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衡阳市2009-2020年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衡阳市2009-2020年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2009-8-26 11:21:35
衡阳市2009-2020年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实施《衡阳市2009-2020年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引导和促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商业网点和商品市场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城区范围(含珠晖区、石鼓区、雁峰区、蒸湘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商业网点,包括商业中心、商业副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大中型商业零售网点、物流基地、宾馆酒店与餐饮业、特种行业等。
第三条 市商务局市监督检查《规划》实施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发改、规划、国土、建设、工商等部门依照各自职权,予以积极配合,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规划设计
第四条 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性规划。经依法规划使用的商业网点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五条 新建居民区、改造旧城区、兴建车站、港口码头、旅游点,均应将商业网点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第六条 专业市场设计应根据市场要求按规定比例设计,商品展示区、销售区、仓储区、维修服务区、信息办公区、生活服务区及道路、绿地、停车场、垃圾站。
第七条 室内农贸市场规划应选址在社区商业网络中。农贸市场设计要按《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强化排污功能、室内通风和采光功能。
第八条 凡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宾馆和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的酒家、饭店,均须规划设计相应的停车场。对已开业经营、未建停车场的上述商业网点须就近建设停车场或租赁停车场。
第三章建设
第九条 商业中心区商业网点的建设、改造以设置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业店为主,限制建设、设置专业市场、农贸市场。
第十条 商业副中心区商业网点的建设、改造以设置中型超市、专卖店、专业店、商业街为主。
第十一条 社区三级商贸区的建设、改造以室内农贸市场、连锁店及其他服务设施为主,要求商业网点相对集聚。对不符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商住楼一楼车库、煤屋等建筑物改作商业服务网点的一律要恢复原貌。
第十二条 特色商业街的建设、改造和门店招牌、广告设计应由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公开招标,统一设计,统一改造,统一安装。
第十三条 商业网点的建设期限:专业市场自批文下达日起一年内须开工建设,一年内竣工开业。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宾馆、饭店、酒家建设自批文下达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三年内竣工营业。
第四章 管理
第十四条 商业网点建设审批办证程序,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者向所在区商务提出申请,须提交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的申请报告;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衡阳市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项目审查表》;区商务局在7个工作日内初审后报市商务局,市商务局接到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进行材料审核,并组织发改、规划、国土、建设、工商等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市商务局根据考察情况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是否符合《规划》要求的书面意见。
第十五条 城区范围内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的商品交易市场,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商品零售网点和餐饮网点的建设和经营,必须到市商务局办理是否符合《规划》要求的审核手续。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含500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建设,应向社会公示,必要时由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规划局、工商局、交通局、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及专家学者参与举行听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第十六条 城区内已建成仍闲置空壳的商业网点和已规划未开发建设的商业网点,均由市商务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招商手册,发布招商信息,统一布局设置经营项目。
第十七条 违反商业网点规划管理,不按规划设置商业网点,改变商业网点使用功能,由商务局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篇: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文本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文本1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文本
1总 则
1.1 规划的作用
通过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合理配置商业网点;通过商业业态发展引导,促进商品流通业 健康发展。
1.2 规划依据 1.2.1《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2.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1.2.3 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 号); 1.2.4 国家经贸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 厅贸易[2001]44 号); 1.2.5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 号)。
1.3 规划对象 规划对象主要为从事商品流通的批发、零售、服务经营场所等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发展。商业网点分为零售商业网点、批发商业网点。本规划中将批零一体化综合网点根据其主 导类型分别归入零售商业网点和批发商业网点。1.4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中心城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及高新区)和新都区、青白江区、龙泉区、双 流县、温江区、郫县等 6 个区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 3681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成都四环路以内的中心城,面积约 597平方公里。
1.5 规划期限 本次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期限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致,至 2020 年。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2.1.1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业网点体系的总方针。
2.1.2
引导成都市商业网点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商贸中心城市作用。
2.2 规划原则
2.2.1 远近结合、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2.2 指导城市商业分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
2.2.3 规划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发展目标、规模
3.1 发展目标建立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城
市。
3.2 发展规模3.2.1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总规模应与成都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3.2.2 总量预测(1)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740.1 亿元,年均递增 12%;2015 年达 2802.5 亿
元,年均递增 10%;2020 年达到 4117.8 亿元,年均递增 8%。
(2)2010 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达 984.5 亿元,年均递增 12%;2015 年达 1537.2
亿元,年均递增 10%;2020 年达 2258.7 亿元,年均递增 8%。
3.2.3 成都市各级商业中心零售商业网点净用地规模按城市人口人均面积 0.9~1.2平
方米控制。
3.2.4 零售商业网点净用地规模预测
(1)2010 年,主城区控制在 5~7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商业净用地规模控制在 4
平方公里左右。
(2)2020 年,主城区控制在 7~9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商业净用地规模控制在 5平方公里左右。商业网点总体布局
4.1 主城区商业整体功能分区
中心城重点发展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功能;各外围组团重点发展具有对内供应、对外辐射的批发市场和为本地服务的商业功能。主城区商业的整体功能分区为:
(1)中心城:发展以商务中心、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中心及现代服务业。(2)龙泉:发展组团商业中心及东部地区的主要配送中心,结合龙泉花果山发展休闲 娱乐业。
(3)华阳: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及滨水休闲娱乐业。(4)东升: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及航空港物流基地。
(5)新都—青白江:发展组团商业中心、北部物流中心,依托宝光寺、桂湖等历史文 化古迹发展旅游业。
(6)郫县: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生态观光及休闲娱乐业。
(7)温江:发展组团商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依托花卉基地发展休闲娱乐业。4.2 中心城商业网点发展的总体格局
成都市中心城商业网点应依托二轴,建设和完善一个中央商务区,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积极发展会展商务区,调整批发市场布局,培育片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街坊商业,积极推动专业特色商业街的建设,形成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大中小结 合的商业网络结构。
(1)二轴:人民路(南北向轴线)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呈 “十”字交叉形。
(2)一个中央商务区:由三个主要功能区和一个配套区构成。指商业中心区、商务中 心区、文化博览区和生活配套区。
(3)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 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区、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区、水井坊 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历史文化风景区。各种零售业态空间布局原则
5.1 成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 合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Shopping—Mall)等,其中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大型百货店、大型专业店、购物中心属于大型零售业态。
5.2 大型零售业态的布局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原则上按照大型超市按服务半径 2 公里 左右布局,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按服务半径 4 公里左右布局。
5.3 成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选址原则、规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目标顾 客等相关要求参见《成都市主要零售业态分类一览表》(附件 2)。
5.4《成都市商业零售业态分类规范》另行制订。批发市场总体布局
6.1 成都市中心城二环路以内不再新建批发市场,二环路至三环路之间严格控制新建批
发市场。
6.2 结合城市发展布局,依托对外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在城市边缘区及各外围组团发展 批发市场。
6.3 引导批发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建设。
6.4 根据《成都市消防总体规划(1996~2020 年)》,危险品批发市场布局在四环路以外、龙泉驿区洪安乡境内。
6.5 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等布局应在本规划的指 导下进行专项规划。物流基地规划布局
7.1 以“一网二平台,三园区四中心,若干物流服务站”为框架,建设成都现代物流业 发展体系。
7.2 一网:指建设物流快速网络,即打通连接外部的货运快速通道,建立市内物流配送 网络。二平台:指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
7.3 物流基地主要依托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四个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三大国 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青白江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
;四 个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成都新都物流中心、成都龙泉物流中心、成都双流物流中心、成都
保税物流中心。
7.4 成都物流基地详细规划布局参见《成都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5)。其他类型商业网点规划布局
汽车交易市场规划布局参见《成都市中心城汽车市场布局规划》(2005)。旧货市场等布 局应在本规划指导下进行专项规划。城市各级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1 按照商业网点规划的布局原则,根据成都市实际,将我市商业网点体系分为:市级
商业中心区、外围组团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街坊
商业、专业街、中心镇商业和一般镇商业、农村商业等几个层次。
9.2
成都市中心城商业网点总体布局结构由 1 个市级商业中心、19 个片区商业中心(包
括中心城两个副中心)、100 个左右居住区商业中心构成。
都市中心城范围内重点打造 100 个左右居住区商业中心,具体以各分区规划为准。
9.6.2 居住区商业中心遵循布局均衡、功能分工合理、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完善居住
区级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按 3-5 万人设置 1 处,宜结合居住区中心布局。
9.6.3 居住区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社区型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适度设置大型综合超市、文化娱乐网点、专卖店、农贸市场。严格控制具有 9.3 市级商业中心区的规划布局
9.3.1 市级商业中心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内。设置在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该商业中心区面积约 1平方公里。
9.3.2 市级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文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 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农贸市场。
9.4 外围组团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4.1 六个外围组团商业中心分别位于龙泉、华阳、东升、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9.4.2 外围组团商业中心要与建设规模和人口相配套,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商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9.4.3 外围组团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 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农贸市场。
9.5 片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5.1 片区商业中心设置在居民聚居区、商务集聚地、公共交通集散地周边。9.5.2 中心城范围内培育 19 个片区商业中心,分别为:
(1)成华区:建设路、青龙、龙潭、保和——十陵四个片区商业中心;(2)锦江区:牛市口、东部副中心两个片区商业中心;
(3)武侯区:跳伞塔、高升桥、红牌楼、晋阳、高碑五个片区商业中心;(4)青羊区:骡马市-西大街、清江、光华三个片区商业中心;
(5)金牛区:茶店子、沙湾——成都会展商务区、火车北站、洞子口四个片区商业中 心;
(6)高新区:南部副中心商业区。
9.5.3 片区商业中心区内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网 点、娱乐网点;适度设置百货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农贸市场。
9.5.4近期重点建设东部副中心、南部副中心,以带动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同时结合城市 新区建设,配套完善晋阳、青龙、清江、茶店子等片区商业中心。9.6 居住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9.6.1 居住区商业中心设置在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居民。成干扰性的非配套商业进入社区。
9.6.4近期重点结合城市发展,配套完善三环路周边住宅新区的居住区商业中心。9.7 街坊商业规划布局
9.7.1 街坊商业设置在街坊主要出入口、居民主要途经地。
9.7.2 街坊商业鼓励设置便利店、便民店、餐饮店、生活服务业;适度设置小型超市、文化娱乐网点、专业店;限制设置百货店、大中型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
9.7.3 在街坊商业的设置中注意消除居民小区的噪声源、卫生盲区和避免造成交通瓶颈。
9.8 专业街(特色街)规划布局
9.8.1 专业街鼓励设置与该专业街特色相关的专业店、专卖店;适度设置为该专业街配 套服务的商业服务业;限制设置与该专业街特色无关的业态和业种。
9.8.2 发展专业(特色)商业街,要规划足够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停车场所。尽量避免设 在城市主、次干道上。专业街一般街长
米以上,专业店 30 家以上,设置在商业中心周 边,交通便利处。
9.8.3 目前已形成市中心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综合)、磨子桥科技一条街、玉带桥家私 一条街等若干条特色街。结合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可逐步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专业特色街,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特色。
9.9 中心镇商业
9.9.1 中心镇商业主要设置在该镇的人流集中处,服务对象为本镇的居民、周边村民以 及外来消费者。服务人口约
2-5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为 2 万平方米。
9.9.2 中心镇商业区内鼓励设置超市、餐饮网点、小商品市场、产地农贸市场以及农资 供应商店,配套以生活服务、图书报刊、邮电、文化娱乐等商业网点。
9.10 一般镇商业
9.10.1 一般镇商业设置在镇主要街区,农资集散地周边,为本镇居民提供日常商品供应,提供生活与农用服务。
9.10.2 一般镇商业服务人口约 0.5-2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为 5000平方米。9.11 农村商业
9.11.1 农村商业主要设置在行政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人口约 0.2— 0.5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为 200平方米。
9.11.2 以“放心店”、农资供应点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的日常服务设施。10 附则
10.1 本规划由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10.2 规划中的术语说明详见附件 1。
附件 1:术语说明
1、成都市中心城
成都四环路以内(含道路外侧 500 米绿化带)的用地范围,面积约 597平方公里。
2、成都市主城区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分
为中心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东升)、温江、郫县等 6 个周边组团。
3、商业网点
指根据网点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所界定的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
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或统一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包括零售
商店、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餐饮店及其它生活服务业设施等。
4、零售商业网点
(1)零售商业网点概念
零售商业网点指各种面向消费者开展零售购物的商店以及由各种商店集聚而成的复合体。
(2)零售商业网点等级划分
以营业面积为主要标志划分为: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指营业面积在 5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业网点。
中型零售商业网点:指营业面积在 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零售商业网点。
小型零售商业网点:指营业面积在 2000平方米以下的零售商业网点。
(3)零售商业网点类型划分
按零售业态划分(见附件 2)
零售企业的营业形态简称“业态”。不同的业态是零售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的结果。零售企业的营业体制和制度简称“业制”,比如连锁经营就是比较常见的业制形式。
按零售业制划分
单体店:指只拥有一个店铺的独立零售商。
连锁店:指采用连锁经营的方法,将若干个零售店铺连成一个经营整体,经营管理权
集中在总店或总部,各连锁分店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 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连锁的基本方式有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三种。
5、批发商业网点 批发商业网点主要表现为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因物流园区规划已纳入相关专项规划,该部分内容以相关专项规划为准。
(1)批发市场概念
批发市场相对于零售市场而言,指对经营的商品以批发价进行批量交易,主要不针对最 终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易市场。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形市场,主要通过批发业务 网络进行交易;另一种是有形市场,主要通过建立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市场,集聚大量的批 发商进行交易。本规划所指的批发市场为有形批发市场。
(2)批发市场等级划分
参照广州市的相关标准,成都市批发市场以营业面积或年交易额为主要标志进行规模 等级划分,具体如下: 大型批发市场:指营业面积在 8 万平方米以上或年交易额 10 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中型批发市场:指营业面积在 3 万平方米~8 万平方米或年交易额 3 亿元~10 亿元的批发市场。
小型批发市场:指营业面积在 3 万平方米以下或年交易额 3 亿元以下的批发市场。
6、各级商业中心 我市商业网点体系分为:市中心商业区、外围组团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居住区 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街坊商业、专业街、中心镇商业和一般镇商业、农村商业等几 个层次。
(1)市中心商业区:指商业高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范围为超广域的商业集 聚地。
(2)外围组团商业中心:指外围各组团逐步建成后,在其中心区域形成的商业中度集聚,商业服务行业比较完善,服务范围为外围组团居民及部分外来消费者的商业集聚地。
(3)片区商业中心:指商业中度集聚,商业服务行业比较完善,服务范围为广域的地区
商业中心。
(4)居住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
消费必须的商业企业和生活服务业,以新型社区购物中心为主体,建设发展融合各种新型业
态、各种服务功能的现代社区商业。
(5)街坊商业:指方便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的社区便
民商业。
(6)专业街:指同一系列的专业店、专卖店高度集聚、提供专门商品和专业服务的特色
商业街。
(7)中心镇商业: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和村民日常生活消费所需的商业
服务行业,以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服务对象为本镇居民和附近村民的商业中心。
(8)一般镇商业:指为方便本镇居民及附近村民购物和消费,以及提供一般农业生产资
料供应服务的便民利民商业。
(9)农村商业:指为方便农村居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三集中”过程中形成的农
村新型社区居民及附近村民购物和消费,以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购销服务的便民利
民商业。
第三篇:衡阳市蒸湘区商业网点规划情况
衡阳市蒸湘区商业网点规划情况
一、蒸湘区商业发展概况
(一)商业发展迅速,产业地位不断增强。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亿元,商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2%;吸纳就业人数24100余人,比区划调整初期增加9500余人。
(二)商业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商业网点5230余个,比区划调整初期翻了二番多;有商品市场18个,比区划调整初期增长3个,其中年成交过亿元的市场8个。
二、我区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
结合衡阳商业发展思路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为市级商业中心(1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区1个、特色商业街4条、专业市场(4个)、物流园区(3个)。
(一)商业中心区
商业中心区指以莲湖广场为中心的商业中心,我区主要打造以衡阳商业步行街为核心,以解放西路、蒸湘北路、船山西路、红湘北路的交汇为内圆的核心商圈。
(二)市级商业副中心区
顺应未来城市扩展发展格局,围绕市级商业中心,在立新开发区至呆鹰岭规划设置约2平方公里的市级商业副中心区,以缓解老城、增强新区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为新区居民提供高档次综合消费服务,凸显现代化都市新区的崭新风貌。
(三)特色商业街
特色商业街是指某类商品专业店相对集聚或具有一定经营定位的商业集中的街,目前我区主要规划有中心汽车站商业步行街、大元头商业步行街、4S专店一条街和大元头汽车零配件一条街等。
(四)专业市场
1、花鸟、古玩、邮票、陶瓷市场。座落在蒸湘区呆鹰岭镇中平村,占地100亩,主要经营园林、盆栽、花木、邮票、观赏鸟类、鱼类、宠物、装饰陶瓷等。
2、钢材钢管交易市场。规划布局在雨母山乡二塘村即衡州大道与潭衡西交汇处南侧,占地450亩,经营钢材、钢管、金属材料等生产资料。
3、再生资源市场。座落于衡阳市蒸湘区杨柳村四组,占地315亩,主要经营再生资源的回收交易。
4、农机农资市场。规划布局在呆鹰岭振兴村,占地面积300亩。主要经营农用机械、农用生产资料。
(五)物流园区
规划形成四个物流园区,即:西园农产品(16.64,-0.30,-1.77%)市场物流园区、全国湘菜物流园区(呆鹰岭)、农资农机物流园区(呆鹰岭)、衡钢工业园物流园区。
三、下阶段工作举措
发展商业,对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城区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要壮大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产配套的现代商业服务体系。
(一)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商业发展。建立针对商业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每年推出一批招商项目,争取近年内在大型连锁经营商场、专业市场、餐饮业、物流业、旅游项目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我区商业整体素质提高。
(二)大力发展娱乐和楼宇商圈。要以解放西路、蒸湘北路为内圆,以船山西路、立新大道为外圆,以静园路为延伸,引导、支持社会闲散资金开发购物、娱乐、餐饮行业,着力打造衡阳市区核心商圈,逐步确立蒸湘作为全市中央商务区的地位不动摇。要加快推进衡阳商业步行街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支持华南名城、晶珠二期建设,打造市区购物、休闲、娱乐商圈;支持水映豪廷等高档住宅区项目建设,加快区域内城市主次干道沿线楼宇开发,做好“总部经济”发展文章,引进一批大集团、大公司等实力客商总部入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楼宇商圈。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特别是钢管深加工工业聚集区加快物流中心、商务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促进招商物流加快建设,以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为依托,解决工业园区的商务洽谈、产品运输、销售、住宿餐饮业等配套设施,进而协调产业的发展。根据我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我们确定重点扶持12个重点物流项目、企业。一是立足工业产业,重点围绕服务衡钢集团,扶持钢材钢管交易市场和鸿华物流;二是立足交通优势,重点扶持4S专店一条街、西湖货运中心项目。三是立足区位优势,重点扶持已建设好的鸿运IT数码广场和步步高(24.81,-0.19,-0.76%)百货,抓好呆鹰岭农资物流园区、呆鹰岭湘菜原材料物流园区、雨母山物流中心、格力电器(21.55,0.00,0.00%)物流和泰阳商城衡阳家电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四)大力发展专业街和专业市场,提升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晶珠、神龙、泰阳等大型企业品牌效应,发展提升商贸、娱乐、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做强蒸湘北路品牌商业、立新大道船山西路汽车配件、解放西路药品药械专业街、红湘路餐饮夜市,继续加大4S店街区建设步伐,重点扶持IT数码广场做大做强,成为湘南地区最大的IT数码旗舰;巩固发展立新五金机电市场,规划、启动西园旧货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全面启动湘南农资农机大
市场建设;加快呆鹰岭花鸟市场建设,巩固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建设成果。其中4S店街区现已有20家4S店入驻,这20家4S专店总投资达7亿元以上,全部正常经营后,年销售收入可超30亿元,年上交税收1.5亿元以上。杨柳汽车4S街区目前已具规模,通过建设,将成为湘南最具规模、上档次的品牌汽车销售街区。
(五)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社区服务网络,积极引导高层次合理消费,促进大众文化、全民健身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支持城市绿化养护、环卫保洁、车辆看管等,逐步实现社区化、规范化、产业化,加强社区服务业设施和网点建设,在中心城居民密集区,建立社区服务公司。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尽快实现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将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区,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监督、协调职能,发挥社区在社会救助、老龄服务、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完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制度,构建全区社区服务网络,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拓宽就业渠道。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鼓励街道、经济组织、个人投资与经营社区服务,在财税、用地、用房、经费、收费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用价格调控、改革收费制度等方式使社区服务实体有一定的赢利空间,引导物业管理公司加大对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及活动的投入,促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商业迅速发展。城区是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商业网点相对集中;从我区的实际出发,通过城市化来推进商业的发展,同时强化中心市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商业网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摆脱长期以来,商业的发展大多集中在城市这一怪圈,使农村商业由盲点变为亮点。
(七)加快雨母山和呆鹰岭商业发展。要完善雨母山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雨母山综合开发,加快雨母山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呆鹰岭镇要以家电、汽车下乡为契机,建立泰阳电器衡阳物流中心,推动家电物流的发展,要以湘菜产业化为契机,建立以金宇油脂为主的湘菜原材料物流中心,并加快城市基础建设投入,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八)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扩大信用消费规模,鼓励引导居民扩大住房、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第三产业发展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保护各类服务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诚信教育,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企业诚信、市场公信的良好氛围。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依法监管,严禁向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评比、乱设限。
第四篇:北京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北京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北京商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是首都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北京商业的持续发展,特制定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及十年远景规划。
一、商业发展现状
自1990年以来,北京商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流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商业的差距,已成为首都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产业之一。
1、商业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商业的迅速发展对首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党政军首脑机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3亿元,比1990年增长3.7倍;商业增加值为222.6亿元,比1990年增长4倍,净增178.7亿元;商业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商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近1倍。
2、竞争性商业网络结构初步形成
各类商业网点快速增长,网点严重不足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零售贸易业网点数量由1990年的8.2万个发展到2000年的约18万个,餐饮和生活服务业网点数量由1990年的4.1万个增加到2000年的约7万个,网点分布也从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和农村城镇扩展。
多种所有制商业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结构不断优化非公商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份额已由1990年的11.7%上升到2000年的50%左右。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各类市场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
发展速度已趋于稳定,商业增长方式出现新的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由“七五”和“八五”时期年均分别递增19.2%和21.9%,逐渐稳定到12%左右;商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占份额基本稳定在9%以上,商业增长方式开始由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转变。
3、新型商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革,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新型商业业态在北京商业中都有较大发展。2000年,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业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2%左右。
4、商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先进商业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现代化商业设施大量增加。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商业网点已相当普遍,一些大中型网点现代化程度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的商业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已不同程度地引入企业,商业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北京商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看,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影响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突出问题,如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结构和商业业态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不够合理;商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服务体系、人员素质等软件建设与商业的硬件发展不够协调;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集约化进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够适应等,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商业发展思路
㈠发展机遇和资源优势
商业发展的环境将日益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活动在北京举行,都会为北京商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改善商业发展的环境。
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北京在信息、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资源、旅游资源等诸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为商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商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力逐步提高,市场将进入新的消费升级阶段,商品更新进一步加快;假日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和其它服务消费的增长,将为北京商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五”期间及今后十年北京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坚持市场取向与适当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相结合,以创建有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商业为目标,以调整、提高、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网络型商业为主导,积极推进商业信息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加快实现商业现代化,为早日赶上国际一流大都市商业水平创造条件。
基本原则是:
1、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商业为人服务的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作为商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北京“首都、古都、国际大都市”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商业。
3、适度超前
积极利用国际商业发展成果,把近期需求同中长期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保持发展后劲。
4、优化结构
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商业体制改革,进一步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具有多元市场竞争主体的商业体系。
优化布局结构,形成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络结构。
优化规模结构,形成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网点为主的规模结构。
优化业态结构,以发展新兴业态为重点,实现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有机结合。
三、商业发展目标
㈠发展总目标
到200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为实现商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商业现代化,总体上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城市商业水平,部分骨干商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接近或达到一流先进水平。
㈡基本指标
商品流通总规模年平均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5年达到2330亿元,年平均增长10%;2010年达到37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
商品购销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网络商业的份额达到30%
包括连锁商业和电子商务的网络商业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份额,2005年达到30%(连锁商业网占27%左右,电子商务网占3%左右),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48%(连锁商业网占40%,电子商务网占8%),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0.9平方米2005年零售商业营业面积从2000年的840万平方米增加到1000万平方米左右,户籍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营业面积0.9平方米左右。2010年零售商业营业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左右,户籍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营业面积1.0平方米左右。
商业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
2005年100%的大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40%的中小商业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2010年100%的大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70%的中小企业实现与外界信息无障碍交换。
四、商业发展重点
商业发展的重点是:促进两网,即促进连锁商业网和电子商务网的发展;提高三区,即提高城市中心区(包括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三个商业中心),商务中心区(包括建国门外、朝阳门外两个商业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商业发展的水平;繁荣三圈,即发展三环路周边以零售商业为主的商业圈,四环路周边以大型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新型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圈,公路一环周边以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和现代化商业物流配送区为主的商业圈;开拓十城,即开拓十个远郊区(县)中心城镇的商业中心;培育十街,即培育十条左右各具经营特色的商业街(区);完善400社区,即完善市区和郊区城镇400个左右社区商业中心;加快发展四类商业,即加快发展发挥北京优势的服务会展商业、旅游休闲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和绿色生态商业。
总体上初步形成以城市中心区商业为核心,以“两网三区三圈十城十街400社区”为骨干的商业网络新格局;以四类发挥北京优势的商业为龙头、以突出北京特色的辐射型、服务型商业为主体的现代大都市商业体系。
㈠顺应商业发展新趋势,大力促进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
1、加快连锁商业网的发展
继续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向其他零售业态、餐饮及各类服务行业推进连锁化经营。突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的束缚,扶持有条件的优势连锁企业向大规模发展,形成1-2家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3-5家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大型零售企业(包括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的连锁经营。鼓励中小型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加盟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居住点延伸,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大企小店”和特许连锁网。引导连锁企业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展现代化、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为连锁企业发展服务,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体系。
2、推进电子商务网的发展
充分利用北京信息网络的优势,使北京成为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区。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商业企业与高科技企业联手,快速进入电子商务实施阶段。鼓励有实力的商业企业及其它社会资本投资电子商务。扶持优势企业做大规模,形成2家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5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动传统商业企业逐步实现商务电子化,扩大电子商务规模。支持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物流配送系统,支持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虚拟贸易空间的虚拟商店、虚拟购物中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到2005年,争取使电子商务实现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2010年达到8%,使其成为北京商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㈡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大力提高城市中心区、商务中心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商业的现代化水平
1、城市中心区的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三个传统商业中心,共同形成了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改善环境,调整结构,提高档次,在行业齐全、综合配套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特色,塑造现代化一流商业街区的整体形象。
明确定位,突出特色。王府井商业中心、西单商业中心以满足市内外中高档消费为主,突出中高档的大众化商品和精品、名品、新品经营。前门-大栅栏商业中心要全面规划,整体改造,重点发展餐饮、旅店、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等旅游服务商业,突出老、名、小、专的京味传统商业文化色彩,形成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全新的文化旅游商业街(区)。
控制规模,防止过度膨胀。王府井商业中心主体部分南起王府井大街南口,北至灯市口,营业面积总规模控制在45万平方米左右。西单商业中心主体部分以西单北大街南段(至灵境胡同)为主,向南延至绒线胡同,营业面积总规模控制在40万平方米左右。前门-大栅栏商业中心主体部分以珠市口以北的前门大街北段和大栅栏街为主,营业面积总规模控制在20万平方米左右(不包括旅店业)。
2、商务中心区的建国门外大街、朝阳门外大街等商业中心,要进一步提高经营水平,逐步形成与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档商务中心区功能相协调的高标准、现代化商业体系。
3、中关村科技园区要大力发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国际一流水准商业,以二十一世纪中国最高的商业区水平为目标,塑造最新商业形象。要突出两个服务,即:服务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流通“无障碍”,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起拉动作用;服务于园区居民,确保商业环境和服务与国外高科技园区“无差异”,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起保障作用。
㈢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逐步发展三、四环路和公路一环周边的骨干商业
1、调整提高三、四环路周边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的布局和水平
城市发展和住宅郊区化的趋势,使三环路和四环路周边地区成为北京商业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的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约有50%位于这一地带,大部分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要区别不同情况,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功能。
翠微路(公主坟)、木樨园、马甸等市级商业中心分别位于三环路西、南、北方向,主要为周边的居民及部分流动人口服务,网点设置以完善功能为主,营业面积总规模分别在10-20万平方米之间。其中翠微路商业中心主要以档次齐全、大众化为特征,木樨园商业中心、马甸商业中心要加快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商业中心。
大钟寺地区商业的批发功能已不适应城市发展趋势,应逐步调整为发展零售商业为主,与双榆树地区商业共同组成新型现代化商业中心,双榆树-大钟寺地区商业营业面积总规模在20万平方米左右。
三环路和四环路周边原规划的地区级商业中心,已经基本形成的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尚未形成规模的要加快发展,如酒仙桥、丰台镇、卢沟桥、望京、丰台桥南、西三旗、五路居、芍药居、六里屯、南八里庄、南磨房、北太平庄、五道口等;尚未建设的要与周边住宅的开发建设同步发展,近期不能开发建设的要保留商业规划用地。如角门、毛家坟、大红门、万泉寺、二里庄、太平桥、西八里庄等。其中,万泉寺、二里庄为新增地区级商业中心。
新发展的居住区,10-15万人要规划建设一个地区级商业中心。根据周边地区人口数量,营业面积总规模为3-5万平方米左右。
2、调整提高四环路周边各类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布局和水平
要逐步解决现有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小、散、乱”的问题,逐步达到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目标。
调整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布局。现有三环路附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数将不适宜继续发展,要逐步调整转变功能。今后十年重点在四环路外的适当地区发展规模较大的永久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工业品专业市场。除新发地、玉泉路等原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展外,在东北和东南四环路外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各发展1个占地30-40万平方米、管理规范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更加合理。
在四环路外逐步形成10个左右大型工业品和原材料市场,10个左右规范化的大型再生资源集散市场,3-5个规模化、规范化的旧货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4个规范化的汽车贸易服务园区。
提高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市场管理体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组织制度、准入规则、交易规则、运行规则、标准化经营等系列管理规则。新发展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要具备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条件,提高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引入连锁、代理、配送、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鼓励探索仓单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使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从传统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现代化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发展,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
3、在公路一环以外发展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和现代化商业物流配送区
参照国外经验,选择公路一环以外交通方便、接近旅游风景区和新建居住区的适当地点,在条件具备的时候,鼓励投资商或大型商业集团投资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条件,结合城市边缘集团建设,可依次在城市西北、东南、东北和西南方规划建设4个风格各异的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每个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
综合考虑交通、用地等条件,在公路一环以外京石快速路附近、京津或京沈高速公路附近以及靠近京沪或京九铁路附近地区,规划三至四个大型物流配送区,每个占地面积分别为2-5平方公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逐步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区。鼓励中外企业到物流配送区投资建设各类物流配送设施,开办物流配送中心。鼓励现有四环路以内有条件的仓储企业,优化资产经营,调整到物流配送区投资重建。鼓励大型连锁公司在物流配送区建设配送中心,或依靠大型物流配送区发展属于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逐步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
㈣适应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商业发展规律的要求,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中心,以小型网点为主,大力发展食品、日用品、餐饮、文化等各类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和服务业,尤其要大力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和日常生活现代化的趋势,在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符合社区特点的大众餐厅、社区茶馆、洗衣保洁、美容健身、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修理服务、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等现代生活服务业,不断提高生活服务水平。
社区商业的重点是规划、建设好配套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全市市区和郊区城镇大体形成400个左右。距离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1公里以外的居民区,原则上居住人口1-3万应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商业中心,营业面积总规模一般应为500015000平方米,以一家经营食品、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大中型综合超市和一家经营蔬菜等鲜活商品、摊商集中的社区菜市场为骨干,同时发展餐饮、美发、洗染、修理、回收、代办等各类小型生活服务及金融、邮政等配套网点,使之基本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已经建成的城市居住区及平房保护区,商业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的,应通过调整结构、置换房屋用途等办法,按社区商业中心的要求逐步加以完善。新建居民区和危改区要按照社区商业中心配置标准进行配置。在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经营网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适当发展符合民族消费习惯的商业服务经营网点。
在规划、建设好社区商业中心的同时,鼓励居民区内有条件的沿街楼宅底层居民开办无污染、不扰民的连家店,积极发展特许连锁等微型便利店、专业店,方便居民生活。
㈤适应消费和流通的新变化,培育发展特色商业街(区)
特色商业街(区)是指某类专业店或具有一定经营定位的商业集中的街(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具有特色商业街(区)雏形和发展趋势的街(区),因势利导,鼓励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或正在发展的餐饮街、茶叶街、文化街、图书街、建材装饰街、服装街、电子街、酒吧街、古玩街(区)等,要进一步改善环境,促进发展。根据已经出现的趋势和可能,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发展趋势论证的基础上,今后几年还可规划发展美术街、老年用品街、女士用品街、汽配街、电讯电器街等。条件适当时,发展一条地下特色商业街。到2010年要基本形成10条左右具有鲜明经营特色和较大影响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特色商业街(区),要规划足够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停车场所。
㈥适应郊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趋势的需要,完善以郊区卫星城为中心的郊区与农村流通体系
郊区卫星城要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趋势,规划发展1-2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商业中心,形成以地区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商业中心为骨干,行业配套、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商业体系。卫星城的地区级商业中心要充分考虑汽车进入家庭的趋势,安排或预留足够的停车场地。
在郊区小城镇的规划发展中,要合理规划商业的发展。每个小城镇根据规模和居民需要情况,参照社区商业中心的标准,规划发展1-2个城镇商业中心,发展适应当地居民需要的商业服务业,并为城市连锁商业向郊区延伸创造条件。新发展的边缘集团居住区如回龙观、北苑等地,都要按照地区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的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联结生产和流通、具有较强专业化水平的经营性实体,组织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鼓励农产品直接进入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建立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㈦发挥北京优势,积极发展增强辐射和服务功能的商业
1、积极发展服务会展商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支持商务服务、会议服务、拍卖、租赁、典当、咨询、展览、展示等服务业的发展。
积极开发利用大型会展资源,鼓励批发商业和中介组织举办综合性、专业性、季节性等多种类型的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
完善与会展活动配套的服务功能和设施的建设,建立新商品展销推介机构和场所,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新型商品,丰富北京市场。
2、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商业
充分发挥北京在旅游资源方面的特殊优势,积极发展适应旅游事业日益发展需要的多种风格的旅游商业。
在中心城区旅游圈,积极扶持发展各种京味特色商业,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三个北京商业最重要的对外窗口调整定位和改造提高,进一步向多功能、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北京旅游商业的龙头。前门-大栅栏商业中心要充分利用靠近旅游胜地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满足国内中高档旅游消费和海外观光客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商业区。同时,进一步规划发展几个具有民族特色和突出传统文化的旅游商业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在郊区旅游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餐饮、旅馆等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业,尤其要鼓励发展中小型汽车旅馆、家庭旅馆等,完善商业服务设施和功能,逐步形成以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为骨干,以主要旅游景点配套商业为主体的郊区旅游休闲商业体系,满足市内外旅游者的需要。
充分利用北京旅游资源,结合北京特点,大力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网络。
在居民集中的社区,逐步发展满足日常休闲生活需要的餐饮、文化、健身、娱乐相结合的休闲服务业。
3、积极发展科技文化商业
借助中关村科技园区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主体,高起点地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新型商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力争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成为展示北京商业国际水平的窗口和电子商务的先行示范区。通过调整和改造,使中关村地区的商业结构和功能满足科技园区各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商品专业市场,鼓励发展经营高新技术商品的专业店、专业街。
积极利用北京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条件,适应首都文化、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音像图书、文化用品等为文化、教育产业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4、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商业
积极推行绿色营销,限制不符合城市环境要求的营销方式。积极培育、创造绿色市场,以创建食品安全流通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绿色商品销售网络,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态商业持续发展。
积极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鼓励社区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点,在回收、集散、加工、交易等方面进行一条龙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五、商业发展措施
㈠加强商业法制建设,依法规范流通秩序
加紧制定和完善商业运行管理和网点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等,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促进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有效发挥。
强化农产品和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流通安全体系,保证绿色生态商业的发展。
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商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
强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加强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有关信息,建立和强化监督保证机制,维护和提高首都商业信誉。
㈡加强规划管理,促进结构调整
加强对商业规划的调控、监督和管理。重点强化对各级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区)和大型商业设施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防止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
市级和地区级商业中心的规模一般不得突破规划最高额度;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要按照规划合理布局,新增加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原则上只能布局在地区级以上的商业中心和规划的特色商业街(区),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只能布局在市级商业中心和规划的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内。每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一般只能安排1-2个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仓储式商场只能布局在三环路以外的商业中心。新发展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包括大型仓储式商场),与相邻大型超市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000米。二环路以内近期不再新发展大型百货店。
社区商业中心和其他商业街区以中型商业网点为骨干,主要发展小型网点。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配套建筑面积不少于每千人700平方米,80%以上要相对集中在规划的社区商业中心内,其余面积分散在居民区里发展小型店铺。凡规划的社区商业用地和社区商业用房,不得改变使用性质。规划居住区集贸市场的用地改为社区菜市场用地,纳入社区商业的统一管理。
㈢加强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
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对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进行道路、停车场等整体环境的改造,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改善发展条件。
建立公益性的商业信息系统,定期发布行业发展的重点指南和市场趋势的宏观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器,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包括政策咨询、中介服务、资源整合等集约化服务。
建立消费信贷服务机构,促进信贷消费发展。
加强商业行业协会建设,增强协会的协调、服务作用和行业自律能力。
㈣改造传统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资本从一般商业的有序退出力度,加快向商业基础设施及大型骨干商业等重点领域转移。推进国有大型商业企业公司制改革,通过减持国有股份,吸收多元投资主体参股,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公司。
积极促进商业企业间的资产重组,逐步建立资产置换的有效机制,通过培育股权多元化、资产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商业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形成具有资产实力的国有控股公司,真正建立起母子公司体制。
鼓励批发商业向国际先进的商务经营方式转变,发展代理批发和专业批发,扩大分销网络,开拓会展业务,实行内外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
鼓励传统零售商业调整经营结构,在向新业态和特色店发展的同时,塑造能代表城市形象和水平的精品百货企业。
㈤实施科教兴商战略,加快现代化步伐
建立适应商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机制,保护和培养商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制定鼓励商业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和知识更新再教育的措施,促进商业从业人员提高素质。
以信息化促进商业现代化。推动商业企业吸收引进国际先进商业管理科学,全面改善商业管理,逐步实现商务运作和管理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加大商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造商业设施,重点商业设施和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利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鼓励商业企业创品牌商店、品牌企业,大力发展品种丰富、服务优良、质量可靠、信誉度高的品牌企业。促进现有品牌企业提高水平,扶持有潜力的企业跨入品牌行列。积极推进“老字号”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创建北京商业服务名牌活动,促进提高服务水平。到2010年形成100个市场影响大的北京名店。
鼓励重点商业街(区)塑造整体形象,创名牌商业街(区)。
支持商业企业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争创商品名牌。
发展商业旅游专线,整体推介北京商业品牌。
㈦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更多的高水平商业企业
鼓励重点商业街(区)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支持国内外一流商业企业兴办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便利店,适度开办大中型超市等新型商业,发展多种合作业务。支持国内外名牌商品、新型商品在京展销、展示,发展销售业务。
㈧加大对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
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实行政策性倾斜。加快重点商业街(区)道路等市政设施的改造,改善交通和环境条件。加紧现代化大型物流配送区的规划,构筑平台,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多方投资建设,为建立物流配送区创造基础条件。
㈨加紧制定专项规划,落实实施方案
本规划是“十五”期间及今后十年全市商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此框架下,抓紧制定专项子规划,完善北京商业发展的规划体系,解决规划的具体实施问题。专项子规划主要包括:全市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关系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新兴商业发展的规划,区县及重点区域商业发展规划等。
㈩加强市和区县协调,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在市和区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商业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实施商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机制,按照规划明确市和区县的责任分工,在制定和执行分类分区规划、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等方面,市和区县各有侧重,各负其责,以确保商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市里负责的工作:有关部门通过研究制定控制性文件共同执行本规划,定期向社会公布商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引导北京商业在规划指导下有序发展;研究建立实施本规划的法律保障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商业设施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协调制订有关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全市商业分类发展规划;参与研究制定重点地区商业规划;督促各区县实施本规划,检查纠正违反本规划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规划局部调整意见。
各区县负责的工作:在本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抓紧制定各区县的区域商业规划和区内重点地区及分类商业发展规划;对区域规划组织落实,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严重违背规划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
市和区县共同负责的工作:全市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包括市级商业中心、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等由市和所在区县共同研究规划发展方案,由所在区县组织实施。
第五篇:商业网点调查报告
题目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2009年8月 20日
长沙市芙蓉区商业网点调查报告
一. 长沙市芙蓉区商业网点现状(分布情况)
芙蓉区是湖南省省会长沙的中心城区,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多万,辖11个街道、1个乡和两个副县级单位(长沙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区隆平高科技园和湘湖管理局)。
芙蓉区东至湘江——西与长沙县接壤,北至营盘路、晚报大道、高家坡路一段——南达人民路(人民西路、人民中路、人民东路)。
芙蓉区街道,主干道——营盘路,中山路、五一大道、解放西路、人民西路、建湘路、迎宾路、八一路、朝阳路、人民中路、车站北路、晚报大道、远大一路、蔡锷中路、蔡锷南路。
結合調研結果,我们将芙蓉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商业密集区——以五一广场、火车站、车站北路立交桥、中心广场四个点划分的区域;商业较密集区——五一大道、八一路、蔡锷中路、解放西路、车站北路等主干道附近地带、;商业较稀疏区——火车站以东到浏阳河以西;商业稀疏区——浏阳河以东。针对这四个不同的区域,我们从调研结果和理论实际进行分析。
总计调查芙蓉区各区域有1629家零售店面,有700家左右的酒店餐饮店,有近10条左右的专业特色街道,在这里还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各种金融网点近100(79)左右。据调查,芙蓉区一共有60家左右的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
据调研结果显示,在居民区集中的商业密集区,分布有大量的日常零售商店,在这一区,同样也是餐饮店、各种类型的专业店分布和银行等金融网点的密集区。
二、长沙市芙蓉区商业网点现状分析
根据芙蓉区零售业态分布情况,结合芙蓉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居住点现状,本调查报告提出以下问题:
1.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匀,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芙蓉区现有的零售业态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占几乎50%,而这其中大
部分店面分布在火车站以西到步行街,在这片区域中,同样也是酒店、金融网点分布密集区。在这一片区域中鲜少有大型楼盘,多数是小型社区和老街道。在火车站以东到浏阳河区域中,专业店和大型市场占大部分,在居民区附近分布有一些食杂店和生活超市。而在此区域中有部分大型楼盘和居民区周围缺少专卖店和金融网点。这就形成了头重脚轻现象,商业网点分布集中在城中心,而二环以外多数为五金店和家具卖场。
2.零售业分布出现区域饱和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某一区域中分布有很多家相同类型的商业网点,在某些区域出现了饱和现象,导致其收益不高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火车站附近,分布有四家以上大型电脑和电脑周边商品的卖场,期间相互竞争也相互制约,但经调查发现几家卖场的营业额平平,在同一区域出现同类型饱和,消费者的选择出现盲目性,所以收益平淡。
3.专业批发市场对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像高桥大市场一样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虽然处在二环附近,但是随着长沙经济的告诉发展,二环附近已经渐渐成为长沙的繁华地段,在这样的区域存在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不仅对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长沙市的市容市貌。
三. 长沙市芙蓉区商业网点现状解决方案
根据长沙市芙蓉区商业网点现状分析,结合长沙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报告再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发新型商业中心,引流消费者。
长沙黄兴路步行街虽然为目前长沙市的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但是随着
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单独的黄兴路步行街商圈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每逢消费旺季,庞大的消费者人群涌入市中心最拥挤路段,也给长沙市的道路状况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黄 兴路步行街商圈虽然繁华,但是这也和其他地方商业氛围的贫瘠构成了鲜明的反差。针对黄兴路步行街商业中心的情况,可在火车站以东和浏阳河以东的汽车东站附近新建商业中心,一方面可以对黄兴路商圈的庞大消费者群进行一部分的分流,减轻黄兴路商圈的各方面压力,另一方面,火车站以东是长沙市芙蓉区商品房和社区最多的区域,在此新建商业中心可以有效的带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浏阳河以东的远大路连接长沙县,新建的商业中心还可以吸引长沙县的消费者,间接的带动长沙县的经济发展。再者,配合长沙河西大先导区的荣湾镇商圈,使长沙市的商业中心在横向构成三点一线,充分挖掘市场经济潜力。
2.发展社区商业
根据长沙市芙蓉区商业网点现状分析来看,社区商业普遍发展不是很好,很多社区出现店面普遍经营成果惨淡,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社区的消费力不行,而是社区商业发展的不合理,很多社区出现了同一类型的店面拥堵在一个社区的情况。
社区商业中心应以方便日常生活、有利于居住环境为原则。在满足居民基本消费和服务需求的同时逐渐完善购物、修理、餐饮、理发、洗衣、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家政服务等七大功能。社区商业中心应包括食品超市或菜市场、特色专业店、便利店、各种餐饮及休闲娱乐等各种形态商业设施,形成多重功能复合的社区商业体系。
社区商业中心的经营结构,一般按照购物40%,餐饮30%和其它服务30%的比例进行设置。不同社区可根据距离市、区级商业中心、专业街及大型
综合超市的远近、社区的空间形态、交通网络状况以及居民消费层次等因素有所差异。
社区内便利店、超市、农贸市场及其它服务机构的设立可参照以下标准。
便利店:每0.3公里为半径的社区(居住区)配置一个便利店,服务人口3000人,居民步行5-10分钟就可到达,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左右。
超市:每0.5公里为半径的社区(居住区)配置一个超市,服务人口1万人。
农贸(菜)市场:以500—1000米为服务半径,2000-3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服务人口在3-5万人左右。现有农贸(菜)市场,未来逐渐向生鲜食品超市发展;新建农贸市场,需与超市布局相结合或直接设置在超市内。
3.专业批发市场规划
批发市场的选址和设立要符合长沙市城市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功能更加齐全、辐射范围更广;“类型相近,布局相邻”,即同类市场要尽量聚集在一起;零售比重大的中小型商品交易市场升级转型,逐步纳入城市零售商业体系之中;商流和物流逐步分离。
在城市内圈层内不再发展各类批发市场,将二环线以内的专业市场进行改造和搬迁。
对于一些无法搬迁或者搬迁规模太大,目前条件不成熟的专业批发市场进行就地改造,对于有条件搬迁的专业批发市场应该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整体搬迁至二环以外。高桥大市场为长沙的重点专业批发市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尽早搬迁至二环以外区域,不仅有利于市场本身的发展,更有利于长沙市的交通建设和经济建设。
备注:
这次调查是和湖南商学院本院的柳思维老师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完成的,通过这次调查实习,对长沙市芙蓉区零售业状态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