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培养论文
摘要: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这种情况使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成为“虚拟空间”。同时,由于网络法规建设的滞后,网络世界的无序状态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和甚至色情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信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自从去年以来,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在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五、六年级每班选拔出一名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为此,我校成立了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曾专门给学生印发了一些网络法规或规定,供大家学习、遵循。下学期,我们还计划开展网上文明修身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水平。
3.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4.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技术控制在学校是最客观的手段。最近武进区电教中心推荐的网络过渡王——同方思科网络过渡王,是一个很好的过滤软件,能有效的阻挡住色情、犯罪、毒品、邪教、反政府等不良信息、还可以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还校园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我衷心希望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行动起来,学习网络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虚拟世界的道德》高丽华 《计算机世界》
2、《高校应为首善之区——访全国人大代表管华诗》孙军 《中国教育报》2002
第二篇:青少年网络成瘾论文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
摘要:“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 网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一— “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2009年增长率达到53.3%。而其中18岁以下占19.1%,18~24占31.8%,25~30岁的占18.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严重。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瘾” 的概念,最初是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格登博格借用美国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症状是过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后来,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 博士(KimberlyYoung)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Young将其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失序症。网瘾障碍,在临床上又称为病态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也称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 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①。在我国,网络成瘾已经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学界尚有争议。概括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是网络成瘾是否是一种疾病;二是网络成瘾是否是对互联网的成瘾。
笔者认为,上述网络成瘾概念争议的核心问题是网络成瘾的性质,即网络成瘾的本质是什么。从网络成瘾的原因看,网络成瘾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信息时代,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网络成瘾现象及其所蕴涵的社会转型意义,不能单纯地将网络成瘾界定为疾病。
基于此,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内涵包含过度使用网络和过度使用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两个基本要素,基本问题在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其上网行为的控制能力存在着障碍。
金伯利 扬博士(KimberlyYoung)人认为,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二、网瘾的诊断标准
目前对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正式将其列为心理障碍之一,也没有公认的诊断标准,Bread提出一个研究用的诊断标准。
Bread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8条具备前五项,后三项总至少出现一种:
(1)一心想上网(回想以前的网上活动或期待下一次上网)。(2)需增加更长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3)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不能成功。(4)在努力减少上网时,感到不安,闷闷不乐抑郁或易激怒。(5)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6)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失去了教育和就业的机会。(7)对家人、好友、治疗者说谎,隐瞒卷入上网的程度。(8)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如无助、嫉妒、无望、焦虑)的方法。
【诊断标准】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强迫性思考网上的事等戒断症状。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①需不断的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原有的满足感;上网的时间及频率比计划的更长; ②一旦上网后难以停止,生活无规律,虽经多次劝阻和自己努力后均未成功;
③这些上网行为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明知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均有不良的影响,但仍然无法摆脱;
④宁愿在网上与人交流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逃避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
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应对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主要方法。
这些诊断标准能帮助网瘾青少年戒除网瘾,然而“被网瘾”的现象也仍然存在。所以对于特殊情况还要看使用网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既不是工作也不是学习,而上网行为又给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这就可以判断为网瘾了,应当采取戒除手段。
三、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②,简要介绍网瘾青少年规模和分布状况
1.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逾2400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本次调查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没能对我国的农村等地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的研究,我国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由此可以近似地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
与2005年(网瘾青少年占青少年网民的13.2%,人数约为1105.4万人)相比,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在绝对数量上多了近两倍。绝对数量上的增加主要源于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整体规模由2005年的1.03亿增长到了目前的3.84亿。
2.我国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1800万有网瘾倾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与2005年(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占非网瘾青少年的12.4%)相比,这一比例基本没变。可见,不管是网瘾青少年还是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在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比例都相对稳定,对于网瘾青少年的治疗和对非网瘾青少1.3超过七成的网瘾青少年为“轻度”和“中度”网瘾
3.超过七成的网瘾青少年为“轻度”和“中度”网瘾
调查显示,在所有网瘾青少年中,“轻度”(35.1%)和“中度”网瘾青少年(34.6%)比例均占网瘾青少年的三分之一以上,而“重度”网瘾青少年(30.3%)不到三分之一
4.网瘾青少年分布状况
(1)年龄在“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的网瘾比例最高
调查表明,网瘾青少年在6-23岁呈上升趋势,其中在“18-23岁”(15.6%)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其次为“24-29岁”(14.6%)的网瘾比例以及“13-17岁”(14.3%)的网瘾比例。相较于2005年,“13-17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下降,“18-23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网瘾青少年有向更大年龄(“18-23岁”)集中的趋向
(2)男性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高于女性青少年
男性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的比例比女性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比例高出近5.6个百分点,在5%的检验水平下具有显著差异。男性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2005年稍有下降,女性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2005年稍有上升。
(3)个人身份方面,大专生和职高/中专/职专/技校学生网民中的网瘾比例最高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6-29岁青少年,学生在这一群体中占据多数,因此将非在校学生归为一类,在校学生归为一类,并对在校学生分学历进行比较。调查发现,“大专生”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最高,达19.0%,其次为“职高/中专/职专/技校学生”(18.6%)。
(4)在校学生网民中,学习成绩自我评价越不好,网瘾青少年比例越高
研究发现,对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不同的在校学生网民中,网瘾比例呈现出有序差异。自认为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自我评价“成绩较差”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比例分别达到28.8%和28.7%,自我评价“成绩一般”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为14.5%,而自我评价“成绩很好”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仅为11.4%。
(5)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更高
本次调查中,从省会城市的经济、人口和教育等三类指标中,每类各选取一个分层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万元”、“2008年底网民普及率”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作为城市分层指标,将4个直辖市和26个省会城市分为“特大发达城市”、“比较发达城市”、“中等欠发达城市”及“边远欠发达城市”四个层级。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6)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与各城市GDP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结合我国2008年各城市GDP数据与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见表1-1-3),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325(显著性0.079),在10%的检验水平下呈显著相关,在5%的检验水平下则相关性并不显著。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伤害
网络成瘾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身体伤害。即网络成瘾损害青少年的健康权、生命权。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由于沉迷网络而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诸如视力下降、大脑发育受损、激素水平失衡、免疫能力降低、紧张性头疼、颈椎病、干眼病等。除了可能导致上述身体的病患以外,程度严重的还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2.心理伤害。即网络成瘾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网络孤独症,网络成为其主要的生活、交流方式,严重影响其社交或家庭生活,致使其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青少年长期玩网络游戏而形成网络依赖,就会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来寻求刺激、满足,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出现戒断反应,脾气烦
躁不安,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
3.发展伤害。即网络成瘾妨碍青少年正常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辍学、失业,损害青少年的发展。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格化倾向,现实与虚拟的反差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而沉迷于虚拟世界,进而导致社会化不足。这种不足妨碍了青少年正常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不愿参与现实中的沟通,出现人际间的交流障
碍,人际关系恶化。他们的学业、工作、家庭关系、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为上网而撒谎逃学,乃至辍学,搁置学业,对人生迷失方向;沉迷网络而辞职或者停工待业,社会生存能力下降;沉迷网络导致家庭关系恶化 亲子关系恶化或者家庭解体。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4.行为失范。即网络成瘾容易引发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因网络成瘾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根源上说是个体生理心理特征与不良网络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暴力等虚拟空间中,导致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行为自我约束力降低,进而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即网络行为偏离或者违反社会规范,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四、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学生容易上网成瘾大体上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2.家庭环境。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教育环境。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心理、社会及教育等的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切传统媒体的优缺点,在许多方面又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怎样用它,谁来用它。要想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最大限度的抑制其负面效应,首先要摆正心态,对网络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结合网络沉溺者的人格特点,找到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通过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用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使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并养成科学和网络生活习惯。
(二)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及时综合治理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的德育课程,应补充网络德育课内容,以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水平。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对于有网络成瘾症状的青少年,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
据调查,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四)建立心理学网站,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
网络成瘾问题源于网络,应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现在有的网站上已经开辟了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栏目,这为许多想寻求心理帮助但又不愿求医的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应多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学网站,满足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帮助广大青少年网民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要对 “黑网吧”、“地下网吧”,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伦理、道理手段约束网络行为是当务之急,要对网络电影、游戏
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①Young K S,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on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7.②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
第三篇:思修道德观论文
思 修 班级:国贸姓名:陈晨道 德 观 论 文
15甲
学号:1590610101 一直以来,道德都是人们经常谈论争辩的热门话题,道德虽然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可能渐渐歪曲了本来的定义,成为了绑架人性的,一个巨大筹码。
诚如课上案例所言,“拾金不昧”向来是一个中华传统津津乐道并且传颂的一个美德,而近年来,有偿失物招领却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争论点,很多人表示疑问,有偿的道德,那还叫道德吗?
这其实在春秋战国也有类似的典故,即著名的“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一定的报酬可以带引更多的人去履行道德义务,有偿招领,是与现在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对拾金不昧的补充,是切实可行的,是一种更加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新的道德观念,它在实质意义上并不违背传统美德,且符合经济学中福利,更能增益社会,事实上,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明文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品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法律虽未明确必要费用的范围,但是拾得人与失物招领公司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与费用,失主在拿回失物时,付出一部分的报酬并无不可,而且理所当然,只是费用多少,有待商定,但毋庸置疑地说,有偿招领,是对道德的一种新实践。
其实,很多时候,道德是没有谁对谁错的,道德的标准太难制定,稍有偏差便是道德绑架,事实上,能举出的案例有很多,比如1967年,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菲利帕福特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中,首次提到了,让我非常感兴趣的,电车难题,用来批判功利主义,其原始版本太过繁琐,暂不考虑,修改版中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假如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工人,他们毫不知晓电车正向他们冲来,而你旁边站了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型和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以挽救那五个工人的性命,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推下去?还是坐视电车撞死那五个人?
事实上,英国著名哲学家戴维埃德蒙兹就这一问题用他较为幽默的文字,写了一本演绎了半个世纪以来道德与效用的两难抉择,《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整本书,作者就“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作为利益衡量的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最正确的答案吗?”发出疑问,就像所谓的功利主义者得所信奉的那句“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更大的利益’的原则”,即我们思修书中的,效果论,不管选择哪一个,都备受道德煎熬,但,值得一说的是,作者戴维埃德蒙兹,在书中最后提到,他是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的,所以,他问了广大读者,也确定了本书的名字,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而当时同一时代,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这九个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困境故事,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英茨偷药,但我却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火车扳道工的那个两难困境。
道德两难困境,又被称为岔道困境,即面前有两条路,不管你选择哪一条,都会有一个既定的结果,且毫无两全其美之法,诚如火车扳道工,其故事为,四个孩子去旧铁轨上玩耍,其中三个孩子觉着旧铁轨没意思,想去新铁轨玩耍,那一个懂事的孩子就劝说不让那三个孩子去新铁轨上,因为新铁轨是有火车经过的,可那三个孩子执意去新铁轨,这时候火车来了,假如你是火车扳道工,你是会让火车开向新铁轨撞死那三个不懂事的孩子还是让火车开向旧铁轨撞死那一个懂事的孩子呢?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两难困境,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它却引发了一个对道德的思考,动机论还是效果论,还是二者中和?
如果只看动机的话,那道德的定义又要被重新思考商榷了,若只看效果,那这个世界是否太过于冷漠?
我曾在一个小短片中看过一段对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困境作出的很有意思的看法,他说,选择撞死那三个孩子的是个人主义者,选择撞死一个孩子的是集体主义者,众所周知,集体主义是一切以人名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而个人主义则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的价值观,可是,这是不是太过官方?是,集体主义是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个人主义则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过程中形成的,难道就因为说集体主义代表着无产阶级,就应该让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去死吗?那么,难道又说,因为个人主义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就应该枉顾那个孩子的生命吗?
故而,事实上,这个看法本身就被阶级价值所主导,根本无法看到道德在背后的作用,而这个两难困境,也确实,不会有那个答案。
又曾听过一个有意思的看法,是在一个小网剧里,里面扮演恶人的撒旦,在提到这方面的回答是,如果旧铁轨上那个孩子叫做爱因斯坦,那么不管新铁轨上是三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一万个人,死的都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因为少了爱因斯坦,世界的科学技术会倒退一百年,可这又何尝不是所谓人情冷漠的效果论?若凡是只看效果,不看动机,那这世界岂不人人自危?
现如今社会上的问题层出不穷,几乎个个都能与道德挂上钩,高调募捐,路人冷漠,碰瓷事件,食品问题,等等等等,可还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话很经典,也确实,我的高中班主任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如果你品行不好,那我宁愿你不要好好读书,省的读的书以后都用来祸害别人!”在他认为,或者说,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道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修养,而所谓的学历文凭,只是建立在道德修养良好上的增树而已。
《百科全书》中,这样解释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相应的行为和活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做到《礼记·大学》中的这样几点,以格律自勉。
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四篇:求论文啊《我的网络道德观》 2000字以上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求论文啊《我的网络道德观》 2000字以上搜搜问问网页 图片 视频 音乐 搜吧 问问 博客 新闻 百科 更多»登录 搜搜问问
问问首页 问题库 知识频道 问问之星 问问团队
电脑/数码生活家居QQ专区游戏体育运动娱乐/明星休闲/爱好艺术/文学社会/人文教育/科学健康/医疗商业/理财情感/家庭地区问题 全部问题
>教育/科学>学习帮助>问题页【非诚勿扰】贡献满意答案赢取iPad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求论文啊《我的网络道德观》 2000字以上
[ 标签:论文,我的网络道德观 ] 绿荫狂人 回答:1 人气:38 解决时间:2008-12-19 22:22满意答案好评率:80% 我的网络道德观主要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中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差异,构建网络道德的客观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网络道德作了粗浅的探讨。关键词语:网络道德、传统道德、网络犯罪、网络活动“异化”、网络外部控制、网络内部控制
一、引言当今世界,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得到交换,网络在飞速发展。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诞生了一批新新人类,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贸易,甚至生存,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随着这一新事物的发展日益暴露出来。如,网上谩骂,网络乱伦,计算机犯罪等不道德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还没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控制,而且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目前网络秩序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道德这种具有自律性的行为来约束人们在网络中的所作所为。
二、传统道德的新产儿道德关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⑴在电子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网络道德从根源上讲是社会道德的延生物。⑵网络虽然是一种较为开放自由的世界,但人们在网上从事的各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道德关系的约束的。网络世界的关系一旦与现实世界相矛盾它只能服从于现实世界的道德关系,比如网络乱伦现象,在交往双方都不知对方身份时,这种关系是不会涉及到道德看法的,是一种合乎道德的交往,但是,当这种在现实中是母子、父女之类的关系一旦被戳穿,那么要么结束这种关系,要么继续,而后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将接受社会对乱伦现象的指责,而后不得不终止这种关系。然而在网络这个新世界它的道德又不同与传统道德。传统道德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运行主要依靠人们的是非观和社会评价。而在电子空间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终端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符号,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在现实交往中隐瞒自己的性别,但“在线交往”中自称是妙龄少女的通讯者极有可能是黑面大汉。网络道德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而且是以传统道德为原型。
三、悄然诞生的学科网络道德是人们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关系。它不同与传统的道德关系,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建立在电子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可以说网路道德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派生物。由于电子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相继引出了网络建设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一些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始介绍各种规模不等的学术讨论。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道德的年会,此外,在国外的一些计算机、通讯、法律协会和专业组织内部,设有一些道德问题分部,专门研究计算机道德伦理或电子信息网络伦理问题。于是一门新的学科——网络道德伦理便悄然出现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道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网络伦理的文章越来越多。由于电子信息网络所联系的社会部门非常广泛,使社会各界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有关网络道德伦理问题上来。中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也充分注意到了对网络道德伦理的研究。这对我国向信息化社会顺利迈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网络道德建设有必要网络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分裂出一种对立的力量。网络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其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联系的加强,信息交流加快,从而使生产和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计算机犯罪、个人秘密被泄露、个人
言行受监控、个人形象受弯曲从而陷入孤独和信息病和网络剽窃等问题。进而言之,网络活动这一社会建制在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否定自身活动的为最终目的的“异化”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便是土地的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⑶信息反映的是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超出了特定的地域。面对网络信息的膨胀,网络中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有用信息的不道德行为。(1)色信息的泛滥黄毒的泛滥对全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都是威胁。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然而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也乘虚而入,把许多色情货色打入网络,致使大批青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据美国一个专家小组表,在美国多数家庭电脑连通的网络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的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电影。电子公告栏存储的数据图像有五分之四含有淫秽内容。(2)肆意剽窃文章近些时间国内连续曝露出许多作品都是抄袭他人作品的事件,这种事在国外早已成风。据说几年前,美国大学生已开始利用因特网购买、出售、传送和抄袭期末论文。(3)传播歪理邪说目前电子邮件成灾的状况非常严重。据有关资料介绍“天堂之门”教派的39名成员集体自杀,这个教派制作了网页将血淋淋的自杀过程送上因特网,让观众赏读。(4)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复杂的犯罪形式其发展与蔓延已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与研究。澳大利亚则将计算机犯罪称为计算机滥用,并将计算计犯罪行为解释为与计算机有关的盗窃、贪污、诈骗、破坏等行为。如,1986年5月联邦德国4名罪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适当手段改变信用卡磁带密码欺骗计算机获得10万马克。1998年9月12日与日本电力公司联机的最大个人计算机网PC-VAN网发生计算机病毒入侵用户计算机事件。上述方面只是网络活动的社会负面作用的一些掠影,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由此可见网络的秩序迫切需要改善。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好:4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1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1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0 1 2008-12-19 22:20 绿荫狂人的感言:
哎 就一个人回答啊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相关知识
•2000字论文1回答2010-04-09•3000字以上的论文怎么写?3回答2010-09-21•请问如果我论文写了5000字。。。4回答2010-04-20•1500字的小论文2回答2010-09-26•3000字论文1回答2010-08-07
更多相关知识>>几种相关的道德观社会道德观论文孔子的道德观我的道德观大学生道德观网络道德观思修论文道德观中国人的道德观
我要评论浏览全部评论>> 在线求助
团队:罐子。。类型:初级团 满意答案:2302 团队宣言:站得高,撒得远,普天„ •生活如此多姿 为何还要生老病死 •关于社会学的一篇论文
问问活动
【非诚勿扰】贡献满意答案赢取iPad
您可以通过给答案投票和回答问题两种方式参加活动,投票数和被采纳答案最多的网友将获得Apple笔记本和iPad!
帮助 提意见 Copyright ©1998 – 2010Tencent.All Rights Reserved.关闭
在上方输入您感兴趣的知识,点击搜索答案后,下方将出现您感兴趣的问题列表。
进入任一您感兴趣的问题查看,点选其满意答案处的4个评价按钮之一,即可完成对该满意答案的评价。
第五篇: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交往
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交往
一、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
(2)、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
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二、建立学校绿色网站。
(1)、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 “校园聚焦”、师生对话“、“我爱我校”等栏目。
(2)、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
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三、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1)、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2)、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为什么上网、如何利用网络、什么时候上网,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