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文/李建萍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地方人大有效行使职权的基本前提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各级人大相继开展的述职评议和行政执法评议,代表向选民述职,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人代会,个案监督,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立法征求公民意见等工作,这是深入调查研究后取得的新鲜经验和开拓创新的结果。面对人大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遵循求真务实的途径,掌握求真务实的方法,进行科学调研十分重要。本文拟就县级人大加强和改进人大调查研究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调查研究对于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从人大的地位、性质来看,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反映民意,代表人民管理好国家和社会事务,就必须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什么、赞成什么、关心什么、反对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搞好调查研究。
2、从人大担负的职权来看,宪法和法律主要赋予它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要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行使好这些职权,必须对本行政区域内全局的形势和各方面工作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确把握,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人大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途径也是靠调查研究。
3、从人大机关干部来看,我们是为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服务的。人大工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领域很宽,尽管我们可能比较熟悉自己的一些本职工作,但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相比,所具备的知识和掌握的情况毕竟是有限的。深入调查研究,可以打破行业、区域的界限,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开阔眼界、丰富头脑、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为“三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使人大做出的决议、决定符合客观实际,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切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和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情况,使人大提出的建议、意见更加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使人大的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增强实效;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不断增强人大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人大调研工作存在问题
人大调研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服务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一府两院”各项工作报告、决定重大事项、监督专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时大都通过开展调查、视察或检查等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履职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各地党委、政府对于人大调研成果日益重视。可以说,人大调查研究工作已经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大调研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时效性不强,参考价值不大。县级人大调研工作绝大部分滞后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项新的工作措施、政策出台之前,人大往往没有介入调研;二是等这项工作措施、政策贯彻实施了较长时间,暴露出许多问题时,人大的调研工作才介入,而等人大的调研意见提出来时,当地党委、政府已经在改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好转,致使人大调研滞后。
2、范围不广,意见、建议乏力。调研对象的覆盖面不很宽广,范围仅局限于几个乡镇和几个县直单位,调研对象单一,主要是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和几个比较熟悉的人大代表,调研工作的代表性、社会性、广泛性不足。由于调研工作不够全面,调研出来的工作意见、建议也就偏颇乏力。
3、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调研实践中,因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问题屡见不鲜。有的满足于听个汇报、看个现场、开个座谈会,美其名曰“听看议”;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自我感觉“深入群众”。单调的、乏味的、漂浮的调研方式,堵塞了多侧面、多层次掌握材料的渠道,难以取得科学的调研成果。
4、质量不高,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调研工作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多,往往是在召开常委会之前一两个星期去搞调研,时间上没有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是调研时中心不明确,调研提纲往往由一个人确定,全面性、中心性不强;再一个就是调研完了之后,对调研出来的问题不进行集体讨论,往往是任意指定一人写个调研发言提纲在常委会会议上发言,这种发言常常是一般性、大众性的社会问题比较多,而缺少典型性、独特性,能产生共鸣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和改进人大调研工作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大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认真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找出对策,提出建议,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作好服务。因此,人大调研应站在实践和为民的高度,创新思维,拓展思路,求真务实,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提供客观依据,在保障和促进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实现新作为。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都要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把握千变万化的社会走势,推进工作创新和理论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调查研究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做好其他各项人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高水平的调查研究,可以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常委会正确行使职权提供准确依据和科学基础,为人大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有效监督提供实证。从而使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与调查者自身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学好法律法规以及人大工作等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注意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才能把握调查研究的真谛。进行调查研究,要真心实意带着问题或课题沉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未达目的决不可“鸣金收兵”。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只报喜不报忧,调查研究不仅会浮于形式,更会跟党的路线背道而驰,贻误党的各项工作。要端正调研态度,甘当小学生。调研前,不要先定条条框框,不要先入为主地去听意见,老老实实向调查对象请教,拜他们为师,用自己的言行去赢得他们的信赖,引导群众说“掏心话”,讲真问题。为此,只有在平时注意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调查研究中站得高、看得远、抓住事物的本质,切中问题的要害。
2、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满意,调查研究就会产生实效。人大调研不能简单地调查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重要的是看这种落实是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要看发展的数字和指标,更要看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人民的利益。要把求真务实贯穿到调研工作中去,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关注国计民生,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搞调研,要珍惜民力,怀爱民之心,听为民之言,思为民之策,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标准。比如在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时,要广泛的发动公民积极参与,多集中他们的意见、多倾听他们的呼声,目的是为了我们定出的法规能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使法规更公正、公平。不仅要能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能听群众的逆耳话;不仅要虚心听,而且要细心记;不仅要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扎扎实实地开展调研工作,力求使人大调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亮点。当前要重点围绕“三农”问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中,要坚持依靠群众,零距离地倾听意见和呼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让人民群众从调研成果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把掌握确凿的第一手材料作为调查研究的立足点。俗语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提大鱼”。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做出新的回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适时准确快捷地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抓准,才能使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时有更多的“发言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顺民心、合民意,监督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查研究有许多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靠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
4、把挖掘问题的本质作为调查研究的制高点。调研没有深度就难有力度。挖掘问题的本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调查报告要客观地反映调查的真实情况,精雕细刻,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撰写者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求真,注意做到三点:一是立论要准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调研课题,历史地、全面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避免绝对化和片面性。用较高的思想水准,说明一两个问题,提出一两个鲜明的观点和立意新颖的见解。二是结构要严谨。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论点、论据、论证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三是要增强可读性,提高感染力。调研报告要尽可能地避免“情况、问题、对策”三段式写作方式,要用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现报告的内容,切忌空话、套话、大话。有些原始材料,对与会者在知情的基础上独立做出判断不可或缺,应尽量“原汁原味”地提供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参考。材料取舍,不能主观臆断,而要严谨求是;问题判断,不能泛泛而论,而要深中肯綮。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潜心研究,经过去伪存真、除虚留实、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结论。调研工作要着眼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拿出可操作的对策。要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超前性调研,得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力度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
5、把调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干任何工作,最终要看效果。人大调研成果的转化,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调研成果转化为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或意见、建议;第二阶段,从权力机关会议成果转化为行政、司法机关的决策;第三阶段,转化为实践,这就比其他机关调研成果的转化多了一道程序。人大调研是应用性调研,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常委会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常委会行使职权,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是人大调研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某些地方将不少凝聚着调研者心血、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束之高阁,造成了调研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调查报告写完了不等于人大调研活动结束了,要把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人大调研的重要一环,提高调研成果服务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人大工作的效益和水平。凡是围绕事关改革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社会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监督工作,都要注意吸纳人大调研的成果。通过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一是将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的调研报告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供他们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做出决议决定时参考,为科学监督提供依据。二是将人大调研报告向本级党委报告,向“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反馈,把发现的问题报请党委或交由政府处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有选择地将调查材料向上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向下级人大常委会(镇人大主席团)提供,以求互通情况,实现人大调研资源共享。一句话,必须使调研成果适时转化成工作成果,这样,我们的调研才富有真正的实效。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本,是人大工作基本功,也是行使好职权的基础。一切有价值的调研成果都是这一基本功最好的检验。对地方人大工作来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紧紧围绕三大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调研工作,掌握好人大调研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人大调研工作的质量,不断推进人大调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断推进人大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篇:对地方人大开展跟踪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人大开展跟踪监督工作的思考
人大监督形式多样,如何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则是改进和完善监督方法、增强监督效果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跟踪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本文结合工作的实践,谈谈对地方人大开展跟踪监督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一、跟踪监督的法律依据
跟踪监督是人大监督方式的创新。所谓跟踪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为提高监督实效对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人大决议、决定等情况的监督。跟踪监督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一大显著特点。《监督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吴邦国委员长2009年4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闭幕会上就进一步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搞好跟踪监督。跟踪监督是这些年我们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这是因为,人大确定的重点监督事项,都是一些事关全局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跟踪监督,督促有关方面抓紧整改,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石泉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为推动跟踪监督工作的开展,分别在石泉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第八次会议上对有关规制度进行了完善,把跟踪监督的内容列入了《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中,为踪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跟踪监督的重要意义
1、实施跟踪监督,有利于增强“一府两院”的责任意识。跟踪监督是围绕一个议题进行连续跟踪、不间断监督,可以有效克服人大决议、决定落实情况无人问津、没有落实也无人问责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增强“一府两院”积极履行职责、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实现人大监督的预期目的。
2、实施跟踪监督,有利于推进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跟踪监督能针对监督的问题,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形成连续不断的推动力量,促使“一府两院”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从而在接受人大监督过程中,也加快了对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进程。
3、实施跟踪监督,有利于提高人大监督的实际能力。跟踪监督是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督,持续比较长,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工作的推进过程,更容易把握监督的关键环节,使人大监督由“虚”变“实”,监督更具体、更到位,更有利于积累监督经验,增强监督能力。
三、跟踪监督的程序
1、拟定跟踪监督的计划。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室每年年初上报工作计划时,一并提出跟踪监督工作计划,由主任会议对进行筛选和并确定定跟踪监督工作计划。
2、制定跟踪监督方案。相关工委跟踪监督工作计划,制定跟踪监督工作方案,报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提请主任会议讨论审定。
3、现场调研。针对跟踪监督的内容,由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工委和办公室人员参与,深入乡镇、部门工作现
场,全面了解第一手资料,召开人大代表群众座谈会,听取人民群众对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意见。
4、会议评议。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主任会议对承办单位落实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情况,进行面对面的评议,必要时请县政府领导参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形成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直至落实结束。
5、结果公开。对政府和部门执行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及对跟踪监督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要向人大代表、“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和承办单位通报,并向社会公开。
四、跟踪监督需要把握的原则。
1、突出跟踪监督重点,选好跟踪监督议题。跟踪监督选择涉及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项,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跟踪监督”,会前充分准备,精选跟踪监督议题,而不是对过去常委会例会上形成的所有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逐项“跟踪监督”,做到了有的放矢。
2、深入现场检查,确保落到办理实效。为了确保跟踪监督见到实效要组成检查组,深入现场和相关部门,对有关数据进行核实,并召开群众座谈会,听取群众、代表对审议意见落实办理的反映和看法,全面掌握审议意见的落实办理情况。
3、认真评议,力求监督到位。依据会前调查掌握的情况,召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已经办结的审议意见进行认真评议,对应该办结而未认真办理的,会上当场询问原因,限定办理的期限,个别问题限于特殊原因一时无法办理的,也要向县人大常委会说明原因。
4、既监督又支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县人大常委会在跟踪监督过程中,要抱着既解决问题又促进工作的态度,真心听取部门在办理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过程采用的办法和措施,诚心促成问题的解决。部门工作中确是存在困难,需要上级解决的,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带队领导还可以向有关领导进行呼吁,共同促成问题的解决。
五、对进一步搞好跟踪监督工作的认识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增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素质是保证人大跟踪监督取得实效的基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机关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知识上不断更新,适应时代要求;在能力上逐步增强,提高跟踪监督水平。
2、强化责任意识。跟踪监督需要强烈的责任心,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理直气壮地对“一府两院”进行跟踪监督。对跟踪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督促实施到位,提高人大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权威性,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性。
3、跟踪监督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跟踪监督落实是根本,选题是关键,要本着“少而精、抓重点、该监督、能监督、有用有效”的原则,从关系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切实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为进一步提高跟踪监督实效奠定基础。
4、强化跟踪监督措施。要把跟踪监督作为提高监督水平的捷径。凡是通过法定程序,向“一府两院”交办的整改问题就不能只在会上讲一讲,议一议了事,而要全程跟进,一抓到底,否则,监督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失去监督实效。搞好跟踪监督,要注重五个方面:一是跟踪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二是跟踪问题整改的时间;三是跟踪问题整改的计划安排;四是跟踪问题整改落实的地点;五是跟踪问题整改落实的效果。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明确信息反馈制度,做到环环相扣,务必抓出实效。(石泉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张守卫)
2010年9月23日
第三篇:对地市中心支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履行好央行各项职能,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地市中心支行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人民银行培训模式的变化
人民银行自成立以来,在不断整合和探索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历史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包括以脱产学习为主的在职职工大中专等中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以电大、函授、党校本科,研究生班为主的高层次学历教育。这阶段的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第二阶段,以全员岗位任职资格考试为主的培训。跟第一阶段学历教育培训不同的是,最初是要求全员参加培训、全员参加考试,后来经过实践,发展为除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学历以外的职工参加考试和培训。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培训不再单纯追求“学历”,而是以“适应性”为主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第三阶段,围绕总行“五型人才建设”为战略目标的培训。以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培训不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而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及履职变化,培训理念更新,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二、地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现行的培训模式
一是分层次的培训。包括对中层干部举办的注重领导管理素质培养的培训班和依托全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针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二是以专题报告和讲座为形式的培训。邀请经济学者、党校教授或部门负责人作形势报告或专题讲座,同时开展一些诸如《物权法》、《公务员法》主题培训,以及结合新业务、新职能和新技能进行培训。三是各部门自办的专业培训。各部门针对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培训,如支付结算系统、国库系统、直接投资管理系统等培训。四是外部资源培训。除以上三类自主培训外,人事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也积极争取利用外部资源,包括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总、分行举办的各类培训、人民银行系统外组织的相关培训等,如总行培训学院举办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会计师、审计师培训班等。五是远程教育培训。随着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总行远程培训系统、电视电话系统“以会代训”为基层央行提供了一个在线学习的方式和强大的信息资源。(二)现行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效沟通和增效协作的培训目标很难实现。一个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需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应该是科学系统的,而现实中有些培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往往只是体现领导意图,存在一定程度重形式轻实效,重数字、轻内容的现象,培训缺乏可持续性。以市中心支行各类培训统计为例,从处级、科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总行、分行以及中支自身组织的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培训达1790人次,覆盖面达到了100%,学历教育层次也不断提升。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手段与过去相比,仅仅是数字增长而已,对培训效果未做任何分析评估和反馈。类别项目类别人次或期数处级干部培训总行组织的培训1分行组织的培训1其他培训(地方政府、社会办学)6科级及以下干部培训总行组织的培训1分行组织的培训68参加其他培训(地方政府、社会办学)25本单位自办培训培训班期数31参训人次数1068讲座、论坛等期数8参训人次数621总培训人次1790学历教育本学历学位认定数硕士研究生1本在读人数(含已毕业未认定人员)本科3硕士研究生12、培训理念和职工认知度的偏差对培训质量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无论是培训经费还是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总、分行和中支都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培训不断增多而培训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不断增强而培训资源却相对“匮乏”。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培训理念与职工的认知存在偏差,培训初衷与培训对象实际需求不匹配。过去那种“要我参加培训”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我要参加培训”的氛围没有充分形成。这样,培训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以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经费统计情况为例,序号培训项目名称人数时间跨度(天)标准(元/人.天)培训项目金额合计187210287940一、参加,总分行等外部培训经费小计79170135123其中:材料费57384537培训费79128130586二、
中支机关会计、信贷、发行、外管等部门专业培训经费小计1084080152817其中:
伙食费344080108800住宿费211215037800材料费108303240培训费2977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的思考
(一)加强对培训的调研和分析,选择有效合理的培训模式。一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区别确定管理者培训模式、一般职工培训模式。二是要明确培训模式的不同定位,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注重培训系统化和综合化机制建设,寻求培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重视培训效果的测评和跟踪反馈,通过填表等形式反馈培训效果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借鉴商业银行培训模式与机制,创新基层央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与商业银行培训理念和做法的比较,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差异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差异一,人民银行对培训功能的挖掘不充分,表现在仅仅偏重于业务技能的培训,疏于央行文化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挖掘和完善培训沟通功能、文化功能,以充分发挥培训在央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差异二,人民银行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性。值得借鉴的是,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及与改革相匹配的有人民银行特色的培训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上,明确上级、中支及各部门的职能定位,优势互补,使基层行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统一的整体。在管理体系上,准备把握和认真分析培训需求,高效选择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和建立系统的培训工作机制和方法,使培训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差异三,人民银行培训手段较落后,培训资源利用不尽充分合理。在基层行,培训方式还仅仅停留在简单传统的选派人员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为主的方式,加以培训师资力量薄弱,运用现代化培训手段的能力不高,培训效果的发挥体现得不明显。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在人民银行系统建立起可以共享的师资和信息资料库,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树立培训投资理念,加大培训投入,优化软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投资效益的回报,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益。第四篇:对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思考
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职权,是监督法规定的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经常性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还处于未启动或探索状态。笔者试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现状、意义、对象、内容、启动及审查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此项工作进行探讨。
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现状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地方组织法时,已经明确规定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职责,“82宪法”也对人大常委会增加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职责。但从1982年至今已过去了20多年,全国还有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没有启动这项工作,即使启动,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程序不完善、对象不明确、审查不严格等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组织保障和程序规则,存在着既不要求文件制定机关报送备案,又不对收到的文件进行审查,备而不审、审而不决的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缺乏外部力量的监督制约,不能经常性地启动审查并对审查结果给予必要的关注和监督,使得备案审查有名无实。2007年元月1日开始实施的监督法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作为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单列一章予以强调,突出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凸现了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意义
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由国家机关制订的,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并在其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规范性文件大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所辖区内普遍适用,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一定的强制性。其内容是否合法、是否适当,对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于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极大。一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标准,规范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在最大范围内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审查,其实质就是代表人民参与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事务,使权力的行使不致于脱离民主与科学的准则,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人民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二是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监督,是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推动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对人民群众来说也是保障合法权益的救济手段,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自身合法权益,都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主张和维护权利。三是通过有效的审查监督,还可以发现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从而督促整改、促进工作,更好的服务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正确实施。
三、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对象
监督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因此,对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不包括对法律的审查。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具有三个要素:一是必须是由国家机关制订的;二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一切国家机关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三是必须涉及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一个文件是国家机关制订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但不涉及权利义务关系,那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就不用对其审查。如政府在报纸上发布的人事任免公告,虽然它也是由政府制订的,也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但它不涉及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不用审查。由此,可以看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对象主要是:一是本级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制订发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涉及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办法、细则等各种文件;二是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适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审判、检察工作具体程序等司法文件;三是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实施法律法规或就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等文件。
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内容
按照监督法规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主要围绕法律法规规定的“不适当的、”“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和“超越法定权限”的来进行。也就是合法性审查和合理性审查。合法性审查主要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否合法,即主体资格是否有法律依据;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事项是否越权,即是否规定了应有法律或上级机关规定的事项;规范性文件是否有剥夺、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否增加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规定;规范性文件是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程序是否违法。合法性审查有宪法、法律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作依据,比较容易操作。而合理性审查由于各个时期标准不同,就不那么容易把握。笔者认为,对规范性文件的合理性审查应主要审查制订规范性文件的动机、目的、原则以及是否符合公正、合理、客观、适度的一般要求。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一般原则,侵害群众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要依法审查,予以纠正。
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启动
规范性文件内容繁杂、数量众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每个文件都审查在现实中显然不能做到。按照惯例,大多数地方采取的是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审查,即审查机构认为,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有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报经主任会议同意后,主动对其审查。被动审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下级人大常委会和同级“一府两院”向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要求,由常委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审查,提出意见;二是上述国家机关之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团体、组织以及公民向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六、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程序
关于审查程序,监督法没有明确提出。现在各地人大常委会做法也不尽相同,迫切需要规范。一是备案时间。笔者认为,可以参照监督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人大常委会备案。二是审查受理机构。参照监督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可以采取统一受理、分类负责的办法进行,即由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负责受理,然后根据内容分送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审查,提出意见。三是审查时间及程序。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应当在30日内完成,需延期的,应报主任会议同意。在对规范性文件审查后,应向主任会议提出审查报告,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审议。提交常委会审议的,应在2个月内完成。四是审查结果的处理。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其一,通知文件制订机关自行纠正;其二,由审查机构书面提出审查意见,要求制订机关纠正。制定机关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审查意见进行研究,提出处理报告,并反馈处理结果;其三,制定机关拒不纠正的,可以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作出撤销或部分撤销的决定。
第五篇: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思考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326国道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镜,全县国土面积2071.9km2。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农业大县。全县辖5镇15乡,128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12个社区,1145个村民组,2008年末人口501192人(其中农业人口446627人,占总人口的 90%)。国民生
产总值233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986万元,县财政支出78787万元,其中卫生事业支出157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 %,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2191元。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其中,县直医疗机构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7个,一般乡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287个,其他(含工矿企业、学校医务室,个体诊所、营利性一级综合医院等)34个;卫生工作人员1189人,县级547人,乡级256人,村级386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8人,其中,乡级166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实际开放床位561张,其中乡级201张,二、乡村卫生现状
(一)人力资源与体制管理
1、人力资源。1992年撤区并乡后20个乡镇卫生院核编461人,截止 2008年12月31日,实际在岗256人,卫生院聘用人员74人。乡镇有卫生技术人员166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48人(临床39人,中医8人,口腔1人),助理医师资格47人(临床43人,公卫2人,中医2人),药剂人员21人,执业护士12人,检验15人,医学影像5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中级职称17人,初级(师)74人,初级(士)65人,无职称4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学历4人,大专63人,中专114人,高中以下6人;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79人,30—40岁81人,40—50岁33人,50岁以上12人。
全县应建村卫生室335个,实建(指已办证)287,能正常开展工作的村卫生室为265个,已建村卫生室中的90%由村医自筹自办,其余10%为原片区卫生所,沿用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干打垒房屋办公(全部为危房)。共有村医386个,解决村医报酬320人(100元/月),尚有66人未解决报酬。持证(乡村医生证书)村医为386占100%。
2、管理体制
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卫生局管理工作。自1998年,县委、政府按上级指示精神,出台了《关于一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落实乡镇卫生院统一上划县卫生局管理后,县卫生局切实履行职能,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点、统管并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专业互补的原则合理调配卫生院人员。但到了2002年5月,乡镇卫生院人员调配工作由人事编制部门调配,人才合理流动体制不畅。2003年10月1日 至今,卫生局根据各乡镇人力配置累计调整46人到相应单位上岗,其调动手续现仍在县人事局未行文,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卫生技术人员招录工作。近几年来,我县招录了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卫生单位,但招录工作主要由人事、编制、监察部门牵头,用人部门(卫生局)只是协作部门,对招录人数、专业基本起不到决定性性作用,导致按招考公务员的方案的考试模式所选的人员,不适应卫生工作岗位需要,不符合专业选人要求。
卫生系统工资统发工作。自2006年我县实行县财政工资统发后,所有卫生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按人头拨付到县工行职工的个人账户,卫生局财务股只履行手续,按月上账,对不到岗、不在岗人员工资无权管理。
(二)设备设施
1、房屋设施。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总面积为16026㎡,其中业务用房面积13139㎡,国债项目建设10406㎡,危房面积2284㎡;2008年实施村卫生室建设项目50个点,共3000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巩固了村卫生室的公建民办公助的管理体制。
2、基本设置。医疗设备96台(件),疾病预防设备50台(件),保健设备48台(件),健教设备19台(件),建有设备专帐的仅有9个卫生院(其中5个中心卫生院建有专帐)。
3、2008年收支与债务。2008年总收入773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572万元,医疗收入3107万元,药品收入 3325万元,其他收入369万元。总支出7602万元,其中在岗人员工资支出7112万元,聘用人员工资279万元,奖金42万元,防保工作支出76万元,药品支出3155万元,医疗 3155万元,债务5884万元。
(三)服务能力建设
1、医疗救治。能开展三大常规检查的只有6个卫生院,生化检查仅有1个卫生院,x光检查的只有6个卫生院,心电图检查2个卫生院,b超检查的6个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的仅有3个卫生院,无一个卫生院开展剖宫产
手术,不能开展中医药工作诊疗活动的有5个卫生院,无一个卫生院开展临床输血工作,有3个卫生院一台(件)急救设备都没有,无一个卫生院有急救车辆。
2008年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93665人次,急诊人次834,手术人次756,住院人次6517,门诊患者人均费用21.92元,住院患者人均费227.6元;2007年卫生院门诊人
次128854,急诊人次1425,手术人次217,住院人次12203,门诊患者人均费用26.79元,住院患者人均费用225.7元;2008年卫生院门诊人次426519,急诊人次302337,手术人次10819,住院人次63573,门诊患者人均费用25元,住院患者人均费用257元
2、公共卫生
疾病控制。工作人员41人,其中专职34人,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冷链运转明确专人管理,但冷链设备不能满足运转需要,煎茶、长堡、平原、桶井、泉口、长丰、合兴、共和、青龙等卫生院尤为明显,难以保证疫苗的规范储存;安全接种工作:20个卫生院均使用统一配备的一次注射器,但在消毒、毁形、记录上不够规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不足,只有高山、沙溪、桶井、荆角、泉口、长丰、枫香溪储备有少量物资。勉强保证了工作的的正常运转:2008年完成了6次常规冷链运转,接种人次为25872次,其中麻苗99.13%,卡介苗99.49%,百白破99.48%,脊灰99.63%,乙肝99.24%,乙肝苗首针及时接种率52.19%。2008年报告传染病中居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肺结核(987例)、乙肝(250例)、菌痢(164例)、流行性腮腺炎(70例)、甲肝(92例)、麻疹(17例)、伤寒或副伤寒(11例)、感染性腹泻(14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6例)、乙脑(6例);开展疫情直报工作。
3、卫生监督工作
因体制原因,各乡镇均无卫生监督员,只能协助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4、妇幼卫生
人员与技术:妇幼专干有21人(其中4人兼职),享受全额工资。从事本职工作年限1—14年不等,钱家、潮砥、平原、稳坪、煎茶、复兴、长堡卫生院妇幼专干不能掌握高危指针,尤其是潮砥镇卫生院的妇幼专干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尚未初中毕业)。母婴保健执业资格许可:20个乡镇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有37人,其中取得上岗证36人,只有8个卫生院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产科工作:20个卫生院均未设产前检查及儿童保健室,荆角、枫香溪、堰塘、楠杆、共和等卫生院没有产房,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只有7个卫生院产房有保暖设施,无产科病床的有潮砥、钱家、荆角、泉口、长丰、枫香溪、堰塘、共和8卫生院,20个乡镇共设产科病床25张。妇产科设备配备:20个乡镇卫生院只配备最简单的产科设备,大部分乡镇无骨盆测量器、低压吸引器、综合产床、妇产科检查床、新生儿蓝光箱等。部分乡镇连产包都无力配置,如稳坪、潮砥、钱家、泉口、堰塘、楠杆、青龙等卫生院,配置有部分产科设备的卫生院医务人员又不能正常操作。住院分娩:全年20个乡卫生院平产接生717例,无一例剖宫产。孕产妇系统管理:2008年,20个乡镇均开展孕产妇检查工作,全年孕产妇4893人,活产数5094,住院分娩3080,孕产妇系统管理4224。儿童保健:2008年7岁以下儿童数49516人,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数23705人,未开展儿童健康体检工作的有复兴、高山、桶井、荆角、泉口、长丰等卫生院,未建儿童疾病档案的有高山、沙溪、桶井、荆角、泉口、长丰、龙泉、枫香溪、楠杆、共和、青龙等卫生院。
5、医疗保障
(1)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上级要求,新农合参合率要达94%以上,当年资金沉淀率小于15%,累计资金沉淀率不超过25%(含风险金),要千方百计通过规范治疗,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减轻患者负担,使群众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质的服务,2008年我县群众的参合率仅86.9%,意味着尚有13.04%的农民未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待遇,资金使用率仅73.01%,离上级85%的要求尚差11.99%。
(2)社区卫生服务。就医疗保障而言,我国的实情是:干部有社保、农民有新农合,而城市非农业“干居民”的医疗保障从何而来,就是靠社区卫生服务,然而卫生部、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从2003年就要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地区卫生局要求从2007年开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2009年地区卫生目标责任书要求我县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但时到今日,我县仍未启动,约8万干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三、存在的在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体制不畅,机制不活
1、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体制不健全。自1998年,实行上划管理后,卫生局曾一度真正履行了统一管理职能,人、财、物统管,但2002年5月后,这一上划体制就名不副实了,卫生局履行的职责仅仅是代发工资,安排督促检查和对乡卫生院的工作指导,乡与乡之间的人员调动须经人事、编制部门。尤其是在2005年—2007年,潮砥镇卫生院无一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师,卫生局拟从其他乡镇调具有资格医师充实到该院均因无力调整未能解决。
2、乡镇卫生院人力补偿机制不健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人力资源是关键。2003年分配一批医药人员后,仅2006年又招录30人,几年间因退休、调动、死亡等自然减员46人,严重的负增长,已导致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一人多岗、一日多班、一班多岗”现象严重,与新形势下群众对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严重脱节,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编制256人,在编不在岗的38人,招聘人员总数达74人,占在职工的34%,部分乡镇卫生院招聘人员比在职职工还多。
3、人员调配
人员调配由人事编制部门审核研究后行文,卫生局不能根据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另外,部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因业务发展需要,大量从乡卫生院抽人。招录工作主要由人事编制和监察部门负责,作为用人单位(卫生局)只是协作部门,仅有招考专业由卫生局提供,但招考考试知识又和专业不能对接,造成考试成绩好的工作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现象,最后实际招考专业与卫生提供的已面目全非。招考卫生人员聘用后尚须待岗两年后方能上岗(待岗期自谋职业,财政不发工资),在上岗两年期间内只发基本生活费,期满后才按正式人员套改工资,打击其积极性、荒废其专业知识。
(二)卫生投入保障不力,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各级财政投入不足。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233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986万元,县财政支出78787万元,其中卫生事业支出157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 %,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2191元。按地区《决定》和县里《意见》要求,卫生事业发展基金30—50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乡镇财政对卫生事业几乎无投入,更有甚者,有的乡镇领导还要求卫生院对乡镇其它工作进行投入,如解决合医站工作人员的办公、差旅等费用,认为合医站是在为卫生院服务。
2、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匹配经费落实不力。
1995年以来,通过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卫iv项目、卫vii项目、国债项目等对卫生院建行了部分改造,卫生院建设初具成效,上述建设项目需要县财政配套经费,但配套基金因财力薄弱不能到位(包括现在有实施的“降消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等)。
(三)卫生人力资源匮乏,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低下。
从调查显示:在乡村两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乡级257人,村级368人。而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仅占服务人数的67%(含村医),尚有33%的人不具备执业资格,在乡镇工作的本科生仅有4人,大部分卫生人员为中专及以下学历。
根据92年核编,20个乡镇应为461人,现在乡镇上岗人员为208人,尚差253人,但92年全县总人口才37万左右,而2007年末总人口接近50万,92年核编数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而现形结果是,连92年的核算基数都未达到要求。卫生人员总量不足,更缺乏具有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
从专业技术资格和学历看,20个乡镇仅有17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个,具有本科学历4人,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个,并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全部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的同志有5人。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人员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其工资实行差额管理,按照国家工改政策他们应当享受的工资标准,我县是按30%(县里执行标准)和55%(乡镇标准)发放,村级卫生人员由于标准报酬“落实差”,因而逐步“转产”,流失严重。我县的村医总数从第一轮初保验收时的700多人锐减到现在的368人,卫生人员在乡村两级留不住,卫生人力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县卫生工作的发展。
(四)卫生院院长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卫生院发展成效不明显
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了对卫生院的管理力度,强化了对院长能力的提高。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县由于受人力补偿机制、调动调配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卫生院院长均属差中选优,勉强凑合着用。
大部分卫生院院长满足于现状,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只求任职期间能稳住阵脚不出问题就行,缺乏卫生院长远发展战略,不能从大局高度去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去拓展服务内容,不去更新添置必须设备,不安排卫生人员外出学习提高服务技术和水平,有分光吃光的嫌疑,无举债兴业的开拓精神,“等、靠、要”现象严重,与周边县(市)横向相比,我县卫生院发展明显滞后,纵向相比,有停滞不前趋势。
(五)卫生院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尤其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
从能力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连起码的三大常规、b超、x光等业务均不能开展,诊疗手段单
一、陈旧、落后。
从2006年与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看,门诊人次、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有所提高,但手术人次有所下降,并且无一个卫生院能开展临床输血治疗技术工作,在2007年住院分娩的717例中无一例剖宫产。20个乡卫生院仅有8个卫生院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绝大部分卫生院无妇产科专业技术人员,关爱儿童、关心妇女也就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在我县加强卫生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卫生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越显得紧迫和重要。
四、建议与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全面落实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制度,使乡镇卫生院人、财、物的调剂调配全部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
(二)按照地委、行署《决定》要求,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问题。保障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把乡镇卫生院人员列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并实行财政分级负责,以保障公共卫生所需经费的投入。
(三)充分招录利用社会卫生人力资源。采取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奖励制度等办法,将社会闲散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聘用到乡镇卫生院执业,达到规范乡镇卫生院执业和整顿医疗市场的双重功效。
(四)加大县对乡,乡对村的分级培训力度。采取县级财政项目支撑,加大县直医疗机构对乡镇卫生院的培训力度,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规范执法,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对医疗救治的延伸,必要时将村卫生室设为乡卫生院分院,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乡卫生院医务人员蹲点指导村卫生室开展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