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呼啸山庄》翻译理论具体应用
简析《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具体应用
摘要:《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它是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短暂文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小说。这一部在英国文坛上焕发异彩的天才之作历来受到翻译家们的青睐。其中,以翻译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最为经典。本文将试图从两位在翻译原则上的分歧出发,从而探讨他们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上的不同,且作者个人对于两个翻译家译得不妥的地方,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译法。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呼啸山庄、语言差异、汉英翻译
Abstract:Wuthering Heights is a stirring novel written by the British poet and novelist Emily Bronte, which is called the most strange one.It's the only novel in her short literary career.The genius novel, irradiating extraordinary splendor in English Literature circles, is always interpreted by many translaters.Among them, translations of Yangyi's and Fangping's are the most classic.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rinciples.Moreover, it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wrong places, and tries to find a moreappropriate translation.KeyWords: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Wuthering Heights;language differences;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引言
关于天才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不朽名著Wuthering Heights,国内有很多译本。其中,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风格各异,给人完全不同的情感冲击。杨苡的译文主要采用直译的手法,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著的形式和风格,紧扣原文,从而使原文显得忠实通顺,但相对来说不太灵活。而方平的译本以意译为主,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抓住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笔下生花,译文自然流畅,极富文采和艺术感。两位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原则上有分歧,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上也有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译文凝聚了丰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的珍贵资料。下面让我们通过其中的选段分析来进入小说的神秘世界。
一、直译与意译的概念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他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直译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但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不是孤立的,他们各有所长,甚至双管齐下,两者兼用,可以达到更佳的翻译效果。
二、《呼啸山庄》中杨苡和方平的汉英翻译方法应用
下面是直译与意译的选段以及翻译技巧分析举例:
两位译者通过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感受有着风格迥异的译法,同时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使得小说生动形象,尽显小说原文精彩。下面将对不同章节选取的小说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
1)Mr.Heathcliff and I are such a suitable pair to divide the desolation between us.【CHAP.1】 杨苡比较注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即将更多注意力放到了怎样对应原文的表层结构上面。译文如下:希克厉先生和我正是分享这荒凉景色的如此合适的一对。
方平译文:希克厉先生跟我俩,正好是相称的一对,平分这一片凄凉景色。
试着比较这两种译文,可以明显地看出直译与意译两大特色。杨苡的翻译很忠于原文,却少了灵活,多了死板,一口气读起来不太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而方平的翻译更灵活,用词也很确切。
2)‘Wuthering’ being 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 descriptive of the atmospheric tumult to which its station is exposed in stormy weather.Pure, bracing ventilation they must have up there, at all times, indeed: one may guess the power of the north wind, blowing over the edge, by the excessive slant of a few, stunted firs at the end of the house;and by a range of gaunt thorns all stretching their limbs one way, as if craving alms of the sun.【CHAP.1】
杨苡:“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的确,他们这儿一定是随时都流通着振奋精神的纯洁空气。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
方平:“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可不是,住在这儿,一年到头,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愁的了吧。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地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只向一边倒的荆棘(他们好像伸出手来,企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股北风的猛劲儿了。
评论:这一段很明显是方平的翻译较好。方平翻译的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语句的调整和用词的准确都比杨苡的好些。其中,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中的形容词provincial译成状语“在当地”,比杨苡的“内地形容词”更符合语言习惯,灵活流畅。同时,方平加译了一些语气词,如“可不是”、“不愁了吧”等,有一种在向他人诉说的感觉。他习惯添词增句、调整语句顺序,更生动地描绘景象,从而营造了一种在昏暗的乌云、气流下,荒凉的平原上山庄的压抑氛围, 增添了神秘恐怖之感。
3)Hindley threw it,hitting him on the breast,and down he fell,but staggered up immediately,breathless and white„ 【CHAP.4】
杨苡:辛德雷真的扔了,打在他的脸上,他倒了下去,可他又马上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气也喘不过来,脸也白了.方平:亨德莱把铁秤砣仍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倒了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面无血色,气也喘不过来。
评论: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方平的翻译很精彩,而且朗朗上口。因为他大量使用了极具动感的词汇,且用短句表达,节奏轻快。我们还发现方平将breathless and white的顺序大胆地加以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察习惯。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般是先有视觉印象然后才是听觉、嗅觉等等。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
对于white这个词两个翻译家给出了不同的翻译结果。杨苡极其忠实原文地将其译为“白”,而方平则根据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从读者所获得的视觉效果的角度将其译为“面无血色”。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两位翻译家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角度。杨苡侧重于直译也就是通过寻找外延意义上的对应的文字来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目的,其实这只是文字或文章的表层形式上的机械对等;但方平则从读者反映的角度对其加以描述性的阐释,译出了 white一词在形容人的神情时的内涵意义。
4)I began to doubt whether he were a servant or not: his dress and speech were both rude, entirely devoid of the superiority observable in Mr and Mrs Heathcliff;his thick brown curls were rough and uncultivated, his whiskers encroached bearishly over his cheeks, and his hands were embrowned like those of a common labourer: still his bearing was free, almost haughty, and he showed none of a domestic's assiduity in attending on the lady of the house.【CHAP.2】
杨苡:我开始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仆人了。他的衣着和言语都显得没有教养,完全没有在希刺克厉夫先生和他太太身上所能看到的那种优越感。他那厚厚的棕色卷发乱七八糟,他的胡子像头熊似的布满面颊,而他的手就像普通工人的手那样变成褐色;可是,他的态度很随便,几乎有点傲慢,而且一点没有家仆伺候女主人那谨慎殷勤的样子。
方平:我开始揣摩他究竟是不是这一家的仆人。他的服装,他的谈吐,都很粗陋,一点没有在希克厉先生跟他的太太身上所能看到的那种优越气派。他那一头稠密的棕色卷发像一团乱麻;他的胡子蛮横地侵占了他的两腮;他的那一双手,像普通做工的一双手一样,晒得发了黑。可是另一方面,他的举止很随便,几乎有点儿旁若无人,对于我们的主妇,他一点也没有显出做仆人的应有的殷勤来。
对比这一段人物描写,两种翻译都很忠实原文意思。但就其中某些表达而言,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就“his dress and speech were both rude, entirely devoid of the superiority observable in Mr and Mrs Heathcliff ”这句话而言,方平的翻译把his dress和speech分开来翻,更有强调意味;“his whiskers encroached bearishly over his cheeks, and his hands were embrowned like those of a common labourer”这句话,方平的翻译中,前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有文采;后半句中杨苡的“变成褐色”,没有方平的“晒得发了黑”那么自然,有点生硬。而最后一句话,方平的翻译运用了增译法,使得句子更通顺,同时增译的部分使得对人物的描写更完整。
5)She never opened her mouth.I stared--she stared also: at any rate, she kept her eyes on me in a cool, regardless manner, exceedingly embarrassing and disagreeable.【CHAP.2】
杨苡:她就是不开口。我瞪着她----她也瞪着我。反正她总是以一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神气盯住我,使人十分窘迫,而且不愉快。
方平:她始终不吭一声。我瞪大了眼,----她也直瞪着两眼;至少,她把眼光停留在我身上,神情中有一股咄咄逼人的寒气,叫人局促不安。
试着比较这句的翻译,方平的翻译依然是极富文采,成语的运用恰到好处;杨苡的翻译也很好,其中“at any rate”的翻译,杨苡的“反正”比“至少”要显得通顺一些,强调了她自始至终的冷漠态度。
6)I shut it, and took up another, and another, till I had examined all.【CHAP.3】
杨苡:我阖上它,又拿起一本,又一本,直到我把它们都检查过一遍。
方平:我把书合上了,又拿起一起,再拿一本,直到把书本都翻遍了。
关于这一句话的翻译,两种翻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方平把“examined”译成“翻阅”比“检查”更贴切。在此,我提出自己的译本:我合上书,再拿起一本又一本,直到把它们全都翻过一遍。个人认为这样比较简便而且内容还算到位。
7)“Oh God confound you, Mr Lockwood!...”【CHAP.3】
杨苡:“啊,上帝惩罚你,洛克乌德先生!„”
方平:“啊,老天来收拾你,洛克乌先生!”
这一句话的翻译明显看出两人在翻译原则上的分歧。杨苡的“上帝惩罚你”把读者带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之中,而方平的“老天收拾你”则是让我们继续体验我们的中国式思维。当然,方平的翻译很适合中国读者,但是,我认为要融入小说的语境中去的话,杨苡的翻译更加真实。外国名著小说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就要通过
小说的内容去理解,通过西方宗教等去切入。
8)He delighted to witness Hindley degrading himself past redemption;and became daily more notable for savage sullenness and ferocity.杨苡:他幸灾乐祸地眼看辛德雷堕落得不可救药,而他本身那野蛮的执拗与残暴一天天地变得显著起来。
方平:他眼看亨德莱堕落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分明一天比一天的蛮横、阴沉、凶狠,心里在暗自高兴。
比较这一句翻译,杨苡的翻译比方平的翻译更能突出希克厉的心里状态,把“delighted”译成“幸灾乐祸”,是把褒义词转换成贬义;而方平的“心里在暗自高兴”没有杨苡对人物的刻画那么确切。后半句运用了词序调整法,使得语句更通顺。
结语
从以上翻译实例可以看出,在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时,我们应充分运用翻译理论,灵活处理各种翻译技巧。正确地利用翻译理论,能使译文简明、紧凑,并严格符合翻译标准“信、达、雅”。《呼啸山庄》结构精巧,手法独特,而且在语言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匠心独运。国内两大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珍贵文献,对于我们领会小说内涵,提高语言能力以及运用翻译技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平.《呼啸山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0.【2】 杨苡.《呼啸山庄》译本.译林出版社.1990.【3】 田元.《呼啸山庄》译本.—浓咖啡双语经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 郭著章、李庆生编著.《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5】 Emily Bronte.Wuthering Heights.
第二篇: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Page101佛经翻译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07年试题考过)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以下介绍三名著名的译师: 1. 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在他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他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
2. 鸠摩罗什: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共七十四部,对佛经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倾向意译,虽然译法灵活,态度却谨慎。他的译文准确流畅。
3.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译著很多。他倾向直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4. 我国古代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究竟是应直译多一些,还是意译多一些?罗纳德.诺克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以何为主:文学性的译文,还是逐字翻译。二是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问题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5.
Page112 严复与“信、达、雅”
1.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达”指的是“流畅”,“雅”指的是“尔雅”。“尔雅”用严复自己的话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01年试题考过)
2.从严复的《天演论》来看,他并不十分重视“信”,然而对于“雅”他是十分重视的。3.周煦良教授在“翻译三论”中说,他认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4.严复翻译著作:《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05年试题考过)
<<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法意〉〉
L‟esprit des Lois.《穆勒名学》System of Logic.Page121 林纾
1. 林纾:用文言文翻译欧美小说,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如:
《巴黎茶花女遗事》 La dame aux camelias
(作者:Alexandre Dumas, file)《鲁滨孙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作者: Daniel Defoe)《海外轩渠录》
Gulliver’s Travels(作者:Jonathan Swift)(06年试题考过)《吟边燕语》
Tales from Shakespeare
《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作者:Charles Dickens)《贼史》
Oliver Twist(作者:Charles Dickens)《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
2.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Page 139 鲁迅与瞿秋白
1. 鲁迅在1921---1932年翻译和校订的作品达34种之多,这包括苏联、日本、荷兰、匈牙利、美国等国家许多作家的作品。他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2. 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瞿秋白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04年试题考过)3.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对翻译做了新的概括。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即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02年试题考过)
Page 150 郭沫若与茅盾
1. 在我国,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到五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还在讨论翻译问题的,大概只有两个人,郭沫若与茅盾。
2. 郭沫若在1923年曾著文谈到理想的翻译。他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1954年他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能超过创作。” 他还说:“我们对翻译工作决不能采取轻率的态度。翻译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03年试题曾考过)3. 茅盾认为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而保留“神韵”。
关于直译,他于1922年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来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1954年他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作报告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但是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07年试题考过)Page 160 直译与意译
一. 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
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这时期代表人物有茅盾与鲁迅:
1. 茅盾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2.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二. 在四五十年代,人们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二者是无法区分的。1.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依我看,直译和意译发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2.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3.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的观点就是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三.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第二类是照字面译。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05年试题考过)
2.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3.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Page 176 傅雷
1.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最初提到“重神似不重形似”。(03年试题考过)2.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傅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翻译的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及《老实人》等。3.傅雷是一位有责任感有见地的翻译家,他认为“翻译重在实践”。(04年试题考过)4.傅雷说:“谈到翻译,我觉得最难应付的倒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
Page 190 关于风格(特别指文学作品)
关于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1.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能译。
(1)茅盾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03年试题考过)
(2)刘隆惠认为:风格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译者需具备两格外条件:一是认识风格的水平;二是表现风格的能力。
2.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不能译。
(1)周煦良认为一部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四方面决定的:原作的风格、译者本人的文章风格、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所以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
(2)张中楹坚持这一种意见。
(3)罗新璋认为即使是名家的译作也难免既有原作的风格,又有译者的风格,而不可能是单纯的原作的风格。
Page 200 王佐良
1.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以发挪英诗为主,兼及散文和戏剧。他译的《彭斯诗选》、雪莱的诗、麦克迪儿米德的诗、培根的散文、科贝特的散文以及曹禺的《雷雨》等。2. 对翻译工作的认识。王佐良说:“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的努力。” 3.
他认为虽直译与意译之争仍将继续,但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仍是译文本身的质量。
4. 关于风格,他说适合就是一切。因此从译文来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
5. 关于诗是否可译?他认为是可译的,不医翻译的是原作的气氛,或者说是力量。
6. 怎样译诗?他认为主要的一点是译诗要像诗。要忠实与原作,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数的一律。要把握整篇诗的精神、情调、风格,然后才确定细节的处理。7. 关于比喻。他说:“如果在原诗里有某个比喻,应该把它直译过来,保持它原有的新鲜和气势。”
8. 关于比较。他认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04年试题考过)9. 关于怎样提高。他说:“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观察,不断地深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06年试题考过)
Page 218(1)Cicero 西塞罗
(2)Saint Jerome 哲罗姆
1. Cicero---西塞罗,他的文体流畅,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他表示没有必要逐字翻译强调保持原作总的风格和力量。Cicero said, “ In doing so(translating),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05年试题考过)
2. Saint Jerome---哲罗姆,早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将《圣经》译成拉丁文,此译本后称通俗拉丁文本。他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独立的词。Saint Jerome said, “ 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06年试题考过)
Page 228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泰特勒三原则)
A.F.Tytler(泰特勒)于179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的论文:“论翻译的原则”(Essay i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Page 237 The Art of Translation(by Theodore Savory)
Theodore Savory(西奥多.萨沃里)1957年发表《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国外翻译界》在介绍这本书时,称之”为“论翻译技巧的最好的著作”。西奥多认为: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 : 1.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2.What does he mean? 3.How does he say it?(04年试题考过)
Page 258 不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是当代具有最简洁最有力的风格的作家之一。要翻译马克思的著作,译者必须不仅精通德语,而且精通英语,这样才能确切表达马克思著作的风格。
Page 270 确切翻译的原则(费道罗夫)
1.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2.翻译的确切性就是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如果语言条件许可的话),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特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3.确切翻译是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尤其是以表达作品的一般性质和在表达其个别片断方面接近原文的程度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
4.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著作的特点是由它决定的。Page 281翻译中的上下文和环境(巴尔胡达罗夫)1.所谓上下文一般是指该语言单位的语言环境。2.就上下文的总概念来说可以分狭义上下文(或称“微观上下文”)和广义上下文(或称“宏观上下文”)。所谓狭义上下文是指句子的上下文,即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该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所谓广义上下文是指单位的超出句子范围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话语上下文。3.狭义上下文又可分为句法上下文和词汇上下文。句法上下文是指该词词组或(从属)句子所属的句法结构。词汇上下文指的是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4.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02年试题考过)5.所谓“环境”,是指:
(1)交际环境,即实现交际行为的环境;
(2)通报主题,即话语中描述的情景(诸事实的总和);(3)交际参与者,即说者(写者)和听者(读者)。
Page 302 A New Concept of Translation(by Eugene A.Nida and Charles R.Taber)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特点。(03年试题考过)2.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3.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Page 312 Paraphrase---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by George Steiner)George Steiner said : 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lies neither through metaphrase(直译)nor imitation.It is that of paraphrase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自由), where the author is kept in view by the translator, so as never to be lost, but hi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as his sense, and that too is admitted to be amplified, but not altered.‟
Page 326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会见澳大利亚记者肯尼思.亨德森时,说译者应尽量忠实原文的形象,既不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文学翻译)(02年试题考过)
杨夫人戴乃迭认为译者应该更富有创造性。对于四字成语的翻译,戴乃迭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办法:一是在文中加上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二是加脚注。
Page 344 The Question of the Part and the Whole
1.In his book entitled Better English G.H.Vallin says that “words cannot be treated in isolation.”(07年试题考过)
2.The whole is made of the part.The meaning of the part is determined by that of the whole.Naturally, the part and the whole are relative terms.Sometimes a phrase or clause or sentence forms the whole.But at other times they often form only a part of the whole in a wider context.Page 351 谈谈外语学习和翻译
1.李赋宁认为,文学翻译贵在忠实于原文的气势和精神。2.李赋宁说,翻译工作者要“信”,要“可靠”,要“忠实”于原文,但不要绝对化,不要要求百分之百地忠实可靠。
Page 362 Guard Against Chinglish(by Sol Adler)Sol Adler 认为:To begin with what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namely Chinglish.小结部分
Unit 1
1.代词: 总的来是说,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有时要用代词避免重复,才符合英语的说法.因此, 汉译英时, 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有写代词可以不译.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替代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2.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其词义往往随前后搭配而变化,其用法也特别灵活.这两个词类有些共同的特点,而且翻译时往往可以相互转换.Unit 2 1.汉语有汉语的结构,英语有英语的结构.(page53)
2.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
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汉语则不怕重复.所以,汉译英时要尽量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少代称, 多用实词.在英语里,还可以采取部分重复的办法,或者加以简化,将重复的部分合并,以减少重复.(page 60)3.定语从句.(page62)
Unit 3 1.译初稿时,注意力往往放在每个句子上,而对句子间的联系照顾不到,修改时便可多注意通篇是否连贯,语气是否通顺.2.英语有分词,时态多样,用法灵活.分词引导的短语可放句首,句中,句末.因此英语句子里主从关系很多,体现不同层次。汉语没有分词,多用并列动词或并列分句,因此汉语句子里并列关系居多,层次不甚明显.3.汉译英时,应有意识使用分词短语.主要的动作用动词表达,次要的用分词表达.4.汉语的被动式远没有英语里的被动语态用得多.Unit 4(page126-132)
1.经济术语:经济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要想作经济方面的翻译工作。必须熟悉大量的术语,而且要求知晓新的术语,还需要知道它们的用法。
2.经贸文章总要涉及许多数字,而数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定的说法,有的甚至用不着翻译,抄上就行。但数字特别容易出错,要仔细核对。Unit 5
1.关联词语。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和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02年试题考过);西文多用形喝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01年试题考过)。” 因此,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关联词,才能把句子很好地组织起来,切不可因为原文未用关联词,就不敢或想不起在译文里加关联词。2.语序。
(1)英语句子注意突出重点,往往把重要的话放在突出位置。同时有时态,而且使用分词和从句。遇到内容多的句子,各成分安排比较自由。汉语没有这些手段,叙事多靠并列结构,较多地依靠各成分间的顺序,尤其是逻辑和时间顺序。(page168)
(2)评论与表态:英语是先评论或先表态,然后再说有关的事情或情况;汉语则相反,把评论或表态的话放在最后。(page169)Unit 7 反译:一件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原文从正面说的,译文可以从反面说。这么做:一是为了行文方便,二是为了掌握分寸。这叫做反译。
例:The conclusion we reached in Britain is that change simply cannot sensibly be put off.我们英国人得出的结论是,改革是大势所趋。Unit 8 1.科技英语的特点:(page287)
陈忠华就科技英语与汉语表达特点归纳出以下五点:
(1)汉语的词汇含义相对单一并且固定,而英语的词汇含义内涵大,一词多义,并且词的形态变化可以引起含义的变化;
(2)汉语中用被动语态表达的句子不多,而科技英语中被态使用广泛;(3)汉语多用单句表达 科技英语则趋向于用多虫复合结构表达;
(4)科技英语中介词短语以及各类非限定动词短语使用频繁,且语法功能很强,汉语则不具备这种特点;
(5)在语序、语句重心以及动词时态、语气等方面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
王平在“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一文中指出:“科技文章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一般崇尚严谨周密,要求行文简练,语法正确,重点突出。科学叙述要按逻辑顺序精确地表达出概念的复杂体系,清楚地确定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求叙述开门见山,简短明快,使读者立即抓住问题的重点。”
2.抽象名词:英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汉语中也有抽象名词,但还没有英语中用得多。因此翻译时,往往把英语的抽象名词译成动词或形容词。(page290)
3.增词与减词:一是范畴词的增减,一是动词的增减。(page292--297)
范畴词指的是“方面”“方式”“问题”“情况”之类的词,它们在句子里没多少实际意义,但很有用,可以是句子流畅。汉译英时,范畴词可以不译,英译汉时,可以酌情使用。Unit 9 1.法律文件的特点:施觉怀在“翻译法律文献的几个特点”一文中指出,法律文件的翻译,最主要的要求应当是“严谨”。可以简单地归纳以下几点:(1)条理清,(2)文字明,(3)意思全
2.主谓搭配(page335)
3.断句与并句:就汉译英而论,断句的情况是很的,而并句的情况是个别的。在翻译法律文件时,注意不呢功能因断句而造成“误导”或“无法援引”的情况。(page337)Unit 10 1.成语翻译:1)英译汉撕,适当地使用成语,译文显得简洁、生动,可以增加文采;
2)汉译英时,往往把成语的基本意思译出来。(page369)2.文化差异:1)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最基本的意思译出来;
2)在译文中略加几个字;
3)加注。(page371)3.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就句子内部而言,英语重形合,句内各成分联系紧密;汉语重意合,结构松散,更多依赖句内各成分的顺序。就句子间的联系而言,英语不大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汉语则比较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
第三篇:贷款的具体应用
贷款的具体应用
一 短期贷款
(一)传统流动资金贷款 1业务概述 2业务种类
(1)临时流动资金贷款
期限3个月 用于一次购货临时需要和弥补其他季节性支付资金不足。(2)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其他3个月-1年
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需求。(3)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期限1年-3年
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经常性的周转占用和铺底流动资金贷款。
3适用范围:流动性强,适用于有中短期资金需求的工商企业借款人。
4申请条件:(1)有营业执照的企业事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且通过了年检;(2)须银行信用评级并达到一定要求;(3)借款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规;(4)借款人具有健全的经营管理机构、合格的领导班子及严格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经营、财务和信用状况良好,具有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5)有银行认可的担保单位提供保证或抵(质)押担保;(6)借款人在贷款行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7)符合贷款行的其他要求。
5提交资料:(1)贷款申请书;(2)企业法人代表证明书或授权委托书,董事会决议及公司章程;(3)经年审合格的企业营业执照(4)借款人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近期财务报表;(5)贷款卡;(6)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证明。
6业务流程:(1)借款人向银行提出书面借款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2)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审查,作出贷款与否的决定;(3)签订借款合同;(4)办理抵押、质押或担保手续;(5)执行借款合同。
(二)法人账户透支
1、业务概述:是指银行同意企业在约定的透支账户、约定的透支额度和约定的持续透支期限内进行透支,以满足临时性融资需要的短期授信业务。透支账户通常是基本账户,较大客户也可以指定一个一般结算账户为透支账户。一般要求客户将结算业务的60%以上通过银行办理。如果发生透支资金在日终营业结束前归还,不计收透支资金利息;日终透支账户中透支余额为当日发生的透支额。法人账户透支业务是银行针对重点客户日益增长的现金管理、降低交易成本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所开辟的新型公司授信产品。
2、适用范围:适用于在银行存款余额或结算量较大,但融资较少,有间歇性、临时性融资需求或现金管理综合服务需求的公司客户。
3、利率及费率:客户透支的利率执行中国人发银行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一般银行按透支额度收取一定的年承诺费,年承诺费为0.1~0.5%,作为银行备足头寸应付企业资金不时之需的补偿。
4、申请人条件:(1)经国家产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登记注册并通过年检的境内法人;(2)经营规模较大,经营业绩良好,市场影响力强,具备良好市场发展前景;(3)信誉良好,企业无任何不良的金融信用记录;(4)已办理贷款卡;(5)透支资金用途符合产业政策规定;(6)有健全的经营管理机构、合格的领导班子及严格的经营管理制度;(7)银行评定的信用等级在BBB及(含)以上,经营、财务和信用状况良好,具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8)落实银行可接受的担保方式;(9)在透支行开立基本或一般账户,并在透支行办理至少与贷款份额相当的存款和结算等业务;(10)企业不涉及任何正在进行的诉讼事项;(11)落实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5、业务流程:(1)客户提出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申请;(2)银行客户部进行初审,重点审查客户的综合贡献度,通过后提交银行风险审批部门进行信贷审批;(3)风险审批部门按一般贷款流程进行审批,信贷审批通过后,银行与客户签订透支额度使用协议,约定透支的额度、期限、利率、罚息等;(4)客户在办理结算业务时发生透支(使用支付凭证超过账户存款额,如使用支票、汇票或网上银行支付),银行发放贷款予以结算;(5)在协议约定的期限内,企业收到结算回流资金即是还款。
(三)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1、业务概述:《物权法》实施后,中行制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确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变为现实,企业可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债权质押给银行,银行可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由质权人(银行)办理。
2、客户益处:(1)融资比例一般最高可达应收账款金额的80%;(2)具有规模效应,化零为整,将部份或全部应收账款“打包”申请一个授信额度;(3)一次审批,可循环使用。
3、业务流程:(1)企业汇集部分或全部应收账款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2)银行审批通过后与企业签订融资合同等相关法律要件;(3)办理质押登记;(4)银行为企业办理具体融资业务。
(四)动产质押贷款
1、业务概述:指企业以银行认可的货物为质押申请融资。企业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公司监管,不转移所有权。企业既可以取得融资,又不影响正常经营周转。动产质押可采用逐批质押、逐批融资的方式,企业需要销售时可以交付保证金提取货物,也可以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用符合银行要求的、新的等值货物替代打算提取的货物。
2、业务流程:(1)银行、企业、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签订《仓储监管协议》;(2)企业将存货质押给银行,送交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保管;(3)银行根据质押存货价值的一定比例为企业提供融资;(4)企业补缴保证金或打入款项或补充同类质押物;(5)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发出放货指令。信贷业务到期,企业还款。
(五)仓单质押贷款
1、业务概述:是指申请人将其拥有完全所有要的货物存放在商业银行指定的仓储公司,并以仓储公司出具的仓单在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申请人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仓单是提取仓储物的凭证。存货人或者仓单持有人在仓单上背书并经保管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可以转让提取仓储物的权利。
2、业务流程:(1)企业将其自有货物存入银行认可的仓储公司的仓库,取得该仓储公司对货物验收后的仓单;(2)企业、银行、仓储公司三方签署《仓单质押授信监管三方协议》;(3)企业与银行签订相关信贷合同及对应的《仓单质押合同》;(4)企业将用于质押的仓单做质押背书记载,经仓储公司地记载事项予以确认后,企业将仓单交付银行保管;(5)企业与银行共同向仓储公司签发《出质通知书》,仓储公司对《出质通知书》进行确认并回执;(6)银行凭信贷合同、质押仓单、质押合同、出质通知书回执等文件为借款人办理放款手续。信贷业务到期,企业还款。
(六)股票质押贷款
1、业务概述:借款人以交易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押,银行对其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周转。
2、质押股票:用于质押贷款的股票原则上应业绩优良、流通股本规模适度、流动性较好(最好是交易活跃的大盘流通股)。以上几种股票不得作为质押物:(1)上一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2)前6个月内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最高价/最低价)超过200%的股票;(3)可流通股股份过度集中的股票;(4)证券交易所停牌或除牌的股票;(5)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的股票。
3、质押率:(1)股票质押率的上限为60%,质押率上限的调整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2)质押率=贷款本金/质押股票市值;(3)质押股票市值=质押股票数量*前七个交易日股票平均收盘价。
4、贷款期限:股票质押贷款期限最长为6个月。贷款合同到期后,不得展期。经协商并征得贷款人同意,借款人可以提前还款。
5、贷款利率:股票质押贷款利率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商业贷款利率确定,并可适当浮动。
6、业务流程:(1)银行收到贷款人的股票质押贷款申请后,对贷款人的贷款用途、资信状况、偿债能力、资料的真实性,以及用做质物的股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对借款人给予答复;(2)银行对贷款人信贷风险和财务承受能力进行审核分析,根据统一授信管理,核定贷款人的贷款限额。(3)银行对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审核同意后,根据有关规定与借款签订质押贷款合同;(4)银行与借款人签订质押贷款合同后,双方同时在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证券机构登记机构应向银行出具股票质押登记书面证明;(5)银行在发入股票质押贷款前,应在证券交易所开设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特别席位,专门保管和处分作为质物的股票;(6)借款人按贷款合同的规定偿还贷款本息。在借款人清偿贷款后,贷款合同自行终止。银行在贷款合同终止的同时办理质押登记注销手续,并将股票质押登记书面证明退还给借款人。(股票质押期间,经银行同意,贷款人可以对质押股票进行置换;借款到期前,经银行同意,借款人可以委托银行变卖部分或全部质押股票,所得款项用于提前还款)。
(七)记账式债券质押贷款
1、业务概述:记账式债券是批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金融企业债、中央银行票据及其他债券。记账式债券质押贷款是指申请人以期作业委托人或第三方作为委托人委托银行买入的记账式债券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
2、申请人条件:(1)合法登记成立;(2)生产经营正常,财务制度健全,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信誉良好;(3)在贷款行开立基本或一般账户,并有一定的结算量;(4)以自身或第三方持有的记账式债券作为质押担保,质押债券托管在贷款银行为出质人开立的债券托管丙类账户上。
3、业务流程:(1)借款人向银行提交业务申请书和相关材料;(2)银行审查借款人资信和出质人债券托管账户、债券交易等情况;(3)银行审批同意后,与借款人和出质人签订合同,并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质押登记;(4)发放贷款。
(八)委托贷款
1、业务概述: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即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2、利率:委托贷款的利率由委托人与借款人协商确定,但是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范围之内。
3、客户益处:(1)企业或集团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形式实现企业之间资金拆借合法化,满足委托人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的需求。(2)企业或集团公司充分、合理、有交地运用盈余资金等自有资金,更大限度地降低财务费用,使企业或集团整体资金达到保值增值目的;(3)利用企业或集团公司的现有存款作为委托贷款来源,既可以获取高于存款利率的收入,又可以使借款人避免向银行申请授信所带来的审批手续繁琐、资金成本较高、资金运用不灵活等弊端。
4、业务流程:(1)委托人及借款人申请办理委托贷款时,按照银行的要求收集相关文件和材料。(2)银行负责委托人及借款人的提供的材料的合规性、完整性审查,资料完整性的整理,撰写委托贷款调查报告,填写委托贷款调查审批表,将委托人、借款人资料按规定报送相关部门审核;(3)经审核后通知委托人和借款人,共同签订委托贷款合同。(4)在委托资金划入银行委托贷款专用账户后,根据合同约定的贷款放款条件,办理放款手续;同时,按约定的方式收取贷款手续费。(5)银行按照合同的约定为委托人办理划转委托贷款利息,并发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人的责任,扣缴委托人的应付税款。(6)银行对发放的委托贷款建立台账,定期核对。(7)委托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按要求办理还本付息手续。外汇委托贷款的还款必须遵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按照还款要求和路径办理还款手续。(8)如借款人提出委托贷款展期申请,经委托人同意,可为期办理相关展期手续。
(九)授信额度
1、业务概述:是指银行为企业核定的短期授信业务的存量管理指标,只要授信余额不超过对应的业务品种指标,无论累计发放金额和发放次数为多少,银行公司业务部门均可快速向企业提供短期授信,即企业可便捷地循环使用银行的短期授信资金,从而满足企业对金融服务快捷性和使得性的要求。授信额度各项收费(额度承诺费和每笔借款利率)均通过合同约定。
2、客户益处:(1)为企业短期财务安排提供便利。(2)满足企业基本融资需求。授信额度按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多种授信业务品种设定了单项的额度,基本覆盖了客户主要的融资需求。经银行同意,其中各单项产品的额度可相互调剂使用,交叉互换,提高了额度的利用率。(3)简化企业授信审批手续。客户获得授信额度后,将根据协议的规定,自行决定额度使用方式和履约时间,无须逐笔逐项报授信银行审批,避免了单笔授信审批时须履行的资信时调查、担保落实等手续。(4)贷款获取:企业办妥发放贷款之前的有关手续,合同即生效,企业可随时支用额度借款,但须提前向银行提交《人发币额度借款支用申请书》。银行审核后同意发放贷款的,银行会向企业送达《人民币额度借款提款通知书》,凭该通知书办理提款手续,无须再签订单独的借款合同。(5)还款:按合同约定方式偿还贷款。
(十)循环贷
1、业务概述:循环贷是指银行对以不动产抵押担保的客户提供授信额度不超过一定限额、授信额度期限不超过3年、单笔业务期限不超过1年的短期融资业务、在核定额度和期限内,客户可以循环周转使用。
2、客户益处:(1)一次抵押,最长使用授信3年;(2)获取银行铺底营运资金支持;(3)减少银行续授信的不确定因素;(4)随借随还,降低财务成本。
3、业务流程:(1)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2)向银行提供融资申请所需的资料;(3)授信额度获准,签署授信协议;(4)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即可办理提款手续。
(十一)订单融资
1、业务概述:订单融资是指企业持银行认可的购销合同和买方发出的真实有效的购货订单向银行申请的资金融通业务。
2、客户益处:(1)简单易行,仅需真实有效的合同和订单即可申请融资;(2)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合同订单项下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减少自有资金占用;(3)解决前期资金问题,中小企业可以提前得到资金,顺利完成订单合同;(4)使企业大幅度接收订单的能力。
3、业务流程:(1)企业与购货方签订购销合同,并取得购货订单;(2)企业持购销合同和购货订单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3)银行确认合同、订单的真实有效性,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后,企业在银行开立销售结算专用账户;(4)企业与银行签订订单融资合同及相关担保合同;(5)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须按合同规定用途支用贷款、完成订单项下交货义务;(6)购货方支付货款,银行在专用账户扣还贷款。
(十二)保单融资
1、业务概述:保单融资是指企业持银行认可的境内外保险公司开具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单,并将保单项下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银行按单项下的应收账款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融通业务融资。
2、客户益处:(1)企业以保险公司信用可以获得银行的免担保信用贷款;(2)支持多种融资方式,便于企业灵活选择合适的融资品种;(3)在免除交易风险的同时,获得银行融资以减轻资金周转困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业务流程:(1)企业向银行认可的保险公司购买国内贸易信用保险;(2)企业、保险公司、银行签订《保单赔偿转让协议》;(3)企业持与《保单赔偿转让协议》相对应的保单,向银行申请免担保信用融资;(4)银行按保单项下应收账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十三)保理
1、业务概述:保理(保护代理)是一项综合性金融服务。在保理业务中,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提供保理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下列服务中的至少两项:(1)贸易融资:保理商可以根据卖方的资金需求,收到转让的应收账款后,立刻对卖方提供融资,协助卖方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问题。(2)销售分户账管理:保理商可以根据卖方的要求,定期向卖方提供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逾期账款情况、账龄分析等,发送各类对账单,协助卖方进行销售管理。(3)应收账款的催收:保理商有专业人士从事追收,他们会根据应收账款逾期的时间采取有理、有力、有节的手段,协助卖方安全回收账款。(4)信用风险控制与十几担保:保理商可以根据卖方的需求为买方核定信用额度,对于卖方在信用额度内发贷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保理商提供100%的坏账担保。
2、业务类型:(1)无追索权保理:保理商(银行)无追索权买断企业的应收账款,为企业提供包括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和坏账担保等综合性金融服务。(2)有追索权保理:保理商(银行)保留追索权收购企业的应收账款,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三项服务。(3)应收账款管理:保理商(银行)为企业提供销售分户账管理和应收账款催收服务。
3、客户益处:对企业而言,转让应收账款可以获得销售回款的提前实现,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此外,企业无须提供传统流动资金贷款所需的抵押、质押和其他担保。无追索权转让模式下,企业不但可以优化资产负债表,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还可以向银行转嫁商业信用的风险。
4、业务流程:(1)卖方企业向买方企业赊销供货;(2)卖方企业取得应收账款;(3)卖方企业与保理商(银行)签署保理协议,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4)保理商与卖方将应收账款转让事项通知买方企业;(5)保理商向卖方企业发入融资款;(6)应收账款到期日前保理商通知买方企业付款;(7)买方企业直接将款项汇入保理商指定账户;(8)保理商扣除融资款项,余款划入卖方企业账户。
(十四)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
1、业务概述: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是指当出口商的出口退税款未能及时到账而出现短期资金困难时,银行在对出口商的出口退税账户进行托管的前提下,向出口商提供的以出口退税应收款作为还款保证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2、适用范围:退税周期较长、应退税额较大的出口企业。
3、客户益处:(1)解决企业因出口退税款未及时到账出现的短期资金困难,加快资金流动;(2)减小企业的财务压力,改善财务状况;(3)在银行对出口退税账户托管的前提下,不需要其他形式的担保,在托管额度内可循环使用资金,操作灵活简便。
4、业务流程:(1)企业向银行提交《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额度申请书》及相关资料;(2)企业向银行提供国家税务局印制的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经当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年审的出口退税稽核资料收文本,经当地国税部门年审的退税资料收文本;(3)通过额度审批后,按国税局的《应退未退税额证实书》或外经贸部门确认退税的证明核定每笔退税贷款额;(4)企业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银行发入贷款,退税款入账后专项用于偿还贷款。
二、长期贷款
(一)固定资产贷款
(二)项目贷款
1、业务概述:是指项目发起人为该项目的筹资和经营专门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该公司公司作为借款人筹借贷款,以项目公司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公司的资产或权益作为贷款的担保物。该融资方式一般应用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型基建项目,目前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例如已应用于大型石油化工等项目上。
(三)土地储备贷款
1、业务概述: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整理和储备的贷款。
贷款额度不高于土地收购、整理和储备总成本的70%,项目资本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
(四)、房地产贷款
1、业务概述:是指与房产或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有关的贷款。可分为住房开发贷款和商用房开发贷款。
2、适用范围:管理规范、经营规模较大的专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
3、利率:浮动利率。
4、申请条件:(1)经国家房地产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并注册登记通过年检,取得行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证书的房地产开发企业。(2)开发项目与本身的资质等级相符。(3)已办理当地人民银颁发的有效的贷款卡/证。(4)贷款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规。……(9)所从事的项目开发手续文件齐全、完整、真实、有效,应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施)工许可证,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及动工,土地使用权终止时间不能早于贷款期终止时间。(10)开发的项目的实际功能与规划用途相符,能有效满足当地住宅市场的需求,有良好的市场租售前景。(11)开发项目的工程预算、施工计划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工程预算总投资能满足项目完工前由于通货膨胀及不可预见等因素追加预算的需要。(12)开发的自有资金(指所有者权益)应达到项目预算总投资的35%,并须在银行贷款到位之前投入项目建设。
5、业务流程
(五)应收租金保理
1、业务概述:是指保理银行为租赁公司的应收租金提供保理融资服务,当承租人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应付租金时,由租赁公司对转让的应收租金承担回购责任。
2、业务特点:(1)适用客户群体:厂商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2)承租人:自然人和法人。(3)保理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3年。(4)条件:租赁设备的生产厂商提供应收租金回购承诺或承租人、租赁公司具有较强履约能力。
(六)工程车辆等按揭贷款
1、业务概述:是指银行向购买工程车辆、商用车和机械设备等产品的法人企业或自然人发放的分期偿还的担保贷款,用于定向支付货款。
2、业务特点:担保方试:生产厂商提供全程连带责任担保。贷款成数与期限:贷款成数最高为七成,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3年。
(七)买方信贷
1、业务概述:买方信贷是指银行为购买生产厂商所生产或销售的成套设备且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法人借款人发放专项贷款,用于定向支付货款。
2、业务特点:(1)适用行业:产品金额较大的成套设备行业。(2)担保方式:生产厂商提供设备交付前的阶段性连带责任担保,所购设备抵押。(3)贷款成数与期限:贷款成数最高为七成,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4)贷款利率:人行规定。
3、业务流程:(1)银行与生产厂商签订买方信贷合作协议。(2)借款人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3)借款人在银行开立账户,并向生产厂商支付首付款。(4)银行核查相关放款条件后,向借款人发放买方信贷,定向支付给生产厂商。(5)生产厂商向借款人发货,协助银行输设备抵押手续。
(八)买方信贷卖方付息
业务概述:国内买方信贷业务是指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设备购买商(买方)发放的专项贷款,供期购买与银行签有买方信贷协议的设备供应商(卖方)生产的大型成套设备。卖方付息是指银行各买方发放贷款后,由卖方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
客户益处:利息支付由买卖双方以任意比例协商确定,灵活方便。有助于卖方扩大销售。便于买方降低财务成本。
(九)卖方信贷买方付息
(十)出口信贷
(十一)并购贷款
业务概述:银行向并购方或其专门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贷款。
(十二)银团贷款
业务概述:又称辛迪加贷款,是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一家或数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而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价融资的贷款方式。需支付承诺费、管理费、参加费、代理费、杂费等。
第四篇:翻译理论复习总结
1.翻译的定义
1.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 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2.奈达(美国)Nida: translating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2、翻译的类型
1、译原文作者为中心的翻译:author-centered translation;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reader-centered translation;
2、提出者: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3、翻译元素:
翻译过程:translating 译作 A translation 译者translator
4、西方的一些观点:
1、泰勒tytler: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style and manner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2.be faithful to its spirit ,sense, and style;3.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纽马克newmark(英国)成名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说在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界几乎人人皆知,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翻译教科书》(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的翻译教材或参考书籍。虽然他后来的几本书如《关于翻译》(About Translation)《翻译研究散论》(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等未能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
A faithful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produce the precis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L grammatical structures.Semantic translation: It differs from “faithful translation” only in as far as it must take more account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SL text.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efined by Newmark as one of two modes of translation(see also SEMANTIC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produce the same effect on the TL readers as was produced by the original on the SL readers”(1981/1988:22).This means that i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emphasis should be on conveying the message of the original in a form which conforms to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pragmatic conventions of TL rather than mirroring the actual words of ST as closely as is possible without infringing the TL norms.When producing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is permitted greater freedom to interpret ST and will consequently smooth over irregularities of style, remove ambiguities and even correct the author’s factual errors, and in doing so will limit the semantic potential of ST by seeking to make TT fulfill one specific communicative function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type of TL reader envisage.4.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中国的翻译:
1、佛经的翻译:Buddhist scripture,安世高,还有三支/
2、佛教三大翻译家: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金刚经
玄奘:既需求真,又需喻俗(忠实,通顺)
3、我国的翻译历史:2000年
4、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modern vernacular Chinese replaced the Classical Chinese 翻译的基本步骤:
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text 译文表达:expression of target text 译文校对check-up of target text 几个概念:
原语:source language;译入语:target language 德国的威尔斯wales 前苏联: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 陈宏薇(华中师大教授):翻译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和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严复的“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与赫胥黎huxley 傅雷的“神似” be alike in spirit 钱钟书的“化境” sublimity;鲁迅的”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鲁迅:信faithfulness、顺smoothness 林语堂: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意译:free translation 佛经翻译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the Buddhist Scriptures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以下介绍三名著名的译师:
1. 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在他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他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
2. 鸠摩罗什: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共七十四部,对佛经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倾向意译,虽然译法灵活,态度却谨慎。他的译文准确流畅。
3. 玄奘Xuanzang: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译著很多。他倾向直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4. 我国古代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究竟是应直译多一些,还是意译多一些?罗纳德.诺克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以何为主:文学性的译文,还是逐字翻译。二是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问题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严复与“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 1.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达”指的是“流畅”,“雅”指的是“尔雅”。“尔雅”用严复自己的话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2.从严复的《天演论》来看,他并不十分重视“信”,然而对于“雅”他是十分重视的。
3.周煦良教授在“翻译三论”中说,他认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4.严复翻译著作:《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法意〉〉 L’esprit des Lois.《穆勒名学》System of Logic.1.林纾:用文言文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classical style of writing翻译欧美小说,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如:
《巴黎茶花女遗事》 La dame aux camelias(作者:Alexandre Dumas, file)《鲁滨孙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作者: Daniel Defoe)《海外轩渠录》 Gulliver’s Travels(作者:Jonathan Swift)(06年试题考过)《吟边燕语》 Tales from Shakespeare 《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作者:Charles Dickens)《贼史》 Oliver Twist(作者:Charles Dickens)《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 2.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鲁迅与瞿秋白
1. 鲁迅在1921---1932年翻译和校订的作品达34种之多,这包括苏联、日本、荷兰、匈牙利、美国等国家许多作家的作品。他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2. 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瞿秋白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3.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对翻译做了新的概括。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即翻译既要通顺smoothness,又要忠实。Faithfulness 围城the fortress besieged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一. 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 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这时期代表人物有茅盾与鲁迅:
1. 茅盾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2.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二. 在四五十年代,人们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二者是无法区分的。1.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依我看,直译和意译发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2.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3.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的观点就是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三.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第二类是照字面译。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
2.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3.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傅雷
1.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最初提到“重神似be alike in spirit 不重形似be similar in form or appearance”。
2.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傅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翻译的作品包括巴尔扎克Balzac的〈〈人间喜剧〉〉The Human Comedy、罗曼罗兰Roman Roland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及《老实人》等。
3.傅雷是一位有责任感有见地的翻译家,他认为“翻译重在实践”。4.傅雷说:“谈到翻译,我觉得最难应付的倒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
关于风格(特别指文学作品)
关于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1.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能译。
(1)茅盾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
(2)刘隆惠认为:风格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译者需具备两格外条件:一是认识风格的水平;二是表现风格的能力。
2.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不能译。
(1)周煦良认为一部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四方面决定的:原作的风格、译者本人的文章风格、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所以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
(2)张中楹坚持这一种意见。
(3)罗新璋认为即使是名家的译作也难免既有原作的风格,又有译者的风格,而不可能是单纯的原作的风格。
王佐良
1.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以发挪英诗为主,兼及散文和戏剧。他译的《彭斯诗选》、雪莱的诗、麦克迪儿米德的诗、培根的散文、科贝特的散文以及曹禺的《雷雨》等。
2. 对翻译工作的认识。王佐良说:“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的努力。”
3. 他认为虽直译与意译之争仍将继续,但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仍是译文本身的质量。4. 关于风格,他说适合就是一切。因此从译文来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
5. 关于诗是否可译?他认为是可译的,不医翻译的是原作的气氛,或者说是力量。6. 怎样译诗?他认为主要的一点是译诗要像诗。要忠实与原作,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数的一律。要把握整篇诗的精神、情调、风格,然后才确定细节的处理。
7. 关于比喻。他说:“如果在原诗里有某个比喻,应该把它直译过来,保持它原有的新鲜和气势。”
8. 关于比较。他认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9. 关于怎样提高。他说:“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观察,不断地深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Cicero 西塞罗 Saint Jerome 哲罗姆
1. Cicero---西塞罗,他的文体流畅,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他表示没有必要逐字翻译强调保持原作总的风格和力量。Cicero said, “ In doing so(translating),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2. Saint Jerome---哲罗姆,早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将《圣经》译成拉丁文,此译本后称通俗拉丁文本。他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独立的词。Saint Jerome said, “ 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泰特勒三原则)A.F.Tytler(泰特勒)于179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的论文:“论翻译的原则”(Essay i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The Art of Translation(by Theodore Savory)Theodore Savory(西奥多.萨沃里)1957年发表《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国外翻译界》在介绍这本书时,称之”为“论翻译技巧的最好的著作”。西奥多认为: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 : 1.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2.What does he mean? 3.How does he say it? 确切翻译的原则(费道罗夫)exactness 1.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2.翻译的确切性就是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如果语言条件许可的话),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特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3.确切翻译是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尤其是以表达作品的一般性质和在表达其个别片断方面接近原文的程度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
4.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著作的特点是由它决定的。
翻译中的上下文和环境(巴尔胡达罗夫)
1.所谓上下文context一般是指该语言单位的语言环境。
2.就上下文的总概念来说可以分狭义上下文(或称“微观上下文”)和广义上下文(或称“宏观上下文”)。所谓狭义上下文是指句子的上下文,即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该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所谓广义上下文是指单位的超出句子范围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话语上下文。
3.狭义上下文又可分为句法上下文和词汇上下文。句法上下文是指该词词组或(从属)句子所属的句法结构。词汇上下文指的是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
4.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5.所谓“环境”,是指:
(1)交际环境,即实现交际行为的环境;
(2)通报主题,即话语中描述的情景(诸事实的总和);(3)交际参与者,即说者(写者)和听者(读者)。
A New Concept of Translation(by Eugene A.Nida and Charles R.Taber)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特点
2.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3.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Paraphrase---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by George Steiner)George Steiner said : 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lies neither through metaphrase(直译)nor imitation.It is that of paraphrase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自由), where the author is kept in view by the translator, so as never to be lost, but hi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as his sense, and that too is admitted to be amplified, but not altered.’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会见澳大利亚记者肯尼思.亨德森时,说译者应尽量忠实原文的形象,既不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文学翻译)
杨夫人戴乃迭认为译者应该更富有创造性。对于四字成语的翻译,戴乃迭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办法:一是在文中加上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二是加脚注。翻译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Question of the Part and the Whole 1.In his book entitled Better English G.H.Vallin says that “words cannot be treated in isolation.”
2.The whole is made of the part.The meaning of the part is determined by that of the whole.Naturally, the part and the whole are relative terms.Sometimes a phrase or clause or sentence forms the whole.But at other times they often form only a part of the whole in a wider context.1.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 George Steiner法国人
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step: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埃文-佐哈尔Evan-ZuoHaEr的“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应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于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任何多元系统, 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 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常常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
3.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Lawrence Venuti translation policies of 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异化翻译策略的鼻祖。他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思想将翻译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劳伦斯•韦努蒂,作为翻译理论家,他高举解构主义大旗,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思想,率先对归化翻译的诸多弊端提出严厉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处理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纳入了“异化”与“归化”旷日已久的争论之中。
2.尤金•奈达的相关翻译理论是什么?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equivalenceat word level;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3.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四大翻译家是谁?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4、国外的翻译流派有哪些?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分为三个学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philological school, linguistic school and cultural school。文艺学派主要指二战以前的翻译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比较零散,讨论的焦点是直译和意译,形式和内容,注重翻译的效果,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由于文艺学派缺乏系统的理论,在此背景下语言学派应运而生。语言学派建立在索绪尔、乔姆斯基、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之上,其开山之作是雅格布森的《翻译的语言观》,此文第一次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研究中。语言学派注重分析原文本,强调译文与原文的等值。六七十年代,语言学派日渐成熟,出现了奈达、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过于注重原文文本的分析,忽视了审美及文化因素,这些研究的不足阻碍了翻译学的全面发展。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理论进入第三阶段,有了强烈的学科意识,翻译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出现了文化转向。
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 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 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国内学者也有过类似的尝试。潘文国以有无翻译学学科意识为标准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他把传统阶段的翻译理论看成是“文艺学派”, 现代阶段看成“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把当代阶段的翻译研究划分为“翻译研究学派”、“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和“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三类, 而翻译研究学派之下又细分为“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和“综合”学派四个亚类。蒋骁华根据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认为目前主要存在文化学派和语言学派两大派别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把西方翻译理论划分为: 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早期的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以及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阐释学派、解构学派(德里达、本雅明和韦努蒂的翻译思想)、美国翻译培训学派、法国的释意派七大流派 5.中国传统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标准是什么?
最先明确地提出“信、达、雅”这一标准、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直译。傅雷先生从原作与译作的语言形式上,从原作者到译作者的经验上,从作品反映的时代上,从原作与译作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上和原作与译作体式上给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度—— “神似”。钱先生把本来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境界”这个概念,引用到翻译领域,指出“境界”是各门学科的一个共性,诗心、文心和译学相通。他把文学翻译理论划人文艺美学范畴,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些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化境”说从渊源上讲与中国传统文论一脉相承。“化境”原指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在翻译中,指原作的“投胎转世,脱去凡胎,换成仙体”。同时,还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因此,“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作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追求的是一种忘我的审美愉悦境界。到钱钟书的“化境”为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发展到了最高的程度。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化境”或“忠实”可以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三个字概括:信、达、雅。信是忠实原文,达是表达通畅,雅是翻译出来的东西要有美感
一、翻译定义:
1.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9.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10.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Peter Newmark 11.“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Dubois 12.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
1.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4.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5.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6.纽马克“文本中心”论text-centered theory: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
7.Vermeer维梅尔的“目的论”: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8.其他翻译标准 刘重德: 信达切
许渊冲:信达优;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等化、深化、浅化;知之、好之、乐之;发挥译入语优势)
思果:信达贴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钱钟书:化境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宁信而不顺 Vs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林语堂: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三、翻译过程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须具有准确力和表现力,语言须具有生动性和形式美。
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位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理解和领会原文是从事无论何种翻译的基本功力。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理解—表达---校核三个阶段,或理解---表达两个阶段。
四、翻译分类:
1.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族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2.从涉及到的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解释一则新闻。)
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明,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论著等)、文学翻译(翻译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和一般性翻译(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
5.从翻译方式上来看,翻译可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
五、中西语言差异: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1982)。
“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梦之,2004)。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Fowler把汉语描述成流水型环性的语言:“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转引自连淑能,1993:45)。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从语法来看,汉语语法具有典型的“隐含”(covertness)特点,表现为句子中词汇的词性同词的外形没有必然联系,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清晰,没有明显的语义标记词,而英语语法具有明显的“外显性”(overtness),具体体现在词性同词的外形密切相关,因此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很直观,句子中有明显的语义标记。
(Note: Roger Fowler(1939-1999)is a world-renowned and long-serving British Linguist and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He is well-known for his works in Stylistics.)
六、中国翻译简史
陈福康在其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一书中,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1.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2.中国近现代翻译
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 :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晚清时期:
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当然其义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并提出了通行的翻译标准:忠实于通顺(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瞿秋白论证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林语堂提出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傅雷的“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标准。钱钟书提出的“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和“化境”之说。哲学家艾思奇则总结说,“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东西,‘达’和‘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3.中国当代翻译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七、西方翻译简史
1.古代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当时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已经问世:七十二位犹太学者在自己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科用拉丁文翻译了《奥德赛》。
公元四零五年,哲罗姆对照希伯来原文翻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the Vulgate),不仅使拉丁语读者有了标准的《圣经》译本,而且该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的至理名言“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 不是句当字对,而是保留语言总的风格和力量。”他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翻译要传达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翻译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谭再喜,1991:24)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8)认为翻译应该“意义对意义”(sense for sense)。与此同时,他主张再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哲罗姆(Jerome, 347---420)被誉为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不仅完成了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工作,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
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应避免逐字对译。
2、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
3、否认《圣经》翻译中存在着“上帝的感召力”。
4、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以这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而且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与原作媲美。
2.西方近代翻译活动
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德莱顿对翻译系统的研究,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的发表,阿诺德与纽曼围绕荷马史诗进行的论争,歌德、施莱尔马赫和洪堡从语言学及文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的深入探讨,以及俄国在翻译活动与译论研究上的文艺学观点等,都极大的促进了对翻译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逐渐科学化的途径。
《圣经钦定本》与古希腊《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古罗马的安德尼科所译的《奥德赛》和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的四大译作,对译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德莱顿(Drydan)将翻译粗略地分为三类: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认为逐字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而拟作又近似于创作,脱离了原作的面貌,因此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这样既可以避免随心所欲,又不至于过分呆板,以词害义。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泰特勒(Tytler,1748-1814)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在书中,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影响原文一样流畅(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西方近代译论史上最著名的理论家。他将翻译分为顺从原作和顺从译作两种翻译途径,对二十世纪波斯盖特的前瞻设式(prospective)和后顾式(retrospective)翻译分类很有启发。3.当代翻译活动
二十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Peter Newmark, 1981),可概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西方的译论主要仍从古典文学的角度出发,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翻译方法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由意大利的克罗齐、德国的本杰明、英国的波斯盖特和俄国的楚科夫斯基。
波斯盖特从侧重原作或侧重译作入手,将翻译分为前瞻式(prospective)翻译和后顾式(retrospective)翻译。前瞻式翻译的着眼点是译文和译文的读者,目的是要读者毫不费力地弄懂译文的意义,译者的主要注意力在于表达,翻译方式以灵活多变、极其自由。后顾式翻译的着眼点是原作者,目的是不折不扣地反映原作的精神,译者不指望创新,只要紧贴原文,不必考虑译文的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古典名著一般需要后顾式翻译。前瞻式翻译重视的标准是读者的反应;后顾式翻译重视的标准是原作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日益广泛: 翻译对本民族语言的作用与贡献、各民族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可译与不可译的科学根据、翻译的目的、文本的类型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都成为议论关注的中心。
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页的翻译理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多元体系派(Poly-system)和结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穆南、威尔斯、费道罗夫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总结:从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和发展可以看出,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三条基本主线:1)与文学和文艺学译论,其代表是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等;2)诠释学和语言学译论,其代表是奥古斯丁、施莱尔马赫、洪堡、卡特福德等;3)跨文化交际学译论,其代表是奈达、霍姆斯、巴斯奈特、斯内尔霍恩比、内尔曼等。这三种译论的彼消磁长、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构成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推动了世界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
八、常用翻译方法、策略与技巧 1.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语言与文体结构。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造成了两个民族独特的语言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时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基础有基本的认识,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言外之意。在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之下,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原作思想,但不可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风格。
注:在翻译界通用的方法是将“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任何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翻译方法贯穿始终,而是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准确性,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同一翻译作品中并用,相得益彰。笔者对翻译界的这种做法完全认同。笔者认为,两种翻译方法在任何一篇翻译作品中都能并用的话,一定可以译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
2.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注: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 语言学中心阶段 3. 系统翻译理论 4. 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 翻译的哲学理论 6. 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 代表人物
A.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 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 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 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 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2. 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起来。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2)玛特里
A.她的翻译行为理论是涉及到一系列的参与者的一种交流过程。参与者包括:发动者,原语作者,目的语译者,目的语使用者和目的语接受者。
B.翻译行为理论视翻译为一种以目标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类互动活动,她的重心是将翻译过程看作是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体。(3)韦米尔
A.与莱斯合著了《翻译理论基础》
B.他将目的这技术术语引进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过程种,并提出了目的论种的三个重要原则。
(4)克里斯丁恩诺德
A.他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和文本分析是一种更关注原语的功能分析法 主要理论4: 话语和语域分析
话语分析成为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家热衷的话题,并成为一种分析语言结构和文本意义的有效的方法 1. 代表人物(1)豪斯 A.她重新在其早期的模式中嵌入了韩礼德的语域分析中的语场,基调及模式 B.她提出,翻译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2)莫娜贝克
A.她对翻译研究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主要作品《换言之:翻译学教科书》,《翻译研究百科全书》及其哲罗姆出版社的创立(3)哈蒂姆和梅森
A.他们特别注重在翻译中实现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不是文本功能),并在其文本分析模式中融入话语的符号学层面 三.系统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相当场一段时间内,翻译都是以语言学为中心进行研究。系统翻译理论开始将翻译理论与其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了。主要理论1:多元系统论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借用俄国20年代形式主义的理念发展了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将翻译文学看作在译语文化社会,文学及历史系统中运行的系统。
1. 代表人物(1)埃文佐哈尔
A.他发展了多元系统论并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作的。B.他指出了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翻译方法
主要理论2:描写翻译学
不再用规定性的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则和发现翻译的普遍原理 1. 代表人物(1)霍姆斯
A.他的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他提出了翻译学的整体框架及翻译研究的范围。(2)图里
A.他提倡适当的发展翻译的系统描述理论,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翻译规则: 初时规则及运作规则
四.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背景知识
“文化转换”这一术语是用来形容从文化研究角度进行的翻译分析的。服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已过时,先在主要集中研究文化翻译,并处理在文化翻译中与到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1. 代表人物
(1)勒弗维尔/重写
A.重写:他视翻译是一种重写
B.描写文学系统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赞助商,诗学和意识形态(2)谢莉西蒙/翻译与性别 A.从性别角度研究翻译 B.提出翻译工程
C.重新评价勒女性译者在翻译历史上的贡献,使女性在翻译中显现出来(3)斯皮尔瓦克/后殖民翻译理论 A.她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在殖民过程和殖民形象 中扮演了积极的作用
B.她倡导要让少数人显现出来(4)巴斯内特
A.她使推动翻译向文化转向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她的关于翻译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翻译研究》和与勒弗维尔合著了《翻译,历史与文化》(5)赫曼
A.他见证,经历和组织了操纵学派。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翻译规则:常规,规则,法则及法令。这些规则以层级结构排列。(6)尼兰贾娜
A.指出翻译是在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的不对称的关系中兴起和发展起来了。B.呼吁译者采取“干涉”(7)劳伦斯韦努蒂
A.韦努蒂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译者的隐形》 B.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五.翻译的哲学理论
背景知识
前面已探讨了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及文化翻译理论,现在下面将集中探讨翻译的哲学理论。
主要理论1: 阐释学
阐释学是关于意义解释的理论。她与德国浪漫主义有联系,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现代阐释学的创立者,他的浪漫解释学是建立在个人的内在感受及理解基础上,而非绝对的真理之上。阐释学主要讨论口头或书面文本的理解并试图用意义的普遍模式分析这一理解过程。
1. 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A.他把翻译的阐释学描写为:引出和适当转换意义的行为 B.他的阐释学运作包括四个部分:初时信任,侵入(渗透),植入(嵌入),及补偿(重组)
主要理论2:翻译的解构主义
对组成一种语言的一些术语,系统,概念进行了质疑,并结构了文本的假设意义,也揭示了其内在矛盾。1. 代表人物
(1)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A.《译者的任务》中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给让读者了解原文的意义和信息内容,而是要追求纯语言的更好层次的语言 B.实现纯语言的策略是直译(2)德里达
A. 他解构了翻译中长期的固有的东西,以及语言学的一些前提假设,包括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立,和语言符号的固定。六.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翻译是一门派生的学科,不愿承认翻译是一门新学科。所以我们还需作出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这些分歧和问题。1. 代表人物
(1)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A. 在她的《翻译研究的综合途径》一书中,霍恩比借用原型理论和格式塔整体理论对文本进行分类,并将文化历史,文学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结合起来运用到法律,经济,医学及科技翻译中。
B. 她试图将大量语言学和文学概念融入到翻译当中。翻译理论流派
一、文化学派
“ 翻译研究派” 是西方译学界在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兴起的一个文化学派。该学派的研究者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与变量。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义内容和形式结构的静态转换,而是要把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即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宏观层面关注翻译现象,将翻译活动纳入到译入语的文化系统当中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学派
一方面,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的主题、翻译的策略转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的翻译作品也不是被动无为的,相反,它会对该文化系统的建立、发展和创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翻译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学者们将隐藏在翻译现象背后诸如权力话语、意识形态、翻译文学地位以及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纳入到文化转向的研究范式中,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可以说是 “翻译研究领域的一次真正突破”。
(一)多元系统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括所谓“ 高的”(high)、“ 中央的”(ce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low)、“ 边缘的”(peripheral)、“ 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 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而翻译文学系统的行为模式又与其在译入语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有关。翻译文学会在三种情况下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文学还“年轻”(young),正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peripheral)或者处于“弱势”(weak)的时候;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危机或转折点,甚至是出现一个文学真空的时候。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从而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以这一多元系统为目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domesticating)的翻译方法;而如果翻译文学在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主要地位,译者则多采取异化式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二)操纵学派
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 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文化代表的译者, 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Lefevere进一步指出: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电影、戏剧、读者指南等都是对文本的改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本的文学和文化形象。
另一个因素就是诗学。Lefevere 将诗学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二是指: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应起什么作用;一个社会中,如果诗学已经形成,那它就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写作手段和“ 功能特点”,并且文学系统一旦形成,就力图“ 维持原状”。翻译会影响不同文学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以此可以把新的文学手段引入某一诗学,并为改变这一诗学系统做准备,另一方面,译者往往以自己文化的诗学来重新改写原文,目的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以及它的译作在译语文化系统中的成功接受。
(三)后殖民视角
罗宾逊(D.Robinson)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Robinson Douglas,1997:121)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或称“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深受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发端于40.50和60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得益于后来学术界文化研究的反霸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成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可以说,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
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观
针对第一世界的殖民者所采取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第三世界的翻译家创造出自己的翻译理论。巴西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坎波斯兄弟(Haroldo de Campos and Augusto de Campos)提出“食人主义”(cannibalism)的翻译观。16世纪有个西班牙传教士曾被巴西土著人吃掉,这是当地土著人表达敬意的一种行为,但是在欧洲,这行为是可怕的、野蛮的。后来有的巴西后殖民理论家把这种食人行为引入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不能像从前一样只求“忠实”,甘当奴仆,而是一种平等地对话。“女性主义”翻译观
西蒙(Sherry Simon)认为“妇女解放必须首先是语言解放/从语言中得到解放”。
张柏伦把女性的从属地位与翻译的从属地位相提并论,从而开创了女性主义的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模仿论,主张文化介入和协调,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抛弃翻译活动中的尊卑观念“。
印度作家Niranjana 提出重译的思想,主张重译印度历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殖民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唤起人们对17 世纪印度文明碎片的记忆。还有许多印度作家提倡用英语进行创作,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印度化的英语和印度本土的叙事策略,从而创造了一种介于英国英语和印度英语之间的新的语言形式,使创作看起来就像是翻译过来的作品。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尼南贾纳指出,在后殖民主义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点。
作为一种实践,翻译构塑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利关系。她对翻译的论述遍及了殖民统治下翻译发挥作用的所有哲学的、语言学的和政治学的语域。
对翻译的研究,她不是要在理论上再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找到“ 缩小” 不同文化间的“隔阂” 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而是要对隔阂和差异做彻底的思索,以便对翻译进行定位。她认为通过运用再现他者的某些程式,翻译强化了对被殖民者所作的统识性描述,进而影响殖民地的事态。
二、哲学学派
“阐释学”
阐释学(hermeneutics)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流派。通常认为,hermeneutics可以从词源上追查到古希腊的文献中。诸神的信使Hermes就是动词Hermeneuein(解释,诠释)的词根。柏拉图认为阐释学与占卜术同属一类,同为解释诸神旨意的一门技术,通过阐释和传达神的旨意,要求人们予以绝对服从。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人类对理解和解释产生的疑惑和追问历史悠远,阐释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和本体论转向“除去第一阶段古代的神学阐释学、法学阐释学不说,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以及由海德格尔开创,经迦达默尔的努力而推向高峰的现代哲学阐释学使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当今诸多“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阐释学方法也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
(一)阐释学视角
古代传统认为阐释学仅仅是一种工具,翻译也就是为绝对的唯一思想进行传播的工具。随着施莱尔马赫对阐释学革命性的改变,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相对的,多维的。翻译在哲学家的眼里也变成了“浪漫主义的”。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将阐释学提升为哲学的一个流派。理解成为了人们存在的方式。受其影响,翻译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将原本改变成译本的过程。从原本到译本是由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的,这就是翻译。
(一)阐释学视角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他的《 通天塔之后》 提出了基于阐释学的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 即信赖(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收(import)、 补偿(compensation)。1.信赖释意
斯坦纳称信赖即为/信任投资,但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信赖有时也是危险的,因为“译者可能会面对对他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文本“[1]”也就是说,译者相信文本中一定有内容,但内容转化过来却可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尽管如此,译者还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译者的信赖与实际内容的差距意味着译者要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下赌注”。
他不仅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地位,可能发现任何值得表达的东西都不会进入某种模式这样阐释就显得必然,而且十分必要了“阐释翻译理论认为,在语言层次上,孤立的句子不能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词汇的一词多义、复杂的句子结构、两种语言的差异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任何段落语篇,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会引起多种阐释”译者发现自己觉得值得表达的东西进入不了某种模式,这时阐释就意味着译者应从篇章角度出发借助认知补充,去理解原文。2.入侵理解
Basil Hatim认为,阐释是“‘跟着感觉走’进文本”,而文本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翻译是一个各种关系,如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社会、伦理因素,交织与碰撞的中心:一方面,翻译是不同思维体系,不同语言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审美价值与观念交汇、交互的中心;另一方面,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多因素的冲突,如译者与作者的冲突、译文与原文的冲突、译入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冲突等,冲突中必然产生这些系统、因素的相互之间的“侵犯”。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语言,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认知补充来理解文章的意义。意义不存在于词语层次上,而存在于篇章层次,孤立的词语、句子不具备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的能力。阐释的内容即是认知补充的内容,缺少阐释,译文便是蹩脚的译文。斯坦纳称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是入侵,入侵后获取,这是一个对原文的理解的过程。3.表达吸收
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语言和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断地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文本也会受到作者认知补充的影响。即,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实际上是通过有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在摸索中进行的。信息能够起到对语言外知识的记忆,对等意义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发的,如果译者对要表达的思想完全理解了,那么就能自如地对语言进行重新表达。
有些情况下,重新表达的路程十分艰苦,译者需要找到可以接受的对应词,以达到译入语和原语语言和意义的等同与近似,实际上很难做到表达过程中的不偏不倚。代码转译并不是客观的表达方法,只能是机械的表达方法。因此阐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阐释不是以字词为基础,而是以篇章为基础。译者只有放弃原语言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意义,此外根本不存在其他方法。
4.对等补偿
在翻译行为中,为了恢复原有的平衡,补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翻译行为中有损失,这种行为有时可以使原文内容得到放大、膨胀,获得更多的内容,原文在这种关系中获益。
斯坦纳辩证地认为,由于距离产生了新的形式,这些译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更美的画卷。译者或者拿走得太多,或者拿走得太少,或者把一些蹩脚的地方删去,真正的阐释翻译要使这些关系达到平衡,翻译能体现原语的潜力,更能体现原语自身所没有达到、没有意识到、没有体现出的价值。
施莱尔马赫认为,“译者给出的比原作者给出的要多”。这也辩证地说明阐释理论强调要补偿的原因。
(二)解构主义视角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 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 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
解构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发生瓜葛并对其产生影响有其内在必然性"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语言哲学, 反对传统的恒定中心论, 反对结构主义诉诸单一结构的片面的语言观, 这些正是翻译理论中涉及创作主体和文本意义等要素时所要明辨和解决的问题。Wo
第五篇:翻译理论简答题(DOC)
《实用翻译教程》习题库
简 答 题
第一章
导论
1.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 2.决定翻译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3.翻译课的性质是什么? 4.为什么学习翻译理论?
5.实用翻译理论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Keys: 1.翻译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就是把原语所表达的信息材料,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2.外语水平.汉语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态度
3.翻译是技巧有时科学,进行翻译教学应该是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也就是又讲理论,掌握翻译规律;又作大量练习,获得技能技巧。
4.翻译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翻译理论就是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翻译规律,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哪问题。翻译理论的可贵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为提高翻译水平而学习,这就是学习翻译理论的目的。5.性质问题.标准问题.翻译过程中遇到大的各种实际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第二章
什么是翻译
6.人们交流思想有哪几种情况? 7.解释语内交流.语际交流? 8.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9.翻译的定义?
Keys: 6.语内交流.语际交流.信息传播
7.语内交流是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交流。
语际交流是指操不同语言的人.通过翻译进行的思想交流。
8.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不懂原语的人,能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不懂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传播的更远,能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这就是翻译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9.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语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第三章
翻译的性质
10.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11.翻译的特点是什么? 12.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有那些? 13.翻译的两大通病是什么?
Keys: 10.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包括:写什么.给谁看.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11.1人云亦云.2不容更改.3先理解,后动笔.4克服原语的干扰 12.1理解的困难.2读者不同.3.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4材料步熟悉 13.翻译症和马虎翻译
第四章
翻译与对等
14.对等有那些形式?
15.为什么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什么是灵活对等? 17.什么是意义对等? 18.什么是风格对等?
19.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翻译时坚持形式忠实的?
Keys: 14.1.词的对等
2.短语句子的对等
3.形式对等
4.灵活对等
5.意义对等
6.风格对等
15.对等就是指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翻译是将SL表达的事物用TL重新表达一遍,这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SL与TL表达同一事物,这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就是对等。因此,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灵活对等就是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词的对等,而着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对等。在形式和意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意义,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和影响,把原作的意思灵活的表达出来。
17.只要求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的现象,叫做意义对等。18.风格对等指翻译时光是意思相同还不够,还有尽量保持原作风格。
19.1.形式忠实有时也能起到表达原意的作用,而不去考虑在更多情况下不能表达原 2 意;2.形式忠实是有形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内容忠实是不明显的,需要动脑筋才能看出来,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形式忠实严重影响了翻译质量.译出来的东西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
第五章
翻译的标准
20.当前的翻译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缺点? 21.什么是翻译的标准?
22.要达到大致相同的感受,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3.翻译的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分别是什么? 24.“不合格的翻译“的表现有哪些? 25.“感受”与“信达雅”有什么关系? 26.感受有什么特点?
Keys: 20.目前我国通用的翻译标准是准确(或叫忠实)和通顺(或叫流畅),实际上是“信”与“达”的翻版。
缺点:1割裂与对立.2理解不一致 3标准不全面 4未能击中要害
21.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它的任务是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用译语原原本本地重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或近似,就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译文;相去甚远或完全不同,则是质量低劣甚至是不合格的译文。从翻译效果,也就是译文读者得到的感受如何,来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这就是翻译的标准。
22.1思想内容
2表现手法
3问题风格
4语言文字
5传神达意
23.最高标准是翻译的境界,也是翻译工作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最低标准是译文起码应该达到的水平,低于这个水平就是不合格的翻译,失败的翻译。24.1错译
2漏译
3马虎翻译
4表达失误
5词不搭配
6译文费解
7洋化现象
8白水翻译
25.“感受”与“信达雅”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使译文符合原意,明白易懂。“感受”和“信达雅”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采取“感受”的结果,译文会更信.更达.更雅。因此,“感受”的提出是“信达雅”的一大发展。“大致相同的感受”是通过不同角度,从翻译效果出发,使译文能更好的符合原意,更好的为读者接受,尽量达到原作的效果,从而使译文更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并把“信达雅”推向新的高度.26.融为一体
重点突出
提高翻译质量
第六章
翻译的原则——翻译的三要素
27.翻译的三要素是什么? 28.什么叫传意性? 29.如何做到传意性? 30.可接受性的重要性?
31.可接受性低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Keys: 27.传意性
可接受性
相似性
28.正如尤金.达奈指出的“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译就是翻译的意思)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因此,不失原意即传意性就是翻译的重要原则。
29.译者在 动笔之前,应该千方百计吃透原著。不能听了在表层意思,而要挖掘内在的深层意思,不能光了解明义(即字面上明显表达出来,一眼就看明白的含义),还要懂得暗义,弦外音.原作意图和写作效果等。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达到传意。
30.翻译时把意思表达出来,保存了原意即注意了传意性,实际上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要看信息接受人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可接受性如何。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可接受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因而可接受性也是翻译最重要的原则之一。31.1语言因素
2文化因素
第七章
谈文学翻译:形似与神似
32.相似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3.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 34.怎样才能达到神似?
Keys: 32.内容相似.形态相似.文体相似及风格相似
33.一般翻译,即非为学作品,只要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文字通顺易懂,读者就能得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不同,它使用了艺术手法.表达出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意境。翻译文学作品,逛传意性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34.1 吃透原著,融汇贯通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第八章
死译与活译,直译与意译
35.翻译可以分为哪几种? 36.直译和死译的区别是什么?
37.直译有什么好处?
Keys: 35.死译.活译.直译和意译
36.直译和死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对译文在TL方面做了必要调整,因而比较符合译语的习惯,文字比较通顺,读者能看懂,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而死译则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词句结构,往往字句对照,以此就彼,结果不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文字生硬.晦涩.难懂,意思不清楚,读起来费劲,甚至不可卒读。
37.大凡一种语言表达一种思想,常常采用某种比喻或其他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并富于感染力。直译保存了原作手法.因而能达到与原文近似的效果。
第九章
翻译症
38.翻译症的表现有那些? 39.产生翻译症的根源是什么? 40.如何克服翻译症?
41.为什么会出现翻译症,并往往见于笔译?
Keys: 38.1轻度翻译症
2词不搭配
3表达失误
4不该直译的句子直译
5只考虑表层的意思
39.1表达方式不同
2片面强调忠实
3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 40.1提高可接受性
2弄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努力钻研原作
41.翻译症的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是由 于翻译时受原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翻译症主要见于笔译,口译中很少出现。这是因为笔译要求严谨准确,翻译时要求字斟句酌。有的人对原文抠的太死,译文的用词.结构.比喻等采取字句对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与原文一致,这势必导致翻译症。而口译一般不要求那么严谨,但必须流畅上口,所以翻译症比较少见。
第十章
语言如何表达思想
42.语言形成的原则? 43.语言形成的依据包括什么? 44.语言信息有那些情况? 45.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Keys: 42.随意性
规律性
43.联想
比喻
典故
简化
44.用声音表达
用符合表达
用手势表达
45.1词的消亡与产生
2词义的引申
3词类的转化
4简化
5文字改革
第十三章
翻译技巧与翻译准则
46.什么是翻译技巧?产生的依据是什么? 47.翻译技巧有那些方法? 48.什么是翻译准则?
Keys: 46.所谓翻译技巧指的是翻译的具体手法,即翻译SL时在某些场合需要对TL作那些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它的依据就是SL和TL在语言,语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即由于 这两种语言的不同,用TL来表达SL信息时,需要在词句上作哪些改变才能表达出与原文相同的意思
47.改变词类.选词用字.词序调整.省略.增词.重复.反译法.分译发
48.彻底弄清了原文的意思之后,不妨把原文先放在一旁,考虑一下,表达这种意思,在这样的场合,操译语的人会怎么说,然后进行翻译。
第十四章
翻译的过程
49.理解的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50.理解是前提表现在哪里? 51.翻译的全过程是什么?
Keys: 49.理解和表达
50.1.理解的重要;2.理解要准确透彻;3.理解要靠上下文;4.理解要靠广博的知识。51.阅读________理解________表达________检验
第十五章
可译性问题
52.可译性为什么有限度?
53.哪些是属于不可译的情况?
Keys: 52.1.语言的差异性;2.翻译是对等而不是理解;3.必须符合TL的表达习惯;4.使用不同的比喻和联想。
53.1.没有对等词;2.形式和内容必须兼顾的情况;3.词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