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时间:2019-05-13 19:5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第一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促使教师在讲授知识中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同时,正确地理解自己。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的“做”中学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它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对于克服我国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

5丰富了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理论,有力冲击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论与精神分析的悲观发展论对学习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美国当时的教育革新。人本主义大量的教育试验和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也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创造性是正确的,但认为这些心理特点都是先天的潜能,忽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片面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违背人的发展的客观现实的。现实中的学校总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方针与办学模式,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的,而学生又在家庭与社会团体中接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成为一个既具有学校社会组织特性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过分强调学生天生的潜能,只会导致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学习”。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影响了教育与教学效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对教师以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迫学生学习的美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然而,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的自由活动为中心,这样必然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与教学质量。我们提倡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去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影响自己与别人学习的的前提下,在选修课与课外兴趣小组中,体现学生的自由、学习的精神,但必须遵循学生的角色规范,遵守必要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既乐于学习又会学习,既自由又受纪律制约,以适应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3、过于突出学生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低估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和爱好上过于重视,良好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条件下,提高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独特性,促使其社会化,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4、低估了教师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型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这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新模式。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教师看作尽职于学生的“侍人”、“非指导者”、“促进者”等,教师的作用只是“音叉”,应学生之声而“共鸣”,这实际上贬低了教师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合理的,但由此而让教师迁就于学生的想法,则是不可取的。

5、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猛烈地冲击当时及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教育观念,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值得深入研究。但是,定程度上人本主义学习论还只是一种推理和猜想,缺乏实验和实践的验证[1]。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此外,弗罗姆(E.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

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1953年由罗杰斯提出。罗杰斯还把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迁移到教育之中,依此推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方法。

罗杰斯认为,由于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怎样学。教师不应以“指导者”而应以“方便者”自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指导者,更非操纵者。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罗杰斯看来,“以学生为中心”如同行医中的“以顾客为中心”,学生就是顾客,教师为他服务。教师要象医生取得病人信任一样,主动取得学生的信任。不管学生怎样想,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设身处地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之,与学生建立感情交流。为了确立“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发动学习动机

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如果学生不能自己发动学习其事物的动机,就不会真正学到什么东西。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安排,教师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必要的条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满足”的概念,指的是“自动,独立,随遇而安,自己决定,超越环境,分离,按自身规律生活。”所以,恰当的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不只是为了大人的方便来管束他、压制他。

(二)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储藏室,把很多知识塞进去,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加工厂,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学校里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教材内容也不同,学习方法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点。因此,学生既要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又要掌握适合于某一门学科的特殊的学习方法。罗杰斯曾明确提出:一门课程的结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已“学到了所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不如说是“学会了他们怎样才能学到想要知道的东西”即学习方法。

(三)学生自己评价

学生自己评价是发展学习独立性的先决条件。教师用分数或奖励等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对学生的干预,用“标准化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测验只是要求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学到的东西。常用的闭卷测验不过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知识。

学生自己评价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而用同他人比较的方法和打分数的方法进行评价,往往使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又感到羞耻。常常用评分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分数,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要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就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也具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第二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贾志恩

摘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意义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并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非指导教学;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名声大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倾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由学习》一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罗杰斯主张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 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1】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能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人本主义的师生关系思想

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接收者,这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新诠释了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学生 是学习的主导者。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对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解放,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摒弃传统的“指导性”学习模式,构建了以“非

指导性”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非指导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自动自发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是学生的伙伴、朋友。【2】为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如实的表现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情;其次要无条件地接受学生。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出,人性的发展和先天潜能的实现是以良好的心理气氛为条件的,这种气氛的形成,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无条件地加以接受,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另外,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还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非指导性”并不是让教师放弃对教学活动的干预,相反,它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的组织活动,调动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不倦的学习者。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它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近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为意义学习。前一类型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式学习,不涉及个人意义,与完整人格无关,因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极低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对学习者有着真正价值的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学生对当前材料的学习程度,取决于这一材料对学习者当时的个人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能意识到这种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因此,强调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为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真正的学习是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发掘学生的潜力。【3】

(四)人本主义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完整人格”、“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评价模式。意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评价的决策。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认为这是发展学生独立性的先决条件。这种评价作用的本质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使得学习更加主动、有效和持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评价过程。这种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纵向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过去,正确地为自己的现状定位,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个性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结果中全面地审视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对于改革“中特理论”教学的思考

(一)树立“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对于“中特理论”课程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是“强制性的政治灌输、空洞说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部分在于我们的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环境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如果我们的教师对社会和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回答不力,流于空洞的说理,针对性不强,那么,学生就难以学会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中特理论”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熟知并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能够用以分析和解决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课 程教学中应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更要重视价值层面的教育,加强高尚情感教育;对教育内容要赋予其时代性,把握其规律性,以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反映社会现实;同时,要采取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方法来增强相关 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把培养知、情、信、意、行全面发展的个体作为教学的最终价值目标。

(二)重构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

在“中特理论”教学中,我们应当重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及居高临下的方式,学习和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的“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朋友一样,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师 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教育对象自愿接受教育,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并最终达到转化思想认识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要倡导“意义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引导

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三)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中特理论”教学中,应该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目前,在“中特理论”教学中,教师侧重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价值不是很大。同时,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评价、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受社会环境诸要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降低自我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标准,造成了自我评价过高,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课和提高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主张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的评价。在“中特理论”教学中,要坚持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进行“意义学习”,“自由学习”、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价值。【3】

参考文献:

[1].李新堂.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两课”教学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下)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35

[3].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1).

第三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新视野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新视野

姚美红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 岳阳414000)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关于学习及教学及的不同认识以及两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的不同特点,指出了传统教学和人本主义的教学在教学过程﹑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角色的转换三方面的深刻区别。

[关键词]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角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两大学派观念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康布斯、罗杰斯。他们提出的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对传统的教学理论给予了强大的冲击。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本文对此分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及教学实践中的不同特点。

一﹑行为主义视野下的教学特点

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B.F.Skinner)的学习理论。他将教学过程视为刺激(Stimulus)--强化(Reinforcement)――反应联结(Responsebond)。关注的是作业和结果。强调知识的纯粹客观性、外在性;强调行为的“外显性“和“可观察性”。与学习者的内在心理无关。因此,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机械性

行为主义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一种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科学”的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对人的知识结构及内省的忽视,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在环境因素决定的,人的反映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行为主义者根据动物实验所得法则,解释人的行为,将人类复杂行为简化。在教学上,行为主义将人的学习简单化所导致的机械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地教学中强调外在的知识和技能,整个教学过程就建立在奖惩基础上的一种训练,考试和分数成为教师最主要的强化-反馈和手段,在这种机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高分,成为分数的“奴隶”,教师也就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个人的成长。连H加登纳也指出:“在行为主义的课堂里,教师着重于学生得也教师期望的回答,教师试图影响学生的回答,直到这些回答像某一愿望。至于在头脑中进行的过程是什么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2﹑学生角色的被动性

基于行为主义教学过程机械性的理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认为,学生是按要求进行学习的,教师不教,学生不

1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学生就是在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下和知识容器,老师就是知识的强制灌入者。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完全抺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知识结构、自身需求及个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教学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控制的过程之中。

3﹑教师角色的工具性

基于行为主义者对教学过程的机械性的理解,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持有者和单向输送者,讲授教科书及其他一些言语智性的教导方法被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而老师就成为实施这知识输送过程的僵死的方法的执行者,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宰,成为知识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差异,不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 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具。罗杰斯说传统的教师奉行的是“桶罐理论”,学生不装知识的桶,老师一罐一罐地把知识舀到桶里去,因此,传统的教师琢磨的是“怎样使那些知识,桶保持平稳,以便他把全罐里的知识――那些在教材的编制者和我自己看出有价值的知识――装到桶里去。”罗杰斯对传统教师的工具性描述简直是入木三分。

二﹑人本主义视野下的教学特点

行为主义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来解释人的学习如何发展,在教学中强调有效学习的条件与控制。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在性﹐从人本身来看教育的发展, 因此, 人本主义教学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自由发展性

自由包括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也包括积极自由(postive liberty)。学生自由就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自主活动,而构成学生的不自由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者所加于学生行为的干涉和限制、教育观念对学生构成的压力等方面。为此, 罗杰斯提出让学生自由发展,并要学生“学会自由”。他对“自由”有独特的理解,认为它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内在的“个人对自己是一个显示过程的认识。”他说:“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固定的和静态的实体;是一条流动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团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教学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发展,以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挖掘和发展。

2﹑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首先,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是十分被动的,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逼迫方式”。而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学生的自由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其次,在评价观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极力推崇促进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方法。自我评价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用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这种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结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检讨自己,如何改进自己,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为此,学习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总之,无论是从学习观,还是评价观,人本主

义教育观都突出了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3﹑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本主义教育为人们审视传统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视角,突破了旧的思维定势,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他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掌握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facilitating),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training)或“教导”(teaching)。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具体而言,人本主义教育的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情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时空更加开放了,学校教育的藩篱已经消失,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共享世界上很多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复制、解说知识的工具向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罗杰斯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只须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自人学习能力和提高及学生认知结构的自人建构难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b﹑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合作的伙伴

传统的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必须学会;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这是知识传授至上教学观念。而现代信息技术摧毁了教师独断知识了局面,教师的“专业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和“尊师重道”的师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都体现出教师的权威地位。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合作的伙伴。与此相适应的人本主认教育认为,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是所谓的“我与你”(I---You)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它”(I---It)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的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成一个对象,须要外在的导引与灌注知识。人本主认教育中的师生平等关系是平等的、朋友的关系,套用存在主义大师卡缪(Albatcamus)的话来说,就是:“请不要站在我的前面,我不会跟随您;也不要站在我后面后,我不愿领您;请站在我旁边,让我们做朋友。”这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人本主义教育关于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学中最能决定效果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也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谐的教学气氛的建立。正如罗杰斯所说:“即使在某种有限的程度上,如果一个促进者能造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在其中,他可以达成真诚,珍视和移情;如果他相信某个团体的这种建设性倾向,那么他就会发现他已经开始了一种教育改革。”这里的真诚,珍视和移情都是

指师生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的必须条件,师生以诚相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去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揣摸。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模式,要使这种模式得到更好的阐释,教师就必须从神圣的讲台上走来,来到学生中间,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的机会,允许不同的意见的存在,积极与学生对话、交流、合作,促进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发展,培养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能力。最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对象的全方位的互动模式。

c﹑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人的一生,永久的,可视为“树人”。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每位社会成员在学校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习化社会本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就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观念。教师不只是“一桶水”,而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罗杰斯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人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真正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只的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在人生的通路上走得更好。西方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说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车文博 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

[2]http://

第四篇: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化教育

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它的兴起直接起因于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1962年,以库姆斯为主席的美国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年鉴发表了题为《理解,行为,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焦点》的专题文章,阐述了人本化教育理论。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主张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提倡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不仅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倡导教育要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性,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文教育思想达到了顶峰。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自然是与其历史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紧扣的,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它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时尚、更高雅,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完整的和谐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人本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等。尽管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论述的角度也各有侧重,但是,他们都对人的整体性以及如何促进人的潜能实现等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人本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这种人首先是整体的人。他们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了整体化,而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其次,这种人是形成过程的人。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成长需要,不断产生前所未有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经验和探求新事物。还有,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倾向、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并总是处于创造过程之中。由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基本侧重点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因此,人本化教育家十分重视人格教育。马斯洛强调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在人本化教育家看来,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怎样去发现儿童所蕴藏着的巨大潜能,怎样使每个儿童的学习更接近于他的特殊潜能。

(2)传统的课程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人本化教育家尖锐地指出传统的课程模式、固定的大纲以及严格的记分标准和单一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实质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本性以及个人潜能的不断实现,忽视了学生行为的立体意义。因此,他们提出“一体化”的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人本化教育家不仅注意课程内容的人本化,而且注意强调情感在知识教育中的作用,要求防止把活生生的知识变成僵死的东西以免造成在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人的内部分裂。他们主张借助美的媒介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强调课程设置要重视美感高峰体验的价值,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马斯洛曾这样指出“最好的教导方法:,不论是历史,还是数学或哲学课,都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美。”他们提出必须在与学生的经验联系的过程中,注意发现人的潜能、丰富个人的体验,重视情感教育。在人本化教育家看来,当被接受的事物越接近自我,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学习就更有个人意义,学习者也就越能深深地介入学习之中。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罗杰斯强调说:“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符其实的教育。”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个人中心的气氛,一种能使学生自由地选择和接受挑战并表达各种体验的心理气氛。人本化教育家强调指出,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优秀的促进者,通过鼓励、关怀和提供选择机会等,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中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与尊重人的价值联系起来。第三是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等,在强调教师的促进和催化作用的同时,不仅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

参与,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人本化教育是围绕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来展开论述的。它力图纠正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主知主义”和“主情主义”两种偏向,从多方面来考虑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无疑给教育理论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由于人本化教育过于强调人的个性和潜能,简单地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当然,如何把人本化教育思想应用到教育工作实践中去,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性和进步性。教育职业是培养人的专门活动,其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有个性的人,人的社会属性乃至自然属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育来定格的。人需要全面发展,也必须全面发展,人总要不断的向更文明的方向迈进,这是正常人性的发展规律。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中注重教育对象人格的完善,实质上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是合符人性发展的规律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思想,这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说明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所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教育中启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这也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它主张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就是身心健康的人,和谐的人应当是与周围事物及社会协调的能与人及社会共处的,而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乃至社会必然是积极进取,是最理想的,这种思想已经摆脱了把人培养成盲目的、僵化的消极性,包容了用教育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教育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借鉴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从历史的角度来总结人文主义教育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并使之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在学校改革中我们应该吸取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的成份来指导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从深刻的剖析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展示教育的科学性和目的性,明确教育的发展方向。政府和社会应为学校开辟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学校本身则需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重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在物质文明得到充分体现的现代社会,其教育的功能不仅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为人的准则和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精神内涵,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就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当然,我们不主张完全人文主义教育,绝不能形而上学地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完全作为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又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人,重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进步性,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人本主义教育意义(范文模版)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意义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它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与认知全部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这充分展示了个体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这意味着学习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说明学生自己对有意义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各种真实问题的组合。

罗杰斯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么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在当今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真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隔阂,这对学生的意义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此,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该怎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呢?首先,教师要能发现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引导学生挑战各种复杂的问题情境。第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在真正问题的情境中得心应手。第四,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让学生在第一线去,让他们直接面临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狭义上是指可资学习之源,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件资料和硬件系统;广义上它还包括一切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人、财、物,且由学习材料与教学环境两大类组成。与传统教学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因为当学生觉察到某些学习资源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可以发生;当某些学习资源有悖于学生自己的看法时,学生学习往往受到抵制。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具备使用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为教师方便的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能。其次,教师应主动向学生介绍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便学生及时求得帮助。第三,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从网上推选一些学习、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让他们来解答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源,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扩展其思维方式,改进其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其意义学习。

四、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因此,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是自由开放的,是依靠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学习路径的。

下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以《简单结构设计》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以提高技术素养为主旨,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

    杨东平:人本主义教育宣言范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人本主义教育宣言 (杨东平,2015,北京,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 以1905年清廷废科举、兴新学为起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已逾百年。积百年之功和近30年来的改革发展,我......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摘要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赵同森 著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6第1次印刷(中西教育思想解读书系/张传燧主编) (读于2011年11月上旬)第一章 现代人本主义哲......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5篇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论文

    一、人本教育理论的概述对于人本教育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和现象学,因此,对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其本质在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对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对教学的启示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从人本主义教育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五篇范例)

    从人本主义教育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曾姣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展望新世纪,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