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人也艺术生涯
方人也简介方人也,字伟东,号巴岩,笔名:老枪。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十二届政协常委、委员、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工商总会副会长、方人也美术馆馆长。幼年起习书画兼攻诗文,师从启功、胡 雄、王永成、柳咏絮、李宝瑞,深受中西画理的熏陶,是彩色宣纸绘画的发明者。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进修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班、曾任《中国最优化报》记者,《信息与决策报》记者、美术编辑、总编助理,新华社《体育快报》记者、记者站站长;现任中国新闻传媒出版社社长,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是彩色宣纸绘画的发明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新华社书画院研究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艺术委员、文化部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市门头沟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门头沟区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
主要艺术成就:
2003年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
2004年荣获“迎奥运·辉煌北京”第二届全国书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
2011年参加中国最有潜力画家北京展;彩色宣纸国画《宁静》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大展;传略被编入《2011中国书法美术人物年鉴》;
2011年彩色宣纸国画《红海滩》、《富贵吉祥》被中国文联编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1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年鉴》;
2011年在丹麦举办个展;
2012年在北京举办“红动中国”精品国画展;
2012年美术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芳草劲劲》、《凝》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大展》;传略被编入《2012中国中国书法美术人物年鉴》,并列为封面人物,荣获“著名画家”称号。
2012年彩色宣纸国画《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美术作品《紫气祥云》等被编入《中国艺术经典收藏》杂志; 2012年美术作品在《中国艺术家》杂志刊发;
2012年美术作品被编入《中国一代大师》在全国公开发行;
2012年以个人美术作品图案为元素,被中国邮政局制作成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电话卡在全国发行; 2012年美术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等4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2年 被评为全国百名爱心艺术家;
2012年美术作品被《博宝艺术》杂志刊发6整版;
2012年美术作品被《北京旅游》杂志刊发6个整版; 2012年 创建中国最大的私人美术馆——方人也美术馆,并举办个人美术大展;
2013年《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方人也作品选》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3年9幅美术作品刊发在央视《鉴宝》杂志75期。
2013年 美术作品及传略编入《2013中国书法美术人物年鉴》 2013年以个人美术作品图案为元素,被中国邮政局制作成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电话卡在全国发行; 2013年 美术作品选入《中国魂》大型画册;
2013年博宝艺术家杂志第8期6个版面宣传方人也的美术作品
2013年参加2013年中国当代书法美术大展,并编入《中国书法美术人物年鉴》获“中国书画名家”称号;
书画作品曾在香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丹麦、英国多次展出;曾被二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友人、空军某部、多家国家级博物馆、苏宁烈士纪念馆收藏。
第二篇:裁员也需要艺术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管理者来说,请自己的员工“另谋高就”永远不是件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出于公司发展和生存的需要,或者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裁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向员工传达公司决定的时候,有些管理者常常用斩钉截铁的方法生硬地发出“下岗”通知;有些老板则因为面子问题而迟迟不愿意直接面对下属;更多的公司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被裁”人员身上,而忽视了留下来的雇员的情绪。其实“裁员”的杀伤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即使那些“幸存者”也往往会因此而对公司的前途感到困惑迷茫,甚至胆战心惊。
在面临裁员时,管理者如何才能明智而真诚地尽量减轻员工的情绪波动?
●保持沟通,理解万岁
通常为了保持士气,管理者认为不应该让员工知道太多的公司负面信息。但是,在资讯极其发达通畅的今天,人民的眼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雪亮,即使管理阶层有意粉饰太平,员工还是能从各种微小的细节,比如经营目标模糊不定,现行的项目开始压缩资金等等,敏感地发现公司的运转出了问题。与其最后纸包不住火,还不如尽早使大家清楚公司的困境,并可以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做能使员工有参与感,这是面对问题时最重要的理解和共识基础。
培训光盘www.xiexiebang.com
●事实和数据胜于一切陈词滥调
当裁员已经是无法避免的时候,一定要让员工明白为什么。不要简单或者官腔地宣布裁员,而要向大家说明市场份额的数字变化,说明竞争对手的具体进展等等。
需要提醒管理者的是,对员工的说明一定要真实可信,既不要在裁员的2个月前还盲目吹捧公司业绩,也不要在裁员时夸张公司的困难。因为如果员工一旦认为自己曾经受骗上当,那么将来就再也无法唤起他们的信任。
●坏消息先行
当“裁员”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每个员工脑中都在问“事情到底有多糟糕?到底要裁多少人?”这时,管理者应该把最坏的消息先告诉大家,而不要还用竞争激烈、市场压力、财务困难等套话绕圈子。只有把员工最担心的问题先说清楚,才能稳定军心继续开展工作。
●直面尴尬时刻
对于管理者来说,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直接面对员工说出“辞退”二字。
于是许多公司会把这个“光荣”任务交给人事部门来完成。但是别忘了,大多数员工以前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和直接管理人员交流,然后才和公司的管理层发生联系。所以,在结束雇佣关系的最后时刻,最好也让直接管理人员来传达公司的决定。试想,如果仅由一名人事培训光盘www.xiexiebang.com
部经理来宣布对50名员工的解雇通知,他(她)将面对的局面是50个的激动、愤怒、震惊、沮丧、混乱的公司同仁;而且这次通知的阴影还将影响到日后他(她)和其他员工的工作关系,因为他(她)在大家眼中已成为一个发布“噩耗”的信使。
●通知裁员的艺术
通知裁员时,最简单的方法也许就是在员工的电脑上贴一张便条,写着“明天开始不要再来此办公”。但这也是最粗鲁、影响最恶劣的方法。管理者应该采用更私密、更含蓄的方法来告诉员工这个坏消息,因为不同的人对此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需要简单的发泄情绪;有人需要时间来思考应变;有人需要公司给出具体理由和解释,等等。公司要尽可能地满足员工对此的合理要求,然后越快越好地使得员工明白(比如用一句“我能帮助你吗?”来提示),目前最紧迫的是任务是思考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继续对公司的细枝末节穷追不舍。
●尽可能亲临现场
就像菩萨对于佛教徒“无所不在”的含义一样,在公司进行大面积裁员时,CEO作为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代表,也必须尽可能多地让员工看到自己真诚的努力。如果不能亲临现场安慰员工,也至少要写一封言词恳切的解释信“致广大员工”。曾经有公司要解散一个外地办事处,但是公司总裁既没有来到办事处,也没有按约写好解释信交给培训光盘www.xiexiebang.com
办事处负责人宣读,而只是派联邦快递寄来一些解除合同的文件。于是负责此事的经理人在愤怒之中另立门户,把整个办事处队伍都拉出来和原公司对着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裁员时CEO处理不当,则会给公司造成很多无形和有形的损失,甚至在若干年后,心怀怨恨的员工都有可能还在四处传播公司的劣迹。因此,明智的CEO不仅会向员工解释清楚裁员的前因后果,而且会要求直接管理人员将裁员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最好要指导并帮助员工申请新工作。
●帮助员工寻找新老板
宣布裁员后,每一个被辞退的员工都在想:“我现在该干什么呢?”通常只有少数人会有现成的个人履历表和求职网络。所以如果在这个充满失业压力和情绪波动的时刻,公司能出面帮助员工做新职介绍,将会使所有员工(包括在职的和被辞退的)明白,公司是尊重他们为人才,而不仅仅是把他们当作某种资源物质来被管理。
同时需要提醒管理人员的是,最好不要在周五通知裁员,因为那样员工将会过一个心情沮丧的周末,苦熬2~3天后才能重新(下周一)去找工作。
●关注“幸存者”
裁员后的幸存者需要继续为公司的未来奋斗,但是他们心中对公司的疑虑将很久挥之不去。他们想知道自己的职位是否会有变化?工培训光盘www.xiexiebang.com
作任务和目标是否也有变化?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究竟如何?是否还会有新的裁员?因此公司高管必须对每一阶层的人员都予以明晰的说明,以消除他们的顾虑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总之,“裁员”操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管理者必须牢牢记住:如果没有处理好员工的心态,那将导致市场上谣言四起,人言可畏。但是只要公司的管理层能以明晰开放真诚的态度来和被辞退的员工沟通,并保持继续工作员工的士气,那么公司就能平稳地度过这一危险期。
培训光盘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既是技术也艺术
“两口加一马,骂人是文化。”可见骂人是两个人的事儿,也如万马奔腾,驷马难追。但骂人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会。愤怒不压韵,骂人无节拍。目前文坛上的骂人大都是男人,李敖在台湾骂,王朔在大陆骂,给我的感觉都有些莫明其妙,不如女人骂的好。文艺界的骂更是风起云涌,骂名人骂明星,一时成了时尚,也真能达到“一骂成名”的效果。
男人的骂人,与女人是决不相同的。不但方式不同,语言不同,结果也不同。贾政骂宝玉“你这畜牲”,贾赦骂贾琏则是“混帐”,这与凤姐骂尤氏,王夫人骂赵姨娘,秋纹骂小红要减省了许多。《红楼梦》里老奴焦大的醉骂,那叫一处精彩,把贾府翻了个底朝天,把个忠心耿耿的奴才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字化一泪,一泪取消一珠”。《红楼梦》里的骂人艺术真可谓登峰造极。
三国的诸葛亮会骂人,最著名有就是他骂死了王朗,这骂功可是够厉害的;孔融也会骂人,他敢骂曹操,结果是曹操把他给“咔嚓”了;祢衡也敢骂曹操,那就是著名的“击鼓骂曹”,骂的真是精彩,曹操并没杀他,而是想借刀杀人,就把他交给了刘表,他就骂刘表,刘表识破了曹操的阴谋,就把祢衡交给了黄祖,他就接着骂黄祖,可这黄祖只听了他骂了一回,就把他给“剁了”,该!
古人如此,近现代也有骂人的高手,文人里的第一骂人能手,无论如何该是鲁迅,他骂过的人不计其数,骂段祺瑞,骂胡适,骂章士钊,骂郭沫若,骂徐志摩,骂沈从文,就连骂梅兰芳,顾颉刚、李四光也不放过,真是“一个都不饶恕”。最有名的骂就是骂梁实秋了,冯乃超骂了梁实秋,梁就骂了冯,先生说:“乃超还是嫩些,这回我来”。然后便新鲜出炉了千古名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将这顶桂冠箍在了梁实秋的头上,一生也就没卸掉。
鲁迅也骂过女人,骂得最多的就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杨荫瑜,缘于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后来杨荫瑜却因与日本人抗争,死在了日本人的乱枪之下,也算是民族烈士了。鲁迅再就骂过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鲁迅离开八道湾之后,曾用过笔名叫“宴之敖”,“宴”从家从日从女,“敖”繁体字从出从放,意思是“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可见当时的气愤。再就骂过许广平为“害马”,取“害群之马”之意,但这是爱意浓浓的“骂”。
男人一般不会骂女人,丈夫虽然也骂“这败家娘们儿”,但也不一定是真骂。但如果这个女人不一般,就会有人骂,比如武则天就挨过骆宾王的骂,而且是大骂,那骂文就叫《讨武檄文》,当武则天看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些个字时,武则天笑说“骂的好”!骆宾王也就一骂成名,成了武则天眼里的红人。武则天想,我有这么个能骂人的人,我看还谁敢来骂我。
骂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而挨骂则是一种行为艺术,武则天当然就是行为艺术专家。骂人不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艺术是有修养有学识人的事儿,而技术却不一定,鲁班不一定识文断字,黄道婆也不一定会咬文嚼字。骂人也如此,鲁迅的《**》里的七斤嫂骂八一嫂时,却把筷子扎在自己女儿六斤的辫子中间,对着女儿大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个偷汉的小寡妇”!七斤嫂的骂就是“指桑骂槐”,六斤怎么会是“寡妇”并“偷汉”呢?
蒲松龄有个同乡豪绅人称石先生,总想羞辱蒲松龄,一天他看到一只小鸡死在砖墙之后,就要和蒲松龄对对子,他说出了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要蒲松龄给对出下联。蒲松龄说:“这我不会,但我会一个字一个字对: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不知可否?”石先生说“可以”。结果蒲松龄的下联是:“粗毛野兽石先生”,这就是骂人的艺术。
苏小妹就懂得这艺术,当苏东坡骂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书堂前”的时候,她就知道这是在嘲笑她的额头大,然后小妹就拿苏东坡的长脸做文章,骂出了“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鲁迅说:“假如指着一个人,说道: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谩骂;倘使她实在是做卖笑生涯的,就并不是谩骂,而是说了真实”。骂出祖宗八代,猪狗牛羊,鱼鳖虾蟹,你爹她妈来不是艺术;人家说你养汉,你说人家婊子,也没有多少艺术细胞和技术含量。
貌似骂人的话在特定的场合就不是骂人,如鲁迅说的,乡间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着一碗菜对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罢”。这不是骂人,顶多算口头语儿,就连我们的国骂“他妈的”有时也如此。陈鲁豫在大庭广众之下骂“狗日的许戈辉”,许戈辉也这样骂她“狗日的陈鲁豫”,人家姐俩的事儿,我就不管了,这骂怕也是属于“骂人的话不骂人”了。
第四篇:党报:宣传也要讲艺术
党报:宣传也要讲艺术
党报,毫无疑问,应当成为党和群众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重要工具。但是一提起党报,眼前便会浮现出一个干枯的老学究的形象,深奥而无趣;一提起宣传,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人在上,众人在下,台上人指手画脚的场景。而当这两个词碰到一起的时候,对其的反感程度可想而知。我也一度认为党报宣传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它的本色,无法改变,这种印象也波及到了我对马克思新闻思想的看法,认为这种弊病是在他那个时代就有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但是,当我看过马克思的一些新闻著作,对他的新闻思想有所了解后,才发现,我现在见到的党报宣传的形象是一种缺陷,并不符合当时马克思的党报新闻理念。马克思的新闻思想认为党报应该重视宣传的策略和艺术,应该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路线,应该发挥监督功能,开展批评等等,但是,纵观我国的党报,还差得很远。
目前来看,党报在宣传上有以下几点是使我或大多数人产生反感的原因:
一是党报宣传的理论性过强且不能与实际相联系,此类新闻的内容抽象而笼统。这主要表现在会议新闻上。一直以来,会议新闻的写法似乎东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一般就是像流水账一样,何时何地是谁开了什么样的会,会上又做了什么报告,内容是什么,基本以交代五要素为主。甚至有些记者干脆把会议的简报中的内容直接搬上报纸,看起来又省事又不会出什么差错,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对于这种照搬照抄、理论性极强的内容,没有具体的事例或现实情况作依托,普通大众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样的传播很显然是无效的。马克思的党报新闻思想中也提出党报应当理论结合实际,立足于现实,成为党和群众的喉舌,要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但是,连内容都不能让群众完全明白的党报,与群众的共同语言都很少,又怎么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有些会议内容没有经过记者的分析与思考,就全盘扔给受众,此外,对于为什么开这样的会,这样的会议对群众有何意义,会上的内容有哪些是与群众里紧密相关的等等,这些都很少涉及,甚是没有。作为“桥梁和沟通”的党报新闻,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上面的政策不能通俗的传达给大众,受众自然就不可能对此作出反馈,这样一来,上下之间的隔膜会加深,对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有害无利。
另外,这种新闻往往是唱高调的多,监督群众的多,自我批评的少。
二是党报宣传在语言上空洞没有文采。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会议讲话人本身,就如有一年春晚小品《汇报咏叹调》中的情节:没参加会议,居然还能把会议内容汇报得分毫不差,这对于当前官场上的形式主义之风无疑是一种讽刺。但这个小品中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且不在少数,这样空洞的讲话也实在难以让新闻工作者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另一方面,在对待宣传性报道上,记者本身有一种不正确的态度,认为宣传就是讲讲道理,做做指示,也就那么一说,此外再加上及记者中自我保护式的“政治敏感”,对于领导的讲话不敢做任何的“改动”,采用最保守的办法:你怎么说,我怎么写。这样一来,记者写稿子也没有激情,自然出不了好作品。但是,即便是事件本身枯燥无味,但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新闻工作者本身也应尽力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中寻求新的角度。虽然是作为宣传,免不了要讲些道理,但党报新闻工作者不能因此在写报道时也不顾受众的接受能力照抄不误。此外,在写作形式上,有些新闻工作者总是使用固定的模式,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式的报道,没有创新。
三是宣传时语气的生硬。党报工作者在做上情下达的工作时,往往因以领导的口吻教导群众,俨然一副家长作风的面孔。
这些报道中大都使用“应该”、“一定要”、“绝不能”、“必须遵
守”等命令式的词语,对群众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教育,要知道,这种方式只会招致人们的反感。
不客气地说,党报的这些现状实在是不像马克思新闻思想中的描述地那样。当然,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对于党报宣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新闻工作者真正的降下身份来,用心听一听群众的意见。真正的做到以读者的需要为本,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这样,宣传的效果才会好。
而要做到宣传得有艺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一个上级领导和普通民众的沟通者,最起码要让群众明白所报道的内容究竟说了些什么。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去研读上级制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通过与上级的交流,在理解正确政策路线含义的前提和基础上,将这些理论性的语句转化为通俗的、百姓能看懂的内容。
第二,报纸整体的姿态要放下来,语气要平和亲切,让群众觉得是在与其面对面地交流,而不是在台下接受教导,当党报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上,俯视群众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与群众之间制造了一堵墙,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所以在语气,在用词上,要注意与生活接轨,摒弃官话、套话、大话,多说些实在话,在宣传的同时注重对群众的服务,宣传的目的是让群众理解接受上级所做的决定,从而更好地推进政策的进行,最终还是让广大群众受益,记者在报道时不能只顾前者而忽略党报宣传的最终目的。
第三,在内容上,党报工作者要深入百姓的生活,发现百姓正真关心的事件,并将这些情况如实的反映给上级,做到下情上报,让领导者及时地了解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做出决策予以解决。此外,在上情下达的时候,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党报也要对上层领导做监督,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中官僚主义、特殊化,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批评,并多做自我批评。但是有不少官员和记者认为宣传就是说好话,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注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搞批评报道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及时的适当的自我批评不但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还能使党在群众心中建立起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和对人民负责的良好形象。对一些实行政策中遇到的困难的报道还可以让群众理解领导层的难处而相互体谅。
此外,在报道体裁上要多样化,要活泼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否则,受众连看都不看,就更不要提做宣传了。针对这个问题,报刊可以采用一些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文体,融合到新闻报道和宣传中去。比如使用日记体新闻,即以日记的形式来报道新闻,这种文体集合日记和新闻的优点,通俗易懂,活泼亲切。日记的形式一下子就会吸引受众的眼球,像《解放军报》的2007年3月8日第五版“两会日记”栏目中的《学学“加减法”》一文。文中写道:“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具有敢于和自己较真儿的勇气,一是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干工作的出发点搞对头,把正确的政绩观树起来,不搞‘政绩工程’;再就是转变工作指导作风,脚板常往基层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题目的新颖与有趣儿,语言的通俗与贴近,用到新闻中不但不觉得轻浮,反而给人一种真诚和亲切感。
总之,要想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就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住热点,深入浅出,自我监督,使党报新闻有可读性。这就是党报应努力的方向,是党报宣传时应注重的艺术,是符合马克思的新闻思想的内涵,也是真正地做到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
第五篇:家访也需要艺术LF定稿
家访也需要艺术
清华实验学校公立初中部 樊霞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家访是师生建立信任、培养情感的最好方式。
家访是老师、家长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的教育活动。因此,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理解老师。从而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构筑起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教育合力。
熟悉了学校环境和班级情况后,我就开始制定家访计划,并开始进行家访,后来学校又开展了“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借助于这一东风,我的家访工作更是紧锣密鼓。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家访,我对做好家访工作有更深的体会。颇有感慨: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长,家访方式绝对不能千篇一律,这里面也大有学问------可见家访也需要艺术。
一、家访前要充分了解家访对象
首先家访时要提前告诉学生,并让其转告家长,再电话预约,这样就避免跑弯路。其次要准备好所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主要是学生的优点。更要涉及到学生的性格、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谈什么?怎样谈?到时就会有的放矢地把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心,很负责任,对老师的工作就有认同感。最后还要了解家长的情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家长,对教育孩子会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家长对于你所谈的内容会有各种反应,要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否则不是随心所欲毫无头绪,就是跟着家长的思路走。家访前我都是准备好一张表格,先自己填好要了解的一些内容,如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学习时间,兴趣爱好,交友对象等等,以便对孩子有更充分的了解,从而因势利导。
二、科学合理安排家访时间。
在深圳,人们的时间观念特别的强。家访难免会打乱家长作息时间,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所以家访时间要提前安排好:根据家访前得到的家长作息时间和学生在家时间,来安排家访时间;根据家长和学生的时间来具体确定家访时间段,力求做到既不影响自己休息,又不影响家长的正常休息。例如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去世外桃源七区家访,此区一共有六个孩子。家访前我想,六个孩子要在同一晚都家访到位。不然不去哪一家,这个家长可能会有想法。那么我从七点出发,每家用二十分钟左右,加上路上的时间,十点前就能结束。据我了解的情况,这里的孩子和家长休息最早也要到十点左右。这样安排很合理。可我没想到七区却在桃源居外,害得我路上就快折腾了一个小时,家长来接才顺利到达。(这是个教训,以后就懂得先问学生具体位置了。)而且这个家长非常热情,好像有聊不完的话。半个小时过去了,她还舍不得让我走。我只有说:“你房间装修好漂亮啊,咱们合影留个纪念吧,然后我得去另一家,已经约好了。回头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再沟通啊!”才得已离开。但是时间已经指向九点十分了,还有五家,怎么办?下面我只好哪个孩子离这家近,家长在家又能派人来接,我就先去哪家了。我先入为主,找主要问题交流,这样就节省了时间,但是家访到最后一家时已经是十点多了。尽管家长仍然很热情,但是我感觉再也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三、家访的语言是最核心的艺术。
首先,针对不同的家长,说话方式要不一样,谈话内容也有所针对性。一样的菜几样的切,一样的话也要几样的说。如填表,你不能说学校要求填表。你可以说:为了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我初步建个档案,以便孩子发挥最大潜能,请填一填这张表。再如与家长照相,切不可说学校要求照相。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家庭状况,说不同的家长爱听的话。如:你家装修得很有品味,以什么什么为背景我们照张相作纪念吧;你长得好漂亮呀,或我感觉你长得像谁,我们合个影好吗?某某同学,我们一起来照张相好吗?作为家长,她能不开心吗?
其次,家访不是告状,家访是对学生的一种关怀和爱护,应以介绍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进步为主,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某些不足,以便帮助学生改正。美国的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对于学生的一些缺点,教师应先肯定学生优点,然后委婉、中肯地向家长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和家长一道耐心地进行分析研究,商量教育的办法,决不能带有厌恶学生、埋怨家长的情绪。这样,老师和家长的感情才会融洽,才能在同一交流平台沟通。
再其次,家访时,可让家长和孩子先说,充分给她们话语权,教师可静观其表情、语速,初步对家长性格作以了解,采取合适的谈话方式和内容,使家访和谐而愉快。总之,你要让家长认识到家访的重要性,家访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桥梁。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你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才去家访,而不是告状、埋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灿烂的前程。
四、家访时要让学生在场
家访时家长、老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样就增强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同时老师还能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班级情况、或其他学生的情况,对以后开展班级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注重家访信息的反馈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示范性,其特点决定了家访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家访以后,不要以为万事大吉了,而要及时的抓好反馈,要及时向家长或学生了解家访的反映,根据情况加大或调整教育思路,同时总结经验教训,把此次家访的得与失整理出来,变成自己终身的财富。
此时耳边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林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为此,我将不断地用心去探索,不断地用爱去关怀,不断地用智慧去启迪,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