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德育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德育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田凤娟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鼓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达到自我实现;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所倡导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途径.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大学生;自我教育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20 世纪50 年代兴起于美国,它肯定人﹑尊重人以及人的自我实现,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及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提倡自由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人性持乐观态度,强调人的自主性,始终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其主要内容为:
(一)教育目标:从学会学习到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主要是实现价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满足、感情宣泄等,此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现实目标——学会学习为基础,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罗杰斯曾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教育的依据, 这种变化取决于学习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叫他们自由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自我.(二)师生关系:从平等关系到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师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它还强调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条件下,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认为只有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才能自由地、充分地发展潜力,才能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和形成人格,进而实现自我。人本主义强调要做到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所谓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三)教与学:从自我发现到重人格培养和自我内在潜能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认为教人”比“教书”更重要;它还重视学生的意义学习和自由探索,强调要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潜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指导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且在适当条件下,每个人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
(四)教育评价:从外部评价转向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既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方式的一个特色,也是意义学习的一个条件。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本主义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主要依据时,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评价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自我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教育者根据一定的原则、规范,通过自我内部因素的作用,借助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手段,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调控的活动过程.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思想教育得以实现的必经途径、必要手段、结果和目标,是学校、家庭、社会诸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实现其教育力量的内在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教育的关键时期,其自我教育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点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认知能力日趋增强,但易带片面性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已经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深刻的主观基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以思维的发展来说,其理论型抽象思维已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已经能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并从中寻求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归宿.但他们的辨证逻辑思维的基础还不深厚,又受认识客体的范围和个人阅历的限制,加之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在认识自我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自我体验趋于成熟,但具有不稳定性
大学生自我情感体验已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他们朝气蓬勃,勇往直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均趋于成熟。但是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表现在: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遇到挫折时悲观失望;而且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矛盾并存,使他们一时难以控制;此外,大学生在爱情和就业方面的自我体验非常敏感,心理困惑也比较多.(三)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薄弱
从在校的大学生中不难看出,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多的停留在自我认知这一层面上,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监督能力较弱,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使他们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缺乏.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对未来有较强的自我设计愿望:二是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加之不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抗倾向,即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既有立场坚定的一面,又有失控﹑不知所措的一面.(四)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但往往具有主观性和固执性
大学生善于根据社会、学校和集体对自己的需要和舆论,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例如,大学生对自己的仪表、风度等外部表象的外部形象的评价,而更多的是评价自己的聪明才干、个性、品德和思想。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虽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过于主观、片面和固执,这就易于使大学生陷于自负或自卑两个极端,反而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三﹑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
可以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坚持主体性原则,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是德育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又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二是德育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种教人与自教的活动,教人是手段,自教是目的.要达到目的,就必须让大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另外,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心理条件,主体性原则可以使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德育中的自我教育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自我意识的过程。这是人本主义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1.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使之更全面﹑更客观.首先,使他们在认识社会的发展中去发展性的认识自我,使之在社会中给自己准确定位,注意自我调节,以便自我发展;其次,在社会发展中充实自我,不断调整自己,使自我意识处于良性循环当中;再次,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不断剖析自我和肯定自我,防止自我认知的片面化和狭窄化.2.注重情感体验,使之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的挫折,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判断标准,正确看待己的缺点和不足,引导他们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使他们实践的过程能很好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要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之从中受到锻炼,提高自我体验水平,从而形成和完善自己优良的个性品质。
3.强调自我调节,使之高度自制.自我调节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也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制约作用.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表现为启动良好行为或制止不良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动作的协调一致等。培养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约束和支配自己言行的能力的自制力,对一个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自我调节能够是大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坚定理想信念,改善精神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4.引导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批评,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这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重的道德情感,也有利于道德规范的内化;大学生自身要深刻地领会和运用评价标准,正确认识自我,在具体化(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知中,有的放矢地全方位地置自己于评价标准之中,避免评价的盲目性;他们更要广泛地接触社会,积累丰富经验,深刻地探索内心世界,以便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理智、客观地评价自我.(二)坚持尊重原则,重视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但是过于夸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自我教育虽强调学生为主体性,但由于大学生的身心未完全定型,加上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还需要教育者积极的启发、引导和培养.因此,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不仅依赖学生,更要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功能的顺利实现.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良好自我教育效果的前提.德育的过程中,要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不良认知模式,不要以领导自居,要经常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并及时改变学生的不良认知模式,启发和鼓励大学生敢于对社会上的一些风气和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看法.使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经常性的进行心灵的洗礼.2.自我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形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开通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特别重要的是,面对日益增多的校园问题,教师要懂得心理学的知识,一旦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正当的行为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耐心的疏导和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和控制,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真正使学生实现自我接受、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真正的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心智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三)坚持环境原则,构建和谐的自我教育支撑环境
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长,学校的教育环境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具有同化和感染作用.大学生不断从外部环境中汲取和交换信息,从而发生自身的改变,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忽视了社会文化条件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 片面夸大了情感的作用,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我选择, 它也存在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学校应以此为鉴,积极构建和谐的自我教育支撑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导航。首先,学校要将理念教育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价值,把理念教育具体化、情节化,并使之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的体验中能转化为内心的永恒信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相互信赖、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创建健康、向上和谐的自我教育氛围,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用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培养和调动起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的意识,使大学生真正投入到自我教育活动中,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次,学校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教育管理,切实改变教育而不管理,或者以活动代管理的做法,应该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优先的位置,使之具体化并辅以管理的手段,使学生把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去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以促进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再次,学校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遵循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规律,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真正视为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有需求、有积极性、有创造性并应该受到充分尊重的人,使大学生在人性化的环境中和谐发展。此外,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考核的范围,以驱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体验人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和自我实现.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起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对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大学生实现自我都是很好的向导.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还要受教师的指导,学校的管理和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外在因素的制约,它们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只有这几方面的和谐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参考文献:
1.Rogers, C.R.Freedomtolearnforthe 80’s(2nd)[M ].Columbus:M errill, 1983.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邢红.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4.卢斌,李玉华.大学生自我教育地作用及其能力培养途径,辅导员新论, 2005.11
5.高海英,张立勇.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自我意识,北方经贸,1998年05期
6.张民省.浅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7.杨青松.试析德育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环节,德育园地,2001年11期
8.陈素霞.自我评价与学生品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8期
9.彭印中.自我评价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1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99—300.
11.李彬.教育环境与大学生素质发展,江苏高教, 2005.6
12.刘卫平.论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湘南学院学报,2005.4
ImplicationsoftheHumanisticEducationalThoughtsfor universitystudents´self-education
Tian Feng-Juan
(ResearchInstituteofEducationofSouthwest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Abstract:The core of human-oriented psychology is the thought of people
-orientedness.It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are the core of study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ertion of internal potential.Itencourages students to educate
themselves,consequently they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self-fulfillment.These
though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students´self-education sparkpluged toda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students´self-education and the existenting problem,the paper provides the way ofresolvingit, using HumanisticEducationalthoughts.Keywords:Humanism;educationalthoughts;university students;self-education;个人简历:
田凤娟,(1981.10-),女,山东菏泽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邮政编码:400715,联系方式:***,邮箱:ysy@swu.edu.cn
第二篇: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1.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所谓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兴起与主张正代表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种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种反省。学校强调知识教学,强调教育的技术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视教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关心社会,更未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能力。关心教育的学者们认为,美国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学生主观需求的教育是反个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会,挽救美国,就必须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种不满于社会与教育现实的情况下,应运兴起了以人本教育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只是对人性、对心理学和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等。2.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2.2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主要与五个因素相关:①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②采纳学生认为真实的东西,即应从学生的知觉水平着手理解问题、要求学生,而不是他们头脑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学生什么;③帮助学生理解与探索学习材料对个人的意义,这是提高教育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④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⑤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生认真参加学习过程,通过“做中学”获得知识的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自我发现和自我评价理解和内化知识。2.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主要有:①教师应发展对学生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他们自己的潜力,这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前提;②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并为学习的结果承担责任;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包括课本知识在内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纳入到学习材料中;④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案的制定过程,甚至让学生独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⑤创造一种民主、真诚、关心、理解的课堂教学气氛;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应发挥“助产士”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⑦学习的材料对
学生而言应是有个人意义的。(注:意义学习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3.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启示我们,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教学转到认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学上来,使学生成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认知的主体,真正从“教师中心”或“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不仅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态度;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3.1启发与传授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能一味地“灌输”。但也并不是说不要知识传授,而是应将启发探究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适时传授和恰当启发对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与传授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五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①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②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③学会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学习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思
摘要
:咨询员根据对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发现,由于求职者父母对其期望过重,求助者对高考也看得比较重,考试受挫后自责、自卑,缺乏自信,从而引起了考试焦虑情绪。咨询员与求助者通过心理测验和上级心理咨询员的指导,形成了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员成功地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并辅以放松训练,对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效果。关键词:考试焦虑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1.资料搜集1.1人口学资料杨某,女,18周岁,汉族,未婚,无锡某高中三年级学生。1.2求助者自述我自幼一门心思地考大学,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别的途径有所作为。父母对我期望很高,话里句间流露出盼望自己金榜题名的一天,使我的心理压力很大。我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偶尔和老师沟通,很少和周围的同学接触,基本没参加过学校和班级开展的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我们学校的升学率比较高,以我的成绩考上××大学应该是有问题的。但最近两次月考我的成绩都非常不好。上一次月考因为自己生病没有复习好,考试时又有些头昏,没有发挥好,没有考好也就算了,这一次怎么也没有考好呢?考试前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考好,不能让别人笑话,证明我的实力,如果还考不好,可能就考不上大学了,一定要好好复习,可就是看不进书,总是走神。考试的时候,非常紧张,头昏昏的,什么都想不起来。马上就要高考了,我想想都害怕,心里很急,很想保持好的心态学习,可是没有办法,看书老走神。觉得自己真的没有用,考不上大学就完了,对不起自己父母和老师,请你帮帮我。想方法;⑤掌握知识传授和启发探究的课堂教学技巧。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重视人的情感。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获得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应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的态度和品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合理的情感态度。3.3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经形成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体。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认为以考试为主体的学习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外部评价”。人的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学习。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①课堂练习体现针对性;②学业评价兼顾开放性;③阶段评价注重反馈性;④终结评价与选拔考试突出学科性与公平性。当然,由于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理论也存在着某些有失偏颇的缺陷。如:忽视教育过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强调学生中心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分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终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教学服务。要:咨询员根据对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发现,由于求职者父母对其期望过重,求助者对高考也看得比较重,考试受挫后自责、自卑,缺乏自信,从而引起了考试焦虑情绪。咨询员与求助者通过心理测验和上级心理咨询员的指导,形成了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员成功地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并辅以放松训练,对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效果。
第三篇:人本主义教育对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对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学生成长问题中得到些启发,1.学生是学习主体。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每个学生都值得培养。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个基本素质中,其组成要素也具有完整性。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4.尊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教育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知识外生活能力的学习。教育的内容不但有书本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一大功能应该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把一个生物个体培养成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接替社会空缺、完善和发展社会生活的人。同时,大力倡导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语文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教师职能的变化
历来人们对教师有着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无论是道德还是专业方面,把教师比作“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过去的“一碗水”发展到“水龙头” 等等,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的结果会导致教师的社会压力加重。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职责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提供促进与保障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1、帮助学生确定探究问题。
2、参与探究活动,及时点拨、补充、评价。
3、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教师的作用与智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探究程序、活动平台的设计与搭建上,而不完全是教师自身的人格与学识上。
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前提。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才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要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齐抓共管。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育观,重视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对当今幼教的启示
2010学前教育梁洁梅201010400018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而杜威则是基于自然发展的理论,提出的“儿童中心论”等理论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的高贵的遗产,对当今幼儿教育更是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自然主义教育儿童中心主义启示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育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主张育适应自然、合乎自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性,教育应当重点研究童的本性特征,注重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与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将其培养“人”。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核心强调的是对童施加教育时必须遵循儿童本身自然规律的要求,顺应儿童的本性。
详细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必须是从保护儿本真善良的天性出发,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此外,自然主义教育还提出,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因为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在自然”的发展是有秩序的,存有规律性可言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水平与内在规律,依照顺序进行,顺应儿童的天性。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
自然主义教育从尊重人的天性和归顺自然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首先就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必须明确这里所讲的自然人是仅仅针对“公民”所言的。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范畴中,所谓“自然人”,是指身心协调、和谐发展的人,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存在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来教育、引导人,来切实地指导儿童如何做人,把人教育成为真正的人,要而不是传统教育所培养的那种只能固守某种职业、丧失活生生力量的人。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1]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自然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在培养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技能的训练者。
二、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
杜威指出,由于本质上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因而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式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杜威所提倡的“个人自由”是指“理智”的自由。“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理智的自由就是对于有真正内在价值的目的能够做出观察
和判断的自由。”而在自由上出现最普遍的错误是,把自由认定为活动的自由,或认定为外部的或身体方面的活动。在学校中,必须强调儿童的自由,同时又要认识到自由的性质,即自由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如果没有自由,儿童就不能正常生长;如果对自由不加以控制,儿童就不会有理智的生长。[2]
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际上正是对卢梭没有明确提出的政治哲学主张的“深化”。刘晓东认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恰恰是杜威教育学说的精华是现代教育思想演进的里程碑,是引导现代儿童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的旗帜。要实现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以杜威为师。[3]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一)、儿童中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理想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儿童中心主义就是教育的民主主义
儿童就是目的,儿童决定了学校的使命和学校教育的使命。儿童的发展完全是由他“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儿童”决定的,而不是由教育、学校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正是使他成为他“自己”,使他成为一个“人”。因此,教育除了其过程之内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就像社会除了顺应人的本性之外不能强加一个外在的目的一样。
(二)、儿童中心主义重新定位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教育是培养新人,创造新生活的最好途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社会在指导青少年的过程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自己的未来„„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就是生长的涵义。”[4]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变革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另一方面,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确保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让教育和社会共同为美好生活和民主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服务。
(三)、儿童中心主义旨在解放儿童,解放成人,是所有人的解放
传统教育的弊端不仅表现为成人对儿童的控制,而且表现在成人之间的相互控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对儿童的控制其根源是成人试图为儿童安排一个舒适的“洞穴”,以便儿童在洞穴中“舒适”的生活。因此,儿童中心主义不仅是儿童的解放,更为根本是成人能够获得自我解放,改变那种已经完成的心态,把自己看成同孩子一样是一个走向未来、走向完善的未完成的个体。
三、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幼儿园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杜威认为,学校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现代社会化的变化,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尊重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使教育过程既有成效,本身又有乐趣。这些观点至今对幼儿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杜威主张,将教育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结合起来,克服教育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诸方面的对立。这些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不是枝节性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全面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幼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
儿童的教育生活是什么?杜威认为,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生长自然要依据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就是儿童的兴趣、本能、需要、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已经形成的习惯。儿童具有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与本能,这些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开放课堂”、“隐性课程”、“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改革思想,赋予课堂生活更丰富的内容。关注课堂生活,拓展课堂生活的空间、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课题。
(三)、形成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杜威一直持尖锐的批判态度,他所要做的变革就是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把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限于教室之内。杜威认为,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与现实生活无关、亦不合乎儿童理解力的教科书,儿童则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静听和记诵教科书。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幼儿、幼儿的活动、教室以外的世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儿童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兴趣、爱好受到剥夺和压制,能力发展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束缚,教室如同牢狱,儿童如同囚犯,教师如同看守,书本如同刑具,教学和学习如同服刑,全无半点乐趣。整个教育和整个学校没有多少生机与活力。
(四)、变获取知识为培养智慧的教育目的杜威认为,人的智慧是人的明智的行为与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也不仅仅是教学论的变革,而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揭示了杜威教育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根本区别,即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还是以培养智慧为目的。传统教育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并以知识来扼杀智慧,杜威则以培养智慧为目的并以知识来增进智慧。对于活动而言,知识永远是从属的。
与传统教育观相比,杜威的教育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他强调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强调经验和实践的价值,强调儿童能力的发展,提倡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等,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刘晓东.《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第五篇: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合作学习的启示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出发,探讨这一理念对我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增强学生主动性,促进其内在自我的发展。
2.积极展开小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培养社会技能,实现全人教育。
关键词:人本主义 合作学习全人教育
1.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容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它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人本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Carl Rogers(卡尔·罗杰斯)在阐述人本主义教育要素时指出教师应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最佳条件。(1969)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集中体现在,教育者要促进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即除语言本身的学习外,还有学习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一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习者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发展;鼓励学习者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及情绪因素。
2.合作学习的简要介绍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非认知方面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同,它不光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因此,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觉得更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
3.合作学习中的种种问题
3.1 合作不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极其组织形式不感兴趣,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2 互动不充分,教师评价不全面。
在合作学习讨论中,一部分表达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多,而另一些学生习惯于当听众,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教师在进行评估时,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
3.3 心理反差大,影响健康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又力不从心;而有能力的学生占据主动,嘲笑并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影响了同学间的友谊,影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
4.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合作学习的启示
4.1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实现其内在自我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合作内容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启发和调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发现当合作学习的内容及其形式符合学生的情绪追求的需要时,学生对合作内容表现了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他们会积极参与,而且努力完成;而当内容及其形式不符合学生的情绪追求时,他们则明显表现出退缩、厌恶甚至抵触的倾向。所以,应采取灵活的策略来诱发和调节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
由此可见,合作性学习实现了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承担积极的责任:决定学什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成为知晓如何,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自主学习者。
4.2 积极展开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社会互动理论把人本主义思想融入到了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阐释当中,使语言教育成为学习者、认知活动和全人教育相结合的一个互动的确良过程,强调了学习是教师、学生、学习任务和环境相互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把合作学习的内容同学生的个人需求联系起来;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全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此外,应该营造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有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其实不然,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4.3 培养社会技能,实现全人教育。
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点,“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更能决定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被列入人文精神定义之中。
开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培养学生间良好的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采取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交互交流思想,取长补短,消除思想焦虑;鼓励大胆参与,增强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和自尊严。
5.融入人本主义精神,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给予了传统的教育理论更多的启示,而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中,人本主义精神也对其有着很大的启发,将合作学习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全人教育等方面。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既应该关注认知也应该关注情感,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极大地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ogers.C.R.Freedom to Learn.Columbus,Ohio:Charles Merriu,1969.[2]Spolsky,B.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0.[3]Widdowson,H.G.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4]Jack,C.Richards and 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Arnold,J.and D.Brown.“A map of the terrain”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6]Littlewood,W.“ Structuring task-based interac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11(pp.14),2004.[7]郑士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003.[8]陈蕾.高中课堂小组讨论的反思与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第5期,2003.[9]傅婵.情绪智力与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第3期,2003.[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