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大全

时间:2019-05-14 21:3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地方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地方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大全》。

第一篇:对地方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大全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都在搞年度绩效考核,以此作为评价部门年度工作的依据,实行至今,其利弊应该显现出来。根据

实践观察,对此做了一些思考,现归纳如下:

一、成效方面

1、规范了对政府部门的考核标准。各地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一般都对要考核的内容做了量化打分,然后根据这

些内容进行考核,这改变了以往考核政府部门没有统一标准的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2、激励了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的工作热情。年度绩效考核结束后,一般会对各部门、单位得分情况进行排名,对前几名定为考核优秀,给予一定奖励。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各部门的一把手起到了激励作用,关系到他们的颜面,所以一

般会努力按照绩效考核的内容进行年度常规工作安排。

3、促进了单位职能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核一般会对各部门的职能工作进行调度,并安排一定分数。到年底时候,按照各部门报送的职能工作打分表进行打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各部门对自己的业务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促使他们努

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弊端方面

年度绩效考核虽然有以上几点成效,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虽然规范了考核标准,但是对于一些像人数少、职能少、权力少的部门来说,某些规定就显得不太合适。主要在于这些部门因为职能关系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导致考核的时候被一刀切,所以不能在考核中得到较好名次。

2、在考核时,各检查人员大多以被检查单位的档案为准,谁干了什么工作,出了哪些成效,很难体现出来。所以,有的被检查单位在准备检查材料时,处于应付状态,造假现象时有发生。

3、绩效考核的实行还导致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部门的业务工作以加入到绩效考核当中为荣,使越来越多的部门将各项工作任务添加到考核标准当中,考核内容处于不稳定状态。长期、日常工作与短期、阶段性工作混合,使绩效考核的内容出现混乱。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位工作的开展,但是与存在的弊端相比,利小于弊,所以应该取消绩效考

核,或者将绩效考核的内容固定。当然,我是赞成取消绩效考核的。

第二篇:对地方人代会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召开每年一次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对于保障和促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至关重要。最近,笔者就地方人代会问题的课题,先后到几个兄弟省市及省内的一些市、县进行了考察调研,并向近100位各方人士作了问卷调查。总的看,省以下各级召开人代会的情况是好的,各级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会议程序严密,讨论审议认真,实际效果较好。但毋庸讳言,与新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也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通过理性分析的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召开地方人代会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代表到会率时高时低。有的出、列席代表“两头(开、闭幕)到一到,中间往回跑”,你开你的大会,他忙他的事。虽然召开全体会议时的到会率情况尚好,但在分组讨论时往往出现“首次讨论像模像样,二次讨论三三两两,再次讨论集体放‘羊’的情况”。

二是有的报告不甚理想。在人代会上所作的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等6个报告,有的篇幅过长,洋洋万言;有的内容重复,相互交叉;有的财政预算报告,数字垒积,表述笼统,常常使“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有的甚至颠倒了主仆关系,把公仆向主人的汇报,变成了领导向下属部署工作的发号施令。

三是讨论发言不够平衡。由于代表原所处地位和知政情况不同,在分组讨论中,往往表现为领导代表发言滔滔不绝——说不完;行业代表发言三句不离本行——面太窄;基层代表发言三言两语就打住--无话说。

四是审议质量有待提高。有的缺乏从宏观上审时度势去审议,而是说来说去话小局;有的凭电视上看的、老婆孩子说的、单位同志议的话题论短长,局限在浅层次上议大事;还有的则是套话多、好话多、空话多、废话多,如此种种,当然使审议质量难以提高。

五是有的议案、建议不很规范。特别是县以下地方召开人代会时,一些代表或因不知政而说不到点子上,或因不会写而写不出像样的议案、建议的事屡见不鲜,有的县人代会甚至在几十个动议中也挑不出一件规范像样的议案。

六是换届选举中组织推荐与代表联名推荐出现不一致时,拉票、贿选现象有所发生。对被代表联名推荐的候选人,有的地方或动员被推荐者不接受提名,或动员联名者撤回推荐,实际上弱化了代表的民主权力;有的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往往成了差额选举的“陪衬”;有的由组织推荐的候选人或因代表不满意、或因一时一事的不可预见因素所致而落选,往往弄得一时措手不及的窘境;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拉票、贿选现象,干扰了正常换届选举,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七是媒体宣传不够活跃。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人代会的宣传,从形式上看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从内容上看,程序性的多,实质性的少,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追踪报道;从效果上看,或因宣传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差而缺乏渗透力,或因深度不够、力度不足等原因引不起人们的关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代表认识不高。由于几千年封建历史和新中国建立后长期以来“人治”习惯的影响,一些人常常把人大看作是中看不中用的“橡皮图章”,少数人大代表从内心里也认为召开每年一度的人代会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因而造成了一些领导不够重视,少数代表到会率不高,讨论发言积极性偏低。

(二)会前视察走马观花。有的地方和代表虽然也搞会前视察,但往往只是到下属单位早已安排好的样板“窗口”单位走一走、看一看而已,常常满足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代表在会前不知实情,当然难以在会中有的放矢地讨论审议。

(三)有时会期过于紧张。有的地方为了节省开支等原因,往往把会期一压再压,造成会议期间连把所有议案依法定程序过一遍都相当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充分酝酿和开展民主审议。少数乡镇人代会甚至是“一天会议半天开,读完报告就散会”,过短的会期,当然难有实效。

(四)一些代表素质欠佳。有的代表由于政治理论、法律与政策水平欠高和宏观知政度低,所提的议案、建议多限于“修路、铺桥、造厕所”一类,在审议中也常常使用“听说”、“大概”、“可能”一类不着边际的弹性用词,当然更难提出审时度势的兴国安邦之策。

(五)领导代表的双重身份影响着行使法定职权。目前,许多地方占半数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是“一府两院”及有关方面负责人,作为公务员,他是人民的公仆,理应接受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但作为人大代表,他又是主人,依法行使着国家的权力。这种既是执法者又是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不仅造成了本应分工而有所制约的权力之间的交叉、混杂,而且使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表达民意的性质有所改变,从而或多或少影响着法定职权的行使。

(六)缺乏宣传力度。近几年以来,虽然地方人代会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宣传力度和深度不够,效果仍然欠佳,尤其是乡镇一级召开人代会,由于缺乏报纸、电视等现代化新闻载体的宣传,往往形成了“你开你的会,我种我的地”的难堪局面,既制约着人代会的影响力,又减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对开好人代会的作用力。

三、进一步开好地方人代会的对策与思考

在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好地方人代会,涉及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及内容、形式、程序等诸多方面和当时当地的环境,各地情况不一,实难一方百治,但笔者认为进一步处理好以下10个关系当是会中之重:

一是要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开好人代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四项基本原则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写入宪法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会前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会中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来开好会议,会后认真抓好人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把筹备、开会的过程变成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使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和广大人民的具体行动,这是地方各级开好人代会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处理好筹备与会议的关系。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是开好地方人代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召开会议前,应首先对会议的指导思想、议程、日程、开法,大会主席团组成方案和列席人员范围有一个总体的考虑。然后,筹备工作班子中的会务、行政、文件、议案、宣传等小组应按分工要求开展具体的筹备工作。只有把开好人代会的工作关口延伸前移,适时部署,扎实准备,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入“角色”,才能打好有准备之“仗”。

三是要处理好会前视察与讨论审议的关系。在会前,除要进行代表资格的审查外,要组织人大代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或集中或分散地认真进行会前视察和调查,不仅要“下马观花”,还要身入、心入,尽力把握全局和翔实有据的第一手材料,为讨论审议各项议题作好准备。

四是要处理好在起草工作报告中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及计划、财政等6个报告是人代会的“主音符”,在会前起草好报告十分重要。因此,在报告起草前,有关部门应召集报告起草人会议,对各报告的内容、篇幅、出稿时间等提出要求,并区别情况,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报告的具体要求应把握五条:一是定位要准。二是文字要精。三是突出重点。四是内容要实。五是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

五是要处理好会期与效果的关系。召开地方人代会必须依法定的内容和程序办事,这就需要有必要的时间作保障。这里包括尽力提前将工作报告草稿发到代表手中,以便熟悉了解报告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会报告和分组、代表团及联组审议,以保障代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换届选举时有充裕的时间熟悉了解和联名提出候选人及对候选人进行酝酿、选举等。只要是必要时间,就必须给足,否则,往往会欲速而不达,影响会议的实效。

六是要处理好讨论审议与保障促进全年工作的关系。审议报告是人代会的重头戏,广纳代表建议,是改进各项工作的基础。要注意反映不同意见特别是那些中肯的、尖锐的批评意见,只要不违背宪法、不是人身攻击或有明显失实,就要广纳良言,努力使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更符合实际;代表提出的询问和联名提出的质询案,要责成有关机关到会作出说明、回答质询,接受代表的批评,改进工作;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要客观科学,充分吸取代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广泛集中和体现民智、民愿、民意;还要依法保护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不能因发表的赞同、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而进行打击报复。

七是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要求,组织推荐的拟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候选人,一定要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选准、选好,要把候选人的相关情况和必要背景材料及时告知代表,使大家认人知情。应像组织推荐的候选人一样同等对待代表依法联名提出的候选人。要认真组织换届选举和有时个别国家工作人员的增补选举工作,依法选举任免,切忌“暗箱”操作和实际上的“陪衬”差额选举,杜绝拉票、贿选行为。

八是要处理好舆论造势与开好人代会的关系。人代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召开的“第一会”,上下内外对此会的成功与否十分关注。它不仅有着行使职权的职能,而且还有着告示天下和接受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的功能。因此,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人大自身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公开、及时宣传报道人代会的重要活动和情况,努力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保障和促进人大代表知情议政、当家作主。要充分利用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大会现场电视直播、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的专题深度报道,进一步增强人代会的公开性、透明度、及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为宣传和促进大会的圆满成功发挥其应有的整体效能。

九是要处理好提高代表素质与行使权力义务的关系。“打铁先要本身硬”。作为人大代表,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时到会议政,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做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其次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议政审议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在平时的闭会期间,要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两项评议等活动,切实做到知政议政。在人代会期间,则应负责地提出议案、建议,讨论审议报告,选举称职公仆,切实为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好神圣权力。

十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如何开好地方人代会,也有个不断创新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必须认真总结几十年来召开地方人代会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努力加以规范;另一方面则要根据新世纪的新情况、新挑战,敢于站在时代的前沿,依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比如,在做好大会一系列工作的前提下,在会议内容设置上除原有的报告、审议、立法、选举等以外,可否增加若干选举和人大任命干部向大会述职、当选人员发表施政演说,组织代表实地参观考察等;在讨论审议形式上,既可分组分团审议,又可大会发言、联组审议等,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能既依法有序召开,又充满生机和活力,把地方人代会越开越好。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浅析民族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浅析民族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经济的文化趋势越来越显现,而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来愈强化。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动力,又是一种无形资源。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成为经济发展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动力即文化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空前高度。这也说明了民族的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足以说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文化及其特色。反过来,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又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省怎么才能利用好丰富的地方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呢?我们就从红河的发展来浅析一下。

一、红河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红河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混有多数苗族、壮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首先我们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红河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因国际河流——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拥有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边境线长达848公里。属于一个相当总要的转折地,它悠久的历史给它带来了很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红河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独特,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哈尼梯田、天然溶洞群、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弥勒湖泉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具有打造云南康体休闲旅游胜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红河南部地区与越南相毗邻,处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国昆明、越南河内两大城市幅射的交汇点,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

家的重要门户。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在云南省的文化中占有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红河的民族文化,以确立红河的文化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地位,进而提升红河文化的知名度。

二、创造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品牌,形成红河发展新的增长点。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一种素养、底蕴,也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包含重要的精神价值,又包含丰富的经济价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把民族文化当作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对于建设红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与经济历来是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的。基于红河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做一系列努力激活红河文化,为红河的发展注入新亮点、新气势、新活力。

(一)着力打造红河民族文化产业。打造一处以矿

业文化为主,综合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锡器文化、哈尼文化、彝文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以及由民族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并在民

族文化产业园区内兴建一处以红河餐饮、民族服饰、民族器乐、手工艺品为主要产业的少数民族创业园区,结合本地特有的食品打造有机食品品牌。将创业园区与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有机结合,为更多需要的人谋生创业搭建平台,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二)积极提升民族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优点,在提升哈尼梯田、天然溶洞群、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弥勒湖泉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的优点的同时,建水古称临安府,以以历史文化古城而著称,境内古迹荟萃,古桥和古寺比比皆是,以元代的文庙(孔庙)、指林寺、圣旨碑、古窑士;明代的朝阳楼、燃灯寺、清代的双龙桥、崇正书院、学政考棚和纳楼土司府署尤为著名建立一个经济公司筹资建设一个由建水历史和文化组成的大型旅游城模仿江苏杭州宋城,建成一

个临安府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做贡献。成立一个以农业旅游为主的团体,带领游客领略红河的规模种植,为当地经济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大力挖掘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命名一批诸如“四季生产调”,“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等州级文化之乡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搞好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更好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对我旗来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恢复民族文化生态,还原本来面貌,原汁原味的留给后人;从与时俱进的角度讲,对于民族民间文化,我们应该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再

创作,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四)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引导,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将火把节、长街宴、插花节、虎节等节日扩大化变成一些大众化的节日如有必要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专门场所,这样把文化建设与民族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文艺活动的发展,而且可以体现和丰富地区文化特色,扩大民族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篇: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调查

充分发挥金融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服务发展的功能,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在科学发展观教育中,我对全区金融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初步调研,有几点看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金融业发展基本上是排在前列的,银行业11家应该是区县之首,这些金融机构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够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在工业、农业、民营、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截止2008年10底,9家金融企业放贷款121亿元,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融资渠道过窄。国有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扩能和政府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国有银行随着商业化改革,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收缩农村”、“拓展城市”“区级行审批权限上划”,作用呈弱化现象。如此脆弱的输血管道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资金链跟不上对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这是我们的致命伤。

(2)现有金融信贷机构体制、机制不畅,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和“三

农”贷款难。中小企业和“三农”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是最庞大的市场主体。但其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中小企业是抵押能力低、管理不规范,农民是住房和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权。这就好比通了主血管、毛细血管仍然不通。

(3)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影响金融业发展。一是诚信度不够。我区金融机构在剔除剥离和票据置换陈旧不良贷款后,2007、2008两年不良贷款率超过10%的警戒线。二是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缺乏沟通和联运机制,项目缺乏包装。三是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金融企业规避风险意识过于浓厚,开拓创新不足。

二、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打造金融强区

做好金融工作,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广泛。我区要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坚挺第一集团军的位置,必须打造金融强区,结合地方实际,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当前,金融业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佳鼎盛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发展给了一系列政策。各种金融机构,如:外资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乡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私募股权、保值、贴现、担保等机构竞相发展,各种新型业务:银团贷款、转让贷款、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等信贷空间不断拓展,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繁荣发展地方金融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议考虑打造具有区域性金融中心特征的金融集聚区,确定一个地方专门招揽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政府可考虑给予租房补贴、税费减免、人员流动等相关政策,以较低的成本

换取较大的发展空间。(上海陆家嘴有490家银行,天津滨海新区注册的金融业也有六七十家。)

2、积极探索金融创新。金融改革和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首先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借鸡下蛋,借势求生。要组织专人研究跟综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和步骤,拿来我用。如公司发展各种投资基金、企业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短期债券。非上市公司之间公司柜台交易市场等。特别是第三条,将是天津发展的一大亮点。证券市场在沪深,股权市场在天津。所谓非上市公众公司柜台交易就是为未上市公司提供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场外交易方式,形式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上市公司只是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众多,运作起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积极争取新型金融企业试点,如村镇银行、微型银行、兴农贷款公司、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等,利用当前设立金融企业门槛低的时机,率先发展,超前运营,千方百计发展为三农和中小型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新型金融企业。再次,研究各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方法,探索与地方实际结合的平台,见缝插针,多取多得。总之,要按照“科学审慎”“风险可控”“非禁即入”的原则,不断研究和拓展新型融资领域,重点突破,产业集聚,繁荣我区金融业市场。

3、抓住重点,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我们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破解“三农”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此催生民营和农村、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小民营企业,得益于产权清晰,受制于产权封闭,要引导他们扩大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天津已经成立了“股权基金协会”,有了直接融资平台。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未上市

企业股权,在企业的早期、成长期和扩展期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培育企业成长性和提高企业价值,我们要研究如何与此对接,在直接融资上做活做好文章。

要关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成长速度很快,仅次于银行贷款投资和证券市场,是金融业发展的潮流,目前印尼力宝集团、宏迈生物基金均已在天津设立私募股权基金。

“三农”融资,除依靠金融创新外,区里要加速研究集体土地担保抵押办法,把资产盘活。

抓住了重点,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两难,地方的发展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要做到金融强区,繁荣发展金融业,需要专门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如“咨询管理公司(帮助企业包装项目,整合资源)中介公司(帮助企业从金融机构中挑选对接目标)理财方式,软件开发中心,理财中心,银行电话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机构、仲裁中心、猎头公司、培训中心等。要随着金融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办法是:公司市场化运作,政府超前引导放松搞活。

三、着力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

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协调支持,有关部门引导推动、银行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四位一体“联动协作机制。

银政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银行业发展要依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地方政府也要通过银行机构的有效资金投入来保证经

济社会健康发展。

要尽快建立组织机构,掌握金融业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及时调节和沟通。(如:2008年,全区存款总额220亿左右,贷款总额120亿左右,存贷比54%,贷款明显不到位)。要积极为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关心金融业的发展,为他们的不良贷款和企业诚信度差等问题排忧解难。

银企关系-----合作共赢,要发展以诚信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的互信、互利、互助、双赢的银企关系。银行要及时向企业通报最新信息,企业也要积极向银行反映真实情况,携起手来搞好风险防控,共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调查由于时间紧,即不全面又不透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第五篇: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或包干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一次大调整。分税制实施后,地方的财源结构,收支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如何发展地方经济,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地方财政平衡,是摆在各级地方财政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分税制改革的基本经济政策意图及其走势

(一)、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分税制改革是以分税、分征、分管、中央集中增量为主要特征,其要点可以想概括为:(1)实行分税制与税制改革同步进行,税制改革的要点是:一是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并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二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度。三是开征房地产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与赠与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等。(2)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把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分别建立国税局和地方税务局进行征收o(3)采用基数法,即以1993年收入实绩为基数,确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保证地方现有既得财力不受影响。并明确,今后要逐年增如中央财政收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同时,按增量逐年增加补助给地方(即按消费税和增值税增长比例1:0.3作为增量划拨给地方,中央得70%,地方得30%),逐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4)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各自所承担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改革方案的基本经济政策意图。今年出台的分现制方案尽管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带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但总体来看,其经济政策导向是极为正确和鲜明的,这里主要包括:

1、引导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兼顾速度、结构和效益,特别是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目的是把我国经济发展尽快地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速度、轻效益的痼疾为何久治不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行政考核机制的驱使,使得地方党政领导自然地优先选择外延扩张型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利益机制的驱使。原体制下,地方财政超包全留,因而,许多行业尽管税大利小,甚至亏损,但由于税大,以税补亏尚有很多财政利益可得,所以仍要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正因为上述两种机制共同 起作用,就使得以提商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长期以来难以实施。今年出台实施的分税制方案,把直接依托于经济外延增长的增值税作为共享税,按75%的比例大头划给中央;把对部分行业征收的消费税全部划为中央税。一方面,给地方谋求加快经济发展保留一定的财政利益激励,对地方督促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给予了极大的财政利益诱导;另一方面,在总体上又对地方偏重速度型发展给了一定限制,对盲目追求高速度发展进行釜底抽薪。一抑一扬,目标是把地方发展经济的注重点引导到同一个方向,即狠抓提高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在此基础上谋求经济的尽快增长。

2、鼓励地方大为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目的在于巩固农业基础,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前进中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原来一揽子包干式的财政体制下,由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大,其中,从第二产业征收的流转税占了大头,致使来自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因而不足以充分调动地方加快这两大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此不同,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在把第二产业和商品流通环节缴纳的主要流转税收入大部分集中到中央的前提下,将包括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营业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等划为地方税,这种调整显然是为了诱导地方重视加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利实现国家调整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目标。

3、促进地方加强对城镇土地,农村耕地和国有土地转让,房地产交易的管理,节约使用土地,防止国有土地资源权益的流失。为了从财政利益机制上强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及其收入管理的关心程度,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把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连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收入全部划归地方固定收入,其政策意图是极为明显的。

4、抑制地方过多地发展烟酒业,高耗能产品,高档奢侈品和金融性企业,引导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金融领域的过度竞争。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在对烟、酒、化妆品、小汽车等11类产品加征消费税的基础上,把消费税和地方及外资金融性企业所得税划归中央收入,即从1994年起其新增长的部分地方将无利可得,这实际上是告诚地方,今后不要再积极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配合了有关产业政策的实施。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央是把分税制及其税种划分作为实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调控杠杆来自觉运用的,而且政策调节的色彩十分鲜明。一切比较明智的地方党政领导者,对分税制方案所蕴含的这些经济政策意图都会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并据以对本地原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进行响应性调整。

(三)分税制改革方案运行走势。分税制,涉及到政府间、地区间上下左右的财力再分配,再调整,关系到各方经济利益,因此这次分税制坚持了改革的彻底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本着这原则,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可能大体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建立分税制的框架,实行初步的分税制。初步的分税制,即今年出台的体制,是一个不完全的分税制,它是在维持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实行新老体制双轨运行,仅就增量部分按分税制方法进行财力分配,它只是分税制一个雏形。实行这种分税制的主要目的是:在近期内按照分税制的原则和要求建立起一个框架,形成一个机制,为今后分税制改革的推行和深化奠定基础。

第二步:健全区域利益调节机制,进一步充实分税制内容。第二步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分税制的要求,着眼于调整利益格局,充实分税的实质内容。具体讲,最主要的就是实施转移支付制度,并在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中逐步推行支出计算的因素法,解决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在财政法制建设,征管队伍建设,财源建设等各方面为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为由初步分税制转变为彻底分税制,完成“量的积累”。

第三步:清除旧体制造留下的弊端,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这一步改革,将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规范责权利,清除旧体制遗留下的弊端,把收入分成制度改为分税分率征收制度,按照客观、科学、规范的要求,全面推行因素法,使之真正达到彻底分税制的要求。

二、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一)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表现在收支两个方面。

1、分税制后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地方财源相对孩少,财力要净减少一块。比如省市最近调增某县增值税任务785万元,按原体制计算,这块收入纯属于超包收入,应全部留给地方,而实行新体制后,县财政只得31.25%,即 245万元,净减少财力540万元。

2、分税制把增幅较高的增值税大头由中央集中,把以往不被重视的涉农、零星税列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迫使地方税收征管工作重心转移。由于这些税种税源分散,计征困难,课税对象复杂多样,增长潜力不大,不稳定性强,有些税种如农业税固定不变,有些税种甚至呈萎缩下降趋势,势必加大了收入征管工作的难度。但是分税制后,为了适应支出增长的需要,这类税收必然成为地方财税部门培养和征收的重点。

3、分税制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列为地方固定收入,把资源税的大部分列为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寻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宽国内、国际市场应成为地方经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4、分税制并未解决原体制中基数不合理和地方财政赤字等历史问题。分税制规定,计算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上划、下划以1993年财政决算为基础,不处理任何遗留问题,这样一来,地方财政赤字,潜亏挂账、欠退欠补等何题,要靠自已消化,财政困难地区将难以为继,资金调度将更加困难。

5、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分税制一方面使地方现有财力相对减少,在企业效益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增量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中央出口了,地方出票了的矛盾仍难以杜绝,仅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当年增长财力根本无法弥补这一增支缺口,收支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分税制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影响

1、分税制改革方案的实施,使地方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1)第二产业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向高技术合量,高效益的产品转移,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合理,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将越来越被地方所重视。(2)第三产业将成为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因为分税制后,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3)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三资等非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结构中居重要地位,并成为地方财政新的财源增长点。(4)农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o(5)科技进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要想增强地方经济的发展后劲,壮大财源,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地方财源构成中的技术含量,以实现科技兴财。

2、分税制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税收 负担总体上并不增加,但企业间税负不平衡。按照全国税制改革方案,总的测算,企业税负不增加,但由于税收结构的变化,纳税环节的改变,产品之间、企业之间、行业和地区之间有升有降,加上扩大征收范围和税基,税负在企业间变动较太。总的看,从事农产品批发经营的粮食、供销系统,商业批发、粮食、棉花加工等企业税负增加,从事商业零售业务企业、化工、建材行业税负有所下降。(2)基本取消减免税,企业实际税负增加。新的税制严格控制减免税,除税法明确的减兔税,其余一律取消。这样原来享受政策减免与困难减免的企业,如农用工业,民政企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重点企业,依法按率征税,税负增加。(3)改变主要税种征收方法,地方政府难以给企业减税让利照顾。改革后,增值税由留税局负责征收,征收方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价外计征和税款抵扣制度,并取消税前还贷,加上专业银行商业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改投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分税制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对策措施

分税制改革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对财政收支平衡,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地方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根据新财税体制的政策导向,调整地方经济和财源发展战略,改革理财模式,拓宽生财聚财领域,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综合运筹财政资金,势力实现财政平衡,促进经济发展。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体制的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是目前许多国家在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较为规范的体制模式,我国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关系的必然选择。谁能在这种体制变革中尽快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财税体制的变化,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理解新体制,谁就掌握了改革的时机和主动权。因此,只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才能增强推进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才能把握时机,变被动为主动,寻求振兴财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方位培植和开发财源。

经济是财政收入的源泉,发展经济从财政角度来看就是进行财源建设,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财源已按税种和行业划归不同级次的政府所分享,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给不同级次的政府带来的财政利益份额将会差异很大。所以,根据分税制方案的税种划分格局及其所蕴含的经济政策意图,地方要对既有的经济和财源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使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新财税体制下地方财源增长目标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这样做,既符合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又能及有效地推进地方财政利益。为此,结合某县实际情况,今后调整地方经济和财源发展战略的一般方向及其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切实摒弃速度至上的粗放发展思路,突出强调效益优先的原则,全力培植和挖掘效益财源。一是要抓住产权制度这个根本,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大胆运用发包、出租、参股、拍卖、国有民营、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生产经营,力减企业亏损;二是要抓住企业内部各项改革,抓住分配制度这个核心,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从经济利益上协调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全力增加企业收入。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整体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利润率;通过建支柱行业,创名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椎动主体经济新崛起,真正形成一批能够支撑财政的重点骨干企业。四是对新增投入创办企业,则要以利润率为中心,搞好前景预测和可行性论证,选择能够保证较高利润率的行业门类和组织形式;选择一批科技起点高的大项目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第二、大力扶植发展农业,扩大第一产业财源的深度和广度。从经济上说,发展农业有利于增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从财政上说,农业税收是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的一项主体税收,同时国家提高了农业税的计税价格,扩大了农业特产税开征范围,使第一产业财源在地方财源总体中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大县、粮棉大县,以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创税农业,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农业不能富财政的观念。发展农业财源,一要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狠抓粮、棉、油等产品的生产,在此基础上,注重在资源的转化中培植基础财源,形成以粮食、棉花系列开发为主体的整体效益,通过实施“两化联动”,即提高农业的外向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水平,让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产增值,实现富民富财政的目的。二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林果等农林水牧产品,发展多种经营,建立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蚕桑基地、水果基地、中药材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猪、牛、羊等畜禽养殖基地等,努力增加农业特产税收入。三要加快市场培育和建设,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是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纽带,因此,要积极支持建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提供场所;要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使人才、技术、信息进入市场领域,实现合理配置;要拓宽筹资集道,建立一个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股份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始投资体系,为办好市场,提供资金保证。

第三,加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科技开发业、会计及法律公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把第三产业培植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柱财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克服对整体经济增长许多瓶动制约(如交通、通讯),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大量增加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等地方财政收入,而且发展潜力极大。对此,应依靠港口、电厂、省级开发区及广阔的沿海滩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形成以县港务局、县航运公司为龙头,走海上运输、内河运输,陆路运输并举之路;积极开发旅游业及一些服务行业;鼓励商业、物资业大力 发展集团经营,走大流通之路,以取得规模效益。

第四,在搞好固有经济、巩固和提高骨干财源的同时,积极推动各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扩展和壮大生力财源。要通过采取更为得力的政策措施,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城乡股份合作经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努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五,切实抓好城镇国有土地、农村耕地和房地产的行政、财税管理。杜绝土地资源的滥用浪费,正确引导房地产业发展,防止土地和房地产交易有关财税收入流失、使之成为真正的新兴财源。

(三)强化收入征管,竖排依法治税,切实抓好预算外资金管理。针对分税制后,留给地方财政的税种零星分散,并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非国有经济的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严格控管、堵塞“跑、冒、滴、漏”,减少税收流失,将成为地方财政放入增长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大力抓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管住管好各项预算外资金,努力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缓解财政困难。

(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介入市场的力度。实行分税制后,为确保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地方财政应按照市场取向原则,及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首先,在保证宏观经济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综合运筹地方财力,打破预算内、外界限,打破所有制界限,把各项可以调度的资金,集中财政统管,由政府统筹安排。其次,调整投资结构,在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吃饭”的前提下,集中财力办大事,彻底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投资重点应当是:(1)农林特产业;(2)有特色的传统工业项目和高效益企业;(3)第三产业;(4)高科技先导型产业;(5)地方教育等。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事业费支出管理。要通过积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利用自身每件,开展有偿服务,积极创收增强事业单位自给能力,加快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促使全额事业单位向差额、差额事业单位向自收自支过渡,节约财政支出,努力减轻财政负担。第四,加强行政经费,公费医疗经费等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意识,硬化预算约束机制,尽快摆脱当前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的困境。

四、分税制方案实施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树立大财源发展观念。分税制方案对不同级政府的税源划分一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是份额大小有别而已,因此,维护中央利益也是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在财源建设还是在日常财税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兼顾中央和地方两者的利益,防止出现新的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财政利益与经济结构整体合理性的关系,树立效益观念。经济的发展,既要讲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重视财政效益。地方政府指导经济发展不考虑财政体制环境变化,不顾及各个产业发展对地方财政的回报率,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努力实现财政利益最大化与经济结构总体合理性的高度结合,既避免为争得部分财政利益而损害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又防止不顾地方财政利益而盲目追求结构齐全,自成体系。

三是要协调好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 念。对于调整地方财源发展战略,地方财政部门有着先谋划和积极建议的责任,但单靠财政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财源发展寓于经济发展之中,而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调整和实施,必须在政府的统帅下各有关部门统一认识、协调动作、同唱“一个调”、共演“一台戏”,才能奏效。

四是要正确的统计上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分税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收支计算采用因素法。由于时间急促和种种条件的限制,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暂时采用基数法计算的,以后将逐步向因素法靠拢。因素法具体做法大体是:采用按照法定的税率和实际税基(如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指标》等因素计算的人均财政收入能力,作为确定各项补助的比例或数据依据。对支出的计算,首先确定全国人均支出定额标准,再按照各种具有影响效应的客观因素(如人口、土地、行政区划、财政供给对象、粮棉大县等)制定修正系数,进行修正和调整,综合考虑核定支出基数。因此,在分税制过渡期,就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地统计上级各项指标,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只有这样,才能在下一轮体制转换过程中争取主动。

下载对地方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地方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思考 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职权,是监督法规定的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

    对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的思考人大政协(推荐阅读)

    对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的思考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的权力。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是其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法律实施和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

    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再思考

    文章来 源 w ww.5 Y K J.Com 1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是宪法、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

    关于对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自查报告

    汉中经济开发区教育办公室教育专户 关于对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自查报告 按汉中经济开发区财政局《关于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汉开财发„2009‟28号)文......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 (2016年)(精选5篇)

    2016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 项 目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均衡性转移支付 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县级基本财力......

    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积极发挥银行在社会筹融资体系中的主 渠道作用,对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理财、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诸多......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文/李建萍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地方人大有效行......

    “营改增”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营改增”對地方经济地影响-营改增论文 “营改增”對地方经济地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地加深和市场经济地发展,我国原有地税收体制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地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