密会引起个体生长普遍衰退,群体的光合产量不再增长,而呼吸消耗却增强,造成总产量下降。
2)人工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适地适树,营造林难度不断加大,对技术的需求不但增加,造成森林资源质量差。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满足树种需求,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3)生态功能弱,生态功能弱主要来自土壤肥力较低,难以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通过采伐更新、树种更替、森林抚育、复壮改造、综合改造、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等方式,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改造 2.论述人工林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
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而且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才能实现目的。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良好的结构是林分获得高产优质的基础。为了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生产上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因此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小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综上所述,对于用材林造林为了达到速生、丰产、优质和稳定的目的,通常采取以下六项措施。即: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结构、精心栽植、细致整地、抚育保护。3.试论述起苗后到栽植过程中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环节;
起苗是培育苗木的最后一关。起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苗木及造林和建园的质量、特别是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栽植后的成活率、生长和结果。在起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苗木枝条健壮,成熟度好,芽饱满;根系健全,须根多;无病虫害。苗高应达到一定的要求 1)、修剪:将苗木的病残枝、细弱枝、过密枝及无效萌蘖剪除,减少苗木水分蒸腾,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剪截口处涂蜡或用薄膜包扎,以防水分蒸发和病菌侵入。
2)、根系处理:将新植苗木的病残根、细弱根剪除,有利于苗木栽植后重发新根。对于一些不利成活的苗木,可浸入生根粉配成的溶液中,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成活率。
养护管理
(1)保水:新移植大树由于根系受损,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所以保证水分充足是确保树木成活的关键。除适时浇水外,还应据树种和天气情况进行喷水雾保湿或树干包裹。
(2)防病虫害:新植树木的抗病虫能力差,所以要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随时观察,适时采取预防措施。
(3)排水:大树移植后,据树种不同,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如法桐喜湿润土壤,而雪松忌低洼湿涝和地下水位过高,故法桐移植后应适当多浇水,雪松雨季注意及时排水。
(4)夏防日灼冬防寒:北方夏季气温高,光照强,珍贵树种移栽后应喷水雾降温,必要时应做遮荫伞。冬季气温偏低,为确保新植大树成活,常采用草绳绕干、设风障等方法防寒。
有些不耐移栽的植物或者比较大的植物或者远距离运输,尽量不损伤根系,根系上一定要带潮湿的土球,大些更好。并用其他材质包裹缠紧防止松散,如塑料薄膜,尼龙布,草帘子草包等包裹。有些相对耐移栽的植物 保持根系潮湿,不带或者少带土球都可以的,长途运输要尽量保持其根系潮湿,不脱水。在根系上可以喷淋些水或者用草帘子草包等包裹。在移栽前几天充分浇足水,在移栽的前一天不要浇。对于一些小的近距离运输的耐移栽的花卉,只要把它的根系放在泥浆中滚一下均匀的粘上泥浆就好了。
4.简述植苗造林过程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
植苗造林又称为栽植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1)、苗木的活力:
苗木活力受遗传品质、苗木质量和含水量的影响。苗木从圃地以裸根的形式起出后,水分状况的变化: ⑴、起苗时根系损伤,细根、菌根破坏,吸水功能下降。
⑵、地上、地下部分水分蒸腾与蒸发,根系不能吸水-水分失衡。因此需要做好起苗、根系防护工作,强调苗木的假植与储藏。2)、造林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土壤水分适中、温度适宜,是苗木根系恢复的关键――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是关键。3)、种植技术
⑴、根系舒展,与土壤密接,避免窝根与空隙。
⑵、深度适宜,超过原土痕。深栽虽然能保证水分,但温度较低。
5、试从林分中林木个体间竞争角度,分析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
答:由森林形成开始,至成熟为止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内,森林与环境之间、不同林木个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①幼龄林时期(Juvenile stage,森林形成时期):从栽植到林分郁闭。幼树散生,幼树树冠尚未相互交接,个体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弱;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的竞争对幼树构成严重的威胁。
②壮龄林时期(Fast growing stage,森林速生时期):幼林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长,树冠相互交接,形成森林环境,进入森林速生时期。高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林分高度郁闭,林下光照变弱,植被种类逐渐减少;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产生明显的生长差异,林木分化明显。
③中龄林时期(森林成长时期):森林高生长开始变缓,直径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林木树冠生长迅速,叶面积迅速扩展;胸径和材积生长旺盛,高生长放慢;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
④近熟林时期:林木开始结实,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林冠保持郁闭,个体间的竞争明显减弱;林木生长和林分外观表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⑤成熟林时期:大量结实阶段,胸径和材积生长非常缓慢。林冠逐渐疏开,林木间的竞争几乎消失;林木在生物学和工艺方面达到成熟。
⑥过熟林时期:结实能力和种子质量显著下降,生长停滞,自然衰老。出现枯梢/心腐等生理衰老症状;易于感染病虫害。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工林自郁闭后至成熟前这段时间(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和近熟林时期),林分郁闭度越来越大,林下光照变弱, 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产生明显的生长差异,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林木自然分化严重,树冠相互挤压,根系相互盘结,林木开始出现自然稀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合理进行抚育间伐。①抚育间伐可以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人工林虽然按经济要求和树木的特性配置密度,分布均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缩小,并感到不足,及时抚育间伐,保持该年龄阶段的合理密度,为留存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从而给林木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②抚育间伐可以长机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由于抚育采伐扩大了保留木的营养空间,地下根系提高了活性,能更好地吸收养分与水分。树冠能得到舒展,产生适中的冠幅和叶面积,从而使林木得到较好的生长量。尤其径生长随密度的降低而明显提高,这就可以大大缩短林木培育期限,早日达到工艺成熟规格要求。③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木质量。④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⑤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等。
因此适时对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是十分必要的。
6.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6位。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东部为三江平原,西部为松嫩平原,北部是大、小兴安岭山地,南部是长白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全省有林地面积189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1.9%。全省现有草地433万公顷,其中集中连片、宜牧优质草原有187万公顷,是我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现查明有各种矿产资源131种,水资源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三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高等植物183科,2200多种,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疆,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总面积约45.4万km2(不包括由黑龙江省管辖的内蒙古自治区加松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3%.黑龙江省地貌类型复杂多山,形态类型多样,有中山(海拔高度1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400~500m之间),低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度为200~400m),丘陵(海拔高度为300~500m,相对高度在200m以下),台地平原等.黑龙江北部是季风寒温带,南部是季风温带,北部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1300~1600℃,南部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1600~2900℃.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出现在1月中旬,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兴安岭地区-55℃左右.极端最低值出现在额木尔山的樟岭,为-59.7℃,伊勒呼里山南,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为-54~-45℃,平原地区为-44~-40℃,南部地区为-37℃以上.本省北部年辐射总量为405.99kJ/cm2;中,东部为460.41kJ/cm2;西南部年辐射总量为502.26kJ/cm2.全省年降雨量450~700mm之间,平均降雪量50mm.分布于全省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森林土壤的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等;草原土壤的黑钙土,黑土等.与地带性土壤呈复区存在的非地带性土壤有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碱土,冲积土等.黑龙江省有种子植物约2400多种,乔,灌木共有41科92属332种88变种36变型.森林植物区系包括北部寒温带,东部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该省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大青杨,山杨,以及槭属,榆属等乔木阔叶树种与丁香,忍冬,蔷薇等多种多样的灌木.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300~900m之间,是以红松为主与多种阔叶树混交的林带,本带内针叶树种除红松,长白落叶松外,尚有鱼鳞云杉,沙冷杉,红皮云杉等.阔叶树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紫椴,水曲柳,胡桃楸,枫桦,蒙古栎,春榆,裂叶榆等。森林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以下5个林种: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其他防护林等;
(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
(3)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林种优先级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
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防火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黑龙江省主要的属国家珍稀保护的树种有黄菠萝、红松、樟子松、兴凯湖松、东北红豆杉、水曲柳、蒙古栎、核桃楸、钻天柳、山槐十种。东北红豆杉在本省境内分布极少,主要集中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山区,其提取物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物。
主要乔木用材树种有红松、落叶松、冷杉、云杉、山杨、白桦、紫椴、康椴等。1)、大兴安岭全区虽有少量中山,但以低山丘陵为主,相对高差不大同,因此,土壤垂直分布比较简单,只在少数1000米以上的中等高度的山上,并相对高差较大处显示出垂直地带性,地势平缓。结冰期长,除水较少,因而,土壤冲刷侵蚀较差。岩性多酸性岩,加之植物凋落物以松叶为主,分解不完全,大部分土壤偏酸,沟谷宽阔,多生塔头苔草,流水不畅,冻土发达,不透适水,沟谷及缓坡多沼泽土分布由于气温低,腐殖质分解缓慢。虽植物凋落物多,但土壤肥力并不多。土壤由于土湿度过低。有机质分解不良,地表水湿,有效肥力低。绝大多数适宜于树木生长。尤其是在各种棕色针叶林土上适宜于落叶松的生长。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甜杨、朝鲜柳、杨树 2)、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温热而暂短。,主要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鱼鳞松、樟子松、长白松、赤松、红皮云杉、冷杉、白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紫椴、糠慑、蒙古栋、械树、黄榆、杨树
第五篇: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2第一次作业
3、河道的蜿蜒性有何意义?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如何设计河道的蜿蜒性
答:意义: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于流速不同,在急流和缓流的不同生境条件下,形成急流生物群落和缓流生物群落。急流生物为了在高流速中生存,或具有适于游泳的流线型的体型,或具有适于钻入石缝以防被冲走的扁平体型。
有关蜿蜒性修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复制法:这种模式是把河流的蜿蜒性完全恢复到未干扰前的蜿蜒模式。这种方法认为影响河流模式的诸多因素(如流域状况、流量、泥沙、河床材料等)基本未发生变化,因此河流的蜿蜒性可以恢复成未干扰前的状态。2)应用经验关系: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蜿蜒性参数和其它水文或地貌数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如Leopold(1964)等提出蜿蜒波长一般为河道宽度的10~14倍。3)自然恢复法:通过适当设计,允许河流进行自身调整,并逐渐演变到一个稳定的蜿蜒模式。4)系统分析方法:Hasfurther(1985)建议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河流的蜿蜒性设计,包括对未受干扰河段进行分析,对受干扰区域的地貌进行评价,对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等。
4、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泡沫混凝土都具有哪些特殊性能?
答:1 轻质。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小,其干表观密度在200kg/m~1600kg/m之间,也比一般轻集料混凝土还要低。2 保温隔热性能好。泡沫混凝土中含有大量封闭小孔。3 隔音耐火性能好。泡沫混凝土属多孔材料。4 整体性能好。可现场浇注施工,与主体工程结合紧密。5低弹减震性好。泡沫混凝土的多孔性使其具有低的弹性模量。6 防水性能强。现浇泡沫混凝土吸水率较低,相对独立的封闭气泡及良好的整体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7 耐久性能好。与主体工程寿命相同。8 生产加工方便。泡沫混凝土不但能在厂内生产成各种各样的制品,而且还能现场施工,直接现浇成屋面、地面和墙体。9 环保性能好。泡沫混凝土所需原料为水泥和发泡剂,发泡剂大都接近中性,不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质,避免了环境污染和消防隐患。10 施工方便。只需使用水泥发泡机可实现自动化作业,可泵送实现垂直高度200米的远距离输送,工作量为150—300立方/工作日。11 其它性能。泡沫混凝土还具有施工过程中可泵性好,抗压强度(0.5-22.2Mpa),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好,可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价格低廉等优点。
335、请简要说明冻土层生消对包气带土壤毛细水运动影响的主要机理。
答:土壤在自然条件下的毛细水上升过程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地面下一定深度的水温,随大气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当大气负温传入土中时,土中的自由水首先结合成冰晶体,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弱结合水的最外层也开始冻结,使冰晶体逐渐扩大。这样使冰晶体周围土粒的结合水膜减薄,土粒就产生剩余的分子引力;另外,由于结合水膜减薄,使得水膜中的离子浓度增加,产生了渗透压力,使浓度较小溶液中的水向浓度较大的溶液渗入,在这两种引力作用下,下卧未冻结区存在着水源及适当的水源补给通道,水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冻结区来,那么未冻结区的水分就会不断的向冻结区迁移积累和聚集,使冰晶体不断扩大,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土体随之发生隆起,即冻胀现象。这种冰晶体的不断增大,一直要到水源的补给断绝后才停止。故在冻层形成过程中,是会促进毛细水的上升高度的。
在冻层解冻时,土体中积累的冰晶体融化,土体随之下陷,在局部地区会出现融陷现象。随之冰晶体的融化,冰晶周围的水膜越来越厚,原有的压力差开始消失,未冻区的水分不再源源不断的流向冰体。土壤的毛细力减少,毛细作用降低,毛细水上升高度也相应降低。
6、简述减水剂作用机理及其产生的效果。
答:水泥加水拌和后,会形成絮凝结构,流动性很低。掺有减水剂时,减水剂分子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其亲水基团携带大量水分子,在水泥颗粒周围形成一定厚度的吸附水层,增大了水泥颗粒间的可滑动性。当减水剂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还能使水泥颗粒表面带上同性电荷,在电性斥力作用下,水泥粒子相互分散。上述作用使水泥浆体呈溶胶结构。在常规搅拌的混凝土拌和物中,有相当多的水泥颗粒呈絮凝结构(当水灰比较小时,絮凝结构更多),加入减水剂后,水泥浆体呈溶胶结构,混凝土流动性可显著增大。这就是减水剂对水泥粒子的分散作用。羧酸盐接枝共聚物减水剂的分子呈“梳型”,尤其是含聚氧乙烯长侧链时,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很厚的吸附层,对水泥粒子的凝聚产生空间阻碍作用,使水泥粒子强烈分散并保持分散状态。
混凝土掺用减水剂后可以产生以下三方面的效果:1)在配合比不变的条件下,可增大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施工条件或实现泵送及自流平,且不致降低混凝土的强度。2)在保持流动性及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以节约水泥。3)在保持流动性及水泥用量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用水量,从而降低水灰比,使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