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改增”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营改增”對地方经济地影响-营改增论文
“营改增”對地方经济地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地加深和市场经济地发展,我国原有地税收体制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地发展要求,其中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收地问题尤为凸显。本文从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两個角度分析了“营改增”對长春市经济地影响。并针對长春市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0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地加深和市场经济地发展,我国现行地税收体制中存再地诸多问题日渐明显,如重复征税就是普遍存再地问题,这否仅加重了纳税人地税收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地发展。再目前地国内外经济背景下,對我国地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势再必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税收发展史上地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地发展,有效地均衡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地收入,消除了企业重复征税地现象,有利於企业经济结构地调整,提高了居民地消费水平。
一、“营改增”再长春市实施地基本情况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地“营改增”税制改革再全国范围内实施。从8月份开始,长春市也正式开展“营改增”地改革工作,此次长春“营改增”试点具体包括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陆地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物流辅助服务、广播影视作品地制作、播映、发行等。其中,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地税率为6%;有形动产地租赁服务地税率为17%;交通运输业地税率为11%。
自8月1日零時起,长春市试点正式启动,经国税机关确认长春市共有一万四千余户企业被纳入“营改增”地试点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有一千二百余户,占总户数地9.2%;小规模纳税人一万两千余户,占总户数地90.8%。已上纳税人已经全部完成再税务机关地登记工作,可已正常履行纳税义务。据悉,8月1日零時过后,吉林省中实环卫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开出了全市第一张现代服务业增值税专已发票;吉林省亚通物流有限公司开出了全是第一张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已发票,这标志着长春市“营改增”工作地正式运行。
二、“营改增”對长春市经济地影响
(一)“营改增”對地方财政收入地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再一定程度上可已解决企业重复征税地问题,但是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实施之后,對政府而言,也會给长春市地地方财政收入带來一定地影响。尽管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明文规定,原属於试点地区地营业税收入,再“营改增”之后,由国家税务机关统一负责征收,税款仍归地方所有,因改革产升地财政减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但事实上,长春市地地方财政收入还是有所下降。
(二)“营改增”對企业税负地影响
1.對小规模纳税人地影响
长春市内,小规模纳税人地税负减少明显,下降幅度较大。對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否存再任何抵扣形势,统一按3%地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對於部分现代服务业而言,再“营改增”之前,绝大多数小规模纳税人按5%缴纳营业税,高於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地征收率,因此,再否考虑其她因素地情况下,部分现代服务业地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時地税负比缴纳营业税時地税负是有所下降地。据统计,再“营改增”后,长春市内近七成小规模纳税人地税负是有所下降地,其下降幅度达40%左右。
2.對一般纳税人地影响
對长春市内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再“营改增”之后,對於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企业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扩大而普遍降低。對於长春市内原营业税纳税人而言,再“营改增”之后,其名义税率是比原营业税税率是有所增加地,其中,交通运输业为11%,有形动产租赁为17%,其她现代服务业为6%。虽然可已采取进项税额抵扣制度地,但大部分“营改增”企业实际可已抵扣进项再短期來说否多,由於税率增加,实际税负有所提高。
三、“营改增”后對长春市地方经济发展地建议
(一)大力宣传好“营改增”正面政策效应
长春市应大力宣传“营改增”地税收政策,广泛宣传试点工作地意义、目地和主要内容,争取得倒更多纳税人地理解和支持。一是要對“营改增”范围内地相关企业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對税收改革地认识;二是努力提高长春市经济地影响力,吸引其她地区地经济产业和业务,已此來提高我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借助增值税可已进行进项抵扣影响力,尽力吸引企业扩大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和业务。
(二)积极培育新地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税基
有源必有税,源多税必大。积极培养地方税源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缓解财政压力地根本出路。因此,长春市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加强對税收收入发展形势好、潜力大地产业培育,否断提高长春市地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我市地各大企业经济,增强经济总量;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再行业发展、企业引进地过程中明确发展重点,多发展资源占已少、税收效益好地行业企业,加快地方经济地发展,已此提高长春市地地方财政收入。
(三)强化税收征管,堵漏挖潜增收
再实行“营改增”扩围后,地税收入中营业税将全部或大部分丧失,地税部门失去主体税种地支撑后,税收征管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组织收入地职能将面临弱化地风险。因此,地税部门应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组织收入地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税地能力,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同時,要结合当前改革初期,认真开展好税源调查,认真了解纳税人地基本情况,确保营改增平稳过渡。
(四)加快联网步伐,防止税收流失
通过對财政、税务、国库和银行之间进行联网,尽快实现税收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规范纳税流程,做好增值税地抵扣工作,提高税务机关地办事效率。充分利已社會综合治税平台,收集整理“营改增”涉税信息,了解纳税人地涉税情况,加强财政、国税、地税已及工商等部门定期沟通与联系,做好信息交换工作,实现综合治税,加强“营改增”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地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胡萍.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政策改善研究[D].北京:华中师范大学,2013.[2]刘东辉.试论营业税改增值税對否同行业地影响[J].北京:经济师,2012.[3]张悦.营业税改增值税對地方分享收入地影响[J].北京:税务研究,2010.
第二篇:营改增对地方税收征管产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地方税收征管产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3年6期
来源: 时间:2014/5/16 16:09:30 阅读:49 次
楚雄州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营改增”是我国为进一步完善税制,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实行结构性减税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划入改征增值税范围的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一、“营改增”对地方税收的政策效应分析
(一)“营改增”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因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我国1979年引入增值税,先后经历几次改革,尤其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增值税征税范围覆盖了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而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则征收营业税。基本确立了对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对其他劳务和无形资产、不动产征收营业税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存的货物和劳务稅税制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营业税重复征税及税负不公的弊端日益突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即“营改增”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点。“营改增”的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利用“金税工程”加强对国家税收的监控管理,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固有弊端与增值税抵扣设计的合理性。逐步采用增值税替代营业税是国际通行做法,“营改增”是我国税制与国际趋同的改革。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以及《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两个文件。从2012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营改增”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同年8月1日起,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根据国务院部署,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同时,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新一轮“营改增”,是在2012年“1+6”(交通运输业及现代服务业的6个行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1+6”升级版(纳入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的改革推进。而这一改革也正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步骤。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营改增”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营改增”是完善传统商品销售税的必然选择。传统销售税,以货物与劳务价款作为计税依据,在货物与劳务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普遍征税,存在着税上加税、重叠征税的问题,且生产经营环节越多,重叠征税问题越严重,阻碍商品生产与经营的专业化发展,降低经济效率。改革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通过优化税制结构和减轻税收负担,为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改革前,增值税主要适用于第二产业,营业税主要适用于第三产业。“营改增”统一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制度,平衡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特别是解决了第三产业重叠征税问题,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
首先,改革后营业税收入必然减少,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营业税目前是中国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营改增”之后,随着营业税收入的减少,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在所难免。目前,在试点地区,“营改增”的收入并未按照75%和25%的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分享,而是在国税部门代征后全部返还地方,确保地方税收收入不受影响。但这仅是权宜之计,“不可能持久”,是试点时期的过渡性安排,以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未来“营改增”实现全地区全行业覆盖后,在统一市场下流通的商品及服务将进行统一的抵扣,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也将进行相应调整。“营改增”之后,如何形成地方新的主体税种,重构地方税体系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应,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原增值税纳税人向“营改增”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抵扣,税负得以下降。“营改增”纳税人中,小规模纳税人由于3%征收率的降低以及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税负得以下降;部分一般纳税人由于增值税的先进计税方法及11%和6%两档低税率,税负得以下降。截至2012年年底,“营改增”试点的9省市参加试点的企业共计102万户,至2013年2月底更新为112万户,即每个试点省市每月增加试点企业数量约5%。在试点企业中,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数量比为15:85。所有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户)基本都因“营改增”而实现了减税,减税幅度达40%。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营改增”试点开始至2013年2月份,全国共实现减税550亿元人民币以上。
第三,随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试点范围由原来的“1+6”转变为“1+7”模式,“营改增”步伐在加速,深层影响逐步显现,将加剧削弱营业税在地方税收中的地位。2013年8月1日,经楚雄州国税局、地税局共同确认,正式签订划转协议1343户。仅8月1日至15日期间,新办“营改增”税务登记157户,截至8月15日,全州“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达到1500户,均纳入国税部门管理。
二、“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地税协作开展“营改增”相关工作难度大
目前我国省以下税务机关大部分是国地税分设(上海、西藏除外),增值税由国税征收,营业税由地税征收。“营改增”试点后原来营业税纳税人须由地税移交给国税管理,这就需要国地税进行密切协作。由于国地税两机构在管理机制和职能上的不同使双方的管理处于平行化,协作缺乏机制支持和监督,这将给协作的推动带来困难。尤其是国地税之间在管理权限和各自利益方面客观存在博弈关系,这更增加了协作的难度。
(二)部分划分的税目界定还不够明晰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按照改革计划,2013年下半年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将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改革仅针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进行改革移交,但具体税目界定尚需进一步明确、细化,易引致越权管辖或漏征漏管的状况,既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也易引发税源竞争。
(三)部分地方税费征管难题凸显
增值税扩围,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税收计算方式,征管模式也将发生调整,征管机关也会发生变化,税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税源管理的内容及方法亦随之调整。
增值税、营业税的特殊地位使得改革也必然影响着其他税种的征收管理。以地方税务局为例,随增值税附征的地方各项税费及个人所得税征管“营改增”前就存在问题,改革后征管衔接困难将进一步凸显:一是零星户到国税部门开具发票时按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应代征的地方各项税费及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二是达到和未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个体工商业户,使用发票超核定额或未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个体工商业户发票使用偶尔月份达到增值税起征点补缴增值税情况,涉及到的随增值税附征的地方各项税费及个人所得税,都是在每年开展“增值税、消费税”比对工作时补征,易造成时间跨度大、滞纳金征收难度大等问题。
(四)国地税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由于试点是分地区、分行业且所面向的产业属于流通、服务范围,加之“营改增”需要信息化支撑,给税收征收管理带来较大难度。长期以来,国税、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体系,各自征管信息系统无法直接对接,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历史数据移交并进行税收数据分析存在重重困难。由于国税、地税信息化建设的差异,国税、地税各自的网络链接能力、网络覆盖范围、数据处理能力和方式、设备装备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国税、地税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障碍,增加了国税、地税信息资源共享的难度。
三、“营改增”后改进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把握“营改增”政策要求,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研究“营改增”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关乎地税征管质量,也直接影响“营改增”的效果及后续征管。因此,地方税务机关应树立全局意识,提升征管质量。应依据相关税收政策,积极解决好征管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严格把握移交范围,不失职、不越位。2013年8月1日开始的“营改增”改革仅针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税种也仅仅涉及到营业税,其他行业、其他税种均不在移交范围之内。第二,严格把握对交通运输业自开票纳税人申请的审核,严防突击办理自开票资格的现象。第三,对享受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严格把关,防止擅自扩大享受税收优惠范围。
(二)调整地方税源结构,重塑地方税收主体税种 重视“营改增”的地方税收减收因素,地方税务机关要从调结构的大局出发支持好本次税制改革,认真领会改革必然引致地方财政与地方税收建设的新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为目的,终将改变地方政府财力获取渠道。“营改增”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商品和服务的增值税,增值税共享税的性质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中央政府在这样的格局下将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地方政府将不会着重发展某一类型产业,地方扭曲的产业结构将会得以调整。随着“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的推进,地方产业结构将逐步优化,税源结构将日趋合理,客观上增加了各级税收收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也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要强化对财产行为税(如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等)的税收征管。各级地方税务机关通过加强征管及税源调查分析,积极培植地方税收新的主体税种,促成进一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可担此重任的既包括房地产税收,也包括在我国欠发达而资源富集的西部丰富的资源税等税源。
(三)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要充分利用地税部门征管信息全面、协税护税网络健全的优势,强化税收征管,严防税收流失。加强对地方税源的培植力度,尽量减少因改革导致的地税收入的下降。
1.重新划分机构职能,建立和规范税源监控体系,是巩固和完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现行的营业税分行业管理模式已相对成熟完善,征管质量和效率已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营业税是地方税务部门管理的主体税种,在当前税收由中央国税和地方地税两个管理机构管理的格局下,改革必然涉及机构融合和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为真正体现“管为基础,从源头上控制”的原则,地方税务局应明确税源监控主要在于真正落实“管事”的问题,做到“管事”专业化、合理化,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臵岗位,明确职责,衔接流程,监督考核到位。
2.发挥纳税评估作用,搞好重点税源监控。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管好了重点税源企业,也就牵住了税收任务和纳税服务的“牛鼻子”,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通过对重点税源的评估,能够带动一般税源的管理。因此,要把主要税源企业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对其实施全面监控,确保税源管理质量。
3.落实“蹲企服务”活动主旨,明确税源管理职责。按照省局提出“访企业、察税源、送政策、优服务、解难题、促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协调解决、汇总上报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把“蹲企服务”与“营改增”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针对大企业分支机构多、纳税环节多、核算头绪多、控管不深不细的状况,应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真正“家底”,并通过对各项会计指标进行评析,找出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症结,促进企业实现财务核算、纳税行为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防范涉税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国税部门的沟通协调
1.做好信息修改和维护工作。改革开始后,要及时对划入“营改增”纳税人的税务登记信息、税种鉴定信息、发票管理信息等相关内容进行修改维护,保证数据大集中信息管理系统基础征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做好纳税人的信息反馈工作。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县市局在税户排查、信息传递、发票衔接、税款清理等过程中,要加强跟踪和管理,对于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建立上报制度,及时将问题提交省、州局研究决定。
2.加强与国税局的沟通协调。一是要和国税部门建立正常沟通渠道,明确专人负责协调联系,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和国税部门密切关注舆情社情,正面引导,共同研究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三是要和国税部门共同密切关注税源流动情况,及时调研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要和国税部门按有利于平稳过渡和不影响纳税人正常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工作。
3.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营改增”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要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合作、统筹考虑。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财政、税务、国土、城建、房管、交通等部门相对接的涉税信息数据库,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体系。
(五)加强过渡期管理,确保“营改增”顺利实施
1.完善发票管理,降低执法风险。根据《云南省国家税务局 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事项的公告》(2013年第5号)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发票使用事项“经国、地税机关共同确认的‘营改增’试点纳税人2013年8月1日之前已领未使用的地税普通发票(不含货物运输发票),在2013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实行过渡期管理。在过渡期内,试点纳税人可继续使用结余的地税普通发票,但需在有效期限内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地税普通发票缴销手续。同时,应按照增值税相关政策规定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纳税,并凭地税机关出具的验旧或缴销证明申请领购国税发票(包括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值得注意的是,依据发票管理实践,过渡期内纳税人极容易出现发票遗失、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甚至不按规定到国税申报缴纳增值税,客观造成国税局、地税局的税收执法风险。经过沟通及调查,各级国税局对“营改增”后发票工作作了充分准备,地方税务局应要求移交的“营改增”管户尽快限期一次性办理地税发票缴销手续及相关税款结报手续,主动开具使用国税局发票,避免过渡期发票违法行为和税款流失。
2.加强税收优惠管理,合理纳税人税负。财税〔2013〕37号文件规定,从2013年8月1日起,纳税人发生的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以及广告服务业务,其销售额中不得再扣除支付给同行业纳税人的金额,统一按照增值税计税方法计税,即使这部分纳税人截至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仍有尚未扣除的部分,也不得在计算改革实施之日后的销售额时予以抵减,但可以向原主管地税机关申请退还营业税。
财税〔2013〕37号文件同时明确,经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所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可在扣除由出租方承担的有形动产的贷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安装费、保险费后,以其余额做为销售额。但对于在改革实施之日前签订的尚未执行完毕的租赁合同,财税〔2013〕37号文件规定在合同到期日之前,仍应继续按照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缴纳营业税,不适用此项规定。
因此,加强过渡期前述业务征管,既是对纳税人合理税负征管工作的需要,也是确保“营改增”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政策措施。
3.加强税款征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一要成立“营改增”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包括税政、征管、计财、信息中心等部门。税政为牵头部门,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由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营改增”试点工作中的税户排查和确认、政策辅导、税源调查与测算、征管业务处理和相关部门配合等工作。二要做好收入测算和效应分析。各县市地方税务局要对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负变化实行跟踪管理,要在全面梳理“营改增”纳税人的基础上,按行业和结构等要素做好“营改增”改革对税源和税收收入的影响和效应分析,要注重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三要做好税款清理工作。对纳税人在“营改增”之前发生欠税、缓缴、延期申报、少缴税款以及偷税等情况的,各主管地方税务局应负责继续清理。纳税人改革前提供的应税服务已缴纳营业税的,在改革后因发生退款减除营业额的,应当向主管地税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营业税。四要建立税源有效管控机制。加强税收政策宣传,让纳税人清楚“营改增”后还要向地税申报缴纳涉及的地方各项税费。强化申报机制和信息比对,“营改增”纳税人改革后提供增值税应税服务,到国税机关或国税机关指定单位申请开具国税发票的,其相应应征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地方税款(货运代开票涉及的附征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由纳税人于次月15日前自行申报缴纳,地税机关定期进行信息比对,防止漏征漏管。五要以此次“营改增”为契机,由政府牵头,落实县市级国税局代征附加的地方各项税费义务,由国税局代征零星户、个体工商业户开具(使用)发票补缴增值税附征的地方各项税费及个人所得税,同时按规定支付其代征手续费,以利于地方税务同国家税务局委托代征税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篇:营改增必要性和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这一始于1994年的税制安排,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首先,从税制完善性的角度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其次,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出口适用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在出口时无法退税,导致服务含税出口。第三,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商品已经服务化了,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愈益模糊,二者难以清晰界定,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
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总体上使相关企业免除重复征税制约而在总体上减轻税负的改革,将促进一大批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发挥潜力推进自身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专业化
细分,提升服务水准,进而有利于提振消费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实惠,并助益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有利影响
国家现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项政策已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试点。据税总测算,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可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出口增长0.7个百分点,同时还可以带来新增就业岗位约70万个。若改革在全国推开,全国税收净减收将超1000亿元。
1.降低企业税负。我国在原有的基础上新设了两档更低的税率11%、6%,这是精心测算之后选择的结果。有关测算表明,现有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转换成增值税,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应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基本上在11%一15%之间,无疑,在这个区间内选择的税率,改征后的税负水平就大致保持稳定,改革选定的税率最终选择与最低税负相对应的11%。由此看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总体上是一种减税。
2.避免重复征税,提高企业利润,打破第三产业发展瓶颈。增值税之所以取代营业税是因为增值税只对增值额进行课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营业税则和增值税不同,它是对营业额全额课税,只要有经营有收入,就按5%的比例征收。这样如果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那么税收负担就会越重。
3.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有了对应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他们的税负。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增值税和营业税处于并存状态,这一定程度上就使增值税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扣链条,从而影响整个税收制度完整性。
4.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以后,增值税的交叉稽核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有助于公平税收环境的形成。在税收监管方面,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已实行全国联网稽核比对信息,监管将更加严格,税收环境将更加公平。
5.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统一征增值税之后能解决这个难题。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与其不停地去划分新产品和服务中两税的征收范围,不如统一改征增值税,免去了许多划分中产生的麻烦。
6.提升了商品和服务出口竞争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面临的问题
1.地方政府面临税源减少的现实,增值税征管主体的问题,国税地税如何分账,这些都需要全方位改革财政体制。
2.所谓减轻税负只是总体而言,落实到不同的行业以及具体的企业,其影响完全不同。例如对于咨询服务业而言,没有进项税额,本来就不存在抵扣一说,反而会增加了税负。
3.从2006年起,我国实行营业税差额征税制度,虽然此次试点规定营业税已有优惠全部保留,但依旧会削弱部分减税效果。
4.进项往往容易遇上发票不规范的问题,因此能抵扣的进项税额比理论额低。
5.这个政策对物流企业不利,由于路桥费部分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从而没法进行抵扣,缴纳营业税时税率为5%,改为增值税后税率为11%,税负反而增加。
6.导致增值税税率不统一和复杂化。目前实行增值税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税率结构既有单一税率,也有多档税率,但目前采用单一税率与两档或者三档税率的国家占了绝大多数。这次上海试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6%和11%这两档税率,这样就导致税率设置越来越复杂,并且与非试点地区不统一。
7.上海试点产生洼地效应。本次试点仅限于上海地区,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实行了区域性优惠政策。上海因为税改试点这一政策原因,具有了比较优势,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级差地租,导致周边地区的资金流向上海转移。这样一来,上海周边、进而全国部分资金向上海转移,而其他省份的相关税收就会受到影响。
三、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进程中可实施的策略与改进方法
1.对分税制进行全面改革,加强国地税合作。上海国地税不分家的情况有效避免了许多问题,但若税改在全国铺开,则需要对分税制进行全面改革,重新合理界定和划分分税的原则与标准。这完全可以通过国地税资源分享,加强国地税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2.加快营改增在全国的改革实施。虽然试点文件已经考虑到如何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的税制衔接、不同纳税人之间的税制衔接以及不同业务之间的税制衔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但是试点势必导致税负不公,所以应该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实施的进程。
3.减少物价影响。一旦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就会增加购买方支出。在增值税增加的情况下,会将相应税负负担转嫁给购买方或提供方。要想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4.借鉴外国经验。增值税产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探索、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许多国家都具有比较完善的增值税制度。对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围过程、税率高低、税率档次、优惠项目等等,都可以参考和比较其他国家的做法,充分发挥我国的后起优势。
第四篇:营改增将对建筑业影响
“营改增”将对建筑业产生哪些影响?
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化,建筑业“营改增”势在必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拟将建筑业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税率为11%。建筑业“营改增”,涉及建筑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对建筑业的发展影响深远,相关企业应准确理解政策,规范实务操作,避免涉税风险。
施工企业的实际税负很可能会增加
建筑材料来源方式较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难度大。由于建筑工程承包方式和承包范围的不同,有的工程项目材料、设备全部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能取得的进项税额发票多些;而有的工程项目,主要材料或大宗材料由甲方(建设单位)采购,调拨给施工企业使用,施工企业仅采购一些辅助材料或零星材料,这样施工企业可取得的进项税额就少,实际税负明显偏高。另外,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比较分散,很多工程所处地域比较偏僻,所面对的材料供应商及材料种类“散、杂、小”,如砖瓦、白灰、砂石、土方及零星材料基本上由个体户、杂货店、小规模纳税人供应,购买的材料没有发票或者取得的发票不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发票管理难度大,材料进项税额无法正常抵扣,使建筑业实际税负加大。
商品混凝土等材料增加税负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下列货物,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①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②以自己采掘的砂、土、石料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瓦、石灰(不含黏土实心砖、瓦);③自来水;④商品混凝土(仅限于以水泥为原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
以上所列货物,都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材料,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重较大。假设施工企业购入以上材料都能取得正规增值税发票,可抵扣的进项税率为6%,而建筑业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1%,施工企业购入的以上材料必将增加5%的纳税成本,从而加大建筑业实际税负,挤占利润空间。
建筑劳务费增加税负
建筑工程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的20%~30%,而劳务用工主要来源于成建制的建筑劳务公司及零散的农民工。建筑劳务公司作为建筑业的一部分,为施工企业提供专业的建筑劳务,取得劳务收入按11%计征增值税销项税,却没有进项税额可抵扣,与原3%营业税率相比,增加了8%的税负。劳务公司作为微利企业,承受不了这么重的税负,势必走向破产,或将税负转嫁到施工企业。另外,农民工提供零星劳务产生的人工费,也没有增值税发票,无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势必加大建筑施工企业人工费的税负。
动产租赁业增加建筑业税负
新的税改方案中,动产租赁业增值税率为17%,与建筑业密不可分的机械设备、设施料租赁均属于动产租赁业范畴,税制改革对租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种挑战。租赁业现有资产没有增值税进项税,而租赁收入产生的销项税,因没有可抵扣税款,将背负17%的高额增值税税负。目前租赁业利润率普遍低于增值税率(17%),租赁企业显然无利可图,必然放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只缴纳3%的增值税。一旦租赁业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施工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将势必减少,从而加大施工企业实际纳税额,增加建筑业税负。
发票的收集和认证工作难度大
施工企业与传统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类型差异较大,施工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材料采购的地域也相应分散,材料管理部门多而杂,每笔采购业务都要按照现有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开具增值税发票,且材料发票的数量巨大,发票的收集、审核、整理等工作难度大、时间长。按现行制度规定,进项税额要在180天内认证完毕,其工作难度非常大。
税制改革对联营合作项目冲击大
目前,在施工企业内部,联营合作项目普遍存在,联营合作方大部分不是合法的正规企业,且部分合作方是自然人,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工程成本核算形同虚设,采购的材料、分包工程、租赁的机械设备和设施料基本没有正式的税务发票,也没有索取发票的意识。在营业税下,以工程总造价为计税依据计征营业税,不存在税款抵扣问题,营业税也与成本费用关系不大。但在增值税下,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销项税额是不含税工程造价乘以增值税率计算,进项税额是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工程分包等环节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产生于成本费用支出环节,增值税与工程造价、成本费用密不可分。如果联营合作项目在采购、租赁、分包等环节不能取得足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增值税进项税额就很小,可抵扣的税款较少,缴纳的税款较多,工程实际税负有可能达到6%~11%,超过总包方的管理费率,甚至超过项目的利润率,总包方和联营合作方都将无利可取,涉税风险会威胁到联营合作项目管理模式的生存和发展。
上述建筑业“营改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纳税人的注意。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税制改革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作者:张杰
第五篇:营改增材料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背景
1、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17%、13%两档税率,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之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具体标准为从事货物生产为主、年销售额不大于50万元的企业和以销售为主、年应税销售额不大于80万元的企业)适用3%的征收率。国内增值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其中75%为中央收入,25%为地方收入。
2、营业税
营业税是对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个税种。具体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
其中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和文化体育业适用3%的税率,娱乐业适用5%~20%的税率不等,其他行业适用5%的税率。除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部分归国税局征收外,其他部分属于地税部门征收,归省及以下地方所有。
3、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地位
/ 13
——在全部税收中的地位。全国2011年实现国内增值税收入24267亿元,占全部税收(89720)的27.0%,是全部税种中组织收入最大的税种。2011年全国实现营业税收入13679亿元,占全部税收的15.2%。在营业税中,有174.56亿元属于中央税,占全部营业税的1.3%。地方营业税(13504.44亿元)占全国地方税收(35511亿元)的38%,是地方税的最大税种。东湖高新区2011年税收收入完成85.3亿元,其中:营业税180776万元,占总税收的21.2%;增值税212312万元,占总税收的24.9%。
——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地位。武汉市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865974万元,其中:营业税984134万元,占34.3%;增值税461527万元,占16.1%。东湖高新区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42107万元,其中:营业税90388万元,占26.4%;增值税26539万元,占7.8%。
——在地税组织收入中的地位。分部门看,2011年,东湖高新区国税部门实现税收39.06 亿元,地税部门实现税收47.31 亿元。地税收入中营业税为180776万元,占地税收入的38.2%。
4、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营业税是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征税,增值税是对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征税,两者产生了差异。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那里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供应,交
/ 13
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而要按着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计算交纳营业税,每道流转环节都要交税。增值税是只对增值额那部分征税,这样就比增值税纳税人无形中多交了一些税。这样产生了行业之间的区别化对待。
——营业税的税负重。增值税应纳税额是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之差,如果一个企业进项税额比较多,比如购买较多的生产资料,那么它的应纳税额就会减少,税负会减轻。虽然表面看起来营业税的税率比较低,但是,每一道环节征的税,下一环节的税款还要计入基数,再次征税,商品每经过一道流转环节就要交纳一次税,税上加税,税滚税,流转环节越多,重复征收越严重,税负越高。一种税率为 5%的商品如果流转 4 次,其税率如滚雪球一样至少加到20%,成为重税。
——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从税制完善性的角度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但是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这种中性效应,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基应尽可能宽广,最好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在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
/ 13
——营业税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不可避免地会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进而扭曲企业在竞争中的生产和投资决策。比如,由于企业外购服务所含营业税无法得到抵扣,企业更愿意自行提供所需服务而非外购服务,导致服务生产内部化,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细和服务外包的发展。
同时,出口适用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在出口时无法退税,导致服务含税出口。与其他对服务业课征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出口由此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营业税、增值税分治不利于税收征管。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难,这给两税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挑战。再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商品已经服务化了,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愈益模糊,二者难以清晰界定,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上述分析,可以说明营业税改征增值
/ 13
税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分工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为税负减轻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也显示出税制优化对生产方式的引导。相对而言,前者的作用更直观,后者的影响更深远。其效应传导的基本路径是:以消除重复征税为前提,以市场充分竞争为基础,通过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提升。
——在深化产业分工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环节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推进现有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加深分工协作,也将从制度上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贯穿于各个产业领域,消除目前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离,促进各类纳税人之间开展分工协作。
——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将现行适用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改为实行增值税,更有利于第三产业随着分工细化而实现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同时,分工会加快生产和流通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消除了重复
/ 13
征税,对投资者而言,将减轻其用于经营性或资本性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税收负担,相当于降低投入成本,增加投资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后,商品和劳务价格中的税额减少,可以相应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和消费需求。
——在改善外贸出口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实现出口退税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形成出口退税宽化效应,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货物出口也将因外购生产性劳务所含税款可以纳入抵扣范围,形成出口退税深化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货物出口的市场空间。
——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人群要超过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将对就业岗位的增加产生结构性影响;随着由于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带动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将相应带来产出拉动型就业增长。
6、营改增的影响
——营改增的意义:而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营改增”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 13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曾撰文测算,“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将带动GDP增长0.5%左右,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分别提高0.3%和0.2%,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比降低0.4%。
——全国减税影响:虽然长期来看,“营改增”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带到税收增长的作用,但短期看是有减税效应的,并且“营改增”还是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影响最为重大的改革。据测算,“营改增”如在全国全面铺开,预计每年税收净减少1000亿元以上。
二、上海试点情况
1、试点时间:2012年1月1日
2、选择上海率先试点的原因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愿望强烈、门类齐全
上海财力雄厚:2011年上海全市实现税收收入682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29.8亿元,财政收入为4021.9亿元。 上海市主要领导支持
上海国地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上海税务局 准备充分:2009年已启动
3、试点范围:两大类、十个细分行业
交通运输业:陆路运输服务业、水路运输服务业、航空
/ 13
运输服务业、管道运输服务业
部分现代服务业:物流辅助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有形动产租赁、签证咨询服务
4、试点效果:
——减税效应明显。上半年,上海 “营改增”试点工作取得了好于预期的阶段性成效,试点企业应纳增值税104.9亿元,整体减税约44.5亿元,减收比例为29.8%: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明显下降,大部分一般纳税人税负略有下降,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扩大而普遍降低。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申报期结束,上海市共有13.5万户企业经确认后纳入试点范围,其中小规模纳税人9万户,一般纳税人4.5万户。
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缴纳应税服务增值税累计为7.2亿元,与按原营业税方法计算的营业税相比,减少税收4.9亿元,降幅为40%,小规模纳税人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一般纳税人申报缴纳应税服务增值税累计为77.3亿元,剔除即征即退企业后,按增值税申报的应纳增值税税额比按原营业税方法计算的营业税税额减少4.2亿元,其中约3万余户企业税负下降,其余近1.5万户企业税负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和物流辅助业。也就是说,在上海市13.5万户试点企业中,89.1%的企业在改革后税负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
/ 13
——打通和延长增值税抵扣链条。实施营改增改革后,通过进一步打通和延长增值税抵扣链条,绝大部分试点企业以此为契机,着力整合业务资源、拓展业务空间、创新服务领域。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营改增从税制上解决了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不少企业主动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务转为向外部发包,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逐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
——促进企业经营业态创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共有1.2万户原实行营业税的企业在试点期间新增了试点服务项目,新办试点企业8779户,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服务、鉴证咨询服务,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
——减税促增长效应显现。伴随着“营改增”试点的深入推进,其结构性减税综合效应也得以充分体现,某公司既采购了上游企业的设备,推动上游企业业务增长,同时对下游企业提供业务服务,因对下游企业也有减税作用,也促进了本公司的业务增长。上海市对1200多户营改增试点企业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试点企业的设备更新升级意愿逐步增强,如交通运输业的设备采购额同比增长10.8%,物流辅助服务企业的设备采购额增幅高达171.3%。
三、第二批试点推广计划
7月25日,国务院第212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
/ 13
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广东省、厦门市、深圳市等十地。明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
1、新旧税制转换时间
北京为9月1日,江苏、安徽为10月1日,福建、广东为11月1日,天津、浙江、湖北为12月1日。
2、主要内容
税率: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
税收优惠: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试点后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
/ 13
现有一般纳税人抵扣增加: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
出口零税率: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提供的研发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试点纳税人在境外或向境外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勘察勘探等服务,免征增值税;
差额征收方式延续: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予以延续;
税收归属: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
征收机关: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由国税局负责征管。
3、试点意义
此次扩大试点范围,是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意义十分重大。已经开始试点的上海市加上即将进行试点的8个省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总量占半壁江山,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此次扩大试点对下一步改革在全国推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地区的服务业相对发达,改革示范效应明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13
四、湖北省试点改革安排
1、试点开始时间:今年12月1日完成税制转换工作 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要求我省自今年12月1日起完成税制转换工作。
2012年8月21日,《湖北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公告》也明确为12月1日完成税制转换工作。
2、试点范围:两大产业、十个细分行业,具体包括: 《湖北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公告》(2012年8月21日)明确我省试点范围为:陆路运输服务业、水路运输服务业、航空运输服务业、管道运输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物流辅助服务业、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和鉴证咨询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
3、节点安排:
10月31日以前完成试点行业征管系统的升级、征管干部的培训以及其他相关的准备工作
11月30日以前完成试点企业的模拟空转准备工作 12月1日正式实现新旧税制的转换 2013年实现新税制的正常申报
/ 13
4、改革影响:
——本省试点改革影响。据省国税局巡视员、武汉市政府参事覃先文预测,实施“营改增”,湖北省将减税约40亿元,其中武汉约减营业税24亿元,减少的税收将转变为企业的利润,成为助推试点行业以及相关行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的“营养”和动力。
据地税局统计,东湖高新区共涉及企业1307户,这些企业2011年共纳营业税27800万元,享受税收减免2041万元。若按年增长20%计算,2012年这些企业约纳营业税3.34亿元,2013年约应纳营业税4.00亿元。若比照上海试点企业减收29.8%的幅度计算,2013年高新区试点企业约减税1.19亿元。
——外省试点改革影响。高新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试点地区取得的新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纳入抵扣而增加抵扣,也会造成减收,并且会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的扩大而影响增加。如因天然气管道运输费进项抵扣率由7%提高到11%,中石油华中天然气销售公司2012年预计运费进项税额增加约7000万元。
五、后续改革
将营业税税目全部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 整合税务机关 重构分税制财政体制
/ 13