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减少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调研报告
如何减少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调研报告——赤水市政法委
作者:赤水市政法委副书记 唐从建 来源:赤水市政法委
“如何减少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课题调研组牵头单位市政法委,参与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于2009年4 月10日至4月23日深入到农村、乡镇、企业、厂矿实地调研,召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直主要部门负责人、村组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征求意见,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特征、发展趋势及表现方式
新特点:将发泄不满的目标指向了政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采取过激行为。群体性事件所形成的负面示范效应以及社会浮躁心理再扩散;利益受损群体的消极情绪极容易加剧;选择非理性手段表达诉求。
特征:主要表现为维权与社会泄愤的双重特征。群体性参与、突发性加快、利益性增多、关联性互动、仿效性增强、对抗性(暴力性、破坏性)升级、危害性极大、反复性递增。
发展趋势:数量规模呈上升态势;多领域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显现;行为方式越来越激烈;有组织性趋向越来越明显;群体行为的互动性增强;处臵难度不断增大。
表现方式:以要求政府、部门解决各种问题为由,聚集在党政机关、主管部门门口,干扰党政机关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上路堵塞交通,拦截上级领导喊(冤);集体罢工、罢市;以你们不解决我们就要到遵、到省、进京上访、或以死相威胁。
二、特殊群体不断聚集、闹事形成的原因
(一)、上访者
利益主体,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利益需求的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由于不同的原因引发的诉求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手段也不同。毋庸臵疑,其原因与利益诉求主体自身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法律意识等有关联。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特殊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如企业改革改制、土地补偿、权属私有等等。
2、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这是特殊群体事件产生的文化因素。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体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用调解、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问题演化成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3、尝到了闹而优则仕的甜头。有的上访者确实经过上访,有关部门为了做好“稳定”,一味用“忍让”来追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不属政策解决的范围,也给予“恩赐”。
4、单纯强调维权,曲解“以人为本”就得以他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他的问题,信“访”不信“法”,尤其是涉法涉诉案件,当事人不承认裁判的权威和效力而选择上访。
5、追求需求利益最大化。本来是一点小事,把它说得很大、很复杂,扩大问题。甚至无理的也来过“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要大闹一番,缠访缠诉、胡搅蛮缠。
(二)、职能部门
1、利益诉求渠道单一。从目前现有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来看,信访仍然是
群众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此外,虽然还有人大、政协、媒体等部门的渠道。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逐步凸现,大量的群众利益诉求涌入信访领域,现行信访体制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信访部门作为群众利益诉求的代言部门,但他又不是直接处理事务的职能部门,致使一些信访事项从下级反映到上级,又从上级转到下级,转来转去,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导致越级访、群体访等事件长期居高不下。
2、基层领导重视不够。部分基层领导(含村级基层组织)对利益群体所反映的诉求重视不够,不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保护他们的利益,而是能拖则拖,能哄则哄,有的甚至于采取堵、压的方式,对利益群体进行控制,让他们“知难而退”,以显其维护稳定的“决心“和“实力”,其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迫使部分利益群体采取更为过激手段向政府施压,以此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
3、协调配合工作不力。上级与下级,责任部门与配合部门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对利益诉求主体所反映的问题,互相推诿扯皮、“踢皮球”的现象仍然存在,不敢于面对群众、不敢于承担责任,导致利益诉求主体的利益长期不能实现,对党委、政府或职能部门失去信任,造成工作的被动。
4、行政行为不规范。一些执法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按有关法律法规办事,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信访条例》中虽对实体方面、程序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苍白无力,某些职能部门特权思想严重,对利益诉求主体所反映的诉求,不按规定办理,也不回复,致使利益主体长期上访。
5、各级干部存在四种心态,值得深思:一是拖。一些矛盾是上任留下来的,到了自己这一任也不想去碰它,反正自己是有任期的,拖过几年,自己一走了之,一些长达十几年都没有解决的矛盾往往属于拖下来这一类。二是躲。在基层,群众从前门来,领导从后门溜的现象的确存在,躲矛盾、躲群众、躲难听话,遇有矛盾问题绕道走,这种心态在干部之间相互感染着。三是捂。一些矛盾问题,本来只要情况属实,基层机关就应该启动纠错机制予以纠正,但一些部门为了怕考核丢分,就硬顶着矛盾不办,导致一些群众频繁上访,甚至产生了一些过激行为。四是推。一些群众反映,他们最怕是涉及多个部门的诉求,通常情况是,哪个部门都沾边,哪个部门都不愿意去牵头解决,导致问题在几个部门之间推来推去,就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一推就是几年,情况变得复杂化。
三、预防和处臵特殊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及建议
各地、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群体性事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臵加以认真对待,预防和处臵特殊群体性事件,应当从大局出发,强化主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和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源头治理的科学办法和途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和民间调解手段,构建上下分级负责与各部门横向联动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源头治理、超前预警、协调分解、联合督查、化解消除等多个环节的联动工作机制。
(一)源头治理
从发展趋势看,特殊群体集访活动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呈现相对活跃态势。积极应对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是降低聚集闹事集访量,进一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
1、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坚持依法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有效汇集民意、反映民意、实现民意,使决策主张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紧密相融。凡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估计到一些政策出台可能给群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群众物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确定发展项目,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指标、环境指标、安全指标等情况,还要充分考虑对群众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要在群众生活的细微处着想。制定改革措施,必须反复论证,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意照顾困难群众的利益,防止不切实际的政策措施无法落实而引发群体性矛盾。
2、要及早发现,提前做好工作
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那些因决策不当、管理不当、执法不当而引起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抓紧纠正和改进,决不能臵若罔闻、久拖不决;对于政策和决策不符合大多数群众根本利益的,决不能强行出台实施;对于政策和决策本身符合大多数群众根本利益,但一些群众一时难以理解的,要充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不要仓促出台;对于涉及群众现实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研究解决。
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发挥村级说事室、乡镇综治中心,以及各级各类接访、信访、投诉、热线和信箱的作用,畅通多种诉求渠道,进一步为群众创造更多发表意见、反映诉求的机会。二是敢于触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把情况说明,把道理说清,解开群众心中的结,增强群众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化解矛盾,用真心换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放在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权利义务观念上,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社会矛盾,消除“宁访人、不访法”的落后观念,减少动辄找上级党委和政府的不正常现象。
(二)超前预警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健全完善处理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和预警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1、完善动态预警机制
特殊群体性事件不是一哄而起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完善超前预警机制的关键是要深入研究集访活动的规律和趋势,认真排查社会矛盾纠纷隐患,切实做到排查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矛盾纠纷激化前。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拓宽信息渠道
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信息网络,收集、上报、反馈涉及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信息,力求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舆情动态,赢得工作的主动权。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网上广泛征集社情民意。
3、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一是坚持日常、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前的排查调处制度,对排查中发现的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是加
强易发群体性矛盾的地区、单位和问题的动态监控,梳理出尚未发生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研究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影响稳定的因素,立足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早控制,为领导决策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时机提供依据。三是要深入对倾向性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相应对策,防止矛盾和纠纷的扩大化。
(三)协调分解
做好特殊群体性集访工作体现在化解矛盾,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明确责任,尤其要克服是个别部门的事的思想,形成层层化解、分级化解、属地化解的工作局面。
l、全面整合现有工作机制
当前,全面整合维稳办、综治办、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等资源,坚持定期通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纳入民主决策之中,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党委协调、多家联动、以防为主、调防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2、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
建立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其他成员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好重大问题领导包案制度,对突出的问题的处理,将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实行“四包”责任制(即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解决化解、包息诉息访),加大对特殊群体性事件处理的领导力度。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稳定工作进行单项考核,列入年终督查考核目标。
3、全面强化部门工作责任制。
健全以各级党政领导责任制为主体的纵到底、横到边的矛盾化解机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不得把本级应该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不把本单位本部门应该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分级负责、归口处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是哪一级、哪一个部门的问题就由哪一级或哪个部门负责处理,进一步规范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办事程序。对于系统内部的问题,基层单位要主动向上级请示、报告,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上下联动,解决问题;对跨部门的问题,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协商解决;对涉及多个部门和跨地区的问题,由上级领导牵头,协调各有关方面处理解决。
4、建立依法处臵机制
一是快速做出反应,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规范预案工作的责任、流程、措施各环节,掌握处臵工作的主动权。二是现场及时处臵,对大多数群众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对于堵塞交通、围堵重要场所、强占党政机关等给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要坚决强制性疏散,形成思想疏导和惩治违法行为的工作合力。三是依法严肃处理,坚决依法对少数煽动群众、挑起事端、串联组织闹事的严重违法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四是把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引入集访工作,组织律师对集访群众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指定律师免费代理诉讼,有效地实现访、诉分流,有利于从源头上降低特殊群体性集访率。
(四)联合督查
强化责任,督促落实,实行责任查究制。
1、加强督查督办
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围绕党委、政府关于稳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群众
集访热点问题、重点集访案件开展督查督办工作,以督查强责任、转作风、促规范、求实效。
2、建立联合督查机制
明确各级领导的督查责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和部门处理集访问题的主体作用,对交办的重要案件和重大疑难集访件,要求交办单位实行跟踪督办,一抓到底,直至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到位。
3、建立健全查究制
各级维稳办对集访事项要坚持督促落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因作风不实、工作失职而激化矛盾,造成群众越级聚集闹事、重复聚集闹事不良影响的,要分别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五)化解消除
解决特殊群体性事件的实质问题等一系列善后处理工作要跟上,要按照“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在第一时间处臵好第一现场”的原则,做到“人要回去”,“事要解决”,力求在第一时间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避免类似特殊群体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1、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责任部门要研究好具体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落实好接待处臵时已答应群众的允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坚持执行政策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解决问题与群众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下大力气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保障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妥善的解决。同时,对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组织煽动集体闹事等别有用心者,也要依法追究责任,有效规范和维护社会稳定秩序。
2、实现集访反馈与政策研究联动
政策是协调各社会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解决群体性利益矛盾的依据,在处理群体性利益矛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稳部门要加强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专项研究,提高客观信息反馈和政策决策反应能力,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对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政策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修订,使政策研究成为一个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3、加强调研,做好特殊性群体事件的善后工作
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应该摆上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按照属地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哪个部门、单位的问题,就由哪个部门、单位负责,尽快拿出办法,限期予以解决,给群众以满意的答复。一时无法解决或群众要求过高无法满足的,有关部门、单位领导要继续做好思想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特殊群体性聚集、闹事事件。
第二篇: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这种决策缺乏民主性,缺乏科学性,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必然会导致决策失误,严重地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在工作不断推进中还会矛盾迭出,并不断积聚,但矛盾无法得到有效地化解时,就必然会产生群体性事件。
执法水平不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启爆器。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中,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马列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缺乏公仆意识、宗旨意识,相反特权意识却相当严重,说话办事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这种意识的存在,在机关往往表现为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执法中表现为态度粗暴,徇私枉法,自以为是,肆意用法律作为自己谋私的工具;不依法办事,随心所欲使用处罚权;知法犯法,使用法律所明令禁止的执法手段执法等等,这就必然会引起被执法对象的不满,造成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对立。执法不公往往会因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群体性事件,既严重地损害执法部门形象,又破坏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肥沃土壤。应该说,当前在基层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党员干部一心一意谋经济发展,但忽视了对发展中产生矛盾的解决,忽视或放弃了做细致认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认为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金钱,而不去疏导、化解群众的心里埋怨不满情绪。同时普法宣传、法律知识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如上报纸,上电视等。这不仅淡化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也导致群众缺少理想信念,缺少理解宽容,缺少友情关爱,因此很多人都显得心浮气躁。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时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政府及有关部门稍微认识不到位,处理不及时,都能迅速引起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危害
一是严重地干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正常工作。由于群体性事件中各类矛盾相互交错,有些问题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有些问题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是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提出超越政策规定的要求,根本就不可能解决的。正是因为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互相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的难度,在政府未能及时有效处理问题时,有些人为了实现个人目的,鼓动群众集体到党委政府机关静坐,纠缠领导,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加压力,严重地干扰了地方党委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
二是严重地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有些人的鼓动,再加上群众心中有埋怨情绪,以及心里失衡等原因,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冲击机关,围攻殴打劝解人员;在重要交通干线上设置障碍,阻塞交通;甚至于酿成打 砸抢,既破坏了社会稳定的大局,又严重地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甚至给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严重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客观地造成党和政府与部分群众的对立态势,如果解决的好,会让矛盾迅速得到化解;如果解决得不好,会引起更大的社会稳定问题。但即使是处理好了,有些问题的解决容易使人认为是政府在某些方面给予让步,容易让人误解不采取过激行为就难以促成问题的解决,因而会给人们心里留下闹而有理、闹则有效的错觉,但最根本的是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解决的对策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各级组织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本着“有理推定”的原则,开展答复办理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进行“有理推定”,特别是在群众上访的时候,我们认为群众上访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事出有因,就会认真倾听,热情接待,这样有利于稳定群众的情绪,有利于群众宣泄心中郁闷;同时,有这样态度就会积极地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妥善化解矛盾,避免激化事态。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态度好,会让群众看到问题能够解决的希望,群众就会耐心配合有关部门按照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使问题在有理、有节、有序中获得解决,即使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也会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因此,每个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要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人民群众所迫切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遏制群体性事件发生。
第二,要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才有信心面对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要把发展和改革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要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与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逐步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我们就会少走弯路,就会避免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遭受损害,真正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前进、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第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谋福利,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最好体现。各级政府要花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关注的人多,解决好了,就会减少对立面;长期得不到解决,人民群众就会对政府感到失望,就会采取过激的方式来力求引起上级的重视,这样很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采取包案制、联系点等多种方式努力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化解。同时,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着力研究解决办法,努力使矛盾得到迅速化解,从萌芽状态将群体性事件苗头坚决予以铲除。
第四,要关心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疾苦,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基层组织,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方式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弱势群众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将其纳入体系中,要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真正让穷困无助的弱势群体有所依靠。要特别重视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要大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发动党政群机关、效益好的企业开展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我发展,逐步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访贫问苦,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坚决反对一阵风、形式主义的错误行为。切切实实让弱势群体真正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纪检监察部门要在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要坚持依照政策和法律办理群众信访问题。要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法律和政策有明文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或督促相关部门落实,纪检监察部门特别是信访举报工作部门不能让群众的信访件转来转去,使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把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但又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的办法;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协助有关部门共同讲清道理,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不能随意开口子,坚决防止出现“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现象。
第二,要加大查信办案力度,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和惩治腐败。要依照法律和政策,敢于及时处置违法乱纪的案件,特别是对群众举报的腐败问题,要及时进行核实调查,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及时移送案件审理部门、司法部门审理尽快给予严肃处理,使群众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得到认真解决。积极审查群众多次申诉的案件,对行政执法部门,基层干部以权谋私,打击报复等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养奸。要围绕城市改造、征地拆迁、教育乱收费、拖欠农民工工资、医疗药品等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顿,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制度,切实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第三,要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协助政府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强化服务,坚决同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对群众的事情久拖不办、互相推诿的部门和个人要敢于曝光,严肃处理;对“吃拿卡要报”的行政执法人员该调出的调出,该辞退的辞退。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校、医)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高效、务实、廉洁、依法行政的服务型政府。
第四、要强化信访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综治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各级组织要认真落实《信访条例》,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排查可能发生的信访苗头,对重点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上访户派专人做好帮教工作,随时掌握信访人动向,及时依法办理信访遗留案件,防止出现新的信访过急事端。根据“依法受理,负责到底”的指导原则,坚持并完善控申首办责任制,力争把群众的控告、申诉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避免重复、越级上访,久诉不息的情况发生。要加大涉法信访案件的处置力度,定期召开检查机关与其他综治、信访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涉法案件办理情况,研究分析疑难复杂案件,逐案制订具体的解决方案,加大问题的解决力度,让群众满意。
第三篇:东莞发生群体性事件(范文)
东莞发生群体性事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2月29日03:28 重庆晨报
本报综合消息12月25日,东莞市大朗镇发生了一起100多名群众参与的群体性事件。近日,南方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东莞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
摩的司机摔伤客人
这位新闻发言人透露,12月22日下午6时许,广东连平籍摩托车搭客司机江某(男,26
岁)驾驶一辆河源牌摩托车在东 坑镇路口搭载曾建华(19岁,无
固定职业)等3名湖南省蓝山籍 汽车生活方式大比拼
三星YEPP好礼送不停
男子前往大朗镇蔡边村。途中,新兴妈妈回娘家视频
全新航班,助你起飞
当即要
曾建华从车上跌落受伤,求司机江某赔偿。经协商,江答应赔偿800元给曾建华,但称身上没有带钱,去找人借。
乱喊抢车误导群众
随后,曾建华和一名同伴跟随江某去借钱,另一名同伴则留在原地守住司机的摩托车。当江某等3人租乘另一摩托车路过大朗镇求富路时,江某看到路旁有治安员(实为户口协管员),便大声呼喊“有人抢车”。户管员闻讯后,当即扭住曾建华(曾的同伴见状马上逃离),并联系正在附近巡逻的大朗镇求富路村治安联防队员陈某、吴某(均为当地村民)前去处理。这时,附近的10名不明真相的群众听到有人喊抢车即上前殴打曾建华,陈某、吴某也涉嫌参与了打人。事后,曾建华被及时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晚9时许死亡,经法医鉴定为挫伤性休克死亡。
死者家属聚众堵路
12月25日上午11时许,死者家属邀约亲戚和老乡150多人到大朗镇求富路村治安联防队聚集,要求赔偿和严惩凶手。下午3时许,聚集的部分人情绪越来越激动,将附近的村内道路堵塞,引起群众围观,其中有不法分子趁机起哄闹事。
不法分子围攻民警
大朗分局接报后,民警立即前往处置。在处置过程中,由于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相互出现一些摩擦,少数不法分子趁机围攻执勤民警,先后有8名民警被石块、砖头打伤,2辆警车被推翻烧毁,现场一度出现混乱,有4名群众在混乱中受伤,受伤的群众和民警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5万人参与是误传
针对网上说此事件有5万人参与,东莞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强调,这绝对是误传。事实是在少数不法分子的怂恿下,参与滋事的有100多人。当时适逢周末,附近有商场,滋事的人又堵塞了交通,引来群众围观。从现场情况看,围观和路过被堵的群众约有近千人。
处置过程中没开枪
这位新闻发言人说,东莞市公安局接到报告后,鉴于事态比较严重,局领导立即会同当地党政领导前往现场指挥处置,并出动警力于25日下午4时30分迅速到达现场。现场指挥官多次通过高音喇叭向在场人群喊话,规劝其配合公安机关,迅速离开。但少数滋事者不听从劝阻,向处置民警扔石头、砖块。为迅速平息事态,恢复现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特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掷了催泪弹,迅速控制了局面,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同时,警方采取行动,抓获了10名为首滋事分子(其中湖南4人,广西3人,广东、重庆、四川各1人),从其中一人身上搜出1把匕首,并将该10名滋事分子带回公安机关审查。至下午5时30分,事件基本平息。
违法人员被处理
这次事件涉及两方面人员的处理。一部分是对带头闹事的10名不法分子的处理,经过初步审查,目前已依法对该10名人员刑事拘留;另一部分是对曾建华被打死一案涉案人员陈某、吴某、江某的处理,现公安机关已对此案立案侦查,依法对陈某等三名涉案人员刑事拘留。
此次事件,公安机关处理及时果断,处理方式也是恰当的。对涉及此次事件的不法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公正处理。
搭车客摔伤后向摩的司机索赔,摩的司机却大呼有人抢车。搭车客随后被不明真相的治安员和群众殴打致死。死者家属邀约150多人聚集要求严惩凶手,少数不法分子趁机围攻执勤民警,推翻烧毁2辆警车,上千人围观,场面一度混乱不堪。最后,特警动用了催泪弹,控制了局面。
第四篇:XX乡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XX乡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XX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县委、县政法委、县综治办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我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工作。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情况
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认真贯彻县政法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
(一)认真落实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年初以来,乡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责任体系。与各村、各社会治安成员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开展综治工作过程中,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综治工作各项措施和任务坚决落实到位,落实到人。综治办定期例会,研究分析辖区治安形势,通报情况,制定工作措施,巩固并完善了“两所一办”协调配合办案机制,及时解决综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综治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互通情况,形成了工作合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乡投入了物力、财力予以支持,现已给综治办添置了微机等办公设施,目前综治维稳工作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 1
化,为我乡综治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平安建设”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平安建设”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我乡已制定了平安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相关责任和奖惩措施。乡综治办为提高辖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张旗鼓宣传平安建设内容,利用辖区内永久性墙壁书写平安建设宣传标语15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加强农村人口管理工作,由于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针对这一实际,派出所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保障了务工人员的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我乡的社会稳定。派出所加强对各村治安巡逻队的督促和指导,组织警力不定期对重点部位进行巡逻。加强了对重点人口、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实行了专人专块负责制,落实到每位民警,定期帮教,使重点人口、违法青少年能够端正生活态度,转变观念,情绪稳定。加大力度对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查处。在国庆期间,我乡狠抓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预案和各项应对措施,突出了工作重点,加强领导,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党政齐抓共管。在国庆期间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进京上访和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有效地保障了我乡经济社会稳定。
二、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情况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
工作方针和前提,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治理突出治安问题,对于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把矛盾解决在源头,我乡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开展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通过调查摸底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全面排查信访积案,解决具体问题,构筑稳控防线,从根本上杜绝进京、进省上访。特别是重信重访问题,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确保问题解决到位,不出现反复。认真把握政策,运用好政策,对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必须认真解决,做到不推、不拖。对新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集中力量调处解决,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状态。
三、防范打击邪教工作情况
为确保防范打击邪教工作警钟长鸣,我乡充分利用节假日、场集天、科技培训班等,开展以“反对邪教、崇尚科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辖区内尽心营造反对邪教的强大舆论声势。此外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还在各村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村永久性墙壁书写反邪教标语18条,将120余张反邪教挂图分别张贴到各村组,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丑恶本质,确保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持久的宣传,促进了群众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了全民反对邪教的良好氛围。
四、学校师生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年初综治工作的安排,切实加强了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力度,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掌握学校安全隐患问题,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统一思想,健全制度,使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防范未然,做到时时处处把安全记在脑中,抓在手中,努力形成“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共识。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对学校周边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与整治,使校园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得以初步建立,青少年成长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净化。
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乡综治办对维稳各项措施任务的落实力度不够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依靠上级部门的指示和督导开展工作的时候多,自我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时候少,依靠各村、各部门汇报综治情况的时候多,深入基层实地考察调研的时候少;三是有些综治档案管理上不规范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切实加以解决。
总之,一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经过综治办的积极协调,真抓实干,经过各成员单位的齐抓共管,协调配合,我乡综治工作与往年相比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今后我们将本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再接再励,再创佳绩,为全乡综治工作实现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XXX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防范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在***和当地镇委、镇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社会稳定己任,努力调处矛盾纠纷、尽力化解群体性事件,以维护社会稳定。现结合我辖区实际,就如何防范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作分析如下:
一、形势分析
(一)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纠纷类型
1、因宅基地、责任田引起的家族纠纷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村庄规划不够科学规范,村民建房随意性大,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等等;其次是一些村民建新房却不拆旧房,构成事实上的“多点抢占”,从而导致家族纠纷,发展成群体性事件。
2、因诉求得不到合理解决引起的诉讼纠纷
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增多,但有些人因自身利益得不到解决,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从而出现激化的矛盾,致使一些上访及越级上访、群体上访的现象出现。
3、山林土地矛盾
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山林土地矛盾纠纷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这些矛盾一般是发生在村与村之间的,故易发展成群体性事件。
4、劳资纠纷
在***的典型个案是鼎龙商品房承建工程承包商与外来工欠薪纠纷。这些案件调解处理不及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及越级上访。
5、意外死亡赔偿纠纷
意外死亡赔偿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会造成死者家属方情绪激动,从而引起群体械斗和上访事件。
6、征地拆迁纠纷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拆迁的涉及范围一般很大,有时候甚至是以村为单位进行拆迁的,但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处于弱势,而政府和开发商是居于强势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被拆迁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会结成一个临时的利益团体,一旦觉得不公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辖区内的群体性事件基本特征
综合分析我辖区内的群体性事件,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从众性、效仿性。
近年来,当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镇政府都尽力并尽快解决了一些问题,这对缓和矛盾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客观上却助长了一些群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观念,造成一些群众效仿,在遇到问题时,以聚众的方式要求解决。二是反复性、对抗性。
如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不满政府对该事件的处理方式,信访和申诉会重复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容易形成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对抗。三是预谋性、组织性。
结合实际可知,当前发生在我辖区内的群体性事件向有预谋和有组织的方向发展,事件的发生一般有首要人物和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四是时间特定性、性质可变性。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一定的特定性和规律性,经常发生在“国庆“、“五一“等重大节假日、“两会“以及政府举办重大活动时。在敏感时间里,群体性事件会形成某种强大的政治压力,产生特殊的社会影响,足以引起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也常常容易满足当事人的要求,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致使一些人利用“敏感时间“来制造事端。
二、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一)深入开展普法工作
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深度。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减少干群间的不信任感。通过普法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
深入开展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好超前理顺工作,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出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避免“小事托大,大事拖炸”,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防止矛盾激化。
(三)认真破解土地,领地纠纷
联合国土所、规划办、农业办等有关部门,对有争议的领地、土地、林地、宅基地摸底、排查,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矛盾突然爆发。
(四)着重解决劳资纠纷
每年的春节前,都是劳资纠纷发生的高险时刻,我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规范好劳资关系,制定相关措施,保护好农民工的应得权利,从而化解群体性事件。
(五)及时、慎重调解意外死亡赔偿纠纷
及时、慎重调解意外死亡赔偿纠纷,为死者家属取得合理赔偿,从而避免群体械斗和上访事件。
通过以上措施,全镇的矛盾纠纷调解处理率达到98%,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成功率达到95%以上,调解协议履行率达到98%以上,从而有效地防范化解了群体性事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高,化解困难。
过去,群体性事件一般都是自发的,松散的,现在,有的群体性事件酝酿之初就成立了组织,由首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和操纵。尤其是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二)处置难度较大,难以迅速处置。
多数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常采取不合法的行为方式,这使得我们难以采取措施迅速予以处置。一旦应对不当,就会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四、下一步工作对策
(一)及时发现防范到位,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每月对已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登记造册。
重点对本辖区的各种信访问题、矛盾纠纷及苗头隐患等社情动态,尤其是进京赴省到市上访隐患、已进京赴省到市集体上访未息诉罢访问题、进京赴省到市未息访或滞留在外的老上访户、可能造成大规模群体性上访或异常上访事件、扬言滋事或联名反映问题的来信等,进行全方位排查,做到全面掌握并记录,不留死角死面。
(二)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扩大升级
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现场或当天解决的问题,要立即妥善解决;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摸清实情,提出建议。对于重点矛盾纠纷和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力求不出现爆发点,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预防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积极调解处理涉及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尤其是涉及的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特别是加大对信访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隐患和新的利益群体因各种因素可能引发矛盾纠纷苗头的预防、调解力度。
(三)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信访工作机制
要积极加强与信访部门协调联系,重点掌握本地区、本行业易发生越级访、进京访等信息动态,积极参与信访部门对重大疑难复杂、群体性信访案件和信访积案的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严防引发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当前许多农村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要依靠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配合各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到热点问题比较多,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和单位,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严防一时冲动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